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那邊唱歌:芳英阿姨與馬祖首支康樂隊

0
馬祖康樂隊巡迴演出前家長座談。
馬祖康樂隊巡迴演出前家長座談。

(一)

初次知道吳芳英阿姨的名字,是在四年前編寫文化志期間。從不甚完整的馬祖日報,約略知道那時有一支軍民合組的康樂隊,遊走部隊各據點,歌舞娛賓,她們未婚或已婚,都是荳蔻年華的民間女子。在那樣一個封閉肅殺的年代,電視尚未開播,沒有唱機,沒有收音機,更未曾見過繁華世界的百樂門,因何緣由使得她們能歌善舞,站在舞台款款搖曳,一曲曲「夜來香」、「漫波女郎」…,漂浮在猶是戰火煙硝的天空,撫慰台下一對一對寂寞、惶惑,又充滿渴望的眼睛。

吳芳英阿姨:馬祖第一代康樂隊員
吳芳英阿姨:馬祖第一代康樂隊員

吳芳英阿姨住在四維村五間排,一個許多人熟悉卻又極少去過的小小聚落。一直到我讀畢珠螺分校,到馬祖國小升讀四年級,遇到同樣來此升讀的四維分校同學,才初次知道秋桂樓、五間排、芙蓉澳、曲蹄澳、夫人村…等,島嶼西端的村澳。那時對五間排的印象是,一條蜿蜒土路往上延伸沒入芒草深處,草木掩映,隱約可見石牆黑瓦幾戶人家,有炊煙裊裊升起,綽號「大耳」的國小同班秋華同學即住在此,但我從未去過。

 

拜訪芳英阿姨那天,《寶姨》導演謝淑靖小姐也在馬祖排練,興致勃勃跟我一道前往,她大概希望探得最接近馬祖的聲音,為7月份的桃園演出增添地氣,畢竟阿姨活躍舞台的年代距《寶姨》故事的時空間隔,不過十餘年之遙。

傍晚時分小雨淅瀝,馬路一側的五間排較之前疏朗許多,記憶中的山路已然拓寬可行汽車。石屋多已改建,上下錯落幾間水泥樓房,屋前幾畦瓜果時蔬,雨中顯得清亮翠綠,看得出是休閒勞動、自耕自採的養生種植。此地背山面海、車馬稀疏,隔絕清幽如無人之所,即使細語輕聲仍引起村犬吠叫,幸得一位依姆協助,終於見到阿姨。

吳芳英女士當選馬祖模範母親。
吳芳英女士當選馬祖模範母親。

阿姨短髮圓臉、爽朗健談,一襲豔色外套比想像中年輕。我望見牆上張掛多幅「模範母親」、「模範老人」的錦織獎幛與「良母楷模」的匾額,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身材嬌小,在僻遠山居相夫教子養育二男二女的初老婦人,曾是南竿西守備區「尖兵康樂隊」的要角。阿姨取出相簿,一張一張翻閱她的過往,她的家人子孫,她豐富而美滿的人生。我瞄見幾張手寫的硬筆字,秀麗中帶一些剛氣,阿姨說都是她為相冊寫的註記。我很訝異沒正式上過學,僅在晚間民教班就讀兩年的阿姨,能讀能寫,能記得那麼多的歌詞歌曲。

馬祖康樂隊合影(民國46年)
馬祖康樂隊合影(民國46年)

接著翻出一幀老照片,我如獲至寶,雖然漫漶模糊,這應是極為少見的馬祖康樂隊影像,全體隊員連同家長排排坐在牛角村現今議會附近的辦公室前,可以清楚看到留短髮、紮辮子的青春少女,一身類似軍裝的制服,腳踩皮鞋,後排或立或坐的是軍人、長官,慎重其事、聲勢浩大,這在當年應是民間盛事。那麼多家長放下種菜捕魚的要事,參加這場座談,他們有人抱著百中選一的欣喜,有的滿腹憂心,與少女們載歌載舞的身影,共同構成島嶼的往事。

馬祖康樂隊巡迴演出前家長座談。
馬祖康樂隊巡迴演出前家長座談。
馬祖第一代康樂隊員:左起珠螺吳鶯英、津沙江依金、四維吳芳英。(攝於民國46年)
馬祖第一代康樂隊員:左起珠螺吳鶯英、津沙江依金、四維吳芳英。(攝於民國46年)

(二)

民國38年,國共內戰大陸失守,以漁以農的島嶼瞬間成為前線戰地,大批戴鋼盔、打綁腿的軍人湧入馬祖,他們白天操練構工,晚上就借住民家。位處山坳的五間排也戍守一個連隊。晚間無事,這些來自大江南北、操各省口音的軍人,因為思鄉,因為寂寞,有人弄笛吹蕭、平劇小調來上一曲,有人慷慨激昂,抗戰歌曲滔滔詠唱;逢年過節,旱船、高蹺、蚌精與老背少也都一樣不少,為苦悶的軍旅日常,也為貧瘠的島嶼民間,帶來新奇與歡樂。

阿姨說,她那時經常聽到「滿江紅」「茶山姑娘」「夜來香」這些曲子,覺得好聽心裡就跟著默唱,根本不知歌詞說什麼。有一晚,屋外漆黑如墨,曠野寂靜,她獨自一人哼唱「賣餃子」,愈唱愈大聲,隨即遠方一聲大喝:「誰在那邊唱歌?」她驚慌失措,夜色裡出現一位上尉軍官,原來是連長,他說:「唱得很好啊!」

那年春節,年方15歲的吳芳英就被邀請參加部隊春節晚會,唱「賣餃子」。阿姨說,她從小吃地瓜飯,從未吃過水餃,可大家就是愛聽她唱。我問阿姨現在還記得嗎?她隨即唱起來,神情專注略帶靦腆,彷彿回到60年前的春節之夜,那位站在簡陋舞台的15歲少女,正在對我們唱歌。我與淑靖導演立即被歌聲吸引,一位年近80的老人家,竟然如此中氣十足,竟然還能保持這般綿密厚實的聲音。

(三)

民國45年,馬祖實施戰地政務,島上紛亂的建制得以重新釐清,確立以軍管民的體系。此時散居民宅的部隊都已回歸碉堡坑道,灘頭據點森森然密佈火礟機槍,但構工操練之外的康樂餘興未曾稍減。為提振士氣、安定軍心,軍方有所謂「兵演兵」、「兵唱兵」的政策,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不忘組織軍中康樂隊,昔年東海部隊「海濤劇團」由年輕戰士反串女生的表演,已不符合現代歌舞的需求。

民國46年,馬祖守備區指揮部責成東引之外的四個守備區(即南竿東、西,北高與白犬),各成立一支康樂隊,於該年10月舉行盛大競賽,項目有輕音樂、獨唱、齊唱,還有地方婦女歌唱與舞蹈。於是,各島各村抽調有才有貌的年輕女性,男女兒童,軍民合作,組成怒吼(南竿東區)、尖兵(南竿西區)、春雷(北高)、虎賁(白犬)四支康樂隊,各隊備齊20餘套節目,國樂西樂、相聲短劇、獨唱對唱,一時樂音裊繞、輕歌漫舞,有若歡樂之島。

芳英阿姨說,她那時與同村陳美金,津沙江依金,珠螺吳鶯英、吳興華姊弟等人,是南竿西守備區「尖兵康樂隊」的隊友。比賽前一個月,集中住在珠螺村吳元釵村長(吳鶯英之父)家中,日夜練習。吳村長家房子大,房間多,進門一堵馬祖民居少見的照壁,隔開裡外,屋外還有一座「泰山石敢當」青石勒碑,整體格局寬廣深邃,不但是珠螺之最,在四鄉五島亦是奇葩異數。

馬祖康樂隊員珠螺村吳興華的新聞特寫。
馬祖康樂隊員珠螺村吳興華的新聞特寫。

阿姨說,吳鶯英歌好人漂亮,是「尖兵」台柱,她唱「夜來香」、「秋的懷念」悠揚婉轉風靡全島,弟弟吳興華唱「恰的、恰的、跳漫波」,活潑逗趣,大家都說是「馬祖小神童」。阿姨唱「漫波女郎」、「賣餃子」等比較輕快的曲子,也和吳鶯英、江依金搭檔對唱「勞軍姑娘」、「馬車伕之戀」。

馬祖第一代康樂隊員:前排吳興華、左起津沙江依金、四維吳芳英、四維陳美金、珠螺吳鶯英。背景為珠螺村公所。(攝於民國46年)
馬祖第一代康樂隊員:前排吳興華、左起津沙江依金、四維吳芳英、四維陳美金、珠螺吳鶯英。背景為珠螺村公所。(攝於民國46年)

阿姨回憶,比賽當天,四支康樂隊匯聚山隴介壽堂,露天演出。她記得北竿有王麗芬、李玉珠,白犬有林月琴、林水英,南竿東區有吳珠鶯、曹玉金等。時序已進入晚秋,山坡野菊初綻,從澳口吹來的海風已有寒意,台下擠滿阿兵哥、老百姓,扶老攜幼,萬頭攢動,七彩燈光照射下,她們舞衣單薄,卻一點不覺寒冷。比賽結果,南竿西區「尖兵康樂隊」得到整體第一。說到這裡,芳英阿姨仍掩不住得意,那應是她過往生活中最瑩徹閃耀的玫瑰時刻吧!

民國46年的馬祖日報。
民國46年的馬祖日報。

軍方接著選秀,徵集各隊中表現亮眼節目,組成一支「馬祖祝壽康樂隊」,恭祝蔣公七秩晉一華誕。除了生日當天在中正堂(今南竿體育館旁)盛大演出,並巡迴各島,北竿、白犬,連大坵與東、西引也去了,舟車勞頓、海上顛波,足足半個多月。阿姨說,有時船剛靠岸,還在頭暈,馬上化妝登台,感覺舞台還在晃動;有時一天連演兩場,沒時間吃飯,啃個饅頭就上場了。那時排練、演出完全義務,她記得僅有一次,軍方見她家窮,送了幾斤白米,還有就是巡演結束,指揮官犒賞加菜金,每名隊員50元。

(四)

民國47年,軍方繼續如法炮製,組訓康樂隊,準備轟轟烈烈再來一次巡迴祝壽。然而,無酬徵集,長期荒廢家務農事,女兒、媳婦在軍營進進出出的流言蜚語,民間逐漸累積不同聲音。阿姨說,有位年紀很大的纏足依嬤,搖搖擺擺徒步走到珠螺,燒香膜拜,祈求玄天上帝顯靈,讓孫媳婦回心轉意,不再參加康樂隊演出;甚至有村中父老,聯合津沙、山隴等地村民,半路攔截台灣來馬視察的官員,呈上狀子,有如上演古代攔路喊冤的情節。

那年10月間,已經集訓月餘的康樂隊,歌舞排練妥當,服裝道具也已就緒,出發前夕,終於不敵民怨壓力宣告解散。阿姨指著臂章說,當年發的還沒來得及縫上,一直保存到今天。我翻查馬祖日報,果然沒有任何演出報導,取而代之是台灣來的,隸屬國防部「中興」與「九三」康樂隊,先來後到,巡迴各島勞軍,佔據馬祖日報原來應是屬於芳英阿姨她們的版面。

馬祖康樂隊臂章,吳芳英女士捐出,馬祖歷史文物館收藏。
馬祖康樂隊臂章,吳芳英女士捐出,馬祖歷史文物館收藏。

這枚已捐給文物館收藏的臂章,60年悄悄流逝的時光使得縫線崩解、油彩褪色。我幾乎看見當年穿著「衣久藍」短衫黑褲的眾女子們,屋前屋後娉婷走動,井邊汲水,做針線、晾衣衫,即使粗布衣裙,也難掩秀麗姿色。

當她們穿上不大合身的卡基軍衣,別上臂章,或換上明豔光鮮的舞衣禮服,燈光迷離,台上載歌載舞,有那麼一刻,她們眼前是否閃過未來的期待,嚮往可能有的晶瑩亮麗、披霞帶彩的美麗時光?

全文轉自劉宏文臉書

前一篇文章說牛角「民防隊」軼事
下一篇文章〈說牛角民防隊軼事〉補遺
劉宏文
劉宏文,馬祖南竿珠螺人,台灣師大化學系畢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博士,歷任馬祖高中教師、台中二中教務主任、仁德醫專助理教授兼學務長、靜宜大學與台中教大兼任教授。劉宏文於2009年開始散文創作,書寫四、五十年代在軍管戒嚴之下的海島故事。曾獲2011年馬祖文學獎故事類首選,2012年馬祖文學獎散文首獎,2013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首獎。作品多發表於馬資網及報紙副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