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2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七)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七)
  1. 偷食[勿會]瞞嘴齒,做賊[勿會]瞞鄉里。
[勿會]瞞 
注音符號ㄊㄡㄌㄧㄝㄏㄇㄝㄇㄨㄤˋㄘㄨㄧˋ ㄎㄧ+
馬    拼thouliehme muangˋ tshuiˋ khi+
國際音標tˊou 44 lieh5  me44 muaŋ 53 tsˊui53 kˊi33
漢語拼音tou liehmuangˋcuiˋ  ki+

[勿會]
注音符號ㄗㄛㄘㄟㄏㄇㄝㄇㄨㄤˋㄏㄩㄛㄥˋ ㄌㄧ+
馬    拼tsotsheihmemuangˋhyongli+
國際音標tso44tsˊeih5  me44muaŋ 53hyoŋ 53 li33
漢語拼音zoceihmuangˋhyongˋli+

【本義】

偷吃的人,會在嘴角留下痕跡;誰是竊賊,同村的人大家心知肚明。

【引申義】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是一定的道理。有時候會因掩飾得宜,暫時逃過旁人耳目,但終究有原形畢露的一天。船過水無痕,不可能;以紙包火更是徒勞無功。

【註解】

:這句諺語最傳神、最到位的語詞就是「喙齒」的運用了。五官之一的「口」        馬祖話ㄘㄨㄧˇ,一般人(包含我在內)會寫成「嘴」,但是「嘴」是後出的文字,它本作「觜」,和 [口束] 同一字,《玉篇》說它的字義是「鳥喙也。」人類的嘴巴古書是用「喙」,到今天還有用「置喙」形容多嘴、多話的意思。閩南、閩東方言也都是用「喙」表示嘴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馬祖母語教材《福州語》,即可得到印證。

:牙齒是極為普通的日常語詞,但若細究,則「牙」不等於「齒」。「牙」指後面的大牙—臼齒。「齒」指前面的門牙,我們從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可知(見圖1,),古人將兩者分得清清楚楚,但今天的人卻把它用混淆了。偷吃後的痕跡若留在後面的牙縫,被發現的機會會小一些,若留在門牙或口邊,那事跡很快就會敗露。

圖1.牙、齒的古文字結構圖。
圖1.牙、齒的古文字結構圖。

【運用】

獃事伓通做,無管汝遮偌密,最後都會爆膠。因為偷食[勿會]瞞嘴齒,做賊[勿會]瞞鄉里。

(敗德的事情不能做,無論你遮掩多嚴密,最後都會現出原形。因為偷吃的人,證據會留在嘴角,誰是竊者,瞞不過同村莊的人。)

爆膠:ㄅㄡㄏˇ ㄍㄚ,pouhˇka。東窗事發,事跡敗露。

  1. 先情做會好,後情有內討。
 
注音符號ㄙㄟㄥㄐㄧㄥˋㄗㄛˇㄝˋㄏㄛ+
馬    拼seingjingˋtsoˇho+
國際音標seiŋ44jiŋ53tso21e53ho33
漢語拼音seingjingˋzoˇêˋho+
 
注音符號ㄐㄧㄥˋㄨˇㄋㄛㄩㄏˋㄊㄛ+
馬    拼oujingˋnoyhˋtho+
國際音標ou44jiŋ53u21noyh53tˊo3
漢語拼音oujingˋwuˇnoyhˋto+

【本義】

先對別人付出,日後遇困難時才好向人開口,要求別人協助。

【引申義】

人際關係是建立在互助的基礎上。只有先伸出友誼之手,然後才能獲得真誠的回饋。我國有一句古話說:「朋友只能救急,無法救窮。」「救窮」是無底洞,即便是手足親情,有時也無能為力。「救急」是暫時度過難關。平時心存善念,在能力之內不吝於助人,一旦身逢難關,向人開口也比較自在。馬祖另有一句諺語說:「先是人情後是債。」「人情債」是很難還清的。這兩句話是「相對」關係的,下面我各舉一例作說明。

【註解】

有內:有地方,有處所。

【運用】

朋友有困難,一定著盡力量幫忙,因為「先情做會好,後情有內討。」

(朋友有困難時,一定得伸出援手,因為「先助人,日後遇急事時才敢請求協助。」)

有事計自家解決,盡量莫靠別儂,因為「先是人情後是債。」

(有事情自己解決吧,盡量不要靠別人,因為「先是人情」,後來都會變成還不清的「債務」啊!)

  1. 救得別儂好,自家頌破襖。
 
注音符號ㄍㄧㄨˇㄌㄧˇˋㄅㄛㄩㄏˇㄋㄛㄩㄣˋㄏㄛ+
馬    拼kiuˇliˇpoyhnoyngˋho+
國際音標kiu21li21poyh5noyŋ53ho33
漢語拼音giuˇliˇboyhnoyngˋho+
 
注音符號ㄐㄧㄧㄚㄙㄩㄣˇㄆㄨㄟˋㄛ+
馬    拼jiiasyngˇphueiˋo+
國際音標ji44a44syŋ21pˊuei53o33
漢語拼音jiiasyngˇpueiˋ   o+

【本義】

盡力的幫助別人,讓別人吃好、穿好、用好,而自己卻落得一身襤褸。

【引申義】

義無反顧的助人,結果自己卻得到「好心沒好報」的下場。站在教育立場來看,這句話是令人沮喪的,然而大千世界中,總會見到充滿熱情和「傻勁」的人,他們造橋鋪路不落人後,有時少了回報與尊榮也會淡然處之。其人格高超令人欽佩。

【註解】

自家:自己、本人、本身。

:「穿著」的馬祖話說ㄙㄛㄩㄣ^ (soyng^),本來是很典雅的字詞,卻因為是常用的語彙,大家習以為常,逐漸降低它的「珍貴度」(圖2.)。「頌」大家都知道它讀ㄙㄨㄥˋ,卻很少人知道它也可以讀ㄖㄨㄥˊ。《說文》對它的解釋是:「貌也。」古書裡舉止優雅、態度鎮定的「從容」也可以寫成「從頌」。一個人的長相如何,那是受遺傳基因影響,但後天的涵養與修為,能綻放無形的光輝。衣裳除了禦寒、

蔽體的功能以外,還能彰顯身份地位的象徵。故「頌」除了做形容詞以外,當動詞使用也是恰當的。

圖2.頌的古文字結構圖。
圖2.頌的古文字結構圖。

【運用】

幫別儂著看自家能力,「救得別儂好,自家頌破襖」,不見得是好事計。

(助人要量力而為,幫了別人卻讓自己過苦日子,這未必是好事。)

  1. 有錢講話響叮噹,無錢講話無儂聽。
 
注音符號ㄐㄧㄢˋㄍㄛㄥ兀ㄨㄚ^ㄒㄩㄥˇㄉㄧㄥㄉㄤ
馬    拼ujianˋkongngua^syongˇtingtang
國際音標u44tsian53koŋ44ŋua242syoŋ21tiŋ44taŋ44
漢語拼音wujianˋgongngua^syongˇdingdang
 
注音符號ㄇㄛˇㄐㄧㄢˋㄍㄛㄥ兀ㄨㄚ^ㄇㄛˇㄋㄛㄩㄣˋㄊㄧㄤ
馬    拼moˇjianˋkongngua^moˇnoyngˋthiang  
國際音標mo21tsian53koŋ44ŋua242mo21noyŋ53tˊiaŋ44
漢語拼音moˇjianˋgongngua^moˇnoyngˋtiang

【本義】

有錢人說話,不但聲量大,而且聽者眾多;沒錢的人說話,根本無人理睬。

【引申義】

這句話並不難懂,現實社會常見類似情境。「響叮噹」的「識見」,未必句句精確。只因為「有錢就是爺」、「官大學問大」的風氣作祟,把某種人養成「自以為是」的「老大」心態。

【運用】

「有錢講話響叮噹,無錢講話無儂聽」。勢生總款,汝伓使惻。

(「富者發表言論,總是聲量特大;貧者言談無人理睬。」社會形勢如此,你就別生氣懊惱了。)

  1. 有鐺擺暝做歡喜,無鐺肚袋反轉裡。
五.	有鐺擺暝做歡喜,無鐺肚袋反轉裡。
 
注音符號ㄉㄛㄥㄅㄝˇㄇㄤˋㄗㄛˇㄏㄨㄤˋ兀ㄧ+
馬    拼utongpeˇmangˋtsoˇhuangˋngi+
國際音標u44toŋ44pe21maŋ53tso21huaŋ53ngi+
漢語拼音udongbêˇmangˋzoˇhuangˋngi+
 
注音符號ㄇㄛˇㄉㄛㄥㄉㄨㄌㄛㄩ^ㄅㄟㄥˇㄌㄨㄛㄥˊㄌㄧ+
馬     拼moˇtongtuloy^peingˇluongˊli+
國際音標mo21toŋ44tu44loy242peiŋ21luoŋ23li33
漢語拼音moˇdongduloy^beingˇluongˊli+

【本義】

今年漁獲若豐收,元宵酬神將擴大舉行;若歉收,口袋空空如也,敬神之事,只好將就一下了。

【引申義】

有些民間信仰,尚未昇華到宗教層次,鄉親敬拜神祇,難免有「條件交換」的意味。年景豐穰表示霑受神恩的結果,供品酒漿的檔次提升自不在話下。反之,若收益平平,則所有的儀節只能應景聊表心意了。

【註解】

  1. :捕獲,漁撈的動作。
  2. 擺暝:正月期間的迎神巡遊活動,上一代的鄉親多半是說「擺元宵」。主要活動是在夜間舉行,原先是以「社」為單位,祭拜本宗、本社的守護神。在靠天吃飯,以力服人的年代,此活動是宗族、社群的力量展現,演變至今,成了馬祖代表性的民俗節慶之一了。
  3. 做歡喜:也有鄉親說「大做」、「做鬧熱」…等。形容對某件事的擴大舉行。
  4. 肚袋:馬祖傳統的衣裳,褲子沒口袋,只有上衣下襬和貼身衣服有口袋,因靠近腹部,故被稱做「肚袋」。女性長輩若要收藏私密物,絕對是放在肚兜口袋裡。國軍轉進馬祖,也來了一批穿中山裝的公務員,無論是國軍或是公務人員,他們的服裝左右胸前一定有袋子,胸前是縫符號識別標誌的地方,故上衣上方口袋被稱為「標袋」。有人說此處是放懷錶的地方,所以稱「錶袋」,此說值得商榷,因為詞彙的聲調不合。
  5. 反轉裡:錯把衣裳反面當正面來穿,將袋子內外翻轉也可稱之。所以「反轉裡」也可形容袋中空無一物。

【運用】

大眾事計有錢多出劣,無錢少出仂囝。舊底儂講:「有鐺擺暝做歡喜,無鐺肚袋反轉裡。」意思都是蜀樣的。

(分攤公共費用,有錢的人多出一些,沒錢的人少出一點。從前人說:「有鐺擺暝做歡喜,無鐺肚袋反轉裡。」意思都是一樣的。)

聆音辨義談「選字」

0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育進程的四大領域,因為不同語言各有不同的特點,它的難易度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漢語又是單音節、方塊型、六書體系的語言文字,所以同音字特多,形體相似者也不少。運用時若不謹慎,常有錯別字出現。今天即便有周全的檢索工具,但若不明白形音義的來龍去脈,面對多如沙礫一般的文字時,如何選擇適當的文字,必須靠一些道理做支撐,否則內心必生徬徨。現在就利用此機會,將個人的經驗、小小的心得和大家分享。順便也談談方言選字的基本原則。

漢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絕非出於某一位「聖人」之手。大體來說它可以用「六書」解釋字形的「創造」與字義的「分類」。它是語言載體,處於文化核心的位置。所以,語言和文字都是因溝通與紀錄的需要而產生的。既然如此,「音義明白」、「字形好認」、「書寫方便」將是文字被運用、獲留存的最大機會。語言會隨時空環境而變化,文字形體也是如此。字形創造出來之後必須接受社會考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形體繁雜者,自然有人群為它「簡化」,有時簡化到無法辨認,就會有人群為它「增繁」。「簡化」與「增繁」隨時都在進行著。所以,「順其道而為」,「反其道而行」,都有實例可舉,既有「通例」又有「例外」。以下所舉的例子,都是生活周遭經常出現,且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文字。現在請聽我為大家做解釋。

圖1.保字結構圖。
圖1.保字結構圖。
  1. ㄅ.呆(ㄉㄟ,tei)。又音(兀ㄞˋ,ngaiˋ)。

ㄆ.保(ㄅㄛ+,po+)。

ㄇ.獃(ㄉㄟ,tei)。;又音(兀ㄞˋ,ngaiˋ)。

ㄈ.騃(兀ㄞˋ,ngaiˋ)。

以上四個字除了ㄈ以外,其它的都很好理解。雖然如此,若從更深沉的文化意涵去挖掘,內在意義卻深不可測。從圖1「保」的字形演變圖可知,它的本形本義是:象大人背負小孩狀。後來字義引申為「保衛、守護」的概念。大家很難想像,字形中本是孩兒樣子的「呆」曾經被當作「保」字使用。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可知,「保」的古文有二,一是繁體的「俘」,一是簡體的「呆」。「梅」本來只是柟樹(楠樹)之名,未做ㄇㄟˊ花、酸ㄇㄟˊ專用字之前,ㄇㄟˊ可以寫成呆、某、楳、槑,可見梅花、梅樹、酸梅…之詞彙是後出的組合。因為ㄇㄟˊ子和杏果相似。創造文字來表達時,人們就用一個字形做上下顛倒,分別表示不同的兩種果實,故果實在樹木上方者為「呆」(梅),果實在樹木下方的為「杏」。漢字造形之妙,真是妙不可言。至於何時它變成癡呆之「呆」,抱歉!我目前無法回答。

把「呆」讀成ㄉㄞ,這是既成的事實。「獃」字中古讀音為「五來切」,根據反切翻成國語的條例,它應該讀ㄞˊ,此音此字電腦所無。但是用ㄉㄞ來打字居然也能出現「獃」字。無怪乎目前社會通用「獃」、「呆」表示笨蛋傻子,這並非毫無理由的。福州語把「不好的」、「壞的」、「破爛的」說成兀ㄞˋ(ngaiˋ),兩岸鄉親都是用「呆」或「獃」來書寫。根據前面分析,用「獃」是可以的,用「呆」是不合理的。另外有一個字「騃」,國語念ㄞˊ,中古的反切為「五駭切」,它除了也有「癡」的字義以外,還有「馬行武勇的樣子」。既然有正面的「武勇」字義,那「惡劣」、「毀壞」的概念就不必去考慮它了。論述到此為止,接下來必須下結論了。既然多數人用「呆」表示呆瓜傻瓜,那就順從社會制約,不能再以它表示「破爛」、「毀壞」的字義了。「破爛」、「毀壞」的字義,讀音為兀ㄞˋ的,就用「獃」來承載,以免在語意上產生混淆。

運用:

  • 去學堂讀書,伓是來做書呆的。

(到學校求學,不是來做書呆子的。)

  • 今旦的天氣野獃。

(今天的天氣很糟。)

  • ㄅ.下(ㄏㄚ^,ha^)

ㄆ.駕(ㄍㄚˇ,kaˇ)

ㄇ.舟合(ㄏㄚ^,ha^)

鄉親把車「載」船「運」的行動叫做ㄏㄚ^ (ha^),因為無字可用,就借同音的「下」暫用,類似現象在古漢語中是經常遇到的。但是,文字承載語言,必須形、音、義密切結合方是最高準則。「下」的字義無人不知,只是用在此地總覺得不夠精確。也曾經考慮用「駕」,因為它的讀音在「加」,如同「賀」的聲符為「加」一樣。聲母讀ㄍ、ㄎ的字,在古音中和讀ㄏ的聲母文字關係密切的。這完全符合清儒「喉、牙雙聲」說的條例。只是「駕」的聲調屬「陰去」,若屬「陽去」方是切合,何況字義又有些微隔閡。若選「駕」字做載運義使用,恐怕接受度不高。多方思考之後,決定選 [舟合] 字通用。它雖是入聲字,但字義為「船動也。」算是音近義合的文字了。

運用:

  (1) 伊目睭看起呵會做下下略。

      (他的眼睛部位看起來鬆垮垮的。)

  (2)  倩車來 舟合 貨。

   (僱車子來載運貨物。)

  • ㄅ.拈(ㄋㄧㄢ,nian。)

ㄆ.捻(ㄋㄧㄢ^,nian^。)

ㄇ.擰(ㄋㄧㄤ+,niang+。)

在日常生活中拿東西的動詞可以說「掏」,也可以說「拈」,尤其是以手指拿針、線、花瓣、線香、紙張等細軟的物件時,若以「掏」字表述,則稍嫌「粗勇」。可是「拈」的馬祖話是唸第一聲,而今天的國語是唸第二聲和第三聲。國語的一、二聲雖然都算是平聲,但畢竟是有陰、陽之別。至於讀第三聲的更是差距懸遠。

回查古代韻書可知,「拈」的反切是「奴兼切」,翻成國語就是ㄋㄧㄢ,而且僅此一音,無其它又讀、又音。今人讀「花惹草」時,幾乎都是讀ㄋㄧㄢˇ,這個字的國語讀音真不知從何而來。我們方言的讀音卻是從中古以來一脈相承的。

新時代的父母管教子女比較有「佛心」,兒童時代,聽街坊鄰居喝斥子女之詞語,有時聽了為之喪膽。最常聽到的是:「揢汝ㄋㄧㄢ^死去!」(把你掐死!)到早餐店消費,看見老闆在「擠揉飯糰」,馬祖話說:「ㄋㄧㄢˇ飯丸。」這個動詞應該寫「捻」才對。《說文解字.新附》:「捻,捻也。从手念聲,奴協切。」《集韻》:「捻,捏也、按也。」文字的意義和動作切合,但字音為ㄋㄧㄝˇ和ㄋㄧㄝˋ,與習慣念法不同,令大家心生疑慮,其實這是語言學上「陰陽對轉」的問題。

摻雜的動作馬祖話說ㄋㄧㄤ+,許多鄉親將此動作寫成「染」,這是不妥的,因為「染」的馬祖話說ㄋㄧㄢ+(nieng+),仔細聆聽即可辨別兩者之間的差異。音義為「混雜」的ㄋㄧㄤ+,其字形我建議用「擰」。因為它的字義有「糾」、「絞」、「扭轉」…等,以它做參雜、糾合之義使用,就音義上來說算是合理的。

運用:

  • 依妹的手拈針拈線野有款。

(妹妹手拿針線是有模有樣的。)

  • 莫啼 [麻頁] 了,我捻蜀丸秫米飯乞汝食。

(別哭了,我做一顆糯米飯糰給你吃。)

  • 雞母共鴨囝擰蜀堆。

(母雞和雛鴨混在一起。)

  • ㄅ. 躄(ㄆㄧㄚ+,phia+。)

ㄆ. 走辟(ㄅㄧㄝˇ,pieˇ。)

「躄」國語讀ㄅㄧˋ,「躃」國語讀ㄆㄧˋ,兩者讀音不同,但卻是異體字。它的字義是雙腳有疾,行動不便。但是一般人卻把它當作「跑步」的音義使用,這是錯誤的(我也犯過錯)。馬祖話跑步的ㄅㄧㄝˇ另有字形,應該寫做「走辟」才是,它的國語也是讀ㄆㄧˋ,可惜電腦無此字。儘管兩字時生混淆,但是從文字的偏旁可以做出區隔。

漢字的部首,不僅可做文字的分類依據,也能提示大略的字義供做參考。以「躃」、「走辟」兩字相較,雙足跛行的ㄆㄧㄚ+用「躃」書寫是正確的。跑步的ㄅㄧㄝˇ用「走辟」可說是不二的選擇。因為在古漢語中,「走」有快速步行、逃離…等解釋,這些字義一直保留在南方的方言裡。字義既定,請聽我造句。

運用:

  • 骹踢著階座,故此講行墿會做躃躃略。

(腳踢到了階梯,所以走起路來會一跛一跛的。)

  • 伊 走辟 步比賽,復第一名。

(他賽跑又得第一名了。)

  • ㄅ. 紝(ㄌㄛㄥˋ,longˋ。)

ㄆ. 糸旦(ㄊㄧㄢˇ,thianˇ。)

ㄇ. 紉(ㄋㄛㄥˋ,nongˋ。)

紝、[糸旦] 二字都是「以針縫紉」的意思,若進一步分析,相同的字義在手段、功夫上卻有精密、粗疏之別。大致來說,「紝」是指用粗針、粗線做粗略的縫合。例如,用粗針為麻袋封口,為船帆補裂縫,都是說「紝」。但是有一個例外,醫師為皮膚傷口做縫合手術,馬祖話也是說「紝」。語言是活的,交付社會使用之後就接受社會的制約,後人只好尊重了。說傷口縫合為「紝」並不是錯誤,而是用詞精不精確的問題。至於縫衣裳,釘扣子,補襪子…等,動詞都是用「糸旦」,沒有什麼例外。

其次,人們在穿針引線時,常常把沾過口水的線頭,用食指、拇指揉捏著,目的是把分岔的毛細集中,以方便穿過針眼。這個動作馬祖話說ㄋㄛㄥˋ,漢字可寫成「紉」。所有揉線搓繩的動作皆可用之。「紉」的國語讀ㄖㄣˋ,古代無捲舌音,國語ㄖ的聲母多半是由ㄋ聲母變來的。

運用:

  • 跋蜀倒,頭咧紝三針。

(跌了一跤,頭部縫了三針。)

  • 做細起都是依姊揢我拈針「糸旦」扣。

(打從小開始,都是姊姊幫我執針線縫衣服、釘扣子的。)

  • 線紉儷串針才好串。

(線頭搓揉一下,才容易穿過去。)

請大家注意,造句(3)中的「串」我不用「穿」是有道理的,因為末字的讀音是ㄘㄨㄛㄥˇ,必須是陰去調的字才能符合音變的條件,故我選用「串」。

  • ㄅ. 土(ㄊㄨ+,thu+。)

ㄆ. 塗(ㄊㄨˋ,thuˋ。)

中古時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到了方言各分陰陽,所以有七調、八調之說法。入聲在國語並不存在,它混入其它三調之中。國語只有平聲分陰陽,表面看來也是四調,但是古音四調和今音四調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閩東方言的語音系統和古音系統對應很完整,這對方言文字、語音的研究,提供了極其便利的途徑。

既然閩東方言古今音韻對應的很有條理,現在就舉實例來看。若真正屬於國語第二聲的字,不是從入聲混進來的「假的」第二聲字(這句話有語病),馬祖話一定是讀類似國語的第四聲。「塗」國語讀ㄊㄨˊ,那馬祖話必讀ㄊㄨˋ。古籍將「塗」當泥土、道路、路途…的字義來用。如,《孟子.公孫丑上》:「坐於炭。」《戰國策.燕策一》:「頓首炭。」《史記.管晏列傳》「晏子出,遭之。」《爾雅.釋詁》:「路,旅也。」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土」字形構很簡單,它是「土塊」的象形,(但也有人認為「土」是雄性動物的象徵。)從獨體字及其他合體字的結構即可看出(見圖2.)。我們從它的方言讀音及國語讀音進行比較,即可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土」國語讀ㄊㄨˇ,這個聲調的字馬祖話一律讀成「+」(33)調,幾乎沒有例外。我們鄉親中有許多人姓名末字帶有「土」字,大家試著用方言去唸,就不難發現是發ㄊㄨ+的音,絕不是說ㄊㄨˋ。「土」的原始字形象「泥塊隆起」的樣子,由「隆起」、「高起」等字義引伸出「凸出」、「突出」、「伸出」…等。馬祖人口語說:「把手伸出。」動詞的「伸」許多鄉親會用「捈」,這是捨近求遠的認知,這個動詞就是「土」。用「凸」、「突」也不妥當,因為它們是發音「短而促」的入聲字,與我們方言的音義有距離。

圖2.「土」字古文字形構。
圖2.「土」字古文字形構。

運用:

  • 飯咧(裡)都是塗沙怎合食的?

(飯裡面都是沙子怎能吃啊?)

  • 手土懸劣才會掏得著。

(手伸高一點才能拿得到。)

  • ㄅ. 掄(ㄌㄨㄥˋ,lungˋ)

ㄆ. 輪(ㄌㄨㄥˋ,lungˋ)

ㄇ. 巡(ㄙㄨㄥˋ,sungˋ)。

《廣韻》掄有兩個音切,一讀平聲「力迍切」,另一個讀音是「盧鈍切」。掄字本義為「選擇」,因此,考試徵才叫做「掄才」。由中心義素向外引申,字義愈加寬泛,除了做選擇解釋以外,也可以訓做「揮動」。《說文解字》是一本專收本形本義的工具書,許慎說:「掄、擇也。」但徐鍇的《說文繁傳》收錄了另一個解釋,「一曰從手貫也。」《廣雅》則兩義皆收。貫在古書中的用法有時等同「摜」與「慣」,為了使釋義明確,王筠的《說文句讀》說:「掄、貫也;穿也。」(見《說文詁林》),因此,凡是以物從孔洞中貫穿通過就可以稱之為「掄」

長輩們口中的「襖掄」(ㄛˇ ㄌㄨㄥˋ)不知道年輕的朋友聽過沒?早年物資貧乏時代,治裝不易,冬季備有禦寒的棉襖已屬不易,不可能有第二件供輪流換洗,有的人就穿一件棉襖到來年的春暖花開。何況夾層有棉絮,根本無法下水,為了保護它,人們就在棉襖的外層加穿一件做保護「膜」,這件外加的衣服就叫「襖掄」。此物件今已少見了。

  • 兩次的「次」,馬祖鄉親口語說ㄌㄨㄥˋ。因為語流音變的關係,也可

以唸ㄋㄨㄥˋ在表示一次、一回的語境時,用「輪」做單位名詞是對的。除此之外,尚有「巡」字可用。「巡」的馬祖話說ㄙㄨㄥˋ,在古漢語中它也可做單位名詞,如,酒過三巡。閩東語的ㄉ、ㄊ、ㄙ聲母音變的條件是相同的,所以,用「輪」、用「巡」都不影響情意的表達。

運用:

  • 雨衣掄夾克面上也會使。

(雨衣套在夾克外面也是可以的。)

  • 舊底每蜀年我都著去福州三輪。

(從前每一年我都要去福州三次。)

  • 去台灣蜀巡都著使成萬。

(去台灣一次都得花費將近一萬元。)

  • ㄅ. 痛(文讀ㄊㄛㄥˇ,thongˇ)。(白讀ㄊㄧㄤˇ,thiangˇ)

ㄆ. 疼(ㄉㄨㄥˋtungˋ;又音ㄊㄛㄩㄣˇ,thoyngˇ)。

疼、痛二字是平凡的常用字,但是它的來歷並不簡單。「痛」字出現於上古,而「疼」則晚出。《戚林八音》「痛」、「疼」兩字均收,但能和福州語對應的音義只有「痛」,而兩本《福州方言詞典》卻以「疼」代替「痛」,這是值得商榷的事。「痛」的方言聲調類似國語的第三聲,這種聲調的字,國語是讀第四聲的,故只有第四聲的「痛」字能用。

運用:

  • 昨暝取牙,遘只輪固咧痛。

   (昨天拔牙,到現在還在痛。)

  • 伊野痛囝。

(他很疼愛子女。)

  • ㄅ.畷(ㄉㄛㄩㄏ,toyh)。

ㄆ.毒(ㄉㄨㄏ,tuh)。又音 (ㄉㄛㄩㄏ,toyh)和(ㄊㄠˇ,thauˇ)。

「畷」國語念ㄓㄨㄛˊ,閩東語念ㄉㄛㄩㄏ。從前務農者眾,墾地種植是人之日常,故彼時它是日用口語之一。如今務農者相對減少,它已淡出常用字之範圍成罕用字了。《說文解字》說:「畷,兩陌閒道也,廣六尺。」《廣韻》說:「田間道。」馬祖鄉親稱園地兩畦之間的小通道為ㄉㄛㄩㄏ,正是此字此義。遺憾的是年輕人多不瞭解此字的方言音義了(見圖3.4.)。

圖3.田畦,田地間的小通道。《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圖3.田畦,田地間的小通道。《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圖4.田畦通道。
圖4.田畦通道。

「毒」是常用字,但是兩個「又音」不見得人人能知。某些食物吃多了上火,使傷口不易痊癒,這種食物的特性方言稱ㄧㄚˇ ㄉㄛㄩㄏ。用毒藥撲殺老鼠的動作馬祖話說ㄊㄠˇ(thauˇ),有鄉親直接用「透」來表達。

運用:

  • 園畷草都勃滇呵。

(園畦間都長滿了雜草。)

  • 醫官講,隔暝茶有毒。

(醫生說,隔夜的茶水有毒。)

  • 花生野毒。

   (花生容易上火使傷口不易痊癒。)

  • 昨暝晡老鼠毒死無佐。

(昨晚上毒死很多老鼠。)

  1. 羔(ㄍㄛ,ko)

哥(ㄍㄛ,ko)。

閩東語「羔」、「哥」同音,所以鄉親稱稍大的兒童為「倪囝哥」,粗略來看這是理所當然的。若深入探討,似乎內裡另有乾坤。「」雖然有些「大膽」,卻有完整的邏輯支撐。馬祖人稱兒童、少年郎還有「倪囝」、「倪囝」、「倪囝」、「木咸 囝」、「外孫」,末字都有「」的意思,「羔」的字義是小羊,我說寫兒童為「倪囝羔」誰說不宜?

運用:

倪囝羔讀書著上緊。

(小孩子念書要勤奮。)

  1. ㄅ. 姿(ㄐㄩ,tsy)

ㄆ. 諸(ㄐㄩ,tsy)。

姿娘:女人也。儘管福州文獻、民間俗寫都把女人寫做「諸娘」,但我還是認為這是錯誤的,正確的詞語書寫應是「姿娘」。許多人會把稱女人的「諸娘」緊扣「烏諸」立國的歷史來論述。若此說是正確的,我不得不反問,佔人口數量一半的女性同胞,在烏諸建國之前的名稱又是什麼?因為有此誤解,接著就擴大引申,將稱男人為「丈夫」的古今音變寫成「唐部」或「東部」,一連串缺乏根據的歷史傳說就接踵而生。任何民族都是先有語言,然後再根據語言創造文字。所以,馬祖社會不僅有「諸娘」,還有「子娘」、「煮娘」、「書娘」(女人哭調手寫本)等不同的寫法,分歧的現象都是出於音同音近的「假借」,其本源就是方言的ㄐㄩ(tsy)。但是不同的名稱,可愛的鄉親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他們認為:稱「子娘」是因為她是「兒子的娘」。稱「煮娘」是因為她是「煮飯的人」,話語雖然幽默,但是絕非正確答案。今天我選用「姿娘」書寫,不但滿足語音條件,同時也符合對大部分女性特質的描述。

運用:

者隻姿娘講話野嫩貳。

(這位女士說話的態度是謹小慎微的。)

方言本字的考述,是費時費力的功夫。某些答案雖經過長時間的思索,以為成果已定,卻因讀到新文獻而須自我更正。「雌黃」雖非出於「信口」,但內心難免懊惱。若干時日之後,理智「回神」,大喜望外之心情,遠超過慚愧自責。辛苦與歡喜交織的感覺不斷出現,老實說這也是令人著迷的事。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六)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六
  • 別儂食有名聲,自家食填糞坑。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六

【本義】

請別人吃東西,會得到當事人、甚至社會大眾的稱許,若只是自己獨享,到最後不過是變成一堆糞土而已。

【引申義】

本義之解說只是舉例,真正的意涵在勸勉人要廣施濟眾。誠如孟子所言:「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這話語雖簡單,人人能懂,但實際去做,卻又難上加難。

【註解】

  1. 塡:閩東方言中,「填」的字義有二。一是「填滿、填實、填充…」,另一個意思是「歸還」。此處是取其首義。
  2. 糞坑:狹義指的是「廁所」,也可以指荒郊野外存放水肥的簡陋池子。

【運用】

做儂莫小器,有乇著頒儷齊食。舊底儂講聲音,別儂食有名聲,自家食填糞坑。

(做人不要小器,有東西吃要記得分享。從前人說:請人吃,別人會稱讚你,獨享的話,最後只是變成堆在糞坑裡的水肥罷了。)

請注意:造句中的「頒」字在此念ㄆㄤ(phang),字義為:均分、分攤、分給…等。

  • 半半賣花,半半看姿娘。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六

【本義】

邊賣花,邊觀察中意的姑娘。

【引申義】

這是古裝戲中常有的情節。因為從前民風保守,待字閨中的千金大小姐,是大門不邁二門不出的。因為習俗如此,青春少年郎只能想方設法的「一兼二顧」了。這買賣花朵不過是說詞罷了。

諺語中的「買」「賣」二字可互換兼用,全看當時情境而定。在兩岸軍事對峙年代,馬祖曾經有駐軍比居民還要多的時候,當時的雜貨店、冰果室、撞球檯、浴室、洗改軍服等行業,無不門庭若市。故四鄉五島都有經營軍人生意而致富的例子。老闆的絕招是,雇請青春嘴甜、活潑大方的小姐顧店。有些小姐頗具應對「手腕」,讓堅守海島的寂寞人感到個個有希望,但人人沒把握,所以休假時間一到,就往定點報到。街坊鄰居偶而會用此語來調侃他(她)們。

     【註解】

  1. 看:字做觀察、觀看解釋,此是毫無疑問的。可是,此字在馬祖社會另有特殊的用法。古老的社會有童年訂婚的習俗,隨著教育普及,民風逐漸改變,自由戀愛漸成主流意識。「自己老婆自己找」,某家有適婚的男女,往往會有一些人藉故登門看看,或在居家四周瞧瞧,這種現象發在民國50幾年最為普遍。保守的長輩,對自家的男、女生被人關注,總覺得是一種「吃虧」。若日後好事成雙,彼此皆大歡喜。反之,好像身上被刮去一層皮,尤其是女生,無法結為連理的下場,可能會傷及「行情」。保護子女的心態,常有「看別人」很是高興,「被人瞧」則悻悻然的反差表現。這種事年輕的朋友絕難想像,如今,事過境遷,偶而想起仍覺得趣味無比。
  • 姿娘:女人也。儘管福州文獻、民間俗寫都把女人寫做「諸娘」,但個人還是認為這是錯誤的,正確的詞語書寫應是「姿娘」。許多人會把稱女人的「諸娘」緊扣「烏諸」立國的歷史來論述。若此說是正確的,我不得不反問,佔人口數量一半的女性同胞,在烏諸建國之前的名稱又是什麼?因為有此誤解,接著就擴大引申,將稱男人為「丈夫」的古今音變寫成「唐部」或「東部」,一連串缺乏根據的歷史傳說就接踵而生。任何民族都是先有語言,然後再根據語言創造文字。所以,馬祖社會不僅有「諸娘」,還有「子娘」、「煮娘」、「書娘」(女人哭調手寫本)等不同的寫法,分歧的現象都是出於音同音近的「假借」,其本源就是方言的ㄐㄩ(tsy)。今天我選用「姿娘」書寫,不但滿足語音條件,同時也符合對大部分女性特質的描述。

【運用】

討對象辰候,半半賣花,半半看姿娘,嚽是野正常的事計。

(找對象時,一邊賣花,一邊觀察小姐,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 巴掌罔大,無能隑掩儂嘴。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六

【本義】

再大的手掌,都不能掩人嘴巴。

【引申義】

這句話深富哲理。無論多大的威脅或利誘,一旦動手做了,必定留下足跡,東窗事發只是早晚的問題。故任何事逃得過一時臧否,卻躲不掉將來的嘲諷。道理很簡單,無人不懂,然而我們畢竟是凡人,總會因一時大意而違反規範。所以,必須時時共勉,處處小心。

【註解】

  1. 罔:這是閩東語很重要的「語助詞」之一,使用率非常頻繁。它的單詞解釋是「再」、「越是…」等。也可以用在遞進表程度的敘述句中。如,「罔食罔好食」(越吃越好吃)等。
  2. 能隑:字義為「能夠」、「可以」,有能力解決某事…等。本詞語可以合音成一個音節,此時可用「耐」字書寫。若前面添加了否定詞,詞義除了有「不能夠」、「不可以」之外,還能做「生病」、「不舒服」使用。「隑」的字義是「站立」,中古時代的讀音是「五來切」。
  3. 嘴:也可以用「喙」替代。閩方言的本字就是「喙」。

【運用】

「能隑」的字義及使用方式有多種形式,以下我各造一句供大家做參考。1. 做儂無能隑總款。

  (做人不可以這樣。)

2.今旦厝咧無閒,無耐去看電影了。

  (今天家裡忙,不能去看電影了。)

3.昨暝伊無能隑,個郎工倒鋪咧睏蜀工。

        (昨天他生病,整天臥床睡了一整天。)

4.先生無耐,請假蜀工。

        (老師生病,請假一天。)

  • 白力黃呱鮸,鰣刺馬鮫鯧。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六

【本義】

社會公認的魚類前三名是鰣刺、馬鮫、鯧,但偏偏有人認為白力、黃呱、鮸是人間珍饈。故人人心中,應該都有一張魚類美味的「排行榜」才是。

【引申義】

食物好不好吃,跟價錢貴賤無關,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吶啦口味無內講起。」任何事都好論斷,唯獨對口味的愛憎喜惡是無從置喙的。這是選擇題而不是對錯問題,如此看來,各人喜好只能彼此尊重了。

【註解】

  1. 白力:魚鱗富含油質,適合煎煮或炊蒸,若做成霉香魚,那是最受港、澳人士歡迎的小菜(見開版照片)。春季的品質最佳,惟細骨甚多不受人青睞,只有馬祖老饕能領略其風味。(見圖2.3.)
圖2.煎煮白力魚。
圖2.煎煮白力魚。
圖3.紅糟白力魚頭。
圖3.紅糟白力魚頭。
  • 黃呱:黃魚的俗稱有二,一是黃花,另一為黃瓜(圖4.)。在說福州話的時候,得時時留意可能會出現的音變問題。此時的「黃花」要念成「黃瓜」。動物之中有些是根據它的鳴叫聲而被命名的。如,貓、鴨、鵝…等都是。「瓜」是狀聲詞,寫「呱」比寫「瓜」更合理,因為黃魚在海中會發出聲音的,否則東引的黃魚命運不會那麼悲慘。
圖4.黃魚。
圖4.黃魚。
  • 鯧魚:海島長大的我,過年時刻看到貴不可攀的小鯧魚,總是話多的跟熟識的魚販聊起當年事。老闆曾經服役於雲台山,我說馬祖漁業榮景,他都能瞭然於心。彼時的大鯧魚,直徑有時會超過25公分(圖5.)。因為肉厚骨頭少,兒童時代曾見過以它做魚鬆的場景。刀、手俐落的鄉親,可一正一反的切出連身不斷,如手風琴一般的「捭敆鯗」,每每令駐軍為之嘖嘖稱奇。
圖5.鯧魚。
圖5.鯧魚。
  • 鮸魚:體型有大有小,大的鮸魚身長可超過一米(圖6.)。它肉質Q彈,適合打魚丸、曬魚麵。若切片曬成「兩夜乾」,魚絲賽雞絲,用來配糙米乾飯,保證「飯會食遘伓捌飽咧住。」(飯吃到忘記飽足的境界。)
(圖6.王長明先生與大鮸魚。照片為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6.王長明先生與大鮸魚。照片為王榕樂先生提供。

【運用】

管伊白力黃呱鮸,鰣刺馬鮫鯧,魚會鮮都是好食的。

(管它是什麼魚,新鮮的魚都是好吃的。)

  • 平平墿跋死犬。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六

【本義】

     雖然是平坦的道路,却有人不小心而跌倒。

     【引申義】

這是斥責粗心大意,走路經常跌倒的人。俗語中以「犬」代人,因此是一       

句罵人的日常用語。

     【註解】

  1. 墿:道路也。此字《說文》未收。先秦文獻用做「道路」的字有:路,旅,途,塗,道,行,場等,(見《爾雅‧釋宮》)就是未見「墿」字,此字最早出現於《玉篇》。《玉篇‧土部》:「墿,餘石切。《博雅》:『墿,街陌道也。』」《廣韻‧昔韻》:「,羊益切,道也。」從以上各書所載得知,它做道路解釋那是後來的事情。
  2. 跋:字義和「足貝」相近,有行走不正、踉蹌的意思。在閩東語文中他做「跌跤」的解釋。「」「」

      【運用】

       行墿目睭無覷好,平平墿會跋死犬。

 (走路雙眼不注意看,就是平坦路面也會跌個四腳朝天。)

馬祖話常用的「虛字」舉例 (下)

0
馬祖話常用的「虛字」舉例 (下)
  1. 【怎、蔣蔣】:ㄗㄨㄛㄥ+,tsuong+。

語意為:怎能、怎麼、如何…等。任何一種語言,在內部總會有一些分歧,這分歧雖不影響溝通,但聽者一定能從細微的差異處,辨別其族群的歸屬。以本詞語來說,它是做「詢問」使用的助詞,有時也可做「反詰」的語氣。同樣的語氣,馬祖人是說「怎能」或「怎合」,而福州人是說「蔣蔣」。如:

薪水無夠使,日子伓捌蔣蔣過。(薪水不夠用,日子不曉得怎麼過。)

老酒怎能做才[勿會]酸?(老酒如何做才不會酸?)

  1. 【怎合】ㄐㄧㄤˇ兀ㄚㄏ,jiangˇngah。

「合」的字義為符合,所以本詞彙做「如何」、「怎麼辦」、「如何是好」…等解釋。如:

福澳怎合行?(去福澳怎麼走?)

  1. 【專者】ㄗㄨㄛㄥ ㄐㄧㄚㄏˇ,tsuongˇjiahˇ。

以某物當其他物品使用。語意類似國語的「把…當…」、「拿…當…」。如:

專者錢當買厝的厝款。(就用這個錢做買房子的款項。)

  1. 【者】ㄐㄧㄚ+,jia+。

這個指稱詞在唐朝就已經存在了,如今卻保留在南方的方言中。讀唐宋人的詩文,常見以「者」為「遮」又做「這」的例子。唐.齊己詩:「青嶂邊來已熟,紅塵那畔去應疎。」除此以外,它又可做應答語使用,文獻將此應答語寫成「遮」,君不見清宮電影常有君臣互動畫面。臣子對皇上自稱「奴才」之後,會再說一詞「喳」作結束,這表示對主子的服從。在此,「者」、「遮」、「喳」三者作用是一樣的。4、5、6三者字義相同,但字音有一些區隔,現在各造一句供大家做參考。

者倪囝實在野聰明。(這孩子實在很聰明。)

  1. 【只】ㄐㄧ+,ji+。

只輪無雨了。=者下無雨了。(此刻雨停了。=這下子沒有雨了。)

  1. 【這】ㄗㄨㄛ,tsuo。

這輪輪遘汝做頭了。(這次輪到你當主辦人了。)

  1. 【蔣】ㄗㄨㄛㄥ+,tsuong+。

疑問代詞,不單說,後面除了帶著動詞「講」、「做」以外,也可用「計」來構詞。有時候「蔣計」是做挑釁的口語使用,所以須看當下的氣氛決定雙方的姿態。以下各句請大家比較。

汝到底孛蔣講。(你到底要怎樣。)

汝到底孛蔣計。(你到底要怎樣。)

這架車賣我十萬蔣計?(這部車賣我十萬塊如何?)

汝蔣計嚕!(你想怎樣。)!

第二、第四兩句,語氣並不友善,說完之後可能會動武鬥毆的。

  1. 【粉款】:ㄏㄨㄥˊ兀ㄨㄤ+,hungˊnguang+。

「粉」是「夫總」的合音。在古漢語中「夫」可以做遠處、近處的指稱詞,而且實例很多。如,「微人之力不及此」。句中的「夫」做「這個人」解釋。「予觀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句中的「夫」做「那個」解釋。閩東語ㄈ的聲母混入ㄏ之後,「粉」就念ㄏㄨㄥ+(hung+)的音了。這是福建人說國語常被人笑話的例子。也因為是音變的關係,所以年長的福州鄉親會寫成「許」。「款」的意思是「樣子」、「形狀」、「款式」…等。

我總款講汝固是粉款做。(我這樣說,你還是那樣做。)

  1. 【夫塊哪】:ㄏㄨ+ ㄨㄞˊㄋ廿+,hu+ uaiˊn oe+。

那裡、那個地方。這是馬祖常用的指稱詞,是指稱遠處目標的助詞。末字讀音國語所無,它是前中高ㄝ(e)的圓唇音,國際音標是「œ,若干年前在語音學教授指導之下創造「廿」符號備用,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類似情形也發生在其它方言,大家都是採用這種方式來處理。這個音的漢字無法選定,馬祖母語教材用訓讀字「所」表示,我個人覺得,與其如此不如用「哪」。因為「哪」字音義和語境皆合,故這幾年我的文章遇此情形皆用「哪」而不用「所」了。特別要說明的是「夫塊哪」也可以寫成「遠哪」。茲就「夫塊」、「夫塊哪」、「遠哪」各造例句如下:

伊光現現坐夫塊哪,汝都無看見。(他明明坐在那裡,你都沒看見。)

伊光現現坐夫塊,汝都無看見。(他明明坐在那裡,你都沒看見。)

伊光現現坐遠哪,汝都無看見。(他明明坐在那裡,你都沒看見。)

  1.  【祖塊哪】:ㄗㄨˇㄨㄟˊㄋ廿+,tsu+ ueiˊnoe+。

這裡、這個地方。此也是馬祖常用的指稱詞之一,是指稱近處目標的助詞。實際上它是「者塊」的音變,老一輩鄉親會將它寫成「嚽塊」、「租塊」等。因為虛字的重點在反映語音,所以字形的參差是被允許的。既然如此,另一個音變的寫法「掌哪」,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以下就「祖塊哪」、「祖塊」、「掌哪」各造一句供大家做參考。

著洗的衣裳廮祖塊哪。(要洗的衣服放在此地。)

著洗的衣裳廮祖塊。(要洗的衣服放在此地。)

著洗的衣裳廮掌哪。(要洗的衣服放在此地。)

  1.  【至】:ㄉㄟˇ,teiˇ。 

語言必須放在社會運用才能行之久遠。在使用時,會因為不同的時空背景、使用者的性別、學經歷條件等因素產生變化。閩東語的難度在於它的音變條例太過複雜,不僅有「連讀變調」、「文白異讀」、「嗽音」、還有「分音」、「合音」等諸多問題。本則所說的「至」,就是由兩個音節的「第一」合音而成的。雖然「至」的方言讀ㄗㄟˇ(tseiˇ),但是它在中古時代是讀「脂利切」,此類的字是由上古的ㄉ、ㄊ聲母字變來的。正常的狀況「至」讀ㄗㄟˇ,但是某些語詞偶爾保留一些古音痕跡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選用「至」來書寫並不算突兀。以下兩句是分別用「第一」和「至」造出的句子,請大家參考。

伊是我第一好的朋友。(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至愛食蘋果了。(我最愛吃蘋果了。)

12. 【伓】:ㄧㄥ,ing。

否定詞之一,也是福州語的俗體字。它的出現是為了和「不」字有所區隔,所以加「人」的部首變成ㄧㄥ的專用字,以免二者產生混淆。使用時它的後面是加動詞或形容詞,如:

我伓去拍球。(我不去打球。)

汝者形款野伓好看。(你這種行為很難看。)

  1. 【是伓是】:ㄒㄧㄥˋㄋㄟˊ,singˋneiˊ。

用國語交談時,遇到詢問、詰問時,會用「是不是」作表示。馬祖話中也有類似用法,只是我們的母語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唸三個音節,而是前兩字合成一個音節,快速地讀成ㄒㄧㄥˋ,若寫成漢字,姑且用「神是」。如:

神是我害汝的?(是不是我害你的?)

神是,共汝講汝就是 勿會 肯信。(是不是,跟你說你就是不相信。)

特別說明,這個語詞還可以快速連貫的發一個音節,那就是ㄋㄟˊ(neiˊ)。嚴格說來此音是「安是」的合音,用在表示對對方的親切認同時。此音漢字我寫的是「匿」,是同音借用字,因為無適當的字可用,故只好如此這般了。請大家注意它使用的場合,兩人(尤其是女生)小聲閒聊,某甲有一肚子的委屈、怨懟,某乙靜聽對方訴苦,乙在適當時機會插入此語音,表示認同與關懷。請大家參考以下的場景。

甲:昨暝晡腹栳痛,蜀晡都無睏。(昨晚肚子痛,整夜都沒睡。)
乙:匿ˊ。(尾音上揚。)

甲:只輪固咧痛。(現在還在痛。)
乙:匿ˊ,著去看醫官啊。)

當然,這個「匿ˊ」也可以說「安是ˊ」,同樣的,尾音要上揚才能讓對方感到溫暖、溫馨。

  1. 【伓者樣】:ㄧㄥˇㄐㄧㄚ ㄩㄥ^,ingˇjia yong^。

不像話。形容動作、形像難看。使用時前面加動詞。

好好的蜀樣事計,會做遘伓者樣咧住。(好好的一樁事,結果做到這種地步。)

  1. 【伓著…】:ㄧㄥˇㄋㄨㄛˋ…,ingˇnuoˋ。 

詞語之後要加「有」,實際上是表示「不正在、不存在」的一件事情。它用在對某人「嗆聲」、「打臉」或「潑冷水」的時刻。舉例來說,某人對結婚日子充滿著憧憬,但收入少到只能算是「月光」一族。入不敷出的窘境始終不改結婚「壯志」,朋友們潑他冷水說:

想結婚!伓著有討著好工作儷再拍算。

(想結婚!應該要找到好工作之後再打算。)

  1. 【噢】:ㄛˇ,oˇ。

表示不以為然的語氣。有時也做應答之語詞。如:

噢,乇骹遛騃呵都是賴我,(東西玩壞了都以為是我幹的。)

噢,來了!來了!(噢!來了!來了!)

  1. 【者世事】:ㄐㄧㄚˇㄌㄧㄝˋㄌㄛㄩ^,jiaˇlieˋloy^。

表示「糟糕透頂」的語氣詞。語氣帶有幾分無奈與責怪的意味。

病吐瀉,帶魚會煎遘者世事去。(真是糟糕,帶魚怎麼煎成這個樣子。)

悽慘啊!蜀面會妝遘者世事呵。(拜託哦!怎麼妝成這副德行。)

  1. 【大拇】:ㄉㄛㄩˋㄇㄛ+,toyˋmo+。

大致、大約、估量之詞。

飛機捅馬祖飛去台灣,大拇吶使蜀點鐘左右。(飛機由馬祖起飛,大約一小時左右就到台灣了。)

  1. 【屢屢】:ㄌㄧˊㄌㄧ+,liˊli+。 

老是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在古漢語的語法中,「屢」和「婁」常被用做狀語。如,《漢書.成帝紀》:「火災降,…。」《詩經.小雅.巧言》:「君子盟,亂是用長。」可見用「屢屢」表示「經常」的概念,並非馬祖話所獨有。

飯食蜀下,伊屢屢伓收碗。(他吃過飯總是不收碗。)

飯食,伊屢屢伓收碗。(他吃過飯總是不收碗。)

「蜀下」意同「一下、一下下」,表示事情結束了,他常合成一個音節,此音節福州文獻是寫成「儷」。

  1. 【改】:ㄍㄟ+,kei+。

在實詞中「改」做更改、改正解釋,這是大家熟知的事。但在虛詞中它做「再」字使用卻鮮有人知。《孟子‧公孫丑上》:「地不闢,民不聚…。」語句中的「改」就是做「重複」解釋。閩南語也有類似語音,台灣社會都把它寫成「擱」或「閣」,這些都是表音作用,所以不必在意它的字形如何。若有人使用「該」字來表示,就虛字來說,也不算是錯誤的。

請汝改來蜀輪。(請你再來一遍。)

請汝再來蜀輪。(請你再來一遍。)

「改」和「再」都有人使用。

馬祖話常用的「虛字」舉例 (上)

0
馬祖話常用的「虛字」舉例 (上)

筆者擔任國文教師將近40年,在教學過程中,發覺學生對古文「虛字」的理解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許多虛字是出於假借,它除了運用在語氣的表達之外,有時又兼具「語法」或標點符號的功能,所以在教學時必須多方舉例做說明。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的學生對它敬而遠之。

大家都不認同「考試引導教學」的措施,但長久以來,華人社會偏偏如此。在70、80年代的大學聯考國文試題中,它是佔比率很高的「常客」,而且是以複選題的姿態出現,選錯一個答案,不但完全失分而且還要倒扣。為了聯考順利,各家出版的模擬考試題,無不挖空心思、想方設法的命題「整」學生。每一次考後檢討,教室裡師生「寸土必爭」,有時也爭到面紅耳赤的地步。結果反而虛耗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之一,說話時的情境體會、語氣拿捏等,往往會決定溝通的結果。「虛字」、「虛詞」不是只存在於古文,偶而在語體文中也會見到。可是它的定義卻極其紛歧。一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它」,有時能讓詩文讀來興味無窮,相對的,偶爾也是紛爭的起點。話題到此,先說一個故事。明、清之際有一位大學者。他在大明天子底下享受盛名,可清軍入關不久就變節投降了。據說有一次過年,他意氣風發,得意洋洋的把氣焰抒發在春聯上。對聯是這樣寫的,「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沒想到大年初一時被有心人動了手腳,對方只在上下聯末尾各加一個字,「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虛字將標點符號的角色發揮到極致,此例將原本肯定句一下子轉成疑問、感嘆句,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讓主人搖擺、投機的形象徹底顯現。故別小看虛字的「力道」,遣詞用字要特別小心才好。言歸正傳,馬祖話出自福州語系(閩東語),是淵遠流長的方言之一,許多古文獻中的語助詞,如同吉光片羽一般仍保留其中。今天就借此機會,將馬祖話常用的虛字為大家做簡介

1.【依】ㄧ,i。

  是詞頭性的「詞綴」之一。

  • 置於名字之前表示親暱的稱呼。語義類似閩南語的「阿」。

   例:

      我名陳玉花,你告我依花也會使。

(我名叫陳玉花,你叫我依花也可以。)

  (2)用在親屬名稱之前表示面稱。

    例:

       依爹,來食飯來。

       (爸爸,來吃飯。)

(3)用在某些名詞或形容詞前面,成為對人的稱呼,有親暱或略帶戲謔,得視當下語境而定。

    例:

       頌共依仕略。

 (穿得人模人樣一般。)

 伊是依富師角色。

 (他是腦筋不開通的人。)

(4)諧音前綴。

     例:行墿依歪歪。

   (走路歪來歪去的。)

2.【阿】ㄚ,a。

  表示親暱的稱呼詞頭,是來自閩南語,馬祖本地人則用「依」。如稱爸爸為「依

  爹」或「依爸」。

3.【略】ㄌㄛㄏ,loh。

  (1) 約略。大約。推估之詞。

     例:

        略略了卯蜀卯。

        (約略的推估一下。)

  (2) 置於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過程或現象。

     例:

         伊面顟顟略看我。

         (她皺著眉頭在看我。)

  (3) 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等。

     例:

        伊面紅紅略野像蘋果。

        (她紅紅的臉蛋很像蘋果。)

4.【劣】ㄌㄞˇ,laiˇ。

  「劣」的字義為「弱也」、「少也」,字形結構為「从力少會意。」後來字義發

   展且被「差勁」等負面詞義所專有,結果大家忽略了它本義是指程度上的差

   別而已。其實它在我們的方言中可做「稍稍」、「一些些」等字義使用。

    例:

       去江以前著食飽劣。

       (出海打魚之前要吃飽一點。)

5.【邯】ㄏㄤˇ,hangˇ

  以為、或許、或以為,表示「推測之詞、不定之詞」。在古書中,它的字形是

  用三點水加邯來呈現(因電腦無此字,只好用△形來表示,故請看圖1.)。根據

  揚雄《方言》對此字的解釋是:「或也。沅、澧之間,凡言『或如此』,曰『△

  若是』。」我們方言的音義與此正切合。

馬祖話常用的「虛字」舉例 (上)
圖1.ㄏㄤˇ的字形圖

  下面舉三個例句給大家做參考,第一句的語氣較平緩,第二、三兩句的語氣較

  為強烈。

    例:

       (1) 我邯若你會來。

          (我以為你會來。)

       (2) 我固邯若你會來。

          (我還以為你會來。)

       (3) 我固若邯若你會來。

          (我還以為你會來。)

6.【邯漭】ㄏㄤˋㄇㄤˇ,hangˋmangˇ。

  或許、也許、可能、假如、恐怕。這個詞彙如今較少被用到了。

    例:

       今旦邯漭無飛機,你買殼菜做什乇!

       (今天也許沒飛班機,你買淡菜幹嘛!)

7.【彷彿】ㄏㄨㄤˋㄇㄨㄛ^,huangˋmuo^。

  表達狀況不明,或心中有疑慮的副詞。它可以解釋成「或許」、「好像」、「好似」。

    例:

       伊彷彿去台灣了。

       (他可能去台灣了。)

8.【野】ㄧㄚ+,ia+。

  在語句中作狀語使用。表示動作、性狀的程度達到最高等的地步,其後必須接

  形容詞,在馬祖話中它是常用字。從前我曾經用「雅」表示,雖然古籍有例證,

  但語音並不符合,最後只好放棄。

   例:

      伊球拍野好。

      (他球打得很好。)

9.【以】ㄧ+,i+
  它的詞意類似古文中的「之」,常和「來、往、內、外、上、下」等構詞,表

  示時間、方位、地點、處所等。

   例:

             捅(由)這以懸都是我的園。

       (從這裡到上面都是我的田地。)

10.【呀】ㄧㄚˋ,iaˋ。

   做嘆詞使用,表示驚異的語氣,古文獻中常見。但是,有時它可和「啊」替

   換。

    例:

        (1) 呀!許有蜀頭老蛇。

           (唉呀!那裏有一條蛇。)

        (2) 你呀!揢我食勢仂繭。

           (你啊,給我小心一點。)

11【哎呀】ㄞ ㄧㄚˇ,ai  iaˇ。

  做嘆詞使用,表示驚異的語氣,有時也用來表示興奮的情緒,古文獻中常見。

  有時也可以發「哎蛤」的音。(ㄞ ㄏㄚ^,ai ha^)

    例:

           哎呀!你復考頭頭名。

       (哇!你又考第一名了。)

12.【也】ㄧㄚ+,ia+
(1) 亦。表示同樣、相等的意思。

       例:

         你是馬祖儂,我也是馬祖儂。

          (你是馬祖人,我也是馬祖人。)

(2)在一個句子中分開叠用構詞,強調兩事並列或同樣對待。

        例:

          看戲的儂,也有啼也有笑。

           (看戲的人,有的哭有的笑。)

    (3) 卻。表示轉折或讓步。

        例:

         也好啦你來,伓是啦儂數無夠。

           (還好你來,否則人數是不夠的。)

13.【也有】ㄧㄚˇㄨˇ,iaˇuˇ。

    略有。置於某些形容詞之前表示一定的程度。

      例:

        伊勃也有懸了。

         (他長高一點了。)

14.【即】ㄗㄟㄏˊ,tseihˊ

    表示當下,此時、此刻的語意。

    例:

         講龢囉無乇使,有本色你即做視。

         (講風涼話沒有用,有本事你做做看。)

15.【即手】ㄐㄧˊㄧㄨ+,jiˊiu+

    表示當下,此時、此刻、剛剛…的語意。

    例:

         學生驚先生,即手看見先生遘,此刻無聲音呵。

         (學生怕老師,這下子看見老師來到,馬上安靜無聲。)

16.【吶】ㄋㄚˇ,naˇ

    只、只有也,表示唯一的語氣。假若口語是ㄋ、ㄌ不分的人,也可以用「喇」來表示。 

      例:

(1) 吶通啦講龢囉。

             (只會說一些無意義的話。)

(2)吶總款做儷儂變快活呵。

             (就這麼一個動作,使人變得輕鬆愉快了。)

17.【咧】ㄌㄝ+,le+

   本字詞在閩東語中是非常重要的助詞之一,一般人或文獻都寫成 [口禮] 。

   因為電腦無此字,只能用組合的方式處理。由於字形結構繁重,左右過寬,

   再加上絕大部分的虛字是出於假借,所以改用「咧」來替換也算是合理。它

   有時置於句末,類似國語的「呢」,是表示將信將疑的語氣。有時置於動詞之

   後表示動作在進行中。它常扮演助詞角色,類似國語中的「的、地、得」。也

   可以置於名詞之後,表示方位概念。以上各種用法請看下面例句。

    例:

  • 昨暝是底儂來這咧?

(昨天是誰來過這裡?)

  • 學生固咧集合。

(學生還在集合。)

  • 者下講咧爽快,今晡轉去啼。

(當下說得爽,晚上回家哭。)

  • 名字寫黑板咧。

(名字寫在黑板上。)

18.【怎】ㄐㄧㄥ+,+jing;ㄗㄟㄥ+,tseing+。

   此字有兩個讀音,其字義相當國語的「如何」、「怎麼」等。在方言中常和「能」

   字結合構詞,以表示疑問、疑慮、不知所措的口氣。

     例:

         米復起價了,生活怎能做也伓捌。

         (米又要漲價了,不曉得日子該怎麼過才好。)

19.【蔣】ㄗㄨㄛㄥ+,tsuong+

   方言的語義如同前述的「怎」,若仔細深究,它們彼此之間的語音是有關係的。 

   有時疊字使用,如「蔣做」、「蔣蔣做」等。因為虛字著重在語言的表達,所

   以容許用假借,故有鄉親把它寫成「掌」。

     例:

  • 蔣做乍會合你的意?

(該怎麼處裡才能合你的意?)

  • 這事計蔣蔣做會做遘伓中挃咧住!

(怎麼搞的,這件事情會處理到這種地步!)

20.【儷】ㄌㄚ^,la^

   它是「蜀下」的合音,本音為ㄙㄨㄛ+^ (suo+ a^)。兩字合音時上字取其聲母

   ㄙ,下字取其韻母ㄚ^,並且以下字的聲調為合音字之調。重新組合後的合音

   詞發ㄙㄚ^(sa^) 的音。其詞義為:一下、片刻、一下子;或者表示某件事處

   理到一個階段…等。因為它做虛詞使用,詞彙的前端可以接動詞,若動詞屬

   陽聲韻,則「蜀」的聲母要改讀ㄋ(n)。若動詞屬陰聲韻,則「蜀」的聲母要

   改讀ㄌ(l)。因為它已虛化了,故此字的俗體字也可寫做儷、囇。

     例:

  • 等儷著去搭飛機了。

(等一下就要去搭飛機了。)

  • 乞先生拍儷曲許闇聲無許定。

(被老師責打過之後,在一旁不敢吭氣。)

(未完。待續。)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五)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5-1
  1. 軍人先生肉配飯,青草先生餌無吮。

【本義】

軍醫平日以肉下飯;抓草藥的民間土醫,生活卻很清苦。

【引申義】

軍醫是受人敬重的,因為生活過得好,下飯的菜餚很高檔;抓草藥的赤腳大夫,連最差的生活條件也無法獲得滿足。

民國38年之前,馬祖沒有西醫,國軍進駐之後,才有簡陋的醫療設施。在父老的觀念中,軍醫的職責是「救人」,和其他「管人」的阿兵哥不同,所以在封閉的時代,軍醫是令人敬重的對象。鄉親們慣稱軍醫為「醫官」,這個名稱一直流傳至今。時到今日,老鄉親交談的話題,只要和醫事人員有關的,或到縣立醫院就診,依舊用醫官稱呼馬祖籍的年輕醫師。根深柢固的詞彙,常令來自台北的支援大夫為之莞爾。

不能怪社會上有「遠來和尚會念經」的偏見,和我年齡相仿的鄉親,一定都曾被「土醫」、「神嬤」整過。有些私塾先生,因為識字,能從傳統醫書獲得理論依據,而一些婆婆媽媽,光憑她經驗法則就敢「動手」,想起那種手法、工具、藥品…等「醫術」和「器材」,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在新、舊交會的時代,兩相比較的結果,其社會地位就分出天壤。因此,同是醫療人員,有人吃香喝辣,有人靠青菜蘿蔔「度小月」,其道理並不難懂。

【註解】

  1. 先生:馬祖人泛稱從事教學、醫療、勘輿、算命工作的人士。
  2. 青草先生:以抓草藥為醫的鄉野人物。
  3. 餌:形容小小的、少少的食物。
  4. 吮:本義為「舔」。謔稱「吃喝」的粗鄙語。

【運用】

伓去台灣牧病,都吶曲馬祖吼依婆做醫官,病罔牧罔騃呵。舊(故)底儂講聲音,軍人先生肉配飯,青草先生餌無吮,正是有道理啊

(不去台灣醫病,都只在馬祖請阿婆用偏方醫療,病越醫越糟。從前人說,軍醫醫術好,被人敬重。靠土藥偏方的赤腳大夫,是沒啥用的。這句話真有道理啊。)

圖2.當年的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圖2.當年的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1. 買臣嬤十八敗,肯做都無事。

【本義】

朱買臣的妻子,做任何事都是失敗收場;但是只要肯去做,都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引申義】

俗諺語的價值在於它的「事先經驗」與「處世智慧」,有時候不必追究兩子句間的邏輯性。朱買臣是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之一,《漢書》有他的傳略。他們夫妻相處充滿話題,所以相關事蹟曾被後人編成戲劇,福州有許多民間故事也以他們為主角。歷史稱:朱買臣是漢武帝時代的吳縣人,因破東越立有軍功而升遷主爵都尉。由於和張湯相鬥,最後被漢武帝所殺。他年輕時家道貧困,其妻難耐寒門苦日,不顧情面要求離去。朱買臣幾經奮鬥,後來被派任會稽太守,某日與前妻相遇途中,朱邀故人及新夫婿回官邸同住,或許悔恨之心作祟,不久其妻懸樑自盡。她一敗再敗的事跡,被人擴大引申,所以才變成諺語在口頭流傳。

這句話有兩種用法。一是把前後兩句看成有主從、因果關係,其語意是:當初離婚既然是錯誤的選擇,現在若肯接受事實而留下來,一樣能過著「好日子」。第二種用法是將前後兩句拆開,主詞可以換成任何人,主要是利用超多的失敗(十八敗)經驗,烘托「最後成功」的可貴。

【註解】

  1. 嬤:閩方言以此字做年長的婦女解釋,如祖母、外婆及其他職業婦女等,但此地做妻子解釋。
  2. 十八敗:形容多次的失敗經驗。古人常以「三」的倍數代表多數,故有「九重天」、「十八般武藝」…等說法。

【運用】

有儂講「買臣嬤十八敗,肯做都無事。」有什乇好驚的!

(有一句諺語說,「朱買臣的妻子,常做失敗的事。只要肯動手去做,一切都能安然過關的。」有什麼好擔心的!)

  1. 典哪出世典哪好,豬欄犬宿都是寶。

【本義】

哪裡出生的就說哪裡好,即便是豬圈狗窩,都能當做寶貝來疼惜。

【引申義】

這句話類似「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念舊就是這種情緒的表現。人若失意在外,會希望回到故鄉尋求慰藉。相反的,一旦有了成就,也會想分享給家鄉父老。項羽的棄關中、就江東的戰略思維,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應。後代史學家檢討他垓下自刎的結局時,咸認為感情用事是使英雄殞落的最大原因。

念舊之情是主觀的,是毫無道理可言的。家鄉的過往事情,一旦進入深層的記憶匣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的釋放出來。尤其是被類似的情景觸發,往事點點就一串串的浮現眼前,即便述說難堪的事,卻也能當做如數家珍。

【註解】

  1. 典哪:何處、哪裡、什麼地方…,是表示方位的副詞。馬祖母語課本《福州語》將本詞語寫成「典所」,也有鄉親寫成「底所」。「所」字在此並非本字,而是方言借義的「訓讀字」。個人認為用「典哪」較妥,因為「典哪」與口語的音義同近。
  2. 犬宿:即口語的狗窩。「宿」本義是人在屋內休憩(見下圖)。後來有些方言引申做禽畜窩巢,不僅單指人類的居住宿舍,如東引的「燕宿」,本因燕子結巢而得名,國軍來到之後,以同音的「燕秀」替代,一直用到今天。
圖3. 宿的字形演變。
圖3. 宿的字形演變

【運用】

莫怪我講馬祖好,逢儂都是講:「典哪出世典哪好,豬欄犬宿都是寶。」嚽是野正常的事計。

(別怪我自吹自擂的說馬祖好,任何人都是說:「哪裡出生哪裡好,即便是豬圈狗窩,都能當做寶。」這是很正常的事。)

  1. 蜀處鄉間蜀處例。

【本義】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文化。

【引申義】

「文化」的定義雖然言人人殊,可是其核心內涵不離族群的「生活元素」。初到某地,看到前所未見的風土民情時,往往會心生震懾與驚艷。大家都說「一種米養百種人」,那不同的風土所培育出的人文花朵,絕對是粲然大觀的。因為「少見」,所以「多怪」,這種心理反應雖能理解,但「蜀犬吠日」之譏,可能會如影隨形。唯有在行「萬里路」之後,識見增廣,方可破解因文化差異所產生「唯我獨尊」的霸王心態。

【註解】

  1. 蜀:馬祖話「一」的白讀音,也有鄉親寫成「石」。
  2. 例:在此作「型態」、「方式」解釋。

【運用】

這本書講的世界風俗,我連聽都無聽過,難怪有儂講「蜀處鄉間蜀處例」。

(這本書講的世界風俗,我聽都沒聽過,難怪有人說「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文化」。)

  1. 老罔老,七夕食蠶豆。

【本義】

他雖然老,但是七夕時一樣能咬得動炒蠶豆。

【引申義】

這句俗諺語是用在對某人、某事感到驚訝時。閩東地區習俗,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女性長輩(如阿婆、阿嬤等)會抓取炒花生(帶殼的)、炒的蠶豆分贈左鄰右舍的孩童。據稱,此舉有交友聯誼,減少口角的效果。這個文化意涵是合乎邏輯的。因為七夕的夜空,星光閃爍月不明,大地上的人們正翹首等候牛郎織女渡鵲橋。大家耳聽悽美故事,遙望浪漫天際,手上若缺乏「助興」的零食,那是「虛度良宵」的。手上抓著零食,邊聽、邊聊、邊吃,許多不愉快的事情就會「順勢」化解了。

【註解】

  1. 罔:福州語文的虛字之一。此地做「縱然」、「即便」解釋。
  2. 蠶豆:諺語中的蠶豆一定是炒熟的,絕非水煮的。因為其硬如石,才能吃得久,好消磨時間。

【運用】

1. 依婆老罔老,七夕固會食蠶豆。

  (阿婆即便年紀很大,可是七夕時,還能咬炒蠶豆。)

2. 伊祖塊歲了,[勿會] 做總款事計。

  (他一把年紀了,不會做這種事情的。)

  汝正正透天無內挱,伊老罔老,七夕食蠶豆。

  (你根本有所不知,他老歸老,七夕的時候還能咬蠶豆給你看。)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下)

0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下)
  1. 難受(ㄋㄤˇㄒㄧㄨ^):喫虧、氣虧、泣虧(ㄎㄧㄎˇㄎㄨㄧ,khikˇkhui)

老鄉親將身體不適、日子拮据、時機不順…等狀態,一言以蔽之用「泣虧」形容之。若干年前我都是用「氣虧」,直覺認為詞彙的取義是:人因呼吸不足使身體感到不適。然而,從語音變化的規律來看,它和口語是有一段距離的。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及李如龍等人編輯的《福州方言詞典》都把本詞彙寫成「喫虧」,這也是值得商榷的結論。「喫」、「吃」同義,「喫虧」一詞早在唐宋時代既已出現,它的詞義是「受損也」,和今義「吃虧」完全相同。所以詞義與情境並不吻合。馬祖母語教材《福州語》用的是「泣虧」,這是值得重視的見解。此地的「泣」不做哭泣使用,而是做「止澀」解釋,中醫文獻將它解釋為:「血凝於脈而不暢通。」「虧」有不足、短少、欠缺之義。結合兩字為詞,它的意思就是:難過、難受、過不去…等。

例句:

昨暝晡流凊汗,今旦儂野泣虧。

(昨晚睡覺盜汗,今天身體感覺很不舒服。)

  1. 搗蛋(ㄉㄛ ㄉㄤˇ)、搗亂(ㄉㄛ ㄌㄨㄤ^)、妨害(ㄏㄨㄛㄥˇㄏㄞ^):抄調絞(ㄘㄡˋㄌㄡ+ ㄍㄚ+,tshouˋlou+  ka+)

「抄調絞」是三個動作組合成的詞彙,每一個字代表一個動作,創意十足,意象非常鮮明。「抄」本來的意思是「舀取、叉取」,後來再引申出「掠取」、「謄寫、抄寫」之義。在漁業榮景年代,船隻返航,魚貨卸下時,購買者蜂擁而上。老漁夫最忌諱顧客用有溫度的手去上下翻動,因此,常常會呼喊「莫抄吧」加以喝止。「調」,攪拌也。「絞」,交叉回圜扭轉。以此三字形容國語「搗蛋」的情境,確實是妙不可言的。本詞彙在使用時,也可以省略成「抄絞」。

例句:

若無伊曲止抄調絞,我遞早做完去了。

(若不是他在搗蛋,我老早就完工了。)

  1. 電唱機(ㄉㄧㄢˇㄗㄨㄛㄥ 兀ㄧ):洋戲(ㄩㄥˇ兀ㄧㄝˇ,yongˇngieˇ)

小時候聽大人稱電唱機為「洋戲」。隨著科技進步,三C產品日新月異,電唱機在今天的馬祖,已算是稀有電器了。此物被當作裝置藝術品來陳列,就意味著「洋戲」的名詞將瀕臨「死亡」,在日常生活中將不再被流通了。中英鴉片戰爭之後,滿清成為列強俎上肥肉,民族自信心也連帶淪喪,一切以「洋」為重,凡是新奇之物,每每冠以「洋」名。如,稱火柴為「洋火」,稱煤油為「臭油」以外又稱「洋油」,稱水泥為「洋灰」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民國四十幾年,美軍顧問進駐馬祖,從此以後,類似「美國煙」、「美國酒」的稱謂四處可聞,稱哈巴狗為「美國犬」尤其令人莞爾。小時候,電唱機算是「奢侈品」,村莊裡有此設備者都是經濟條件優渥之家。大人愛聽黑膠閩劇戲曲,年輕人則沉迷時代音樂,只有〈梁祝〉黃梅調,算是老少咸宜的電影插曲。

例句:

舊底底時候,洋戲都無使電土(),都是使手搖。

(古早時候的留聲機,都不是用電池的,都是手搖式的。)

  1. 氣球(ㄎㄧ ㄧㄨˋ):氣胲(ㄎㄧㄏ ㄍㄟ,khih kei)   (圖1.)

在童年的記憶中,有心戰部隊借住牛角村莊民宅,阿兵哥有時會送小汽球給兒童們把玩,我們喜出望外。拿它回家,大人稱之為「氣胲」。福州話經常將名詞疊字運用,如,稱盤子、鍋子、杯子…,為「盤盤」、「鍋鍋」、「杯杯」…。所以偶而也聽到同儕喊氣球為「胲胲」。「胲」有一個字義是「臉頰肉」,福州話以它做禽鳥的腸胃解釋。小時候經常看到婦女替喜宴之家殺雞宰鴨,靈巧的人會取下雞鴨的腸胃(?)吹氣當氣球,兒童們雖玩得滿手腥臊,卻仍然不亦樂乎。福州有一句俗諺語說:「無瘤會討雞胲掛。」這是嘲諷某人挖空心思無中生有的生動用語。詞義擴大之後,也指人的腸胃。鄉親戲稱腹脹為「脹胲」,稱吃不下食物而硬撐的情景為「筑胲」,其意義皆由此而得。

圖1.施放空飄氣球。
圖1.施放空飄氣球。

例句:

()底稠稠使大粒的氣胲,貯月餅飛去大陸。

(從前經常用大型的氣球,裝著月餅空飄去大陸。)

  1. 努力(ㄌㄨˇㄌㄧㄏ):上緊(ㄙㄨㄛㄥˋ 兀ㄧㄥ+,suongˋnging+)

國語的努力,馬祖話可以說「結 [糸奓]」、「搏 [糸奓]」和「上緊」。前二者較通俗,在當下社會依然能聽聞得到。後者較典雅,隨著老成凋零,此語算是「瀕危」語彙之一。「[糸奓]」是冷僻字,字義為纏繞、糾纏、絞緊,形容對某事緊追不捨、緊咬不放,進一步引申為堅守、堅持。

例句:

讀書著上緊。

(要用功讀書。)

  1. 流行(ㄌㄧㄨˇ ㄏㄟㄥˋ):行時(ㄍㄧㄤˇ ㄋㄧˋ,kiangˇniˋ)

思想進步,衣著時髦,老鄉親稱之為「行時」。「行時」是古早的用語,但是詞義發展之後,它有了三個詞義,一是權勢如日中天,二是好時運,三是流行風潮。我們的方言詞義屬後者,這個詞義閩南語是說「時行」。

例句:

  1. 今晡治縣請客,你怎講無份?

(今晚縣長請客,怎麼沒請你?)

唉!我仱仱 [勿會] 行時去了。

(唉!我現在是過氣的人了。)

  • 者姿儂囝的衣裳衫頌野行時。

(這女孩子的穿著很時髦。)

  1. 建議(ㄍㄩㄥˋ 兀ㄧㄝ^):進言(ㄗㄟㄥ 兀ㄩㄥˋ,tseing  ngyongˋ)

小時候,社會上「建議」和「進言」是同時並存的,兩者詞義相同,只是說話人的社經背景不同。「建議」多出現在「流亡儂」(公務員)的口中,而「進言」則是庶民語彙。以當時社會氛圍來說,「流亡儂」的公務員多來自福州,他們是知識分子,能說福州腔的國語,也能用福州語讀文件,最重要的事是社會地位較高。他們的作為常是一般人模仿的對象,所以,年輕的鄉親追求新潮,樂用「建議」而捨「進言」。就社會發展的脈絡來看,強勢文化凌駕弱勢文化,這是必然的結果,馬祖的現象並非孤例。

例句:

伊是窮儂囝,先生直透進言伊去讀軍校。

(他是寒門子弟,老師一直建議他去唸軍校。)

  1. [勿會] 贊成(ㄇㄝˇㄐㄧㄤ ㄋㄧㄥˋ):填挴(ㄉㄟㄥ+ ㄇㄟ+,teing+  mei+)

國語的「勸阻」、「不贊成」,馬祖的長輩都是說「填挴」。「填」字本義是「堵塞」,「挴」的字義為「貪心」,兩字構詞後的詞義是「杜絕非分之念」。後來詞彙適用的範圍擴大,被勸阻的事不一定是「非分之念」,只要被認為「划不來」、「不恰當」、「不合時宜」的市街可用。故人們以語重心長的心意勸阻某件事發生,就是今天「填挴」的具體解釋。

例句:

伊蜀冬填挴我去鄉下買厝。

(他一向勸阻我去鄉下買房子。)

  1. 打賭(ㄉㄚㄏˊㄉㄨ+):賭跟(ㄉㄨㄏˇㄍㄩㄣ,tuhˇkyng )

「打賭」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語彙和行為,無論大小事,只要雙方意見不同,並且爭辯不休時,只得靠「打賭」來定勝負,賭資高低,以不傷和氣為原則。這個舉止老人家都是說「賭跟」,很少例外。有時也可省略「跟」字而單說「賭」。「跟」字在此是形容態度堅定,一如台語的「撩落去」。

例句:

儂家來賭跟,今旦一定無飛機。

(我們來打賭,今天一定沒有班機。)

  1. 糟糕(ㄗㄡ ㄍㄡ):豹(ㄅㄠˇ,pauˇ)、纏(ㄉㄧㄢˋ,tianˋ)、慸(ㄉㄞˇ,taiˇ)

遇到麻煩,或處理棘手的事時,當事者會情不自禁的發出「仱豹去了」、「仱纏去了」、「仱慸去了」、「仱去了」…等感嘆語調。這幾句話並不難懂,但習焉不察,對書寫的文句不見得人人皆知。「仱」是福州俗體字,意思是現在、目前、眼前…等。「豹」的本義是凶猛的動物,但在此是同音假借,借代做「折斷」解釋,引申為「完蛋了」。「纏」是牽絆、框住、約束,形容困難重重。「慸」是悽慘、形容事態嚴重的情境。附帶一說,折斷的ㄅㄠˇ,本字是「儤」,在口語中它是使用頻繁的字詞。多數人不知他的本字寫法,只好用好寫、好認的「豹」字替代。

例句:

  1. 此刻考試了,書固未讀蜀半,這下儤裡去了。

(馬上考試了,書還沒念到一半,這下糟糕了。)

  • 這下纏去了,拍牌復乞指導員捌去了。

(這下糟糕了,打牌又被副村長發現了。)

  • 仱慸!仱慸!初初做股票,連本錢都輸澈澈略。

(完了!完蛋了!剛進場買股票,就把本錢賠光光的。)

  1. 衛生紙(ㄨㄧˇㄌㄟㄥˋㄐㄟ+):草紙(ㄘㄡˊㄗㄟ+tshouˊtsei+)

社會有階級,有了階級制度就會有貧富不均的問題,這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事。魏晉南北朝時有石崇,他家富奢至極,以絲質綢緞當衛生紙,而我們的老一輩鄉親也有一些代用品。最常用的是樹葉,從前任教於敬恆國中時,發現國小部廚房左前方有公廁,旁邊有一棵「免蟲樹」(黃槿樹。圖2.),其樹葉就是天然的草紙。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馬祖各地,我們不必嘲笑長輩,因為生活水平是比較出來的,明天比今天進步,過去不如現在,這是必然的。有名的詞人皇帝李後主,他和妻子周皇后就曾為供養的和尚準備「廁籌」,所謂廁籌,就是竹枝做的「衛生紙」。那是將竹枝截斷,形狀有點像今天的免洗筷子。李後主為了個人宗教信仰,他和周皇后很虔誠、很恭敬的親手將竹枝刮修光滑,供奉之前,必須在自己臉上抹拭一下,若感覺有細刺,則再行刨除,以免傷到僧人的肛門。

圖2. 黃槿樹。
圖2. 黃槿樹。

例句:

仱仱的儂對草紙都真蠻講究。

(現在的人對衛生紙(的品質)都非常重視。)

  1. 香港腳(ㄏㄩㄥˇ 兀ㄛㄩㄣˇ兀ㄚ)* (ㄍㄟㄏˋㄗㄟ+keihˋtsei+)

「*」字電腦所無,故用代號處理。此字國語念ㄐㄧㄚˊ(見圖3.),《玉篇》說它的字義是羊蹄間的疾病。《集韻》說它做獸足病的解釋。《廣雅》的解釋是創傷也。對年長的馬祖人來說,「香港腳」是時髦的名詞。染患的人是相對少數。一旦染上,奇癢無比,一癢就抓,「爽」到最高點,趾縫破皮流出「金瓜水」(組織液),此時鄉親會摘烏桕樹(見圖4.)的葉子搗碎敷在傷口。當時民生經濟落後,物資缺乏,記憶中牛角村莊裡有劈木頭做木屐的「達人」,他在休閒時候常為別人做木屐。貧窮的鄉親,以漁、農為業居多,一年三季打赤腳,唯有在寒冬時節才捨得穿上軍用膠鞋。沒有上山、下海的日子,多半是腳著木屐到處走動。因為腳趾通風良好,所以,得香港腳的機率不高,倒是長凍瘡的人比比皆是。大多數的青少年是進初中之後,過團體生活時才染上香港腳和疥瘡的。「*」的字義是獸類腳蹄疾病,讀者朋友或許心有困惑,人的雙腳和獸類四蹄不同,彼此如何取義?我的看法是:古早時代,人類生活貼近大自然,他們對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認知,遠比今天普通人周詳,人們用熟知的動物特徵做類比,是極自然不過的事。不僅「香港腳」如此,人們稱癲癇為「羊眩」,稱睡眠時雙眼微張的現象為「羊目」,稱帶狀皰症為「老蛇圈」,稱乾癬為「老蛇甲」,稱八字腳為「鴨母骹」,稱腮腺炎為「豬頭瘴(將)」,稱紅眼症為「紅目蚶」…等。類似之例子可謂不勝枚舉,故以羊隻的足蹄疾病稱香港腳並不突兀。

圖3.字形圖。
圖3.字形圖。
圖4. 烏桕樹。
圖4. 烏桕樹。

例句:

每蜀年夏季,我的 * 趾都痒遘無主意咧住。

(每一年夏天,我的香港腳都癢得要命。)

各族群的語言文字都有它的主體性,其功能在表情達意和歷史文化的紀錄,故深受社會制約的。就馬祖話(閩東語、福州語)來說,滲入的國語詞彙算是「外來語」之一。當不同的語言交會時,弱勢語言不可避免的向強勢語言傾斜,何況數十年前還經歷過人為力量的「介入」和「推廣」。我們檢視自己母語的發展,目的在瞭解與回顧。在歷史長河中,文化會隨時代變遷而調整,做為文化核心價值的語文,能隨「變」而律動,才能壯大而且行之久遠。本文題旨是簡介方言中的國語詞彙,實際數量當然不止於此。因屬舉例性質,故只能舉犖犖大者供大家做參考了。

如果你路過梅石

0
民國53年以前,中正堂叫介壽堂。
民國53年以前,中正堂叫介壽堂。

南竿梅石村可說是馬祖各島嶼中,盛衰起伏,變化幅度最大的村落。

 民國38年之前,這裡原是漁農之村,名喚「美瑞」澳。國軍來馬之後,不但村名改為梅石,並且在此開山闢地,起建馬祖列島最大的文康中心,作為官兵休假之地。

民國52年,左下角的梅石老街建成。
民國52年,左下角的梅石老街建成。

 與此相應,當時的老村長林金和先生,審時度勢,與村民規劃一條紅瓦為頂、正面木構的商業街。許多村人收起漁網,放下鋤頭,轉身成為冰果、理髮、撞球、澡堂、洗衣、雜貨店的老闆,開始了近20年,與部隊息息相關的繁榮時光。

 當時的文康中心分成服務、體育、飲食、娛樂四大部門,其中與民間較有關連的是飲食與娛樂。每當放映黃梅調電影,中正堂電影院一票難求,賣冰棒、山楂,油餅、黃牛票與香菸泡泡糖的小販,在人群裡穿梭吆喝;連纏小腳的依嬤,都柱拐杖、持手巾,在兒孫扶持下,哭得唏哩嘩啦!

民國53年以前,中正堂叫介壽堂。
民國53年以前,中正堂叫介壽堂。

 學生最感興趣的則是籃球比賽。若遇連江縣代表隊出征,死忠球迷相約翹課,大老遠從現在的介壽國中一路奔到梅石加油。還記得先發五虎將的陣容:中鋒楊依壽,後衛有陳振清、陳雪生,前鋒是張定國、黃啟忠,最佳第六人曹玉仁。尤其對上「虎嘯」或是「班超」等軍方勁旅,萬眾一心,最常喊的加油口號是:「絞(音:ㄍㄚ)死他!」這個源自圍網捕魚的防守動作―「絞」,其實就是盯人戰術,困住對方手腳,使其施展不開,比「盯」要活潑生動多了。

新建「梅石演藝廳」的場址

 看完球賽,趁口袋裡「嘉新水泥獎學金」還沒有交給媽媽,不免去「館店」吃吃喝喝一番。飲食店就在球場旁,掌廚的多半是老士官,陽春麵湯汁浮一層動人的油花,為禁錮在蕃薯鹹魚的味蕾,打開一扇肉香的天窗。

 原來設在牛角村的「白面館」易名「特約茶室」也遷來了。茶室並不賣茶,且限定軍方消費。天暗前,經常看到燙髮塗口紅的女子在水泥階上,抽菸聊天。曾聽聞一件往事,有位服務生為深愛的軍官產下一子,托村裡媽媽代為照顧。日升月沉,世事滄桑,兩家孩子至今仍有聯繫。

民國53年的特約茶室
民國53年的特約茶室
通往特約茶室之路(此處不賣茶)
通往特約茶室之路(此處不賣茶)

 民國80年以後,駐軍銳減,官兵改搭AP艦回台休假,茶室停業,電視與錄影帶取代了電影院。梅石一下子趨於沉寂,居民回不去往昔以農以漁的生活,紛紛往台灣謀食。走在荒涼老街(其實不老),很難想像猶在不久之前,萬千軍鞋踏遍街巷的盛況。

民國51年前後興建的老街
民國51年前後興建的老街

 今年,文化處有一振興梅石的計畫,除了整修特約茶室,再造現場成為一處真正可以喝茶的文創基地;另一重點項目,即是在原來的運動場,砌建一棟有600個座位的「梅石演藝廳」,希望在歷年《馬祖心情故事》感人演出的基礎上,以定目劇概念,為到訪島嶼的朋友,定期展演馬祖歷史與文化的戲劇盛宴。

 「梅石演藝廳」已於11月12日動土,預定2022年完工。有別於已往工地圍籬張貼風景照片與工程簡介的慣例,文化處曯我擬一段文字簡介梅石的過去,以及「梅石演藝廳」的劇場特質。衡量工地萬事紛雜、人車促迫的場景,我仿效新詩寫法,將文字分行列出,方便路人於倥傯之際的「瞥上一眼」。
請大家指教!

如果你路過梅石

如果你路過梅石
你會看見
沒有賣茶的茶室
曾經的女子
以青春之身
償付命運巨大的哀傷
從未留下自己的名字

如果你路過梅石
你會聽到
撞球奔跑的歡樂聲響
冰店小妹的笑容甜美
軍鞋寂寞
踏遍小街喧嚷的門階
黃昏悄悄向海風道別

如果你路過梅石
你會發現
茶水重新溫過
老街風燈輕擺
那海上捕魚男子
與井邊洗衣婦人
雙雙從遙遠的夢中飛渡

如果你路過梅石
你將看到
劇院燈光在此跳動
清晨的號角嘹亮
閩劇的聲腔悲涼
在浪花與海岸之間
追尋島嶼的
明日之歌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0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1.大方(ㄉㄛㄩㄏㄨㄛㄥ,toy huong):擴辦(ㄎㄨㄚㄎㄅㄞㄥ^,khuak paing^)、闊範(ㄎㄨㄚㄎㄅㄞㄥ^,khuak paing^)、大框(ㄉㄛㄩㄎㄨㄛㄥ,toy khuong)、大格(ㄉㄛㄩˋㄍㄚㄎˊ,toyˋkakˊ)。

這是極普通的日常用語,可能是從「大框」脫胎而來的。因為同樣的語境—形容人不吝嗇,年輕人會說「大方」,而稍有歲數的鄉親則說「大框」,若注意聆聽當可分曉。這是因為第二字的聲母ㄍ、ㄎ、ㄏ之間互相流動,再加上閩東語ㄏ、ㄈ合流的結果。「大框」義同國語的「大器」,在馬祖「大格」多用在書面語言時,有一句俗諺語說,「無尾豬豚假大格」,「假大格」的意思就是「小不點」裝大人的模樣。

本則詞彙要特別解釋「闊範」的語意。「範」的本字是「笵」,字義是「模具」,古代鑄造銅器、陶器時,它是不可或缺的模型。《荀子‧強國》篇說:「刑笵(型範)正,金錫美、工冶巧…。」「標準」是它的引申義之一,後來稱為人師表為「師範」,其語意即來源於此。若將「範」字說得更直白一些,它就是等同馬祖話的「胚殼」,只是馬祖話是用它的引申義,做「性格」、「脾氣」解釋,它的本義反而不見了。對於「範」字聲母能讀ㄅ、ㄆ的事實,請大家不要感到奇怪,國語輕唇音的ㄈ是出現在近代,中古隋、唐之前都是讀重唇音的ㄅ、ㄆ,這是方言保存古音的證明之一。年長的鄉親口語中有此音,但是在手寫時會找簡單的同音字使用,所以,他們會寫「擴辦」而不見得會寫「闊範」。以「擴辦」形容做事「大手筆」,其音義似乎也能說得通,但是用「範」字造詞時,寫「闊範」才合邏輯,因為「範」的意思是模具、是器物。

例句:

者儂野闊範(擴辦),蜀寫錢聲就是十萬。

這個人很大方,認捐金額時,一出手就是寫十萬元

2.丟臉(ㄉㄧㄨˋㄌㄧㄢ+,tiuˋlian+):無皮(ㄇㄛˇㄆㄨㄧˋ,moˇphuiˋ)

不知羞恥。缺乏羞恥心。實際上馬祖話的「無皮」,其殺傷力遠超過國語的「丟臉」。本詞彙經常用在兩造起口角爭端時,這是很嚴厲的負面用語,此話一旦衝口而出,撕破臉是必然的結果,甚至會演出全武行,因此要盡量避免使用。

在福州語中,「無」的白讀音要讀重唇音,但國語屬「零聲母」。福州老鄉親或許不知古今語音變化的道理,把否定詞的ㄇㄛˋ一率寫成同音字的「毛」,所以,惡毒的詈語「不要臉」就寫成「毛皮」了。

 例句:

做無皮的事計會乞儂看輕。

做羞愧的事情會被人瞧不起。

3.雜貨店(ㄗㄚㄎˇㄏㄨㄛˋㄌㄞㄥˇ,tsakˇhuoˋlaingˇ):京果店(ㄍㄧㄥˇ兀ㄨㄛ ㄌㄞㄥˇ,kingˇnguo  laingˇ)。

老一輩的馬祖人稱雜貨舖為「京果店」,這個名稱很有來歷。早期商店的招牌,除了載明店號以外,還會附帶一些小文字。如,「南北京果」、「華洋百貨」、「蘇杭綢緞」、「童叟無欺」…等。由此可見,雜貨舖之所以名「京果店」,其本意就是指販賣的貨品繁多而新潮。坦白說,以此名稱形容本地當時店家的「規模」,實在不搭調。只因為傳統語彙使用日久,大家也就方便引用了。照片是從前「京果店」陳列「百貨」的型態。這倒有點像台灣鄉下的「柑仔店」。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圖1.馬祖傳統的雜貨鋪。

民國38年以前的馬祖,本是閩東漁民季節性的短暫棲息地,雛形的商業活動,只是滿足漁民日常所需而已,其格局當然是因陋就簡的。兩岸路斷之後,台灣是貨物唯一的來源地。往返台灣、馬祖的交通不是頂方便的,本地批發店家委託台灣商人「辦貨」(採購貨品),品類只好求其繁雜,「萬一有人需要」是當時採購貨物的最重要思維。所以,只要想得到的日用物品,都盡量備辦充足。青少年時代,我們家族也經營「京果店」,記憶中賣的貨品,除了零食、菸酒、文具以外,還販售布料、鐵釘、燈泡與西藥…,貨品怎一個「雜」字了得。

大家不要感到訝異,那些西藥不過類似今天居家常備的藥品而已。所以,鄉親感冒了就來買「傷風克」,肚子疼就吃「金黴素」,咳嗽吃「麻黃素」。早年有鄉親吸食鴉片,雖然受到勒戒,但後遺症仍在,曾有毒癮的人,幾乎天天服用「止痛散」、「五分珠」來「解饞」。所以,略帶鎮靜劑的藥品銷路特好。久「賣」成良醫,簡單的西藥名稱我也能如數家珍。一聽說村莊裡某家禽畜無疾而終,村民就超前布署,在飼料裡添加「氯黴素」或「康必安」等。長年下來,居然人畜均安,這不得不在「擺暝」時,對「白馬尊王」、「媽祖娘娘」感恩戴德一番啊!

例句:

舊底牛角澳蜀條街有五間京果店。

從前復興村,一條街開了五家雜貨店。

4.改衣裳(ㄍㄟˇㄧ,ㄌㄨㄛㄥˋ,kuiˇi  luongˋ):軌衣裳(ㄍㄨㄧˇㄧㄌㄨㄛㄥˋ,kuiˇi  luongˋ)

「衣服」的福州語說「衣裳」,可文獻中的「衣」、「裳」定義並不相同。年輕人普遍把修改衣服說「改衣裳」,但耆老卻是說「軌衣裳」。這是非常古老的人普遍把修改衣服說「改衣裳」,但耆老卻是說「軌衣裳」。這是非常古老的說法,說它「瀕危語詞」也不為過,在我小時候是經常聽到的。現年60歲以上的鄉親朋友,應該都經歷過「有制服而無便服」的日子。民國50年前(大約),馬祖的貧苦人家有「食救濟」的措施,在當時這是德政之一。分配的物資有食物和衣物等。分發衣物是靠抽籤決定,主事者事先在公正人士的監督之下,將衣物等級評定妥當,再把衣、褲、鞋、帽做合理的搭配。最受鄉親喜愛的是大衣、夾克、毛衣以及方言說「工褲」的牛仔褲,西裝勉強能接受,所以,早年常見到穿西裝挑水肥、鋤菜園的「新潮」景象。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圖2.牛角中心國校禮堂前分發救濟品。

當時的情形是,拿到手的衣物不管它是否合身,先留著。「進可攻,退可守」,既可以和別人交換,也可以請人修改後自用。過年時,翻箱倒櫃的找出收藏品,不管顏色或款式搭不搭,只要平時沒穿過的就算是時尚。所以,每當發救濟品的日子,村莊中的歡樂氣氛往往為之沸騰。我住大澳老街,大姊是修改衣物的能手,經常有人登門討論修改「工程」,耳濡目染之下,就把本詞彙牢記在心了。

例句:

衣裳掏店咧軌蜀下(蜀下」須快讀連成一個音節。有人將它寫成「儷」。)

衣服送到店裡修改一下。

5.原則(兀ㄨㄛㄥˇㄗㄞㄎˊ,nguongˇtsaikˊ):準則(ㄗㄨㄥㄗㄞㄎˊ,tsung tsaikˊ)

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有時無法完全對應,這牽涉到詞義引申的問題。「原則」的國語詞義是「人、事、地、物之間的共同法則。」在口語使用時,它的語法意義相當於國語的「基本上」。但是福州語的「準則」是形容詞,都是形容為人的正直和處事的妥當。

例句:

伊做儂有準則,行遞世都是乞儂三尊兩敬的。

他為人正直,到任何地方都是被人極度敬重的

6.胡說(ㄏㄨˇㄙㄨㄛㄎˊ,huˇsuokˊ):褻語(ㄒㄧㄝㄎˊ兀ㄩ+,siekˊngy+)

「褻」的字義為親近。汙穢。輕浮。在此做輕浮、不莊重解釋。故「褻語」的詞義是為「胡言亂語」。會用它做責備語的人,多屬早年在馬祖服公職的福州「流亡儂」。在當時,他們的身分地位高過一般鄉民,說的話語也較典雅。時代進步到今天,本地鄉親說話依然直來直往的,每遇不中聽的言論,當下就以「犬吠」回應之。有教養的人必然優雅地說「褻語」,甚至聽受人根本不知此話的真正含意,因此也減少了許多紛爭。

例句:

你褻語!你心咧想什乇我固伓捌啦。

你胡說,(別解釋了)你的企圖心我還不知道嗎?

7.倒霉(ㄉㄛˇㄇㄨㄧˋ,toˇmuiˋ):做受怪(ㄗㄛˇㄌㄧㄨˋㄨㄞˇ,tsoˇliuˋuaiˇ)、會捌背(ㄝˇㄅㄟㄎㄅㄨㄧ^,eˇpeik pui^)、會背(ㄝˋㄅㄨㄧ^,eˋpui^)

「倒霉」和「倒楣」都有人使用,講的時候問題不大,因為二者國語同音。當你要用馬祖話說、書寫或對它理解時,必然會心生疑惑,因為它在福州語中是完全不同音的。「楣」的方言說ㄇㄧˋ(miˋ),而「霉」讀ㄇㄨㄧˋ(muiˋ),它也不同於國語的ㄇㄨㄟˋ(mueiˋ)的音節。

本詞彙應該寫成「倒楣」才是。「倒楣」不僅構詞合邏輯能找到歷史淵源。「楣」指的是門戶上方的橫樑,是貼門聯橫批的地方。古人說光宗耀祖的義涵,就是光耀門楣的概念。科舉時代的落榜,表示他的前途無亮、人生舛馳,所以,用「倒楣」形容此人處境還算貼切。只是今天的詞義和原始本義已經漸行漸遠了,不僅如此,它的書面詞形也被「倒霉」所取代了。

例句:

跟伊百眾做生意會捌背的。

跟他合夥做生意很倒楣(霉)。

後生無想做家賄(),遘老會做受怪。

年輕時不打算累積財富,年老時會倒大楣()

偷躲齋乞先生搦著,這下你倒霉(受怪)了。

逃學被老師逮個正著,這下子你慘了。

8.鎖(ㄙㄛ+,so+):串(ㄘㄠㄥˇ,tshaungˇ)、鑰(ㄩㄛㄎ,yok)、肘(ㄉㄧㄨ+,tiu)。

關閉門戶、箱、櫃以策安全的工具,最簡單的名稱就是「鎖」,此字名詞、動詞兩用,偶而也可做形容詞。馬祖話另有名稱說「鎖頭」(見下圖3),開啟「鎖頭」的工具則稱「鎖匙」。其實關門、閉戶有內外之分,但是年輕人一律稱之為「鎖」。傳統民居,一座大門兩塊「戶」,固定在內、左右橫拉的護家工具為「門串」(見下圖4)。上下壓抬的守家戶工具稱「門鑰」(見下圖5)。特別一提的是「門肘」(見下圖6),它是直條長棍,靠「撐」的力量頂住門戶。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圖3. 鎖頭。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圖4. 門串,門閂。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圖5. 鑰。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中)
圖6. 肘。

例句:

出門時候門著鎖好。

出門的時候要把門鎖好。

風野透,揢門肘好。

風很強,把門頂好。

暝晡頭門著串好。

晚上要把門閂好。

天暗去了,門著鑰橂呵。

天黑了,要把門關牢   

(未完。待續。)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上)

0
「馬祖福州語」中的「國語」詞彙選介(上)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學者專家把「聽」、「說」、「讀」、「寫」的能力視為語言學習的四大層次。本課程實施之後,這四大能力的講授和培養,以及將來的語言檢定都須要面對的。所以,有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個人不揣譾漏,在此先提出和大家分享。

根據個人的研究經驗來說,四大能力之中由易而難的排序為「聽」、「說」、「寫」、「讀」。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最困難的功夫應該是方言「書寫」,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在下認為,最難的是面對文獻、文本的朗讀。因為朗讀是一翻兩瞪眼的事,除了生字帶給閱讀者不便以外,又有文讀、白讀、正音、語流音變等因素在干擾著,稍不注意就會念錯(包含筆者在內)。我之所以認為「寫」比「讀」簡單,是因為閩東語仍不脫漢語系統,漢語方言彼此之間雖然語音未必相同,但所用的文字都是方塊字,換言之,依舊是六書結構的形式。所以,只要稍加訓練,注意語法、語序的使用與安排,不要將熟悉的國語詞彙參雜進來,那所寫的方言語句就有七分樣了。(圖1.)

圖1.民國59年前後的敬恆國中作文比賽,監場老師為張相鳳先生。
圖1.民國59年前後的敬恆國中作文比賽,監場老師為張相鳳先生。

馬祖鄉親說母語之所以會參雜國語詞彙,那是有特殊的時空背景的。列島原本是閩東沿海漁人臨時棲息的場所,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以後,因為地理位置關係,金門、馬祖被政府視為軍事要地,彼時的馬祖剛和外來文化接觸,本地特有的閩東文化逐漸變成弱勢。尤其是如火如荼的推行國語運動,使馬祖的母語快速式微,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政策關係,鄉土語言只能任其自生自滅。再加上老成逐漸凋零,母語的嚴重流失那是必然的結局。

國軍進駐雖然可使地方進步與繁榮,但是對文化的衝擊也大。新族群帶來的新語音、新語詞,使人們增加新的思維、新的觀念,在溝通時也有更多的語料可用,但是原始語詞必然受到排擠。因此在當地會聽到年輕人以國語參雜方言來使用,使方言的純度大打折扣,甚至把源自古漢語的詞彙給淘汰掉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如今因為時空環境改變,本土語言正式搬進教室,許多相關措施必須急起直追。否則匆促應對,必然左支右絀。

「聽」、「說」、「讀」、「寫」的能力,可歸併在「語」、「文」的兩大範疇之下。「語」是根本,它的基本功建立在標音符號的識讀與應用。「文」的層次重點在於書寫。想要表達精確、道地,就必須將不同語類間的「涇渭」做分明。本文試著將「滲入」的國語詞彙列舉於下,大家在提筆書寫時可要小心謹慎,否則「半鹹淡」或馬祖話的「洋涇濱」,將不只出現在口語中。

詞彙的注音符號有時出於權宜,標準發音請參考羅馬字音標符號。本文的呈現方式是:先國語後方言

  1. 麻煩(ㄇㄚˇㄏㄨㄤˋ)起動(ㄎㄧ ㄌㄛㄩㄣ^khi  loyng^)

「起動」是很普通卻很重要的日常應酬語詞,用在答謝別人的協助時最為貼切,它的語義同國語的「麻煩」、「勞駕」和「謝謝 」。但是,年輕人受過新式教育之後,日常應酬只會說「麻煩」而不習慣說「起動」,老人家則相反。起初我認為本詞彙應寫成「欹重」,因為「欹」的意思為「傾斜」。我念國小時,馬祖正逢軍民造林綠化的「熱切」當口,小學生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責任棵數,並且吊掛上名牌以方便列管、追蹤。所以,夏季的每天傍晚,總會看見雙人組抬水澆樹的畫面。身強者居後,體弱者在前,強者會把水桶拉到靠近自己這一側,讓前面的人減輕重量,這個景象用「欹重」描繪很傳神。即便是閩南語書寫也是用「起動」,我依舊自認為「欹重」是正確的寫法。直到幾年前,結束大學的兼任課務,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耙梳舊資料,發現自己做的讀《康熙字典》札記中,轉抄一則來自《韻會》的資料,內容寫著:「(動),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很顯然的,「動」的聲調念「^」(242)是來自「徒弄切」的反切。這個資料讓我茅塞頓開。

例句:

你若有去東引,起動你揢我買兩斤白艾轉來

如果你去東引的話,麻煩你幫我帶兩斤海芙蓉回來。

國語的「麻煩」另有「棘手」之義,它和「勞駕」、「拜託」不完全同義。詳說請見下一篇。

  1. 拜託儷(ㄅㄨㄞˋㄊㄠㄎˊㄌㄚ^)起動吶(ㄎㄧ ㄌㄛㄩㄣ^ ㄋㄚ^,khi  loyng^  na^)

語言的最大功能在「表情達意」,人際溝通時,除了利用語言文字以外,還需要動用到說話語氣、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等。很多語彙可分別用在「正」、「反」的語境時,這個也不例外。上一則「起動」是用在謙恭的語意時,它是在表達禮貌、客氣與感激。本則多了一個語助詞,因為受前一個字的韻尾影響,同一個字卻發不同的語音,由於語音的不同,它所承載的漢字必然也不同。本詞彙適用場合與前一則完全不同,它含有驚訝的詰問語氣,是在表示懷疑與不解。

例句:

起動吶!總款的儂也會做的朋友!

拜託啦!這種德行的人也能做朋友啊!

  1. 生氣(ㄙㄟㄥˋㄎㄟˇ):伓合恭(ㄧㄥˇ兀ㄚㄎˇㄍㄩㄣ,ingˇngakˇkyng)。惻(ㄘㄞㄎˊ,tshaikˊ )

表達憤怒的情緒,國語最簡單的詞彙是「生氣」,但是老一輩的鄉親是慣用「伓合恭」和「惻」。簡單分析「伓合恭」的詞素,「伓」是福州語的否定詞,「合恭」的意思是「態度謙和有禮」,故此三字之方言詞義已思過半了。「惻」的意思本是悽愴、傷悲,馬祖話的「苦惻」即符合此意。此外「惻」也做「憤怒」意用,這只能算是它的引申義了。

   例句:

   你蜀日遘暗()都是伓合恭的。

   你一天到晚都在生氣。

   伊無橫無直也惻。

   他沒來由的在生氣

  1. 平均(ㄅㄧㄥ ㄍㄩㄣ):舀侈(ㄧㄨ+ ㄑㄧㄝ+,iu+  qie+)

這是很簡單的語詞。凡是將大小、多寡、輕重…等不同程度的事、物弄成平衡均等皆可謂之。今天的年輕人已不知道「舀侈」的詞義,故特藉此機會向大家做說明。「舀」是動詞,意思是:用工具把容器中的物資移出。「侈」的字義是:多的、大的、超出的…。把多出來的東西「舀出來」,就是「折衷」、「均分」、「減損」的方式之一。根據福州語音變條例可知,兩個字構詞時,首字的聲調必須是「陽平」(國語的第二聲),下字必須是上聲(福州語的上聲和國語的上聲調值不同)。「舀」的字音有「以沼切」的ㄧㄠˇ和「以周切」的ㄧㄠˊ,所以讀音完全和「舀侈」相符合。大家不妨分別用國語和馬祖話念「民主」、「門口」、「平等」等詞,即可明白其中的道理。特別說明,兩種語言之間的語詞意義,有時是無法完全對譯,總是有某些程度的落差,本詞彙就是例證之一。

例句:

手力舀侈劣,這粒球就底()呵了。

力量輕一點,這顆球就進了

兩輪()考書,蜀好蜀獃,分數舀侈蜀下()才會及格。

兩次考試成績有好有壞,分數平均一下才能及格。

兩次的「次」馬祖話用「輪」或「巡」意義相近,而且音變的條件是依樣的。

  1. 浪費(ㄌㄡㄥˋㄏㄧㄝˇ):揄鋪(ㄩ ㄆㄨㄛ,y  phuo)

  「浪費」的字義大家都懂,但是在說話時卻出現有趣的現象。由於推行國語運   動非常徹底,學生們學到「浪費」之詞並且善加運用,漸漸的忘了原本就有的義同「浪費」的「揄鋪」。我在調查馬祖方言時,發現本詞彙的讀音有ㄧ ㄆㄛ和,ㄩ ㄆㄛ兩種。因為語音不定,故當時用字不敢驟下定論。最近閒來閱讀,發現《方言》說:「荊揚之間謂『揄鋪』為毳。」此處的「毳」字義同「脆」,意思是柔軟細小。「揄」可以做「抒臼」、「揚起」的解釋。將這兩個詞義結合思考,它的意思就是:舂臼後,細小而柔軟的物資四處揚起。所以,這是浪費的現象。會用「揄鋪」的人越來越少了,受過新式教育的一般人只會用「浪費」,能說ㄌㄡㄥˋ ㄏㄧㄝˇ 的人已屬不易,更年輕的朋友只能直接說令人發噱的ㄌㄤˋ ㄏㄨㄧ ^ 了。

   例句:

   亂印廣告,蜀年著揄鋪若 [多束] 樹去!

   不當的印製廣告,一年要浪費多少樹木啊!

  1. 好該(ㄏㄛˇㄍㄟ,):著死(ㄉㄨㄛˋㄌㄧ+,tuoˋli+)、有痛(ㄨˋㄌㄧㄤˇ,uˋliangˇ)、有痛該(ㄨˋㄌㄧㄤˇㄍㄟ,uˋliangˇkei)。

年輕人口中說的「好該」,實際上是從國語的「活該」詞彙變來的。做了壞事的小孩,被家長或老師責罰,此時,旁觀者最常用的語彙非此莫屬。不過從前的大人都是說「著死」、「有痛」,偶而也會聽到「有痛該」的說法,這種說法比較近似戲謔,責備的力道稍遜。「著死」的意思是「罪有應得,不值得同情」。「有痛」的意思是「痛是應該的,怪不了別人。」

例句:

做流氓乞儂拍,著死!(用「有痛」造句也可以,但責備的程度不如前者。)

當流氓被人揍,活該!

(請注意:造句中的「乞」字用法,它的文法意義是「施受同詞」。)

  1. 開玩笑(ㄎㄟ ㄨㄤˇㄑㄧㄨˇ):哤笑(ㄇㄤˇㄑㄧㄨˇ,mangˇqiuˇ),做暢(ㄗㄛˋㄊㄨㄛㄥˇ,tsoˋthuongˇ)

「開玩笑」是常用語詞,但是和它對譯的福州語詞並不簡單。有方言字典將它寫成「蠻笑」,這只是用同音假借的方式呈現而已,根據個人研究所得,本詞彙應該寫成「哤笑」。《說文解字》收其字義為:「哤,…一曰雜語。」可見它的意思是「不正經、不端莊的話語。」所以,「哤笑」翻譯「開玩笑」是頗為到位的。至於「做暢」除了可以解釋為「開玩笑」以外,也可以形容「不經意地達到某個結果。」看了例句當可清楚明白。

   例句:

   伊只是哤笑啊,你怎講去惻。

   他是開玩笑的,你幹嘛生氣。

   莫做暢,正經劣。

   別開玩笑了,正經一點。

   這蜀對男女,做暢變生花呵

   這對戀人,原本不是以結婚為前提在交往著,但後來卻修成正果。

原馬祖初中大禮堂,今為介壽國民中小學。
原馬祖初中大禮堂,今為介壽國民中小學。
  1. 學校(ㄏㄡㄎˋ ㄏㄠ^):學堂(ㄏㄡㄎ ㄉㄡㄥˋ,houkˋtoungˋ)、書齋(ㄗㄩ ㄖㄝ,tsy  ʒe)、齋(ㄗㄝ,tse)

「學校」,老一輩的鄉親是說「學堂」、「書齋」,在說話時也可以簡稱為「齋」。

   這些語彙如今已很少聽到了。

   例句:

   學生敆學堂讀書。

   學生在學校讀書。

   蜀遘書齋就想拍球

   一到學校就想打球。

   禮拜日無去齋。

   星期天沒上學。

(未完,待續)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三)

0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三)

(一)帶柳  帶小  帶紐(ㄉㄟˋㄋㄧㄨ+,teiˋniu+)

日前曾介紹小帶魚的海產,我將它寫成「帶紐」,後來想到馬祖母語教材《福州語》,其中有一單元是介紹閩東兒歌,編者用〈唱小歌〉稱之。此地的「小」,音變之後讀音同「紐」。馬祖鄉親喜歡把小物件、小東西說成「紐紐」、「蒂蒂」,因此我稱極小的帶魚為「帶紐」或「帶小」,無論是依常理或依字音來說,無不符合軌轍。但文章刊出之後,好友王爺來電說,小時候他在漁寮看大人們記帳,這種下雜魚都是寫成「帶柳」。最近《馬資網》(109.10.5.)刊登林金炎校長鴻文〈馬祖行政公署史〉,其中有當時馬祖列島年漁獲量的紀錄,「帶柳(小帶魚)1685擔」。柳葉扁窄細長,再加上部分福州人說話時,聲母有ㄋ(n)、ㄌ(l)不分的現象,如此看來,王爺之說不僅非「孤證」,也符合音理條件。因為前輩之說增長我的知識,故於本文之始,除了做選字交代之外,且表最誠摯的謝意。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唱小歌:ㄘㄨㄛㄥˇㄋㄧㄨˇㄛ,tshuongˇniuˇo。
  2. 帶小:音變後讀ㄉㄟˋㄋㄧㄨ+,teiˋniu+。
  3. 帶柳:ㄉㄟˋㄌㄧㄨ+,teiˋliu+。音變後讀ㄉㄟˋㄋㄧㄨ+,teiˋniu+。
  4. 紐紐:ㄋㄧㄨ+ ㄋㄧㄨ+,niu+ niu+。
  5. 蒂蒂:ㄉㄧˇ ㄉㄟˇ,tiˇteiˇ。

(二)賴(ㄌㄞ^,lai^)

馬祖漁村的拍楸行動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村莊中的壯丁好手,每每被船東預訂,甚至有「過山」(外村)客跨村相助。這種現象隨著水泥、尼龍繩索廣泛運用之後而式微(圖1.)。「賴」有依靠的意思,所以國語有「依賴」、「仰賴」的語彙。小孩子淘氣、不講理的躺在地上不肯起來,國語說「耍賴」,馬祖話說「賴倒」。此物是以水泥灌製,靠它的重量沉於海底,進而拉住定置網。

圖1.尼龍材質的筋索。
圖1.尼龍材質的筋索。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過山:ㄍㄨㄛ ㄌㄤ,kou lang。傳統馬祖人習慣稱外村為「過山」。
  2. 賴倒:ㄌㄟˋ ㄌㄛ+,leiˋlo+。鬧脾氣的孩子躺在地上,大人若不妥協遷就,他絕不起來。

(三)筋索(ㄍㄩㄣˋㄋㄛㄎˊ,kyngˋnokˊ)

從前夏天時,只要在陰涼處即可看到漁民在剖竹篾,這是 [糸奓] 索(絞竹索)的前置作業之一。將長竹片一分為二,馬祖話稱「對開」,「對開」後再各自一分為二即為「四開」,最細的可以分成「八開」。剖好的竹篾擇日包上稻草,一如醫院護理師為傷患包紮紗布一般,這個動作馬祖話說「匝」(也有鄉親寫成「紮」)。「匝」過稻草的竹篾送上絞架,三人定點搖著輪軸,輪軸稱之為「車只」,兩人抬著絞索器具—-「楊桃」緩慢地前進。整個過程即謂之「[糸奓] 索」,其成品就是「筋索」,意思是「堅韌的繩索」,閩東一帶的人士多寫成「斤索」、「弓索」或「根索」,這都是不妥的,因為「斤」、「弓」、「根」都只是同音借用而已,寫成「筋索」方是正確。測量「筋索」粗細的單位名詞,馬祖話說「綹」。以男性成年人的手掌握住「筋索」,若能使拇指、中指的指尖互相觸碰,就稱為「蜀綹」,指尖之間若尚有一根指頭的寬度,其粗細稱之為「綹一」,若兩根指頭寬,則稱「綹二」,其餘類推。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糸奓] 索:ㄉㄚ ㄌㄛㄎˊ,ta lokˊ。
  2. 對開:ㄉㄛㄩ ㄎㄟ,toy khei。
  3. 匝:ㄐㄧㄚㄎˊ,tsiakˊ。
  4. 車只:ㄑㄧㄚˋㄐㄧ+,tshiaˋtsi+。
  5. 綹:ㄌㄧㄨ+,liu+。(見下圖2.)
圖2,綹的示意圖。
圖2,綹的示意圖。

(四)砑刀(兀ㄚ ㄌㄛ,nga lo)。

為竹木鑿孔打洞,若孔洞不平整或孔洞太小時,人們取此刀在圓孔周邊旋轉刮削,這是漁家常用的器具。古文獻有「碾砑」構詞之例,可見古人也以它做打磨的工具之一。(見下圖3.)

圖3.砑刀。
圖3.砑刀。

(五)筋割(ㄍㄩㄣˋ兀ㄚㄎˊ,kyngˋngakˊ。)

吃燒餅有時會掉芝麻,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失手的可能。從前馬祖社會,對船老大的「老艄」總是尊敬有加,然而「呂洞賓也會掉寶劍」,艄公指揮打樁若不慎侵犯到別人「門賦」,或錯估海流,此時,即便完成打樁作業,也得放棄重新來過。換言之必須用特殊的工具進行筋索的切割。這種「筋索切割刀」就簡稱為「筋割」(見下圖5.6.)。附圖兩張必須稍做說明,木質筋割是傳統式的,鐵器筋割是北竿黃鵬武耆老,親赴對岸黃岐僱鐵匠打造的。許多鄉親將此器具寫成「斤割」或「根割」這是值得商榷的。

圖4.木質筋割。黃鵬武先生收藏
圖4.木質筋割。黃鵬武先生收藏
圖5.鐵製筋割。黃鵬武先生收藏。
圖5.鐵製筋割。黃鵬武先生收藏。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老艄:ㄌㄡˋㄌㄚˇ,louˋlaˇ。今俗稱船老大。
  2. 門賦:ㄇㄨㄛㄥˇ 兀ㄡˇ,muongˇngouˇ。各家打樁索分配的地點,有時是依抽籤決定的。

(六)索軀(箍)(ㄙㄛ ㄨ,so u)

拍楸用的「筋索」一年只用一次,下一年拍楸過程須重新複製一遍。「楸」既然打入海床,就無法拉拔而出,更不能重複利用。故到了「季尾」,漁民用特殊的刀具,把「筋索」斬斷。在古早年代,人們都是節儉惜物的,能廢物利用者就充分利用。斬成一節一節的筋索馬祖話說「索軀(箍)」(見下圖6.),曬乾之後,上一代老鄉用它做草紙(衛生紙),主婦以它當柴火,媽媽取細竹條來責打孩子,人人都將物盡其用的「美德」發揮到極致。

( )

圖6. 照片下方的粗繩索,即使用過的切斷筋索,俗稱為索軀或索箍。
圖6. 照片下方的粗繩索,即使用過的切斷筋索,俗稱為索軀或索箍。

此物稱「索軀」或「索箍」,音義皆可通。馬祖人以「軀」或「箍」當作魚塊或樹段的單位名詞。如,「鰻魚蜀軀(箍)」,「樹軀(箍)」,「柴軀(箍)」…等。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索軀、索箍:音變之後讀成ㄙㄛ ㄨ,so  u。
  2. 季尾:ㄍㄧㄝˋ ㄇㄨㄧ+,kieˋmui+。魚季即將結束的時候。
  3. 樹軀(箍):ㄑㄧㄨ ㄎㄨ,tshiu  khu。
  4. 柴軀(箍):ㄑㄧㄚ ㄎㄨ,tshia  khu。

(請注意:3.4.兩個詞彙,習慣上不讀變音。)

(七)艞板(ㄊㄧㄠˋㄅㄟㄥ+,thiauˋpeing+)

連接兩地,可供人行走的厚木板,常用於舟車接駁時。一般人可能會寫成「跳板」但是語音有距離。台馬空中走廊未通之前,最辛苦的旅客莫過於東莒鄉親。在基隆登上大船,一路搖晃到南竿。轉中型船到西莒,再搭莒光號到東莒,有時得靠舢舨加艞板才能「腳踏實地」(見圖7.)。南北竿鄉親早已到家休息了,而莒光旅客,可能還在瀏泉礁附近晃盪。接水時用U形竹管引水,這U形物即稱「竹艞」。(見圖8.)

圖7. 艞板。
圖7. 艞板。
圖8. 引水的竹艞。
圖8. 引水的竹艞。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跳板:ㄊㄧㄨˋㄅㄟㄥ+,thiuˋpeing+。
  2. 竹艞:ㄉㄩㄎ ㄊㄧㄠˇ,tykˇthiau+。

(八)忓湛(ㄍㄤˋㄐㄧㄤ^,kangˋtsiang^)

魚貨很純,沒有下雜魚充斥其中,也可以說「野湛」。「忓」國語念ㄍㄢ,但方言要念ㄍㄤ。《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極也。」《博雅》的解釋是:「善也。一曰好也。」「精湛」形容手藝、功夫了得,在此引申做美好解釋。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野湛:ㄧㄚ ㄐㄧㄤ^,ia  tsiang^。

(九)蝦飯(ㄏㄚˇ ㄅㄨㄛㄥ^,haˇpuong^)

煮熟但尚未經過日曬的蝦皮。

(十)蝦米薄(ㄏㄚˇ ㄇㄧ ㄅㄨㄛ^,haˇmi puo^)

裝盛蝦皮運銷台灣的竹製籮筐。大致說來,民國55年之前是馬祖捕撈蝦皮的黃金時代。我的村莊—牛角村,是馬祖最大的漁村。冬季天亮得遲,我們尚捲曲被窩之際,大澳老街就有人走動的聲音,不多時,馬達噗噗,漁船出發。夜晚油燈如豆,辛苦「夜車」幹活自不在話下。蝦皮封裝之前,漁會有人來家裡秤斤收購,並且評定品質優劣,這個程序馬祖話說「秤蝦米」,這是漁家大事之一,不能絲毫大意。故大人燈下挑揀蝦皮中的雜質,目的是在提升貨品的質感。蝦皮裝進大籮筐,密封後在外部噴上「甲」、「乙」等第字樣,擇日裝船運銷台灣(見下圖9、10)。裝蝦皮的竹籮筐馬祖話說「蝦米薄」。「薄」的本來意思為「養蠶」的器具,古代的人也有用它當捕魚的「魚笱」,此地是引申用法。

圖9.將蝦皮裝進蝦米薄。
圖9.將蝦皮裝進蝦米薄。
圖10.將蝦米薄運往碼頭。
圖10.將蝦米薄運往碼頭。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夜車:ㄧㄝ ㄩ,ie y。挑燈趕工,即國語的「開夜車」,此地的「車」要先讀文讀音後再音變成零聲母ㄩ(y)。
  2. 秤蝦米:ㄑㄧㄥˋㄏㄚ+ ㄇㄧ+,tshingˋha+  mi+。收購蝦皮並評定品質等級。

     (未完,待續。)

109年牛角村送喜說唱詩文

0
109年牛角村送喜說唱詩文
圖1.送喜詩文教唱情形。下載自曹爾嵐臉書。
圖1.送喜詩文教唱情形。下載自曹爾嵐臉書。

〈牛角送喜歌〉
詞.曲:陳高志   吉他和弦伴奏:翁玉峰
彩籃直擔擔
(竹籃子挑啊挑)
炮仗響乒乓
(鞭炮聲不停地響著)
牛角的風水實在好
(牛角村莊風水好)
鄉里都無相爭
(村民都能和樂相處)

喝采密密聲
(喝采聲連綿不斷)
送喜遘鄉間
(送喜隊伍在村莊裡走著)
各家各戶有錢趁
(家家戶戶財源廣進)
台幣曝滿山
(滿山曬紙幣以免發霉)

老儂壽南山
(長者壽比南山)
教導出好囝
(教育子女個個傑出)
男女老幼都衣食
(所有人都風光吉祥)
發財齊平安
(大家都發財都平安)

圖2.美麗的挑彩籃送喜隊伍出發。莊曉萍攝。
圖2.美麗的挑彩籃送喜隊伍出發。莊曉萍攝。

壹、出幼歌
一.
客鵲瓦面喳喳叫
(屋頂上喜鵲叫著)
牛角今旦做出幼
(復興村今天舉行過關禮儀)
丈夫囝面國國、嘴闊闊
(男孩長得面方嘴寬的)
姿儂囝眉毛彎彎真幼秀
(小女孩柳眉可愛清秀)
倪囝蜀日大蜀日
(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
爸嬭歡喜微微笑
(父母也歡愉笑口常開)

二.
炮仗鼓板響連天
(鞭炮鼓板響徹雲霄)
送喜喝采遘厝邊
(報喜群眾來到家門口)
面前蜀籃有心意
(獻上一籃禮物誠意足)
喝采美女嘴馬甜
(報喜的美女個個滿面春風)


貳、添丁送喜喝彩

客鵲飛遘牛角嶺
(喜鵲飛到牛角村)
◎家添養丈夫囝
(家誕生男孩子)
(◎家添養姿娘囝)
 (家誕生女孩子)
花開富貴日日香(朵朵香花盛開,象徵大富大貴)
直截勃大行四方
(平安健康長大出外奮鬥)

圖3.賀人添丁喝采。莊曉萍攝。
圖3.賀人添丁喝采。莊曉萍攝。

參、結婚喝采
蜀日夫妻百年恩
(夫妻姻緣是長久修來的福德)
兩主結親真相當
(兩姓聯姻門當戶對)
幸福姻緣天註定
(緣定三生有此美滿家庭)
框家道德傳囝孫
(詩禮教化當作傳家規範)

因為疫情關係,小三通停航,福州喜娘無法來到馬祖。牛角社區協會的朋友打電話給我,邀我擔任講師,指導「喜娘送喜喝采研習會」課程。我是牛角人,當然義不容辭,所以,趕寫了一首應景的詞曲備用。回馬祖的前一天,特別到翁玉峰老師家,請老翁用吉他為我伴奏,並且錄了音檔帶回馬祖教唱。因為時間緊迫,就用簡單的旋律來鋪陳,當天晚上熱心的李珮均小姐,以琵琶加入伴奏陣容,使樂音更加豐富。學員們興致很高,我當下決定,若表演成功,將擴充內容變成兒童歌謠,讓將來參加母語歌唱比賽的小選手多一個選擇。

今年報名研習的人數是歷年之冠,總數在20名左右,更難得的是有衛福局台籍朋友來參加,這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指導「喜娘喝采」的活動我不陌生,類似的課程已經上過兩、三次,個人覺得,今年的課程型態應該要做個變化。所以,答應邀約之後,就立馬構思授課方式及教材內容。送喜的重頭戲在「喝采」,它可以運用在所有的喜慶場合,只要吉祥話不離主題、語句有押韻都行,故也有老一輩鄉親稱之為「喝詩」。過程中適時地搭配「好啊」!「利啊」!「發啊」!等歡呼聲,就能將熱鬧的氣氛炒到最高點。相信大家都領教過大陸喜娘的「嘴上功夫」,別忘了,那是她們的職業,再加上婚禮場合,娛樂的氣氛濃重,故使用的言詞也葷素不忌。身為教師的我,不便教唱類似話語,只能夠以端莊的語彙,指導學員視當下情境去自由發揮。以下我創作幾則不同場合的喝采文詞,給有興趣的朋友做參考。(一定要用馬祖福州語念,如此才能押到韻。)

一、賀人添丁。

  • 食飽去睏,蜀眠大蜀吋。
  • 面髀(臉頰)紅丹丹,跬(易、快速)大會平安。
  • 嘴生嫩嫩,聰明 [勿會] 憨。
  • 嘴生闊闊,有食有發。
  • 目睭晶晶,家世當興。
  • 眉毛彎彎,發財升官。
  • 頭髮幼幼,眉毛秀秀,好疼有味(有趣),未唲(嬰兒牙牙學語)先笑。

二、賀人置產。

  1. 今年暝買園(買田產),倪囝(孩子)中狀元。
  2. 先買地後買畻(水田),後代做官爬懸懸(高高)。
  3. 買厝連賣地,做世會容易,結 [糸奓] (努力)食有剩,趁錢(賺錢)罔(越、愈)趁罔有味(有趣)。

三、賀人建屋。

  1. 企 [木扇] (立樑柱)起大厝,橫樑掛彩布。跟我來喝采,好話喝()三句。
  2. 門囝(窗戶)嫩嫩,乘風破浪。家賄(家產)做蜀山,囝倪(兒女)好形狀。
  3. 門開大大,老艄(船老大)挪舵(掌舵)。有山有海,齊來喝采。
  4. 中柱(大柱子)粗粗,做世(養家活口) 有功夫,老嬤(妻子)手指(戒指)戴蜀手(滿手),脰膊(脖子)掛鍊(項鍊)地嘟嘟(佩掛)。
圖4.傳統住宅偏小的窗戶。
圖4.傳統住宅偏小的窗戶。
圖5.上大樑時掛彩布,祈求宅安吉祥。
圖5.上大樑時掛彩布,祈求宅安吉祥。

我們是業餘玩票性質的喝采者,在分秒必爭的當下,有時難免會反應「遲鈍」。故返鄉之前,錄了音檔當「伴唱帶」,以備不時之需。由於本村姑娘個個有慧根,再加上鄉代會主席夫人阿珠的跨村相助,正式上場時,她們決定不用背景音樂,從影音畫面來看,活動進行得自然順暢,可見原先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但話說回來,喜慶場合就是那幾種,若事先做足功課,必能從容應對且「談笑用兵」。若搞不清狀況隨便出言,將會被在場的群眾傳為笑談。

(感謝原典創思規劃顧問公司莊曉萍小姐提供的開版照,以及黃開洋先生提供的影像檔。)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081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
  1.  蜀代理蜀代,三代自家掇椅坐。

【本義】

在五倫之中,每一代各有親疏關係,但是傳過三代之後,親密度就自然的降低了。到他家小坐,甚至還得自己動手搬椅子。

【引申義】

本句諺語不僅可用在說明親疏關係時,也能用在「凡事得靠自己動手」、「別想有外援,一切靠自己,自立自強最實在」的情境時。在日常生活裡,有人愛攀親帶故,希望因此討一些便宜,明眼人看穿他的企圖心,可用這句話潑他冷水。此時這句話的意思等於「橋歸橋,路歸路」。

【註解】

  1. 理:做好、負責、管理好、處理妥當。
  2. 三代:「三」代表多數,意思是,傳了好幾代之後關係會愈來愈疏遠了。
  3. 自家:自己。
  4. 掇:以雙手搬動、端起來的意思。

【運用】紅字是國語翻譯。

  • 我共你爹是好朋友,我仱仱起厝,請你掏蜀尺地乞我湊儷吧。

(我和令尊是好朋友,我現在要蓋房子,請你讓出一尺地來,給我湊合一下。)

  • 起動儷!儂家「蜀代理蜀代,三代自家掇椅坐」,你莫 [广嬰] 咧纏。

(拜託!咱們每一代各有自己親疏關係,你別跟我囉嗦了!)

圖1.牛角社區老人共餐。
圖1.牛角社區老人共餐。
  1. 有千年大小,無百年親戚。

【本義】

列祖列宗萬古流傳,但是算得上遠近親戚的,只有高、曾、祖、考四代而已。

【引申義】

列祖列宗萬古流傳,人們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但是就現實面來說,算得上遠近親戚的,只有高、曾、祖、考四代左右。從前人有早婚習慣,以二十歲結婚、生子籠統計算,再加上平均壽命不如今天,所以,能維持親戚關係的歲月應該不會超過百年。(圖2. 閩東喪禮,送殯行列。請注意,輩分表現在喪服顏色貨色帶標誌之中。)

從媒體報導可知,每年清明、重陽時節,台灣都會有後代繁昌的子孫回祖廟或祖墳祭祀。這些瓜瓞綿綿的後裔,其人數動輒數百,甚至上千。這種規模,非經過二百年的傳承是難達其功的。他們只認得祖墳,但彼此之間不見得都認識,這兩天,祖墳如「桶箍」,將所有的子孫牢牢牽住,只有在祭祀之後的餐會上,亮出「行第」輩分名號方知尊卑。論資排輩的結果,會有雞皮鶴髮的老者,稱黃髮垂髫的兒童為叔公的現象。

【註解】

1. 千年…百年:這是相對數目的敘述方式。按理說「千」、「百」都可以做多數

   解釋,但在相對敘述時,「百」要強調它的稀少或渺小的概念。

2. 大小:此地做輩分解釋。

【運用】紅字是國語翻譯。

  • 齊齊姓曹莫相爭嘛!

(大家都姓曹,就別爭吵了。)

  • 齊齊姓曹都有親戚啦!你無聽過「有千年大小,無百年親戚」的道理啦。)

(同姓的人都有親戚嗎!你難道沒聽說過:「有共同遠祖,但後代不一定是親戚」的道理嗎!)

圖2.閩東喪禮,送殯。輩分表現在喪服顏色之中。
圖2.閩東喪禮,送殯。輩分表現在喪服顏色之中。
  1. 女無三代親。

【本義】

出嫁的女子,傳承三代之後,原生家族的紅、白帖子可不必再派送了。

【引申義】

這是從前親屬網絡,人情互動的規範之一。過去的社會,經濟條件普遍不佳,一般家庭,收到紅、白帖子時,總會有皺眉蹙額的神情出現。因為平時互動熱絡,雙方屬於幾等親的關係、該出多少禮金、該表示什麼動作,有時左右鄰居比當事者還清楚。這是有人情味的社會可貴之處。出嫁的女孩為娘家往生者送「金、銀山」、掛棺木四周的輓聯、穿著何種顏色的麻衣喪裙,一切都有清楚的規制,若不慎錯誤或造次,必定貽笑鄉里,早年甚至會受到缺少家教的責備。

【運用】紅字是國語翻譯。

雖然講「女無三代親」,若是講有 [足行] 動就有親。

(雖然說,女子傳承三代之後,關係就變得疏遠了,但是平時若互動頻繁,關係仍然是緊密的。)

  1. 食公家,做私家。

【本義】

吃、住都在家裡,但工作所得的利益,全歸自己獨享。

【引申義】

在古代社會,這是負面用語,今天卻未必。尤其是少子化之後,有工作能力的父母親,對掌上明珠,或對天之驕子,常常無怨無悔地持續「奉獻」。任何地方的諺語,都有正、反兩面的用法,必須視雙方情誼、或說話時的情境而定。因此,長輩若是笑著臉說此話語,表示被「佔」了便宜,不僅不以為意,還帶有三分樂意。

【註解】

私家:個人的、私人的。上一輩的馬祖鄉親都以它做「私房錢」的解釋,今天則少聽聞了。

【運用】紅字是國語翻譯。

伊是奸狡利角色,蜀冬都是「食公家,做私家」,固予講才會富。

(他一向是耗用公眾資源,只為個人私利打算,所以才會變成富翁。)

  1. 九十九,湊蜀百。

【本義】

接近滿百,猶感不足,諷刺某人貪得無厭。

【引申義】

老實說,「貪」是人性之一,但是要把握一個原則,絕不可傷害別人。貪心不足的人,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刻。九十九是接近完美的數字,有人還嫌不足,想湊成滿百。它是負面用語,常用來形容:以苛刻手段去攢積財富的人。同儕之間,若有人對分數斤斤計較,同學們也可用此語來調侃他。其負面語意已被接受、被固定了,再作翻案文章都是多餘的了。所以,老師們鼓勵學生,讀書態度要精益求精時,絕不可用它做鞭策語,否則,那就搞錯方向,說錯話了。

【運用】紅字是國語翻譯。

者隻老貨,「九十九,湊蜀百」的胚殼生呵了,難怪乞鄉里儂嫌。

(這老頭貪心不足的性格已經改不了了,難怪在鄉里是被人討厭的。)

  1. 是師著拜,是劑著捼。

【本義】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栽培可栽培的人材。

【引申義】

兩句話也可以分開使用。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批評的這種人,古今社會都很常見。筆者忝為教師近四十年,「職業病」使然,故偶爾不免好發議論,對事說三道四。有時議論失準,只好口說「是師著拜」並且鞠躬致歉,此舉不僅能化解尷尬,並且為自己找到下台階。國家社會資源有限,選定適當人材加以培養,這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策略。

【註解】

1.劑:做麵食的麵糰。

2.捼:揉麵的動作。也可做「參雜、摻入」解釋。(參見下圖。)

圖3. 挼的動作。
圖3. 挼的動作。

【運用】紅字是國語翻譯。

社會野現實,是師著拜,是劑著捼。你自家量覷,安 [勿會] 乞儂疼。

(社會很現實,值得尊敬或栽培的人,必然會受到重視的。你自己衡量看看,是否值得被人疼惜。)

        (開版照為〈馬祖日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二)

0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二)

上一篇文章刊出之後,鄉親迴響頗為熱烈。楊前縣長的意見很具體,「餌」和「餌粕」宜作區分,將來集結成《馬祖漁事春秋》書冊時,定將接納賢達高見以為補強。

前一篇說的「[糸奓] 索」,那是「拍楸」(打樁)的前置作業。此事極為繁瑣,其建構的相關事物名稱也是繁多的。馬祖漁業沒落的原因,是有許多主客觀的因素牽扯在內。「拍楸」過程的簡單化,是因為水泥、尼龍繩被普遍運用後所產生的結果。捕魚不僅是靠天吃飯,甚至還帶有幾分風險,一旦有更好的謀生機會,漁民必然會棄之而去。所以,年輕世代「[糸孟] 山出世伓捌魚」成了理所當然,連帶的,不知「漁事工法」也就沒啥好驚訝了。我很榮幸受邀參加兩場「馬祖傳統漁業與漁具再現」的活動,這是由北藝大黃貞燕教授率領的團隊,走遍四鄉五島,探訪漁政單位、漁人之家後所做的成果發表會。兩次聽講與互動,可謂收穫滿滿,因為能親炙黃鵬武、陳其灶、陳漢光三位耆老的現身說法,不僅使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開始閃爍腦海,有些似懂非懂的道理也稍獲釐清。

「拍楸」既然是馬祖世代流傳的捕魚工法,其累積的經驗和智慧,當然是如同層疊積薪,後來居上的。在馬祖場聽兩位耆老的解惑後,對吉光片羽的珍藏呼籲,在場的聽眾,人人點頭稱是。北藝大工作團隊的同學們,發揮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精神,耆老也知無不言。楊前縣長、潘前館長輔以學理證實,略知皮毛的我輩也在旁邊幫腔,現場氛圍融洽無比。黃先生指著一組工具作解釋,乍聽之下以為它的名稱是「飯包椅」,因為邏輯無法解釋,故大家心存疑慮,久久無法定案。經過多日的思考,再從我家兩張椅子做聯想,就定這一組工具的名稱為「綁包椅」和「柴弝(把)」。其理由請聽我說,今天的話題就從此開始。

一.「綁包椅」(ㄅㄛㄥˇㄇㄡˋㄧㄝ+,pongˇmouˋie+)和「柴弝(把)」(ㄑㄧㄚ+ㄅㄚ+,qia+ pa+)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二)
圖1.黃鵬武先生講解「綁包椅」和「柴弝」。林冰芳小姐提供。

任何用具的命名,總離不開三個條件,1.材質;2.外觀;3.功能。前兩個條件無法解決此椅子命名之所以然,那只得由它的「作用、功能」去思考了。為了尋找答案,在思考上有時難免需「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此時不得不從我家兩把椅子說起。

從前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辛苦的伙計是「徛咧食,跪咧睏」。語意是「當夥計的人,要站著吃飯,晚上得跪著睡覺。」數十年前的馬祖,只要是有一點規模的雜貨店,都會有堅固、厚重的「櫃檯」,以方便日常買賣的運作。「櫃檯」的馬祖話說「櫃頭」,它是多功能的傢俱。它的構造很具巧思,「櫃頭面」是一塊厚重的實心木板。以我家「櫃頭」格局來說,底部有隔間可收納物品。隔層上方和面板之間構成一個空間,可放置包裝紙、繩索等雜物。有櫃子的店家,必定附帶有兩把雙人坐的椅子,這椅子的名稱,馬祖話說「櫃頭椅」,它們上下等高、左右同寬。晚上店鋪打烊時,夥計將椅子分置於櫃子的頭尾兩端,然後搬起櫃檯面板,架在兩張椅子上,這椅子的高度要比隔層略矮一些,以免放上木板之後造成左右高低不平。這兩個面板的寬度,就是夥計晚上睡覺的地方。所以說,辛苦的夥計是:站著吃三餐,夜間是睡在「櫃子」裡。絕不是「跪著」睡覺,只因為「櫃」、「跪」同音,才出現此戲謔語。這是題外話。

黃先生介紹的這一組用具,是放置竹子、木頭,等長條材料,以方便進行刨、鋸、劈、鑿、綑、綁等動作。所以,漢字用「綁包椅」,是形音義都算切合的選擇。「柴弝(把)」的功能在控制竹、木的穩定,避免讓它滑溜。「弝」的本義是「彎弓正中央的握手處」。它後來與「靶」字通用,讀音也稍有變化,但是,若從「控制」、「把握」、「一把抓」的概念去思考,訂它為「把」似乎更為通俗。

本段文章中的詞彙,馬祖話的音義如下:

  1. [糸孟] 山出世伓捌魚:ㄇㄛㄩㄣ ㄋㄤ ㄘㄨㄎ ㄒㄧㄝˇㄧㄥˇㄇㄟㄎˇ兀ㄩˋ(moyng nang tshuk sieˇingˇaeiˇngyˋ)。海島人居然分不清魚的種類。
  2. 徛咧食,跪咧睏:ㄎㄧㄚ^ ㄌㄧㄝ ㄙㄧㄝㄎ,ㄍㄨㄧ^ ㄌㄧㄝ ㄎㄠㄥˇ(kia^ lie siek。soy^ lie khaungˇ)。站著吃,跪著睡。
  3. 櫃頭椅:ㄍㄨㄧˋ ㄌㄠ+ ㄧㄝ+( kuiˋlou+ ie+)。專用於打櫃檯床鋪的椅子。

二.「索范」(ㄙㄛˋㄨㄤ^,soˋuang^)和「西瓜络」(ㄙㄝˇㄨㄚˋㄌㄛㄎˊ,seˇuaˋlokˊ)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二)
圖2.索范。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二)
圖3.西瓜絡

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申來說,物件組合妥適,辦起事就能得心應手,否則「湊合、將就」,終究感到礙手礙腳的。「索范」不同於一般繩索,它是用稻草包竹篾絞成的,若經常使用,就能經久不壞。在古書裡,「范」、「範」同音,部分字義相同,所以,大陸某些老先生會把「師範」寫成「師范」,在此它做「約束」解釋。此物適合用來挑、抬「竹」的,所以,它是漁家尋常用具之一。

西瓜络」是結繩的形式之一。大家都知道,方形物容易綑綁,圓形物的束縛較為棘手,所以想方設法之後,有人發明了「西瓜络」的綁法。少年時代,有一次到福澳叔叔家拿紅色豆腐乳回牛角村零售,當時的豆腐乳是裝在大型的玻璃瓶中。走在陡坡,放下休息,玻璃瓶不慎觸地而破裂。再回到叔叔家,垂頭喪氣、怯生生的說明原委,當下店裡伙計就教我打「西瓜络」的繩結。從前馬祖賣的麵線從台灣進口,都是裝在圓形籮筐裡,每一次挑它回牛角,總會引發路人甲、乙、丙…對它行注目禮。貧窮的年代,惜物的老鄉親人人刻苦度日,即便是斷了提樑的木桶也捨不得拋棄,既然如此,他們只好用「西瓜络」來綁了。

本段文章中的詞彙,馬祖話的音義如下:

箄:ㄆㄧㄝㄎˊ(phiekˊ)。寬口、矮而淺底的竹編器具。

三.「瀾」(ㄌㄤˇ,langˇ)和「篩」(ㄊㄟ,thei)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二)
圖4.瀾。
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二)
圖5.篩。

馬祖列島附近,自古以來就是優良的漁場之一,民國四十幾年,當地漁村的繁榮景象,絕非現在的年輕人所能想像的。彼時是〈戒嚴令〉執行最嚴厲的時候,漁船出海、返港的時間,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漁船進港後,在沙灘上的整理工作可稍作拖延。

所謂「瀾魚貨」,簡單的說,就是用海水「洗蝦皮」。海中迴游、未入網的蝦皮,馬祖話說「蝦米」或「蝦鮮」,下鍋前的新鮮貨只能稱「蝦鮮」,曬乾後則稱「蝦米」。至於「蝦皮」,那是來自國語的詞彙。

」是動詞,把新鮮的蝦皮倒在竹篩子裡,然後雙手持竹篩在海水中,或裝滿海水的 [木皇] 裡,上下來回漂洗。這是煮蝦皮之前的必要程序。因為魚貨是一網撈進的,高檔和下雜的魚類充斥其中,漁家借「瀾」的動作,可做初步的篩選。那時候的馬祖,漁獲量實在太多了。念中學時,有來自莒光、北竿的同學說,螃蟹、帶魚、黃魚都吃到怕。所以,在沒電、沒冰箱的年代,鄉親在沙灘上「瀾蝦鮮」時,別家的孩童來此挾一些小墨魚、小蝦子、…帶回家當晚餐菜餚,漁人也不太會拒絕的。

」是名詞,詞性活用後轉品為動詞。它的型態有大有小,有方有圓,網目疏密,端視篩選的品物大小而定。「篩蝦米」的目的在汰除雜質,老照片中的男人右側,隱隱約約可見一位女人(從手指纖細判斷)在挑揀下雜小魚。蝦皮的品相、純度及口味的鹹淡,決定它的「檔次」,甲、乙等第影響它的價格高低,所以,漁家絲毫不敢大意。隨文附圖「瀾蝦鮮」、「篩蝦米」的情景,如今只能瞧著相片找回憶了。

本段文章中的詞彙,馬祖話的音義如下:

  • 瀾:ㄌㄤˇ(langˇ)。上下淘洗、漂洗的動作。
  • 蝦米:ㄏㄚ+ ㄇㄧ+ (ha+ mi+)。曬乾的蝦皮。
  • 蝦鮮:ㄏㄚ ㄑㄧㄢ(ha qian)。新鮮未煮過的蝦皮。
  • [木皇]:ㄎㄨㄛㄥˋ(khuongˋ)。超大的木桶。

        (開版照為張育君小姐提供。)

(未完,待續。)

去市場買食材 ▋掐米亜店

0
去市場買食材

*這是一間跟馬祖有關係,也有關馬祖話的廣播節目。
這週末我要去外婆家學做料理,在做之前得先去市場買食材。

♫♫ 去市場買食材 (馬祖話 對照字幕) ♫♫
今天我去市場的雜貨店買東西。
老闆問:「妹妹,你想買什麼?」
我說:「我想買圓的糯米,還有葡萄乾、龍眼乾。」
老闆問:「圓的糯米?就是糯米嘛,買幾斤?」
我說:「幾斤啊… 大概三碗飯那麼多。」
老闆說:「喔,那大概一斤,還要買什麼?」
我說:「還有蜜餞、花生,還要糖跟老酒。」

老闆說:「好。你是要做八寶飯嗎?」
我嚇一跳,問她:「你怎麼知道?好厲害啊。」
老闆說:「看你買的材料就猜到了,不過,如果你要做八寶飯,還要買一罐鳳梨罐頭,把鳳梨片放在飯上面。」
我說:「啊!對對對!差點忘了!還有鳳梨片!」
老闆說:「是『鳳梨片』。你還有要什麼嗎?」

我看了看,想了想,我說:「嗯…櫃檯這裡有香菇,一包多少錢?」
老闆說:「是『香菇』,一包一百元。」
我說:「這香菇看起來很漂亮,就像我一樣。那我要買一包,謝謝。老闆,全部多少錢?」
老闆說:「八寶飯材料200元,鳳梨罐頭80元,香菇100元…,全部380元。就好像你一樣啊,三八三八的。」

♫♫ 今天的生活用語 (馬祖話 對照字幕) ♫♫
去市場
我想買
糯米
葡萄乾
龍眼乾(寶元乾)
蜜餞
花生

老酒
鳳梨罐頭
八寶飯
真厲害
對對對(正是正是正是)
多少錢
全部多少錢

♫–––––♫–––––♫–––––♫–––––♫–––––♫
掐米亜店是一個有關馬祖,有關馬祖話的廣播節目。
每週三會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歡迎沒事來逛一逛!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