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關係,小三通無法正常運作,福州喜娘無法來到馬祖。牛角社區鄉親打電話給我,邀我擔任講師,指導「喜娘喝采研習會」課程。我是牛角人,當然要出力協助,所以,趕寫了一首應景的詞曲備用,這首詞曲的旋律很簡單,希望大家會喜歡。
閩東、閩南的禮俗互有異同,馬祖人酬謝天地神明時所用的「刀鹽」,這是台灣禮俗所無。旅居台灣的鄉親,每次拜神時供桌上擺著「刀鹽」,總是令台籍鄰居感到好奇。
莒光鄉的擺暝文化內容很豐富,因為地屬馬祖離島,傳統文化的「純度」保存較高。如元宵節抽「鄉運籤」的「做山獻」(做三獻)儀式,是各島所少見的。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做介紹。
劉金依姆樂觀、爽朗,八十多歲了,笑起來「呵呵~呵呵~」的,像個純真的少女。大概因為這樣,她的兩位男女外孫稱外婆為「劉金姊姊」,還幫她開了一頁臉書「FB:劉金姊姊的馬祖話教室」,非常活潑,非常逗趣。
「拜年」是華人社會很普通的禮儀之一。傳統的馬祖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從前的鄉親,會將拜年禮儀賦以特殊的意義。會面拜年的施作方式有「繁」、「簡」兩種。簡單式的拜年從容自在,揮手、欠身、鞠躬敬禮、打躬作揖,只要口中有說吉祥話都算。但馬祖繁文縟節式的拜年,也會令外人嘆為觀止的。 (字詞的標音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本首曲詞創作於「馬祖元宵采風」之後。事隔三個月,陸陸續續的寫了三首相關系列的歌詞。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第一單元,由南港傳統製茶業「出發」。接下來迪化街舊社區的場景,也一樣令我印像深刻。因為上一世代的馬祖鄉親,都把圓環、後車站一帶,視為台灣最繁榮的地方……(本文未錄製音檔)
在姻婭的親屬網絡中,舅公的地位是很崇高的。無論是紅、白宴席,或是其他應酬,對他的招呼總是誠惶誠恐、是怠慢不得的。他是坐首席的人,首席的馬祖話說「大位」,「大位」所在,馬祖話說「上橫頭」。本文將介紹馬祖人「尊卑席次」的概念供大家做參考。
本次大陸走親「轉外家」,任務分工很細。蕭欽國經理及處裡同仁的後勤支援,將過程安排的從容有序。文佶伉儷等人,除了做影像紀錄以外,也是實際訪談者。因事先做足了功課,所以在提問時,都能切中要點。筆者兩次同行,旁觀、手記,內心感觸頗深。今以詩歌型態表達所見所聞,希望能為有意義的活動留下一些紀錄。
隨馬祖澳天宮進香團約二百人,一行人在2008年2月27日搭乘金龍號專船,上午由福澳港出發前進馬尾,轉往琯頭鎮再搭渡輪到壺江島,這座面積只有0.8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時候逼近一萬人,因漁場枯竭同樣面臨人口外移的現象目前常住人口數不到四千人,行政區劃分連江縣。這天縣政府官員和壺江的住民幾乎動員夾道歡迎,天后宮陣頭整頓後依序前往天妃廟會香,之後乩(芹壁、板里、白沙等)和天后鑾駕駐蹕宮內,人員各分配於民宅和學校。
「掃墓」是國語詞彙,馬祖人的口語無此語彙,老一輩的鄉親都是說「硩紙」(ㄉㄚˋㄗㄟ+)。表面上看來,它只是單純的把紙錢用小石塊壓在墳頭,但經過歷史淬鍊後的簡化儀式,依然能呈現慎終追遠的意涵。
多年前撰寫過《尋查閩越族蛙與蛇的圖騰崇拜》,也曾在連江水月刊89.8號發表過。上個月某國立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欲引用這篇文章,苦無全文資料,於是在我的部落格留言希望取得圖文,本諸文章理應濟世利人,因未存電子檔,慨然允諾重新打字完稿後寄出,今已寄出也備份在部落格裡存查,以利同道研究,更期待有識之士協尋蛙神三兄弟中「金甲將軍」下落,方能完成閩越族蛙神一族的拼圖。
結婚是人生大事之一。「請轉馬」是婚禮的延伸。廚師在餐宴尾聲端出特製的「花碟」,含蓄委婉地向當日主客討個小紅包,這不在數目的大小,他只是討喜而已。動作簡單,但濃濃的人情味盡在不言之中。
這是國語版的歌詞,由音樂家胡福和先生譜曲,故鄉國樂團於今年10月28日在馬港天后宮右側廣場演出。此外,故鄉樂團還應邀在馬中慶祝60周年校慶晚會中表演,節目精彩,獲得觀眾好評。
「挽面」也有人稱「挽臉」。是尋常的美容動作,是女士絞除臉上汗毛的過程。女子在出嫁前要請長輩為她除淨臉上的「軀髮」,所以,在馬祖它成了婚禮的儀式之一。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50年代,「撞球」是籃球之外,馬祖軍民最普遍的休閒運動。那時村村都有撞球店,短短一條街,往往多達五、六間。只要住家或店面有個5平方米的空間,就能擺張球檯,牆壁掛幾球桿,一塊計分小黑板,幾顆「膠鼓(chalk)」,便開門營業。那時一局2塊錢,客人絕大多數是休假出營、穿草綠軍服的阿兵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