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方言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上半年完成了和〈馬祖漁歌〉風格類似的〈馬祖農事歌〉。歌詞對二、三、九月份農事的介紹是:「…春水土軟好掘町,…。門嘴園坂莫嫌嫩,…。骹踩園畷逐逐日,…。」恰巧有學生來電問「坂里」和「坪里」的關係。這是有趣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應該寫成「坂裡」才對。今天我們就來趣譚一下此村之名,並討論與「坂」字有關的話題吧。
有人說,東引樂華村是因「老鴉」、「鑼鈸」而得名。然而若從語音角度去推究,再到東引實地的觀察一番,就會發現答案可能不是如此。今天藉此機會討論本村之名,讓人深深的瞭解到,語言文字是生活(文化)的核心元素。即便是民間庶務,其中也有大小不一的生活智慧,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資產啊!
某地之所以得某名必有其原因,名稱無論雅俗,都必須加以尊重。漢語是單音節的語文,同音字特多,人們在無法書寫的情況下會用替代字,這是人之常情。研究地名最大的目的並不在於改變舊說,有時只是讓人們瞭解某地之所以誤說、誤寫的道理所在。馬祖有許多地名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番,現在就從國之北疆開始……。
閩東地區有幾首大家非常耳熟的唸謠,如,〈真鳥囝〉、〈月光光〉、〈搓丸七搓搓〉…等。它的題名不見得與內容有關,且童謠的內容可長可短。因為孫子年齡小,我以簡短的勵志話語,配合韻腳教他朗誦。希望這個觀念能讓小朋友牢記在心。
這篇是舊文章,曾在〈馬祖日報〉刊登過,當時的文題是〈「澳」、「沃」區別說原委〉。但奇怪的事是,用關鍵字向〈馬報〉索尋卻遍尋不得。幸好底稿尚在,現在就將其中學理、音理的討論略作刪節,然後補上對猛澳、四維兩村落名稱的個人看法,在此和大家分享。
競選時候,難免有結盟的行為。結盟的基礎有時是靠親屬、同學、鄉誼等關係。但是,也有以彼此共同的利益為紐帶,進而合縱連橫、拉幫結黨。遊說談判時常用的話語有很多,如,國語的「胳膊往內彎」;馬祖話的「倒牆無倒基」。本句諺語的意思與此相近,但很少人會使用它,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它的相關意涵。
這是改編傳統唸謠之作。馬祖話的「看親」,類似國語的「相親」。因為小時候聽外婆口誦,某些語彙的意義至今不明,所以我改成簡單易記的語詞,既方便教學,也容易推廣。開版的蠟像照片是拍自閩侯閩都民俗園。本唸謠題名是筆者自訂。

搓丸七搓搓

0
〈搓丸歌〉是閩東地區耳熟能詳的兒童唸謠。為了教孫子朗誦,我特地根據舊題目來創作新腔。內容簡短有趣,再加上小朋友的動作活潑,對於宣導母語教與學,或許能收到一些效果。
馬祖列島是燕子南來北往的中繼點,它們隨季節更迭而去來,回舊巢故居如同人回老家一般。老一輩鄉親稱它們為「烏尾鳥」,再年輕一些的人稱它為「燕囝」或「燕鳥」。新世代的朋友受國語影響,則直接稱「燕子」。因為它們和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以用它來做詩歌「起興發語」的用詞。

無豬犬也刣

0
在日常生活中,若首要目標達不到時,只能退而求其次。不得不然的結果,有時也能差強人意。類似語意的俗諺各族群都有,如閩南語的「無魚蝦也好」、客語的「無牛著使馬」等,這算是人生智慧之一。因為語意能用於「自嘲」與「諷人」,故使用時要特別謹慎才好。
俗諺語富含生活智慧,使用場合有時是單一的,有時卻能做適度的引申。這句話能用於責備或撫慰的場合。因為趣味性頗高的,所以,使用時被責備的一方,反而有會心一笑的可能。
文字初造,各有本義。通用日久,形、音、義都會產生變化。馬祖方言中的「縣」與「懸」,其變化頗為曲折,尤其是「縣」字,在大學《聲韻學》的課堂上,經常被提出做「類隔」反切的實例說明。本文就以簡單的道理,說明兩者之間的分化與運用法則。
俗諺語來自民間,其生命力之強是無與倫比的。每一句話雖然有固定的語意,但是,也會因說話人的口氣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產生「自嘲」、「諷人」的結果。「借豬頭擺暝,齊好看」,就是很好的例子。(本文的兩張照片皆拍攝於福建的琅岐島)
「ㄇㄚ+ ㄌㄤ+,ma33 lang33」,海中載貨之大帆船也。這個聲調不僅國語所無,連他的漢字形體也搞不定。從前我讀《廣韻》時,看到下平聲〈唐韻〉有「艆」字,其字義為「海中大船也。」我大喜過望,立刻用它表示漕運貨物的大帆船。再加上古漢語構詞習慣,凡是帶「馬」的語詞都有「大」的意思。結果順理成章的用「馬艆」承載這個語音。後來重新檢討,發現它只是詞義相通而已,語音是有一段距離的。所以,目前我已捨棄不用了。
形、音、義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三者密切配合才能精確的表達情意。 國語的「站立」,馬祖方言同時存在ㄎㄧㄝ^和ㄎㄧㄚ^兩個音讀,在現行的漢字中,洽有兩個不同的形體來承載這兩個讀音。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