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江記行

0

隨馬祖澳天宮進香團約二百人,一行人在2008年2月27日搭乘金龍號專船,上午由福澳港出發前進馬尾,轉往琯頭鎮再搭渡輪到壺江島,這座面積只有0.8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時候逼近一萬人,因漁場枯竭同樣面臨人口外移的現象目前常住人口數不到四千人,行政區劃分連江縣。這天縣政府官員和壺江的住民幾乎動員夾道歡迎,天后宮陣頭整頓後依序前往天妃廟會香,之後乩(芹壁、板里、白沙等)和天后鑾駕駐蹕宮內,人員各分配於民宅和學校。住的環境雖然不理想,但是壺江人誠意十足,接連兩天,好客情形類似二三十年前的臺灣鄉下辦流水席一樣,每一餐幾乎二十道菜款待。晚間,島上沒有休閒活動,閒逛當地天妃宮,聽聽壺江人唱小曲,老人家幾乎來段閩劇即興表演,因為是業餘就自娛娛人自得其樂,既可怡情養性又可增進老人家的聯誼。天妃宮附設民俗館典藏漁村文物,大多是漁具漁船模型和日常的生活陶罐,可見壺江漁村的樣貌。在閭里志還記錄當年壺江人到馬祖列島搭寮補魚的的記錄, 芹壁、橋仔、福澳、山隴等澳口皆見壺江人的蹤影,這段淵源舊事,多次聽到吳用耕榮譽會長和冠海董事長提到:馬祖外山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是壺江和梅花人的漁場,之後因政治因素,轉場到四霜列島的東霜作業。今福澳的白馬尊王廟留下碑文寫著,「廟是由壺江和梅花人合蓋」,也証實我在廟宇調查時的疑慮,福澳人把碑中壺江人誤植為合江人。其關係可見非同一般,歷史的命運亦見於壺江和長樂梅花先人共同開發馬祖漁場,為抵抗倭患和海盜,相互以舅舅和外甥暗號,辨識雙方身份。今天妃宮落成時,梅花的舅舅特別致贈牌樓給壺江人,並立碑敘明舅舅和外甥之間深厚情誼。

附記:梅花、壺江兩鄉於明朝嘉靖年間共同破倭寇而結緣,清康熙乙巳年兩鄉共同開發馬祖漁場,梅花鄉定置網於福澳,壺江於山隴下網,歷來有「福澳聯襟山隴畔,梅花香在玉壺中」可見兩鄉歷史情誼深厚。

第二天清晨閒逛壺江時,在廟的左方又發現一塊石碑,碑文落款時間是乾隆三十四年十月,鐫刻著「正堂..奉..上下竿塘等島..嚴禁掛網貿易..除椿簝..毋許奸民托跡..水師巡報..玩違必干訪緝..勒石永遠示禁..漁民寓目警惕..乾隆三十四年十月鐫石」,遙想清初一段海禁的歷史,因政治因素,切斷馬祖與壺江之間「生活圈」的關係,追昔撫今相同歷史命運似乎一在循環。

當天上午重頭戲包括:開幕、祭祀大典,下午輪到南海神壇共有九篇論文發表,其中我被安排在第三場次發表,以「媽祖信仰在馬祖的現象初探-以馬祖澳天后宮為例」為題,因為使用多媒體簡報系統,深深吸引信眾目光,頗獲得好評。晚間煙火秀和歌舞表演斑爛奪目,「座無虛席,邀請到福建省歌舞劇院登台演出,帶來多場經典的評話及呎唱,讓戲迷如癡如醉,期間並穿插壺江村民和馬祖鄉親的共同演唱福州民謠,天后宮「霹靂孩仔團」也登台演出勁爆電音舞,讓對岸青少年是目瞪口呆」這是馬祖日報記者曹重偉寫下的一段報導,倒也貼切當時熱鬧華麗的場面。

第三天壓軸戲是繞境祈福巡遊活動,上午繞境壺江,「吸引壺江的民眾全部出門駐足圍觀,小孩們不斷驚呼,大人們則捻香膜拜,沿途都有民眾放鞭炮製造熱鬧氣氛,煙霧讓人眼睛都睜不開、呼吸困難,聲響更是難受,馬祖團成員們,忍著不適在炮火中前進;孩仔們則是精神抖擻,不停玩弄鞭炮,逗得全場哈哈大笑,還特定準備許多棒棒糖分送給小孩吃;來自馬祖的媽祖金身鑾轎,也受到最多的矚目,沿路都有好奇民眾爭先恐後要看看媽祖金身的廬山真面目,也不顧隊伍還在行進就猛往轎前衝,現場相當混亂,好在社友組成護轎人牆,才讓鑾轎得以平穩前進。」(引用馬祖日報的報導),當時我也扮演文史工作者,不畏長串鞭炮的煙硝巨響和香火的燻眼,猛按相機鏡頭,留下民俗記錄。

壺江島巡遊結束之後,稍事休息和午餐,中午即刻搭乘渡輪轉往琯頭繼續遶境行程,在碼頭各個宮廟糾集陣頭整隊後出發,圍觀人潮和信眾萬人空巷,爭睹遊巡隊伍,主辦單位趕緊協調警方加派人力維安,沿途拉開秩序線,才讓遶境得以順利進行;琯頭這段路持續到傍晚五時才結束,晚餐後直奔福州迫不及待去足按,舒活一下筋骨,也卸下進香初體驗的重擔,為媽祖文化節畫下完美句點。

▲馬港天后宮陣頭登陸

▲壺江歡迎隊伍夾道盛況

▲即使早餐也有十幾道菜

▲在壺江找到南北竿的海禁碑

▲隨隊做民俗調查

▲來個合影吧

▲本人在南海神壇發表論文

▲壺江媽祖祭典


▲來自馬祖天后宮的孩仔


▲芹壁天后宮亦隨行繞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