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牛角民防隊軼事〉補遺

0

家母往生,兄弟姊妹齊聚馬祖老家料理喪事。在門口燒紙錢時,小妹瑞玲指著門前三層階梯說:「當年這裡是是非之地。」我聽了頗有同感。三層階梯又在屋簷之下,大人都指稱為ㄌㄛㄥˋ(longˋ),漢字寫成「廊」。許多文學作品以門前的榕樹、門前的小河…做起興,也許這是他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子,進而內化成日後情感之寄託。我也不例外,家門前的階梯為用大矣!一年四季都有鄉親在此寄賣農產品、以瓦片畫棋局在此對弈。在經濟低度發展的年代,夏季的傍晚,它是鄰居擺桌吃飯的地方、悶熱的夜晚,是我的床鋪所在,星光燦爛時,耳聽遠處的海浪聲,平添些許浪漫的氛圍。雖然後來在結構上有所改變,但卻不改它對我成長的意義。

 

民國47年金門823砲戰結束,據說中共揚言十年後再戰。所以,民國56、57年時的外島局勢格外詭譎,當時已是青少年的我們,對當下的氛圍是有感覺的。57年的暑假,我常睡在自家的屋簷下,偶而聽到父母親低聲說話和整理細軟的聲音,…從我身邊走過的查哨兵員人數也增加了,…學校規定的暑假作業,咱們不約而同的「擺著」,以為會打戰寫了也沒用。這時候的東區守備師是「虎嘯」部隊,師長是福州籍的趙將軍,他看中了牛角的地理環境,決定在本村實施「村落戰鬥演習」。牛角村的地理形勢,在南竿東區裡算是較特殊的,東西兩側山陵對立相望,大澳老街在底下,若站在學校的育才樓往前眺望,全村三分之二的幅員盡收眼底。後來演習的長官指導席,果真設在育才樓的樓頂,當天還因此架設簡易的樓梯供長官上下。演習訓練開始,國軍為主力,民防隊配合演練,也安排村婦用扁挑痛揍敵人的「橋段」。因為演出逼真,後來她獲得若干罐的軍用罐頭獎賞,羨煞了許多人。

當時演習的情境設計是:敵人從海上來,兩股匪寇通過了灘頭,沿著階梯,一股殺進大澳老街,另一股挺進東邊山的山坡。這兩股敵人必須在我堂叔家和曹前立委家附近加以殲滅。這兩個地方有相對較大的空地,能夠套花招、耍動作。地上畫了許多記號,何時臥倒、何時匍匐前進、傷亡人躺的位置必須「死得其所」,幾乎分寸不差。此地之所以被相中當「舞台」,主因是整個過程育才樓頂上的長官能看得到。我家對面是糕餅店,正好擋住長官的視野。所以,演訓告一段落時,許多軍民會聚集我家門前「打屁」嬉鬧。

 

演習一定有驗收成果,而且是循級層層而上。第一次驗收官來自師部,平常凶神惡煞的指導員,也只能唯唯諾諾的「隨侍在側」。有一位扮演匪徒的林姓鄉親,也許是故意想讓副村長「穿小鞋」,扭打時就是不肯就範,更不肯「當場斃命」。台灣來的充員兵哪是他的對手!一陣拉扯,惹毛了驗收官,他破口大罵:「媽格巴子,趴下!趴下!老子從沒見過這麼不聽話的敵人。」經典話語引來一陣訕笑。根據多年的觀察,軍中罵人也有省籍情結。台籍班長愛用「ㄍㄢˋ」,外省籍的班長好用「△」(實在不方便說),這位長官出口「媽格巴子」,頗具東北「響馬」豪邁的風格。8月23日晚間照例由對岸開炮過來,第一響大家繃緊神經,後來發現一切如常。8月24日公雞一如往常地叫太陽出來,學弟們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借暑假作業來抄,以備9月1日的開學註冊。

 

抗戰歌曲中有描述為征人送草鞋、送征衣、…等歌曲,歌詞內容都是表達婦女同胞愛國不落人後的精神。當初防區將各村的婦女組織成隊,或許也是基於類似的思維吧。隨著民智日開,女生受教育的機會漸多,國語說得愈來愈標準,她們從原來的後勤人力支援,逐漸的開始學習包紮傷患的技巧(見下圖2.),更有的被訓練成心戰喊話的尖兵。從前演習要關大門、跑防空洞,一些聽不懂國語的長輩,只要聽到擴音器裡傳出小姐的聲音,就知道演習即將結束。下圖1.是牛角婦女集合場景,操場的位置在六間排常璧弟老家的前方,在當時這是很重要的集會場所。內側有一個克難的司令台,我小一時在此表演過唱遊,外側能搭簡易的戲台,供來自莒光的東海部隊演「海堡戲」(福州戲)。老照片的遠景還能看到我的老師—-曹金平校長的老家。

牛角婦女隊集合場景。王榕樂先生提供。
牛角婦女隊集合場景。王榕樂先生提供。
婦女隊包紮傷患訓練。王榕樂先生提供。
婦女隊包紮傷患訓練。王榕樂先生提供。
民防隊支援幫運彈藥。王榕樂先生提供。
民防隊支援搬運彈藥。王榕樂先生提供。     

李定司令官駐防馬祖時,特別重視軍民的體育、文康活動,尤其喜歡推軍民並競,軍民同樂的賽事。所以,他在軍中提倡小型康樂,民間的三鄉四島(東引因交通不便得免)有康樂競賽,連帶使馬中為了徵選質優的晚會節目,高、國中部一連兩年舉行班際康樂比賽。(相關話題前已說過,今天不必提及)司令部在南竿,此地人口最多,又是最大島,所以被盯得最緊。山隴是都會區,女生活潑大方,又有知名的弦樂師傅,早在推行「四健會」時代就組成了民間遊藝隊伍,在南竿地區巡迴演出,這個時候他們順理成章的擴大規模。而牛角以漁民居多,除拔河比賽以外,其他的活動多半敬謝不敏。康樂比賽時,當村長的堂叔,還得拜託我和曹金華小姐同台合唱〈朗尼路加〉。因上級規定要推出節目,大家商議結果,委託老士官紮一條15節的巨龍,在當時這是最長的龍了。據說龍頭重達15公斤,必須分3組人馬輪流舞弄,但牛角漁夫卻能耍得威震八方。當時人人愛舞龍,因為集訓期間,可以抵免民防隊夜間站崗。民防隊中能舞得動龍頭的人眾多,但能勝任耍龍尾的只有一位—-常林兄。若以圓心和半徑的關係來看,龍首稍微一動,半徑末端的龍尾就得大距離的奔跑。只見他滿場飛舞,卻氣不喘面不改色。因為他體力超好的,是首屆軍民馬拉松賽跑(由馬港經中興嶺、成功山、牛角嶺到山隴廣場)的民眾代表。這隻巨龍曾從牛角港口搭馬達船直航北竿表演,當天我還抱著連珠炮到港口歡送和恭迎。這件事是當時鄉親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軍管時代,各鄉各村都有民防隊的編制,所以,相關的趣事、軼事必然不少。拙文兩篇,希望能拋磚引玉,或者下回碰面時,各位鄉親能將您的見聞告知,說不定能讓我聯想到更多的陳年往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