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文化禮俗

傳統文化禮俗

離開樟湖鎮趕往福州,車行在高速公路上,蜿蜒的閩江景色就在視線旁飛逝,時空交錯於閩江,想像漢人還沒來到此地開拓時,那時是閩越國屬地,遍地是森林,林間無數猛禽野獸,閩越人手持石斧、石矛、石簇……追趕動物,一落落集村散在河階谷地,汲水灌溉過著水耕火耨的生活,圍在火塘祭拜氏族圖騰,當然有不少氏族屬蛙圖騰崇拜,祈求農穀豐收。
在古老的社會,常有一些奇特的生活方式。今天看來絕對怪異的事,可當時卻視為當然,「絕問」與「燒菜飯」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回頭看這一段歷史,大家應以緬懷的心情去回味。「子不嫌母醜」,我們也不必為「滑稽」的過去感到羞赧。

撞球

0
50年代,「撞球」是籃球之外,馬祖軍民最普遍的休閒運動。那時村村都有撞球店,短短一條街,往往多達五、六間。只要住家或店面有個5平方米的空間,就能擺張球檯,牆壁掛幾球桿,一塊計分小黑板,幾顆「膠鼓(chalk)」,便開門營業。那時一局2塊錢,客人絕大多數是休假出營、穿草綠軍服的阿兵哥。
「粞」,馬祖話有ㄘㄚˇ和ㄑㄧㄚˇ兩種說法,但國語要唸ㄒㄧ,它是馬祖年節重要的應景食材之一,且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現代人很難想像,從前社會節日與食物之間緊密的聯結關係,所以,今天就為這個話題向大家做簡單的報告。
二月初,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召集數位來自福建的馬祖媳婦,參與正月走親戚的活動。本活動希望達成的目的有三。一、在走訪的行程中,瞭解當初遠嫁馬祖的背景,和婚後的情感連結。二、體現政府關懷及深化新住民融入與認同。三、實地記錄馬祖與原鄉相隔數十年後民俗風情的延續及變化。本系列文章是針對第三項目的進行論述的。
花碟-1

花碟

1
結婚是人生大事之一。「請轉馬」是婚禮的延伸。廚師在餐宴尾聲端出特製的「花碟」,含蓄委婉地向當日主客討個小紅包,這不在數目的大小,他只是討喜而已。動作簡單,但濃濃的人情味盡在不言之中。
閩東地區風燈的功能是多元的,它除了供擋風照明以外,更多的場合是用在祈福,或討喜時。任何行動一旦提升到儀式層次,就會延伸出禁忌或新的詮釋。因為風燈用在吉慶時,人們絕不會讓「祈求」的工具出現忌諱以觸犯霉頭。所以,請神巡遊時,若不慎發生失火燃燒時,老一輩鄉親會說「開店門」……
劉金依姆樂觀、爽朗,八十多歲了,笑起來「呵呵~呵呵~」的,像個純真的少女。大概因為這樣,她的兩位男女外孫稱外婆為「劉金姊姊」,還幫她開了一頁臉書「FB:劉金姊姊的馬祖話教室」,非常活潑,非常逗趣。
牛角社區「送喜喝采」是「做出幼」的節目之一,整個過程已於日前風光落幕。從去年開始,我就擔任「喝采」課的講師,過程中看了大陸來的喜娘、道士的施作內容,感覺上距離有一點遠又不太遠,也許這是兩岸分隔數十年之後,所產生的必然隔閡。現在我以懷舊的心情,將內心的感觸和所知道的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之。
「義親」與「認親」是社會網絡運作的方式之一。在古今的華人社會是備受重視的。以「義親」為例,吾鄉馬祖結義的對象有「對神」、「對人」兩種,今天就請大家聽我說分明。
「上巳」日對馬祖人來說,雖不是重要的節日,但是有「搭門青」、「掛門青」的習俗,讓人覺得它也有一些不平凡。它的意義在趨吉避凶,單單這個舉動,就能和福州以及古老的社會產生連結…。此時也是野葱採收之時,鄉親雖不做古人「踏青」、「袚禊」之事,但是,到郊外採擷野味時蔬,實際上已有「春季郊遊」的事實了。因此整個過程也是令人感到快樂的。
台灣婚俗中的「回門宴」,馬祖人是說「請轉馬」。但「回門宴」的性質已發展出新的意涵,而馬祖的「請轉馬」猶存古意。從文中敘述可知,餐宴嬉戲,樂而不謔;揖讓進退,不失禮數。彼此互動的過程,已為兩姓聯姻立下穩固的基礎。
「香火袋」是護身符之一。「香火」有家族命脈之意涵,但鄉親們心中的「香火」卻另有寓意。祂是指地方正神而言,地方正神馬祖話說「地頭神」。長輩取「地頭神」的香灰裝在紅色小袋子裡,外寫神明尊號,並在左下角寫「香」,右下角寫「火」。長輩視祂為「地頭神」的分身,象徵家鄉神明永保本鄉子弟,諸事順遂,進而達到家族生生不息的心願。
「擺暝」是馬祖年節的重要項目之一。熱鬧程度,用現代人的習慣說「瘋擺暝」,絕非是誇張的形容詞。「擺暝」的供品多由信眾出資備辦,次日中午的餐宴馬祖話說「食福」、「食渾味」。其菜餚就是用拜過神用的供品烹煮而成。出席者一戶以一人為代表,在物資貧乏的當年,這也是令人期待的餐會。
「拜年」是華人社會很普通的禮儀之一。傳統的馬祖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從前的鄉親,會將拜年禮儀賦以特殊的意義。會面拜年的施作方式有「繁」、「簡」兩種。簡單式的拜年從容自在,揮手、欠身、鞠躬敬禮、打躬作揖,只要口中有說吉祥話都算。但馬祖繁文縟節式的拜年,也會令外人嘆為觀止的。 (字詞的標音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