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馬祖的「義親」和「摜飯」習俗

0

前些日子閱讀《聯合報‧副刊》,看了吳鈞堯大作〈她在這裡〉。文章的最後,述說一段「男生取女生名字」的故事,他說:「男孩怎麼用了女生名?我母親曾連懷兩胎男嬰,都夭折,生下我後,有茶把的,趕緊讓我認了堂伯當乾爹,當女孩子養,一是女子命韌,二是佯騙邪神,希望我少災少厄,健康長大。」(107年12月6日)

 

作者是金門人,類似習俗我鄉馬祖也有,可見閩東、閩南之間,有許多風俗習慣是同出一源的。「認人做父母」的過程,國語通俗稱「乾」,典雅的有稱「義」或「誼」的。這個認親過程馬祖話說兀ㄧㄝ^(ngie^),基於語言形音義須密切結合的要求,我們手寫自己的語言時,應寫成「義親」而不宜寫成「誼親」。中國古書有「義者宜也」、「宜者誼也」的說法,所以有人把「義父母」寫成「誼父母」。但「義」「誼」兩字的字義可通,語音則略有不同。馬祖話說「義」為兀ㄧㄝ^(ngie^),說「誼」為兀ㄧˋ(ngiˋ)。構詞時的聲調變化雖然相同,但「義親」的讀音最切合我們的方言。所以,書寫時用「義親」(兀ㄧㄝㄑㄧㄥ,ngie qing)較妥。

 

民間義親的對象有「對神」、「對人」兩種。從前的醫療水準極差,嬰兒的夭折率,兒童的死亡率都高得嚇人,人們對無法掌控的事情難免畏懼,因此,密醫偏方,求神問卜,能試則試,感覺有拜有保庇。有些舉措,今天看來頗為「荒誕」,可是在當時卻是見怪不怪,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無論是「認神為父」,或是與凡人結「義」,都是有規矩的,尤其是對神明更不能造次。結緣之前,先在《農民曆》上選一良辰吉日,父母帶著孩子,到廟裡在神像面前燒香,當事人行跪拜之禮,大人在旁引導,這是最虔誠的做法,後來儀式簡化,鞠躬作揖即可。長輩說明來意後,「卜杯」徵求神明同意,太小的孩子由大人代為執行。若獲得神明認可,再擇日備妥三牲禮品、鞭炮、紅燭及壽桃包等,正式的拜神明為義父。儀式結束時,用紅紙包一撮香爐裡的香灰,帶回家裝入小紅布袋,這個小袋子就是馬祖鄉親說的「香火袋」,一次可以多做幾個(至少要做兩個),紅袋子外面寫著神明尊號,將「香火」兩字,各寫一字在左右下角對稱的地方。家中神龕若有供奉地方正神的「香火」神位,小紅布袋就供在正神旁邊。過年過節時若有敬拜香火的,就一起敬拜之。另取一個小紅布袋掛在孩子的前胸或後背,即便他將來遊走五湖四海、六合八方,只要是掛著祂,就會受到神明的護佑。從此之後,每年的神明生日,「乾兒子」必須帶著供品回來向「乾爹神」祝壽。

行跪拜之禮。”圖片借用”
行跪拜之禮。”圖片借用”    

 

相較之下,凡間的「義親」過程可單純多了。結「義」的動機是「霑福、討喜、保平安」。嬰兒出生後,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為孩子「訂時」(確定生辰八字。ㄉㄧㄥ ㄋㄧˋ,ting niˋ)。此時,算命先生根據孩子的命格做「義親」的建議。紅色的「訂時紙」上記錄了孩子一生將面對的所有關卡,供將來請道士施法「過關」、「做出幼」的依據。傳統的馬祖人觀念,賺錢維持家計是父親的責任,生兒育女是媽媽的任務。所以,為了兒子的平安成長,尋找「乾親」都是先找「義嬭」(乾媽。兀ㄧㄝˋㄋㄝ+,ngieˋne+),然後福利「惠及」乾爹。有些陰陽神秘的事,信與不信,悉聽尊便。但許多人是寧可信其有。尤其是曾經歷過孩子夭折的父母,必然會將術士之言當做金科玉律。被認定值得結「義」的婦女必須是有福之相貌,簡單的說,就是兒息康健,男丁旺盛的婦道人家。

 

連上義親關係之後,接下來的互動過程可謂漫漫長路,這也考驗雙方「講信修睦」的修為。第一次互動算是「見面禮儀」,義親者須備妥豬腳、麵線、太平(紅蛋)等禮品。乾娘會送紅包當「見面禮」。從此之後,每年正月初二,乾兒子須帶著麵線等禮品向乾娘拜年,乾媽則致贈壓歲錢一包。剛開始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乾媽要送飯給乾兒子吃,往後簡化為僅初一送飯。這個習俗馬祖話說「摜飯」(ㄍㄨㄤˋㄅㄨㄛㄥ^,kuangˋpuong^)。取一中型碗,裝滿白米飯,白飯的正中央放一顆紅蛋,將這碗飯放在竹籃子裡,飯碗旁邊擺一雙筷子(若有紅色筷子更好。千萬注意,絕不能將筷子插在飯的正中央。)然後吩咐家人提到乾兒子家,接受的人有回禮答謝,馬祖話說「硩碗」(ㄉㄚㄎˋㄨㄤ+,takˋuang+),這是基本款、最陽春的做法,但是過程卻很溫馨。「摜飯」要「摜」到乾兒子十六歲為止。附帶一說,「摜飯」用的小竹籃子,從前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具,今天在馬祖已不見它的蹤跡了。某年去大陸旅遊,在傳統市場見到它,當下就拍了一張,現在就提供給大家做參考(見下圖)。

竹編小提籃
竹編小提籃

 

離開馬祖已三十幾年了,許多家鄉習俗會不時的浮現。我家附近住了幾位來自長樂的大嬸,「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問她原鄉的「摜飯」情形。她們說,此禮俗早已式微,僅記得少女時代,每一年的「摜飯」日子只有:正月初一、元宵節、端午節、冬至四天而已。可見時代在變。風俗習慣也在變,雖然這是擋不住的潮流,但是特殊的、好的禮俗將它記錄下來,讓後代理解知悉,個人覺得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感謝好友詩光兄伉儷接受「摜飯」事情的徵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