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下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母語課程實施之後,終須要面對方言書寫的問題,而最令人畏懼的書寫問題就是虛字的運用。所以,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就相關問題做個簡單的說明。
今年文化處開民俗直播「馬祖攀講」節目,這是全新的嘗試。從「街談巷議」的情況來看,推想看的人還不少。由此可見,工具的使用,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推廣,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是當天話題的補充,內有「喝采」詩文的創作經驗分享,敬請大家參考。
掐米亜店是一個有關馬祖,有關馬祖話的廣播節目。
每週三會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歡迎沒事來逛一逛!
諺語有時無法用邏輯去衡量它。在正常的行為或反應之間來個「反差」敘述,常能引發會心一笑的效果。這就是俗諺在語意表達時,具有高度「渲染力」、「穿透力」的道理。
「不」是簡單的漢字,常見它作否定詞使用。可是,多數人卻不知它曾經是名詞,故它的發展可謂極為曲折的。今天我們吃的麵食---ㄏㄨㄥˇㄇㄨㄧˋㄇㄧㄢ^,居然和它也有關係,其離奇的「身世」,請聽我道來。
小文章〈說「坂里」村名及部分農事〉貼出之後,引起許多人的興趣。其中雷翔宇先生提出的高見令我省思,也因此發現文章中的缺失與不足。今天撰寫此文,一者感謝雷先生的高見,同時也對拙文做進一步的敘述與修正。
「榕」是福州簡稱,所謂「榕詩」,指的是以福州方言寫的詩。詩歌用字少,往往以意境取勝,有時僅三言兩語,而內涵卻無限寬闊。以共通語言創作的詩文,其詩境有時尚難體會,何況用地方語言表達。如果無法用本字呈現,對該語系的人來說,閱讀時只能略知詩意,但吟哦卻少了幾分趣味。
俗諺語來自民間,其生命力之強是無與倫比的。每一句話雖然有固定的語意,但是,也會因說話人的口氣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產生「自嘲」、「諷人」的結果。「借豬頭擺暝,齊好看」,就是很好的例子。(本文的兩張照片皆拍攝於福建的琅岐島)
字義為「喝、飲用」的「歠」,馬祖話說「ㄘㄨㄛㄎˊ」,這是極其普通的常用字,後來被「品嘗、哭泣」的「啜」字同化,使得「歠」字逐漸地脫離我們的生活圈…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育進程的四大領域,因為不同語言各有不同的特點,它的難易度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漢語又是單音節、方塊型的語言文字,所以同音字特多,運用時若不謹慎,常有錯別字出現。本文就將個人研究閩東語文的經驗與心得提出和大家分享。
今天收到《馬祖日報》,閱讀之後,發現99年4月21日第一版有「補庫」相關新聞,一時興起,持狗尾以續珍貴之貂,謹提拙見以供參考。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這是改編傳統唸謠之作。馬祖話的「看親」,類似國語的「相親」。因為小時候聽外婆口誦,某些語彙的意義至今不明,所以我改成簡單易記的語詞,既方便教學,也容易推廣。開版的蠟像照片是拍自閩侯閩都民俗園。本唸謠題名是筆者自訂。
兒童唸謠有詩的形式,但沒有如詩ㄧ般的嚴格格律。全文的句式能整齊、能一韻到底固然是好,若是語句參差、中途變換了韻腳,閱聽者也不會太有異議。只要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把握住趣味性,能將道理講清楚即可。本文特舉兩首不同風格的文詞為例,請大家參考。
馬祖梅石演藝廳已於5月11日揭幕啟用,這是馬祖劃時代的大事。當天冠蓋雲集,文化處以傳統入厝儀式「送紅擔」的方式開場。我也應邀以閩東語創作〈「底厝」禮讚〉喝采詩文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