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原始地名,不見得能找到命名者。其初的名號,多半是來自族群的共同指稱。或是一地多名,呈現五花八門的狀態。可是,經過流通、刪汰,適者生存,一旦被人群接受了,就得受社會的制約。原始名稱有時沒啥道裡可說,當初或許只是凸顯它的特徵,也因為如此,這些名稱保證是最接地氣的。
本文主要在分析「匝」字來歷。它的音義在日常生活中不算陌生,但它的字形結構及來歷,頗見曲折。方言書寫是一門難度很高的學問,本文試著為大家作解釋,希望能提供可用的本字,使鄉親在書寫方言時能更順暢、更便利。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學者專家把「聽」、「說」、「讀」、「寫」的能力視為語言學習的四大層次。母語課程實施之後,這四大能力的講授和培養終須要面對的。所以,有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此先提出和大家分享。
馬祖過年吉祥語並不多,鄉親們說的應景好話,有時只是長輩隨口說說而已,但吉光片羽,也算是文化瑰寶之一,身為在地人,為之收集和保存,也是責無旁貸的事。
「ㄇㄚ+ ㄌㄤ+,ma33 lang33」,海中載貨之大帆船也。這個聲調不僅國語所無,連他的漢字形體也搞不定。從前我讀《廣韻》時,看到下平聲〈唐韻〉有「艆」字,其字義為「海中大船也。」我大喜過望,立刻用它表示漕運貨物的大帆船。再加上古漢語構詞習慣,凡是帶「馬」的語詞都有「大」的意思。結果順理成章的用「馬艆」承載這個語音。後來重新檢討,發現它只是詞義相通而已,語音是有一段距離的。所以,目前我已捨棄不用了。
〈月光光〉是閩東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兒童唸謠。它有固定的句型、句數、字數。但這首唸謠是我童年時學到的,原本並無名稱,為了方便整理,就仿效古書以首句為名之傳統,姑且襲用之。至於標音部分,請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方言本字考證是很困難的工程,因為它重要,所以不得不做。有時明明已經有了結論,若干時日之後,不同的思考角度,使先前所得,又要滾動修正。經驗所知,分析漢字結構,有時不能就單一的形體來看,必須由多面向進行分析,甚至還需要從同源詞的角度一併來研究。否則「見樹不見林」的結論是禁不起考驗的。
俗諺語是族群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前人為了將此經驗傳後,特別用韻語來呈現。押韻的文字不僅方便傳誦與記憶,而且也是趣味所在。所以,在人際溝通時,若適時適地的「出口成章」,一定能令在場的聽眾報以會心一笑。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掐米亜店是一個有關馬祖,有關馬祖話的廣播節目。
每週三會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歡迎沒事來逛一逛!
有一種學名為「扛板歸」的植物。莒光鄉親稱為ㄍㄧㄝˋㄇㄛ+ ㄇㄛㄩㄎ ㄗㄧㄨ(kieˋmo33 moyk5 tsiu),漢字寫成「雞母目睭」。連江縣政府編印的《馬祖植物誌》中有介紹到它(圖文說明參見該書p.318)。
本則俗諺語極具智慧,但是,不能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應從更深一層的處世態度去探討。在現實社會中,許多有成就的人,都知道借力使力、因勢而起的重要與策略,所以,他的成功就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本則諺語涉及「音理」討論,請大家參考。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母語課程實施之後,終須要面對方言書寫的問題,而最令人畏懼的書寫問題就是虛字的運用。所以,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就相關問題做個簡單的說明。
上半年完成了和〈馬祖漁歌〉風格類似的〈馬祖農事歌〉。歌詞對二、三、九月份農事的介紹是:「…春水土軟好掘町,…。門嘴園坂莫嫌嫩,…。骹踩園畷逐逐日,…。」恰巧有學生來電問「坂里」和「坪里」的關係。這是有趣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應該寫成「坂裡」才對。今天我們就來趣譚一下此村之名,並討論與「坂」字有關的話題吧。
文字初造,各有本義。通用日久,形、音、義都會產生變化。馬祖方言中的「縣」與「懸」,其變化頗為曲折,尤其是「縣」字,在大學《聲韻學》的課堂上,經常被提出做「類隔」反切的實例說明。本文就以簡單的道理,說明兩者之間的分化與運用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