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掆(扛)齋」並非馬祖獨有,它是閩東一帶的敬師禮儀。簡單的說,這禮儀有一點像今天的「謝師宴」。頗具人情味的地方習俗,卻隨著時代演進而式微,今天以本文向鄉親介紹此善良習俗,就當作是教師節前夕的應景文章吧。因為對「扛」字的說解,附帶解釋閩東方言中「文白異讀」的現象給大家做參考。
                
            
        
                掐米亜店是一個有關馬祖,有關馬祖話的廣播節目。
每週三會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歡迎沒事來逛一逛!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閩東地區有幾首大家非常耳熟的唸謠,如,〈真鳥囝〉、〈月光光〉、〈搓丸七搓搓〉…等。它的題名不見得與內容有關,且童謠的內容可長可短。因為孫子年齡小,我以簡短的勵志話語,配合韻腳教他朗誦。希望這個觀念能讓小朋友牢記在心。
                
            
        
                 字義為「喝、飲用」的「歠」,馬祖話說「ㄘㄨㄛㄎˊ」,這是極其普通的常用字,後來被「品嘗、哭泣」的「啜」字同化,使得「歠」字逐漸地脫離我們的生活圈…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前一陣子趣譚了北竿上村俗名「欹髻」之後,引起許多鄉親的興趣。因此,有朋友提供居住村莊有「名字」之山石給我參考,這些都是寶貴的文化資產。社區協會若能將這些「元素」加以整理,對觀光事業的發展必有助益。文章題名用「且說」,當然是希望將來有更多的岩石被述說。(讀音請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方言本字考證是很困難的工程,因為它重要,所以不得不做。有時明明已經有了結論,若干時日之後,不同的思考角度,使先前所得,又要滾動修正。經驗所知,分析漢字結構,有時不能就單一的形體來看,必須由多面向進行分析,甚至還需要從同源詞的角度一併來研究。否則「見樹不見林」的結論是禁不起考驗的。
                
            
        
                「不」是簡單的漢字,常見它作否定詞使用。可是,多數人卻不知它曾經是名詞,故它的發展可謂極為曲折的。今天我們吃的麵食---ㄏㄨㄥˇㄇㄨㄧˋㄇㄧㄢ^,居然和它也有關係,其離奇的「身世」,請聽我道來。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學者專家把「聽」、「說」、「讀」、「寫」的能力視為語言學習的四大層次。母語課程實施之後,這四大能力的講授和培養終須要面對的。所以,有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此先提出和大家分享。
                
            
        
                小文章〈說「坂里」村名及部分農事〉貼出之後,引起許多人的興趣。其中雷翔宇先生提出的高見令我省思,也因此發現文章中的缺失與不足。今天撰寫此文,一者感謝雷先生的高見,同時也對拙文做進一步的敘述與修正。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榕」是福州簡稱,所謂「榕詩」,指的是以福州方言寫的詩。詩歌用字少,往往以意境取勝,有時僅三言兩語,而內涵卻無限寬闊。以共通語言創作的詩文,其詩境有時尚難體會,何況用地方語言表達。如果無法用本字呈現,對該語系的人來說,閱讀時只能略知詩意,但吟哦卻少了幾分趣味。
                
            
        
                與地名有關的掌故,應算是該地區文化瑰寶之一。可是隨著老成凋零,這些無形資產就如同飄零的落花。「羊母吊死芭蕉巃」的諺語常在耳邊迴盪,它的來龍去脈人多不知。「大巴掌」的故事,知道的人寥寥可數。「中隴」與山隴、牛角的分合,絕大多數的人更是前所未聞。今天就請聽我說吧!
                
            
        
                今天收到《馬祖日報》,閱讀之後,發現99年4月21日第一版有「補庫」相關新聞,一時興起,持狗尾以續珍貴之貂,謹提拙見以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