「香火袋」是護身符之一。「香火」有家族命脈之意涵,但鄉親們心中的「香火」卻另有寓意。祂是指地方正神而言,地方正神馬祖話說「地頭神」。長輩取「地頭神」的香灰裝在紅色小袋子裡,外寫神明尊號,並在左下角寫「香」,右下角寫「火」。長輩視祂為「地頭神」的分身,象徵家鄉神明永保本鄉子弟,諸事順遂,進而達到家族生生不息的心願。
牛角社區「送喜喝采」是「做出幼」的節目之一,整個過程已於日前風光落幕。從去年開始,我就擔任「喝采」課的講師,過程中看了大陸來的喜娘、道士的施作內容,感覺上距離有一點遠又不太遠,也許這是兩岸分隔數十年之後,所產生的必然隔閡。現在我以懷舊的心情,將內心的感觸和所知道的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之。
「補庫」是馬祖重要且特殊的祭儀,老一輩「嫩貳」鄉親又稱它為「添庫」。它的意思是:充實神明財庫,以免神明經濟窘迫。多年前我曾在《馬祖日報》及《馬資網》刊登過相關的論述,但隨著歲月過往,如今又有新的體會及新的發現,所以重新整理和增刪,且附上照片供大家做參考。
本次大陸走親「轉外家」,任務分工很細。蕭欽國經理及處裡同仁的後勤支援,將過程安排的從容有序。文佶伉儷等人,除了做影像紀錄以外,也是實際訪談者。因事先做足了功課,所以在提問時,都能切中要點。筆者兩次同行,旁觀、手記,內心感觸頗深。今以詩歌型態表達所見所聞,希望能為有意義的活動留下一些紀錄。
今年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活動,是文化處第二次辦理,共有八個家庭接受走親致意,過程祥和順利。每一位福建新娘,她的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都有一部令人動容的歷史。今年,我打算在第二篇以後用方言〈竹枝詞〉的型式來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報導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既然如此,這首〈轉厝〉歌就當作是個人文章的「前言」吧。
「擺暝」是馬祖年節的重要項目之一。熱鬧程度,用現代人的習慣說「瘋擺暝」,絕非是誇張的形容詞。「擺暝」的供品多由信眾出資備辦,次日中午的餐宴馬祖話說「食福」、「食渾味」。其菜餚就是用拜過神用的供品烹煮而成。出席者一戶以一人為代表,在物資貧乏的當年,這也是令人期待的餐會。
馬祖各村境的元宵酬神活動各有酬謝的對象。「擺」的字義為擺設、呈獻供品。「擺嬭」的對象是禮敬臨水夫人陳靖姑,祂是閩東地區的婦幼守護神,故被當地人暱稱為「嬭」。馬祖話的「嬭」是母親的意思,因此當天夜晚的敬神活動就圍繞著養兒育女、安宅護幼的話題上。
簡單的說,「躃火儽」就是「孩囝」賽跑,這是西莒特有的年節民俗活動。它選在元宵期間舉行,除了有祛災祈福之意義以外,又可達到競技聯誼、運動強身的效果。若能推廣,不僅讓馬祖「擺暝」文化更加多元,且對行銷西莒觀光當有正面意義。(文章中的字詞標音,請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拜年」是華人社會很普通的禮儀之一。傳統的馬祖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從前的鄉親,會將拜年禮儀賦以特殊的意義。會面拜年的施作方式有「繁」、「簡」兩種。簡單式的拜年從容自在,揮手、欠身、鞠躬敬禮、打躬作揖,只要口中有說吉祥話都算。但馬祖繁文縟節式的拜年,也會令外人嘆為觀止的。 (字詞的標音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捧點心

0
傳統的馬祖社會很有人情味,年節中有許多習俗是值得保留和推廣的。印象中我們的習俗沒有送「臘八粥」和送「拗九粥」。但正月初二、初三卻有端點心向村莊中老人家致敬的風俗,它源於何時不得而知,但是代表純樸年代、敬老尊賢的心意,卻是不容懷疑的。(字詞的標音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筅堂

說「筅堂」

0
「筅堂」也可以說「掃塵」、「掃年」…等。意思是年終大掃除,這是各地方都有的習俗。「筅」字只有一個讀音,但它的字義卻因詞性不同而有別。這個有意義的年節活動,卻因時代進步,生活環境的改善,使它的禮俗色彩淡化了許多。
「使秤秤斤」是馬祖話。「秤」有大有小,各有用途。它除了用於買賣交易場合,有時也用在喪禮法會---「藥師盤樹」時(另外題目介紹)。一個「秤」字有兩個讀音,這是漢語轉品的現象。我就利用本文為大家做個簡單解釋。
冬天的馬祖,在寒流來襲,大家都在顫抖說著好冷~~時候,馬祖很多村莊家戶高興地動起身,泡米、泡紅麴、炊米、涼米、混和攪拌、約一個禮拜再翻攪,經過的人不時聞到糯米炊煮香味,涼米時順手抓了小團飯,不搭配任何酌料的炊米吃進嘴裡,寒冷的天氣甜在心頭,再聽著老師傅說著製酒經驗,世世代代的傳承至今,吃出的不只是好味道,更有古香的畫面在腦海圍繞。
「喜娘」馬祖話說「伴房嬤」,在傳統的婚禮上她是很重要的角色。新娘出嫁到婆家,內心難免不安,此時必須靠伴房嬤來安定情緒。她不僅是婚禮儀式的引導,能適時地炒熱氣氛以外,遇到想在口頭上佔便宜的賓客,還要會調解或排除。總之她是婚禮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這是國語版的歌詞,由音樂家胡福和先生譜曲,故鄉國樂團於今年10月28日在馬港天后宮右側廣場演出。此外,故鄉樂團還應邀在馬中慶祝60周年校慶晚會中表演,節目精彩,獲得觀眾好評。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