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筅堂」

0
筅堂
筅堂

從歷史記載可知,「筅堂」也可以說「掃塵」、「掃年」、「除殘」、「撢塵」、「打塵埃」、「清 [黑屯]」…等。有些文獻將「筅」寫成「箲」,它的意思都是指:年終時,將居家環境做個大清掃,這是全國各地都有的習俗。「筅」字只有一個讀音,國語念ㄒㄧㄢˇ,馬祖方言說ㄘㄟㄥ+(tsheing+)。但它的字義卻因詞性不同而有別,用作名詞時指的是刷子類的器物,如,掃把的馬祖話說「筅帚」(權宜注音ㄘㄟㄥˊㄗㄧㄨ+,tsheingˊʒiu+)。從前洗刷鍋子用的、纏成一把的細竹枝說「鼎筅」(ㄉㄧㄤˊㄘㄟㄥ+,tiangˊtsheing+)(見下圖1)。若當動詞用,那它的字義就是「洗刷」和「掃除」了。

鼎筅。王榕樂先生提供。
鼎筅。王榕樂先生提供。    

在我國民俗節日中,和居家環境清潔有關的,大概只有端午節和「筅堂」了。前者有固定的時日,而「筅堂」的日期並不固定,它每因地區的環境不同而有差異。大致上來說,從臘月二十到祭灶日之間皆可實施。老一輩的福州人「筅堂」要避開「丙丁之日」,因為《呂氏春秋》及陰陽五行術士認為「丙丁」屬火。所以「嫩膩」(很謹慎、有顧忌。ㄋㄛㄥˋ ㄋㄟ^,nongˋ nei242)的人家要「敬而遠之」。我翻過新的《農民曆》,丁酉年臘月的「丙丁之日」落在廿八、廿九。雖然如此,我們馬祖鄉親可沒這麼多規矩,所以,祭灶日的前後,只要天氣晴朗或無雨之日即可舉行,而且是真正的洗洗刷刷。因為婦女同胞接下來還要處理「報年 (褒年)」、打魚丸、做魚麵、備年貨等一堆雜務。

 

「筅堂」的應景工具是「青竹囝」(小竹枝。ㄑㄧㄤˇㄋㄩㄎˊㄍㄧㄤ+,tshiangˇnykˊkiang33)(見下圖2),不是其他竹類。主持人高舉一把像竹掃帚的青竹枝,象徵性地在祖先牌位附近、屋內等其他角落撢一撢。這是儀式之一,口中還要說:「今旦儂家厝裡筅堂。」(今天咱家舉行清潔儀式。)表示向列祖列宗報備過了。馬祖傳統民居頂多兩層樓,例外的絕少。為了避風防賊,門窗多採狹窄式建構,故室內光線昏暗,有些地方難免高掛蜘蛛網,這些不潔、礙眼之物就趁這個機會將它除盡。正式清潔工作開始時,不使用清潔劑,因為當時化學清潔劑尚未開發出來,即使有,相信節儉的鄉親也不會購買。只有靠最環保的一坨「草蓊」(ㄘㄡˇㄨㄥ,tshouˇung),沾著海沙將木質家具擦得雪白。

青竹囝。
青竹囝。

不諱言的說,環境整潔的觀念,和社會進步、知識水平的程度成正比。早期的馬祖生活條件差,追求溫飽是燃眉急事,其它的只能當次要事來辦了。國軍轉進馬祖,除了提升經濟、推廣教育之外,也推行了許多改善生活品質的運動,推行「整潔運動」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地區長官,不僅有想法而且有做法,除編寫歌曲教唱之外(見下圖3),「指導員」(副村長)還挨家挨戶的做整潔檢查。檢查結果分成上、中、下三等,分別用紅、黃、白三種顏色的紙條,印上「最清潔」、「清潔」、「不清潔」的字樣,貼在受檢家戶的門柱上。而且規定不得撕去,否則要倒大楣了。被貼上「不清潔」標籤的住家也不在意,因為民眾文盲居多。大環境如此,「不清潔」輪流換,大家也見怪不怪了。有時也會宣導各人要有專屬毛巾,此時,鄰居會向我家借販賣用的毛巾暫時吊掛一下。副村長看到新的毛巾,當然心知肚明,但想到自己的命令沒被當耳邊風,這種違反「傳統習慣」的規定也不好再說什麼了。

〈整潔運動歌〉。翁玉峰老師提供。
〈整潔運動歌〉。翁玉峰老師提供。

打掃或整理環境的馬祖話說「做衛生」(ㄗㄛˇㄨㄧ ㄌㄟㄥ,tsɔˇui leing)。我唸高中、教高中時代,學校有一項「社區服務」的課程。其實就是去學校所在地、或附近村莊的社區「做衛生」(見下圖4.5.)。有同學分配的掃區在自家附近,見自家髒亂情景會感到羞赧,但也有不明理的阿婆見學生來到,就使喚他們清運陳年老垃圾,因此往往引發一些怨言。

早期學生做社區服務。王榕樂組長提供。
早期學生做社區服務。王榕樂組長提供。
朱興國老師帶領學生做社區服務。
朱興國老師帶領學生做社區服務。

這個有意義的年節活動,卻因時代進步,生活環境的改善而逐漸被人遺忘了。今天,大掃除的行動常態化之後,「筅堂」的文化意義也就跟著式微了。古老社會的人們,對年節頗有期待,所以,即便「做衛生」辛苦,還能輕鬆、愉悅的面對。可是現在不同了,年節日常化的結果,打掃的感覺(也確實是)變成苦差事。因此,年前的電視廣告除了賣清潔劑之外,還有賣消除勞累專用的特效藥和祖傳秘方。

 

(開版的照片翻拍自鄭麗生的《福州風土詩》。感謝王榕樂組長、翁玉峰老師提供照片和相關資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