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馬祖的「九皇大帝」崇拜
馬祖人的「九皇大帝」崇拜,具體的說就是「食九皇菜」的過程。年輕的朋友可能對祂所知不多,但長輩對連續吃九天的「九皇菜(齋)」可是極其重視的,齋戒期間,有人在自家門楣上掛著黃色燈籠。其實這是對「北斗七星」的禮敬,此禮俗在中國歷史上是淵遠流長的。
說《閩都別記》中的方言奇趣
《閩都別記》是福建文學史上的一本奇書,因內容所及多為閩東、閩北軼聞奇事,敘事情節頗為傳奇,故深受大眾喜愛。因述說當地事,為求傳神、存真,作者慣用許多閩東方言(福州話)語彙及俗諺語,故後人視之為閩東文化資庫。然而,事情是相對的,過多的方言敘述和方言語料,致使本書的普及率降低也是必然的結果。
平安添福的馬祖「香火袋」
「香火袋」是護身符之一。「香火」有家族命脈之意涵,但鄉親們心中的「香火」卻另有寓意。祂是指地方正神而言,地方正神馬祖話說「地頭神」。長輩取「地頭神」的香灰裝在紅色小袋子裡,外寫神明尊號,並在左下角寫「香」,右下角寫「火」。長輩視祂為「地頭神」的分身,象徵家鄉神明永保本鄉子弟,諸事順遂,進而達到家族生生不息的心願。
教師節說馬祖「掆(扛)齋」 ——兼說方言「文白異讀」現象
「掆(扛)齋」並非馬祖獨有,它是閩東一帶的敬師禮儀。簡單的說,這禮儀有一點像今天的「謝師宴」。頗具人情味的地方習俗,卻隨著時代演進而式微,今天以本文向鄉親介紹此善良習俗,就當作是教師節前夕的應景文章吧。因為對「扛」字的說解,附帶解釋閩東方言中「文白異讀」的現象給大家做參考。
從牛角村莊「送喜喝采」活動說起
牛角社區「送喜喝采」是「做出幼」的節目之一,整個過程已於日前風光落幕。從去年開始,我就擔任「喝采」課的講師,過程中看了大陸來的喜娘、道士的施作內容,感覺上距離有一點遠又不太遠,也許這是兩岸分隔數十年之後,所產生的必然隔閡。現在我以懷舊的心情,將內心的感觸和所知道的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之。
異父一母親兄弟 一父二母別儂儂
這是人性,但是也有例外【俗諺 外。自古以來,我國社會中的後母、晚娘角色多半是負面的。本俗諺語並無針對性,但就大體而言,後母不善待前妻兒女的場景,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的。
介紹馬祖岩石和島礁的專名及故事
石頭和島礁,可以用來做路標,既然可做路標,那必然有專名,如此才方便做指引。為石頭取名,絕大多數是基於形似,有些故事也因此而起。古人把「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當作人生修為的三大境界,這個關照若用來形容人們對山、對石頭的體察,似乎也蠻適切的。(文章中的音讀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玉珠的蠣啄
沰(馬祖話讀「ㄉㄚ˙」)有落下之意,所以海口人把漲潮說成「水漲」,退潮說成「水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討沰」雖談不上什麼民生活計,卻是輔佐生活的重要作息。像一切古老技藝一樣,從工具到技巧,從語彙到禁忌,逐漸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工法與論述。
說馬祖「扁擔」傳奇
在中國文學領域中,「傳奇」的體裁既是戲劇表演也指故事描述,到了今天,它多指情節離奇的事蹟或行為超越尋常的人物而言。「扁擔」雖是普通之品物,但在40年前,它卻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工具之一,因此也發展出獨特的娛樂與忌諱。人多有感恩戴德的善念,鄉親對它的禮敬,即代表我們的社會風氣是樸實而純良的。
〈說牛角民防隊軼事〉補遺
〈說牛角民防隊軼事〉刊出當天,我在松山機場巧遇幾位送客的鄉親。從大家天南地北的閒聊中,又引出幾個有趣的往事。這些壓在心底的話題,一旦經過觸發,就會如飛絮一般的湧上心頭。所以,今天就為大家再補上幾則有趣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