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祖方言

馬祖方言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飲」並非罕用字。它在馬祖方言中扮演兩個角色,一為動詞的喝,方言讀音為一ㄥ+。一為名詞的飲品,方言讀音為ㄤ+。兩種概念截然不同,但是,在文獻上都是有依據的。
今年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活動,是文化處第二次辦理,共有八個家庭接受走親致意,過程祥和順利。每一位福建新娘,她的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都有一部令人動容的歷史。今年,我打算在第二篇以後用方言〈竹枝詞〉的型式來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報導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既然如此,這首〈轉厝〉歌就當作是個人文章的「前言」吧。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我國上古時代,詞彙是以單音節為主流,然後逐漸朝複音節的形式演進。 以頭昏腦脹的「眩暈」來說,上古時代的文獻都寫成「眩」,到後來才和「暈」字構詞成一組複音節的語詞。兩本《福州方言字典》都把這個詞彙寫做「昏眩」,但讀音有一些距離。
前些日子,在《馬祖日報》上看到鄭韻秋老師對椬梧的介紹,並且說它的俗名是「鹹ㄇㄨˋ」。因為前字的音節唸法是國語所無,所以韻秋老師用權宜的辦法,以人人都會說的國字暫代。後來有讀者朋友提出不一樣的語音做回應,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差異是正常的。根據學者研究可知,造成語音變化、或同物異名的原因很複雜,如,說話人的語言習慣、發音器官之一的口腔開口度大小、居住環境的風土氣候、用話人的性別、年齡…等,都有可能是造成語言變化的因素之一。
這是一句深富哲理的諺語,創作的人一定是看盡人間冷暖後所產生的體會。能打江山的人不一定能守成,窮與富都不過三代,若果真應驗了這句話還算好,因為有人一代尚未傳承,事業已走到盡頭,樓起樓塌全看在自已眼裡。
俗諺語富含生活智慧,使用場合有時是單一的,有時卻能做適度的引申。這句話能用於責備或撫慰的場合。因為趣味性頗高的,所以,使用時被責備的一方,反而有會心一笑的可能。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下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母語課程實施之後,終須要面對方言書寫的問題,而最令人畏懼的書寫問題就是虛字的運用。所以,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就相關問題做個簡單的說明。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金門王和李炳輝唱紅了〈流浪到淡水〉之後,其末句「ㄏㄛ ㄉㄚ ㄌㄚˇ」就流行於台灣的大街小巷。但是一般記者不知其本字寫法,在寫新聞稿時只能用意思相近的「呼乾啦」來表達。乍看之下創意十足,但細想之後,終究覺得不妥。本文除了檢討「呼乾啦」的用語之外,也介紹我們的勸酒詞供大家做參考。
在中國文學領域中,「傳奇」的體裁既是戲劇表演也指故事描述,到了今天,它多指情節離奇的事蹟或行為超越尋常的人物而言。「扁擔」雖是普通之品物,但在40年前,它卻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工具之一,因此也發展出獨特的娛樂與忌諱。人多有感恩戴德的善念,鄉親對它的禮敬,即代表我們的社會風氣是樸實而純良的。
某地之所以得某名必有其原因,名稱無論雅俗,都必須加以尊重。漢語是單音節的語文,同音字特多,人們在無法書寫的情況下會用替代字,這是人之常情。研究地名最大的目的並不在於改變舊說,有時只是讓人們瞭解某地之所以誤說、誤寫的道理所在。馬祖有許多地名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番,現在就從國之北疆開始……。
方言本字考證是很困難的工程,因為它重要,所以不得不做。有時明明已經有了結論,若干時日之後,不同的思考角度,使先前所得,又要滾動修正。經驗所知,分析漢字結構,有時不能就單一的形體來看,必須由多面向進行分析,甚至還需要從同源詞的角度一併來研究。否則「見樹不見林」的結論是禁不起考驗的。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搓丸七搓搓

0
〈搓丸歌〉是閩東地區耳熟能詳的兒童唸謠。為了教孫子朗誦,我特地根據舊題目來創作新腔。內容簡短有趣,再加上小朋友的動作活潑,對於宣導母語教與學,或許能收到一些效果。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