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
首頁 馬祖方言

馬祖方言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35年前還在馬祖高中任教時,看到學生的手語表演讓我驚喜。當時我內心盤算,如果能找個主題,以「人多勢眾」的姿態同台演出,心想精彩度必定破表。由於適當題目一直沒碰到,直到念完研究所,突然靈光乍現,動手寫下本文的初稿……
《北竿鄉志》在介紹上村時說:「上村本地人稱ki—wei。」並在按語中說:「…名稱由來,經多方考證仍無確切說法。」既然如此,本人就不揣譾陋的加以考述,並提出個人的結論,希望對問題的釐清,能提供些許意見。
諺語有時無法用邏輯去衡量它。在正常的行為或反應之間來個「反差」敘述,常能引發會心一笑的效果。這就是俗諺在語意表達時,具有高度「渲染力」、「穿透力」的道理。
簡單的說,「斥責詞」就是罵人的語詞,古今中外,只要社會有互動,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空間。使用時,「說話人」和「聽受人」的關係深淺,會決定「斥責詞」後座力的強度。所以,某些話是否能說,在心中可要先盤算一番。
簡單的說,「斥責詞」就是罵人的語詞,古今中外,只要社會有互動,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空間。使用時,「說話人」和「聽受人」的關係深淺,會決定「斥責詞」後座力的強度。所以,某些話是否能說,在心中可要先盤算一番。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俗諺語富含生活智慧,使用場合有時是單一的,有時卻能做適度的引申。這句話能用於責備或撫慰的場合。因為趣味性頗高的,所以,使用時被責備的一方,反而有會心一笑的可能。
石頭和島礁,可以用來做路標,既然可做路標,那必然有專名,如此才方便做指引。為石頭取名,絕大多數是基於形似,有些故事也因此而起。古人把「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當作人生修為的三大境界,這個關照若用來形容人們對山、對石頭的體察,似乎也蠻適切的。(文章中的音讀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今年文化處開民俗直播「馬祖攀講」節目,這是全新的嘗試。從「街談巷議」的情況來看,推想看的人還不少。由此可見,工具的使用,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推廣,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是當天話題的補充,內有「喝采」詩文的創作經驗分享,敬請大家參考。
分析漢字結構,有時不能就單一的形體來看,必須由多面向進行分析。否則會造成「見樹不見林」的結果。所以,分析「派」字形音義,得參考「永」字形構,如此結論方得周全。本文除了分析「永、派」的字形以外,也進一步介紹馬祖「男女髮型」的名稱。
競選時候,難免有結盟的行為。結盟的基礎有時是靠親屬、同學、鄉誼等關係。但是,也有以彼此共同的利益為紐帶,進而合縱連橫、拉幫結黨。遊說談判時常用的話語有很多,如,國語的「胳膊往內彎」;馬祖話的「倒牆無倒基」。本句諺語的意思與此相近,但很少人會使用它,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它的相關意涵。
掐米亜店是一個有關馬祖,有關馬祖話的廣播節目。 每週三會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歡迎沒事來逛一逛!
有人說,東引樂華村是因「老鴉」、「鑼鈸」而得名。然而若從語音角度去推究,再到東引實地的觀察一番,就會發現答案可能不是如此。今天藉此機會討論本村之名,讓人深深的瞭解到,語言文字是生活(文化)的核心元素。即便是民間庶務,其中也有大小不一的生活智慧,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資產啊!
馬祖有一句很普通的生活諺語,它可用在形容正負面的「一魚兩吃」、「一舉兩得」的場合。但是在口語表達時,大多數的朋友會將「兩堛」說成「兩橛」。因此有必要在此為大家作個分析。
最近,為了精進詞曲寫作能力,到社大選了相關課程。這個寫作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唱自己寫的歌」。所以,每週都有同學上台發表新作。同學的身分背景極為多元,有校長、中小學音樂老師、樂團樂手、資訊工程師……等,彼此切磋,讓我獲益良多。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