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語富含生活智慧,使用場合有時是單一的,有時卻能做適度的引申。這句話能用於責備或撫慰的場合。因為趣味性頗高的,所以,使用時被責備的一方,反而有會心一笑的可能。
「唱歌」與「說話」一樣,都是要表達心中某一個概念。所以,它能「娓娓道來」,也能「激昂狂囂」。有歡樂,也有悲傷,端視所要表達的意象而定。觀賞了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演出之後,對我啟發特多,……
今年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活動,是文化處第二次辦理,共有八個家庭接受走親致意,過程祥和順利。每一位福建新娘,她的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都有一部令人動容的歷史。今年,我打算在第二篇以後用方言〈竹枝詞〉的型式來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報導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既然如此,這首〈轉厝〉歌就當作是個人文章的「前言」吧。
「聞」是通俗的漢字,由文字結構來看,它本是「聽音」之詞,後來演變成「嗅覺」之義。何時轉變,不得而知,但至少在《韓非子》書中已見到變遷之例。我們的方言「氣味詞」也有類似現象,今天就為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謝人優老師為2019年福州春晚寫頌詞,鐵畫銀鉤的書法令人讚嘆。馬祖風情的內容,也在鄉親之間引起熱烈迴響。本文續貂,除了以馬祖話朗誦之外,並附以馬祖傳統之唱腔唱出它的旋律。這是我的嘗試,獻醜請大家聽聽看。
《戚林八音》的「欠」部共收38個字,有些字是常用字,字形結構清楚明白。如,「歡」、「歌」等。有些雖是常用語,但書寫形體卻難以捉摸。如,「舌欠」、「兒欠」…等。不僅識讀困難,甚而連注音打字都有問題,今天就利用本單元,選擇「欠」部中馬祖話常用而難以書寫的文字為大家做個說明。
地名考證有它的難度存在,稍不注意可能就張冠李戴。除了當地耆老的意見要重視以外,語音的分析也非常重要。馬祖的發展歷史很特殊,有很多事情和軍管有關,地方的命名就是其中之一。「津沙」和「討沰」,這兩個詞彙看起來沒啥關係,而今天會在此相提並論,那就請大家聽我說吧。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俗諺語是流行於民間的生活用語。每個民族都會有,它是族群共同的生活經驗,也是智慧的累積。所以,對俗諺語的認知、與運用是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它是來自民間的,所以,有許多用語難免粗俗、不避屎尿,因此有些內容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也就是如此,它的含意淺顯易懂,針對性強,趣味性高,反而能行之久遠。
「難字」的定義很難下,它未必是複雜難寫的字形,所以,其難易程度是因人而異的。今天就介紹「晉」字流變,將個人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月光光〉是閩東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兒童唸謠。它有固定的句型、句數、字數。但這首唸謠是我童年時學到的,原本並無名稱,為了方便整理,就仿效古書以首句為名之傳統,姑且襲用之。至於標音部分,請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刀」是無人不知的通俗字;「艚」是馬祖民間常用字,兩者之間到底有何關係,且看本文分析。在馬祖,稍大的漁船稱「[糸孟] 艚」,它捕撈的魚貨以蝦皮、帶魚、黃魚…等為大宗。故本文借行文之便,介紹以帶魚為食材的漁家菜,供大家做參考。
本則俗諺語極具智慧,但是,不能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應從更深一層的處世態度去探討。在現實社會中,許多有成就的人,都知道借力使力、因勢而起的重要與策略,所以,他的成功就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本則諺語涉及「音理」討論,請大家參考。
《北竿鄉志》在介紹上村時說:「上村本地人稱ki—wei。」並在按語中說:「…名稱由來,經多方考證仍無確切說法。」既然如此,本人就不揣譾陋的加以考述,並提出個人的結論,希望對問題的釐清,能提供些許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