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是「番囝蔥」,伊會食,你會戳。

0

 

 

 

 

【本義】

同樣被稱為「番囝蔥」的東西,人家可供食用,而你只會扎人。

 

【引申義】

  1. 系出同門的人,但表現卻有好壞之分。
  2. 推行類似的政策,因執行者的態度不同,使百姓產生不同的觀感。
  3. 身分相同的人,但所作所為卻有天壤之別。

 

【註解】

  1. 「平平是」也有人說「齊齊是」(ㄗㄝˇ ʒㄝˋ ㄙㄧˇ,tsɛˇ ʒɛˋsiˇ)。意思為:同樣是、彼此都是、大家都是、…等。第二個「齊」字,因為連讀變音的關係,讀成舌尖面濁擦音。國語注音符號的「ㄝ」,實際上是無法精確的反應福州方言「齊」的韻母。因為「ㄝ」是半高舌面元音,與它相對應的國際音標是「e」,它只能和ㄧ、ㄩ相拚切。福州方言「齊」的韻母最精準的音標是「ɛ」,是半低的舌面元音。因為國語注音符號不是為福州方言而設計的,對方言注音只是借用國音的符號而已,在台灣有人捨棄注音符號直接用羅馬拼音,其原因在此。所以,大多數的方言學者會用「ㄝ」來替用。如,稱青蛙為「黃蜱」(ㄨㄛㄥˇㄆㄝˋ,uongˇ pˊɛˋ),稱臉頰為「面 [卑頁]」(ㄇㄧㄥˋㄇㄝ+,mingˋmɛ33)都是如此,這是無可奈何的權宜辦法。
  2. 馬祖人口語中的「番囝蔥」所指的實物有二,一為瓊麻(請見刊頭圖片),另一為洋蔥(上圖)。依國人習慣,凡是舶來品,通常會在物品之前加一個「洋」字,如,稱火柴為「洋火」,稱煤油為「洋油」等。洋蔥原產地在西亞,由漢朝時的張騫引入中土,故順理成章的有一「洋」字。馬祖鄉親好在外來物品之前加「番囝」,如,稱馬鈴薯為「番囝薯」,稱燈塔為「番囝塔」等等都是。
  3. 瓊麻的葉片肥厚,周邊帶刺。早年駐軍以它做天然的海岸屏障(見下圖)。居民則割其枯葉當柴火。
  4. 扎人的動作,馬祖話說ㄉㄛㄎ(tok),這是入聲字,尾音要快速的收束住,所以韻尾有ㄎ(k)的符號。若不把尾音收注,就讀成方言的「刀」了。它的漢字李如龍等編的《福州方言字典》用「斮」(部首从「斤」从「戈」都可以)。馮愛珍的《福州方言字典》用「戳」。此從後者。

 

 

【史鑑】

《孟子‧梁惠王上》篇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梁惠王很困惑的對孟子說:別的國君施政未必如我用心,但是,我的國民並沒有大量的增加,而他的子民也沒減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孟子透過譬喻迂迴的說,原因出在大王您好戰。因為好戰使百姓違誤農時,疏於庠序之教;經濟停頓,民生凋蔽。同樣是一國之君,他能愛護百姓,而你只會徵兵、徵稅。為人民帶來極大的不安。

 

一般人對太監的印象不是很好,尤其是受影劇影響之後,一聽到太監就會聯想到明朝的錦衣衛。所以,翻開中國歷史,惡劣的宦官多如過江之鯽,魏忠賢、劉瑾…等可謂惡中之惡。但是,話說回來,大千世界,人生百態。任何階層,善惡人等都是相對並存的。歷史上好的宦官不是沒有,只是寥如晨星。我個人認為,史上最值得推崇的宦官是明朝末年的王承恩。〈費宮人傳〉曾記載,國難當頭,他和奇女子費宮人對時局艱困同表憂心。最後,費宮人刺殺闖賊後自盡。王承恩在明思宗上吊煤山時也以身殉國。同樣是太監,而他的表現卻如此壯烈。

 

【運用】

由字面來看,「可食用」和「會扎人」是善惡的總括稱述。前者代表優良,後者代表惡質。但是在實際運用時,會因為肢體動作、說話態度、環境氛圍等因素影響,而降低了它的衝擊度。所以,本諺語既可以用於厲聲責備,也能使用於埋怨或戲謔的場合。譬如說,當你看到某人行為失當時,心中立刻有一個對比的人物出現。你會馬上想到:同樣是人,為何有的被大眾推崇,有的卻被別人唾棄!既然是同胞兄弟,為何善惡會相差如此懸殊!此時,面對敗德的人,你可以用這句話厲聲斥責之。

 

「官」不怕大,只怕管。從前馬祖各村都派有「指導員」(副村長),他的官威很大,掌握能否出海捕魚的生殺大權。雖然如此,卻也有待人溫和的「父母官」,民眾相處日久,對好壞的長官心中自有敬畏之尺。若碰到不好的長官,這句話就會被拿來在心中嘀咕。

 

同樣的情形若發生在你的朋友身上,你用和藹的態度、溫婉的語氣說出這句俗諺語,聽者會感覺一股「暖」意流遍週身。假如交情夠好,說話人和聽話人用此話互虧互嗆,不僅不傷感情,甚至會嘻哈的相視而笑。

 

:〈史鑑〉中以身殉國的太監是王承恩,我誤寫成《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感謝賀廣義老師來電指正,同時也向所有的讀者朋友致上最深的歉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