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三)

0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三)
陸軍醫院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三)
原址新建的縣立醫院

C.體內的「疾病」與「症候」名稱。

1. 拉:ㄋㄚˋ,naˋ。排泄。

  句例:健康的儂會食固著會啦。

        (健康的人,能吃還要能拉才行。)

2. 瀉:ㄒㄧㄚˇ,siaˇ。拉肚子。

  句例:半生不熟的乇食會瀉。

        (沒煮熟的東西吃了會拉肚子。)

3.澤痢:ㄉㄟㄏˋㄌㄟ^,teihˋlei^

嚴重腹瀉或尿失禁。本詞彙演變至今,多用於責備隨地大小便的人和畜牲。

句例:這頭雞母澤痢澤遞勢。

      (這隻母雞到處拉大便。)

4. 喘:ㄘㄨㄤ+,tshuang+。

氣喘。或嘲諷言不及義的現象,如,碎喘。

句例:歲大呵了,未行幾環就開始喘。

      (歲數大了,沒走幾圈就開始氣喘吁吁的。)

5. 呻:ㄘㄟㄥ,tsheing。氣喘。

句例:歲大呵了,未行幾環就曲許呻。

      (歲數大了,沒走幾圈就在那裏氣喘吁吁的。)

6 . 痚:ㄏㄧㄡ,hiou。嚴重氣喘。

 句例:會痚的儂蜀晡都睏袂落暝。

       (有氣喘病的人整夜都睡不好。)

7. 氣築:ㄎㄟˇㄉ廿ㄩㄏˊ,kheiˇtoeyhˊ。

嚴重的氣喘,而且有呼吸困難的感覺。

句例:氣築的儂,蜀晡都睏袂落眠。

      (有嚴重氣喘病的人,整夜都睡不好。)

8. 腹栳疼:ㄅㄨㄏˊㄌㄛ+ ㄊㄧㄤˇ,puhˊlo+ thiangˇ。 肚子痛。

 句例:依斌腹栳疼直透放屁。

       (表兄肚子疼,一直在放屁。)

9. 心坎疼:ㄒㄧㄥ 兀ㄤ ㄊㄧㄤˇ,sing ngang thiangˇ。

   胸口痛,馬祖人也指稱胃痛。年長的鄉親常寫成「心肝疼」。

   句例:依嬤心坎疼,稠稠苛鋪墘止痛。

         (奶奶胃疼,經常將胸口壓在床緣以求止痛。)

10.卜吐:ㄅㄛㄏˋㄊㄡˇ,puohˋthouˇ。反胃。

   句例:無管是搭船固是搭車,我都會做卜吐、卜吐略。

         (無論是搭船或是坐車,我都會有反胃的感覺。)

11. 嘔乳*:ㄡˇㄋㄟㄥˋouˇneingˋ。嬰兒吐奶。

   句例:倪囝嘔乳,揢伊背(ㄆㄧㄤ)輕輕略搭搭儷。

         (嬰兒吐奶,把他的背部輕輕地拍一拍。)

12. 膛酸:ㄊㄤ ㄋㄡㄥ,thang noung。胃酸過多。

   句例:我每蜀巡膛酸都是食酸梅乾治。

         (我每次胃酸過多都是吃酸梅乾來對付。)

13. 拍力嗝:ㄆㄚˇㄌㄧㄏˋ廿ˊ,pˊaˇlihˋoeˊ。打嗝。

   句例:飯食洽快也會拍力嗝。

         (飯吃太快也會打嗝。)

14. 病吐瀉:ㄅㄤˇㄋㄨˋㄌㄧㄚˇ,pangˇnuˋliaˇ。

   上吐下瀉。也用於詈語。

   句例:a. 病吐瀉症復號啦霍亂。

            (病吐瀉症又稱為霍亂。)

b.病吐瀉!復是汝著只作怪。

      (該死的!又是你在搗蛋。)

15. 急痳:ㄍㄧㄏˇㄌㄧㄥˋ,kihˇlingˋ。

小便困難。或指血尿而言。泌尿系統的嚴重疾病之一。

句例:急痳會算嚴重的病。

      (血尿算是嚴重的病。)

  1. 痔:ㄉㄟ^,tei^。痔瘡。

句例:生痔的儂無耐食洽熱的乇。

      (長痔瘡的人不能吃燥熱的東西。)

  1. 癆病:ㄌㄛˋ勺ㄤ^,loˋbang^。肺病。

句例:癆病食袂肥。

      (肺癆病的人是養不肥的。)

  1. 麻:ㄇㄨㄞˋ,muaiˋ。麻疹。

句例:舊底有聽講,逢儂都會得蜀回麻疹。

      (從前曾聽說,人一輩子會得一次麻疹。)

  1. 出麻:ㄘㄨㄏˇㄇㄨㄞˋ,tshuhˇmuaiˋ。 出麻疹。

 句例:出麻著討醫官看,若無細膩啦會變麻面呵。

       (出麻疹須找醫生診療,若不小心會變成麻臉。)

  • 出珠:ㄘㄨㄏˇㄗㄨㄛ,tshuhˇtsuo。 出麻疹。

 句例:出珠莫去揬伊。

       (身上長水疱不要去戳它。)

  • 出 [疒孟]:ㄘㄨㄏˊㄇ廿ㄩ兀+,tshuhˊmoeyng+。出麻疹。

 句例:依嬤講,出 [疒孟] 著多食涼茶。

       (奶奶說,出麻疹時要多喝涼茶。)

  • 洗腰子:ㄙㄝˇㄧㄝㄨˋㄖㄧ+,seˇieuˋji+。 洗腎。

 句例:無健保時代,洗腰子會洗蜀場家賄(伙)。

       (沒健保年代,洗腎會洗光病患的家產。)

  • 瘛癆:ㄊㄧㄝㄏ ㄌㄛˋ,thieh loˋ。a.病態的瘦弱。b.內傷。

 句例:a.瘛癆共病疳看起呵都是會做顟顟略。

         (病態瘦弱的人,看起來會有乾乾瘪瘪的感覺。)

   b .伊乞儂拍瘛癆呵。

     (它被人打成內傷了。)

  • 塞屎:ㄒㄧㄏˊㄙㄟ+,sihˊsei+。便祕。

句例:生活袂正常也會變塞屎呵。

      (生活不正常的人也會患便秘症。)

  • 拉吱意屎:ㄋㄚˋㄍㄧˇㄧˋㄌㄟ+,naˋkiˇiˋlei+。

有便意但是大號卻解不出,使勁用力後肛門會發出如放屁之聲響,今天的醫學名稱是「裡急後重」。「吱意」是狀聲詞。

句例:拉吱意屎腹栳野袂受的。

      (裡急後重的便祕使我肚子很難受。)

            (未完   待續)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二)

0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二)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二)
改建後的陸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改建後的陸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B.頭部的「疾病」與「症候」名稱。

  1. 目睭瞀:ㄇ廿ㄩㄏ ㄐㄧㄨ ㄇㄨㄛ^,moeyh  tsiu  muo^。

視力不良。也可以說寫成「目睭花」。

句例:我目睭瞀,暝晡頭都無敢出門。

      (我視力不好,夜晚都不敢出門。)

  1. 紅目:ㄛㄩ兀ˇ ㄇ廿ㄩㄎ,oyngˇmoeyh。結膜炎。

句例:我泅水稠稠會紅目,一定乞儂傳染呵。

      (我游泳經常得結膜炎,一定是被傳染的。)

  1. 生疱趼*:ㄒㄧㄤˇㄆㄡ ㄋㄟㄥ,siangˇphou  neing。麥粒腫。

句例:生疱趼著使熱的面布胳。

      (眼睛長麥粒腫須用熱毛巾熱敷。)

  1. 觸眼:ㄉ廿ㄩㄏˊ兀ㄤ+,toeykˊngang+。鬥雞眼。

句例:觸眼伓使當兵。

      (鬥雞眼的人不必服兵役。)

  1. 眩:ㄏㄧㄥˋ,hingˋ。暈眩。

句例:蜀爬船咧我頭就眩。

      (一登上船我頭就暈。)

  1. 頭眩:ㄊㄠˋㄏㄧㄥˋ,thauˋhingˋ。頭昏的感覺。

句例:我今旦頭眩,請汝揢我請假儷。

      (我今天頭暈,請幫我請個病假。)

  1. 暈眩:ㄨㄛㄥˇㄏㄧㄥˋ,uongˇhingˋ。頭昏眼花的感覺。

句例:搭補給船倒敆堵裡,儂都熱暈眩呵。

      (搭登陸艇躺在船艙裡,人都熱得頭昏眼花了。)

  1. 羊眩:ㄩㄛㄥˇㄏㄧㄥˋ,yongˇhingˋ。羊癲風。

句例:羊眩伓好牧。

      (羊癲風不容易醫治。)

  1. 塞鼻:ㄙㄧㄏ ㄆㄟˇ,sih  pheiˇ。鼻塞。

句例:今旦感冒塞鼻,鼻袂出香臭。

      (今旦感冒鼻塞,聞不出香臭的氣味。)

  1. 啌嗽:ㄎ廿ㄩ兀ˋㄋㄠˇ,khoeyngˋnauˇ。咳嗽。

句例:蜀晡啌嗽啌無停。

      (一整夜咳嗽咳不停。)

  1. 牙蛀:兀ㄟ+ ㄐㄧㄨˇ,ngei+  tsiuˇ。蛀牙。

句例:個人衛生無做好,牙蛀野驚略。

      (個人衛生沒做好,牙齒蛀得很嚴重。)

  1. 取牙:ㄑㄩˊ兀ㄟ+,tshyˊngei+。拔牙。

句例:看見別儂取牙,我骹都驚軟呵。

      (看見別人在拔牙齒,我腳都嚇軟了。)

  1. 換乳*齒:ㄨㄤˋㄋㄟㄥ+ 兀ㄧ+,ungˋneing+ ngi+。

乳牙脫落將換恆齒。

句例:倪囝都有換乳齒的經驗。

      (小孩子都有乳牙換恆齒的經驗。)

  1. 豬頭瘴:ㄉㄩˋㄌㄡˇㄖㄨㄛㄥˇ,tyˋlouˇ juongˇ。腮腺炎。

句例:伊生豬頭瘴,固此講面有唻腫腫略。

      (他得腮腺炎,所以臉部有一點腫。)

  1. 挫*腫:ㄘㄛˋㄖㄩ兀+,tshoˋjyng+。落枕。

句例:昨暝晡頭睏挫腫呵,今旦脰脖有唻疼。

      (昨晚睡落枕了,今天脖子有些疼。)

            (未完、待續)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一)

0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一)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一)
早期的陸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早期的陸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若干年前,受曹前院長祥平醫師之邀,到縣立醫院做一小時的演講,因為當天猶有門診,所以演講過程中,有些聽眾就陸陸續續的離開了。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著一些疾病。有病去醫院、「討醫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若遇到耆老級的病號,彼此的「共同語言」就很重要了。否則「醫」、「病」之間無法有效溝通,可「大」可「小」的結局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唸大學時代,推行國語運動的「餘波」仍在盪漾,而台大醫學院就已經有「指導以閩南語問診技巧」的社團存在,可見用在地語言問診是極重要的知能訓練。由於社會變遷,馬祖閩東語由弱勢語別,逐漸成了瀕危語種。雖然如此,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鄉親,他們對醫事的需求又比一般人高,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長輩存在的事實。盡量能用彼此熟悉的溝通工具,好拉近彼此距離。

    本題目略分四次刊出,雖然是介紹醫療用語,但它也是重要的生活語詞之一。甚至有些語彙也經常出現在《閩東語》教科書中。為了方便理解,我在「詞條」之下增加閩東語例句,供需要的人學習。括號內的文字是華語翻譯,「*」表示替代字暫用。【】內文字表示兩者通用。

一般用語

  1. 病:ㄅㄤ^,pang^。疾病總稱。

句例:有病著去看醫官。
      (有病要請醫生診治。)

  1. 破病:ㄆㄨㄟˋㄅㄤ^,phueiˋpang^。嚴重的病。

句例:伊娘公破病牧袂好。
      (他阿公嚴重的病情醫不好。)

  1. 牧:ㄇㄨㄛㄏ,muoh。重病求醫。

句例:伊者病無乇牧。
      (他這個病沒辦法醫。)

  1. 覷病:ㄘㄩˋ ㄅㄤ^ ,tshyˋpang^。探望病患。

句例:a. 我去醫院覷依家病。
        (我到醫院探望生病的叔叔。)

      b. 最近直透嗽,我著去醫院看病。
        (最近一直在咳,我去醫院求診。)

  1. 獃乇:兀ㄟˇㄋㄛㄏˊ,ngeiˇnohˊ。
    a.諱稱癌症或難以治療的病症。
    句例:伊腹栳裡生獃乇。
    (他肚子裡長個壞東西。)
    b.形容行為惡劣的人。
    句例:者儂野獃乇。
    (這個人的人品很糟糕。)
  1. 無能隑:ㄇㄛˇㄋㄟㄥ 兀ㄞˋ,moˇneing ngaiˋ。
    a.生病的另一種說法。

    句例:今旦依爹無能隑,無耐去去江。
          (今天爸爸生病,無法去打漁。)

b.不能、不可以。兩者都可以簡單的說「無耐」。

    句例:汝無能隑總款。
          (你不能這樣。)

  1. 骹手無力:ㄎㄚˋㄖㄧㄨ+ ㄇㄛˇㄌㄧㄏ,khaˋjiu+ moˇlih。

倦怠感。

句例:今旦骹手無力,無耐去拍球了。
      (今天手腳無力,不能去打球了。)

  1. 喙厚:ㄘㄨㄧˇㄍㄠ^,tshuiˇkau^。食慾不振。

句例:我感冒喙厚,都是使鹹魚配飯。
      (我感冒食慾不振,都是用鹹魚下飯。)

  1. 袂受:ㄇㄝˋㄒㄧㄨ^,meˋsiu^

難受、心裡不舒坦的感覺。

句例:鞋底勢有塗沙,骹感覺野袂受的。
      (鞋子裡面有沙粒,腳感到很不舒服。)

  1. 袂舒暢:ㄇㄝˇㄑㄩˋㄌㄨㄛㄥˇ,meˇtshyˋluongˇ。

不舒服、不舒坦。

句例:搭船儂感覺野袂舒暢。
      (搭船的感覺是很不舒坦的。)

  1. 病囝:ㄅㄤˋㄍㄧㄤ+,pangˋkiang+。害喜。

句例:病囝姿娘愛食酸梅。
      (害喜的女人愛吃酸梅。)

  1. 有瘥唻:ㄡ^ ㄑㄧㄚ ㄌㄞˇ,ou^  tshia  laiˇ。

病情逐漸好轉。

句例:依公的病最近有瘥唻。
      (阿公的病情逐漸好轉了。)

  1. 無蜀粒影*:ㄇㄛˇㄌㄨㄛ ㄌㄚㄏ ㄧㄤ+,moˇluo lah iang+。

毫無療效。

句例:這種藥食無蜀粒廮。
      (這種藥毫無療效。)

  1. 病尾:ㄅㄤˋㄇㄨㄧ+,pangˋmui+。即將康復。

句例:病尾也著多休息。
      (病情逐漸康復,還是要多休息。)

  1. 病頭:ㄅㄤ ㄊㄠˋ,pang  thauˋ。生病之初。

句例:病頭就著去看醫官,莫掏拖。
      (一發病就要去看醫生,別拖著。)

  1. 得疾儂:ㄉㄟˇㄐㄧㄏ ㄋ廿ㄩ兀ˋ,teiˇtsih noeyngˋ。
    a.身上帶有不易治療的病症。
    句例:得疾儂袂趁得食。
    (有病在身,無法正常工作謀生。)

b.有不良癖好的人。
句例:得疾儂會乞儂看輕。
(有不良癖好的人,會被人瞧不起。)

  1. 老病:ㄌㄡˋㄅㄤ^,louˋpang^。

長久難以醫治的病。宿疾。

句例:依公嗽者老病,牧來牧去就是牧袂好。
      (阿公咳嗽的痼疾,醫來醫去總是醫不好。)

  1. 熱凊:ㄧㄝㄏ ㄘㄟㄥˇ,ieh  tsheiŋˇ。忽冷忽熱的病症。

句例:蜀晡熱凊無停,衣裳直透換。
      [整晚不停的忽冷忽熱(汗流不停),衣服換個不停。]

  1. 拍凊寒:ㄆㄚㄏˇㄑㄧㄥ 兀ㄤˋ,phahˇtshing ngangˋ。

發冷或發冷的感覺。也可以說「拍寒」、「拍生凊寒」等。

句例:只蠻熱天氣固頌棉襖,汝拍凊寒啦!
      (這麼熱的天氣,你還穿著棉襖,你有畏寒的病症嗎?)

  1. 流凊汗:ㄌㄡˇㄑㄧㄥˋ兀ㄤ^,louˇtshingˋngang^。盜汗。

句例:老儂講,流凊汗著食兔肉治。
       (耆老說,吃兔肉可醫治盜汗症。)

  1. 寒去:ㄍㄤˋ兀ㄛ,kangˋngo。著涼。

句例:夏季暝晡曲門兜睏莫寒去。
      (夏天夜晚在戶外睡別著涼了。)

  1. 䞦:ㄏ廿ㄩㄏ,hoeyh。疲累。

句例:儂肥儷未行兩步就䞦呵了。
      (人一胖沒走兩步就累了。)

  1. 禁喙:ㄍㄧㄥˋㄖㄨㄧˇ,kingˋjuiˇ。忌口。

句例:會禁喙的儂減肥乍有勢況。
      (能忌口的人減肥才有希望。)

  1. 去癪:ㄎㄛˋㄗㄟㄏˊ,khoˋtseihˊ。對消化不良的治療。

句例:腹栳食洽飽著食茶乍會去癪。
      (吃東西過量,需喝茶才能消滯解鬱。)

  1. 病疳:ㄅㄤ ㄍㄤ,pang  kang。

形容骨瘦如豺(柴)、營養不良的人。

句例:病疳倪囝看起呵會做瘦瘦猴猴略。
      (營養不良的小孩,看起來像瘦皮猴一般。)

  1. 弱【蒻】:ㄩㄛㄏˊ,yohˊ。疲累。

句例:今旦野蒻,我先去睏。
      (今天很累,我先去睡。)

  1. 乏力:ㄏㄨㄚㄏˇㄌㄧㄏ,huahˇlih。過度疲勞。

句例:蜀個儂擔蜀池水,儂都擔乏力呵。
      (一個人挑一池的水,人都挑得疲勞不堪。)

            (未完、待續)

馬祖梅石演藝廳「底厝」禮讚

0
貴賓在新演藝廳前合影留念。(資料來源:113年5月12日的〈馬祖日報〉)
貴賓在新演藝廳前合影留念。(資料來源:113年5月12日的〈馬祖日報〉)
落成前夕的馬祖梅石演藝廳外觀。
落成前夕的馬祖梅石演藝廳外觀。

馬祖梅石演藝廳已於5月11日揭幕啟用(圖1.),這是馬祖劃時代的大事。當天冠蓋雲集,熱鬧非凡。文化處以傳統入厝儀式「送紅擔」~~挑「十色禮意」開場,參觀的來賓隨後進入演藝廳欣賞開幕首演,此情此景令蒞臨的賓客感動不已。

    揭幕前夕,收到台北愛樂的朋友來電,拜託我為金牌喜娘劉美珍老師,撰寫一段慶祝新演藝廳啟用的母語「喝采」詩文,我二話不說的開始了解活動內容與節目走向,最後花了兩天時間完成4段30句的喝采詞,題名為〈馬祖梅石演藝廳「底厝」禮讚〉。由於時間限制,美珍的演出時間,實際上被壓縮到只能唸4句而已。好在她收放自如,一樣能掌握現場氣氛,最後「輕騎過關」,也獲得滿堂彩,後來文化處將全文張貼在一樓入門牆壁上(圖2.)。為了能讓鄉親更加理解本文意涵,茲將全文翻譯成華語,並附上音檔供大家參考。

〈「底厝」禮讚〉全文
〈「底厝」禮讚〉全文

本文題名的「底厝」,就閩方言而言「底厝」應寫成「裡厝」。閩方言(含閩東、閩南)多有「文白異讀」的情形,「裡」的文讀音為ㄌㄧ+(li+),白讀音為ㄉㄧㄝ+(tie+)。「衣服穿反了」馬祖話說「反轉裡」,此地的「裡」需用文讀音。「吃進去!」口語說「食裡呵」,「裡」在此是唸白讀音。若依閩南語的用字標準,「無論是文讀抑或白讀,都是共用一個漢字。」若面對如此狀況,一般人如何解決同一個字,何時該文讀,何時又該白讀?這是高難度的問題。我們福州耆老會用漢字表示語音,換句話說會用不同的漢字書寫文白異讀。如「來」字文讀為ㄌㄞˋ(laiˋ),書寫時就用「來」表示,但它的白讀音為ㄌㄧˋ(liˋ),書寫時為了方便識讀,就用「梨」來表示。再如「有」字,它的文讀音為ㄧㄡ+(iu+),用「有」表示文讀,白讀音的ㄡ^(ou^)就用「務」表示了。今天我將「裡厝」寫成「底厝」,除了符合我們閩東傳統書寫習慣以外,更希望年輕的朋友,一看到「底厝」就能立刻唸出詞彙的字音來。

    新建物的造型是以「神話之鳥」為主視覺設計。所以詩文中「燕鷗」的元素不少。在場館營建期間,多次聽聞與業務有關的朋友言談,希望它能對發展觀光發揮作用。故第3段的招攬是以觀光概念為主軸。詩文中有4個詞語請大家要多留意。

  1. 洽:ㄎㄚㄏ(khah)。表示程度的副詞,字義為「很」、「非常」。閩南語的書面語寫成「卡」。
  2. 尋:此字有兩個讀音,一讀ㄑㄧㄝㄥˋ(tshiengˋ),字義為「雙手張開,左右中指之間的長度,約略等於當事者的身高長度。」它可引申為「牽在一起」、「連在一起」。另一音讀為ㄒㄧㄥˋ(singˋ),字義為「尋找」。此處的音義用第一項。
  3. 關鍵:ㄍㄨㄤˋㄍㄩㄛㄥ^,kuangˋkyong^。這是耆老用語,在馬祖算是瀕危的詞彙。詞義是「能引以自豪的人與事。」
  4. 結䋾:ㄍㄧㄝㄏˊㄉㄚ+,kiehˊta+。詞義為「勤奮、努力」,一般人都寫成「結打」,不對。

其他地方的語句並不難懂,而且又附有華語翻譯,故說解就到此為止,請大家邊聽音檔,一邊對詩文作進一步的理解。

(一)

今旦黃道好日子,

(今天是黃道吉日)

長官儂客來做歡喜;

(長官、賓客來此地表示祝賀)

喝采大聲做衣食,

(大聲喝采表是滿滿的祝福)

平安福氣熧熧起。

(平安順遂的氣息不斷的噴湧而出)

好啊!利啊!發啊!

(二)

燕鷗年年飛轉來,

(每一年燕鷗都會按時的飛回來)

演藝廳外型盡新奇;

(燕鷗造型的演藝廳令人深感奇特)

依山向海風水好,

(依山面海風水絕佳)

紫氣東來遘門楣。

(祥瑞之氣來到演藝廳的大門口)

十色紅擔趕時辰,

(一群人肩挑十種禮品紅布袋,正趕著時辰)

吶驚禮意送洽遲;

(只怕禮品送晚了有失誠意)

馬祖文化新發展,

(今天開始馬祖文化有了新發展)

大家支持笑微微。

(有彼此的支持,我們工作是快樂的)

好啊!利啊!發啊!

(三),

演藝新廳起海墘,

(演藝廳建在海岸邊)

帶動觀光趁大錢。

(將來帶動觀光使大家受益)

東引北疆日先照,

(東引在馬祖列島的北方,每天太陽先照臨)

橫山歷史八千年,

(亮島有八千年前的人類遺跡)

北竿芹壁暝晡靜,

(北竿芹壁夜晚,寂靜安詳如水)

白犬兩島連蜀尋,

(莒光二島的旅遊行程,要一同設計安排)

卜看表演來南竿,

(要想看表演,請來南竿)

旅程圓滿喜連連。

(圓滿的旅程會讓你滿心歡喜)

四鄉五島環蜀巡,

(四鄉五島走一圈)

觀光旅客夢咧纏。

(難忘的回憶,常在遊客的夢中縈繞)

好啊!利啊!發啊!

(四)

演藝新廳層層上,

(一層一層的走上演藝廳)

設備新式有儂樣;

(感覺設備新穎不輸別的表演場所)

感謝政府撥錢款,

(感謝政府撥鉅款)

閩東文化變關鍵;

(從此閩東文化必將展現風華)

馬祖鄉親齊結䋾,

(馬祖鄉親要一起努力打拼)

燕鷗飛翔儂興旺。

(馬祖的運勢正看漲,如燕鷗飛翔無遠弗屆)

感謝政府做建設,

(感謝政府做建設)

燕鷗飛翔儂旺。

(馬祖的運勢正看漲,如燕鷗飛翔無遠弗屆)

好啊!利啊!發啊!

全體演員謝幕,答謝來賓觀賞。
全體演員謝幕,答謝來賓觀賞。

彙下方加橫線者,表示在朗誦時它須快速唸成一拍。括號內的文字是華語翻譯。全文用了三個韻,因為每一段同韻,故唸起來感覺並不突兀。以上是對新作品作的說明,希望大家會喜歡。謝謝啦。

碎講「鹹肉」

0

豬肉是馬祖消耗量最大的肉品食物,即使是貧困年代,它的消耗量仍然相對較高。所以上一輩鄉親口中稱的「肉」,絕對是指「豬肉」而言。因為羊會吃草、穿越鐵絲網進入「雷區」,不僅妨礙造林政策,同時破壞地雷的埋置。所以軍管時期,馬祖禁止養羊,羊肉就變成可居的奇貨了。早年冬天想吃羊肉,只能委託跑船的人,順便帶一、兩斤進來。因為沒電沒冰箱,為了避免酸餿,只得一煮再煮。大致來說,貨到三、五天之內得全部下肚。

台灣農家不吃牛肉,那是出於感恩之心意,感謝牠終年賣力勞碌的付出。我父母輩的鄉親也是不吃牛肉的,因為他們多了一份敬神之心。傳統的閩東信仰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鄉親尊崇臨水夫人,也崇拜「目連尊者」1,前者為「婦幼」守護神,後者為急難救助王。尤其是在海上作業時,突然遇到「風時雷雨」2,情急之下會向天「喊願」3,請求目蓮尊者前來搭救。(所謂急難事,不只出現在海上。)若幸運的挺過難關,要信守諾言的「謝目連」4。「謝目連」的儀式是非常隆重的,而且耗費不貲,早年必須來台灣基隆舉行相關法事。尚未還願之家族嚴禁吃牛肉,喝湯也不行。加上牛隻來源不易,久而久之,就成了老一輩鄉親不吃牛的生活習慣了。

飲食料理的方式,常受地域風土因素影響而不同。舉例來說,馬祖傳統的「鹹肉」指的是「鹹豬肉」,它和客家鹹豬肉的口味截然不同。大家都知道馬祖是著名的漁鄉之一,在缺乏冷藏設備的當年,魚、肉保鮮的方法只能靠風吹、日曬、鹽醃、或鹽滷浸漬。因為物資條件的限制,人們也順應環境發展出一套生活默契。大家照著運作,「雞犬相聞」也能怡然自得。

福澳村原本就是商埠,南竿東區的早市最先在此集散。山隴是政商型的村落,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後來居上,牛角村的屠宰商也在此設攤。約莫上午九點,採買人潮逐漸散去,攤販也「轉戰」自己村落,在固定的店家門前繼續營業。沒電的年代,過午時分必須將肉類處理完畢,否則即成燙手山芋。當日常見的情景是:肉販先將剩的肉分切成一、兩斤重的份量,用專綁豬肉的「草綍」5(圖1.。自己搓揉的草繩)提著,沿途兜售,路過經濟稍佳且信用良好的住戶,(若主人不在家更好,造成事實讓屋主來不及拒絕。)就隨手將肉掛在大門上,這種強迫推銷的手段,就是老鄉親說的「掛門搭」6。彼時社會普遍貧窮,人雖不在家,白天大門不見得會上鎖。一般家戶捨不得用醬油,都是用「鹹」7(蝦油)或粗海鹽。肉攤老闆推門而入,就把肉掩埋在鹽堆中。「先斬後奏」,過兩天再通知屋主幹了這檔事。馬祖是小地方,大家都熟,有些可能是酒友或牌搭,被占了便宜只好苦笑置之。

圖1. 草綍。
圖1. 草綍。

話說埋在鹽堆裡的肉,一個星期(甚至更久)後取出,切薄片置於鋁盆中,煮飯時,將鋁盆漂在「飯鼎」8內,「一兼二顧」,飯煮熟鹹肉也蒸熟了,蒸熟的瘦肉略帶紅色,肥肉則呈透明狀。因為沒加其他調味料,除了鹹味以外,就是一股說不上來的「腥騷味」。坦白說這個滋味我極不喜歡,甚至有些討厭。民國77年來台灣「討生活」,可能是水土不服,因此經常感冒,胃口不佳之際,就懷念記憶中的滋味。可是鹹肉做好達到「能吃」的境地,感冒風寒早已痊癒,思念舊滋味的「情懷」此刻也蕩然無存。為了解決「嘴厚」9問題,只好用滷肉炒鰻魚乾(先蒸過)、蝦仁…等(圖2.)。心想的是鹹肉,吃的卻是滷味,「鄉愁」終究無法療癒。故眼前盤中飧,盡挑海味吃,剩下的「山珍」,只好擺著「慢慢吃」了。

圖2.滷肉燜燒蝦仁、魚乾。
圖2.滷肉燜燒蝦仁、魚乾。

有一回突發奇想,到超市買一條五花肉,憑記憶、循舊法,炮製家鄉的鹹肉,可是老馬祖的滋味就是出不來。因為當年老鄉親養豬,豬[米尾]10除了家庭廚餘以外,還吃野菜、釀酒的糟粕。台灣的氣候四季無冬,又難買到最原始、最天然、最粗糙的粗鹽,只好裹上大量缺少微量元素的精緻鹽後,利用冰箱冷藏。冷藏室與空氣隔絕,少了空氣中的黴菌幫助發酵,再加上肉質本身的問題,這些都是無形的關卡。但是話說回來,食物今昔滋味不同,原因不僅出在「逾淮為枳」,更關鍵的因素,恐怕還是缺了「光陰佐料」。既然無法彌補口感上的不足,只好用「聊勝於無」來自我安慰,其他的就只能靠想像來將就了。

對馬祖老鄉來說,雞、鴨肉都是珍貴的食材,為應付浩繁的食指,一般人多採大鍋煮湯的方式解決分配的問題。有一道別出心裁的鹹雞肉料理,會做的人可能不多,因作法超簡單的,而且不可能「覆鼎」11(失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貧窮年代,飼養禽畜是極重要的副業,但是禽畜最怕「氣」。所謂「氣」,就是「瘟疫」的俗稱。街坊鄰居只要有一隻「中獎」,保證不久會「哀鴻遍野」。久而久之,大家從慘痛的損失中學會「察言觀色」的技巧,一旦聽出雞有「異聲」,或看出呆若木雞,主人需當「雞」立斷,馬上宰殺,以免出現破口而擴大傳染。有時真的來不及處置,數量多到一時吃不完,閩東習俗「癁瘴雞」12絕不可送人,棄之又覺得可惜,只好煮熟再加工—-做鹹雞。料理方式簡述如下。

一般人家只用唯一的佐料—鹽巴,其他的能省則省。我家經營雜貨舖,茴香、花椒等調味料是販賣品之一,取得容易,所以做的成品,口感較佳自不在話下。雞用全隻、半隻、腿肉、雞胸都行。將肉徹底煮熟,取出,讓雞肉稍稍降溫,雞湯可用來煮蘿蔔等。用乾鍋炒香鹽巴、花椒、八角,一如做臘肉的前置作業(圖3.)。爐火轉最小火,一手提熟雞,一手用鍋鏟鏟起花椒鹽,往雞身上下、四周來回的澆倒,偶而將雞肉放在椒鹽鍋內烙一、兩下(此時爐火未熄),吱吱作響,香味漸漸飄出。做鹹雞肉、鹹豬肉絕不會失敗,因為既不講究刀工,也不管視覺美觀,鹽巴多一瓢、少一瓢也不礙事,反正它的特色就是鹹,不鹹反而不像話。鹹雞肉的皮特別好吃,今天許多人不鼓勵吃脖子,從前自家養雞,雞的飼料自己最清楚。鹹雞肉的脖子,連皮切薄片最有滋味。若選擇雞胸、雞腿來做,一定要請雞販把皮留著,在肉身順著紋路切劃花刀即可。

圖3.炒花椒鹽。
圖3.炒花椒鹽。

熄火之後,雞肉周身已沾滿「五味鹽」,置於鍋中待涼,然後裝袋冷藏(圖4.)。記得每一天上下翻轉一次,讓鹽巴能均勻滲入。冷藏5天即可食用,吃的時候,前塵往事盡在腦際。切薄片或撕細絲(圖5.),視搭配食物而定。夾一片配兩口糙米飯,當年吃戰備米糧的情景就閃過腦門;切一小碟配麵條,絕對強過海帶、豆干;抓一撮夾無糖饅頭,就聯想到當年翹課跟隨老兵看康樂隊的情景。…消逝的歲月花絮,因為吃到特殊滋味得以串聯,奇妙的人生機緣,著實令人低迴三嘆。

圖4. 鹹雞肉成品。
圖4. 鹹雞肉成品。
圖5. 鹹雞肉絲。
圖5. 鹹雞肉絲。

吃的時候偶而會發現一些未融化的粗鹽,看見它,也許會抖一抖,讓它功成身退,可是在風高浪湧的海峽登陸艇上,它可算是寶貝啊!念大學時,寒假往返臺、馬。當時無碼頭,旅客都是在馬港登艦。冬天搭船心情盪到谷底,家住南竿東區的人,必須拂曉出發。起床盥洗,牙膏刺激喉頭,反胃嘔吐聲,如同身陷絕境者的哀號。「討海人」的經驗,填飽肚子能對抗搭船暈眩。當我瞧見餐桌上的乾飯和鹹雞肉時,先前的不適感就立刻消除。出發時又帶上兩個夾了鹹雞絲的無糖饅頭,雞肉上還夾帶幾顆炒過五香的鹽巴,然後結伴趕赴馬港搭船。暈船時有人靠酸梅壓制反胃,我的體質,要用鹹味的食物如鹹鴨蛋等才能克服。

有關「鹹肉」、「鹹雞」的「碎講」就說到此,下次再換別的話題和大家「攀講」。謝謝。

本文詞彙的閩東語音、義如下,請大家參考。

  1. 目連尊者:ㄇㄨˇㄌㄧㄝㄥˇㄗㄛㄥˋㄖㄧㄚ+(muˇliengˇtsongˋjia+)。菩薩名,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2. 風時雷雨:ㄏㄨㄥ ㄒㄧˋㄌㄛㄩ+ ㄩ+(hung siˋloy+ y+)。泛稱突然來的大雷雨。
  3. 喊願:ㄏㄤˋ兀ㄨㄛㄥ^(hangˋnguong^)。向神祇許願,事後得還願。
  4. 謝目連:ㄒㄧㄚˇㄇㄨㄏ ㄌㄧㄝㄥˋ(siaˇmuh liengˋ)。曾經向目連神許過願,事後所舉行的還願儀式。
  5. 草綍:ㄘㄡ 勺ㄨㄛ^(tsou buo^)。肉販用稻草搓揉、專用來綁豬肉的草繩。
  6. 掛門搭:ㄍㄨㄚˋㄇㄨㄛㄥˇㄋㄚㄏˊ(kuaˋmuongˇnahˊ),強迫推銷。
  7. 鹹:ㄍㄟㄥˋ(keingˋ)。國語稱「蝦油」,它是由下雜魚醃漬、提煉的汁液。
  8. 飯鼎:ㄅㄨㄛㄥˋㄋㄧㄤ+(puongˋniang+)。鍋具正在煮飯的情境。
  9. 嘴厚:ㄘㄨㄧˇㄍㄠ^(tsuiˇkau^)。食慾不振、沒胃口。嘴巴本應做「喙」。
  10.  豬[米尾]:ㄉㄩ ㄇㄨㄧˋ(ty muiˋ)。自己煮的豬隻飼料。
  11. 覆鼎:ㄆㄨㄏˊㄉㄧㄤ+(phuhˊ tuang+)。專指烹飪失敗而言。
  12. 癁瘴雞:ㄅㄨㄏˇㄗㄨㄛㄥ 兀ㄧㄝ(puhˇtsuong ngie)。感染瘟疫而死亡的雞隻。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1. 拍別儂無眠睏,乞儂拍安心睏。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拍別儂無眠睏,乞儂拍安心睏。

【本義】

毆打別人,擔心被報復,所以一夜難眠;若是被別人打,願意受一點皮肉之痛,如此可換得一夕安枕。

【引申義】

本則諺語可做安慰語使用。但仔細推敲,兩句話可代表三種不同性格的人。某人生性衝動,一旦受到刺激,立刻拔劍而起,甚而做出過當的反應。等事情過後,情緒稍做沉澱,對於先前的出手感到後悔,因為結下「梁子」,事後的發展誰也不知,擔心害怕是理所當然的,「拍別儂無眠睏」的狀況就出現了。另一種人看起來有點消極,「乞儂拍」之後自認倒楣,以息事寧人的態度面對施暴者,「安心睏」的目的是達到了,但人群中卻不乏「得寸進尺」之輩,千萬要小心他的「食髓知味」。第三種人是兩者兼具,先是動粗以展示威力,一旦被反制之後,摸摸鼻子自我解嘲,也能安然自處。面對「強」、「弱」不同的對手時,能有權宜策略,算不算「智者」,但憑看官自己認定了。

【註解】

:「施」、「受」同詞,這是《訓詁學》用語,也是古漢語「反訓」的條例之一。

    語句中的「乞」既可做「給予」解釋,也能當作「接受」的字義使用。

【運用】(括號內的紅色字是國語翻譯。)

兄弟啊,莫共伊纏了。古話講:拍別儂無眠睏,乞儂拍安心睏。掏劣讓伊,以後有儂會收拾伊。

(兄弟啊,別跟他囉嗦了,古人說:打了別人內心不安,一夜難眠,我們吃一點虧,換得安然自在。就讓他一點吧,將來有人會修理他的。)

  1. 厝裡無糧,受怪姿娘。

    (圖2.有音標的圖檔放置於此)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二. 厝裡無糧-受怪姿娘

【本義】

家裡缺糧,苦了主婦,因為她得四處張羅。

【引申義】

「厝裡」也可以換成「米缸」。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向人借貸,總是不便啟齒。萬一手頭拮据必須向外求援時,維護尊嚴的男人,必然無法承受被拒絕之難堪,此刻多半由女主人出面張羅。偶一借貸,人皆有之,若次數頻繁,勢必被拒。當下之心,如刀割以外,還得擠出一絲微笑,以自我解嘲。女人掌理中饋,真是艱難無比啊。

【註解】

  1. 受怪:這是使用頻繁的閩東語詞彙。詞義是:痛苦、難過、窮苦、倒楣…。使用時依上下文意決定詞義。
  2. 姿娘:閩東語「女性」的「合理」寫法。民間俗寫成「諸娘」、「珠娘」、「煮娘」、「子娘」、「書娘」…,都是出於音近之假借。
  3. 中饋:本指婦女在家主持烹飪事務,後來也用於指稱妻子。

【運用】

丈夫無顧厝,老嬷稠稠遞世借錢。「厝裡無糧,受怪姿娘」,就是總款講囉。

(丈夫不顧家計,妻子常常到處借錢。俗語說,「家裡無餘糧,苦了老婆娘」,就是這個意思。)

  1. 神仙落地,先問土地。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三.神仙落地-先問土地

【本義】

即使是神仙,蒞臨某地時,也得先和當地的土地公打一聲招呼。

【引申義】

這是對侵門踏戶的人表示「反嗆」的態度。說難聽一些,它和「強龍不壓地頭蛇」的概念相同。也就是說,來到他人地盤,應先拜個碼頭,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若是沒注意到這個「眉角」,輕者被認為無禮,重者被當作挑釁。活動期間還得事事周到、處處小心;該有的禮數不可免,該有的規矩要謹守,如此辦起事來,才能順利穩當。這是跑江湖的人必要的認知。

【註解】

  1. :此字看起來簡單,但是「來頭」不小。在閩東語中,它可做詢問、質問、請教的解釋以外,還能做「向」、「面對」的解釋。如,馬祖話的「問伊討」就是:向他追討的意思。
  2. 土地:土地公的簡稱,正式的「官銜」是福德正神。在民間信仰中,祂也是受人歡迎的「財神爺」。

【運用】

汝無聽過「神仙落地,先問土地」這句話啦,今旦來只都伓使跟娘爸喊蜀聲啦!(你難道沒聽過「神仙駕臨,也要先拜碼頭」這句話嗎?今天來到這個地方,能不和老子說一聲嗎!)

  1. 三年無來往,見面炮仗響。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四. 三年無來往-見面炮仗響

      (4.有音標的圖檔放置於此。)

【本義】

雙方多年沒有往來,一旦見面卻燃放鞭炮表示熱烈歡迎。

【引申義】

【註解】

  1. 三年:在古文獻之中,它可「實指」做三個年頭解釋,也能「虛指」做許多年解釋。本詞彙在此兩者皆可。
  2. 炮仗:鞭炮的典雅說法。
  3. 行動ㄍㄧㄤˇㄋㄛㄩ兀^(kiangˇnoyng^)義同「走動」、「往來」、「聯絡感情」等。

【運用】

共伊「三年無來往」,今旦蜀「見面炮仗響」,總款情形汝著注意。

(跟他多年沒聯絡了,今天見面卻擺出大陣仗歡迎,這種狀況你得留意了。)

  1. 求親求戚,求遘目滓滴。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五.求親求戚-求遘目滓滴

        

【本義】

懇求親戚協助時,即便求到淚眼汪汪,依然被拒絕。

【引申義】

任何人都有手頭「不方便」的時候,向親戚求助,有時不如向好友開口。當然,這要看當事者的「信用」記錄了。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事實就是如此。親戚只能「救急」是無法「救窮」的。救急是解決「燃眉」窘境,是短暫的,而救窮卻要面對「無底」黑洞,當事者可要搞清楚狀況。

【註解】

  1. 親戚:古人於父子兄弟皆得稱親戚,今天的詞義使用範圍擴大了。
  2. 遘:到達。
  3. 目滓:眼淚。「滓」的本義是「沉澱」,轉品為「沉澱物」、「糟粕」等,然後

      再引申為「過河卒子」。它做「眼淚」使用,是同音假借的手法。

【運用】

養厝著靠自家,「求親求戚,求遘目滓滴。」總款事計千萬都伓通發生。

(養家活口要靠自己,千萬別發生「淚眼汪汪的向親戚求助」這種事情。)

  1.  看起呵像菩薩,念候手復殘、心復煞。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看起呵像菩薩,念候手復殘、心復煞。

【本義】

他看起來慈眉善目的如同菩薩,沒想到卻是心狠手辣的人。

【引申義】

人幾乎都有多面向的「本能」,人前一個樣子,暗地裡又是一個相貌。人都會有習性,但看程度深淺、是否害人來定其人品高低。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說:「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就是這種人寫照。競爭越激烈的團體,這種人越多,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卻不可無啊!

【註解】

  1. :是「去」的音轉,在此表示事情的結束或告一段落,所以前面必須是動

    詞,是閩東語使用非常頻繁的語詞之一。

  • 念候:是「念辰候」的合音。可以做「何時」、「哪時候」解釋,也可以做表

      達「哪知道」、「沒想到」等概念的語氣使用。

  • 復…復…:它可用於兩種句型,一是「既…且…」,另一是「又…又…」是閩

          東語很重要的句式型態。

  • :凶狠。
  • :形容缺乏同情心的思維。

【運用】

只隻「大粒鮑」,看起呵像菩薩,念候手復殘、心復煞。

(這個長官,看起來像菩薩,哪知道他是手段粗暴,心又惡毒的人。)

說解閩東語中與「女」有關的字群(選)

0
說解閩東語中與「女」有關的字群

和「女」字有關的文字何其多,本文僅就閩東語中較為特殊的相關字做介紹。因為數量不少,礙於篇幅,今天只選擇數例為大家做說明,請大家參考之。(本文未做音檔)。

說「女」、「母」、「毋」

人類之中,男、女人數各佔一半。「男」用力、田會意造字,「女」則用柔順之義構思。兩字出現時代是否和社會制度有關,這是另一個專業課題,我不敢置喙。今天只討論字形結構,用以解決方言書寫的問題。

說解閩東語中與「女」有關的字群-1
圖1

「女」的古文字形體如上圖。此字看似簡單,但是歷來學者卻有歧義。《說文解字.女部》:「女,婦人也。『象形』。王育說。」許慎寫《說文》時,會引用當時學者的意見,這些學者許慎稱之為「通人」,王育是當時的通人之一,《說文》書中曾多次引述他的意見。但是根據學人研究,《說文》書中凡是引通人之說的幾乎都是有問題的見解。因為某些文字的演變、結構,許慎自己也不甚理解,所以「姑且」引用以待來者。李孝定先生審視各家見解之後總結說:「夫男女之異,於字形上殊難區別,故製字惟就男女工作之不同,以為示意;古文人體象形字,凡兩手相交者均是有所操作,其下从*,相跽坐之形,女紅之事,多在室內,男者从力田會意也。」(見《讀說文記》p.270。引文中的 * 號,原本是古文字人的下肢承彎曲形狀,因為無法打字,故以 * 號標示,讀者朋友可參考圖1.即知。)

在古文獻上,「女」、「汝」、「你」、「爾」等字都曾經做第二人稱使用。寫文言文時必須用「女」、「汝」、「爾」,但是寫白話文時只能用「你」。其實它們之間音義本來就有淵源。如,「爾」的俗體字做「尒」,馬祖鄉親都是寫成「尔」。「你」字出現當在六朝以後,它可以寫成「伱」,也可以寫成「你」,今天卻以後者通行。起初我寫方言文章、文句時,第二人稱都是用「你」,因為是貪一時之便,又因為它通俗。現在為了和閩方言統一,我改用「汝」,何況馬祖母語課本《福州語》本來就是用「汝」。因此毫不懸念的改用它了。

   「女」和「母」性別相同,故早期文字形體有時混用。其後為了區隔字義,「母」字加繪「乳房」兩點,以突顯她哺乳育兒的特徵(見圖1.)。否定詞是抽象的概念,造字時無法以具體、實像的形體來描繪,所以,毋忘在莒的「毋」只好靠同音假借來解決書寫的問題。起初是借用「母」當否定詞「ㄨˊ」使用,其後就在「女」字中間強加一條線而成專用字(見圖1.)。《說文解字》說:「毋,止之詞也,从女,有奸之者。…」這個說法很令人費解,若將它翻成白話文,其語意當是:「毋,表示停止的意思。文字結構和女有關。『一』表示有人奸淫,…。」讀此文獻需要有高度的聯想力。其實文字多出的一條線,只是做區隔的符號而已。故李孝定先生說:「…使不與母字相混,許君望文生訓,不免支離耳。甲骨金文均以『母』為『毋』。」(見《讀說文記》p.278。)

說「毓(育)」

說解閩東語中與「女」有關的字群-2
圖2

母親分娩、育兒是偉大的天職,「毓」字結構即象女性生產之形,「育」是它的簡化形體 (見圖2.)。「毓」的甲骨文寫法頗多,主要的形體結構是象「嬰兒逐漸的從母體脫離而出」。而且嬰兒的頭部先出來,誕生者的頭上有多寡不定的點畫,有人說是頭髮,也有人說是羊水,兩說雖異但不影響對此字的認知。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最後一個形體的寫法,嬰兒和母體分開之後,母體的「產道」變成「肉」部,此即後來「育」字的來源。

生兒育女即「繁殖」之事,「繁」有「多而富」之意涵,閩東語「繁」、「煩」也是同音。去年開始,參加《閩東語課綱》研修團隊,常有審查委員提問有關「閩東語音變」的規律,每當須要書面回應時,基於珍愛自己的母語,我都是用「繁『富』」而不用「煩雜」。今天趁此機會,載此瑣事以和鄉親朋友共勉。

說「孔」、「乳」

《說文解字.乙部》:「孔,通也。从乙(ㄧㄚˋ),从子。乙(ㄧㄚˋ),請子之候鳥也,乙(ㄧㄚˋ) 至而得子,嘉美之也……。」這又是許慎望文生義的例子。因為許慎時代,甲骨文尚未出土,金文只是偶而出現而已,五經無雙的他,只好用經書義理來解釋了。乙(ㄧㄚˋ)是燕子的象形,是天神賜子的吉祥鳥,它和甲乙丙丁的「乙」不同。《說文》整句話的翻譯是:「孔,通達的意思。文字結構是由乙和子結合會意。乙,求子的候鳥,它的來到,就會得到子息,使人們獲得吉祥。」這些話已經進入哲學層面,古人造字時代沒有如此「抽象」的觀念。創造文字者,以嬰兒吸食奶水,體會到母親乳房有「孔洞」能分泌乳汁,就創造「孔」字運用,此字右邊的「ㄑ」,就是女性乳房的象形,整個字形就是畫嬰兒吸奶的樣子。「乳」是畫媽媽環抱幼兒餵奶狀,手之形狀簡化成「爪」(圖3.)

圖3,孔、乳
圖3,孔、乳

「孔洞」馬祖話有許多種說法。1.若說ㄘㄨㄛㄥ ㄘㄨㄛㄥ(tsuong tsuong),漢字書寫可用「穿穿」或「川 川」;2.若說ㄎ廿ㄩ兀 ㄎ廿ㄩ兀(khoeng khoeng ),漢字書寫可用「空空」,所以鼻孔說寫成「鼻空」;3.若說ㄎㄛㄩ兀ˇ ㄎㄛㄩ兀ˇ(khongˇ khongˇ ),漢字書寫則用「爿空 爿空」或「片空 片空」。

說「媽」

「媽」國語讀第一聲,這是極簡單的字。可是若探究下去,其中卻有極深澳的學理。《廣韻.姥韻》:「媽,母也。莫補切。」這個古反切今天國語卻讀ㄇㄨˇ。「馬」是莫下切,國語讀ㄇㄚˇ。中古時代「媽」和「馬」並不同音,《廣韻》把兩者放在不同韻類,他們只是同聲、同調的關係。因為不同韻母,所以讀音並不相近。社會習俗將「媽」讀成「馬」的平聲,這個音讀何時出現,目前無法說得準。今天用閩東語念「媽祖娘娘」和唸「馬祖娘娘」是同音的。閩南語稱祖母為ㄚ ㄇㄚˋ,寫成「阿媽」這是合理的。因為閩南語地區稱呼母親為「阿母」,所以不必擔心稱謂混淆的問題。馬祖母語課本《福州語》也是用「媽」稱祖母,這是要仔細商榷了。因為50歲以下的馬祖人稱母親幾乎都是說ㄧ ㄇㄚ(依媽),60歲以上的鄉親,絕大多數是稱ㄧˋㄋㄝ+(依嬭)。若奶奶和母親都是用「媽」來表示,勢必會出現語意混淆。故縣編版的教材一律用「依嬤」稱祖母,這雖然不是頂好,但至少是經過深切思考的結果。參考詞例如下:

公婆嬤:ㄍㄨㄥˋㄇㄛ+ ㄇㄚ+,kungˋ mo+  ma+

        泛稱列祖列宗。

說「嬰」

圖4.
圖4.

馬祖話說「擺放」、「放置」為ㄟㄥ(eing),讀音為陰平調。許多人會用漢字「廮」來書寫,這也是值得商榷的。《說文解字.广部》說:「廮,安止也。」《廣韻》說它的讀音為「於郢切」,此是上聲調,其讀音完全不符。因此個人認為此音此義用「嬰」即可充分表達。因為「嬰」的古文字「象人以貝殼懸掛頸部」(見圖4),「貝」是貨幣象徵,選掛頸部表示他「擁有」、「具有」、「保有」之意。所以,此字後來引申為「纏繞」、「罹患」的意思。參考詞例如下:

錢嬰好呵:ㄐㄧㄝㄥˋㄟㄥ ㄏㄛ+ ㄛ,tsiengˋeing  ho+  o

              把錢放好。

和「女」有關的字就說到此,下次再找機會向大家介紹其它的字群。

  (本文開版照片翻拍自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p.14,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年10月。)

解說閩東語中與「欠」有關的字群(選)

0
解說與欠字有關的字群
解說與欠字有關的字群

《戚林八音》是研究閩東方言極重要的一本工具書。它有簡單的文字註解,又有成系統的音韻排列,所以它既是一本字書,也是一本韻書,對研究福州語的人來說,這是一部簡單扼要的參考書。本書「欠」部總共收38個字,有些字是常用字,字形結構清楚明白。如,「歡」、「歌」等。有些雖是常用語,但書寫形體卻難以捉摸。如,「舌欠」、「欠」…等。不僅識讀困難,甚而連注音打字都有問題,今天就利用本單元,選擇「欠」部中馬祖話常用而難以書寫的文字為大家做個說明。

說「欠」

圖1. 「欠」的古文字。
圖1. 「欠」的古文字。

「欠」是象形文字,象人側邊張口吐氣的樣子(圖1)。《說文解字.欠部》:「欠,張口氣悟也,象氣从人上出之形。」句中的「悟」此地做抒發、抒解、散發解釋。古文字之人形,無論或立、或跪,張口之形態皆相同。小篆在頭上繪三條線,學者皆稱,乃「體內之氣」散發之態。所以,有人認為它是「哈欠」的初文。因為無詞例佐證,難斷是非,故僅列此備參。

說「飲」

圖2. 「飲」的古文字。
圖2. 「飲」的古文字。

「飲」並非罕用字。它在馬祖方言中扮演兩個角色,一為動詞的喝,方言讀音為ㄧㄥ+(ing+)。一為名詞的飲品,方言讀音為ㄤ+(ang+)。兩種概念截然不同,但是,在文獻上都是有依據的。

    基本上說,漢字是由表形、表意的文字演變而來的。「飲」的甲骨文形體極為生動,象人以口舌伸入酒器中吸食酒漿之形,在六書的文字分類屬會意字。此字的金文寫成頭、身分離狀,人的身體也變成了「欠」,小篆「飲」的寫法即根源於此。文字在社會通行日久,就會產生同化、分化、簡化、繁化、聲化等作用;字形也會因彼此相似,字義彼此同近而發生合流,這種現象在部首中最為常見。小篆「飲」字左體複雜難認,到了隸楷階段歸併到「食」部,這是必然的結局。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飲》說:水流入口為飲;引申之,可飲之物謂之飲。段氏之言,「水流入口為飲」,這是動詞,字義為喝。「可飲之物謂之飲」,這是名詞,字義為能喝的流體物。馬祖老一輩的人稱開水為ㄤ+(ang33),字的本形,有學者認為就是「飲」字。

    在從前,馬祖一般人家是用土灶炊煮食物的,灶檯上有開小洞的設計。此洞為用大矣,它可容納一個小陶缽。寒冬時,將清水倒入,飯煮熟時陶缽中的水也熱了,此溫水不僅可用來餐後漱口,也可以調冷水洗碗以免凍手。除此之外,煮飯時遇多餘的湯汁,可將它舀入陶缽保存(當然,也可以放在另一個器皿中),供家人當開水喝。但是,當時的鄉親並不知道,這是營養成分很高的飲品。老鄉親們稱此「飲料」為ㄤ+(ang+)。它雖然是普通的庶民食物,但卻找不到適當的文字可用。

     兩本《福州方言字典》都收了這個語詞,但選用的文字卻截然不同。馮愛珍用「泔」字表示,李如龍等人用「飲」字承載音義。兩者都能言之成理,不過,我比較認同李如龍等人用「飲」字表示米湯的看法。因為「泔」的字義是:1.洗米水。2.以米之醃製食物。兩個字義都不切近,何況「泔」字的聲母是 ㄍ,必須繞許多的路才能證明它有唸零聲母的可能。而「飲」字僅韻母稍遠而已。

說「歠」(啜)

圖3. 推想「歠」的古文字發展情形。
圖3. 推想「歠」的古文字發展情形。

    前面說了「飲」字,此刻再為大家介紹和「飲用」有關的「歠」字。字義為「喝、飲用」的「歠」,馬祖話說「ㄘㄨㄛㄏˊ」,這是極其普通的常用字,後來被「品嘗、哭泣」的「啜」字同化,使得「歠」字逐漸地脫離我們的生活圈。

    國語的「喝」馬祖話有多種表達方式,「歠」是其中之一。它是入聲字,圖示的拼音符號ㄏ(h),在此是不發音的,它只是扮演剎車的功能,當你在ㄘㄨㄛ的拼音完成時,要立刻把尾音收住,才能產生入聲字「短而促」的語音效果。若不收停尾音,就變成發國語「搓」的音了。所以,在馬祖方言中它和方言的「灼」同音,和方言的「尺」音近。「歠」字甲骨文、鐘鼎文均未見,我暫時懷疑它是春秋以後出現的後起字。

    合理的推測,人類是先有語言然後再發明文字的。語言中的具體實物或概念容易用「象形」、「會意」來表達,可是碰到抽象的事物時,只好用「借字音」或「借字義」的方式權宜暫代。借字音的字就是「假借字」,借字義的字就是「訓讀字」。兩者都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產生的。遙想古早、古早以前的老祖宗,他們為了要表示喝水ㄔㄨㄛˋ的意思時,一定想過用「舌頭伸入酒罈汲取吸食」的樣子,但此形已被「飲」字所專有(參見「飲」字解說),故只好另闢蹊徑了。也有一種可能,先民採用「訓讀」的方式,將「飲」的字形表示兩種場景,一是維持「飲用」不變,一是借它的字形當做ㄔㄨㄛˋ來使用。任誰都知道,一字多用之後,必然造成文字形義的混淆,為了溝通,提升表情達意的精確度,最後勢必要改變字形做出區隔才行。

    《說文解字》說:「歠,飲也。从飲省,叕聲。」(高志按:「飲」是楷書寫法,《說文》的「飲」字應從小篆寫法,因電腦無此字,所以,權宜用「飲」請參考圖2。)文字加上表聲音的「叕」(ㄔㄨㄛˋ)以後,為了形體的方正美觀,將篆文「飲」字的結構做部分省略,以容納聲符的「叕」。加上聲符以後,此字就可以有邊讀邊了。從此和「飲」(ㄧㄣˇ)字分道揚鑣,漢字的字形數目又多出一個來。只是它的筆劃太繁雜了,最後還是被「啜」字所同化了。

    我在馬中擔任國文教師時,曾經講授過《楚辭‧漁父》篇。其中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的句子。《孟子‧滕文公上》引孔子的話說:「君薨,聽於冢宰,歠粥,…。」兩處文獻書證都將歠字用為「喝」。福州方言「歠」的意思正與此相同。但是,隨著社會變遷,字義逐漸引伸,隋唐時代,產生了狂飲、猛喝的字義。­而我們的方言依然維持原樣,是中性詞。雖然根據語言情境有時是形容「大喝」的樣子,但更多的場合是單純的做「喝」來解釋。例如,慢慢的喝,我們的方言是說「慢慢歠」。來我家喝一口水,方言是說「來我厝裡開水歠蜀嘴」。方言保留古音古語,這又是一個明證。下面再舉一例:

台灣儂講「呼燋啦」,儂家馬祖儂是講「歠底呵」。

(台灣人說的「呼燋啦」,我們馬祖人是說「喝了吧」。)

說「歕」

    吹氣的動作字音為ㄅㄨㄥˋ(pungˋ)。《說文.欠部》說:「吹氣也。」許多人將它寫成「口盆」,這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此字在晚出的《玉篇》才開始收載,《玉篇》說其字義為「吐也。」此說雖無大誤,只是从「口」為部首,取義過於寬廣,不若从「欠」精確。「欠」的古文字造型像人張口貌, FW故凡是以「欠」作部首的漢字,多與口的動作有關。

  1. 歕火:ㄅㄨㄥ+ ㄏㄨㄧ+,pung+ hui+
    吹氣使熄火。
  1. 歕卵:ㄅㄨㄥˇ ㄌㄡㄥ^,pungˇloung^
    盆中魚類一息尚存,猶能吐氣泡的樣子。

說「歇」

「歇」,馬祖話說ㄏㄩㄛㄏˊ(hyohˊ),意思是休息、停頓、終止…等。《說文解字·欠部》:「歇,息也。」段玉裁注說:「息者,鼻息也,息之義引申為休息,故歇之義引申為止歇。」馬祖話「歇」的字義即來自於此。以下幾組詞語請大家參考。其中「歇夏」一詞,隨者老成凋零而變成瀕危語彙。

  1. 歇夏:ㄏㄩㄛㄏ ㄏㄚ^,hyoh ha^
          夏天酷熱,停工避暑。引申為懶惰,做事欠積極的態度。
  2. 歇旅館:ㄏㄩㄛㄏˇ ㄌㄩˊㄨㄤ+,hyohˇlyˊuang+
    投宿旅社。
  3. 蜀歇:ㄙㄨㄛㄏˇㄏㄩㄛㄏˊ,suohˇhyohˊ
    片刻時間。

說「舌欠

舌欠是後起字,先秦文獻未見此字。根據《玉篇》說解,它的音義是「古勿切。音骨。飲聲。」馬祖人形容牛飲、猛喝的誇張動詞說ㄍㄨㄚㄏ(kuah),漢字書寫可用此字。它的文字結構雖然有「舌」,但是此字與「舌頭」無關。它和口部動作產生連結是因為「欠」字。

  1. 舌欠 蜀喙:ㄍㄨㄚㄏ ㄙㄨㄛˇㄖㄨㄧˇ,kuah suoˇjiuˇ
            猛喝一口,喝一大口。
  2. 舌欠 去:ㄍㄨㄚㄏ ㄍㄛ+,kuah ko+   
              喝吧!喝下去!

說「兒欠

擤鼻涕的動詞馬祖話有兩種說法,一是ㄊㄡ+(thou+),另一個是ㄏㄧㄏ(hih),它也是入聲字。《廣韻.錫韻》載它的音義為「許狄切,去涕也。」根據反切可知其國語的讀音為ㄒㄧ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幼兒不慎吸入異物時,大人教他壓住單邊鼻孔,集中氣流由另一邊衝出,藉此將異物排出體外,這個小動作即是ㄏㄧㄏ(hih)。這動作雖然常見,但是漢字卻是罕用字。

兒欠 澈去:ㄆㄟˇㄏㄧㄏ ㄊㄚˊㄛ,pheiˇhih thaˊo

把鼻涕擤乾淨吧。

婁欠

馬祖話說孩子調皮為ㄌㄡ^(lou^),正確的漢字寫法就是它。它的字形像是「數」,若不小心就會寫錯。文獻說它的字義是「小兒凶惡也」。其字義已見緩和。

婁欠吧:ㄇㄛˋ ㄌㄡ^ ㄅㄚˇ,moˋlou^  paˇ
         別調皮了。

以上所舉之例,都是經常在用的方言字詞。有些概念如今依舊存在,但相對應的文字已不被人所熟知,甚至有「滅絕」之虞。我們將瀕臨「死亡」的語言立法保護,其立意良好無庸置疑,但是保護範圍應擴及文字領域,讓語言和文字的依存度提高,這才是周延的辦法。

碎講「魚鯗」(下)

1
碎講「魚鯗」(下)
碎講「魚鯗」(下)

鄉親謔稱大腹便便的人為「大腹ㄍㄝ」1,此魚無人不知它就是河豚,但會寫它的本名者,可能少之又少。它本名是「鮭」,因為名稱被今之鮭魚混同之後,年輕的朋友早已忘了它的存在。它之美味,讓宋代以後的文人留下許多詩文。食物好吃與否,雖有主觀意識在內,但是總有一個標準在。大凡公認好吃之食物,其異名、異稱也越多。所以,河豚的異名至少有下列幾種:鯸鮐、湖夷、

[魚巿 魚巿] 、烏狼鮐黃、[魚規]…,甚至河豚猶有錯字,正確的寫法應是河魨才是。

河豚「表裡不一」,它的肉質鮮美,但外表有些醜陋。蘇東坡曾說,即便拚老命也要去吃它。可見古人早就知道它的可愛與可怕。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美味且無毒之物,保證會被人吃到絕種。此魚腹背白黑分明,皮膚粗糙而有棘刺。一旦遇到攻擊,或吸入空氣及海水,就鼓腹豎刺以做自我防衛,故有人稱之為「嗔魚」(發怒的魚)。元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食品有名》曾記載說(簡譯):河豚是魚類,身無鱗片,頭無臉頰,經常滿肚子怒氣。型態不雅,但味道極其鮮美。若烹煮者無知,則往往鬧出人命。…腹部有油脂名曰「膟」,因為滑潤肥腴,故世人戲稱之為「西施乳」。…。先別說河豚美味受古今中外2人士的歌頌,光聽「西施乳」三字就足以讓人「遐想」了。

古書上說,吃河豚中毒可服「橄欖汁」、「至寶丹」解毒。「至寶丹」是方藥名稱,古代有許多醫藥偏方被稱做「至寶丹」者,甚至有文人將它做具備「富貴氣」詩詞的形容詞。我頗疑心它只是泛泛之稱,一如古之「保命丸」、或今之「維他命」之類。不過,我曾親眼目睹以平凡的「芥菜」急救中毒者的實例。當事者能死裡逃生,可說是一連串好運的配合。

六十年前的馬祖,漁業一片榮景。黃昏歸帆,漁人常把不起眼的下雜魚,如,青線(ㄑㄧㄤˋㄋㄧㄤˇ)(圖1.)、蝦蛄、爛鯰(ㄌㄤˋㄋㄞㄥ^。小鰭鐮齒魚)…等棄置沙灘,這些「廢棄物」如今鹹魚翻生,某些價格飆升成了餐桌上的美食。當時的孩子們多半要幫忙做家事的,故放學後時常被吩咐撿拾下雜魚回家餵鴨。每一次撿到河豚都如獲至寶。因為它能向某家雜貨舖換取兩顆糖果,若量多且品相良好的,還能為老爹、老媽換得零菸、味素,這些日常生活什物,當時是有零賣分售的。有一位來自福建「馬鼻」的林姓老闆,他的雜貨舖開在牛角村大澳老街街尾,人稱「馬鼻舅」,暱稱「依舅」。他擅長處理傳統的魚貨加工,每一年夏天經常看他在門前矮牆邊剖蝴蝶乾、細心的曬河豚乾、做廣東人愛吃的霉香魚…等,他也是整個村莊唯一會殺河豚的人。所以,每次河豚上門,無不賓主盡歡,最難得的是他「童叟無欺」。某一次「依舅」吃河豚出事了,鄰居立馬煮芥菜讓他吃下,幸運地救回一條老命。事情過後,鄉親聚集我家門前閒坐階梯聊天,對死裡逃生的情節,無不嘖嘖稱奇。因為,彼時剛好是芥菜生長季節、恰巧鄰居家裡有芥菜、正好鄰居在家,…。諸多的「恰好」,讓一場悲劇免於發生。從此家長嚴禁子女再去撿河豚換零食。事隔多年,此事在村莊中依然餘波盪漾。後來「依舅」雜貨鋪經營不善,歇了業到馬祖中學當供應部(福利社)老闆去了。

圖1.「青線」,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名稱暫用。
圖1.「青線」,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名稱暫用。

〈上篇〉曾提到鮸魚,鮸魚只是俗稱。它的本名是「鰵魚」,此本名的讀音和方言完全切合。我們不鼓勵非用本字不可,但是,多瞭解一個字的來龍去脈也是好事。它是大眾化的食材,能一魚多吃。體型小的可曬魚鯗,因為陽光或冷風容易使它乾透。稍大的可切片曬「一日乾」,再大一點的,刮下肉打魚丸、擀魚麵、魚骨頭裹粉煮魚湯加酸醋、撒胡椒粉,都可令人食指大動。像下圖王長明先生提的如此大鮸魚,能幹的婦女同胞,必然會端出許多馬祖風味的料理。

圖2.王長明先生和他的大鮸魚。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2.王長明先生和他的大鮸魚。王榕樂先生提供。

台灣同胞都知道馬祖出產黃魚和螃蟹,但是,產量之豐富令他們無法想像。有一位學生家長告知,當年在東引捕撈黃魚,魚群就圍在漁船四周。作業人員須站在魚群上面工作,此情此景如今只能追憶。捕黃魚的季節是在春、夏之交,氣候潮濕悶熱,製作魚鯗,保鮮過程是一大考驗,稍不注意就發霉變「脂」3。所以,若能送得出手者,必屬品質精良的禮品。個人偏愛稍鹹的魚乾口味,只要餐桌上有它,我的飯量往往超標。馬祖鄉親稱黃魚為ㄨㄛㄥ 兀ㄨㄚ(uong  ngua),此魚通體金黃,稱「黃魚」是名符其實,但下字是「花」抑或是「瓜」,甚至另有它字,此不免令人心生猶豫。所以,今天就藉此機會為大家仔細說分明。

圖3.真假黃魚。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3.真假黃魚。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3的照片上方是假黃魚,下方為野生真黃魚。手寫的「黃花」或「黃瓜」其語音變化的條件是一樣的,這就難怪大家會舉棋不定。閩東方言複雜的音變條例,往往令學習者視為畏途。根據歸納,閩東方言詞彙的下字聲母會受前字韻尾的影響而變,上字的聲母永遠不變,而聲調會隨下字的聲調連動。前一陣子,馬青協會請北竿廚師示範「黃魚白菜羹」的料理,這是馬祖名菜,菜餚名稱為ㄍㄨㄚ ㄅㄚㄏ(kua pah ),聽音、辨義、選字,它應該是「瓜白」而不是「花白」,魚的名稱就因此先認定是「黃瓜」而不是「黃花」。至於它為何名叫「黃瓜」,這必須從品物命名起源說起。人們為某物命名,總是以它的特徵、型態或功能為考慮重點。迴游於閩東海域的黃魚是會發出叫聲的,有一句俗諺語:「東引黃瓜乞嘴害去。」意思是說,「東引的黃魚因為會叫而害慘了自己」。因為會叫而產生共鳴,結果招來同伴而被一網打盡。有人以為此語意是因黃魚「愛吃魚餌遭禍」,這完全是誤解。從前老鄉就懂得在漁船上,裝置音頻和魚類叫聲接近的木製發音器,敲擊後的聲響,會引來魚群,兩者道理是相通的。人類果然是高級動物,此誘捕設備馬祖話說「扌冒 管」4

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名稱,是以它的叫聲來命名的。如,麻雀、貓、狗、鴨、鵝…等都是,這種現象文字學的專有名詞稱「自名」。黃魚又名「黃瓜」,就是它的叫聲被漁人拿來命名的。我個人認為黃魚應該說寫為「黃呱」,「呱」和「瓜」都是狀聲詞,按理說二選一即可。然而我多一層考慮,為避免食客將餐廳菜單上的「糖醋黃瓜」當作「涼拌蔬果」,特別作了區隔,讓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加強化。

石首魚科的魚類「魚膘」是出了名的補品,馬祖話稱「魚膠」5,曬乾的貨品國語說「花膠」,這東西處裡起來得花一番功夫。小時候常見鄉親在宰殺黃魚、鮸魚時,將魚膘隨手黏貼石牆(圖4),這是大人獨享的食品。馬祖有一句俗諺:「鮕鰭6、鰝肚7、黃丹頭。」是稱某些魚類的好吃的部位。「鮕鰭」就是小鯊魚的鰭,適合做魚翅羹。「鰝肚」是指魚膘花膠。「黃丹頭」就是大赤鯮的頭,煮米粉湯很叫座。大黃魚新聞報導稱「黃唇魚」,但馬祖話是說「鰝」(ㄍㄛ+)。我村有一老漁夫曾言,從前每一年總會撈到一、兩隻,如今野生黃魚可遇不可求,「鰝」也成了鳳毛麟角。馬祖漁業昌盛年代,黃魚特多,再加上外表討喜,所以,喜宴上必有「糖醋黃魚」,它又稱「全隻呱」、「醬汁呱」、「忠節瓜」…等。每一種菜餚名稱背後都有故事,這是情懷問題,無關是非對錯,故大家就「隨喜」而稱吧。

圖4.曬魚膘
圖4.曬魚膘
圖5.大黃魚---鰝
圖5.大黃魚—鰝

有一種石斑魚(圖6.)馬祖鄉親稱之為ㄍㄨㄧˇ(kuiˇ)8,它算是本地高價值的魚類之一。所有捕撈魚類的動詞幾乎大同小異,只有在釣ㄍㄨㄧˇ時說「啄ㄍㄨㄧˇ」,此和它的漁事工法有關,今天暫不細說。ㄍㄨㄧˇ魚離開水面得立刻處理,否則魚肉容易變質,容易腐壞的現象馬祖話是說「野猛」9。意思是「要急如星火般的」進行烹調。在老饕的味蕾上,好的ㄍㄨㄧˇ鯗其價值絕對在黃魚鯗之上,除了物以稀為貴以外,就是因為它製作不易。早期黃魚多,產地價位難以拉抬,現在的市售黃魚多出於養殖。惜物之情人皆有之,獲得真品絕對捨不得拿來曬乾做魚鯗。若要問我黃魚鯗、ㄍㄨㄧˇ魚鯗、鮸魚鯗三者口感如何,除了告訴您「各有風味」以外,用我主觀意識來說:纖維較細的黃魚鯗如小家碧玉,相對的ㄍㄨㄧˇ魚鯗如同鏢局師姊,而鮸魚鯗就像街坊做粗活的「平骹嫂」10了。

圖6.石斑魚。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6.石斑魚。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7.紅糟魟魚。
圖7.紅糟魟魚。

長鬍子的鯰魚鯗炒辣椒也非常可口,清水白煠11也不錯。又稱鼠尾魚魟魚鯗我沒吃過,口感如何不得而知,倒是油黃黃的魟肝拌麵卻吃了不少。糟炒魟肉因為無細骨,以煮魚的紅糟湯汁拌飯,孩子們吃得安全,父母也大表放心(圖7.)。說到這裡,也許鄉親會問,一個鯗字為何有三種不同的說法,這純粹是音變的問題。閩東方言前後兩字的讀音是互相影響的。前字若是入聲字,跟在後面的字音要發本音,所以,開膛剖腹說「剖鯗」(ㄆㄨㄟㄏˋㄙㄨㄛㄥ+,phueihˋsuong+)。上字若是開尾韻,下字舌尖音的聲母會音變成ㄌ。「魚鯗」就念成兀ㄩ+ ㄌㄨㄛㄥ+(ngy+ luong+),前人不知此理,所以創造出「」字來使用。若上字的聲母是鼻音韻尾,則下字聲母得變讀為「ㄋ」,故「鰻鯗」要念ㄇㄨㄤ+ ㄋㄨㄛㄥ+(muang+ nuong+)。這些道理雖然複雜,接觸多了也不難懂。

註解:

  1. 大腹鮭:ㄉㄛㄩˇ 勺ㄨㄏˇㄍㄝ(toeyˇbuhˇke)。
  2. 日本人嗜吃河豚生魚片。
  3. 脂:ㄐㄧㄝ(tsie)。油脂變質的氣味。
  4. 扌冒 管:ㄇㄡㄏˋㄍㄨㄛㄥ+( mouhˋ kuong+)
  5. 魚膠:兀ㄩ ㄍㄚ(ngy ka)
  6. 鮕鰭:ㄍㄨ ㄑㄧ(ku tsi)
  7. 鰝肚:ㄍㄛ ㄉㄡ^(ko tou^)
  8. 鄉親說的ㄍㄨㄧˇ,原先我都以為是「鱖」,後來祥官找了許多資料給我看,至此方知其間差異。因為本字未知,只好先以注音標示。
  9. 野猛:ㄧㄚˊ ㄇㄤ+(iaˊmang+)。形容情況緊急。
  10. 平骹嫂:ㄅㄤˇ 兀ㄚˋ ㄌㄛ+(pangˇngaˋlo+)。形容未經過纏足、能從事粗重工作的街坊婦女。
  11. 煠:ㄙㄚㄏ(sah),用清水煮。

        (開版照片為王建華校長提供)

碎講「魚鯗」(上)

0
碎講「魚鯗」(上)

先說一則小故事當作「開胃菜」吧!

有一本筆記小說記載:春秋晚期,吳國闔閭因軍事行動而率兵入海,半途天氣反常,海上颳起強風,以至於糧草接續不上。闔閭對天祈禱請求神助,不多時,但見海中有金黃色的魚群向吳軍游來(看來應該是黃魚群),大軍爭相撈取,度過了缺糧危機。班師回朝之後,想起落難時的佳餚,就問廚師當時的魚如何處置?廚師回答「已曬成魚乾了」。人在飢寒交迫時,往往食不厭精,即便是粗糧也能視如珍饈。此食材之印記當下深刻腦海,甚至歷久彌新。廚師對人的心理頗能理解,因此就取出「魚乾」供他品嘗。平日錦衣玉食的官爺,一旦品嘗民間粗糲,舉箸驚艷、拍案叫絕,那是必然反應。愛附會的人不輕易放過編故事的機會,就說:長官吃罷,就將「美」味的「魚乾」組合成一個字,寫成「鯗」當做魚乾的專用字。此字國語念ㄒㄧㄤˇ,馬祖話說ㄙㄨㄛㄥ+(suong+),和國語、方言的「想」字同音1

在中國古代社會,魚乾也算是重要的祭品之一。《周禮.天官.漁人》:「辨魚物為鮮藁…。」「藁」、「槁」同字,在此做魚乾解釋。《周禮.天官.庖人》:「凡用禽獻,…夏行腒鱐…。」文中「腒」的意思是禽鳥的乾肉,而「鱐」是魚乾的另一個名稱。把較大的魚開膛剖肚之後曬乾,如此方可稱「魚鯗」(圖1.),也有鄉親稱「魚脼」(說詳下篇),年輕世代的朋友乾脆直接稱「魚乾」。這庶民食物不僅深受老饕喜愛,而且名稱還牽涉到語言音變。語言變化的事暫且不表,咱們先說說和它有關的瑣碎事情吧。

碎講「魚鯗」(上)
圖1.開膛剖肚曬乾的魚鯗。

戒嚴時代,馬祖居民只能吃「戰備米糧」,因為飲食習慣根深柢固,如今,我愛吃糙米或胚芽米勝過精緻米,這顯然是有懷舊情緒糾纏在內。個人主觀認為,鹹魚配稀飯有點可惜,應該要配「柴床炊飯2」 (木桶蒸飯)。馬祖人的海上營生是近海漁業,從前魚的產量豐富但魚種偏少,適合曬「魚鯗」的魚也不多。因為安身立命於此,生活中不同魚的處理方式,老鄉親們知之甚詳:烏魚加地瓜或芋頭煮米粉湯顯得「霸氣」、石狗公煮軍用酸菜罐頭「尚讚」、鱸魚煮豆腐最補。魚不可貌相,闊嘴的「華臍」3煮紅糟最對味、…。小鮸魚適合「剖鯗」,稍大的鮸魚適合切片做「一夜乾」,我特愛將它切成稍薄的魚片,撒入適量的鹽巴,置於烈日之下曝曬一天或半天,然後隔水蒸食。享用時,那絲絲如「雞」的纖維,讓尋常的鮸魚質感頓時攀升。

「鰻鯗」的口味有鹹、淡之分,淡味的魚乾受天候及存放的條件影響,製作稍感煩瑣,故其價位偏高。冬天的馬祖,北風刺骨,蚊蠅絕跡,是製作魚鯗的好時機(圖2.)。兒童時代,常見屋簷下吊掛鰻鯗任憑霜風吹襲。講究之家,還會將魚身邊側用細竹棍固定,類似「南京板鴨」以免彎曲走樣。因為魚身直挺厚實,故本地俗諺將鰻鯗形容做「鞭子」,「請汝食鰻鯗」的意思就是「我要用鞭子抽你」,語意類似國語的「竹筍炒肉絲」。話說得文雅,但鞭痕在身,有時還得掩飾。淡味鰻鯗是煮火鍋、「配」老酒的聖品,尤其是以豬大骨或雞胸架子熬湯做湯底時,乳白色的大骨湯再丟進馬祖蔬菜三寶,「山珍海味」的相遇,令其它「化學食物」相形見拙。鰻鯗燒豬腳是家庭宴賓大菜之一。我燒豬腳略有心得,在台、馬服務過的學校裡都頗享盛名。可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加入鰻鯗片時,我的廚藝就「毀譽參半」了,因為總有人無法消受來自海洋的特殊風情。(圖3.)

碎講「魚鯗」(上)
圖2.曬鰻魚鯗。王建華校長提供。
碎講「魚鯗」(上)
圖3.鰻鯗豬腳。

上一圖的成品是為下酒而做的。喝酒、聊天時間長,所以下酒菜必須「入口不化」,慢慢咬、細細嚼,邊喝酒、邊閒聊,談興自然會逐漸升溫。我煮豬腳的料酒一定選用「馬祖陳高」,每煮一腿,加上站在鍋邊自嘗自嗨的,往往一次得耗用半瓶。煮豬腳的方法從前說過,今天再簡單複誦一次:豬腳洗淨,汆燙撈起候用。將鍋燒去水氣,入薑片貼鍋底(不能重疊),以文火烤香後,翻面再烤片刻。放入豬腳,先倒入三、四湯匙的醬油,不斷翻炒,讓它均勻上色。加入冰糖、料酒、滷包,再翻炒,別擔心它燒焦,聞到香味之後倒入清水,水需超過豬肉。倒入清水之後,即便先前微焦的氣味,也會「船過水無痕」。湯汁燒滾之後改成中火,隨時品嘗鹹甜口味,並注意熟度。煮豬腳極為耗時,每隔5分鐘左右需上下翻炒一遍,以免受熱不均而「坐鼎4」 (馬祖話「燒焦」)。七分熟時加入鰻鯗,翻炒,等待水分略為收乾。起鍋前不能蓋上鍋蓋,否則被水蒸氣沖去油光的枯槁外觀,很難引人垂涎,這是訣竅之一。煮的過程需有耐性,用壓力快鍋雖然快熟,但是成品「軟爛無味」。所以,個人經驗,煮豬腳快鍋不如悶燒鍋,悶燒鍋不如傳統的「兩耳鼎5」 (馬祖話「炒菜鍋」)。

有一種體態細長、外觀像鰻魚的海產,我不知道它的學名,只知道馬祖話稱它為ㄗㄡㄥ+ (tsoung+),若有朋友知其名稱,懇請告知6。此物在南竿並不多見,漁人捕獲,總覺得如獲至寶。老鄉親迷信它的血液是超級補品,小時候有一玩伴,自幼身體羸弱。偶爾見他家屋樑下吊一隻它,尾巴開一切口,父母強迫玩伴對著切口吸食血液,他苦不堪言。彼時年幼,對抽象的味覺感受有限,能說的味覺名稱不多,除了酸、甜、苦、辣、麻以外,只會說「伓好食7」 (馬祖話「不好吃」)。長大之後,據他所言,那是腥臊無比的感覺。

背骨尾端有一刺針的烏賊,一般人稱之為「花枝」(圖4.),無刺針者稱之為「墨魚」。兩者皆可「剖鯗」製成乾貨,但價格差距頗大。據對岸黃岐老闆說,花枝鯗熬煮排骨湯,可治婦女經痛。小時候看到鄉親將它的背骨刮粉,充當克難的「痱子粉」和潔牙的「牙粉」使用,這在民生落後的從前,並不算是稀奇的事。民國68年,初到敬恆任教,路過鄉公所前的戲台附近,總會聽到在地同事緬懷曬墨魚乾的往事,聽得我每每入神。有一位學生說他小時候,經常拿容器到海邊,向剖墨魚的人要墨魚黑囊。當時黑囊多到無法處理,只好傾倒沙灘回歸大海,真是暴殄天物啊!其實黑囊是美味的天然食材,在台大兼課時,每隔一段時日,就會到員生福利社購買來自澎湖的「黑囊貢丸」。熬煮雞骨做高湯,然後依序下白蘿蔔、入貢丸、加三角油豆腐,熄火前撒一撮芹菜。湯汁乳白,芹葉翠綠,視覺極為討喜,滋味也很爽口。念大學期間在宿舍工讀,有一位祖籍大陳島的同事,他將公的「膘(?)」或母的卵混搭,最後加一湯匙豬油拌勻,上蒸籠快火清蒸,滑嫩香甜的口感,令人永難忘懷。

碎講「魚鯗」(上)
圖4.曬花枝鯗。

久居台灣,偶而嘴饞,只能購買魷魚來煮滷味(圖5.)。權宜之計,不必多做挑剔。「花枝鯗」和「墨魚鯗」的料理方式相同,但是個人經驗,花枝肉厚適合煲湯,墨魚肉薄,泡軟之後紅燒豬五花肉(圖6.),吸足油質的它,咀嚼依舊帶勁。同儕以枯木或紙張,躲進防空洞燻烤「來路不明」的墨魚鯗,乾淨俐落,守口如瓶,也另有一番「趣味」。

碎講「魚鯗」(上)
圖5.魷魚滷味。
碎講「魚鯗」(上)
圖6.花枝燒豬五花肉。

注釋

  1. 鯗:ㄙㄨㄛㄥ+(suong+)開膛剖肚的魚乾。其音變的情況有下列三種。

    a.魚鯗:受前字韻尾影響而讀兀ㄩ+ ㄌㄨㄛㄥ+(ngy+ luong+)

    b.剖鯗:入聲字之後的字讀音不變。ㄆㄨㄟㄏˋㄙㄨㄛㄥ+(phueihˋsuong+)

    c.鰻鯗:鼻音韻尾之後的字讀鼻音。ㄇㄨㄤ+ ㄋㄨㄛㄥ+(muang+ nuong+)

2. 柴床炊飯:ㄘㄚˇㄌㄡㄥˋㄘㄨㄧˋ勺ㄨㄛㄥ^(tshaˇloungˋtshuiˋbuong^)

3. 華臍:ㄨㄚㄏˇ ㄗㄞˋ(uaˇtsaiˋ)。安康魚。

4. 坐鼎:ㄙ廿ㄩˋ ㄌㄧㄤ+(soeyˋliang+)。燒焦。

5. 兩耳鼎:ㄌㄤˇ兀ㄧˋㄌㄧㄤ(langˇngiˋliang+)。普通炒菜鍋。

6. 鱒:ㄗㄡㄥ+ (tsoung+)。魚的名稱可能是「鱒」。《戚林八音》將它置於「上聲」

      和「鑽」同音,這是正確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讀上聲或去聲的,但是國語

      卻讀平聲。不僅聲調改變,連魚的種類也被外國鮭科的鱒魚所混淆。

7. 伓好食:ㄧㄥˇ 兀ㄛˇㄌㄧㄝㄏ(ingˇngoˇlieh)。不好吃。

(開版照片「七星鱸魚鯗」由王建華校長提供。)

番薯燒

0
番薯燒

「番薯燒」即是地瓜釀製的燒酒,四季都能產製。由於價廉,昔時農夫上山,漁人出海,喝的多是此物。比起不能過夏的老酒,番薯燒更接地氣,是真正流通民間的飲品。
老酒的原料糯米與酒麴,以前購自大陸,兩岸分治之後,轉向遙遠的台灣。糯米價昂嬌貴,對溫差極為敏感,過熱過冷皆不適合,農曆「二、八」之際的冷天,才是釀造季節。端午以後,天氣漸熱,酒質酸敗,馬祖人說:「酒不過夏」,紛紛收起酒罈酒篩,等待秋風再起,易上火的老酒就沒人在喝了。
然而漫漫長夏,田還是要種、魚還是得捕;日頭炎炎,所謂:「辛苦做,快活食;不能不飲,不能貪飲!」一天勞累,若能食一口酒水,潤喉之際,掘田的鋤頭當更輕巧,拉網的雙手也更有力。老酒酸濁不能喝,高粱過烈,福壽、紅露喝不慣;這時「番薯燒」上場救援,適時補上夏天的缺口。

番薯燒

「番薯燒」最早從北竿傳出,南竿、白犬、東引皆少見,據說帶頭釀製的是白沙人王永木。王永木嗜酒,年輕時曾是橋仔商賈鄭水哥「源生號」伙計,走錨纜,拜過許多碼頭。那時,常有閩江上游「山裡人(疑是畬族)」,馬祖人喚他們「北仔」,搖舢舨渡海,來北竿賣柴火、寶丸(龍眼乾)、番薯米之類的山產,換回一船醃製的「臭漠」、下雜鹹魚,自食或轉賣,愈鹹愈好。「北仔」講的福州話很拗,口頭禪:「薩呂內」,大家聽不會意;王永木識多見廣,能與他們撂上幾句,有時一起喝酒划拳,江湖日久無難事,「北仔」教他釀「番薯燒」。
兩岸斷絕往來之後,源生號沒落,王永木定居白沙改行捕魚,每天還是要喝上一盅。秋風乍起,天氣轉涼,他跟村人一樣,準備酒罈酒撈,開始釀製老酒。他隨即發現,糯米、紅麴,不但價昂,且貨源變得非常困難。他想到,「北仔」喝的番薯燒。那時,白沙人除了捕魚,也在尼姑山、馬鞍崖種番薯,收成後礤成番薯米。王永木自己種,也收購鄰人番薯,貯存在自家廳中的地窖裡。
曾任白沙村長15年的王詩如說,他幼時見過王永木釀番薯燒,過程繁複,發酵過後的番薯泥,經過加熱炊煮,彷彿變魔術一般,透明的酒汁自木桶邊沿的小孔汩汩流出,非常神奇。有幾年時間,王詩如也嚐試自釀,夏天喝幾口,香爽清涼,與老酒濃郁的香味截然不同。

番薯燒


王詩如說,番薯切塊後一定要煮的爛熟再碾成碎泥,那時沒有酒麴,而是拌入老酒釀後剩餘的紅糟,移入陶缸發酵,靜置一夜等氣泡冒出,再封入酒罎熟成,約莫一星期後,番薯泥泛出微微酒香,即可取出拿去「燒」。
「燒」就是蒸餾。大灶生火,蒸桶上下各放一個鐵鼎,底下的稱地鼎,盛水後倒入熟成的番薯泥,桶中央斜架一支有凹槽的橫隔木片,接到桶壁上的小孔;蒸桶上端再置一個裝冷水的天鼎。當地鼎內的番薯漿受熱,蒸氣瀰漫上升,觸到盛冷水的天鼎底部,瞬時凝結,酒液沿桶壁流到橫隔的凹槽木片,再流過插入小孔的竹管,一個大茶壺已等在桶外,一滴一滴的承接飄出番薯清香的酒液。
王永木的釀酒技術逐漸傳開,同村曹依肆、吳松官、王要俤等也開始依樣畫葫蘆,卻發現紅糟發酵力道不足,酒味平淡如飲開水。此時,南竿中興酒廠開張,好幾位北竿鄉親入廠任職,有的挑水、有的蒸米、有的裝瓶,他們跟廠方要了一些雞蛋大的白麴,攜回北竿,與酒糟一起混入發酵,酒質立刻變「野霸」。於是,冬天喝老酒,夏天喝番薯燒,成了村人的慣例。
民國50年,橋仔酒廠開始營業,流出更多酒麴,坂里、后澳,甚至南竿津沙也有人開始釀製。其後,台馬之間海運開通,每隔三、五天到岸的貨船,在嚴禁私釀的軍管時期,成為紅麴、白麴流入馬祖的重要暗道。
白沙鄉親曹玉財,仍保有一套父親曹依肆當年釀酒的器具,經他巧手改裝,木桶(馬祖話:熬)換成輕巧的白鐵,現在仍能操作。他說:釀造番薯燒一個重要關鍵即是「去頭截尾」,只取中間部分。一般說法是酒味太淡,影響口感;其實最先與最後蒸出的汁液,都不是純酒,而是喝了頭疼的發酵雜質。

番薯燒
番薯燒


番薯燒味道清淡,熬煮稍不小心,會有一絲番薯的燥味;在過去的時光裡,有如暗語一般,在民間無聲流傳,一直沒有受到官方青睞。也許有一天,當人們重新認識番薯的草根香氣,在烈陽海風與現代科技的加持之下,出現馬祖版的「燒酎」「真露」(皆日、韓知名地瓜燒),亦未可知。

原文網址:

碎講「蝦皮」

0
碎講「蝦皮」

在馬祖,「蝦皮」雖然是平凡之物,但卻是最重要的經濟產品。民國60年代以後,所謂海洋資源匱乏,就是指連續幾年的蝦皮歉收而言。因為歉收,漁家難償積欠漁貸,只好離鄉背井的另謀生路,造成人口大量外移。民國103年,音樂家林少英老師將我的方言歌詞譜了〈謝天〉歌曲,就是以這段時空背景做軸線。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雖是飲食文化的鐵律,但量多取得容易,小時候在飯桌上見到它,總是緊蹙眉頭。離開馬祖愈久,對過去的滋味愈是嚮往,以它做幫襯的食物,其滋味更是永生難忘。

馬祖有一句形容生活困頓的俗諺語,「蜀頭蝦米咬三喙」(一隻小蝦米捨不得一口吞下,要分三口來吃。)調侃某人眼睛細小時會說「蝦米目」,其意涵不待解釋而人人皆懂,可見它已是居民的生活元素之一。人們對飲食滋味的喜好,各有不同難以強求。小時候吃多了它,不覺得它對物力維艱的年代所做出的貢獻。只有在冬日早晨,上學來不及吃早餐時,合理的拿五毛錢買個鹹餅(繼光餅)置於口袋中,下課就往操場跑,此時漁家陸陸續續在找空地曬魚貨,我們掰開餅,夾著取之不盡的蝦皮,邊走邊吃的回教室,如今回想這場景,這才夠霸氣!在抓蝦皮夾餅的過程中,若能揀到黃蝦(白蝦)、墨棗(小墨魚)、塗磨(小章魚)、油龍、蝦蛄…等,那就算是錦上添花了。

我住牛角村,這裡曾是馬祖最大的漁村。數十年前的牛角,時序一到夏天,村莊裡就開始忙碌,活力與朝氣是對蝦皮的豐收充滿著憧憬。「辦季頭」、「剖篾」、「紮稻草」、「[糸奓] 索」(絞竹索)、「拍楸」(打樁),事情是環環相扣的,而且都需要團結眾力才能完成。剛撈上來的蝦皮稱「蝦鮮」,煮蝦皮的動作稱「煠(ㄙㄚㄏˇ,sahˇ)蝦鮮」(圖1.煠煮蝦皮)。尚未完全曬乾的蝦皮稱「蝦飯」,經過日曬後才能稱「蝦米」。未經水煮而直接曬乾的叫做「鮮乾」,此物口味鮮甜,吃起來是別具風味的。

圖1.煠煮蝦皮。
圖1.煠煮蝦皮。

曬乾後的蝦皮需經過「篩」(ㄊㄟ)的動作(圖2.篩揀蝦皮),將其中的雜質揀出,讓賣相好看,以備收購者來評定等第。評等之後將蝦皮裝進大型的竹編容器(圖3.裝蝦皮),這竹編容器馬祖話稱「簿」(ㄅㄨㄛ^),由相關人士把蝦皮的等第噴漆在竹器外面,最後安排軍用大卡車載往碼頭,運銷台灣(圖4.軍車運蝦皮)。

圖2.篩揀蝦皮。
圖2.篩揀蝦皮。
圖3.裝蝦皮
圖3.裝蝦皮
圖4.軍車運蝦皮
圖4.軍車運蝦皮

貧窮年代,有吃就算是進補。同樣是蝦皮,鄉親相信「淡蝦米」營養價值較高,主因是產量少,物以稀為貴的事實主宰著大家的觀念。老鄉親用它沾白醋,是下飯妙品,同時他也深受孕婦的喜愛。聽學長說,早期馬中學生伙食團早餐只供應稀飯,稀飯不耐餓,必然撐不到第二節下課。後來才增加一人一顆饅頭,飽足感提升了,但三餐的菜餚仍有改進的空間。所以每一桌幾乎都備有私房菜。所謂私房菜,不過是豆腐乳、辣豆瓣醬、淡味蝦皮拌辣椒醬而已,經過克難的團體生活考驗後,才體會到白饅頭夾豆腐乳或辣椒蝦米都是絕配。

民國77年來台任教,偶爾以饅頭夾蝦皮當早餐,也曾引起同事們的好奇與詢問。每次收到馬祖寄來的「乾貨」,我總是料理之後和同事做廚藝交流,朋友們都是對「辣炒蝦皮」最感興趣,因為它可夾饅頭,也可帶便當作開胃小菜(圖5.辣炒蝦皮。)有一次同事贈送上好的大頭菜,我將它切丁後拌蝦皮和蒜苗、辣椒,再滴上幾滴香油,覺得滋味還滿特殊的(圖6大頭菜拌蝦皮)。

圖5.饅頭、光餅與辣椒炒蝦皮。
圖5.饅頭、光餅與辣椒炒蝦皮。
圖6.大頭菜拌蝦皮。
圖6.大頭菜拌蝦皮。

我雖然是馬祖人,但是住台灣的時間比住原鄉久。年紀越大越想吃記憶中的食物,初到台灣時,嫌淡水魚「土里土氣」的,即便是帶魚、鰻魚等海魚,也覺得「臊」味不同而甚少購買。台灣也有蝦皮,吃在嘴裡就是有說不出的差異感。台灣的日子過得比馬祖緊湊,當時台北市的高、國中,每一班學生數都要超過45人。工作壓力大,研究所的功課更重,所以外食機會多。偶而一人在家,煮一把麵線,拌入蔥花、蝦皮(圖7.蝦皮麵線),就成了我簡單且懷舊的午餐。

圖7.蝦皮麵線
圖7.蝦皮麵線

對馬祖人來說,蝦皮是扮演「小兵立大功」的角色。它曾經養活世世代代的馬祖人。在廚房中,許多菜餚也因為它的加入,而有「畫龍點睛」之妙。它和高麗菜、韭菜、瓠瓜最對味(圖8.韭菜蝦皮),「海蠣餅」以韭菜、蝦皮為餡,若牡蠣再加進去,那就是「湊熱鬧」了。參加餐宴,一道翠綠的干貝芥菜,無不令人食指大動,但馬祖不產干貝,而且價位也高,若改用蝦皮提味(圖9.芥菜蝦皮),這道菜就擴大了「幻想」的空間。

圖8.韭菜蝦皮
圖8.韭菜蝦皮
圖9.芥菜蝦皮
圖9.芥菜蝦皮

借用廣告之語,「心動不如行動」,因為廉價的食材,簡單的料理,也足以療癒思鄉念友之情懷,何況它又是極為健康的食物。中午吃蛋炒飯,抓一撮蝦皮撒下去。懷舊的價值比現實的價位要高出許多。

附註:本文使用的方言詞彙讀音

  1. 蝦米目:ㄏㄚˇㄇㄧˇㄇㄛㄩㄏ(haˇmiˇmoeyh)
  2. [糸奓] 索:ㄉㄚ ㄌㄛㄏˊ(ta lohˊ) 
  3. 拍楸:ㄆㄚ ㄧㄨ(pha  iu)
  4. 篩:ㄊㄟ(thei)
  5. 簿:ㄅㄨㄛ^(puo^)
  6. 蠣餅:ㄉㄧㄝˋ 勺ㄧㄤ+(tieˋbiang+)
  7. 煠:ㄙㄚㄏ,sah。這是入聲字。文章中讀類似國語第三聲,那是音變的結果。

解說與「疑」字有關的字群

0
解說與「疑」字有關的字群

疑:兀ㄧˋ (ngiˋ)

圖1. 「疑」的古文字形體。
圖1. 「疑」的古文字形體。

《說文》:「疑,惑也。」從圖1.甲骨文、金文的字形結構來看,字形圖像的寓意是非常傳神的。甲骨文的形構是:象人在十字路口,因不知方向而東張西望的樣子。另一圖的人形手中居然有拐杖,視讀之後,不禁為之莞爾。文字創制之後,必須放在社會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因種種因素而增減筆畫和符號。也許在當時它是個困難字,因此到了金文時代,就在文字的旁邊加「牛」(紅色字體者),「牛」加在此地是表音的功能,也就是說,你若不會讀這個字時,只要讀「牛」的音就對了。它是扮演標音符號的角色,可見「疑」和「牛」在當時是同音的關係。直到今天,它們在閩東語的讀音中雖然已見分化,「疑」讀兀ㄧˋ(ngiˋ),而「牛」讀兀ㄨˋ(nguˋ),它們的聲母還是相同,都是讀「兀(ng)」。

字形分析完畢,下面就舉實例為大家做說明。( )內的文字是國語翻譯。

伊講會變好,我心咧有仂囝可疑。(他說會改過自新,我心裡有一些懷疑。)

「疑」除了讀兀ㄧˋ(ngiˋ)以外,還能做「凝固」的兀ㄧㄏ(ngih)使用。《詩經.大雅.桑柔》:「靡所止疑,云徂何往。」經傳解釋,「疑」的字義為「定也」,讀音為「屹」。「屹」也是入聲字,古音反切為「魚訖切」,此音正和馬祖話凝固結塊的意思音近。又,《儀禮.士昏禮》記載,結婚後第二天大清早,要舉行新娘向公婆請安之儀節,此時新娘「疑立于席西。」意思是說「新娘靜靜的,直挺挺的站在席的西側。」此處的疑讀「魚乙切」和「魚乞切」,是入聲字的語音結構,這是「肅立」、「定立」的音義所在,然後再引申為「凝結」、「凝固」、「結凍」等義。以下不同的語境我分別舉例,請大家參考:

  1. 聽著獃消息,伊個郎隻儂疑夫塊去。(聽到壞消息,他整個人愣在那裡。)
  2. 冬天豬油都疑呵了。(冬天的豬油都凝結成塊了。)
圖2.結凍
圖2.結凍

凝:兀ㄧㄥˋ(ngingˋ)

在漢字中,「仌」是水結冰的象形文字,「仌」是冰雪的晶體,後來隸變成兩點,所以國人習慣說「兩點冰、三點水、四點火」的口訣。「冰」是會意字,而它的俗體字卻是「凝」,但是它的讀音是:魚陵切,和「冰」字卻無甚關係。魚陵切的古音,經過音變之後國語讀ㄋㄧㄥˊ,而我們的閩東語則讀兀ㄧㄥˋ(ngingˋ),和形容某人對某物「呆呆地、深情地注視著」的入迷樣子,其音義完全吻合。古漢語的音系是很有系統的,他的音變條件有時還蠻好掌握的。大致來說,聲母的清濁會影響聲調的陰陽變化。換句話說,真正屬於國語陽平調的字(非由入聲字變來的),到了閩東方言幾乎都讀類似國語的第四聲。但李如龍等人編撰的《福州方言詞典》和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都將「凝」當作「凍結」、「凝固」的兀ㄧㄏ(ngih)使用。此音和魚陵切無關,如此同義不同音的現象,只能算是「訓讀字」了。從前常見鄉親將熱水倒在鋁盆中,然後漂在冷水上以加速冷卻,這個動作馬祖話寫成「凝」而讀成兀ㄩㄣ(ngyng)和兀ㄧㄥ(nging)。現在我以不同的情境分別造句如下,請參考之。

  1. 看見俊的姿娘,目睭都看凝呵。(見到漂亮的女子,眼睛都發直了。)
  2. 乍燒的開水,著凝凍儷再食。(水剛燒開,需冷卻一下再喝。)
  3. 冬天換緊身衫野凝。(冬天換內衣感覺很冰冷。)

懝:兀ㄩ+ (ngy+)

字與方言的「語」同音。《說文》:「懝,駭也。一曰惶也。」此字可使用於「對害怕的事情產生聯想時」的情境。在我小時候,復興村入口處是亂葬崗(圖3.),夜晚經過此地,內心不免畏懼。此字的反切是「牛代切」和「偶起切」,上聲的讀音,再配合「駭也、惶也」的字義,以它表示害怕、恐懼的音義,也極為到位。以下舉實例供大家做參考。

  1. 行堘中就懝安無老蛇。(走在水田裡,就怕會遇到蛇。)
  2. 暝晡頭經過公墓,心會做懝懝略。(夜晚經過公墓,內心有些怕怕的。)
圖3.   民國50年代的復興村入口處。
圖3. 民國50年代的復興村入口處。

憖:兀ㄛㄩㄣˇ(ngoeyngˇ)

說過恐懼、畏懼的音義之後,不得不說「憖」字。這個字的讀音,是閩東語最難標的音。《說文》:「憖,敬謹也。」本來是頗正面的語義,但後來卻朝負面引申,這種現象在古漢語中是多不勝舉的。此字在馬祖用在對某人、某事感到「噁心」、「反胃」時。從前教國中《國文》時,每次教到柳宗元〈三戒.黔之驢〉的「憖憖然」時,我都會用馬祖話來印證它。當時禁說方言的政策仍在,用母語講解,每每引發學生哄堂大笑。

句例:

脰脖垢敆滇呵,會憖吶儂。(脖子滿是汙垢,令人反胃。)

 (未完,待續)

碎講「風鰻」

0
碎講「風鰻」

戒嚴時期,因為軍事對峙,兩岸關係極度緊張,為了防務,軍方規定出海作業的漁人,必須按時早出晚歸,因時勢所限,馬祖無法發展遠洋漁業。故日常作業只能算是近海漁撈。天地品物,依四時更迭而生,故「當季」、「當令」的概念成了根深柢固的準則。傳統《農民曆》「究天人之際」的規範,多半是適合中原地區,對四季不分明的南方人來說,就僅供參考了。

馬祖列島的海陸總面積並不大,南北之間的氣候變化相同,每一年的魚類洄游路徑也是固定的。在漁村長大的我,見多了豐收景象,但從未見過「陌生」的魚種。「春鰻冬帶,好食當[勿會]殆。」(春季的鰻魚,冬天的帶魚,非常好吃。)「白露鯷,無內來。」(白露時候的鯷魚,有錢買不到。)「三月白力小鰣刺」(三月份的白力魚,品質不輸鰣魚。)「六月鱟、爬上灶。」(六月是鱟的盛產期,產量非常多。)、…,變成了某地區定律般的口訣。

民國60年代,馬祖鄉親大量遷徙桃園,海島人吃不慣淡水魚,這是念舊情懷,但是,對外形和馬祖魚相同的某些海魚,如,帶魚、鰻魚等,其初也是敬謝不敏的。別說台、馬之間的地域差異,即便是東引和南、北竿之間,也因是否靠近閩江口致使魚產的口感不一。若非潘館長告知,我不知道從小吃到大的馬祖鰻魚有兩種。腹部略帶淺黃的稱「黃鰻」,暗灰色者稱「青鰻」。前者口味鮮甜,價位稍高,後者略有腥味,其價值無法等同。好在不同口感的食材有不同的料理法,這也算是物類各得其所了。

口味偏重的鰻魚料理莫過於「風鰻」了。「風鰻」絕非庶民食物,它是福州風味食品。牛角村因為主客觀的因素,大約在民國38年到50年之間,有許多重要的機關租用本村民宅。早期「流亡儂」的馬祖公務員,其籍貫多屬大福州地區,他們初來馬祖,看到的都是剛離開水面不久的魚貨,無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數十年前的馬祖,中秋之後天氣逐漸乾冷。有些精於廚藝的「流亡儂」,會趁此良機製作「風鰻」,吊掛在屋簷下任寒風吹襲。童年時代,學校老師有許多是軍官轉任,他們在寒假返台之前,會在校園裡的宿舍附近曬臘肉、曬香腸。最狠的一次,是看老師曬臘味狗腿。對馬祖人來說,「臘味」與「風鰻」絕非尋常食物。越吃不到越想吃,越想吃越覺得它好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貧窮社會的孩童,都是對它「遠觀而不敢褻玩焉」。

馬祖物資處還在福澳的時候,有一位福州籍的會計先生,體型矮胖,面帶微笑時像極了彌勒佛,因為它是聽障人士,上班時得掛著助聽器,故居民很不友善的背後稱他為「肥兔」或「耳聾」。炎炎夏日,他經常來牛角澳口游泳,路過大澳老街時,偶而會折進我家和大人攀談。此人容貌至今仍有印象,只是忘了他的尊姓大名。某個冬日,他帶著手提鰻魚的廚工來到我家,或許事先已取得默契,兩人二話不說地走進我家屋內水井邊,大剌剌的製做風鰻。家父的釀酒技術遠近馳名,會計先生料想:有美酒之家必有好酒糟。可家父性格保守,為人謹慎,在菸酒公賣年代,家藏大量酒糟,「懷璧其罪」說不定會遭受嚴格盤查。

風鰻做好之後,應家父要求,總是包了又包,裹了又裹後才出門,臨走就留下鰻魚的內臟、魚籽等剩餘物做交換。這過程讓我想起孔子學生公冶長的故事。傳說公冶長是孔門唯一懂得鳥語的弟子。某日,群鳥在他附近盤旋,啾啾之聲令他高興莫名,因為鳥「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虎咬羊,你吃肉我得腸。」這故事當然不能當真。

年事漸高,許多前塵瑣事不時的在心中縈繞。有一次回馬祖,坐在獅子市場吃早點,無意間望見屋簷下的「風鰻」(圖1.),「胖先生」的往事又湧上心頭。某一年參加同鄉會聚餐,只見堂姊翠金老師扶著堂叔聯珠先生進門,我趨前請安並詢問「胖先生」大名,堂叔略有所思,但半晌未有所得。直到餐會開始,堂姊才給我一張上寫「蔡0淨」的紙條,我大喜望外,此故事之缺口終於補上。

圖1.吊掛在屋簷下的風鰻。
圖1.吊掛在屋簷下的風鰻。

民國72年暑假,王爺和我在台灣進修。新的年度開始馬中將改制國立。教育部把新的印信(關防)先寄到學校。所謂「『關防』,即印信的一種。原係明太祖為防止群臣作弊所改制的半印,以便勘合驗對。取其關防嚴密之意。今指刻有政府機關全銜的印信,又稱大印。」(三民書局《學典》p.1307)。所以,關防是單位的象徵,如同國家之國璽,若不慎遺失,掌印者必遭嚴懲。新印信是銅鑄成的,在四個角落各有一顆凸立的小錐體,以防旁人亂蓋、冒用。按理說,它在8月1日改制生效時才能啟用,因為台、馬交通不便,許多事情得事先搞定。半成品的「大印」由曹校長親手轉交在台進修的王爺處理。王爺個性謹慎,辦事沉穩,校長委以重任,即表示曹公識人之明(圖2.)。

圖2.機關的大印、關防。
圖2.機關的大印、關防。

這四顆凸立物必須向中央印製廠申請磨平。我住新店,某日,王爺約我同往,沿途搭公車邊走邊問,方知中央印製廠位在新店的裡面、裡面、再裡面…。折騰半天,總算是辦妥要事。回程在北宜路上找餐廳吃飯,推門而入,鄉音裊繞,見冷藏玻璃櫃內有「風鰻」一味,看似不起眼,但以碟論價,而且價錢不菲。物以稀為貴,這是合理的市場機制。只因為它有見過卻沒吃過,再加上彼時年紀輕,味蕾的「幻想值」並不高,故較難引發食慾,即便掌櫃耐心介紹,吾等心意猶不為所動。八月底的海軍AP–525船啟航,所有在台渡假、進修的馬祖教職員工,都須同時返馬準備開學。基隆6號碼頭人聲鼎沸,遇上老友,難免寒暄。藏有校之重器的行李,王爺如同鏢局之鏢師,不敢片刻離開視線。到了學校,鎖進保險櫃,方覺如釋重負。

「碎講半日工」(閩東語),也該說說它的料理方式了。宰殺魚類,刀法不是千篇一律,做「風鰻」如同處理白力魚,須從背脊下刀。取出內臟,以紅糟抹遍內外封捲綑綁,若依此工法而言,它可稱「封鰻」。此物吊掛在屋簷之下,任憑寒風吹襲,稱「風鰻」也不無道理,因為兩者音變條件相同,選字時,內心著實搖擺。但「天下本無事」,老一輩的鄉親都將它寫成「風鰻」,只因為自己從事閩東方言語料的收集,凡事多了一層考慮,結果就「庸人自擾之」。在兩者皆可時,「從簡」、「從眾」,也算是原則之一,故本文以通俗的「風鰻」稱之。此物以切片清蒸的風味最佳。鰻魚切片,要特別注意刀工,順著骨頭切,如針一般的長刺可輕易抽出。若逆著骨頭橫切,享用時滿嘴細骨,將大大的降低食慾。

故事繽紛的馬祖庶民飲食文化

0

文化的定義雖然言人人殊,但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類生活的總體代表」。既然如此,「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的飲食元素,就是極重要的文化內涵了。它的特色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有關。有些食材,在外人眼裡不過是食物而已,有些甚至是有礙養生的「腐敗」食品,但是在特定的族群中,其背後可能就有一段生動的歷史故事。

自古以來,馬祖周邊就是非常優良的漁場。再加上又是進出福州的門戶,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有許多人來此尋找「機會」。從移民史的角度來看,起初多數人來此並非舉家定居,而是逐漁汛的短暫棲息。在「靠山吃山」的定律之下,「靠海吃海」的庶民生活就成了必然的現象了。

飲食在文化的結構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馬祖雖然在閩東文化的影響區域範圍內,但生活上卻沒有福州省城的規模。說淺白一些,日常生活只是「果腹」而已。此時的馬祖菜餚有「食」而無「譜」。我相信此刻福州飲食文化,早已進展到某一個境界了,而我們馬祖的先民,卻仍然停留在無法「飽餐」的窘境。越是傳統社會,人際關係越是緊密。有機會去作客,主人一定會端上點心,但有「教養」的客人,不會吃乾抹盡,絕對會留一些在碗底。這留一口的「剩餘價值」,是為窮苦的年代裝扮出客套與謙讓的虛文。

我童年時代,兩岸情勢極為嚴峻,本村和「過山」(外村)關係連結不強,島嶼間往來更是隔閡。文章回憶所及,多半是本村瑣事,但是活動空間不大,彼此「生存」條件近似,故有些推論或聯想,雖出於自己的經驗,但和列島實況應該不致於相差太遠。根據個人的觀察,馬祖飲食文化的發展可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閩東漁人因陋就簡的型態。其次是民國38年國軍轉進來此,同時帶來了完全不同的飲食內容。第三階段是人口外流後,融入台灣新社會接納當地飲食元素,所造成的飲食方式的改變。以下就順著這個思路,將馬祖飲食文化為大家做個簡單的述說。

早期的馬祖鄉親,實在無法想像當今「天天如過年」的格局。此時食物的處理方法不外乎最簡單的日曬(圖1.曬魚乾。)、風乾、鹽醃和滷水醃漬(圖2.醃漬。)等。這些「原始」級的「飯配」之所以迷人,那是參雜了太多的苦難記憶。平時有「什麼」吃「什麼」,沒「什麼」想「什麼」,因為沒得比較,故日子也過得「怡然自得」。尋常人家的日用器皿,都是大小不一的陶碗或耐用的鋁盆,不會使用到「盤子」的檔次。務農人家,將曬乾的下雜魚類置於鋁盆中,直接擱在地瓜飯上蒸煮。「一兼二顧」,飯熟了盆中的魚乾也熟了。更窮的鄉親炒菜時,以番薯片沾油抹一抹鍋子,用極少的油就能炒出一碗帶湯汁的青菜。餐館的主廚,有來自福州的師傅,他們曾在馬祖四鄉五島各領風騷若干年。只是社會普遍貧窮,一般人對「菜館」(ㄘㄟˋㄨㄤ+,tsheiˋuang+)、「館店」(ㄍㄨㄤ ㄋㄞㄥˇ,kuang naingˇ)的消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故事繽紛的馬祖庶民飲食文化
圖1.曬魚乾。
故事繽紛的馬祖庶民飲食文化
圖2.醃漬。

民國38年之後國軍轉進來此,社會經濟仍如一灘死水,但外來客帶來的飲食內容正逐漸地改變馬祖的現況。因為弱勢文化會向強勢文化靠攏、傾斜。他們吃辣椒,百姓開始種植辣椒、輾磨辣椒醬販賣之,吃辣椒成了時尚風氣。軍人吃狗肉、吃罐頭食品,軍用罐頭成了高檔的食物之一。民間習慣用蝦油(魚露)調味,軍方絕對是用鹽巴或醬油。雜貨店的味精是分包零售,閩菜使用率極高,也是魚丸、燕丸湯「靈魂」的白胡椒粉,只見於飲食店的料理檯上,一般民家則能省則省。為因應社會型態的改變,各大村莊都有餐館或小吃店的營業,餐館烹調技法也天翻地覆的改變著。小吃店只是供應簡單的麵食、餛飩、魚丸、魚湯(圖3.魚湯。)等點心類的食物。民國60年以後馬祖各島全日供電網陸續竣工,冷藏設備突飛猛進,馬祖的飲食文化也跨到了新的里程碑。

故事繽紛的馬祖庶民飲食文化
圖3.魚湯。

軍營內的福利社餐飲部,和民間不同的菜色及料理方式,令社會上的公教人員趨之若鶩。最簡單的例子,餃子、鍋貼、炒麵、炒飯、涼拌海蜇皮、川味牛肉麵和泡菜…逐漸大行其道。民國50年代的末期,馬祖民間第一家鍋貼店在福澳開張。山隴的金魚餐廳夏天推出「生魚片」,寒冷的冬天則推各類火鍋。從此以後,各式火鍋料理,成為當地冬日點餐最熱門的佳餚之一。

戰地戒嚴期間,馬祖的駐軍很多,有居民因經營軍方生意而致富。台馬交通改善之後,屬於台灣料理的食物和食材,如,「蚵仔煎」、「蚵仔麵線」、「臭豆腐」、「香菜」、「九層塔」、「檳榔」……等,紛紛加入本地的飲食元素的行列。尤其在空運航線開通之後,便利店來了,精緻的西式糕點及其他生鮮食品廣被年輕世代接受,這是大勢所趨。傳統食物的「白糖糕」、「油豬」、「蝦酥」(圖4.蝦酥。)、「瓟瓟餅」、「征東餅」、「小光餅」、「莓梨糕」、「草潤」、「甘米糖」(糯米糖,十幾年前偶而還能見到。)、「角餅」、「蘿蔔絲餅」、「油酥餅」、「麥芽糖」(圖5.剪麥芽糖。) (白色長條型,內有蔥花和無蔥花兩種)、「金啣」(帶角的咖啡色小顆粒)等童年零食都不見了,四個角的「馬耳」,如今卻簡化成只剩兩耳的「雙胞胎」(圖6.雙胞胎。),在熙來攘往的路旁或街角等候客人的光顧。

故事繽紛的馬祖庶民飲食文化
圖4.蝦酥。
故事繽紛的馬祖庶民飲食文化
圖5.剪麥芽糖。
故事繽紛的馬祖庶民飲食文化
圖6.雙胞胎

人是念舊的動物。食品營養學家說,人到中年以後,口腔會分泌一種「酶」,它會讓人對過往熟悉的食物產生嚮往。所以,從前某些常吃的食物未必樣樣好吃,有些臭味令外人掩鼻的食物,一旦進入「DNA」的資料庫之後,「海邊有逐臭之夫」就沒啥道理可說了。「余生也晚」,未曾經歷馬祖赤貧時代的慘狀,但從小到大、到老,也見識到了本地從艱困到小康的過程。整個飲食文化的「變」與「不變」或許也略知一些,再加上平時聽聞父叔們的攀談往事,因此,今後就借「飯桌碎講」(ㄅㄨㄛㄥˋ ㄋㄛㄏˊ ㄘㄛㄩˋ ㄡㄥ+)的單元,提出獻曝之淺見和大家分享之。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