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7

馬祖方言本字解析:說「之」、「止」、「匝」

0
說「之」、「止」、「匝」
之的字形演變圖
之的字形演變圖     

「 之」字馬祖話讀音。

八音反切:只衣切。

注音符號:ㄐㄧ(或ㄗㄧ)

馬    拼:ㄐㄧ(tsi)

國際音標:tsi44

漢語拼音:ji(或zi)

止的字形演變圖
止的字形演變圖

「 止」字馬祖話讀音。

八音反切:只以切。

注音符號:ㄐㄧ+(或ㄗㄧ+)

馬    拼:ㄐㄧ+(tsi+)

國際音標: tsi33

漢語拼音:ji+(或zi+)

匝的字形演變圖
匝的字形演變圖

「 匝」字馬祖話讀音。

八音反切:止插切。

注音符號:ㄐㄧㄚㄎˊ

馬    拼:ㄐㄧㄚㄎˊ(tsiakˊ)

國際音標:tsiak23

漢語拼音:jiakˊ

本文主要在分析「匝」字來歷及它的音義。在日常生活中它不算是罕見字,但字形結構及演化過程頗見曲折。我不否認方言書寫是一門難度很高的學問,稍不注意就會張冠李戴。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有些雖經過長時間考證的方言本字,在提出結論時頗感「得意」,但隨著閱讀古書增多,信心偶而也會動搖,甚至當下就靦腆的自我推翻和改易。學問之道無他,只有「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不斷的自我充實,方能「日起有功」。本文試著為大家就「之」、「止」、「匝」三字本形作解釋,希望能提出合理的解釋,進而提供可用的本字,使鄉親在書寫方言時能更順暢、更便利。

 

「之」、「止」、「匝」三字的造字理念本來是有關聯的。但隨著時代遞嬗,最後三者變化卻各有方向。「之」今天用做虛字,是假借字之一,由結果來看,它的發展結果和原本意思已大不相同了。它的本義是象「人的腳掌踩地」,一橫就是表示地面(或平面)。故全字形構是在表達「行動」、「前進」、「前往」等概念。國中國文課本有一篇〈為學一首示子姪〉,文中描寫四川有一貧窮和尚,「吾欲之南海」(我想南海一趟)。李白有一首七言絕句〈送孟浩然之廣陵〉,這裡的「之」得做「前往」解釋。兩個句例中的「之」都是當動詞用。和「之」的形音義皆相近的字是「止」。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在「地面一橫」之有無。從古文字的形體看來,「止」是「腳掌」的象形,所以,它的本義是「腳趾」。可是,它被用作「終止」、「停止」義之後,人們就在旁邊添加「足」形,讓「趾」成為「腳趾頭」的專用字。這種經過兩次造字過程所產生的後起形聲字,我的文字學老師龍宇純教授稱之為轉注字。有趣的事是,「止」被當作「停止」義使用其時代甚早。春秋時代有「止戈為武」的名言,說話人是根據「止」的後起字義來解釋武,認為「能終止戰爭才是武德表現」。錯!在古早為生存而戰的時代,不可能有如此高尚的哲學意涵。「止戈為武」應該作「帶著戈矛出發征伐敵人」,如此才符合造字原意。

 

「之」、「止」本義和引申義都有「行動」的意思,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正大門有「止於至善」之語,此處的「止」就不應該做「停止、終止」的解釋(這是另一個話題,今暫不表述)。「」在上古時代有作「」形,人們為了要表達「不前進」的意思,最方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取「」字作相反表示。換句話說,「前進」的相反就是「不前進」。「」的左右相反意義不大,故只好用「」作上下顛倒的「」。所以,《說文解字》說:「帀,周也。从反之而帀也。」就是這個道理。「不前進」就是「在原地逗留」、「在原地打轉」,所以,「帀」有圍繞、環繞的意思,只是後來帀被「匝」取代了,以至於今天「帀」廢而「匝」存。

 

李孝定教授由「帀」古文字進行比對、歸納後,提出不同的看法。李老師認為:「帀」在金文中用法同「師」,「師」的意思為軍隊。軍事行動必有圍攻、包圍…等動作,所以,環繞、圍繞的意思由此發展而出。各家言之成理,不同的推闡卻有相同的結論。無論是「帀」或是「匝」,做圍繞、迴環的解釋應無疑義。分析完字形回到自己的母語來看問題。

 

我喜歡運動,經常在住家附近的國小快步走操場。某日,有一位台籍阿伯用閩南語問我說:「陳老師!汝(ㄋㄧˋ)行(ㄍㄧㄤˊ)幾(ㄍㄨㄧ)ㄗㄨㄚˇ?」老先生是問我走了幾圈?他用的詞彙很典雅,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說的ㄗㄨㄚˇ漢字就是「匝」。當下我非常高興,立刻在隨身帶的筆記本上做紀錄。其實這個字對咱們馬祖人來說算是常用語彙,因為老鄉親在日常對話裡常用到它。譬如說,捲褲管的動作就是「匝」(ㄐㄧㄚㄎˊ)(見下圖1.)。把過長的繩子圈起來是「匝」(見下圖2.)。馬祖漁家曬蝦皮用的竹篾蓆子也應該是「匝」(見下圖3.4.),只是一般人都把它寫成「笮」了。(笮的國語讀ㄗㄜˊ。)

圖1.捲褲管。
圖1.捲褲管。
圖2.盤繩、線。
圖2.盤繩、線。      

說了半天,現在就舉幾個實例以幫助大家理解。

  1. 匝起呵:捲起來。盤起來。此地用作動詞,以它來造句就是:

▲ 揢褲骹匝起呵。(把褲管捲起來。)

圖3.匝 [笮]。
圖3.匝 [笮]。
圖4.從前馬祖鄉親用匝 [笮] 曬蝦皮,曬後收蝦皮的情形。
圖4.從前馬祖鄉親用匝 [笮] 曬蝦皮,曬後收蝦皮的情形。    
 

  1. 若當名詞使用,則指大型的竹篾蓆子。它是漁家必備的曬魚貨工具之一。因

面積大,不用時能捲而收之。下列兩句都是用名詞來造句的。請大家參考。

▲ 匝(笮)鋪地兜曝蝦米。(竹篾蓆子鋪在地上曬蝦皮。)

▲ 伊野受怪,厝咧使匝(笮)做牆。(他很窮,家裡是用竹篾蓆子做牆壁。)

        (開版的照片下載自網路。)

伙利的走路時光

0
伙利媽媽出嫁時
伙利媽媽出嫁時

(一) 跌入海中的爸爸

伙利出生的時候,爸爸已經不再捕魚了。

據說他爸爸酒喝太多,成日混沌不清楚,冬天風大,他照往常一樣以酒當餐,大清早出海,就咕嚕咕嚕灌下一大碗公的老酒。

那天起風暴,漁船搖晃特別猛烈,比船頭還高的巨浪,一波接著一波,伙利爸爸被酒精掏空的身體,已經無法配合船身律動,一下沒站穩,跌到浪裡去了。海水冰冷,等到七手八腳撈他起來,身體半邊已經不能動了。他嘴唇發黑、牙齒打顫,足足躺了個把月,再也沒有回到海上。

面海的石頭屋
面海的石頭屋

伙利媽媽從此接管一切。她跟村裡地主依茂伯租一塊地,挑水挑糞種番薯;她切豬菜、烘豬料,餵養母豬,生了豬仔賣給飼肉豬的人家;她把伙利的哥哥從五年級課堂叫回來,送到鄰村餅店學藝,伙利哥哥經常端著竹籃在島上的學校、軍營,兜賣麻花、油餅、起馬酥。媽媽還得照顧伙利爸爸,他手腳不靈光,心思完全被酒精牽引,每日醉醺醺,只管食酒、怨嘆與罵人。

伙利那時念小學三年級,上學有一天沒一天,學校教的算術、國語、常識,是一個伙利難以進入的陌生世界。他還有兩個妹妹,不上學的時候,伙利手牽大妹,揹著還不會走路的小妹,在村裡晃盪,撿拾人家丟棄的菜葉,拿回去餵豬。

漁船歸航的傍晚,他便和妹妹跟在漁獲擔子後面,與村童一起爭搶掉落沙灘的雜魚。通常是漁家不要的帶扭、小蝦,如果能撿到鯷仔、鰃仔,媽媽便以小鋁盆盛著,擺在番薯簽裡悶熟,伙利蹲在灶後賣力拉風櫃,他期待鯷魚蘸鹹露,他能稀哩呼嚕吞下一大碗,猶帶著霉酸味的番薯簽。

在漁獲中梭巡的小孩
在漁獲中梭巡的小孩
蝦皮網中常常有帶扭、小蝦、鯷仔或鰃仔(現在的馬高運動場)
蝦皮網中常常有帶扭、小蝦、鯷仔或鰃仔(現在的馬高運動場)
沙灘上的魚雜是窮人晚餐的配菜
沙灘上的魚雜是窮人晚餐的配菜

有時,他帶著妹妹,往更遠的兵營附近,在垃圾堆翻找。運氣好的話,會帶回一雙被大姆指磨破的軍鞋,送給哥哥或酒醉的爸爸。有一次,他甚至撿到一包發霉的聯勤餅乾,橘子粉已經融化,塑膠透明紙包裹的薑糖卻完好如初,發出誘人的棕黃亮光。那個下午,伙利與兩個妹妹,含著薑糖捨不得咬碎,甜甜辣辣的滋味一直延續到夜晚的夢裡。

兵營有餿水還有水肥
兵營有餿水還有水肥

(二)依茂姆的番薯簽

媽媽承租的番薯地在東邊山,離村子很遠的風口,冬天北風呼號,夏天乾旱缺水,番薯收成時好時壞。有一年,掘開的瓜藤,牽連一串一串,像老鼠尾巴一樣大的番薯仔,難得見到幾個比拳頭大的,也已經霉壞。媽媽近乎絕望,用鐮刀挖掉已經變黑腐壞部分。

種番薯的婦人
種番薯的婦人

那年冬天,土窖裡一個番薯也沒有。媽媽喚伙利去跟依茂姆借番薯簽。他在依茂姆的門外等著,寒風從海面刮來。依茂姆終於在門口出現,手裡端著半盆番薯簽,她拍拍伙利的頭,輕聲說:「依弟,您跟媽媽說,上回借的還沒有還!」

伙利回家不言語,默默把番薯簽遞給媽媽。平日從透光瓦射入的陽光,不知何時已經隱去,伙利看不到細微的浮塵,與近乎透明的絲線在陽光中飄盪。他手足冰涼,從未覺得這般寒冷。

隔年夏天,伙利哥哥受不了餅店油煙與師傅打罵,他決定與許多少年一樣,離開島嶼,到遙遠的金門讀士校,加入國軍。搭補給船離開的那個清晨,天猶未亮,哥哥搖醒伙利,像大人一樣對伙利說:「依哥去當兵了,部隊的米飯很香,不要掛慮,你要多照顧妹妹。」

(三)外婆家的快樂假期

回娘家
回娘家

伙利外婆住在島嶼另一端。逢年過節,媽媽備妥紅紙包裹的麵線、炒米、芙蓉酥,還有染上紅丹的太平蛋,有時還附一塊貼紅紙片的五花肉。媽媽挎著竹籃,伙利和兩個妹妹跟在後頭。

她們走過農田、壕溝、軍營、坑道與無數的崗哨,爬過一座又一座山坡。他們在山巔眺望腳下的村落,炊煙裊裊升起,看到海面正在下網的漁船,看到岬角哨兵用望遠鏡觀察漁船的行蹤,看到遠方模糊的島影,還依稀聽見依茂伯吆喝土狗的聲音。

伙利額頭微微出汗,灰暗天空下,媽媽的藍衣黑褲、妹妹的粉紅短襖,閃耀著奇異的亮光。風從遙遠的海上吹來,吹過媽媽耳祭紅豔的紙花,吹過山坡猶未褪落的黃菊,吹過剛剛冒出的山杜鵑,一切都像跳舞一般輕輕地搖動。

抵達外婆住的村子之前,他們必須穿行軍方新建的公墓。紀念碑四周樹木掩映,木麻黃與龍柏已經長得比人還高,祭堂隱藏其中,沉默而陰森。兩座石獅齜牙裂嘴,彷彿飽含怒意,永遠瞪視前方的海面。媽媽領著他們沿階梯而下,那長長階梯的盡頭不遠,拐個小灣,外婆已等在那裡。

軍人公墓
軍人公墓

外婆梳髻,有點駝背,灰白頭髮長年插著一支綠色頭簪,臉上皺紋又粗又深。她的髮髻是媽媽年輕時的長髮編製的。外婆知道許多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她似乎懂得神明旨意,她知道何時嫁娶?新船何時開光出航?何種草藥能治痼疾?逝去的親人在天上過得如何?她甚至知道三代以前的細微往事。

外婆家裡許多人進進出出,他們為大小事請外婆指點。有時遇到小兒夜哭不停,或是大人發癲失魂,外婆便為這樣突發事件跑腿,不是急匆匆上山採集草藥,便是到廟裡請示神明。

住外婆家那幾天,伙利有如鑽入快樂的夢境。他隨外婆到廟裡燒香,祈求玄天上帝收為義子;他與村裡小孩玩彈珠進洞,贏到的玻璃珠足以裝滿鳳梨鐵罐。

傍晚時分,外婆從灶頭鐵鼎,撈出熱騰騰的麵條,配料有魚丸、魚麵、肉片,還有綠白相間的蒜苗,伙利狼吞虎嚥吃得一頭汗。這些都是上下澳的厝邊鄰居,年後捧來孝敬老人的點心。外婆集中倒入大鐵鼎,再把早已備妥的粉紅包裝炒米,作為壓碗答謝的回禮。

一直等到玄天上帝與大王宮擺暝過後,伙利才從夢中甦醒,回到渾身酒氣的父親家裡,回到餐餐都是番薯簽的日常。

(四)媽媽肚子疼

有一年夏天,伙利媽媽頂著大太陽,奮力在田埂挖掘,一株番薯一個坑,整整齊齊排列,像嗷嗷待哺的鳥喙。她上山到軍營的廁所挑糞,細心摻水調配,一杓一杓沃入坑內,為即將來到的冬天,預約圓滾結實的紅心番薯。

也許因為糞擔過重,也許因為陽光熾烈,也許因為濃烈的屎臭;等日頭落山,伙利媽媽一身疲憊回家,她覺得噁心難過,渾身不舒服,沒吃晚飯就躺到床上。

伙利爸爸仍跟往常一樣,整個靈魂都在與酒精拉扯掙扎。

到了半夜,伙利被媽媽一聲強過一聲的哀號吵醒,他看到媽媽披頭散髮坐在床沿,額頭滾著豆大汗珠。媽媽一手按住腹肚,一邊吃力地對伙利說:「我兒,媽媽腹肚疼,你即刻去外婆家,祈求玄天上帝香灰,你快去,媽媽快沒命了!」

那是一個沒有月亮的漆黑夜晚,媽媽給伙利一只手電筒。十歲的伙利趿一雙塑料拖鞋,短衫短褲,往記憶中的山路行去。才出村口不久,他就陷入深深的黑暗之中,前方有如堵著一道看不見的厚牆。

他打開手電,微弱的電光穿過黑牆,落在前方樹幹。他擔心電池不夠撐到外婆家,趕緊記牢光照所及的路面,算計哪裡有坑洞、哪裡有突起石塊,隨後關上電門,憑記憶快速奔過那段路面,抵達樹幹後,再亮起手電,尋找下一個暗黑摸索的目標。

就這樣跑跑停停,一路往山的深處而去,萬籟俱寂,他只聽見沉重的喘息與自己的腳步聲。

「誰?什麼人!」突然,黑暗裡傳來一聲爆裂的吆喝。

伙利驚嚇不已,他看到前方燈火閃動,忽上忽下,一個全副武裝、端著步槍的軍人愈來愈靠近。

伙利嚅囁:「是我,林伙利。」

哨兵端詳一陣,厲聲問:「小鬼,三更半夜做什麼?」

伙利:「我媽媽肚子痛,她要我去找外婆拿香灰。」

哨兵的手電筒像探照燈,打在伙利驚惶的臉上。燈束從頭往下,聚光在伙利趿著拖鞋、沾滿塵土的兩腳,被銳石劃破的腳趾猶在淌血。哨兵看一看伙利,示意他快走,黑暗中伙利忘記腳趾的傷痛,一心只想快快趕到外婆家。

厲聲質問伙利的哨兵
厲聲質問伙利的哨兵

伙利終於來到最恐懼、最擔憂的公墓後山。不知是因為大海後方的月亮已經升起,還是遠方星星的亮光,他能模糊看到高聳的樹梢,像無數戴著軍帽的人影,緩緩擺動;樹杈交錯摩擦發出嘎嘎的聲音,他還聽到許多不知來自何處「吱吱、嘰嘰」的聲響,他非常害怕,通過祭堂旁邊的小路時,他幾乎哭出來。

他想到媽媽扭曲的臉容、痛苦的哀嚎,繼續往階梯的方向行去。他不敢走太快,怕驚動自己也說不清的幽冥世界;也不敢走太慢,擔心被身後的陰影與怪聲留住。他終於抵達外婆家,門依呀開啟。

外婆驚異的望著他:「依命!你怎麼來了?」

(五)神明的香灰

外婆立刻準備炷香、對燭、元寶紙錢,連夜帶伙利到玄帝宮上香。外婆持香,跪在神明案前,口中喃喃,好像面對親密的家人。她一五一十向神明訴說,女兒如何嫁到外村,如何生養兒女,如何中邪生病。她祈求神明一本初衷,像保佑境內義子一樣,保佑嫁到外境的女兒。

伙利媽媽出嫁時
伙利媽媽出嫁時

伙利跪在外婆身後,燭火搖曳,他偷偷抬眼上望神明,平日肅穆、威嚴,懾人心魂的面容,此刻顯得莊嚴慈祥,似乎可以感受神明無遠弗屆的法力,祂是如此靠近人間,如此靠近外婆與伙利。外婆掇一撮香灰盛入小紅布袋,囑咐伙利安安心,媽媽服了神明香灰一定好起來。

伙利再次上路,月亮不知何時已掛在清冷的天空,夜涼如水,他感覺輕微的涼意從海面襲來。他已不需手電筒照路。他再次經過依舊暗黑的公墓,仍然覺得心裡發毛,卻踏實篤定許多,他甚至回眼看了那一對張口獠牙的石獅。

公墓祭堂
公墓祭堂

伙利回到村裡,天已微亮,早起挑擔賣菜的婦人好奇看著匆匆行走的伙利,他來不及解釋直奔回家。他看到媽媽已經起床,坐在餐桌前,緩緩扒著昨晚沒吃的番薯簽。媽媽看到伙利,將他攬入懷裡,他覺得媽媽似乎好多了。

這時伙利看到爸爸,那個經年浸在酒精中的爸爸。他居然沒有聞到爸爸宿醉的酸臭酒味,原來布滿紅絲的眼睛,今天特別清明。爸爸走過來,用他尚且靈動的右手摸摸伙利,拍拍肩膀,隨後在媽媽的身邊坐下,定定看著伙利。

伙利把藏在胸口的香灰取出,交給媽媽。他看看媽媽,看看爸爸,突然趴在桌上,一頓一吸的抽噎,接著嗚嗚哭起來,愈來愈大聲。

(島嶼的走路時光 第四篇完)

原文取自劉宏文臉書

馬祖創作歌謠:〈心之驛〉── 兼說「藍眼淚」軼事兩則

0

        

(國語歌詞‧稿)

沒有月亮的夜晚

微微星光閃閃

跳躍的大海精靈

仙境夢幻

觸動我的心房

啊……

仙境夢幻

觸動我的心房

藍眼淚

閃爍點點

藍眼淚

尋找同伴

寂寞的沙灘舞動身影

短暫的亮麗

人海展現斑斕

人海展現斑斕

東山朝陽燦爛

光芒照耀海岸

故鄉風情隨潮汐

一年又一年

一站又一站

啊……

我的故鄉就在前方

我的故鄉就在前方

就在前方

 

近幾年,馬祖「藍眼淚」曾為當地觀光事業掀起熱潮。許多人慕名而來,甚至夢幻景觀照片也登上國際媒體。因為如此,機位一票難求,民宿、餐廳也生意興隆。相關知識報導已多,今天就利用此機會說一說少為人知的小故事,並介紹這首詞曲創作的原由。因為歌詞是以國語創作,全文涉及方言之處不多,所以本文未錄製音檔。

 

去年11月份曾回馬祖做演講,當天因為馬祖天氣不穩而延誤行程。心情極為焦躁,和主辦單位聯絡問相關細節,閒談時,以國語、方言交互運用,而且音量宏大,此舉引起一對夫妻觀光客的好奇。他們主動搭訕並做自我介紹。先生曾在金門服過兵役,太太從小在左營眷村長大,聽慣了福州話,但是對我所說的另類鄉音,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她從我講手機的內容知悉我的工作與身分後,更是喜出望外,原來大家都是同行的。故雖是萍水相逢,卻熱絡如同知交。相談甚歡,一直聊、聊,聊到當天馬祖機場關場。一聽說班機取消,咱們心情盪到谷底。雖然現代化的客輪,其舒適度強過從前的登陸艇,但是海路辛苦只有搭過補給艦的人才能體會。所以大家都沒有意願前往基隆。班機取消已是事實,那就繼續聊吧!

 

與客人閒談時她多次提到「藍眼淚」。身為在地人士的我,因為相關知識所知不多,故不敢多言,有些話語只能點到為止。聽她對如夢如幻的景觀充滿期待時,心想她一定是被現代的攝影術所影響了。都已經11月了,哪有「丁香水」、「馬尿水」可看的!基於禮貌,不想掃她的興,我笑而不答,甚至「顧左右而言它」,只能說目前馬祖有復育單位,且有專人導覽,若天候不良,季節不對,可前往參觀。聊天時,我對藍眼淚的陳述,老實說是「道聽塗說」的,但觸及馬祖閩東文化部分卻能如數家珍,尤其是她比較熟悉的福州話。過程中,她聽了我對福州腔方言與長樂腔的異同比較,然後態度優雅、禮貌地說「茅塞頓開」。此刻方知,旁聽的賓客不只她夫妻倆人。

馬尿水。曹祥官課長拍攝
馬尿水。曹祥官課長拍攝
從前漁人稱的丁香水,東洋水。今人稱藍眼淚。曹祥官課長拍攝             於東西莒航道之間的永留嶼附近
從前漁人稱的丁香水,東洋水。今人稱藍眼淚。曹祥官課長拍攝 於東西莒航道之間的永留嶼附近

前年到桃園八德參觀媽祖遶境活動,巧遇兒時玩伴和年長鄉親。鄉親們對因觀光熱潮導致機票難買的事頗有怨言,七嘴八舌的議論,最後提出總結──都是因為藍眼淚的原故。此時,有一位長輩火冒三丈的叫囂,而且用「經典」的馬祖「問候語」說:「『伊娘嬭我 X 』,東洋水有啥好看!」娘爸爹(老子)涉過海水上岸時,發現腳踝都沾滿了藍眼淚;划槳時,船槳抽出海面,木槳上都是藍光點點。這些話的可靠度我不敢評論。因為看藍眼淚的時間點,必須是無光害的夜晚,而老鄉說的情節,如果真有其事,應該是發生在古早、古早的年代,可能不會晚於民國38年之後。因為38年之後,國軍轉進來此,兩岸對峙,夜晚禁止出海作業,這種「天寶舊事」的情節,如,夜晚海上涉水、划船、捕魚等,出現的機率可能性並不高。或許有,那只能說是個人的因緣際會了。

 

前兩年回馬祖,在山隴臨時市場和觀光客擠在一起吃早餐,餐畢和王爺等走在海埔新生地上,遙望從前服務的單位──馬祖高中。海浪衝激著碼頭運動場,南側往成功山方向,軍管時期就有學生偷溜下去游泳。…回憶往事,多如牛毛,…。也許時機巧合,王爺和耆老們的記憶匣子也隨之開啟。

 

話說民國四0年代,馬祖因屬戰地,軍民日常生活貧窮又緊張。戒嚴宵禁、燈火管制,無日不有。某日夜間宵禁之後,大地一片沉寂。有老兵查哨來到山隴澳口,他看到遠處岸邊有閃閃「鬼火」,以為是敵人來偷營劫寨的。一看到衛兵神態自若,毫無向上級回報之打算。老兵一肚子火,用盡了他所有會的「三字經」飆罵,然後氣急敗壞的向上級反應。戰管中心緊急命令,全體部隊就戰鬥位置,漁民當天也不得出海。駐軍手握武器,躲在掩體和「敵人」對峙著,海面沒什麼動靜,但繃緊的神經卻不得舒緩。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漁民群聚港口,因狀況不明,只能七嘴八舌的議論紛紛。上級請「報案者」陳述當時情況。老兵在電話這一頭具實描述,在場的漁民聽罷,無不大笑絕倒。因為它就是大家熟悉的「丁香水」(藍眼淚)而已。

 

說完故事,各自打道回府,準備第二天首班候補。在公車上,心情越來越沉重,因為台北的天氣也開始陰霾。次日,首班機位雖然候補到了,可又擔心能否順利降落。因為原班折返並非新鮮事。最近一次和老翁及台北愛樂的朋友連袂回馬,結果在南竿上空盤旋後折回。眼力好的鄉親說已看到雲台山的山頂了。若果真如此,家鄉豈不是已在我們座位下方了!好在這只是回想而已。經過四十多分鐘的飛航,聽到「即將降落」的播音,忐忑之心才一掃而空。

 

去年開始,辭去了所有的兼課工作。目前算是悠閒人,除了整理手邊的舊資料以外,還到社大選修「詞曲創作」的學分。這個機緣對我創作的眼界提升幫助甚大。本班的特色是強調自己的「感覺」自己寫、自己譜、自己唱。寫歌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領域,作詞、填詞的能力勉強及格,因為在中文系曾有唐詩、宋詞、元曲習作的經驗。至於旋律的鋪陳邏輯,就得多和同學切磋琢磨了。

 

這首作品是以機場巧遇觀光客、為客人講述藍眼淚的故事、介紹馬祖閩東文化以及先前班機折返的感想為創作元素(文中紅字部分)。為我伴奏的是组過樂團的廖學長(吉他)、吳學長(貝斯)及國中音樂老師羅老師(鍵盤),她也是同學作品的編曲人。每個月公演地點,都是在圖書館一樓大廳,因為是公共空間,人來人往頗為熱鬧,影響到收音品質。所以,本文只附上照片而不另加影像檔,實在抱歉。

馬祖禮俗簡介:「絕問」與「燒菜飯」(下)

0
石敢當

鄉野奇談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的故事情節曲折。當事人若有繪聲繪影的本領,那這個迷人的故事,將會流傳於相同生活背景的同儕中,甚至歷久不衰。本文所說的幾個小故事,都是我的經驗,因此這就無關乎他人的人格或隱私等問題。其實和本文類似的故事各村都有,大家看了之後,就當做是發生在舊社會中的生活小漣漪吧!若願意進一步去類比、去聯想,或許會牽引出更多離奇的小故事來。

 

前文說,我在童年時代曾染上腮腺炎。某日清晨到校,林良華老師對我說:「你的嘴巴有點歪。」可我自己毫無感覺,他帶我到辦公室照穿衣鏡。也許是心理作用,結果越看越歪。說時遲那時快,二話不說的哭著跑回家找娘。媽媽帶我到隔壁的隔壁找親家母「診療」,記得她為我抹上黑色土藥。因不見療效,過了兩天再去找「神嬤」(類似靈媒角色。ㄒㄧㄥ+ ㄇㄚ+,sing+  ma+)。家母表明來意後,對方就盯著我瞧,並且用很嚴厲的口吻說:「有一次神明巡邏村莊,妳兒子隨地小便,不小心『尿花』濺到神明的腳,結果被搧了一巴掌。」「神嬤」之言讓我信以為真。民國四十幾年的馬祖,家裡都沒衛浴設備,到屋外小解根本就是男人、男孩、男童的「專利」。所以,到底是哪一次「命中」的,或在哪裡濺到的,自己也說不準。因為這次是向神明謝罪,所以,到廟裡是燒「元寶」(兀ㄨㄛㄥ+ㄇㄛ+,nguong+ mo+)「庫銀」(ㄎㄨ 兀ㄩㄣˋ khu ngyngˋ)。後來聽軍醫解釋,方知此乃腮腺炎也。不諱言的說,這次「傳奇」經驗帶給我很大的影響。

 

戒嚴時代,兩岸對峙。大陸不能去,台灣不方便去,絕大多數人的「生老病死」都「發生」在列島上。「二次葬」不是馬祖習俗,但卻有許多不得已的原因須開棺撿骨。撿妥的枯骨就放置在陶罈內,從前馬祖民間沒有火葬設備,也沒有存放骨灰的納骨塔。內裝人骨的陶罈馬祖話說「金甕」(ㄍㄧㄥˋ兀ㄛㄩㄣˇ,kingˋngoyngˇ)。「金甕」不可能放在家裡,更不可能郵寄到台灣存放,只好在自家的農地內側隱蔽處露天擺著。(極少數的人家將棺木ㄉㄧㄥ(ting)在家裡,那是另一種習俗,暫不敘述。)有「他」在的地方,一般人都會敬而遠之。除此之外還常見搭有袖珍的小小房屋,馬祖話說「宮囝」(ㄍㄩㄣˋ兀ㄧㄤ+,kyngˋngiang+)。小時候的我,生性調皮又好動,而且愛看勞軍表演,然後順便採野果。所以,家大人常警告我,走在荒山野地,絕不可亂丟石頭或隨地小便,以免不慎冒犯了「甕中人」。因為有尿到神明腳的「前科」,所以,父母親的警告一直牢記在心,這是少數肯聽話、並且牢牢記住的實例。我家祖墳於民國50年修建完成(根據墓碑資料),在此之前也歷經多年的施工。記得當時經常要送點心到工地,吃點心是匠師們休息時間,他們聊天的話題「七葷八素」,有些聽得懂,有的「聽不懂」,但歷歷往事盡在記憶之中。最常見的動作是尿急解手時,大家都會說:「天地神明快行邊(走開),我此刻(馬上、立刻)放龍(尿尿)了。」

 

前段提到「尿花」與「放龍」之詞,那是很典雅的古方言詞彙,就是因為典雅,故須用通俗、土直的話語來解釋,否則無法精確達意。好在所用的詞語尚未到「粗野」的地步。「尿花」不是尿在花圃澆花的意思。而是指「野外方便時,未注意風勢、風向,因風而起的尿霧水花。」至於「放龍」的樣子,可謂盡在不言中,略加思考想像,答案不難呼之欲出。

 

54年寒假初(?),全身無預警的長出疹子,夜晚奇癢無比,凡抓過必留下痕跡。老爹要我用包粽子的鹼塊泡澡。鹼塊我家有販賣,馬祖話說ㄘㄛ+(tsho+),漢字書寫做「草」(要用文讀音來念)。兩天過去了,皮膚照癢不誤。隔壁表叔建議用泡海蜇皮的明礬泡澡,但只有止癢功能。最後只好到衛生院掛門診,看診的醫師是中心國小籃球教練狄老師的尊翁。三天一個療程,每天藥吃4次外加一次針劑,經過三次療程,「癢症」不動如山。為我注射的大姐,是一位心地善良、受過短期訓練的助產士,她打針打到手軟。我不知道她的大名,否則遇見她一定向她鞠躬行禮。某次打完針,左手按壓藥棉,並攬著我語帶哽咽的輕聲說:「小弟!這種病吃藥打針沒效,快請媽媽到廟裡燒香試試看。」那種憐憫的眼神和語氣至今不忘。當時牛角村無廟宇,即便是神明也是寄人籬下。到「西邊山」平民百姓家,在場有一位見多識廣的阿婆說,這是「病腿鬼絕問」。馬祖話的「病腿」(ㄅㄤˋㄊㄛㄩ+,pangˋthoy+)就是國語的痲瘋。痲瘋雖然可怕,但「病腿鬼絕問」並不可怕,因為鄉親聽習慣了,而且聽說只要燒一些紙錢就能打發。然而身歷其境之後才知道事情並不單純。

 

阿婆交代,先準備一個破敗不堪使用的火籠竹編外層(圖1.),她說越破爛越好。這麻煩大了,因為此物是阿公、阿嬤寒冬烤火取暖聖品,也是陰雨天烤尿片的工具之一。竹編外層是護著內裝炭火的陶罐,外層一旦腐朽、鬆散、解體,就只好拿去當柴火燒飯,因為誰會抱著炭罐子自我炮烙!所以,沒有人會把腐朽的物品留下備用。家母英明有智慧,做事果斷又明快,此物既然不可得,必有一物以代之。她想到用斗笠,因為斗笠的骨架也是竹編的。媽媽拿著全新的斗笠和鄰居交換。據說「病腿鬼」愛髒,母子倆拿著紙錢、舊斗笠來到牛角人所稱的「北埕」(ㄅㄛㄩㄎˇㄉㄧㄤˋ,poykˇtiangˋ)。此地是垃圾場,旁邊有一公廁及糞坑,地點很理想。家母嫌不夠髒,又到糞坑上方拽一些枯的「菅母」(ㄍㄤˋㄇㄛ+,kangˋmo+)助燃,並且不斷的拋下紙錢。待火勢猛旺時,吩咐我在火焰上方作東西、南北來回各跳躍九次。用軍事術語說,這是「交叉火網」。跳完之後我不能回頭看、不能和別人交談,尤其不能說剛才做了啥事,回到家裡蒙頭就睡,媽媽則在現場滅火。奇蹟出現了,不到半個小時,身體不癢了,平丘狀的疹子也不見了,並且能在被窩裡偷看葉宏甲的漫畫­­—–《四郎與真平》。

傳統式火籠
傳統式火籠
菅草
菅草

當天晚餐胃口特好,媽媽開始「表功」。老爹不信這套,認為病程走到尾聲自然會痊癒,這回只是巧合而已。但是,當事者是我,感受最為深刻。從未經歷過如此經驗,從「癢到極點」到「完全不癢」,中間居然跳過「漸漸不癢」的層次,神奇的事,若非親身經歷,實在是無法想像的。

 

民國72年任教馬祖高中,某日下課鐘響,班長喊「起立」、「敬禮」,我卻無法彎腰回禮,甚至無法走下講台。全班同學看著我,等我下達下課的指示。最後只能揮手示意。費盡力氣跨出第一步,步下講台卻只能一拐一拐的回到辦公室。心裡正在納悶,莫非……!只好輕聲細語的做「燒菜飯」承諾。晚上和曹主任一起去看電影,回程借故脫隊到雜貨舖買線香、紙錢等,趁月黑風高,「夜半無人私語時」,選在教職員宿舍和舊廚房之間的空地舉行「祭典」。那一次燒的紙錢不少,因為住校,無法預備白飯,故只好邊燒邊說,紙錢中包含「實物代金」,以免被誤會此為「好康」之旅。

 

以上情節雖然是我的小故事,但想必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因為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其他家裡。家鄉從貧窮走到小康,由戒嚴狀態過渡到民主社會,想必有許多傳奇故事可說。故事的價值並不在於它是否可歌可泣。我個人覺得,只要是自己的人生漣漪報與他人聽,都是溫馨而雋永的。

 

關鍵字:馬祖習俗   馬祖方言

馬祖禮俗簡介:「絕問」與「燒菜飯」(上)

0

數十年前的馬祖,民生經濟落後,貧窮的生活方式,發展出許多令人聞之驚訝的習俗。因為民智未開,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忌諱特多。舉例來說,女人分娩,古今中外皆視為大事,即便是醫療進步的今天,仍然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何況是從前,有許多突發的狀況是超出「穩婆」的經驗範圍。馬祖傳統習俗,新婦入門時就會在新房內安設臨水夫人的神位,馬祖話稱之為「房裡嬭」(ㄅㄨㄥˇㄋㄧㄝˊㄋㄝ+,pungˇnieˊne+),閩東一帶的鄉親尊祂(陳靖姑、臨水夫人)為婦幼守護神。雖然如此,地區仍有少數的老鄉,早在媳婦分娩前就把「地頭神」(村境正神)的香火供在家裡,讓神明守護著產婦,以求母子均安。現代的年輕人可以說她迷信,但卻是我們生命禮俗的內涵之一。

 

孩子出生後「伓好疼」(不乖。不好帶。ㄧㄥˇ兀ㄛ ㄌㄧㄤˇ,ingˇngo liangˇ)、夜哭不停、成長時不慎受傷、吃壞肚子、高燒不退、…過去醫療水準差,疑難雜症特多,所以,求神問卜的行動就伴隨著我們成長。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大人們說「犯鬼」、「ㄗㄨㄛㄎˋㄇㄨㄛㄥˇ」(tsuokˋmuongˇ)、「解悶」、ㄉㄛˇㄌㄟㄎ、(toˇleik)…等語彙。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語意就是被鬼怪「蠱惑」,前兩個語詞(紅色字體)較通俗、較直接,它絕不會出現在謹慎過度、凡事忌諱的「嫩貳」(ㄋㄛㄥˋㄋㄟ^,nongˋnei^)阿婆口中。有「教養」的「嫩貳」阿婆,只會用後兩種詞語表示遭到鬼物迷惑的神情。說到這裡,我們無法逃避「ㄗㄨㄛㄎˋㄇㄨㄛㄥˇ」、「ㄉㄛˇㄌㄟㄎ」要如何書寫的棘手問題。

 

方言「ㄉㄛˇㄌㄟㄎ」的意思為「搔擾」,十幾年前我認為它的漢字應寫成「倒勒」,詞義等同國語的「倒懸」。後來無意間看了一本筆記小說,書中記載清朝初年有雜耍叫做「倒喇」,這是頭上頂著物品表演特技的功夫。乍看之下,以為它就是咱們這個詞彙的漢字寫法,然而經過三思,發現語音無法切合,所以只好「忍痛」的暫時割捨。至於「ㄗㄨㄛㄎˋㄇㄨㄛㄥˇ」的寫法困擾我很久了。它的意思是指被鬼怪附體或侵犯,從前我用「絕娩」,但總覺得心有未安,因為它必須兜圈拐彎的解釋,過程太過勉強。前一陣子祥官來電詢問它的寫法,我支吾半晌卻難以告知。這個語彙兩本福州方言詞典皆未收錄,本文題目用「絕問」,這是語音最切合的兩個方言字。目前也只能這樣了。

 

「絕問」和「燒菜飯」是有因果關係的。從前人在生活上過得不順心,或身體感覺不適時,甚至母豬死了,老母雞「癁瘴」(雞瘟。ㄅㄨㄎ ㄗㄨㄛㄥˇ,puk tsuongˇ)等,一定會聯想到是否有鬼怪作祟。若是看到孩子久病不癒,行動異常,當時的媽媽一定會開口承諾說,去「燒菜飯」(ㄒㄧㄨˇㄘㄟˋㄅㄨㄛㄥ^,siuˇtsheiˋβuong^)。「燒菜飯」的目的是提供極為簡略的飯食,讓鬼怪飽餐一頓,同時拿一些小錢後盡速離開,不要再騷擾孩子,讓孩子早日恢復健康。在此特別、特別…要提醒讀者朋友,「燒菜飯」不是敬神,只是提供一碗白飯,飯的上面插一雙筷子、放一粒酸梅蜜餞橄欖。飯就擺在屋外地上,點一炷或三炷香,線香插在飯上或地板上皆可(圖1.)。點的香剩下3分之1時開始燒「楮衣」(ㄐㄧㄚˇㄧ,tsaˇi )。這是紙錢上印著衣裳、日用品的冥幣。隨著時代進步,陰間也改走流行風,目前坊間有賣色澤光鮮亮麗的花布(見下圖2.3.)。它音變之後鄉親們聽音辨義都寫成「紙衣」(ㄗㄟˇㄧ,tseiˇi)。此時當事者的媽媽會以誠懇的語氣,邊燒邊說:「吃飽後請趕快離開吧。」「燒菜飯」不能供應水酒及桌椅板凳,否則,讓他們感覺「賓至如歸」那就麻煩大了。

燒菜飯示意圖
燒菜飯示意圖
傳統式紙錢
傳統式紙錢
楮衣
楮衣    

 

從前的馬祖長輩,對焚香之事極為慎重。因為線香代表對鬼神的「邀請」和「溝通」,一旦點燃,就會招來不速之客。家父母在世時,雜貨舖是我家經濟來源的主力,販賣的物品真的是「南北京果、華洋百貨」,不僅有文具、食品、香炮紙箔,甚至有五分珠、傷風克。所以,有時會點線香測試它的氣味。此時大人不忘吩咐,點的香要和地板隔空成平形狀,不可垂直豎立。假若要垂直插立,則線香須折斷如注音符號的「ㄣ」形(見下列照片)。我也看過隔壁伯祖母的店家,常把非年節時點的香,直接插在門柱上的簡易、克難的小香爐裡,既能聞其香味,又能拜天公,這可是「一舉兩得」的事啊。

無特定目的的點香處理方式
無特定目的的點香處理方式
無特定目的的點香處理方式
無特定目的的點香處理方式

「絕問」是形容鬼怪的作祟魔法,此語詞不能移作他用。但早先也被用在謔稱「阿兵哥騷擾馬祖美女」時。兒童被神明處罰多半是說「拍嘴 [卑頁]」(掌嘴。ㄆㄚㄎˇㄘㄨㄧˋㄅㄝ+,phakˇtshuiˋpe+)。坦白說,類似的民俗都是信者恆信的,從前醫療水準差,許多疾病的習慣名稱是代代相傳的。腮腺炎會讓患者臉頰、下巴腫大,所以,馬祖話稱此病為「豬頭ㄗㄨㄛㄥˇ」,一般人不會寫它的本字,哥哥、姊姊幫小弟寫請假單時,只好寫:「今天ㄨㄨㄨ因為長豬頭將,請老師准假一天。」此地的「將」是錯別字,正確的寫法是「」。馬祖話將軍的「將」和「瘴」同音,所以有此誤會。從此以後,村莊裡的同學就稱患腮腺炎的小朋友為「豬頭將軍」。我當上「豬頭將軍」是在小學二、三(?)年級時。(未完)

依巴的走路時光

0
依巴時代註1
依巴時代註1

‧ 依巴時代

依巴從小又黑又瘦,他是增財叔與秀娥嬸的第三個孩子。出生沒幾天,秀娥嬸便抱著紅通通的他,從下村跑到上村,再從東邊山跑到西邊山,四處央求還在哺乳的婦人,分一點奶水。因為秀娥嬸生下依巴前,三個月內連續夭折一對兒女,男孩5歲,女孩3歲。嬰兒出生的喜悅,絲毫沒有減少秀娥嬸的眼淚,她極度悲傷,再也無法擠壓出半滴餵養依巴的奶水。

依巴時代註1
依巴時代註1

打從有記憶開始,村裡大人、小孩都叫他「依巴」,連增財叔與秀娥嬸都這樣叫他。最初不知什麼意思,也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直到有一天,山隴依妗(舅媽)來家裡作客,她燙髮擦粉抹口紅,紅藍繡花的旗袍在灰暗的石頭屋裡特別顯眼。依巴撥開門外一群探頭探腦的小孩,才剛跨入門檻,依妗便對著他說:「真像伙伕巴呀!」

依巴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就是那位圍著髒兮兮的布兜,一臉烏黑,在部隊伙房不斷往大灶添加煤炭的伙伕!他拿出秀娥嬸的梳妝鏡,發現從額頭以下到脖子,紅裡透著黑亮,確實比同伴「烏塗塗」。他還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臉頰上黏著已經風乾的鼻涕,有如貼著一片晶亮的塑膠,當嘴巴翕張閉合,還能微微聽到塑膠薄片龜裂的聲音。

自從知道依巴就是伙伕巴,而且出自華麗又貴氣的依妗口中,依巴覺得有些羞愧,有些洩氣,不過幾天後就雲淡風輕,依舊掛著鼻涕跑出跑進。因為村裡每個小孩都有外號,阿不記、猴仔、爛瓜、臭毛、馬面、闊嘴、烏魯雞、傻瓜弟、嫩嫩妹,更糟的還有狗屎、豬尿…等。這些或雅或俗,跟隨一世人的外號,有許多是依通伯取的。

依通伯成天在村裡晃悠,他海保部隊退役不久,便「上門」陳家成了女婿,村裡人喚他「流亡人」。流亡人辜負陳家期望,他沒有子嗣,看到小孩就趨前逗弄;大一點的小孩見著他,遠遠就避開,因為依通伯抓到男生就摸摸他的「把把仔」,抱到女生就捏捏她的臉頰。

‧ 分校時代

部隊踏上島上不久,新闢一條公路穿過村子中心,將村子上下隔開。大半時間雞群在公路漫步啄食,久久一輛軍車轟轟駛過,大雞小雞「咯咯」四下飛跳,車後揚起一團厚厚的黃色土塵。

下村住戶不多,雜貨鋪、豆腐店、哨兵亭、番薯田、玄帝宮、豬欄、雞塒、小溪、水井、糞池,足夠他成日晃蕩探索。他知道哪裡可以撿到溫熱還沾著雞糞的雞蛋,他發現小舖老闆每晚藏在櫃台內睡覺,他看到豆汁神奇地變成豆腐,他感覺玄帝廟神明炯炯的眼睛一直盯著他。即使在沒有月光的黑夜,憑著腳底觸覺,以及路面石塊的導引,他也能摸索尋去糞坑,噗通噗通拉屎;或者拐去小店,幫增財叔帶回一瓶福壽酒。

分校時代
分校時代

越過穿村公路,往上村另有一條垂直土路通往學校。說是學校,一眼望去,只是一排三間、蓋在防空洞上的水泥教室,外加一座小小升旗台。依巴在那裡,第一次看到綠色塑膠坐墊的靠背折合椅,第一次聞到課本翻開透出的書香,第一次與陌生女生如此接近坐在一起。

學校後面的上村,許多高矮房屋連在一塊,暗褐的石牆相互支撐,像城堡一樣堆疊矗立,那裏住著一位深居簡出的「癲婆」。有一次依巴與同伴在城堡嬉遊,從癲婆門口晃過,她正端著木盆往外倒水,長髮白顏,抬頭望見依巴,眼神空洞淡漠,隨後轉身隱入室內,暗黑的門洞傳出細細地怨咒聲。

村裡的小學只到三年級,升上四年級要到鄰村就讀。上村幾位坐在後排的高大女生,還有家裡開雜貨鋪,有著大大眼睛的嫩嫩妹,因為家裡困難,因為對國語算術沒有興趣,她們決定離開學校,不再罰寫錯字,不必四則運算。她們上山檢柴薪,去軍營挑餿水,在撞球場記分,到冰果行當店員。

她們與依巴分道而行,提早一步踏入大人的世界。

‧ 小學時代

小學時代
小學時代

每日上學,依巴都要爬過一段斜坡,在大王廟前的平台,居高臨下,可以回望小小村庄的動靜。他看到幼俤姐在屋前空地剃鼎(刮鍋),鋤頭刮過鐵鼎的聲音刺破天空;金泉叔挑著沉重的糞擔往番薯田行去;依蓮嫂帶著小寶在溪邊洗衣;有人拿著空鍋急急往港口據點奔去,那是村丁順仔幫指導員打飯…。

大王廟後面有幾座墳墓,旁邊立著一株高大的梗苜(椬梧),枝葉茂密,掛滿粉紅翠滴、小指頭大小的果實,四周還有蔓生的、艷紅的雛蘊(蛇莓),以及剝開果核,內面絨毛引發搔癢的「空甕(野薔薇果)」。

遇到清明穀雨,上村的依木姆手巾掩面,倚在墳頭,哭喊逝去的親人。那一聲長過一聲,淒厲而綿長的啼嘛(哭泣),讓依巴覺得世間充滿痛苦、哀傷,與無以彌補的缺憾。他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快步行過大王廟,忘卻那些酸酸甜甜,其實並不好吃的野果。

有一回,依巴擔任值日生,下課賣力地把黑板擦得乾乾淨淨,他左手拿板擦兒,右手持木棍,要到教室外把粉筆灰拍乾淨。教室的門關著,門上一格窗戶鑲的玻璃雪亮透明,狀似鏤空,依巴使勁把木棍從窗格伸出,嘩啦一聲玻璃碎了一地。

依巴頓時愣住,教室裡所有人都望向他。

他那時唸五年級,老師很年輕,冷峻不多話,厚厚的眼鏡看不出表情。依巴到街上,向一位修皮鞋也會換玻璃的師傅,打聽價錢,剛好是半個月營養午餐費用。依巴不敢告訴增財叔與秀娥嬸,他決定不吃午餐,省下錢買玻璃。這事最終還是讓增財叔與秀娥嬸知道,增財叔一如往常沒說什麼,秀娥嬸狠狠打了他一頓。

他已不記得那塊玻璃到底賠了沒有,但清楚記得木棍戳破玻璃清脆的聲音,那個聲音從白天延續到晚上,貫穿他整個坐在教室裡的求學時光,以致多年以後,還偶而在夢中出現。

‧ 初中時代

初中時代
初中時代

國小畢業那年夏天,多數同學隨家人遷居台灣,補給船帶走大人的過去也帶走孩童的未來。不久照片寄回來,他們都穿上流行的大喇叭褲,笑得非常燦爛開心;跟依巴最好的依華,去了更遙遠的金門,厚重的鋼盔底下是一張嚴肅卻稚氣未脫的臉容。

依巴沒去台灣,也沒去金門;在升學與工友之間,依巴拗過增財叔與秀娥嬸的盤算,繼續讀初中。那個暑假,他揹起冰箱,手持搖鈴,烈陽下走遍島上所有高高低低的土路,賣冰棒賺學費,再次把依巴還原成烏塗塗的伙伕巴。

新生註冊那天,依巴穿上嶄新的太子龍卡基制服,帶上臉盆、毛巾、牙刷、牙膏和一塊美琪香皂,像新兵一樣到竹篙坪(現介壽國中)報到。那是他第一次擁有個人盥洗用具,在此之前,他們全家共用一條毛巾,沒有牙刷,也沒有香皂。

依巴記得開學典禮,全校師生排排坐在綠色膠墊的折合椅上,他想起初入小學那年,那把老師專用、全校唯一、曾讓自己欣羨不已的折合椅。典禮枯燥冗長,校長與老師口音濃重,依巴聽不懂幾句,只覺得制服的堅硬衣領摩擦脖子很不舒服。他張望禮堂四周,黑壓壓一片都在扭捏蠕動,只有靠左邊的區塊特別安靜。全校女生剪著齊耳短髮,眼神專注,專心聆聽。她們白皙、靜默,細節豐富而美麗。

每到星期六中午,南竿住校生等不及吃中飯紛紛返家,餐廳僅剩下寂寞的離島學生。那一個多小時的返家行程,是依巴最愉快的時刻。山路經過村莊、田野、海岸和一片美麗的沙灘。依巴走走停停,看遠方模糊的島嶼,看停泊的漁船,他經常會想到隔壁班上的一位女生。

有一次併班上體育課,人群中依巴一眼看到那位白皙的女生。他遠遠看她如何跟旁人講話,看她輕巧的跑動,看她的酒窩與兩顆凸顯的可愛門牙。似乎有個瞬間,女生不經意地瞄到依巴,那個眼神比她看別人多停留一秒,依巴覺得充滿力量與勇氣,世界是如此明亮,如此美好。

週日下午,依巴要返回學校,秀娥嬸準備好換洗衣物,依巴穿上剛剛曬乾的回力牌球鞋,心情與回家恰恰相反,他覺得鬱結與慌亂。因為增財叔捕魚不順,賣掉漁船與漁具,專心務農。那位買了全部漁具的漁夫並未付錢,他就住在依巴上學途經的村莊,增財叔每次都要依巴尋到漁夫家討錢。

依巴去了幾次,不知是否故意避開,漁夫家的門始終關著。那時期島嶼漁獲欠收,許多漁家一年網不到百斤蝦皮,他們還不出貸款,有人自盡,有人走避台灣。依巴不知如何啟口面對那位欠債的漁夫,他索性繞過村莊,再跟增財叔說:「漁夫不在家。」

事隔多年,依巴才知道,那位從未見面的漁夫,就是當年那位白皙、有一對可愛門牙女生的父親。

初中1-3屆
初中1-3屆

‧ 高中時代

1969年,依巴初中畢業。那幾年連續發生塘岐、山隴、津沙、鐵板與梅石電影院宣傳砲彈傷亡事件,恐懼與憂傷籠罩島嶼的天空。學校組織師生大遊行,人龍從山隴、福澳、清水、走到梅石,抗議戰爭的殘忍,怒喊島民的無辜。

那一年,許多學生脫下卡基服,換穿軍裝,響應報國從軍的號召,更多人離開島嶼,離開貧窮與砲彈的威脅。每天都有人到廟宇問卜,到村公所遷戶口,到馬港搭補給船。依巴的許多同學都跨海到台灣就讀水產、師專、商職、與工業學校,或者進入工廠,成為推動台灣經濟奇蹟的小小螺絲釘。

增財叔與秀娥嬸大字不識,他們保守膽小,對島嶼以外的世界恐懼多於期待。他們無可選擇,繼續留在島上,澆灌三不五時苦旱的田園;繼續在凌晨三點,肩挑一百多斤的菜擔,在暗黑崎嶇的山路,走走歇歇,趕往鐵板或山隴的早市。

又隔一年,島上許多土路逐漸鋪上水泥,軍用卡車改裝的公車停駛,民營公車開始橫越島嶼兩端。已是高中生的依巴,偶而也會搭乘有車掌服務的公車,到梅石看電影,到鐵板坐冰果店,夜晚宿在同學家,徹夜閒聊,為蠢蠢欲動的青春尋覓一絲出口。

那時,他們都很嚮往台灣的馬路與高樓,他們心志專一,相信自身的渴望與力量,他們已經告別島嶼的走路時光。

大陸淪陷國軍剛來馬祖早期被徵用的離島交通船,俗稱「阿記頭」(船頭像蟬的頭)
大陸淪陷國軍剛來馬祖早期被徵用的離島交通船,俗稱「阿記頭」(船頭像蟬的頭)

(島嶼的走路時光 第三篇完)

註1:第一排從右而左1陳清祿2曹常訓,後.劉曾平3曹常華,後.張壽官及張祥勇伸脖子者曹爾湘,4官志誠,後.曹金章、劉玉清,背景是原來的大禮堂,現已經變成議會。

 

馬祖Goose的故事——市場漫步之一

0
馬祖Goose的故事—市場漫步之一

市場是個好地方,信步其間,每次都有驚喜,於我來說,更是一個可以和鄉親互相聞問、閒話家常的地方,所以即便不買菜,偶而也會上市場走走。

這天,吃完鼎邊糊,巧遇多時未見的王榕樂大哥,好久好久以前他就被我叫成「王老先生」,因為那首兒歌「王老先生有塊地兒,咿呀咿呀喔!」,現在,頭髮灰白的他真成了王老先生,但笑容更可愛了。這位王老先生風趣幽默,見聞廣博,我們常常聊很久、聊得很愉快。

馬祖Goose的故事—市場漫步之一

聊著、走著,哇嗚!一盆碩大的「蛋」出現在眼前,寶利嫂的攤位上。「嫂,這是鵝蛋嗎?好久沒看到鵝蛋啦!」於是,話題焦點鎖定鵝和鵝蛋。

幾乎有「王老先生」拳頭那麼大的鵝蛋,一秤一個有半斤重,我們可以想像鵝媽媽生蛋時的辛苦了。王老先生說他少年時家裡養了一隻母鵝,幾乎取代了狗的職能,有陌生人靠近家門,不但「哦!哦!哦!」地發聲提醒家人,還撲著翅膀警戒著不讓進門,直到家人出來,頗有一夫當關的架勢,簡直「看家鵝」一隻!鵝兒對紅色特別敵視,以前女孩子愛穿紅色衣褲,就成了攻擊對象,一見到紅色,鵝兒就二話不說立即衝過去猛啄一通,嚇得女孩兒們花容失色。我自己童年時也有被鄰家大鵝追著跑的經驗,那恐怖的程度絕對不下於被狗狗追趕。

馬祖Goose的故事—市場漫步之一

王老先生家的鵝可精明了,顧家卻不耗家糧,肚子餓了就往田裡覓食,日常都在現今縣政府前蔬菜公園的茭白荀田裡餵飽自己,連蛋也生在那裡給密密叢生的茭白筍保管。田裡有許多水生植物浮萍、藻類,還有田裡的野草、菜葉等等可吃,對了,鵝是吃素的,不沾葷腥。不僅如此,牠還很能「增產報家」,一段時間過去,就領著一窩毛絨絨的小鵝,搖搖擺擺越過馬路走回家,「哦!哦!哦!快來看看我的孩子們哦!」王老先生家裡十多年來每年總是這麼充滿驚喜,直到有一次牠過馬路時,被一輛軍方大卡車的交通車碰了…

馬祖Goose的故事—市場漫步之一

馬祖Goose的故事—市場漫步之一

早年,馬祖各村莊的人家,幾乎都要養一些雞、鴨、鵝、豬的以貼補收入,雞、鴨、鵝生的蛋捨不得吃,賣了錢買米,再孵些雞仔、鴨仔、鵝仔,放養在家旁坡邊上,逢年過節的,就用牠們補充動物性脂肪、蛋白質,這在終年不知肉滋味的年代,是大人小孩都期待的。

語言上,鵝在馬祖也衍生出不少的詞來,例如小朋友跌跤頭上撞了個包,就會被說頭上腫了個「鵝母卵」,因為牠的蛋比雞、鴨蛋都大,被用來形容腫得很大的意思。馬祖在農歷年前後氣溫是最低的,有時候會下雪,老人家一邊說︰「今天真冷啊,落鵝毛雪了呀!」一邊拿出火籠烤火,那一絲一絲細細柔柔潔白的雪花緩緩飄下,真像鵝的細絨一樣,稱它為「鵝毛雪」非常精準。如果有人是非不明,就會被說成「這人不清楚,鵝固喊哪鴨!」把鵝當作鴨當然是不對的,但是,鵝、鴨小時候長得真的是很像的呀。兩人之間因語言不通或認知不同,溝通不來時,就說他們二人「鵝母邀鴨雄」因為同是雁形目鴨科的鵝、鴨雖是親戚,但同科不同屬也就不同種了,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它們之間語言不通(牠們的叫聲確實不同)。鵝有時候還有些粗直傻氣,有些憨厚的人就被稱作「呆頭鵝」了。

文字上,「鵝」的異體字有「鵝」「䳘」「鵞」「䳗」,是唯一能夠上下左右變換構件位置而不改變意義的漢字,很神奇吧?

古代什麼都是藥,鵝肉當然也被中醫聖經之一的《本草綱目》記上一筆療效:「鵝肉利五臟,解五臟熱,煮汁止消渴。」此外,《隨息居飲食譜》也記載:「鵝肉補虛益氣、暖胃生津……能解鉛毒。」不過,和鴨一樣,鵝在傳統觀念裡都被視為「發物」,因此《本草綱目》雖說其性溫,無毒,味甘,歸脾、腎經,能補中益氣,主治體虛羸瘦,或產後瘦弱等病症。也說鵝肉「氣味俱厚,發風發瘡」,指鵝肉氣味很重,又會誘發一些疾病,若有溼疹、癰、腫、疔、瘡等病,都要禁食鵝肉。馬祖話說「很毒」,若吃了會讓傷口不容易癒合。這「毒」並不是有毒的毒,發音有些接近「對」,還沒有恰當適用的漢字可用,只好用「毒」這字。

但是鵝蛋卻是一味很好的藥方,用來治療頭痛,最好還是被孵過但胎死殼中的鵝蛋,馬祖話稱「完蛋」(這就是事情敗壞稱「完蛋」的原因)的藥效最好,把胚胎已成形的完蛋一枚、瘦豬肉少許,和薑一起炒熟,淋入老酒,據說這樣吃個二三次頭痛就好了,沒有「完蛋」,新鮮的鵝蛋也行,但要多吃幾次才有效。

見到鵝蛋,我是應該驚喜的,二十年前,頭痛的痼疾很是困擾我,母親到處尋訪鵝蛋要作一方藥給我治療頭痛,卻遍尋不獲,因為那時大家都不養鵝了,而我現在頭不痛了,它卻在眼前。由於從來沒吃過,真不知味道如何,若真叫我吃,估計也難以吞下,想想真慶幸當年母親沒買到「鵝完蛋」。

文化上,中國鵝是從鴻雁馴化而來的,雁是終身一夫一妻制,一旦擇定配偶就終身相伴,因此在中國古代,男女嫁娶時要用一對雁作為聘禮之一,象徵夫妻和睦,忠貞不渝,後來才改用馴化了的鵝。

歷史上,王羲之愛鵝成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去年九合一選舉中的「世堅情」也和雁 (鵝)有關喔!「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這首元代文學家元好問的《雁丘詞》中說的就是大雁(鵝)的情深義重。

現在縣府前的蔬菜公園還種有少量茭白筍,馬祖話稱「菅筍」,因其葉子長得像菅草。這裡的水源來自中隴,常年不涸,最適合種植水稻、茭白筍,至今水量仍然豐沛,但景物全非了,王老先生的新家也富麗堂皇無法養鵝了。出現在市場的鵝蛋是馬港劉用祿先生的媽媽養的鵝所生的,想嘗嘗鵝蛋滋味的鄉親,趕快去市場買吧,數量不多喔!

還有這首兒歌唱得多美呀,教你家小朋友唱吧。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戲弄綠波,鵝兒快樂,昂首唱清歌。

馬祖Goose的故事—市場漫步之一

以上我為你說的Goose的故事,你喜歡嗎?

戲唱〈春水暖〉

0
戲唱〈春水暖〉
戲唱〈春水暖〉
謝老師墨寶

 

〈春水暖〉

 

春水暖
白犬花開紅丹丹
夏季熱
南竿風浪平靜靜
秋風涼
東引黃菊滿山坡
冬天冷
北竿風燈瑩瑩光
(北竿風燈瑩瑩光)

 

前天,外甥女月仙將謝人優主任為2019年福州春晚寫的頌詞傳來,要求以馬祖方言朗讀墨寶。這是有意義的事,我不加思索立刻答應。後來她將音檔貼在社群平台上,引發許多人的好奇與討論。

 

事情雖然結束,但思慮並未停止。心想:既然已經念了,何不配合旋律把它唱出來!回想自己的求學過程,台大中文系對我基礎知識的養成幫助太大了。當時系上的老教授,誰不是來自北平、南京的碩學大儒?我常常看到教授們在研究室裡,以指尖輕觸桌面,為自己吟唱的詩詞打拍子,此情此景令我嚮往。教授唱的曲調並不多,但是卻能把握住「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我的《詩選》老師是當今兩岸戲劇大師曾教授,有一次老師教我們吟唱唐詩,他先示範一遍後開始徵求自願者。這種場合少不了一陣「謙讓」。曾老師出於無奈,只好叫班長先表演。班長者,「炮灰也」,我硬著頭皮起立,表明自己是馬祖人,請同意我用「福州話」來唱。最後我選李白的〈登鸛雀(鵲)樓〉。因為大家對福州話陌生,所以,唱到「更上一層樓」時,雖然是落荒而逃,但也獲得許多「同情」的掌聲。下課後,曾老師告訴我,他從前曾在馬祖服過預官役,駐防地在牛角嶺附近。

 

我向來喜愛唱歌,小張的黑膠唱片,以及黑白片勞軍電影的插曲…等,都是我的歌唱老師。有些旋律過耳不忘,所以,類似〈桃花江〉、〈漁家女〉的曲風一直影響著我,平常走操場運動,排遣無聊所哼唱的曲子就是這個調調。前年開始,在社大選修「詞曲寫作」的課程,今年邁入第三期了。在學習的過程中,越發瞭解向自己文化母體吸取養分的重要。所以,這三年來創作詞曲作業時,盡可能的順著原鄉「地脈」找「地氣」,只希望班上同學,聽過我的作品後有「新鮮」的感覺。自己畢竟是中文系出身的,念大學時,曾有過唐詩、宋詞、元曲的習作經驗,寫歌詞算是「頻道」的轉換。至於譜曲,還在門外兜圈子,雖然也有一些作品,但自覺進步的空間仍大。

 

謝主任沒有為大作設文題,我則仿照古人以首句為題的習慣,名之為〈春水暖〉。除了以馬祖話朗誦之外,並揉合福州戲曲、馬祖誦經、哭嫁、阿嬤教兒孫「唱曲」(ㄘㄨㄛㄥˋ兀ㄨㄛˊ)之唱腔唱出它的旋律。這是我的嘗試,請大家聽聽看。本文內容四季八句,雖屬並列並重結構,但我吟唱時仍以「起承轉合」的格式來處理,故最後一句多唱一遍就當作結尾吧。

 

謝主任的書法早有令名,多年前曾和其他鄉親出席兩馬書畫筆會,他以「題壁」方式懸腕站立書寫大字,令彼岸藝文方家為之折服。我也躬逢盛會,對當時盛況至今仍印象深刻。本次作品,鐵畫銀鉤令人讚嘆,馬祖風情的內容,也在鄉親之間引起熱烈迴響。本文續貂,若吟唱的感覺無法令人滿意,那也只好向主任鞠躬,並且說一聲抱歉了。

馬祖俗諺語珠璣 :有工就有夫  無工只是粗

0

 

【本義】

有努力過就能成為專業人士,不努力那永遠只是粗工角色。

 

【引申義】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這是老生常談的道理。別人的成就絕非從天而降,成功的背後可能是一部斑斑血淚史。羨慕他,無可厚非,但最重要的事是劍及履及的效法他,否則,「臨淵羨魚」終將一事無成的。本諺語也能用在說明:「慢工出細活」的情境時。

熟能生巧的「一根麵特技」。
熟能生巧的「一根麵特技」。

【註解】

這句話不僅有押韻,而且還用到「析詞」的修辭技巧。古漢語構詞的歷程是由單音節詞逐漸發展出複音節詞,這需要漫長的時間演化。複音節詞出現後,人們在語文創作時,有時會反向突顯詞彙的單字意義,並以此表達特殊的概念。這在修辭學上來說,這是「析詞」格和「雙關」格的運用。雖然如此,兩者之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人們對「運動」的勸勉語:「活動、活動,想活就要動。」本諺語前半句把「工夫」詞語加以析解,然後巧妙的將「粗細」、「精拙」的形容詞配合使用,就構成一則極富哲理的俗諺語。語詞一旦析開後,單字的意義和詞彙的意義仍見關聯,則此為「析詞」,如前面所舉的「活動」一例。若意思完全無關,則就是「雙關」。如,有人用「滿漢全席」形容軍營裡的阿兵哥在聚會。這四個字是「滿滿的座席全是男子漢」的濃縮,所以它是「雙關」。從前在空中大學面授《修辭學》時,我總是舉許多例子為同學做說明。「工夫」後來孳乳為「功夫」,現在我就將「工夫」二字分開來分析解釋。

「巨」字形演變圖。
「巨」字形演變圖。

 

 

  1. 工:「規矩」本應該寫成「規巨」。由我提供的古文字看來,「巨」象人手持「工」具在做事的樣子。「工」是畫直線、畫直角的道具。後來省略了「夫」,但是人的「手」還留在工具上,就成了「巨」字。並且構詞成「規巨(矩)」,表示畫圓形、畫方形的工具總稱。「工」是工具之一,由此引申為「工作」、為「事功」、為「工巧」、為「能事」(見李孝定老師的《讀說文記》123)。因為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又引申出日期的「天」。故馬祖話的「三天」可以說成「三工」,類似的說法也保留在閩南語之中。
  2. 夫:它的本形本義是「成年男子」。《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大」既象人的正面立形,在上面加髮簪,即表示可以行冠禮的「成年人」。他是「男子」的通稱,有專業學養的男人可稱為「大夫」、「夫子」。也可以指稱成丁受役之輩,故有「武夫」、「馬車夫(伕)」之例。結合2.兩個解釋來看,「工夫」的詞義引申後成為有專業的才能。直到今天,口語猶有「工夫了得」的日用詞彙。特別說明,「夫」的馬祖話有三種讀音。 (1)ㄅㄨㄛ(puo),這是白讀音。「丈夫」的馬祖話音變之後說ㄉㄛㄥ ㄇㄨㄛ(tongmuo) ,許多人誤以為是「唐晡」,結果附會出許多奇怪的說法。 (2)ㄏㄨ(hu),這是文讀音,本句諺語是用文讀音。(3)ㄏㄨˋ(huˋ),作嘆詞用。

 

【史鑑】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令人省思的典故,今天就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為小朋友講述一些道理。少年的李白曾感動於老嫗鐵杵磨針的毅力,最後努力向學,這故事告訴我們有恆與堅持的重要。

 

歐陽脩曾寫〈賣油翁〉的寓言故事。射者陳康肅對自己的射藝極為自豪,甚至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某日,遇見一賣油翁,賣油翁對陳康肅的射藝不贊一詞,雙方經過言詞交鋒。最後賣油翁以銅錢一枚擺在油葫蘆口,舀了一勺油,但見油細如線的穿錢孔、入葫蘆,陳康肅因而懾服。這故事告訴我們熟能生巧的事實,然而「熟練」就是要靠長時間的磨練和經驗的累積。

 

【運用】

情境模擬,下列(  )內的紅色字體是國語翻譯。

 

你這儂日日著厝咧「做郎郎」,若會出仕,後門鐵樹會開花。

(你這個人,每天在家遊手好閒的,將來若有出息,後院鐵樹會開花。)

 

你總無都無聽講,「有工才有夫,無工只是粗」的道理啦!

(你難道沒聽過「有努力就有成就,不努力那永遠只能幹粗活」的道理嗎!)

 

        (本諺語由林元忠校長尊翁林宜水先生提供。)

吃泡菜憶往事

0
吃泡菜憶往事

https://youtu.be/3zTopZDvDnQ

吃東西時,難免會出現與該食物有關的聯想。以泡菜為例,吃在口裡,你可能想到「那些年的某一個冬天…」,甚至是青蛙王子高凌風。它雖是庶民食物,因為能消癪解膩,所以,在餐桌上也頗受歡迎的。本文的重點是「沒有重點」。內容主述不在介紹泡菜的做法,但又略有所及;介紹了相關的料理方式,可是諸多往事又如縷冒出,…。

 

民國四0年代的馬祖,哪有什麼大型垃圾可丟!物資匱乏的社會,家家戶戶惜物如金。物品器具若非用到不堪使用,絕不輕言拋棄。當時的牛角村,主要的垃圾拋棄點有兩處,一是東邊山靠海邊的「崩崩坑」(ㄅㄨㄥˇㄨㄥ 兀ㄤ,pungˇung ngang),一是西邊山海邊「澳囝裡」(ㄛˇㄧㄤˊㄋㄧㄝ+,oˇiangˊnie+)的上方。選擇此地丟垃圾的動機很單純,就是希望藉海浪之力將它帶走。小學階段,常常和家母抬著籮筐到海邊拋棄垃圾。不遠處有一口酒廠打的深水井,四週長滿了可食用的野菜,如,野杏菜、野當歸、咸豐草、車前草…等。媽媽最喜歡摘的是馬祖話說的「雞啄菜」(ㄍㄧㄝˇㄌㄡㄎ ㄘㄞˇ,kieˇlouk tshaiˊ)。她邊摘邊說,从前外婆家的生活並不寬裕,尤其是外公往生後,家裡的開銷能省則省,身為長女的她,就跟著學一些做野菜的料理。當時我年紀小不懂事,總覺得抬垃圾、倒垃圾是一種服勞役,每次完成任務之後就急著脫離現場。所以,媽媽摘的「雞啄菜」到底長什麼樣子至今仍然不知。(若有朋友知道它的學名及形狀請告知,好讓我增長知識。)摘回來的「雞啄菜」做酸菜,鼓勵我們吃飯「兼配」(ㄍㄧㄢˋㄇㄨㄧˇ,kiengˋmui+)。所謂「兼配」,美其名說不要偏食,其實是教導孩子不要老盯著佳餚美饌「下手」。坦白說,它的口感並不好,即便和大量的白糖同炒,仍引不起我的興趣。

 

某年某月的某一日,母子倆又抬著垃圾,這次是到海邊,因為回程要揹一些海沙。看見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隨海浪載沉載浮的白色漂浮物,媽媽誤以為那是脫了毛的死老鼠,但我感覺不太像。就走過去用扁挑去撥,這一撥讓我喜出望外,原來是一隻墨魚。提著墨魚回家,沿途有漁夫說這是被雷殛的結果。媽媽以它炒「雞啄菜」,這是我第一次感覺「雞啄菜」是能「下口」的。事隔四十幾年後,有一次應文化局之邀回鄉演講,一出機場就直奔牛角老家。看到餐桌上有一道「雞啄菜」酸菜。此刻,我恍然大悟,原來媽媽也有屬於她自己的美好回憶。

圖1.旅居桃園的大姊做酸菜的神情
圖1.旅居桃園的大姊做酸菜的神情       

 

念大學時在學生宿舍工讀,有許多榮民轉業的工友同事,他們來自大江南北。一生戎馬,不僅用生命寫大時代的故事,而且個個能說得一口家鄉好菜。有一些鄉土菜,居然和我童年所見老兵「班長」煮的如出一轍。耳濡目染之餘,依樣畫葫蘆的照著做,居然也有幾分像。台大是全國最自由、最民主的學府,但是,學生不得在宿舍烹調可是校規明文規定的。因此,既能不違反校規又能解嘴饞,只好先從做泡菜入手。三天後,四川口味的麻辣泡菜正式啟封,香味撲鼻。僑生同學以它配泡麵,汗水和鼻涕齊流,人人高呼過癮。由於管控不嚴,有人以吃泡麵的筷子去撈,結果沒幾天就出現霉花,最後只好忍痛的倒給杜鵑花當肥料。

 

民國68年我在西莒敬恆國中任教,很幸運的趕上莒光漁業榮景的尾聲(題外話暫時不表)。從青蕃嶺經發電廠到從前韓國瑜駐防地,這一帶區域是略向東北方,冬天寒風刺骨,但是種的高麗菜口感又脆又甜。向理化實驗室借泡標本用的大玻璃瓶,準備大展身手做川味麻辣泡菜。做泡菜最怕沾到油和口水,所以,洗過的容器、食材都須徹底晾乾。對食材的分量我不喜歡斤斤計較,各人喜好不同,一切隨喜。既然是麻辣口味,所以,辣椒、薑片、花椒要多放(麻的感覺是來自花椒)。作法如下。

先把高麗菜葉掰下,洗淨、風乾(或曬乾)(見下圖2.)。為避免玻璃瓶遇熱爆裂,前置作業選在其它容器中搞定。取一個不銹鋼的鍋子,內置一把花椒、五粒八角、半飯碗鹽巴、半飯碗砂糖、薑片若干。以滾水沖入,用乾淨的筷子燒家攪拌,待涼之後倒入玻璃瓶。將半碗白米飯(糙米飯也行)、半碗白醋、高麗菜、薑片、辣椒一一放入,最後倒進一飯碗的高粱酒(可預防發霉)。最後再用乾淨的筷子稍做攤平。蓋上蓋子,不要旋太緊,讓它在發酵時能透氣。如此這般,三天後可吃(見圖3.)。

 

圖2.在自家陽台風乾葉片。
圖2.在自家陽台風乾葉片。
圖3.泡菜成品。
圖3.泡菜成品。

 

童年時代,看到老兵們用煮麵條的白水清湯做泡菜湯底。又看到自家鄰居用淘米水來醃漬西瓜皮,醃漬的過程馬祖話說「榨酸」(ㄉㄚ ㄌㄛㄥ,ta long)。這兩種工法我都不用,就用現煮的乾飯,也一樣能達到「酸」的效果。用泡菜炒花枝加一點肉絲(見下圖4.),有當年家母用「雞啄菜」炒墨魚的風味。(炒的時候別忘了澆一些泡菜湯汁下去。)泡菜能祛油解膩,將帶皮的肥肉切條狀,和著泡菜同吃,頗能收紅花、綠葉幫襯之效(見下圖5.)。

圖4. 泡菜炒花枝加肉絲。
圖4. 泡菜炒花枝加肉絲。

 

圖5. 泡菜和紅燒肉。
圖5. 泡菜和紅燒肉。

 

今年高麗菜盛產,但是,感受不到農家的豐收喜悅。「量多價賤」永遠是市場交易的法則。最近一兩個月,凡有人潮處,即可見大卡車兜售「3顆50元」的高麗菜。因為量實在太多了,所以,顧客由趨之若鶩漸漸變成意興闌珊,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農民的心在「淌血」。產銷經營的策略非我所知,故只能盡個人小小的力量,多買、多吃、多幫忙,讓農家也有個「好年冬」。

 

        (開版照片為王詩民校長提供。)

 

關鍵字:

介紹馬祖的「義親」和「摜飯」習俗

0

前些日子閱讀《聯合報‧副刊》,看了吳鈞堯大作〈她在這裡〉。文章的最後,述說一段「男生取女生名字」的故事,他說:「男孩怎麼用了女生名?我母親曾連懷兩胎男嬰,都夭折,生下我後,有茶把的,趕緊讓我認了堂伯當乾爹,當女孩子養,一是女子命韌,二是佯騙邪神,希望我少災少厄,健康長大。」(107年12月6日)

 

作者是金門人,類似習俗我鄉馬祖也有,可見閩東、閩南之間,有許多風俗習慣是同出一源的。「認人做父母」的過程,國語通俗稱「乾」,典雅的有稱「義」或「誼」的。這個認親過程馬祖話說兀ㄧㄝ^(ngie^),基於語言形音義須密切結合的要求,我們手寫自己的語言時,應寫成「義親」而不宜寫成「誼親」。中國古書有「義者宜也」、「宜者誼也」的說法,所以有人把「義父母」寫成「誼父母」。但「義」「誼」兩字的字義可通,語音則略有不同。馬祖話說「義」為兀ㄧㄝ^(ngie^),說「誼」為兀ㄧˋ(ngiˋ)。構詞時的聲調變化雖然相同,但「義親」的讀音最切合我們的方言。所以,書寫時用「義親」(兀ㄧㄝㄑㄧㄥ,ngie qing)較妥。

 

民間義親的對象有「對神」、「對人」兩種。從前的醫療水準極差,嬰兒的夭折率,兒童的死亡率都高得嚇人,人們對無法掌控的事情難免畏懼,因此,密醫偏方,求神問卜,能試則試,感覺有拜有保庇。有些舉措,今天看來頗為「荒誕」,可是在當時卻是見怪不怪,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無論是「認神為父」,或是與凡人結「義」,都是有規矩的,尤其是對神明更不能造次。結緣之前,先在《農民曆》上選一良辰吉日,父母帶著孩子,到廟裡在神像面前燒香,當事人行跪拜之禮,大人在旁引導,這是最虔誠的做法,後來儀式簡化,鞠躬作揖即可。長輩說明來意後,「卜杯」徵求神明同意,太小的孩子由大人代為執行。若獲得神明認可,再擇日備妥三牲禮品、鞭炮、紅燭及壽桃包等,正式的拜神明為義父。儀式結束時,用紅紙包一撮香爐裡的香灰,帶回家裝入小紅布袋,這個小袋子就是馬祖鄉親說的「香火袋」,一次可以多做幾個(至少要做兩個),紅袋子外面寫著神明尊號,將「香火」兩字,各寫一字在左右下角對稱的地方。家中神龕若有供奉地方正神的「香火」神位,小紅布袋就供在正神旁邊。過年過節時若有敬拜香火的,就一起敬拜之。另取一個小紅布袋掛在孩子的前胸或後背,即便他將來遊走五湖四海、六合八方,只要是掛著祂,就會受到神明的護佑。從此之後,每年的神明生日,「乾兒子」必須帶著供品回來向「乾爹神」祝壽。

行跪拜之禮。”圖片借用”
行跪拜之禮。”圖片借用”    

 

相較之下,凡間的「義親」過程可單純多了。結「義」的動機是「霑福、討喜、保平安」。嬰兒出生後,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為孩子「訂時」(確定生辰八字。ㄉㄧㄥ ㄋㄧˋ,ting niˋ)。此時,算命先生根據孩子的命格做「義親」的建議。紅色的「訂時紙」上記錄了孩子一生將面對的所有關卡,供將來請道士施法「過關」、「做出幼」的依據。傳統的馬祖人觀念,賺錢維持家計是父親的責任,生兒育女是媽媽的任務。所以,為了兒子的平安成長,尋找「乾親」都是先找「義嬭」(乾媽。兀ㄧㄝˋㄋㄝ+,ngieˋne+),然後福利「惠及」乾爹。有些陰陽神秘的事,信與不信,悉聽尊便。但許多人是寧可信其有。尤其是曾經歷過孩子夭折的父母,必然會將術士之言當做金科玉律。被認定值得結「義」的婦女必須是有福之相貌,簡單的說,就是兒息康健,男丁旺盛的婦道人家。

 

連上義親關係之後,接下來的互動過程可謂漫漫長路,這也考驗雙方「講信修睦」的修為。第一次互動算是「見面禮儀」,義親者須備妥豬腳、麵線、太平(紅蛋)等禮品。乾娘會送紅包當「見面禮」。從此之後,每年正月初二,乾兒子須帶著麵線等禮品向乾娘拜年,乾媽則致贈壓歲錢一包。剛開始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乾媽要送飯給乾兒子吃,往後簡化為僅初一送飯。這個習俗馬祖話說「摜飯」(ㄍㄨㄤˋㄅㄨㄛㄥ^,kuangˋpuong^)。取一中型碗,裝滿白米飯,白飯的正中央放一顆紅蛋,將這碗飯放在竹籃子裡,飯碗旁邊擺一雙筷子(若有紅色筷子更好。千萬注意,絕不能將筷子插在飯的正中央。)然後吩咐家人提到乾兒子家,接受的人有回禮答謝,馬祖話說「硩碗」(ㄉㄚㄎˋㄨㄤ+,takˋuang+),這是基本款、最陽春的做法,但是過程卻很溫馨。「摜飯」要「摜」到乾兒子十六歲為止。附帶一說,「摜飯」用的小竹籃子,從前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具,今天在馬祖已不見它的蹤跡了。某年去大陸旅遊,在傳統市場見到它,當下就拍了一張,現在就提供給大家做參考(見下圖)。

竹編小提籃
竹編小提籃

 

離開馬祖已三十幾年了,許多家鄉習俗會不時的浮現。我家附近住了幾位來自長樂的大嬸,「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問她原鄉的「摜飯」情形。她們說,此禮俗早已式微,僅記得少女時代,每一年的「摜飯」日子只有:正月初一、元宵節、端午節、冬至四天而已。可見時代在變。風俗習慣也在變,雖然這是擋不住的潮流,但是特殊的、好的禮俗將它記錄下來,讓後代理解知悉,個人覺得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感謝好友詩光兄伉儷接受「摜飯」事情的徵詢。)

馬祖方言難字解析:說「晉」

0
馬祖方言難字解析:說「晉」

字形表

 

」字馬祖話讀音。

反    切:止慶切。

注音符號:ㄗㄟㄥˇ

馬    拼:ㄗㄟㄥˇ(tseingˇ)

國際音標:tsei ŋ 21

漢語拼音:zeingˇ

 

嚴格來說,「晉」是常用字之一。只因為它曾被用做古代方國名稱,又和「進」字有牽扯。所以,有必要為它的字形、字義稍做釐清。

 

「晉」的方言反切讀音為「止慶切」。反切上字的「止」馬祖話讀ㄧ+,也有人會讀ㄐㄧ+。反切下字的「慶」馬祖話讀ㄎㄟㄥˇ。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及聲調,所以將紅色的注音符號連結,它的馬祖話讀音就是ㄗㄟㄥˇ(tseingˇ)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聽到一些調侃詞,ㄇㄛˇ ㄌㄨㄛˋㄗㄟㄥ(moˇluoˋtseingˇ)就是其中之一。話語的意思是諷刺某人一無長處,毫無優點。老鄉親會寫成「無蜀症」,這是不對的,應該寫做「無蜀晉」才是。請大家聽我講道理。

 

晉者,進也。「進」、「晉」二字國語和馬祖話都是同音字。學界對「晉」字形體分析結論有些分歧。我個人倒覺得:「晉」的甲骨文、鐘鼎文象「雙箭矢飛向目標」形。小篆字體雙箭訛變成雙「至」,[至至] 的國語讀ㄖˋ,電腦無此字,只好用雙拼來呈現。隸楷則寫成「晉」。

 

《說文解字‧日部》說:「晉,進也。日出而萬物進。」許慎生在東漢,真正的古文字尚未大量出土,他對文字形體的分析雖符合經書義理,但說解往往是根據訛變(或演變)後的小篆形體,所以,他的析形有時與造字本意相差甚遠,有些字甚至是誤說,雖然如此,但絕不影響此書對文字學的貢獻。現在我們就越過篆、隸,直接回到上古的甲、金文時代。從造字理念來看,它是借「飛箭向前」表示「前進」的意思。所以,八十一歲的耆老過生日,可以文雅的說:「八秩一華誕」。隨著時代演進,社會越來越進步,語言文字必然跟著繁雜,字義也擴大引申。故《廣雅》輯其字義說:「、漸、躍、前、奮…進也。」傳統社會將「禮、樂、射、御、書、數」視為六藝項目,是成年人健全人格的表現,能射中目標即表示射藝超凡,且為人有為有守。因此又發展出「嘉善、美好、能力強」的意思。

 

字形分析完畢,根據慣例,下面就舉實例為大家做說明。( )內的文字是國語翻譯

  1. 做晉(ㄗㄛˋㄗㄟㄥˇ):設下圈套誘人上鉤。這個詞彙有人寫成「做症」,我個人期期以為不可。因為既然是設局、擺圈套,必然有誘人的釣餌。所以,用「做晉」比「做症」更為貼切。

例句:乞儂做晉去都伓捌。(被人設計了都不曉得。)

  1. 百二晉師傅(ㄅㄚˇㄋㄧˋㄗㄟㄥˇㄙㄚˋㄠ^):諷刺某人「萬事通」。有人寫成「百二症」,但是用「百二症」不如用「百二晉」。因為這是反諷詞彙,而反諷和讚美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所以,使用它時,有時須看當時情境,甚至說話人的神情和語氣。

例句:百二晉師傅全使嘴。(「萬事通」的人全憑一張嘴。)

  1. 講晉:此是負面用語。形容能言善道,但言不及義的人。或形容有瞎掰亂掰「功力」的人。下面例句中的「師」字,有鄉親寫成「沙」,這是不對的。

例句:者儂講晉師。(1.這個人只會說大話。2.這個人只會說,卻毫無實際作為。)

 

總之,在我們生活週遭,有許多看起來很簡單的語彙,因大家習焉不察而等閒視之,到最後,引申日遠甚而日久生非,其「身世」原由就逐漸被人遺忘了。若大家能在不疑處有疑,相信許多有趣的話題會慢慢的被發掘出來的。

        (開版的照片是翻拍自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

馬祖俗諺語珠璣:囝孫嘗蜀嘗  祖宗會別傳-兼說「做忌日」

0

【本義】

有兒孫偷吃祭品,雖說是對祖先不敬,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讓祖先知道這孩子是自己的後代。所以,淘氣的小孩爬上供桌和祖先同享祭品,列祖列宗是不會怪罪他們囂張無禮的。

 

【引申義】

在逢年過節或為先人做忌日的餐桌上,不懂事的幼兒也爬上桌和祖先平起平坐,甚至吃將起來,大人若來不及制止,也只好如此說了。因為吃也吃了,責罵於事無補,順水推舟、順勢而為,反而能皆大歡喜。這種情形如同過年時不慎打破碗盤,只好說(也只能說)「碎碎(歲歲)平安」了。

 

【註解】

  1. 囝孫:後代子孫。閩東方言兒子的俗體字是「仔」(ㄍㄧㄤ+,kiang+)。
  2. 嘗蜀嘗:嘗一嘗。品嘗一下。「嘗」的馬祖話有兩種發音,一是ㄙㄛㄥˋ(songˋ),另一是ㄙㄨㄛㄥˋ(suongˋ),為了和最後一個字「傳」押韻,此地念後一個音比較妥當。
  3. 捌傳:「捌傳」有時用在表示「東窗事發」的意思時。這裡是做理解、知悉

解釋。關於ㄅㄞㄎˊ(paikˊ)這個音,它所乘載的字形有「八」、「別」、「捌」三種,其實它們之間是同源分化的,雖然「八」、「別」、「捌」後來各有字義,但仍然有人混用。為了能明白溝通,專字專用是有其必要的,所以「八」就固定被數字所用,「別」用做區別、分別、交叉之義。而將「捌」當做明白、理解的專用字了。

 

在我念國小的時候,牛角村有一曹姓人家,某日為他先人做忌日,正準備燒紙錢時,家中最小的孩子,看到桌上擺小酒杯的位置前面,有一位下巴蓄有一撮鬍子的老公公正在品嘗酒菜,邊吃邊喝,同時豎起大拇指表示對酒菜非常滿意。看見「陌生人」的孩子並沒有哭,事後他轉述「阿公對我笑」。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中隴我外婆家的隔壁。家母的解釋,「公婆嬤」常常會回來走動走動。「他們」對家人不會有負面的影響,其行蹤多半能讓幼兒感應得到。

 

數十年前的馬祖,社會經濟普遍落後。一般家庭,除逢年過節、祭拜祖先時有「好料」可吃以外,其他日子幾乎都是粗茶淡飯的。所以,不懂事的小孩一看到滿桌佳餚,就如脫缰野馬,伸手就抓。稍大一點的孩子,會趁四下無人之際,用「打帶跑」的方式偷吃一些。若大人防範得宜,就語帶威脅的恐嚇說:「偷食會乞(被)公婆嬤(祖先)拍嘴 [卑頁] (掌嘴。打耳光)。」若來不及制止,事實已造成了,就語帶無奈的說:「囝孫嘗蜀嘗,祖宗會別傳」。

 

【運用】

為祖先做忌日的儀式,馬祖話至少有三種說法,即,「做忌」(ㄗㄛˋㄍㄟ^,tsoˋkei^)。「做 [貝侯]」(借音。ㄗㄛˋㄏㄧㄠ^,tsoˋhiau^)。「做節囝」(ㄗㄛˇㄗㄟㄎˋㄍㄧㄤ+,tsoˇtseikˊkiang+)。第一種說法今天已變成罵人的話了,它被拿來形容「貪吃」、「好吃」、「飢不擇食」、「吃相難看」等。這些都是負面用語,如今,在正式做祭日的祭儀上已少用此語彙了,所以,使用時要特別小心。第二種說法本字待考。[貝侯] 的字義引申做「酒菜豐盛」的解釋,若有讀友知其本字,敬請賜教以長知識。第三種說法是中性詞,無所謂褒貶,是事實的陳述。為避免被誤會,用後兩種說法是比較妥當的。

做忌日。注意桌上有一碗插有一雙筷子的白飯
做忌日。注意桌上有一碗插有一雙筷子的白飯

 

儀式進行時,一對紅燭分置左右兩側(可有可無)。先點三炷香,拜三拜後,將線香插在祖先牌位前的香爐裡。面對牌位做口頭報告,今天是某人(要用稱呼)的忌日,請大家回來吃飯。雖然只是一人做忌日,但三炷香一插,瞬間列祖列宗都會不遠千里而回。所以,馬祖習俗在供桌上要擺十雙筷子,十個酒杯,每一杯要倒酒三次,表示「酒過三巡」。這當然是象徵意義。桌上備妥一碗滿滿白飯,正中央插一雙筷子。這碗飯馬祖話說「飯氣」(ㄅㄨㄛㄥˋㄎㄟˇ,puongˋkheiˇ),我頗懷疑它應該要寫成「飯餼」(待考)。這碗飯是有針對性的,是供給今天做忌日的人獨享的。若他的配偶還健在,則桌上供奉一碗擺在中間或單側,若夫妻皆已往生了,則需供兩碗擺在左右兩側。燒的紙錢是「紙箔」(ㄗㄟˇㄅㄛㄎ,tseiˇpuok),這是傳統習俗。但是,今天時下有做美鈔歐元的紙錢,日常用品之中也有電腦「哀鳳」,其實一切要以盡心意為考量才好啊!

 

孤家寡人、早夭的兄弟,或無子嗣但對這個家庭有特別關係的外人,在他們往生之後,有子嗣的一家之主,會在祖先牌位旁邊設一簡單的小香爐,多半是用空罐頭罐子做的,外面貼一張寫有受祭者名字的紅紙。每到年節時分,也對他們致祭一番,以免讓靈魂無所憑依

(開版圖片翻拍自王弘力繪《古代風俗百圖》)

島嶼的走路時光:依金姆的走路時光

0

(一)

1950年夏天,一個燠熱午後,纏著小腳的依金姆,正坐在門前條凳上,一邊搖著鴨毛扇子,一邊看雞群啄食。海邊吹來的涼風,穿過弄口,輕輕拂在身上,有一瞬間,依金姆瞇起眼睛,彷彿睏著了。突然耳邊一陣狗吠聲,依金姆看到小溪對岸,揚起一團濛濛灰塵,一隊揹步槍、打綁腿,穿草綠軍服的「兵哥」,正向村口而來。

兵哥的軍服樣式並不一致。有人披著像中山裝一樣的外套,有人長袖捲起,有如出海漁夫;有人戴軍帽,有人戴鋼盔;有人穿草鞋,有人穿布鞋。唯一共同的是,大家都神情黯淡,疲憊而沉默地向村莊行去。

依金姆立刻收起條凳,示意正在晾曬衣服的媳婦,回到屋內。她很快將自己收藏,現在已經不用的幾十個銀元,藏在屋後石牆縫裡。大門才關上不久,就聽到鄰居旺伯在屋外大聲喊叫:「依金姆!依金姆!連長找妳。」

旺伯說:「連長看中妳厝,大小適合,他要借用你們厝當連部。」

依金姆看到連長似笑非笑站在旺伯身後,帽子、衣服、綁腿、布鞋,整整齊齊一式草綠色;一旁勤務兵頭戴鋼盔,肩上揹著步槍,站得筆直,兩眼定定望著依金姆。連長指手畫腳,依金姆一句也聽不懂。陽光下,勤務兵槍口上的刺刀一閃一閃,晃過依金姆驚懼的眼睛。

旺伯說:「村裡許多人家都已有阿兵哥進住了。你們厝大有樓頂,可當連部,以後連長、副連長和勤務兵住這裡,其他兵仔在村外搭帳篷,有的住土坑。」

依金姆空出整個樓上,樓下偏房讓給新婚兒子跟媳婦,自己在廳堂角落鋪上草蓆。依金姆纏腳,晚上睡覺,黎明起床,躺下、爬起都很艱難。夏天的泥地沁涼入脊,依金姆心想,還好是夏季,要是冬天…,等冬天來了再說吧!

(二)

依金姆七十多歲了,丈夫依木伯已經過世多年。她有二男二女,長子隨錨纜往內地賣魚貨,閩海戰火瞬息升起,兩地禁航,依金姆再也沒有兒子消息。她的兩個女兒嫁到距家遙遠的村落,丈夫都捕魚,討海人家有忙不完漁事跟家事,她們只有大年初二才「轉外家(回娘家)」。

 

留在家裡的二兒子粗壯憨厚,說話做事都遲鈍不靈光,村人喚他「依戇(傻)」。依戇力大很能負重,除了種幾爿番薯,平日幫人挑水、挑糞,有時也被商家雇去擔酒、擔砂糖,依路程遠近,一趟三元、五元,掙來的錢都交給依金姆。鄉人嫌他癡呆,女兒不肯嫁他,依金姆好不容易託媒婆說親,從北竿討回這個媳婦,也幾乎花光依木伯遺下的所有積蓄。

媳婦生得白淨,明朗活潑,笑得時候露出淺淺的酒窩。她養豬、餵雞,割柴、耕地、洗衣、煮飯,粗活細工,裡裡外外都料理的清爽俐落。每回從井邊挑水回來,兩條辮子在胸前晃呀晃呀,村人都說傻人有福,「依戇」撿到八月中秋的「月華穗」了。依金姆非常滿意這個媳婦。

每年除夕圍爐,依金姆都會為留在大陸的長子空出座位,擺付碗筷,等他回家團圓。大年初二,她會帶依戇夫婦,偕兩個回娘家女兒,小腳篤篤行走,一起到廟裡燒香。依金姆會慎重換上「衣久藍」右紝開襟上衣,黑色長褲,髮髻抹油,插上一朵鮮艷的紙花。她備妥十樣碗菜,炷香元寶,恭恭敬敬擺在神明案前,祈求五福大帝、臨水夫人等各路神明,保佑全家平安,讓長子早日回家。

(三)

樓上住的兵哥,作息嚴謹規律。他們一早出門,集合部隊升國旗唱軍歌,每天不是出操、演習,就是挖碉堡、修馬路;晚上回來,樓板就發出嘎搭嘎搭的響聲。不久,他們就用撿來的海螺殼,在依金姆門簷鑲上「中山室」三個大字。

夜間無事,連長會和附近駐防的兵哥,幾個人聚在屋前,有人吹笛子、口琴,有人彈吉它、中山琴,興致來了,連長還會唱〈松花江上〉、〈教我如何不想她〉。月色清幽,依戇挑擔累了一天,倒頭便睡;媳婦依在門框,聽他們唱歌、吹笛,心裡也跟著學唱〈秋的懷念〉、〈草原情歌〉。在那樣的夜裡,她的心像小鳥一般,乘著歌聲的翅膀翱翔,飛到另外一個輕快、絢麗的世界。

有時連長會召集幹部在樓上開會,勤務兵大鍋小鍋送來飯菜,整個屋子瀰漫辣椒與豬肉罐頭的香氣,那是依金姆從來沒有聞過的味道。在濃厚菜香中,依金姆還嗅出另一股久違的清香,她知道,那是米飯的香氣。自從依木伯過世,幾年來她們全家都吃番薯簽,再也沒有嘗過粒粒分明的白米飯。

家裡住了外人,難免相互好奇,彼此刺探。依金姆小心翼翼守住分寸,大家各過日子,倒也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依金姆撞見連長端了一碗米飯給媳婦,她的心思開始懸在空中,像鴨毛扇子一樣不停地搧動。

依金姆心裡滴咕:「連長住我厝,怎不端飯給我呢?」

自此以後,依金姆注意到,這個連長不時會出現在井邊、在屋外的廚房、在番薯田,在溪邊,出現在媳婦佇留的每個地方。

依金姆吩咐媳婦盡量留在家裡,留在她眼睛可監看的所在。她不讓媳婦到山上撿柴,不讓她去番薯田施肥;只讓她在低矮的廚房燒水煮飯,在門口切豬菜、餵雞鴨。

如果見到連長待在樓上未出門,依金姆會假借各種名目留在家裡。她忽而幫忙掃地,忽而進廚房削番薯皮,忽而剁豬菜,忽而添柴火、拉風櫃,一直到連長訕訕地下樓離開。

(四)

有一天,旺伯突然喜孜孜來家裏,好像報告喜事一般,通知依金姆:「你們家媳婦生得俊,會唱歌,指揮部選她作康樂隊了。」

依金姆問:「康樂隊?康樂隊是作什麼的?」

旺伯說:「康樂隊就是唱歌跳舞啊,表演給兵哥、給長官看呀!人要生得俊,歌唱得好,才能當康樂隊。我們村就只有你媳婦啊!」

依金姆想起年輕時,有一次跟依木伯搭錨纜去福州鼓嶺,她裹小腳不便走路,從大橋頭搭一段人力車到歌廳。她還記得台上歌女嘴唇又厚又紅,全身亮晶晶,邊唱邊搖,緊緊裹住身軀的旗袍,好像隨時都會崩裂。

那一晚,依金姆躺下時,覺得泥土地面特別堅硬,特別冰涼,她翻來覆去一夜都沒有睡著。

(五)

第二天,一輛吉普車沿著新闢馬路開到村口,車輪上沾黏一坨一坨深棕色黏土。媳婦隨著防衛部長官登上汽車,開動之前,車尾冒出一股黑煙,漫向依金姆的房屋,這是依金姆有生以來,第一次嗅到柴油廢氣。

媳婦離開三天了。依金姆自己洗衣、煮飯。她每天看著依戇,汗流浹背,出外挑糞、擔貨,三元、五元的拿回家;依舊整天沉默說不上幾句話,好像媳婦不曾離家一樣。

依金姆愈想愈心焦。她知道鄰村有婦人撇下孩子、丈夫,跟兵哥搭船去台灣,再也沒有回頭。她害怕這個媳婦像婦人一樣,永遠不會回來。她擔心依戇沒有老婆、自己沒有孫子,怎麼對得起過世的依木伯?

她去找已經派任村長的旺伯。

旺伯說:「聽說康樂隊正在集中受訓,準備為蔣公祝壽,再巡迴各島勞軍演出。」

依金姆年輕時去過這個受訓的村莊,只要沿著海邊小路,翻過一座山坡,再過兩個村落就到了。她相信媳婦只是一時被「狐狸貓」迷住,她要去祈求神明喚回媳婦的心。依金姆寧願媳婦加入民防婦女隊,每年出操受訓個把月,也不要去唱歌跳舞;那個亮晶晶,穿緊身旗袍的世界,距離自己,距離依戇的生活太遠了。

(六)

依金姆一早準備提籃,裡面裝了炷香、銀錢、金元寶,她決定走路去那個神秘的集訓村莊。

女子出門,諸多不便,她不敢吃食,只喝一小杯鹽水,那還是當年上花轎前母親的囑咐,說鹽水可禁尿意。依金姆一手撐傘,一手挽籃,慢慢地踩著碎步,篤篤前行,還要防備海邊的浪花打溼褲管。每走一小段,她都要倚靠山壁,緩解一下痠痛的小腳。

臨近中午,依金姆終於走進村莊,村人說康樂隊員在村公所吃中飯。依金姆滿頭滿身汗水尋到村公所。她聞到熟悉的豬油罐頭與辣椒的菜香,看見媳婦捧著米飯,跟一群一樣年輕的男女在一起,有說有笑。媳婦也瞥見依金姆,臉色沉下來,她不願跟依金姆回家。她說,參加康樂隊可免除民防隊勤務,她不喜歡拿槍,不喜歡揹著藥箱包紮傷口。還說長官告訴她,如果歌唱得好,有機會到台灣加入更大型康樂隊,那時就可以領固定薪水,依戇就不必幫人家挑糞、擔貨了。

依金姆勸不動媳婦,心思比兩腳還要痠痛。她再次舉步,一拐一瘸往海邊的玄帝廟走去,這裡是她最後的依靠,最後的希望。

依金姆艱難地跪在神案前面,通過裊裊炷香與焚燒的紙錢,依金姆彷彿已經超越悲傷的現實。有那麼一瞬時光,依金姆真實地感受到玄帝的慈悲,叮嚀她耐心等待,媳婦終歸會回到她跟依戇的身邊。

(七)

依金姆回到家,天已經暗黑,因為疲累乏力,窩在大廳一角被褥裡,躺了兩天。

一天早上,依金姆像平日一樣,正要去溪邊洗衣。樓上連長告訴她,營舍已經蓋好,他們要搬回去了,連長還送給她兩只豬肉罐頭。

好事總是成雙來到。當天傍晚,依金姆還在一刀一刀把蕃薯藤切成豬菜,媳婦已悄悄走進家門。她什麼也沒吭聲,拿起扁擔就往井邊挑水。

旺伯村長說:「隔壁村有幾位依伯,聯名寫了一份陳情書,攔路喊冤,直接交給台灣來的高級長官,過了幾天,康樂隊就解散了。」

可依金姆心裡明白,實情不是這樣,而是她的祈求感動神明,冥冥中指使各村依伯陳情,這才讓自己媳婦,還有許多人家的女兒,回到父母與丈夫身邊。

她相信,只要真誠與耐心,總有一天,大兒子也會跟二媳婦一樣,回家團員。

〈 島嶼的走路時光 第二篇完〉

原文連結

馬祖方言難字解析:說「復」

0

字形表

字形表

「難字」的定義很難下,它未必是複雜難寫的字形,其難易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漢語、漢字承載數千年中華歷史文化,其難度之高不辯自明。即便學富五車的學者,也未必能全然通曉。所以,當你面對筆畫繁雜的某一個漢字時,會念、會寫、且能理解其義時,它就不是難字。反之,某些字的筆畫數不過三五,若不知其音義,必須動用字典查索,此即為難字,這是極淺顯的道理。今天,本單元推出新的主題,所謂的難易字,全是出於我個人的推估。

 

「復」,方言不僅可讀「包五切」。也能讀「夫木切」的ㄏㄨㄎ(huk)。因為前者大家較陌生,故今天就針對此音做分析。「切」是反切的簡稱,「包五切」也可以寫成「包五反」。它是告訴我們這個讀音是由「包五」兩字組合而成的。上字馬祖話念ㄡ(pou),下字馬祖話念兀ㄡ^(ngou^),上字取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及聲調,換言之,把紅色字組合起來就是「復」的方言讀音了,ㄅㄡ^ (pou^)的音就是如此得來的。這就是中國古代「反切」拼音的原理。本單元的反切,是個人根據閩東語的長樂腔調而製作的,目的是方便年長或未曾學過拼音的讀友使用。

 

「復」的甲骨文字形象人「以腳踩鼓風爐」的樣子。鐘鼎文卻增加了「ㄔ」的偏旁,楷書的「復」即源於此。「鼓風爐」的性質和作用,就類似從前馬祖的「風爐」(ㄏㄨㄥ ㄌㄨˋ,hung luˋ),也有其他村莊說「風櫃」(ㄏㄨㄥˋㄍㄨㄧ^,hungˋkui^)(見開版圖,灶的右邊木箱子)。單腳一下一下的踩著鼓風爐,和老鄉親一拉一推的抽送著風爐,其目的都是要增強風勢以助燃。因為要不斷的踩、不斷的踏,故引伸出「又」、「再」、「往返」、「來回」…的意思。《說文解字》「復」、「复」皆收。書上分別說:「復,往來也。」意思已經是很清楚了。又說:「复,行故道也。」文意是,行走已經走過的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無法和「一再」、「再三」的意思脫離關係。

瞭解音韻流變的人都知道,國語的輕脣音ㄈ (f)是在元朝時慢慢發展出來的,先前它都要讀重唇音的ㄅ(p)或ㄆ(ph)。一般人或許不知道「復」的方言可以念ㄅㄡ^,所以就取「又」字同時扮演ㄧㄨ^和ㄅㄡ^的角色。一字多用的結果,必然會妨礙到人際間的情意表達。所以,前人在「又」的旁邊添加「人」旁變成「仅」以為區隔。從此之後,「又」讀成ㄧㄨ^,而「仅」就讀成ㄅㄡ^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為「仅」的形體和「僅」的簡體字產生混淆了。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協助說明,句子後面( )內的文字是它的翻譯。

  1. 「你復(ㄅㄨ,pu)來了。」(你又來了。)
  2. 「復(ㄅㄨˇ,puˇ)是你。」(又是你。此處的復也可念ㄅㄨˋ(puˋ)
  3. 「復(ㄅㄡ^,pou^)總款!」(還是這樣。還是老樣子。)
  4. 「你復(ㄅㄨˋ,puˋ)去日本。」(你又去日本。)

同一個字因為下字的關係,所以有四種不同聲調的表示法。

(開版的風爐和土灶照片,由潘建國館長提供。)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