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猶未盡說「攀講」(上)

0
意猶未盡說「攀講」(上)

 

今年文化處別開生面的開民俗直播「馬祖攀講」節目,這是全新的嘗試。效果如何,未見「回饋」資料,故不得而知,可是從第二天的「街談巷議」的情況來看,推想看的人還不少。由此可見,工具的使用,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推廣,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型態的節目,前後已播出三次,每次我都參與,除了深感榮幸以外,更覺得責任重大。

 

就本質來說,「寫文章」和「直播」都算是在發表意見,但前者可優游自在的論述,後者必須硬碰硬的說理。尤其是面對冷冰冰的鏡頭,以及現場熱情奔放的群眾時,不容許發表者有一點點的迴旋空間。屈指一算,從事教職40年(含兼任),對課前的「備課」工作極為重視。我的習慣:50分鐘一節課,上講台之前都會準備60分鐘量的內容,如此方能從容自在的揮灑。實際上每次上課,學生總會有突如其來的問題提出,所以,日積月累,到最後往往在趕進度。直播節目規畫時,台北愛樂杜老師曾和我做商討,列舉馬祖適合做攀談節目的文化內容,恰好馬祖年度大戲〈馬四〉開排,牛角社區舉行「做出幼」,再加上母語歌謠研習等活動陸續展開,所以,第一集就由〈馬四〉編導淑靖老師、宏文和我三人先登場開講了。

 

第二場安排馬祖金牌喜娘劉美珍老師和我對談,咱們聊到高興處,雙方都收不住話匣子,現場我還請美珍現身說法(圖1.),想當然,一個小時的時間就飛快的過去了。事先準備了許多重要的話題,也因時間不足而無法和大家分享,只好利用〈攀講馬祖〉這個平台為大家做補充。

圖1.美珍老師即席演出。下載自《馬祖日報》。
圖1.美珍老師即席演出。下載自《馬祖日報》。

 

我很幸運,陳氏家族早年營生多元,有做伴房嬤的堂伯母,有做道士的堂兄,也有從事其他行業的堂兄弟們,在寫作遇到瓶頸時都有求援對象。幾年前,為了記錄與伴房嬤有關的故事,特別到桃園請教堂伯母,經過她詳細的解說,讓我獲益良多。(圖2.)

圖2.訪問堂伯母,請教伴房嬤的事。
圖2.訪問堂伯母,請教伴房嬤的事。

 

在閩東地區,傳統的婚禮上有一位特殊身分的女人,她扮演引導新娘進行婚禮儀節的角色。這個角色有一點像今天的「女儐相」或「婚禮秘書」。馬祖話說「伴房嬤」(ㄆㄨㄤˋ ㄇㄨㄥ+  ㄇㄚ+,phuangˋmung+ ma+),在福州,她的新名稱為「喜娘」。她熟知婚俗禮儀,在婚禮過程中,除了指導新娘進退以外,還得隨時吆喝有押韻的吉祥話,把喜慶的氣氛激發到最高點。

 

傳統的馬祖社會有早婚習慣,也有從小訂親的習俗。兩位男女兒童,一旦經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訂婚儀式,兩人就形同陌路,也就是兩人「災難」的開始。因為大家會以他們為取樂或捉弄的對象。尤其是國小階段,課間有跳土風舞的韻律活動。一群乳臭未乾的小傢伙,都在等待交換舞伴時看他們牽手的好戲。民風的保守,讓兩人彼此只敢在老遠觀望。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家在哪裡,然而從無踏入門檻的「適當」機會。新郎家的格局、擺設等,只有在掀起紅頭巾時才「一覽無遺」。我們不仿設身處地想想,被花轎抬走的新嫁娘,絕大部分的年齡是在20歲以內,她一個人要去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內心一定會慌張,這時唯一的依靠就是「伴房嬤」。從走出花轎開始,紅頭巾蓋頭讓她看不見前路,必須由「伴房嬤」攙扶著。「伴房嬤」見多識廣,除了按規矩「喝采」以外,也會隨機應變的護著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互拜,新娘的一跪一起,都是由「伴房嬤」的按壓與拉拔,甚至會以手指在新娘的手臂畫彼此能懂的暗號,以提醒新娘做應變,由此可知,她對新娘來說是功德無量的。

 

由字面來看,「喜娘」和「伴房嬤」意義是不同的。前者含義較廣,可不限於在婚禮場合出現;後者意義較窄,她的任務是單一的。隨著社會進步,傳統婚禮在馬祖已逐漸式微,一般年輕人多選擇新式或西式婚禮,所以,女儐相或婚禮秘書的重要性提升了。被稱為「喜娘」的人,工作性質改變了,工作範圍也擴大了。凡是家有喜慶者,都可以邀請能言善道、會說會演的小姐、女士,到現場說一些切題的祝福話語,賓客們也會隨著她的吉祥話高呼「是啊」、「好啊」、「利啊」、「發啊」,這個動作就是「喝采」。簡單的說,透過喜娘的吉利話語,希望能達到賓主盡歡的目的。

 

但是,也有鄉親稱「喝采」為「喝詩」。「喝詩」是主導者念有押韻的文句,念完之後群眾不必跟者吆喝;「喝采」則不同,主事者每念完一句,後面必有隨聲附和的群眾喊「是啊」、「好啊」的肯定語詞,用此彰顯興高采烈的氣氛。花轎到達男方家附近,男方備有「接轎」香案。禮畢後,再抬到家門口,接著要舉行「請下轎」儀式(此儀式有時是在媒婆或伴房嬤中擇一為之),她輕拍轎門,口中喝采:

手拍轎門,福壽十全,(手拍著花轎門,兩家福壽周全)
連生貴子,連中狀元,(連續生幾個男孩,個個高中狀元)
狀元及第,五子登科。(孩子們都像古代竇禹鈞的兒子一樣優秀)

轎門開啟,會有小男生接過新娘手中的物品,同時將新娘迎至大廳坐定等待「拜堂」。今年我在牛角社區的「喜娘研習」會上講課,有一位學員述說當年出閣往事。她是被安排坐在大門邊,這個地方馬祖話說「門口角」。但是,閩東地區也有讓新娘坐在米缸上的規矩。有一首念謠是如此說的:

 

 紅轎直直掆,(紅花轎抬向前)

    掆遘南竿牛角村。(抬到南竿牛角村)

    請下轎,坐米缸,(請新娘子下紅轎,讓她坐在米缸上)

    底儂姿娘囝?(她是誰家女兒)

    雞角姿娘孫。(她是「公雞伯」的孫女)

    什乇辦?(有什麼嫁妝)

    鏡箱兩桶鐵鐵橂。(是女人不可或缺的化妝箱、馬桶和接生用的腰桶)

 

開始「拜堂」,先拜天地,次拜公婆,最後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過程中,新娘頭遮紅巾,視線不佳,必須由伴房嬤引導。交拜後互換紙合扇,伴房嬤喝采:

男扇換女扇,夫妻日日見。(夫妻互換摺合扇,夫妻永久不分離)

新郎以紙合扇挑起新娘的頭蓋巾置於新床上,鄉親稱「揭蓋」。伴房嬤再喝采:(觀眾配合應聲:好啊!利啊!掀起典禮高潮。)

揭蓋揭得起,家伙熧熧起;(掀起蓋頭巾,家財不斷的增加)
揭蓋揭得懸,起厝連買堘。(頭巾掀得高,蓋了房子再買田地)

婚禮當天中午(也有在黃昏後),夫妻在房內共享「房裡酒」(ㄅㄨㄥˇㄋㄧㄝˊㄐㄧㄨ+,pungˇnieˊjiu+),它也就是國語所說的「合歡酒」。此時夫妻開始講第一句話,當然也有因害羞而默默無語的,場面實在尷尬。在旁的伴房嬤一定會為化解靦腆而「暖場」、「喝詩」。請注意,是「喝詩」而不是「喝采」,因為此刻洞房內閒雜人等進不來,無法配合吆喝。伴房嬤念的詩多半是:

 

    新人食雞頭,閒閒會梳頭,(…,手腳俐落會梳頭)

    新人食雞骹,明旦會框家,(新娘吃雞腳,將來會理家)

    新人食雞翅,做事計會衣食,(…,做任何事都很吉利)

    新人食雞底,明年暝做娘嬭,(新娘喝雞湯湯底,明年當媽媽)

    新人食雞髻,榮華共富貴。(新娘吃雞冠,會為全家帶來榮華富貴)

 

馬祖傳統的伴房嬤,絕大多數未受過教育,她們口中的文句是代代相傳的。雖然如此,內容仍有可做歷史研究的價值。如,第一句的「梳頭」,它的含義不簡單,過去的馬祖,女子婚後梳「大蘿」(本字待考。ㄉㄛㄩ ㄌㄛˋ,toy loˋ)髮型,小時候看家母梳此髮型,非常繁瑣,每次得耗時40分鐘左右。文詞是形容,新娘將來一定會手腳俐落的梳妝。整首念謠句句是好話,且內容簡單,一學就能琅琅上口。創作喝采詩文並不難,關鍵在文句的適當及氣氛的掌握。但是,若參加正式表演和比賽,文詞就要多加琢磨了,換言之,要用精當、靈巧、典雅的詞彙,絕不能太過平淡或粗俗。

 

回想去福州比賽的機緣,美珍和我都是「無心插柳」,但是美珍卻以落落大方、穩健從容的儀態,征服了原鄉的觀眾,讓馬祖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無遺。記得比賽前夕,許多選手並不把馬祖代表放在眼裡,沒想到美珍一登台,以學院派的舞蹈專業,再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立刻把通俗的喜娘(伴房嬤)提升到藝術位階。從美珍獲得熱烈的「喝采」掌聲,印證了西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事實與哲理啊。

圖3.舞藝精湛的金牌喜娘---劉美珍老師。
圖3.舞藝精湛的金牌喜娘—劉美珍老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