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多大‧理想就有多高  讀楊前縣長三體帆船首航新聞有感

0
天有多大‧理想就有多高  讀楊前縣長三體帆船首航新聞有感

 

最近看到馬祖媒體報導,有關楊前縣長三體帆船即將下水的新聞,個人對此壯舉深感敬佩。坦白說,我看到的不是一艘成形的小船,而是支持他追求理想的背後一股力量。楊前縣長憑著對貝塚的敏感度,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同時也排除軍事、行政等各方面的困難,逐步將「亮島人」推向全世界。因此,他對「亮島人遺址」的發現,可說是居功厥偉的。後來考古團隊在中研院陳仲玉教授的領導之下,提出令全球學界震驚的考古報告。甚至有學人認為,「亮島人」的發現比發現「北京人」更有意義。此番交通工具製造完成,是否有下一步打算,譬如,循海路模擬古人遷移路線、亮島周邊生態環境的深究……等等,鄉親們多樂觀其成。個人基於同村兼好友之誼,謹以本方言歌詞向楊前縣長表示祝賀與感佩(圖1.)。

天有多大‧理想就有多高  讀楊前縣長三體帆船首航新聞有感
慢工細琢的工作神情。劉羽茵女士提供。

去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為王花俤校長出版繪本──《八千歲亮島人》,本人有幸為此書做方言朗讀,有關亮島人的事也因此略知一些。本歌詞的創作思維不可能完全放在亮島人的身上,因為他們畢竟是八千年前的老、老、老祖宗。後代的我們只能據史推想描述,將近代史上鄉親義勇渡大海、「入荒陬」的精神和他們比附。所謂「帝力與我何有哉」,他的另一面意義就是,「化外之區」的大海島民,在生活上所展現的豪邁與粗獷。直到今天,好友相聚,酒過三巡後,狂飆性格的「海島基因」,不多時就會出現在酒桌之上或座席之間了。

為紀念建國百年,馬祖在國家音樂廳舉行「藍海的故鄉」音樂會。我為自己的作品〈美麗的藍海故鄉〉寫曲目介紹,當寫到「距今六千年的熾坪隴遺址」時,我用了驚嘆號表示「驚奇」的感覺,因為「遺址的年代比甲骨文早了三千年」。現在,面對距今八千多年的亮島人,當他們進出東海捕魚時,五千年之後孔子才誕生,鄉親們不妨想想,我們還能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大家的驚訝。尤其是一層層堆疊的貝塚,裡面歲月軌跡,可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後人去扒疏。所以,靠悠久的歷史積澱,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海洋子弟,一波波的勇敢突破逆境,開枝散葉的向外拓展。許多鄉親也在異地創造出傲人的事業,這都是其來有自的。

 

歌詞的標音以羅馬字音標為準。在自然狀況之下,任何人在學習新的語言時,一定會受母語的特質所影響。大家聽我的音檔後,當可知道大部分馬祖人說國語是「ㄢ、ㄤ不分」、「二聲、三聲難區別」、「翹舌音常混淆」的原因所在了。歌詞中有些概念必須要特別說明。全文以豪邁的性格開宗,表達「天高皇帝遠」的自在。七分的霸氣,加三分的浪漫,這就是海洋子弟的性格總體表現。「安」做虛字用時可表達「命令」、「驅使」、「要求」、「壓迫」等語氣,它可以讀ㄤ(ang)或ㄍㄤ(kang)。請大家不要誤會,這是講方言,不是說國語。「浪趏」的意思是浪濤,「趏」是替代字。暫時借用而已。

 

第二段是凸顯遺址的歷史悠久。我特舉儒家指標人物周、孔二人,和亮島人做對比,說明遺址對馬祖文明啟蒙的意義。從此之後,那些動輒說馬祖是「鳥不生蛋」、「化外之區」、「文化沙漠」等輕蔑語的外地客,說話時可得要三思了。「橫山」是亮島的俗稱。「遞早」詞意等同「老早」,是表示自信滿滿的口氣。馬祖話沒有「貝塚」詞彙,所以只好用「一層一層的貝殼」來表示了。「捭帆」意為升起風帆,蓄勢待發狀。「熾坪隴」是東莒地名之一,但是它的字形和讀音卻不統一,我們要以在地人的發音為準,所以請仔細聽我的音檔。

 

末段以民國50年代末期族群大遷徙做鋪陳。彼時離開馬祖的鄉親,有個最卑微的共同理由──「找飯吃」。因為海洋資源枯竭,許多人是帶著一屁股的債務離開原鄉的。坦白說,那是刻骨銘心的過程,一幕一幕的往事總令我無法忘懷。一根扁擔就能挑盡所有家當,其中還包括列祖列宗的「牌位」以及神明「香火」。在憲兵吆喝聲中,步履蹣跚的擠上登陸艇。了無尊嚴的躺在甲板上、坦克倉底,暈船婦女淒厲無助的吐著、孩子哭鬧著,…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一次的「渡海」。鄉親們就憑著過人的毅力,在他鄉漸漸的闖出名號,開拓了一片天。每一個新世代所開創的新局面,必然如閩海浪濤,一波推著一波的永遠向前邁進。

 

楊縣長的毅力與理想是令人敬佩的。上一世紀因為「地不愛寶」,使得大陸考古事業有了輝煌的成就。根據經驗所知,有些遺址的發現是經由研究探勘所得,有些卻是因為剎那的機緣交會,接著進一步考究,最後才綻放光芒的。當時楊縣長因公務而登上亮島,若他僅僅泛泛瀏覽,不必懷疑,哪今天貝塚還是貝塚,亮島人依舊繼續躺著。在星空之下,浪濤聲聲入耳,軍事管制區裡的亮島人,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文章寫到這裡,突然想起酈道元在《水經‧江水注》的末尾說:「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對於亮島人,楊前縣長似乎也能做如是說。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