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祖方言

馬祖方言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這篇是舊文章,曾在〈馬祖日報〉刊登過,當時的文題是〈「澳」、「沃」區別說原委〉。但奇怪的事是,用關鍵字向〈馬報〉索尋卻遍尋不得。幸好底稿尚在,現在就將其中學理、音理的討論略作刪節,然後補上對猛澳、四維兩村落名稱的個人看法,在此和大家分享。
簡單的說,「斥責詞」就是罵人的語詞,古今中外,只要社會有互動,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空間。使用時,「說話人」和「聽受人」的關係深淺,會決定「斥責詞」後座力的強度。所以,某些話是否能說,在心中可要先盤算一番。

趣味福州語

0
前幾年,有一篇〈只有正宗福州人看得懂〉的趣味文章在網路上流傳著。最近,這篇文章又「火」起來了,連日在群組中都能看到它。因為多年來我的研究領域與此有關,因此難免被點名要求回答。我的答案未必全對,幾經思考,不如貼出,一得之智,或許也有參考價值。
金門王和李炳輝唱紅了〈流浪到淡水〉之後,其末句「ㄏㄛ ㄉㄚ ㄌㄚˇ」就流行於台灣的大街小巷。但是一般記者不知其本字寫法,在寫新聞稿時只能用意思相近的「呼乾啦」來表達。乍看之下創意十足,但細想之後,終究覺得不妥。本文除了檢討「呼乾啦」的用語之外,也介紹我們的勸酒詞供大家做參考。
石頭和島礁,可以用來做路標,既然可做路標,那必然有專名,如此才方便做指引。為石頭取名,絕大多數是基於形似,有些故事也因此而起。古人把「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當作人生修為的三大境界,這個關照若用來形容人們對山、對石頭的體察,似乎也蠻適切的。(文章中的音讀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海島春天易起霧,這是普通的常識。「元宵采風」之旅行程受困,海路一票難求,坐票也賣光光,令人頗感意外。幸運的登上船,沒想到,卻因為某些因素,交通船半夜還進不了基隆港。我們「慶幸」走不了,因為當年搭船的經驗實在太可怕了。
本首曲詞創作於「馬祖元宵采風」之後。事隔三個月,陸陸續續的寫了三首相關系列的歌詞。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第一單元,由南港傳統製茶業「出發」。接下來迪化街舊社區的場景,也一樣令我印像深刻。因為上一世代的馬祖鄉親,都把圓環、後車站一帶,視為台灣最繁榮的地方……(本文未錄製音檔)
連續兩次為經典顧問公司作菜市場導覽,第一次是在臨時攤販集中地,第二次在新修後的獅子市場。攤商陳列雖各不相同,但人潮肩摩不再,卻是共同情景。導覽過程免不了介紹陳年往事,大家對從前的漁業榮景感到驚訝,對軍管時期的漁農掌故也聽得津津有味的。
「唱歌」與「說話」一樣,都是要表達心中某一個概念。所以,它能「娓娓道來」,也能「激昂狂囂」。有歡樂,也有悲傷,端視所要表達的意象而定。觀賞了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演出之後,對我啟發特多,……
某地原始地名,不見得能找到命名者。其初的名號,多半是來自族群的共同指稱。或是一地多名,呈現五花八門的狀態。可是,經過流通、刪汰,適者生存,一旦被人群接受了,就得受社會的制約。原始名稱有時沒啥道裡可說,當初或許只是凸顯它的特徵,也因為如此,這些名稱保證是最接地氣的。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因為疫情關係,小三通無法正常運作,福州喜娘無法來到馬祖。牛角社區鄉親打電話給我,邀我擔任講師,指導「喜娘喝采研習會」課程。我是牛角人,當然要出力協助,所以,趕寫了一首應景的詞曲備用,這首詞曲的旋律很簡單,希望大家會喜歡。
在貧窮年代,「分救濟」和「食救濟」是生活大事之一。「救濟」本是動詞,後來卻轉品為名詞。這是賑災概念的延伸,所以,宗旨是救急而不是救窮。本文內容除了敘述「食救濟」的往事之外,也順便介紹幾個接近失傳的古老生活用語。
35年前還在馬祖高中任教時,看到學生的手語表演讓我驚喜。當時我內心盤算,如果能找個主題,以「人多勢眾」的姿態同台演出,心想精彩度必定破表。由於適當題目一直沒碰到,直到念完研究所,突然靈光乍現,動手寫下本文的初稿……
馬祖過年吉祥語並不多,鄉親們說的應景好話,有時只是長輩隨口說說而已,但吉光片羽,也算是文化瑰寶之一,身為在地人,為之收集和保存,也是責無旁貸的事。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