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姻婭的親屬網絡中,舅公的地位是很崇高的。無論是紅、白宴席,或是其他應酬,對他的招呼總是誠惶誠恐、是怠慢不得的。他是坐首席的人,首席的馬祖話說「大位」,「大位」所在,馬祖話說「上橫頭」。本文將介紹馬祖人「尊卑席次」的概念供大家做參考。
閩東、閩南的禮俗互有異同,馬祖人酬謝天地神明時所用的「刀鹽」,這是台灣禮俗所無。旅居台灣的鄉親,每次拜神時供桌上擺著「刀鹽」,總是令台籍鄰居感到好奇。
馬祖人的「九皇大帝」崇拜,具體的說就是「食九皇菜」的過程。年輕的朋友可能對祂所知不多,但長輩對連續吃九天的「九皇菜(齋)」可是極其重視的,齋戒期間,有人在自家門楣上掛著黃色燈籠。其實這是對「北斗七星」的禮敬,此禮俗在中國歷史上是淵遠流長的。
冬天的馬祖,在寒流來襲,大家都在顫抖說著好冷~~時候,馬祖很多村莊家戶高興地動起身,泡米、泡紅麴、炊米、涼米、混和攪拌、約一個禮拜再翻攪,經過的人不時聞到糯米炊煮香味,涼米時順手抓了小團飯,不搭配任何酌料的炊米吃進嘴裡,寒冷的天氣甜在心頭,再聽著老師傅說著製酒經驗,世世代代的傳承至今,吃出的不只是好味道,更有古香的畫面在腦海圍繞。
閩東地區風燈的功能是多元的,它除了供擋風照明以外,更多的場合是用在祈福,或討喜時。任何行動一旦提升到儀式層次,就會延伸出禁忌或新的詮釋。因為風燈用在吉慶時,人們絕不會讓「祈求」的工具出現忌諱以觸犯霉頭。所以,請神巡遊時,若不慎發生失火燃燒時,老一輩鄉親會說「開店門」……
馬祖端午節有「送粽」之俗,這是喪禮的延伸。姻親長輩過世之後,第一年的端午節要送成串的粽子到他家,表示關懷心意。收受者會以紅紙花,紅筷子以及鹼麵當做回禮。
結婚是人生大事之一。「請轉馬」是婚禮的延伸。廚師在餐宴尾聲端出特製的「花碟」,含蓄委婉地向當日主客討個小紅包,這不在數目的大小,他只是討喜而已。動作簡單,但濃濃的人情味盡在不言之中。
台灣婚俗中的「回門宴」,馬祖人是說「請轉馬」。但「回門宴」的性質已發展出新的意涵,而馬祖的「請轉馬」猶存古意。從文中敘述可知,餐宴嬉戲,樂而不謔;揖讓進退,不失禮數。彼此互動的過程,已為兩姓聯姻立下穩固的基礎。
今年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活動,是文化處第二次辦理,共有八個家庭接受走親致意,過程祥和順利。每一位福建新娘,她的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都有一部令人動容的歷史。今年,我打算在第二篇以後用方言〈竹枝詞〉的型式來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報導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既然如此,這首〈轉厝〉歌就當作是個人文章的「前言」吧。
「楮錢」,簡單的說就是祭祀用的紙錢。它的型態很多,祭拜不同的對象和場合,要用不同的紙錢。否則鬼神不見得會「心領」。拜神與祭鬼,對象不同,做法不同,使用的紙錢當然也不同。今天我就為大家來做解釋。
牛角社區「送喜喝采」是「做出幼」的節目之一,整個過程已於日前風光落幕。從去年開始,我就擔任「喝采」課的講師,過程中看了大陸來的喜娘、道士的施作內容,感覺上距離有一點遠又不太遠,也許這是兩岸分隔數十年之後,所產生的必然隔閡。現在我以懷舊的心情,將內心的感觸和所知道的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之。
莒光鄉的擺暝文化內容很豐富,因為地屬馬祖離島,傳統文化的「純度」保存較高。如元宵節抽「鄉運籤」的「做山獻」(做三獻)儀式,是各島所少見的。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做介紹。
細珠和她的親戚都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畲族人」,她們的母語是畲語,普通話(國語)是通用語。一踏進阿姨家,乍一看和一般漢族人的房舍格局差異不大,然而細看時,畲族特色一一呈現,首先是阿姨家準備的一桌子的畲族食物,有烏米飯、糍、月桃粽子、桂圓、糖果、蘋果、橘子等等,還有二三十杯加了少許白糖的熱開水,每一杯裡浮著二枚紅棗、擱著一隻匙子(喝完甜茶方便取食紅棗)。這完全是最高規格的接待,令人感動。阿姨說烏飯是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月桃粽是端午節、糍是過年時必吃的節令食物。
馬祖人以方言說薺菜時,口中是發ㄐㄧˇ ㄧˋ ㄗㄞˇ,(這只是近似音而已,尤其是「菜」的注音,聲母不能用ㄘ,因為它在此已經產生音變了。要想注出標準的音必須借助國際音標,所以,鄉親說的語詞,它的拼音應該是ʨiˇ iˋ ʒaiˇ。)大陸出的《福州方言字典》將漢字寫成「懿旨菜」,實在無法讀出我們熟知的語音來。
今年文化處開民俗直播「馬祖攀講」節目,這是全新的嘗試。從「街談巷議」的情況來看,推想看的人還不少。由此可見,工具的使用,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推廣,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是當天話題的補充,敬請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