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別記》是福建文學史上的一本奇書,因內容所及多為閩東、閩北軼聞奇事,敘事情節頗為傳奇,故深受大眾喜愛。因述說當地事,為求傳神、存真,作者慣用許多閩東方言(福州話)語彙及俗諺語,故後人視之為閩東文化資庫。然而,事情是相對的,過多的方言敘述和方言語料,致使本書的普及率降低也是必然的結果。
某地原始地名,不見得能找到命名者。其初的名號,多半是來自族群的共同指稱。或是一地多名,呈現五花八門的狀態。可是,經過流通、刪汰,適者生存,一旦被人群接受了,就得受社會的制約。原始名稱有時沒啥道裡可說,當初或許只是凸顯它的特徵,也因為如此,這些名稱保證是最接地氣的。
簡單的說,「斥責詞」就是罵人的語詞,古今中外,只要社會有互動,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空間。使用時,「說話人」和「聽受人」的關係深淺,會決定「斥責詞」後座力的強度。所以,某些話是否能說,在心中可要先盤算一番。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學者專家把「聽」、「說」、「讀」、「寫」的能力視為語言學習的四大層次。母語課程實施之後,這四大能力的講授和培養終須要面對的。所以,有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此先提出和大家分享。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本字考述是很具專業的學門,它有一定的難度,有時需費盡心力,答案才在某處「燈火闌珊」。有時無意的隨便瀏覽,困擾多時的問題答案,卻得來「不費工夫」,個中滋味唯有當事人能知。更甚的是,有時居然自我「打臉」修正……。
「補庫」是馬祖重要且特殊的祭儀,老一輩「嫩貳」鄉親又稱它為「添庫」。它的意思是:充實神明財庫,以免神明經濟窘迫。多年前我曾在《馬祖日報》及《馬資網》刊登過相關的論述,但隨著歲月過往,如今又有新的體會及新的發現,所以重新整理和增刪,且附上照片供大家做參考。
原本規劃,這首歌曲要在去年鐵板燒塔節時表演的,因為當時有閩劇演出,主辦單位在時間上無法作從容的安排,致使小朋友雖備妥「武功」卻無法一展身手,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今年五月份的母語歌唱比賽,我極力推薦,由他們登台高歌作觀摩表演。也希望藉此難得的機會,讓升國中之前的小朋友,能留下國小階段的美好回憶。
因為疫情關係,小三通無法正常運作,福州喜娘無法來到馬祖。牛角社區鄉親打電話給我,邀我擔任講師,指導「喜娘喝采研習會」課程。我是牛角人,當然要出力協助,所以,趕寫了一首應景的詞曲備用,這首詞曲的旋律很簡單,希望大家會喜歡。
俗諺語富含生活智慧,使用場合有時是單一的,有時卻能做適度的引申。這句話能用於責備或撫慰的場合。因為趣味性頗高的,所以,使用時被責備的一方,反而有會心一笑的可能。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育進程的四大領域,因為不同語言各有不同的特點,它的難易度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漢語又是單音節、方塊型的語言文字,所以同音字特多,運用時若不謹慎,常有錯別字出現。本文就將個人研究閩東語文的經驗與心得提出和大家分享。
諺語是族群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一句畫龍點睛的俗諺語,其表情達意的效果,往往勝過千言萬語。本句諺語意在勸人生活要量入為出,凡事要精打細算。不僅深具教育意義,而且有調侃與逗趣的作用。
〈月光光〉是閩東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兒童唸謠。它有固定的句型、句數、字數。但這首唸謠是我童年時學到的,原本並無名稱,為了方便整理,就仿效古書以首句為名之傳統,姑且襲用之。至於標音部分,請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恭喜」是交際應酬的常用詞,尤其是過年期間,它更是此起彼落地出現在大街小巷之中。因為不是冷僻詞,致使大家習焉而不察。從音變的條件來看,這個音所承載的漢字可能是其他的詞形。今天,我們配合節令探討本詞語,同時也介紹相關事情給鄉親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