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4

花生丸

0
圖左:花生丸半甜半鹹,有豬肉鹹香,也有番薯的甜味。圖右:名為「花生丸」,花生其實只是配角,與番薯跟豬肉的關係倒更密切。
圖左:花生丸半甜半鹹,有豬肉鹹香,也有番薯的甜味。圖右:名為「花生丸」,花生其實只是配角,與番薯跟豬肉的關係倒更密切。

過年期間,兄弟姊妹桃園小聚,聊天說笑,回憶幼時馬祖家中常吃的年菜。小弟提到,母親每年都會手作一種地瓜丸子,排在竹箄上蒸熟,半甜半鹹,有豬油鹹香,也可當火鍋料,與魚丸、魚麵共煮,加些白菜、蘿蔔,大家吃得一頭汗。眾人七嘴八舌,就是想不起名稱。妹妹回憶往事如數家珍,突然冒出一句:「花生丸!」

圖左:花生丸半甜半鹹,有豬肉鹹香,也有番薯的甜味。圖右:名為「花生丸」,花生其實只是配角,與番薯跟豬肉的關係倒更密切。
圖左:花生丸半甜半鹹,有豬肉鹹香,也有番薯的甜味。圖右:名為「花生丸」,花生其實只是配角,與番薯跟豬肉的關係倒更密切。

國軍未來之前,島上白米少見,番薯才是主食。立冬以後北風颳起,番薯熟成了,堆在前院,大人會像選妃一樣,挑取個頭特別碩大、不破皮不沾水,堆在暗黑的地窖過冬。那顆色澤暗紅、最厚實飽滿的就留作「番薯姆」,期待來年發芽蔓延,瓜瓞綿綿,迎接另一場豐收。

 然而,碩大飽滿的秀異份子畢竟少數,絕大多數進不去地窖的普羅大眾,用來剉番薯籤。新鮮的番薯籤散在竹簈上,一排一排斜立面海的風口。雲高海闊,經常聽見大人、小孩吆喝:「摟呦!摟呦!(老鷹)」,那飛來啄食的山雀,彷彿聽懂人語,倏地驚走了。番薯籤風乾後轉成灰白色,名稱也升格成「番薯米」,儲在巨大的木櫎裡,一整年都泛出溫暖的燥香。

 年節到了,窖藏番薯便會取出作「龜桃」、「擀包(地瓜餃)」,釀「番薯燒」,炸「蕃薯餅」…,以不同姿態、不同內含,或拜壽送喜,或供在神案,甜滋滋軟綿綿,為番薯米配鹹魚的日常,增添味蕾的花色;神明歡喜,人也高興。

 「龜桃」與「擀包」都須包餡,製程繁複。番薯削皮切塊,煮熟後搗成泥,加入地瓜粉拌和,揉成軟硬適中的番薯麵團。從這裡開始,「龜桃」與「花生丸」分道揚鑣。「龜桃」走精緻路線,包餡講究,紅豆、砂糖仰賴台灣進口,還要印模定型,像穿金戴銀的貴婦,紅布袋包裹妥當,出入年節與婚喪喜慶的大日子。

圖左:「龜桃」與「擀包」都須包餡,製程繁複。圖右:「龜桃」走精緻路線,包餡講究,紅豆、砂糖仰賴台灣進口,還要印模定型。
圖左:「龜桃」與「擀包」都須包餡,製程繁複。圖右:「龜桃」走精緻路線,包餡講究,紅豆、砂糖仰賴台灣進口,還要印模定型。

與「龜桃」相比,「花生丸」的製作工序相對簡單;不須包餡,也不講究造型,直接把配料(花生、鹹豬肉、芹菜)混到麵團,揉壓均勻即可。

 母親年輕時非常忙碌,拉拔五個小孩,還要協助農事。每天鋤地、挑肥,沃菜之外,天未亮就挑菜到山隴、鐵板的市場,盤給菜販,實在沒有餘暇再去張羅這些費時又費工的應景吃食。也因此,幼時我們幾乎沒有吃過「龜桃」與「擀包」。

 「花生丸」雖然不登大雅,卻也不是隨時可得。母親不會讓我們失望,一年之中總會吃上幾回。

 每年元宵「擺暝」過後,廟裡的社友圍聚食福,家裡總會分得十多斤祭祀神明的肥豬肉。那時沒有冰箱,母親把豬肉切條,肥膘熬成豬油,其餘塞入陶甕,一層粗鹽、一層豬肉,層層疊疊,醃上十天半月,豬肉變得乾癯蠟黃,像極了故宮那塊舉世知名的肉形玉石。年後煮「老人麵」,捧給村裡依公依嬤;母親會切幾片醃豬肉,兩粒魚丸、一綹魚麵,再點綴翠綠的蒜苗,都說我們家的米粉好看又好吃。

 「花生丸」的祕密就在醃豬肉與芹菜的配搭。母親會選一條肥多於瘦的肉片剁丁,花生炒過、輾碎,新鮮芹菜切末,混入番薯麵團,揉合均勻以後,捲成三指粗的條狀,像擰「白丸」一樣,一粒一粒拽下,比橄欖略大一些的「花生丸」,姿態各異,素顏直面,毫不起眼的立於竹箅上。

 起灶生火,一會兒,鼎邊飄出沉厚的油香,混雜一絲芹菜的清新,輕輕遊走。夾一粒送入口中,柔軟的番薯甜味逐漸釋放,鹹味散開舌尖兩側,齒縫裡的花生粒不經意加入合奏,甜鹹交融,此時你身心準備妥當,豬油與花生如在眼前,正是火速伸筷,夾入第二粒的最佳時機。

圖左:「地瓜餃」現在已經商品化,馬祖各家餐館幾乎都有。圖右:番薯削皮切塊,煮熟後搗成泥,加入地瓜粉拌和,揉成軟硬適中的番薯麵團。
圖左:「地瓜餃」現在已經商品化,馬祖各家餐館幾乎都有。圖右:番薯削皮切塊,煮熟後搗成泥,加入地瓜粉拌和,揉成軟硬適中的番薯麵團。

 「地瓜餃」現在已經商品化,馬祖各家餐館幾乎都有。上次回馬,也在市場吃到色澤和口感都讓人驚艷的「龜桃」。只是「花生丸」仍如當年,深藏在遙遠的過去尚未醒來。食物等同記憶,無非懷舊的想像。「花生丸」的味道,也許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一個無端想起、望穿秋水的思念吧!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選析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選析-01

千斤氣力 [勿會] 抵四兩命。

【本義】

縱然有高舉千斤重的氣力,也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引申義】

再怎麼努力,也左右不了老天的安排。這句話很消極,而且很令教育工作者洩氣。在現實社會裡,我們常對學生說,「不向命運低頭」、「要衝破難關、邁向坦途」、「不畏艱難,奮勇向前」;「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映雪苦讀」…等話語和故事,但這些看似金科玉律的道理,有時不免被少數「勤難補拙」的事例給「打臉」了。理性的人面對成敗,會琢磨成敗的因素。相反的,有人會將失敗之因歸咎於命運使然,甚至於塑造出「聽天由命」的行事風格。但是,退一步想想,這句話也是給失敗者一帖最好的「安慰劑」。可見處事之妙,有時須因人而異。

【註解】

  1. 氣力:此處當勁道、力道解釋。它的讀音很特殊,聽起來像說方言的「虧力」。原因出在福州話有「文白異讀」的現象,它的文讀音是ㄎㄟˇ(khei ˇ),這是大家熟知的事,ㄎㄨㄧ(khui)是它的白讀音。在此地習慣上要念白讀音。
  2. 四兩命:四兩重的命運。每一年的《農民曆》都附有生辰八字的重量總表(圖1.),任何人都可依自己出生的年、月、日、時辰等資料,去尋找相對應的重量,然後將之相加總和,從總重量所附的七言詩(如寺廟裡的籤詩)可知自己的一生命運如何。當然,這只能參考,若深信不疑,就難免「膠柱鼓瑟」了。諺語中的「四」只是虛指的數字,在此它表示「少量且有決定性影響的數字」,故「五」以下的四、三、二、一皆可用,視個人習慣及當時語境而定。
圖1.《農民曆》所載的相關資料。
圖1.《農民曆》所載的相關資料。

【運用】

本則諺語有兩中使用場合,我分別造句給大家做參考。第一句是用於慰勉情境。第二句則帶有自暴自棄的意味。

  1. 發生總款事計,你就莫難過了,千斤氣力[勿會]抵四兩命。就當是自家的字運[勿會] 好吧。

   (發生這種事情,你就別難過了,再厲害的人也抵不過老天。就當作自己的運 氣不好吧。)

  • 再你做都是輸你,千斤氣力[勿會]抵四兩命。算去、算去,轉去食自家。

   (怎麼努力都贏不過你,費盡氣力也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算了,算了,回家 另作打算吧。)

  

個郎坪番薯臭去伓捌傳。

【本義】

整個園地裡的地瓜都腐爛了,主人卻一點都沒察覺。

【引申義】

禍起蕭牆,變生肘腋,而自己卻了無察覺。這句話說明了,平時疏於細查和防範,以至於嚴重的後果日漸釀成。類似的俗諺語各地都有,都是用當地人熟知的物品做譬喻,這樣才能深入人心,達到諷諭的效果。

【註解】

  1. 個郎:意思是:整個、完全、所有。因為是語氣詞,關鍵在它的語音而不在它的字形。換句話說,只要是音同音近的漢字,都可以用來做這個語音的載體。所以,若有人將它寫成「各郎」、「個堂」…等,都不算錯誤。
  2. 伓捌傳:不知道、不理解、不曉得。閩方言中的否定詞說法眾多,其中的ㄧㄥ方言字典都把它寫成「伓」。此字只能說是通行於閩方言地區的俗體字。因「伓」另有音義,《集韻‧脂韻》:「伓,眾也,一曰大力。貪悲切。」個別的「別」,其本字應寫作「八」,左右不同方向代表有所區隔,故《說文》說:「八,別也。象分別向背之形。」數目字的「八」是出於假借。「別」的字義後來引伸為「分解也。」小篆字形象以刀切分骨骼狀。無論是「八」或「別」,都有分開之義。能分辨「是非」、「善惡」、「對錯」等意義即代表有了解事理的能力。

  「捌」的本義為「破也。」後來當作數字的大寫來用。就八、別、捌而言,三 字的音義皆有相關,所以,字形、字義必須做個區隔、做個分配。「八」已被 數目字所據有,那就維持不變。「別」有配戴、佩掛之意,所以,也不宜再移 作它用。分析到此,我們只好將「瞭 解、明白、知道」等詞意,交由「捌」的形體來承載了。

此地的「傳」是很典雅的詞語,它的字義由「傳命宣召」的成語簡化來的。古裝戲劇中常見朝廷層層召喚的場景,就是它最明白的解釋。有鄉親將此語彙寫成「白傳」,其音義也通。

【運用】

者倪囝宕幫宕陣,遘警察來厝咧搦儂,才會曉伊變獃囝去了,個郎坪番薯臭去都伓捌傳。

(他參加幫派,直到警察上門抓人了,才知道他已變成不良少年了。滿園裡的地瓜都腐爛了,家長都沒察覺。)

蜀手無能隑搦兩頭鰻。

【本義】

單手無法同時抓住兩隻鰻魚。

【引申義】

鰻魚是馬祖常見的魚種(圖2.),性兇猛,再加上體表有濕滑黏液,即便是成年人,也無法單手抓起兩條生猛的它,這是鄉親由生活經驗所體會出來的常識。由此再引伸出「做事要專心」、「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好高騖遠」…等人生哲理。語意簡單而含意深遠,算是運用廣泛的諺語之一。

圖2.海鰻。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2.海鰻。曹祥官課長提供。

【註解】

  1. 無能隑:本詞彙曾在別的文章裡分析過。這裡的詞意為「無法、沒辦法」。「能隑」的本義是「能夠站立」,後來引伸為能夠、可以、勝任、健康…等。這是稀鬆平常的詞彙,但是大家並不知道它詞形的漢字寫法。《廣韻‧咍》:「隑,企立也,五來切。」從反切的音韻來推,此字和馬祖話的「壞」是同音的。在口語表達時,詞彙前面必須加上肯定副詞的「有」(ㄡ^,ou^)或否定副詞的「無」(ㄇㄛˋ,moˋ)才行。「能隑」這兩字有時會連音成一個音節,也就是說前字「能」保留聲母ㄋ(n),後一字「隑」會保留韻母和聲調ㄞˋ(aiˋ),這就是中國古代反切的原理。合音成一個音節之後,一般人會把它寫成「」。只有在表達嚴肅、嚴重或生病的語意時,才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為了讓大家能理解它的用法,我就根據不同的情境,造不同的句子給大家做參考。
  2. 搦:抓住、抓到

【運用】

做事計著實在,蜀手無能隑搦兩頭鰻,洽貪心呵,煞煞底會做無蜀事。

(做事情要務實謹慎,不能一心兩用,太過貪心,到頭來將一事無成。)

去做肘食,去坐肘餓。

【本義】

肯去工作,將衣食無缺;若虛耗光陰,悠閒度日,得忍受飢餓煎熬。

【引申義】

這是非常勵志的生活諺語。社會雖然現實,但仍有潛規則可循。成敗與否,雖需幾分命定,可盡己之所能,努力將事,總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否則,守株待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終讓自己的生活陷入絕境。

【註解】

  1. 「食」與「餓」在此表示正反相對的生活情境,所代表的意義是富足和貧困。
  2. 肘:方言念ㄉㄧㄨ+(tiu+)。本義為手肘,也就是手腕到手關節這一段。但引申為匹敵、相對、對抗、支撐、支持…等詞義。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它最常用的字義是「支持」、「抵住」等。如,颱風天時,大人會交代孩子把門用木棍頂著。大人說:「揢門肘好。」(圖3.)「肘」的古反切為陟柳切,國語的捲舌聲母,是從古代舌尖音或舌面前的音分化來的。方言保留古音,故它的國語聲母為ㄓ(zh),而方言則為ㄉ(t)。
圖3.門肘。
圖3.門肘。

  

【運用】

先生講:「去做肘食,去坐肘餓。」想做家賄,著搏打去趁錢。  

(老師說:「肯去工作,必然衣食無缺,不工作只好受凍挨餓。」想累積財富,就得努力賺錢。)

馬祖「灶前」春秋 (下)

0
馬祖「灶前」春秋 (下)
馬祖「灶前」春秋 (下)

本次文章較長,所以,分三次刊出,(下)篇有許多困難字要向鄉親報告。因為文字考證算是較枯燥的單元,若佔太多篇幅,將和以說故事為主的本文調性不符。所以,此地只能點到為止,將來再撰述專文為大家做進一步的分析。

漏勺的馬祖話稱笊籬(ㄐㄧㄚ ㄌㄧㄝˋ,tsia lieˋ) (圖1)。小時候也曾聽鄉親稱這種物件為「盝瓢」(ㄌㄛㄩㄎ ㄆㄧㄨˋ,loyk phiuˋ),簡單的說,此物之名稱取義為「能撈取物品的瓢子」。在從前的漁寮裡它是常見之物,是竹篾編的。煮蝦皮時,得靠它把煮熟的蝦皮從沸騰的湯鍋中撈出。因有稀疏的漏孔,故鄉親用「守口如瓶」來形容口風緊、守得住他人隱私的人。對喜好傳話當「錄音機」、「播音員」以知道內幕消息為傲的人,必然是用「笊籬喙(嘴)」來嘲諷他了。

圖1,笊籬。
圖1,笊籬。

篩、篩篩(ㄊㄟ,thei ) (圖2.)。從前它是極其尋常的用具,是各家戶必備的東西。從小我就不喜歡吃剛出油鍋的酥魚,反而愛吃隔餐的油炸魚,尤其是被寒風吹過的油炸魚,吃在嘴哩,那種軟綿綿的特殊口感,真的很難用言語描述。來台工作,中餐必然在學校解決,偶而會用前一天過節的剩菜帶便當,油炸魚、魚丸等家鄉菜經過蒸飯箱加熱,其口味之特殊,連台灣同事也讚不絕口。在沒電、沒冰箱的年代裡,媽媽們都會將料理好的乾貨放在竹籃、竹篩裡,然後吊掛在通風的樓板底下。既可以防鼠輩,也可以避饞貓。孩子們站上椅子可隨手取食,那種歲月「滋味」,令人無法忘懷。

圖2,竹篩。
圖2,竹篩。

番薯擦(ㄏㄨㄤˋㄋㄩˇㄧㄚㄎˊ,huangˋnyˇiakˊ),「擦」本應做 [石蔡] ,可是此字電腦所無,因為「刨」的動作如同「摩擦」,故只好用音同義近的「擦」來替代。[石蔡] 从「蔡」得聲。廣義的形聲字有時是「聲符兼義」的,換句話說,「蔡」是讀音所在,也是意義所在。「蔡」字被用在姓氏以後,一般人多不知道它另有「契」、「割」、「截斷」、「去除」…等字義。(這種現象和「劉」字一樣,人們只知道它是姓氏之一,卻不知「劉」有「殺害」的意思。這個字義從它的部首「刀」即可得知。)所以,《玉篇》對 [石蔡] 的解釋是「粗石也。」《康熙字典》對 [石蔡] 的解釋是「磨也。」在現實的生活裡,把地瓜刨成番薯籤的動作,不就是一下下的「摩擦」,然後產生細如籤絲的食材嗎?這個音義也保留在閩南語中,刨冰的台語說「剉冰」;等著接受嚴重的後果,台語說「剉咧等」,可見「蔡」、「剉」是音義相近的同源關係。

圖3,蕃薯擦。
圖3,蕃薯擦。

木質蒸籠馬祖話說炊牀(ㄘㄨㄧ ㄌㄛㄥˋ,tshui longˋ),也有人稱飯牀(ㄅㄨㄛㄥ ㄋㄛㄥˋ,puong nongˋ) (圖4.)。貧窮的年代,一家蒸飯萬家香,用木蒸籠蒸飯的氣味實在令人著迷,如果能調上醬油,或拌入軍用罐頭裡的五香豬油,那幸福感鐵定破表。當時吃蒸飯的機會不多,只有在除夕夜、漁民打樁、結婚「食飯囝」時才能吃到。另外在私釀老酒,攤開糯米飯,趁大人不注意時偷抓一把當零食。幾十年的光陰隨著北風而去,記憶中的歲月,大家都把一丁點的「擁有」,當作是無比快樂的泉源。

蒸籠以「」為名,或許有鄉親感覺怪異。「牀」的字義並非只有單一的「寢具」。除了作床鋪解釋以外,另有:

  1. 《說文》說的:「安身之坐者。」可見它本是坐具
  2. 水井上的木欄杆,方便汲水的小水桶拋下或拉上,此即古書說的「井榦」。
  3. 器物之架子,如,「筆牀」、「琴牀」。宋朝有搭架子的大弓弩,名稱為「牀子弩」。
  4. 底部曰牀。如,「河牀」、「礦牀」…等。

「牀」是本字,「床」是俗體字。《戚林八音》和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都寫成「甑」,字的讀音和實際語音雖有距離,但用「甑」表蒸籠還是可以接受的。

圖4.木質蒸籠。
圖4.木質蒸籠。

,蒸籠最重要的配件,馬祖話說ㄅㄟˇ(peiˇ)(圖5.)。它安置在蒸籠的底部,有孔洞,沸騰的水蒸氣能藉此穿透讓食物蒸熟。木蒸籠底下的沸水,只能廢物利用供做洗滌,絕不能飲用。因為它是民間所說的「牀下湯」(ㄙㄛㄥˇ兀ㄚ ㄌㄛㄥ,songˇnga long),喝了有害無益。

圖5. 箅。
圖5. 箅。

功能和「」類似的物件是鼎鞈(ㄉㄧㄤˇㄍㄚㄎ,tiangˇkak)。紙鈔、紙張一疊的單位稱「蜀鞈」(ㄙㄨㄛㄎ ㄍㄚㄎ,suok kak)。它多用在食物加溫、加熱時,而且能層層重疊(圖6.),在趕時間的時候,它能「小兵立大功」,因此算是很實用的小東西。

圖6.熱飯菜用的「鼎鞈」。攝於介壽品樂王府的廚房。
圖6.熱飯菜用的「鼎鞈」。攝於介壽品樂王府的廚房。

(ㄍㄠˇ,kauˇ),這是閩東地區的方言俗體字。它是陶質、體積略小的容器之一,本身無固定的形式,可用來貯裝食用油、水酒…等。產婦用類似的器皿裝盛雞肉、糯米,放在土灶裡,用枯草的灰燼煨烤,就成了香噴噴的「硣飯」(ㄍㄡˋㄅㄨㄛㄥ^,kouˋpuong^)。甚至窮苦之家為孩子過生日,向鄰居討個稍微完整的蛋殼,內裝白米,放在地瓜飯裡同煮,這「克難」的慶生蛋就稱為「卵硣」(ㄌㄛㄥˋ ㄍㄠˇ,longˋkauˇ)(圖7.)。這在白米摻地瓜籤做主食的年代,算得上是充滿「想像」的食物。

圖7. 硣飯與卵硣。
圖7. 硣飯與卵硣。

馬祖鄉親稱開瓶器為瓶瓶軋(ㄅㄧㄥˇㄅㄧㄥˇㄍㄚㄎ,pingˇpingˇkak)(圖8.)。「軋」是入聲字,從字的古音反切推知,它的國語讀音只能有ㄧㄚˋ和ㄓˋ兩讀,ㄍㄚ的讀音如同天上飛來一般,坦白說我不知其來歷。但是三民書局出版的《學典》,明載它有ㄧㄚˋ和ㄍㄚˊ兩個讀音(增訂三版p.1214)。相信大家都曾吃過「牛軋糖」,這是磨練牙齒功能的零食,口味濃郁而香甜,頗受年輕人歡迎,滿口假牙的我,只能望梅止渴。和它性質相近的是馬祖花生糖,老一輩的鄉親稱花生糖為「花生軋」(ㄏㄨㄚˇㄌㄟㄥ ㄍㄚㄎ,huaˇleing kak)。它後半段的製作過程是:將炒熟的花生米倒入煮溶的麥芽糖中,然後手中的鍋鏟不停地翻炒。40年前,家父母曾以製作傳統零食當副業,每逢做花生糖時,但見倆老揮舞鍋鏟「軋過來軋過去」的,趁糖漿未硬化之前,讓每一粒花生都均勻的裹著麥芽糖,接著將它倒進模型木框,用力壓緊壓實後,再切成小方塊,如此方大功告成。

圖8.連身一體的開瓶器、開罐器。
圖8.連身一體的開瓶器、開罐器。

「食物衛生罩子」馬祖話說配罩(ㄆㄨㄧˋㄉㄛㄩㄎˊ,phuiˋtoykˊ)(圖9.)。馬祖人慣稱菜餚為「配」(ㄆㄨㄧˇ,phuiˇ),一般家庭都是把當餐的菜餚放在桌上,以方便第二波的人回來享用。擺在桌上的菜餚需用罩子罩著,不僅能防止貓兒光顧,也能避免蒼蠅沾爬。「罩」有都教切竹角切兩個讀音;「★」只能讀陟教切,由古音推知,此物寫成「配罩」比較妥當,寫「配★」較不宜。(因為電腦無此字,所以只好用★做替代符號。它的字形應寫做上「网」下「隹」。)

圖9 . 食物衛生罩子。
圖9 . 食物衛生罩子。

吃飯皇帝大,因此人們引申出對烹飪器具的特殊情感。分家時廚房用具是歸長子所有,這是貧窮社會發展出來「道理」與「公義」。送殯回來,有些家屬在拜祭神主的時候,會將烹飪道具,如,鍋瓢、碗筷…等放在供桌上,並且煞有介事的稟報,今後幽冥異路,陰陽兩分;各自棲息,各自炊煮,年節忌日算是回來做客,這是馬祖的習俗之一。時代在變,風俗民情也在變,許多往事,有時會埋藏在各人的記憶深處。本文所說的雞毛蒜皮瑣事,就是希望能做觸發媒介,進一步引出共同的經驗與記憶,讓鄉親們理解,馬祖文化也是淵源流長的。

馬祖「灶前」春秋 (中)

0

介紹過「爐」、「灶」之後一定得說它的「附隨物」。首先說的是煙囪,馬祖話稱它為「煙筒」(權宜注音。ㄧㄥ ㄋㄛㄩㄣˋ,ing noyngˋ)。由曲突徙薪的成語可知,它必須呈彎曲轉折之狀,周邊盡量不要擺放木柴等易燃物,否則可能會釀成災害。三年前,隨「福建女兒」返鄉走親,去到長樂參訪,看到某一景點內的爐灶設計,煙囪直立而上(圖1.),內心總覺得怪異,我非土木專家,也不是物理科教師,故不敢多所議論。家鄉的煙囪有斜斜的穿牆而出,也有從屋頂向上穿出的。有的灶是長年燒煤炭,難免在內壁沾黏煤灰,煤灰多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影響煙的排放及火勢的控制,此刻就得請人上屋頂,用長而軟的竹篾伸進去,上下通貫片刻、左右旋轉幾回,動作和道理,一如打靶或砲擊後清槍砲的內膛。這個動作馬祖話說「透(ㄊㄠˇ,thauˇ)煙筒」。每逢「透煙筒」的日子,屋主就會委婉謙和的告知鄰居,週邊鄰居也會配合的收衣服、緊閉門窗,深怕「烏塵」(ㄨ ㄋㄧㄥˋ,u ningˋ)飛進門。我老家隔壁是堂伯父開的糕餅店,營業時要燒大量的煤炭,記憶中好像每一年都會通一、兩次,清膛後第一次升火,鼓風爐一抽一拉,烏黑的粉塵從煙囪噴出,如同滿天飛舞的黑色蒼蠅。若沒做好敦親睦鄰的工作,那鐵定引起民怨。附帶說明,若是燒枯草的小灶,炊煮時必須用竹管做的「火棬」(ㄏㄨㄧˊㄨㄛㄥ+,huiˊuong+),對著底部輕輕吹氣,若用力太猛,保證讓吹氣者滿臉「豆花」。

灶和煙囪
灶和煙囪

那個年代,「打火機」勉強算得上是奢侈品。它不是用酒精點火,而是用打火石,這小零件從前我家有賣,以駐軍為主要客源,一般民眾多用火柴(圖2.)。當年的阿兵哥都稱此物為「洋火」,地區的知識份子直接將它翻譯成方言說「ㄩㄥ+ 兀ㄨㄧ+,yng+ ngui+」。故這個語詞也是馬祖的外來語之一。但社會上庶民日用會稱它為「自來火」(ㄐㄩˋㄌㄟ+ ㄨㄧ+,tsyˋlei+ ui+),偶而聽到稱音變之後的「灶火」(ㄗㄡˋㄨㄧ+,tsouˋui+)。小時候看美國西部牛仔電影,對劇中人拿著火柴棒,以前端畫桌椅、牆壁就能生火點菸的瀟洒英姿,嚮往不已。我們用的是安全性較高的火柴,它必須摩擦附於外殼的粗糙磷皮才能出現火花。

火柴盒。賀廣義老師提供。
火柴盒。賀廣義老師提供。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馬祖話說ㄏㄤㄋㄧㄨˋ(hang  niuˋ)的碗櫥(圖3.)。逢愛珍的《福州方言字典》將此物寫成「蚶櫥」,並且在「蚶」字底下加「。」的符號,這表示「蚶」是有音無字的假借字(p.273)。但是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將它寫成「含櫥」(p.131),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含」是陽平字,單獨念的時候聲調類似國語的第四聲,故此字讀音為ㄏㄤˋ(hangˋ),這是福州語的發音。本詞彙的第二字「櫥」也是陽平字,兩個皆陽平字的「含櫥」一定是念ㄏㄤˇ ㄋㄧㄨˋ,這和我們的口語相差甚遠,所以就語音的角度來說,它是錯誤的組合。此物倚靠牆邊,通風效果良好,相對的蟑螂、螞蟻也可進出自如,常見人家在四根腳下墊著裝水的碟子,此舉防得了螞蟻,但是對「小強」束手無策。內有擺放碗盤的隔層,最上方空間較大,是存放剩飯、剩菜的地方。為避免家貓或鼠輩「偷襲」,它設有不上鎖的小木門,拉開或關上都很方便。由形體結構兼及語音條件的思考,將它寫成「蚶櫥」比「含櫥」要恰當。「蚶」是海邊居民熟識之物,它的貝殼一張一合的樣子,很容易做「蚶櫥」的聯想。

傳統碗櫥。
傳統碗櫥。

裝筷子的容器馬祖話說「箸籠」(權宜注音。ㄉㄩˋㄌㄛㄩㄣ^,tyˋloyng^)(圖4.)。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稱此物為「箸簏。…也說箸籠。」(p.90)。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也是寫成「箸籠」(p.44)。但「籠」字一般是讀陽平調,這一類字的聲調類似國語的第四聲,它的讀音同方言的「」。所以,若一時大意,很容易會讀成裝載豬隻的「豬籠」。此字必須是讀242(^)陽去的聲調才行。《廣韻》記載「籠」有「上聲」的讀音,福州方言的「陽上」字都歸併到「陽去」的聲調中,由此看來,物名寫「箸籠」也是可以的。

箸籠
箸籠

有一種深咖啡色的大鐵瓢,老鄉親都稱之為鐵鼎(ㄊㄧㄝㄎˊㄉㄧㄤ+,thiekˊtiang+)(圖5)。此物今已不見,它可當做瓢子、勺子使用,漁寮中常見其蹤跡。後來被鋁製的產品取而代之。我們稱鍋鏟為「鼎杼」(ㄉㄧㄤˊㄊ廿+,tiangˊthoe+)。(圖6)末字之音是我們方言中較難注的音之一,〈馬拼〉是假借「廿」字當音標符號,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它是前半低圓唇元音,國語無此音,我們馬祖話卻很多。如,梳、苧、初、呵、疏…等。它的國際音標寫成「œ」,馬祖的母語課本《福州語》也是借此符號來使用的。

大鐵瓢
大鐵瓢
鼎杼,鍋鏟。
鼎杼,鍋鏟。

洗鍋子的竹枝刷子,我們稱鼎筅(ㄉㄧㄤˊㄘㄟㄥ+,tiangˊtsheing +)。這個物件的命運「多舛」,它除了自然摩擦損耗以外,最常見到的情景是,家人折下它來做牙籤、挑海螺,或折斷成長短不等的條狀,讓人抽籤決定先後順序。故折騰到最後已是「體無完膚」了(圖7.)。

竹枝刷子。
竹枝刷子。

火鎡(ㄏㄨㄧˇㄐㄧˋ,huiˇtsiˋ) (圖8),因為它的功能在夾取,所以,有些地方稱之為「火箸」(ㄏㄨㄧ ㄌㄛㄩ^,hui loy^),詞義為「火筷子」。此物為用大矣,除了用來夾取炭火以外,居然有人以它做皮膚制癢的工具。從前的馬祖,冬天非常冷,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常受凍瘡之苦。或許是體質關係,會長凍瘡的人年年躲不過,每當燕子南飛時,有些鄉親就開始擔心。它好發在雙腳、雙手、臉頰、耳朵等部位。長凍瘡的地方會出現紅腫,而且奇癢無比。沒見過「世面」的人,保證會用手抓到爽,爽到最高點,皮膚開始破皮、流組織液、潰爛。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傷口要到隔年的青蛙叫(春天)才會痊癒的。我有一位親戚,每一年冬天同部位長凍瘡,她癢得「忍無可忍」,就抄起燒到溫而微燙的火炙,往癢處一擱,雙眼緊閉,齜牙咧嘴地發出咻咻的聲響。〜〜〜爽啊!何謂「痛快」?這就是。  (未完)

火鎡
火鎡

馬祖「灶前」春秋 (上)

0
牛角社區為長輩烹調共餐的過程之一
牛角社區為長輩烹調共餐的過程之一

馬祖話稱傳統的廚房為「灶前」,閩南話說「灶骹」,這些都是很傳神的說法。古人說:民以食為天。今人說:吃飯皇帝大。「吃」是動物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任何族群都對廚房事保持敬畏之心。天帝甚至派遣「灶王爺」鎮守家宅,除了力保食安無虞以外,也密切監控世俗雜事。仙界之事人們寧可信其有,故每逢舊曆年,傳統「古意」之家,會在重要的炊事用具、器皿上,張貼紅紙或吉祥詞語,這也是廣義的「厭勝」手法之一。海島的傳統民居,除了茅屋以外,絕大部分是石牆、瓦頂、單層或兩層樓的小建築。這種建築最大的特色就是樓下沒什麼隔間,一進大門,所有「設備」一覽無遺,最顯眼的就是一座大土灶。今天,特選眼所能見的炊事家當(簡單的物件略過)為大家做介紹,同時順便說說相關的雞毛蒜皮事。「春秋」是季節時段、是年歲別稱,也是史冊之名,本文所言旁及馬祖生活故事,故自認「文」、「題」尚合符節,應可避免扞格之失。

從前在馬祖,登門訪友,未入門即見角落碩大無朋的土灶,因為它的「大」,所以,稱其周邊料理食物的地方為「灶前」(ㄗㄡ ㄌㄟㄥˋ,tsou leingˋ)。本地有一句俗諺語說,「大目伓看見灶」,語意為:虧你有一雙大眼睛,連這麼大的土灶都看不見。這是用在「調侃某人因粗心而看不到想找的東西」時。馬祖民間炊煮用的「爐」和「灶」,外觀有多種,請聽我解說。

第一種是「行灶」(ㄍㄧㄤˇㄐㄧㄠˇ,kiangˇjiauˇ),它是能移動的簡易克難灶,此物今已絕跡。從前大部分的人家是兄弟眾多的,各自成家後,居住空間益顯狹隘。若無能力搬離祖厝,分家時,少者樓上樓下各住一戶,若不足分配時,也只好同一屋子再做切分。這些獨立的小家庭,有時會將就的使用「行灶」,這是出於無奈的不得不然。有些人家空間大,甚至有多餘的「寮囝」(小屋)做「灶前」,那是令人羨慕的事。數十年前的牛角村,這兩種人家都有。誰都知道水火是無情的,木造房子禁不起一絲大意,我猜想,樓上使用者每次開伙,一定是提心吊膽的。現在回想起那種艱困的生活環境,偶而轉述給學生聽,年輕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第二種是一般「土灶」,或單稱做「」。「土灶」只是分類名稱,它與灶形大小無關,一般是指無法滴漏灰燼的灶子。這種灶是燒枯草,它的灰燼會留存在灶膛內,所以,冬天適合「煨番薯」(烤地瓜。ㄨㄧˇㄏㄨㄤ ㄋㄩˋ,uiˇhuang nyˋ),偶而也看見阿公、阿婆在此烤橘子(長輩認為如此可治療咳嗽)。因為如此,主婦們得三不五時的清除它。燒枯草的灰燼馬祖說「火烌」(ㄏㄨㄧˇㄨ,huiˇu),將它堆積一旁,可當海砂使用,尤其是在掃除雞屎或幼兒的便溺時。此物更可做收割韭菜時的天然肥料。假若房子夠大,供人坐著燒柴的灶口就會有較大的空間。鄉親稱此地為「灶屋嘴(喙)」(圖1。ㄐㄧㄠˇㄨㄛ ㄘㄨㄧˇ,jiauˇuo  tshuiˇ),這是冬天取暖的「貴寶地」。常見媽媽抱著幼兒在此,邊顧火邊教唱方言唸謠、「數錢」(數數目)、說生肖、講籍貫…等,場景非常溫馨。熄火後溫度逐漸降低,灶膛就由家貓「駐守」了。(馬祖有「貓鑽灶」和「犬鑽灶」的諺語,各代表不同的意義,請聽音檔分析。)

圖1.灶屋嘴(喙)。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圖1.灶屋嘴(喙)。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第三種是名稱暫訂的「滴柴塕」(圖2。ㄉㄧㄎˇㄑㄧㄚ ㄨㄥ,tikˇqia ung)灶。「塕」的意思為粉塵、草灰。這是專門為燒枯木、煤炭等塊狀燃料而設計的,所以,灶膛底部有鐵條「爐承」(ㄌㄨˇㄌㄧㄥˋ,luˇlingˋ),一者方便木屑、炭渣落下,同時也能讓空氣進入以助燃,這是人類共通的生活智慧。從前我耳聞灶名不知如何書寫,直到十年前偶然聽鄉親講解後,才略有感悟。那一年北竿鄉親在天喜兄帶領之下,到福建順昌朝拜「聖王爺」,我等同學也聯袂隨隊前往。走在半山腰,發現有一道觀,大夥入內小憩,可室內不見仙風道骨的修行者,只見一大口爐灶孤立一隅。有一鄉親指著大灶說其名,並解釋它的使用道理,認為荒山野地,木柴取之不盡,用此型爐灶最為便捷。我佇立灶邊,聽此高見,內心很是高興,因為多年茅塞,一朝半開。當下就筆記「滴柴塕」和「直柴塕」兩種書寫方式。思考了好幾年還是無法定論,因為「滴」與「直」,在此只是道理可通,它們的音變結果和實際口語有些微落差。

圖2. 滴柴塕灶。
圖2. 滴柴塕灶。

第四種是「爐囝」,顧名思義這只是袖珍的爐子而已,它必須和手搖的鼓風機並用,兩者是「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的關係。此物在馬祖曾風光一時,數十年前,山隴五金行多有販賣,今天在馬祖已難見其蹤跡。在台灣新娘子過火去霉運時,還以它來燒木炭。它體積小,只能小鍋慢炒,若把稍大的鍋子架上去,總覺得頭重腳輕。再加上手搖風車,鍋子會顯得重心不穩,這對使用者來說,心理威脅太大了。它適合燒煤炭渣,中興酒廠還在牛角村內時,蒸餾高粱酒剩下的煤渣,允許鄰近家戶取用,酒廠敦親睦鄰的做法,對當時辛苦人家而言,也算是小小的「福利」。

第五種是「企爐」(圖3。ㄎㄧ ㄌㄨˋ,khi luˋ)。聽此音或許有鄉親會誤寫成打氣的「氣爐」。這也難怪,因為它確實曾經存在過,只是它乃軍事用品。「企爐」是燒煤油的,煤油就裝在略寬的封閉的底盤內,有內外兩圈燈心,靠油盤外側,兩個可上下移動的設施控制火勢。外側有三根細鐵柱支撐鐵架,鍋子安放其上,煎炒煮炸無不適宜,它另有如罐頭罐子的附件,烹煮完畢,用它罩住火源,以隔絕空氣方式讓它熄火。不但安全而且方便攜帶。在瓦斯爐普遍使用之前,它可是馬祖最時髦、最進步的炊具。 (未完)

圖3.從前馬中學生,使用「企爐」做野炊的愉悅神情。
圖3.從前馬中學生,使用「企爐」做野炊的愉悅神情。

介紹馬祖過年的吉祥語

0
山隴廣場慶賀新年遊藝會的場景。賀廣義老師提供
山隴廣場慶賀新年遊藝會的場景。賀廣義老師提供

「過好年,說好話」,這是人同此心的道理。小時候,對年節總有許多期待,所以,在一年一度的春節裡,孩子們被要求守規矩、不得口出惡言,這雖然是行為上的約束,但是在歡樂的氣氛下,頑皮的兒童也能隱忍或遵守。老實說馬祖過年吉祥語並不多,鄉親們說的應景好話,有時只是長輩們隨機、隨口說說而已,但吉光片羽,終究是文化的瑰寶之一,身為在地文史工作者,為之收集和保存也是責無旁貸的事。

5、60年代的馬祖,一般家庭普遍貧窮,所以,兒童對過年、過節的盼望,會被極度放大。華人社會對舊曆年極為重視,過年除了吃喝玩樂以外,在精神層面也賦予諸多的「抽象」意涵。那時村莊裡守舊的老成猶在,鄰居中常見性格拘謹、凡事忌諱、思想「嫩膩」的 婆婆、姥姥,她們在言談時絕不會用「病痛」、「喪亡」、「短缺」…等語彙。長輩之間溝通都能知其所言,唯獨孩童,一不小心就犯了她的忌。所以,每逢初一、十五,媽媽都會再三叮嚀,某人的家要過門不入,以免出言不遜把老奶奶嚇壞了。除夕黃昏或大年初一清早,媽媽們會拿枯稻草繞成的「草蓊」,叫孩子來擦拭嘴巴,這個動作就叫做「拭草蓊」(ㄑㄧㄎˇㄘㄛˇㄨㄥ,qikˇtshoˇung)。在物資貧乏年代,家家戶戶都是用捲曲環繞的稻草當抹布或刷子,然後沾著海沙洗刷桌椅等家具。馬祖的稻草是由台灣進口的,它是絞竹索做漁具的重要物資,故在漁鄉馬祖,稻草不算是稀有物。有人冬天用它做床墊禦寒,甚而有更貧窮的人以此充當衛生紙使用。有了「草紙」(早年粗糙的衛生紙)以後,擦拭孩子嘴巴的道具也升格了,此舉的用意,是把孩子的嘴巴當屁股,萬一不小心口出穢言,請大人別介意,就當他在「放屁」吧。

新年吉祥話有新舊之分,也就是國語和方言之別。可是兩者有代溝,因為阿嬤聽不懂國語,而新世代的人不會說典雅的方言。過年期間,國語版的「恭喜發財」、「好運年年來」、「新年快樂」等祝賀語可隨時聽聞(圖1.),然而方言版的應景頌詞,卻隨老人凋零而漸漸消失在寒冷的北風中。今天我利用此機會,舉五則方言吉祥話語和鄉親分享,請大家參考。( )中的紅色文字是國語翻譯。

圖1. 74年的正月初一,馬高學生在山隴廣場表演踩高蹺,手持祝禱語紙板。
圖1. 74年的正月初一,馬高學生在山隴廣場表演踩高蹺,手持祝禱語紙板。

一. 過年、過年,福壽連連。
(過年、過年,祝大家多福多壽,幸福長長久久。)

二. 絡歲飯,有食有剩。
(紅斗裝年飯,象徵年年有吃有餘。)

三. 歲飯絡絡,囝孫野臒。
(紅斗年飯裝飾完成,家中兒女永遠伶俐乖巧。)

四. 做歲、做歲,依弟跬大,依哥富貴。
(時序又過了一年,希望弟弟快速長大,哥哥也能功成名就。)

五. 拜年、拜年,無橘也著錢。
(拜年、拜年,沒給我橘子,也得給我壓歲錢。)

以上5則頌詞的語義雖然不難理解,但有些詞彙還是要跟大家稍作解釋。如,

  1. 絡歲飯:這是馬祖很重要的過年儀式之一,是由家庭主婦一手包辦。每一年正月初一的清晨,媽媽會以虔誠之心著手製作,過程代表著期盼與感恩。從前的馬祖,冬天酷寒 ,有些怕冷的女主人,在除夕時,就先把「絡歲飯」和「隔年飯」(ㄍㄚㄎˋㄋㄧㄢˇㄇㄨㄛㄥ^,kakˋnianˇmuong^)要用的米飯蒸 好,並且裝進紅斗裡,等初一天亮,再補完點香敬神的程序即可。下圖是今人做的「歲飯」,形式「熱鬧」而且豪華,小時候的物資條件差,絡的「歲飯」,除了榕樹、竹枝尚稱茂盛以外,飯的表層所點綴的花生、瓜子、蜜餞等零食,都是點到為止。(連續幾年,賀廣義和林錦鴻兩位老師,曾在牛角社區推廣「紅斗」的製作,深受鄉親歡迎。)
圖2.馬祖的「絡歲飯」。賀廣義老師提供。
圖2.馬祖的「絡歲飯」。賀廣義老師提供。
  1. 剩:多餘的。馬祖話說ㄉㄨㄛㄥ^(tuong^)。「剩」是它的訓讀字,本字應是「長」,此字在古代有許多讀音,「直亮切」是它的讀音依據,此字中古時代已發展出「餘也」、「多也」、「冗也」、…等字義。
  2. 臒:福州方言字,讀音為ㄛㄎˊ(ɔkˊ),它是入聲字,尾音要立刻收束住。字義為:乖巧、聽話、守本分、…等,有時也用來形容聰明、伶俐、懂得自我保護的人。
  3. 跬:方言替代字,語音為ㄍㄧㄝ(kie)。字義本為半步、舉一足。此引申做快速、立刻等字義使用。

請大家注意第五則話語的使用場合。因為「拜年、拜年,無橘也著錢」,出於「施」、「受」之口,會產生不同的情境。晚輩向長輩拜年時脫口說它,那肯定會令長輩尷尬萬分。拜過年之後,長輩致送紅包,對知禮謙讓的晚輩說此語,則表示長輩的熱情與和藹。民國64年左右,台灣的電視還是老三台時代,賀歲節目曾出現「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的戲謔語,不多時它就流行於大街小巷。果不其然,有衛道人士出面呼籲:類似話語不學為妙,不講更佳。

今天介紹5則應景話語,其中二、三兩則用在自家。一、四兩則非常討喜。過年訪友,一進門就開口朗誦,保證會賓主盡歡,若加上眾人的吆喝「是啊、好啊、利啊、發啊」,那就變成馬祖式的過年「喝采」了。

兄弟盤答:〈三十六叫〉

0
兄弟盤答

結婚之後,我的親戚網絡擴展到莒光地區。宗謀兄的尊堂,內人稱姑婆,她也是家岳母好友之一。三年前陪岳母前往中和拜訪,閒話家常時,每遇適當話題,姑婆就會觸發相關的俗諺和童謠兒歌。過程中,兩位長輩彼此呼應。述說往事,歷歷如在眼前;其樂融融,當下預約回訪之期。

我在敬恆任教三年,莒光民情也略知一二。在現場旁聽,偶而也能幫腔敲邊鼓。所以,二老興之所致,話匣一開,如水之有源,娓娓道來,如細數家珍。令人驚訝的是,姑婆記性超強,一旁晚輩,就忙著錄音、錄影、筆記,故聯誼之行,可謂收穫滿滿。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三十六叫〉就是當日紀錄所得。本首童言童語因趣味性高,傳唱的人也多,以至於大同小異的版本甚多。同一個品物名稱,常因流行區的不同而稱謂參差。語氣詞、詰問詞的不同,更是常見的情形。本文內容既然聽自本鄉長輩之口,故文字的呈現大致以此為準,只有在不足之處,以其它版本補充之。其內容如下:

六月一來半晡時,

(夏季裡的黃昏時刻,)

三十六叫各樣鳴。

(生活周遭,可以聽到種種的聲音。)

1.

弟:哥啊哥,樹頂什哪叫?

    (哥哥啊,樹上是什麼聲音?)

兄:樹頂樹蟬叫。

    (樹上是蟬兒在叫。)

2.

弟:樹蟬無目無嘴怎講伊會叫?

    (蟬兒看起來沒眼睛、沒嘴巴,它怎麼會叫?)

兄:樹蟬腹栳下有響錢,故此才會啦啊啦啦叫。

    (蟬兒腹部有一個圓圓的發聲器官,所以它才會叫。)

3.

弟:螃蟹腹栳下正正有響錢,怎講伊 [勿會] 叫?

    (螃蟹腹部正下方也有圓片,為何它不會叫?)

兄:螃蟹水裡爬、塗(土)裡趶,吼伊怎會叫。

    (螃蟹水裡爬,沙土裡鑽,你叫他如何發聲。)

4.

弟:水蛙也是水裡爬,塗(土)裡趶,怎講復會呱啊呱呱叫?

    (青蛙水裡爬、土裡鑽,為何它會呱呱叫?)

兄:水蛙腹球球,嘴闊闊,故此才會呱啊呱呱叫。

    (青蛙肚子圓滾滾,嘴大大,所以它會呱呱叫。)

5.

弟:水缸腹許球,嘴許闊,怎講伊 [勿會] 叫?

    (水缸肚子那麼像球、嘴那麼大,為何不會叫?)

兄:水缸塗(土)囉、伊囉,硋囉、伊囉,吼伊怎能叫。

    (水缸是陶土燒的,它怎麼會叫。)

6.

弟:塗貓、塗犬也是塗囉伊囉,怎講都會嗶啊嗶嗶叫?

(鎮宅避邪的動物,它也是土燒的,為何會嗶嗶叫?)

兄:塗貓、塗犬頭尾兩頭穿,故此才會嗶啊嗶嗶叫。

    (它們的頭尾都有孔洞,所以才會嗶嗶叫。)

7.

弟:火管也是兩頭穿,怎講復 [勿會] 叫?

    (用來助燃的吹管,前後也是通的,為何不會叫?)

兄:火管竹囉伊囉,吼伊怎能叫。

    (它是竹子做的,它怎麼會叫。)

8.

弟:竹蕭也是竹囉伊囉,怎講都會哨啊哨哨叫?

    (竹簫也是竹子做的,為何它會哨啊哨哨呢?)

兄:竹蕭七個穿,伊是有空給儂吹,故此才會哨啊哨哨叫。

    (竹簫有七孔,有吹口讓人吹,所以才會發出哨哨響。)

9.

弟:[糸齊] 籃許 [多束] 穿,怎講復 [勿會] 叫?

    (放置紡織物的籃子,有那麼多孔洞,為何它不會發出聲音?)

兄:[糸齊] 籃給 [糸齊] 纏、給 [糸齊] 抑,叫伊蔣蔣叫。

    (它被絲線纏繞著、被物品壓著,它怎能發出聲音來。)

10.

弟:紡車也是給 [糸齊] 纏、給 [糸齊] 抑,怎講復會啦啊啦啦叫?

    (紡車也是被絲線繞著、壓著,為何它能叫出聲音來?)

兄:紡車有六個瓣,故此才會啦啊啦啦叫。

    (紡車有六個軸瓣,所以它能發出啦啦的聲音。)

11.

弟:楊桃也是六個瓣,怎講復 [勿會] 叫?

    (那楊桃也是有六瓣,為何它發不出聲音來?)

兄:楊桃樹尾生,吼伊蔣蔣叫。

    (楊桃是長在樹梢的水果,你叫它怎麼叫。)

12.

弟:真鳥囝也是樹尾生,怎講伊會啁啊啁啁叫?

    (小鳥也是活動在樹梢,為何會發出啁啁聲?)

兄:真鳥目金金、嘴尖尖,故此才會啁啊啁啁叫。

    (小鳥雙目晶晶嘴尖尖,所以才會發出啾啾聲。)

13.

弟:銅燈、鐵燈也是目金金、嘴尖尖,怎講復 [勿會] 叫?

    (銅燈、鐵燈也是尖嘴、亮晶晶的孔,為何它不會叫?)

兄:銅燈、鐵燈銅囉伊囉、鐵囉伊囉,吼伊蔣蔣叫。

    (它是金屬製品,叫它怎麼叫。)

14.

弟:銅鑼、銅鼓也是銅囉伊囉,怎講都會況啦況況叫?

    (銅鑼、銅鼓也是金屬做的,為何它能發出況況聲?)

兄:伊是給儂 [扌郎] 、給儂拍,故此才會況啦況況叫。

    (它是被撞擊了,所以能發出聲來。)

15.

弟:白錫箔也是給儂 [扌郎]、給儂拍,怎講復 [勿會] 叫?

    (做錫箔紙時?紙張也是被拍打,為何它發不出聲?)

兄:白錫箔紙囉伊囉,吼伊怎會叫。

    (錫箔紙是紙做的,叫他怎麼叫。)

16.

弟:紙鷂也是紙囉伊囉,怎講復會呼啊呼呼叫?

    (風箏也是紙做的,為何它會呼呼叫?)

兄:紙鷂紙囉伊囉,食盡東南西北風,故此才會呼啊呼呼叫。

    (它是紙做的,飛翔時迎著四方風,所以能發出呼呼聲。)

17.

弟:白塔也是食盡東南西北風,怎講伊 [勿會] 叫?

    (福州白塔也是迎著四面風,為何它不會叫?)

兄:白塔石囉伊囉,叫伊怎能叫。

    (白塔是石頭建造的,它怎麼叫!)

18.

弟:舂臼也是石囉伊囉,怎講伊會嘭啊嘭嘭叫?

    (石臼也是石頭做的,為何它會嘭嘭響?)

兄:舂臼給儂搥、給儂踏,故此才會嘭啊嘭嘭叫。

    (石臼被人敲打、踩踏,所以能發出嘭嘭叫。)

19.

弟:踏板也是給儂踩,給儂踏,怎講伊 [勿會] 叫?

    (床前踏板也是被踩、被踏為何它不叫?)

兄:踏板柴囉伊囉,吼伊怎會叫。

    (踏板是木柴做成的,你要它怎麼叫。)

20.

弟:眠床也是柴囉伊囉,怎講伊會嘎嘎叫?

    (床鋪也是木頭做的,為何它能發出嘎嘎叫?)

兄:眠床給儂倒的 故此才會嘎嘎叫。

    (床鋪是臥具,人躺上去就會發出聲音來。)

21.

弟:滿清皇帝給儂倒,怎講伊伓叫?

    (滿清政權被推倒,為何他不叫?)

兄:伊佔中華地,應當行我中華人,故此欲叫無膽叫。

    (他佔領了中原,應該還土地給中華人,所以他想叫卻不敢叫。 )

為了方便閱讀和學習,我將弟兄一「問」一「答」獨立成一組,然後標上數字。這個號碼既是組別的流水號,也是表示需要註解的語詞所在位置。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是,文題為「三十六叫」,但所問的物品數量卻不足此數。其次,內容中常聽到有「0囉伊囉」類似宋詞「泛聲」的唱腔。這裡的「0」表示製作的材料,「伊囉」表示「做成」或「…等等」的意思,如此表現法是很少見的的。為了尊重原聲原調的口述語音,我只好照實書寫了。

簡註:

  1. 故此:表因果的虛字,詞義等同國語的「所以」。

3-1. 塗:這是「泥土」的本字,如今被「土」字所替代了。

3-2. 趶:臀部著地向前滑行的動作,馬祖話說ㄡㄎ(ouk)。

  1. 水蛙:因為語音的差異,一般人會寫成「水雞」,其實它是指青蛙。「蛙」字方言讀ㄍㄧㄝ(kie),礙於篇幅,容日後再分析。
  2. 許:指稱詞的虛字,表示遠處,詞義同國語的「那麼」、「那裡」等。閩南語寫成「彼」。
  3. 塗貓、塗犬:陶土燒成的動物,將它固定在屋脊上,習俗認為如此能鎮宅避邪。(見下圖)。老一輩的福州人,調侃超過婚齡而未出閣的女子為「硩厝脊」,嘲諷她守護家園而捨不得出嫁,其語意或許是來源於此。
  4. 蔣蔣:如何、怎能。
  5. 白錫箔:燒給亡魂的紙錢。傳統的製作方法非常繁瑣,小時候看見鄰居們,到福澳商店取回紙箔加工當副業。店家先把很薄的白紙,切割成小小四方形的紙片。加工者持小木棍(約一根手指大小)霑水,然後點起錫箔紙,再將它貼在白紙上,靠辛苦的勞力賺取微薄的工資。
  6. 白塔:福州市的名勝之一。

      

兄弟盤答
屋頂上的避邪物,馬報記者陳鵬雄拍攝並提供。

失去聲音的人

0

我尋找砌在牆裡的傳說

我尋找被遺忘的姓名

—北島

(一)出獄(民國46年6月10日)

當陳良福步出監獄大門,遠遠就看到姑丈林光興,蹲在水泥牆下抽菸,站在他旁邊的是莊建順大哥。監獄的水泥牆很高,十點鐘的太陽已經非常炎熱,圍牆上整排鐵絲網陰影,投射在馬路上,像是一叢叢怒生的芒花。
姑丈和莊大哥霍地從圍牆的陰影跳出,很熱絡地圍上來。陳良福一邊擋著刺眼的陽光,一邊說:「你們等很久了吧!郭依其還在裡面辦手續,再等一下。」郭依其以前跟他同一艘漁船,同案入監,也同一天釋放。
姑丈遞枝菸給他,陳良福說:「都五年沒食菸了!」他深深吸一口,憋一下氣,肺泡脹滿了煙霧,微微刺痛,他劇烈地咳了兩聲,頭有點暈。姑丈忙說:「慢一些,慢一些。」
陳良福入獄第一年,遠在馬祖的妻子嫩妹,在舅舅陪同下,來探視過一次。他們託人辦手續,又是拍照又是刻印章,先從北竿搭漁船到南竿,在福澳親戚家歇一夜,次晨天未亮,趕潮水登上軍方補給船,抵達基隆已是深夜。舅舅朋友老鄭,接他們到仙洞附近的家裡住宿。老鄭從海堡部隊退役後,落腳基隆,依憑幼年在平潭老家學得的手藝,四處幫漁家補漁網,賺食討生活。
第二天,老鄭帶他們乘火車來台北。他們三人不會搭公車,只好雇計程車,從車站到新店軍人監獄,老鄭搶著付錢。舅舅說,不知他要補多少張魚網才能掙回車資。半年未見,陳良福蒼老許多。嫩妹低頭不忍直視,她也不說話,只是不停流淚;要不是舅舅提醒,幾乎忘了馬祖帶來的幾粒太平蛋。嫩妹不識字,舟車遙遠,人地不熟,家裡還有老人幼兒,來一趟耗錢又耗神。這五年,多虧在台北擺麵攤的姑丈,還有莊大哥,每一、兩個月都會輪流來會客。他離家時女兒十一歲,兒子才周歲,現在不知甚麼模樣?

莊大哥是姑丈外甥,陳良福還未入獄前就已來台,一直在萬華一家福州同鄉經營的肥皂廠上班。莊大哥每次來探監,都會多帶幾塊香皂,叫陳良福送給管理員和同室獄友。他們相信,香皂會讓長官、獄友對這位黝黑、粗壯、沉默,不會講普通話的馬祖人好一些。
陳良福注意到馬路邊一條寬闊的溪流,對岸蘆葦又高又密,溪水清澈,在大大小小的卵石間嘩嘩奔竄,他非常熟悉這個聲音。這幾年他都住「智」監,牢房擠進三十多人,只要躺下,他的耳朵很自然會找到圍牆外面流水的聲音,不管室友打鼾、咒罵、囈語、夢話、哭泣,或突如其來的喊叫聲。當水聲連續幾晚彭湃激越,他知道,悶熱、騷臭的夏天就要到了;當溪水潺潺又不絕如縷,那是乾旱的秋季,冬天也就不遠了。
每個夜晚,圍牆外面的水聲,都帶他回到大海邊的老家。那時,妻與孩子都已熟睡,靜夜如墨,他都會聽到一左一右、交互重疊,兩次漲潮的聲音。先是左側的沙灘,爬升、碎裂、倒退,又重新集結,再次爬升…;緊接著,他會聽到潮聲從右側的海面層層掩至,爬升、碎裂、倒退。初一、十五前後,沙灘兩側的海水,就會在村口融合成一道捲曲、綿延的浪花,不斷碰擊迴旋,好像在交換大海的秘密。此時,村子有如被汪洋隔絕的孤島;孩子們都在等待海水分向兩側的時刻,新露出的沙灘濕濕軟軟,他們赤腳奔過,撿拾來不及返回大海的墨魚、石斑和張牙舞爪的沙蟹。

郭依其終於走出監獄大門,姑丈叫了計程車,返回延平北路巷子底的住處。屋內湫隘窄仄,陰暗的客廳擺了飯桌,門口煤球爐子煙灰嗆人。姑姑煮了紅糟雞麵線,還燉了花生豬腳。陳良福永遠記得,五年前的六月十日,他們六人被憲兵押到南竿,今天六月九日,足足煎熬五年,一天也沒少。他想起當年一起入監還有四位同鄉,住在芹壁的表兄弟,他們判了七年,還要再吃兩年牢飯。
陳良福迫不急待要回馬祖老家,姑丈帶他到派出所登記,再去警備總部申辦出境手續。郭依其比陳良福年輕許多,他想留在台灣,莊大哥幫他介紹工作。郭依其說,只要有飯吃做什麼都可以。他不要再回去討海,不想回到讓他心碎的老家。
開往馬祖的運補船每隔十天、半月才有一班,陳良福不知何時開航,五年牢獄的陰影,阻止他向外人探聽。那位海保退役的基隆友人跑船去了,他只好每天往六號碼頭觀望。姑丈特別叮嚀不識字的陳良福,回馬祖頭件事,一定得去派出所報到。他雖然刑滿出獄,仍在管控中,「匪諜」二字已經寫在額頭,也銘刻在鄉人心中。

(二)趕鮮(民國41年1月22日)

民國38年,國民政府大陸失利,退守台灣,福州周邊軍隊也轉進一海之隔的馬祖。大大小小的艦艇帶來一批又一批的軍人,草綠制服打綁腿,步槍上的刺刀亮閃閃。島上驚慌騷動,甚至有人攜家帶眷,匆匆搭錨纜船反向到內地避難。
部隊初到島上,人地不熟,台灣的補給尚未到位,食、住兩不便利,許多軍人散入民家,稍大一點的房子,甚至挪作連隊辦公處所。民家種植的番薯、蓄養的雞鴨、撈捕的魚蝦,也經常以勞軍為名,讓飢餓的官兵得以喘息,維持起碼的軍容與威嚴。

那時,陳良福35歲,黝黑壯碩,已是兩個小孩的依爹。小小的二層石屋,也被軍方看中,擠進一個班的兵力,原就淺陋的住所更顯狹小。他把樓上全讓給兵哥,自己和妻子、小孩在樓下灶邊鋪床,年邁母親只好擠進屋外柴房。

這批突如其來、南腔北調的陌生軍人,村人喚作「兩個聲」。他們互不講話,也聽不懂對方說什麼。「兩個聲」白天構工、站哨、出操,晚上回到樓上,煤油燈下不時傳出「卡達」「卡達」拉槍機的凶狠聲音,以及「嘎吱」「嘎吱」踩踏樓板的聲響,有如討饒一般的哀鳴。

陳良福有一艘祖父留下的漁船,還有一艘接駁舢舨。漁船老舊,船身佈滿桐油摻和石灰的補釘。陳良福十三歲即跟著父親出海,非常熟悉這爿水域。父親過世後,他就接手遺下的油衣油帽,年紀輕輕,就已職司「老艜」,判斷風向、潮流,決定何處下網,何時收網。他每天搖櫓揚帆,與表弟郭依其還有三位同村漁民共船出海。春天黃魚,夏天白鯧,秋冬有螃蟹、帶魚與蝦皮。傍晚漁船歸返,他們就在沙灘一旁的岩塊上均分漁獲,郭依其和其他三人各得一份,陳良福是船東,可得二份。

軍隊來了以後,港口多了荷槍實彈的哨兵,漁船不准往北駛向大陸。平日在各村澳口,遊走議價,收購鯧魚、黃魚上等漁貨,趕鮮運往大陸的「伢人」,現在都不見了;即便是醃製鹹魚的鹽寮,也因缺鹽,不再進貨下雜魚類。以前遇到年節,陳良福會張帆駛到黃岐、定海、筱埕、梅花一帶的商行,買米、買柴、買油、買布料、買仔豬;還有木材、青石、磚塊與瓦片,甚至老人家的壽材,現在都不能去了。
漁獲不能銷往大陸,陳良福的妻子嫩妹,便挑著籮框,穿村走巷,兜售白鯧、黃魚、帶魚,賣不完就剖成魚乾,一尾一尾掛在村口,北風吹過,像無數翻飛的紙鳶。鯷魚、鰃仔這些「浪碰(雜魚)」,就醃在陶甕內,十天半月後,魚肉轉呈暗紅,挾出配地瓜飯,可以吞下一大碗缸;至於蝦皮,他家裡已經堆積好幾蔴袋。

那天風浪平靜,島礁旁的艨網異常鼓脹,像一尾黑色巨龍隨著潮湧載浮載沉。陳良福心知不妙,網肚內可不是剔透晶瑩的蝦皮,也不是閃著銀光的帶魚。幾個人好不容易拉繩解網,倒在艙板的全是漁民嫌稱「臭皮」的螃蟹,又大又肥,船艙內外爬來爬去。五人合力來回搖櫓,去回三趟,螃蟹像小山一樣堆在門前的空地。

漁民都說,螃蟹性急,等不及過夜即腐臭,要趁鮮煮食。而且此物螯尖腳長,全身非刺即勾,費工費時解開纏繞的魚網,整張漁網已是千瘡百孔。冬季天冷,螃蟹水煮後,蟹殼熟成暗沉的朱紅,可以放上幾天。陳良福女兒說:「依爹,我不要吃螃蟹了,蟹膏食太多,頭都暈啦!」
陳良福看看沙地上的螃蟹,對郭依其說:「賣不完,就要全部倒掉!」
郭依其說:「是啊!螃蟹都吃怕了。」他頓了一下,繼續說:「那就載到厝裡(內地)試試。黃岐現在是共產黨管,不能進去,我們載到西洋看看,那裏沒有共產黨,老百姓也多,比較好賣。」
陳良福說:「上頭規定厝裡不准去,萬一被抓到怎麼辦?」
郭依其說:「厝里那邊共產黨不管我們。前幾天,隔壁村增官伯還搭錨纜把太太送到定海去。陳金利那艘船,賣蝦皮都去好幾次了。」他附耳又說:「我們偷偷進去,兩個聲他們不知道的,就算被抓到就說是去賣魚,應該沒干係!」
陳良福說:「好吧!只好試試,那蝦皮也一起載去。先到高登,看有沒有人要,再駛到西洋,西洋有東家,快過年了,順便辦一些年貨。」
郭依其說:「我去村公所辦一張去南竿的條子,就跟哨兵說,我們是去南竿賣螃蟹。」

(三)西洋(民國41年1月22日)

十二月天氣非常寒冷。天矇矇亮,陳良福和郭依其,另外找了陳戇馬,三人穿上厚棉襖,外面罩一件油衣,頭戴油帽,腰間紮條麻繩,包裹得像三顆大粽子,還是擋不住沁入骨頭的寒意。他們把路條交給海防,輪流搖櫓往南竿方向駛去,船過鰲背山,避開海防視線,就調頭到不遠的高登。高登只住幾戶人家,他們種番薯、討涾,沒有漁船。有一戶買了十斤螃蟹,過年當碗宴,祭拜神明與祖先。

西洋島在北面。依憑礁岩、島影,他們升桅張帆,循著風向往西洋駛去。日頭逐漸偏西,夜幕壟罩,遠遠看到島上人家已經升起炊煙。陳良福緩緩搖櫓,熟門熟路將船靠近大澳沙岸。以前他跟依爹來過幾次,知道哪裡有暗礁,哪裡可泊船。

三人把螃蟹倒在岸上,一邊叫賣:「外頭山(馬祖)螃蟹,蟹膏多,野硬呀!換柴伙、換白米、換油,有什麼換什麼,快來呀!」可能是晚餐時間,螃蟹銷得不錯,跟山裡人換了好幾十斤新鮮的番薯籤。

就在此時,陳良福抬眼,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螃蟹堆前。

「姑丈!你怎麼在這裡?」陳良福興奮的大喊。姑丈叫林光興,笑嘻嘻地說:「剛剛聽說外頭山有人來賣螃蟹,出來看看,沒想到是你們!」

當晚宿在林光興租屋處,三個人合蓋一床已經綻出棉絮的破被子。寒夜漫長,時睡時醒,他們慶幸遇到熟人,又很擔心一千多斤的乾蝦皮,賣不出去。

林光興四十多歲,老家在黃岐,平時遊走平潭、竿塘、白肯、浮鷹、四霜、西洋等離島,做錨纜生意;收購魚鮮、鹹貨運到內地販售,再從福州上下杭、長樂甘敦街,載運布料、白米、砂糖、粉干、糯米、粗鹽、酒麴等雜貨,賣到離島。這些島嶼都說福州話,只是口音不同。平潭、福清一帶靠南方,聲調混濁,喉音多;偏北的西洋與四霜,語調輕巧高亢,像是尖著嗓子說話。

民國39年農曆五月,林光興走了一趟白肯島,因為島上鯧魚大如臉盆,購回黃岐肯定發筆小財。白肯那時已經有反共的海堡部隊進駐,當地人稱他們「流亡人」。每回林光興錨纜到岸,總會引起島上騷動。海堡部隊有一位黃岐人,父親過世,懇求林光興順道載他回去奔喪。林光興拗不過這位老鄉,讓他上了船;他認識一位海堡長官,也拜託多載幾位原籍連江的海堡隊員,外加一台發報機,到內地做情報工作。

他把船駛到關嶺附近,放下連江人,再回黃岐。不久,載運海堡部隊的事被黃岐共產黨知道,他們扣押林光興,半個月後家屬找關係、花錢、上繳一枝殼駁槍、另加八兩黃金,才獲保釋。林光興很清楚,暫時過了這關還有下一關,黃岐非久留之地。大年初一趁大家忙著放鞭炮、賀新喜,他告別妻小,逃到福州。不久便聽說,那幾個關嶺下船的連江人,行徑被共產黨識破逮捕,就地槍決。林光興非常害怕,聯絡同在福州的同鄉莊以寶,連夜避走西洋島,那邊的共黨勢力還未滲入。

林光興在島上避居幾個月,心裡惦記留在黃岐的妻兒。正巧碰上陳良福來西洋賣螃蟹跟蝦皮。林光興幫忙聯絡了幾戶賣南北貨商家,都說:「本地的蝦皮都銷不完了,怎麼還會要外頭山的?」

林光興就勸陳良福把蝦皮運到黃岐,那裡離長樂、連江都很近,甚至福州也會有人來收購。林光興說:「黃岐我人面熟,可以幫你介紹買家,也不過十幾擔蝦皮,沒有問題的。」

林光興自己不敢回黃岐,他讓莊以寶同行。他告訴陳良福:「莊以寶在黃岐,上下都熟悉,有他在很安全的。」他要求陳良福賣完蝦皮,不用言謝,他也不抽傭,只要順便接他的妻兒到北竿,他會到北竿會合。

(四)黃岐(民國41年1月24日)

西洋島到黃岐吹北風,陳良福三人載著莊以寶和一千多斤的蝦皮,順風南下,上午開航下午就到了。黃岐澳口開闊,停泊漁船也多,放縺的、圍網的、繩釣的、板繒的都有,因為洋流關係,唯獨缺少打蝦皮的漁船。陳良福跟郭依其隨莊以寶上岸,陳戇馬守在船上。莊以寶人地都熟,很快找到買主,蝦皮換了豬肉、柴薪、番薯簽、糯米,花生油,還有幾斤柑橘。陳良福心想,今年柴火足,還有包餡魚丸、糯米餙(湯圓),加上家裡的紅糟封鰻、炸帶魚,可以好好過個年了。

這時一位穿著棉襖棉褲,自稱老林的中年男子,慢步踱到陳良福身邊,遞給他一支香菸,也給郭依其一支。老林說話很慢,好像每一句話都要在腦子裡轉兩圈,再從嘴裡吐出來。他問陳良福「外頭山」天氣如何?魚獲如何?陳良福木訥寡言,不太習慣與陌生人交談,個性活潑的郭依其不多久就跟老林熱切對答。也許因為蝦皮售完覺得輕鬆,也許因為馬祖「兩個聲」管制太多,發發牢騷,陳良福也加入談話。

話題轉到西洋島。老林說:「西洋現在歸你們管,進進出出很方便的,哪天共產黨接管就沒有這麼方便了。」陳良福一頭霧水,軍隊來了以後,他偶而聽到村人提到「共產黨」、「國民黨」,說甚麼「國民黨」失敗了之類,但他搞不清楚什麼「噹(黨的方言發音)」、「噹」的,也永遠不明白,為什麼失敗的國民「噹」可以管這個、管那個,可以不准他們把船駛到對岸?

老林突然悄聲問:「你們那裏有多少國民黨軍隊?」郭依其聊得高興,馬上接口:「有啊!有啊!每個村都有,北竿來了幾千人。他家裡就住了幾個兵哥,他們是兩個聲呀!」陳良福說:「那幾個兵哥已經搬回碉堡了。」老林又問:「那你們有看到什麼大砲、機關槍嗎?」郭依其說:「他們都有帶槍,在港口站衛兵。聽說港口碉堡那邊埋很多地雷。」老林說:「那你們走路要特別小心,人踩上去會被炸死的!」接著轉頭問陳良福:「你在海上打魚有看過兵艦嗎?」陳良福說:「有看到啊!大小都有。有的駛到我們這邊,有的駛到你們那邊。」老林又問陳良福有幾個孩子,還問了一些「外頭山」的生活狀況,還說他有親戚住在高登,有機會也想去看看。

老林離去不久,莊以寶領著他們到黃岐街上,各吃一大碗公海鮮煮粉干。下午起風,天氣轉陰,陳良福看了天候,催促莊以寶趕快帶林光興老婆跟兒子來搭船。他幫陳戇馬買了兩塊鹹餅。漁船很快出港,莊以寶在岸邊揮手,遠遠地喊:「改日再來啊!」

陳良福回到北竿,半個月後,姑丈林光興也從西洋回來。姑丈說:「西洋現在到處是共產黨,還好隔壁村陳建水去賣蝦皮,我搭上他的漁船,再晚幾天就回不來了。」姑丈一家去了南竿,還是做老本行,跟一位海堡退伍的朋友合夥,收購黃魚乾、鹹白力魚、丁香魚乾、蝦皮、鯷干等鹹貨,運到基隆,再賣到香港。他們接受民眾委託訂單,從台灣運回布料、棉被、水果、花生油、膠鞋…等南北雜貨;至於米糧、菸酒、燃油等大宗民生必需品,屬軍方管制,他們不能買賣。

陳良福還是跟以前一樣,每天不是出海捕魚,就是在家補網弩鉤。他發現港口的檢查愈來愈嚴,出海都要檢核身分證;漁船歸航,接駁舢舨要抬上岸加鎖,鑰匙交給海防保管;連划船的木櫓都要噴漆編號。島上軍人比以前更多了,他們忙著蓋碉堡、修馬路、挖坑道,出操、打靶、行軍,在營房附近黏上碎玻璃,海岸拉起長長的鐵絲網,上面掛著三角狀的紅色鐵牌。村人說,那是地雷的標誌。

軍方特別通知村長、伍長,嚴禁漁船越界捕魚,更不可駛往大陸。「兩個聲」會在山頭用望遠鏡監控,違反規定的禁止出海,越界過多就會關入禁閉室。那時每天都有民眾,因為親屬留在內地,焦急地去南竿行政公署、北竿指揮部,向長官求情,哭爹喊娘,是否網開一面,駛船進內地接回至親之人。

從那時起,大海兩邊的人,雖然講著相同方言、有著共同血緣,已經見不到彼此,聽不到對方的聲音。

(五)逮捕(民國41年6月8日)

清明過後,天氣逐漸轉暖。陳良福心想,今年丁香仔、白巾仔收成都不錯,只是收購的價錢壓得很低。這也沒辦法,魚販不收,自己又吃不完,就只能當作番薯田的肥料了。這個季節黃魚鮮美,魚肉如瓜,滿嘴清香。現在軍方也漸漸知道黃魚好吃,部隊伙食團年節加菜,也會整簍整簍買去。特別大尾的黃魚,島上的喜宴大菜「全隻瓜」會用到,有時陳良福會挑二尾送給港口哨兵班,班長笑呵呵,以後出入澳口會更方便一些。

這天,陳良福在門前整理鯧魚縺,細心地在浮楄上塗抹煮過的桐油,風乾後再縫到鯧魚縺的綱繩上,網底繫緊水泥沉垂。陳良福有20張鯧魚縺,在海上形成一道巨大的網牆,鯧魚頭小身大,只知前進不會後退,一旦鑽進巴掌大的網口,很難脫身。島人都說:「鲥刺、馬鮫、鯧」,鯧魚排第三,可漁民都知道,鲥刺、馬鮫不常見,料理也麻煩,真正好貨是鯧魚,可煎、可炸、可發湯,也可像摺頁一樣剖成一夜乾,有些漁民新鮮的不吃,只吃這味。

陳良福專心低頭繫浮楄、掛沉垂,梭刀舉高潛低穿線補漁網。突然一聲普通話大吼:「站起來﹗不許動!」陳良福嚇一跳,五、六個荷槍實彈的「兩個聲」闖入天井,其中兩人一左一右槍口對著他。領頭的是一名軍官,瘦高個子,領口掛著兩個閃亮的梅花,厲聲責問:「你是不是臣兩復(陳良福)?」陳良福嚇呆了,沒聽懂軍官的普通話,口中喃喃:「窩補雞倒(我不知道),窩補雞倒!」那是他唯一會的普通話。

在屋裡待著的嫩妹聽到聲響,抱著小孩衝出來,拉住陳良福的手臂,方言大喊:「你們做什麼?他是我丈夫!」陳良福的媽媽也聽到動靜,手柱拐杖,蹭著一對小腳,顫巍巍走近軍官,方言說:「官長,他是我小孩,你們在幹什麼?他什麼都沒有做啊!」

瘦高軍官面無表情,轉身命令荷槍士兵:「帶走!」

士兵簇擁陳良福往村口移去,陳良福邊走邊嚷,還是那一句:「窩補雞倒(我不知道),窩補雞倒啊!」海潮退得很遠,陽光熾烈,赤腳走在沙灘能感覺砂礫的熱度。陳良福看到自己漁船擱在遠灘,海面波光映照,他害怕又緊張,大聲嘶吼:「你們抓我做什麼?」聲音在空曠的海邊,一下子就沒入浪潮。他的房子曾經當作軍營,住了一個班的兵力,嫩妹有時還煮番薯簽給他們充飢;他跟海防衛哨處得很好,他們喜歡他送的大黃魚。他到底哪裡犯了法?

兩輛吉普車等在沙灘另一頭,許多村人圍住吉普車,大人小孩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陳良福一眼看到郭依其已經坐在另一輛吉普車上,眼神疑惑、驚懼、呆滯。郭依其也看到他,正想開口,一旁押解的士兵厲聲喝斥:「不准講話!」

吉普車一前一後,在黃土路面上下顛簸,揚起一片土灰。車上士兵左右挾持陳良福,嚴肅無語,陳良福不敢直視。他想到曝在澳口的幾張魚網,不曉得妻子是否記得收回;他想到母親最近一直喊頭暈、他想到女兒撒嬌的模樣、他想到還未斷奶的兒子。遠方幾艘漁船張帆鼓浪,海風吹來,六月太陽天,他卻覺得徹頭徹尾的寒意,以至於手腳微微顫抖起來。

車到港口,一艘水鴨子(小型登陸艇)已經候在淺灘。又有一群人出來觀望,抱小孩的、端飯碗的、扛鋤頭的…,有人認出陳良福,問他發生什麼事,高個子軍官大聲趕人:「走開!走開!統統後退!」一邊把陳良福跟郭依其押上小艇,艙門立即關上,小艇往南竿駛去。陳良福與郭依其分坐艙底兩頭,四周艙板圍繞,只能仰望天空。太陽餘暉漸漸落下,海鷗飛過,偶而頭朝下筆直衝入海裡。

(六)問訊(民國41年6月10日)

船到南竿,陳良福與郭依其被矇上眼睛,只能從眼睛下方的隙孔看見士兵的膠鞋。吉普車上上下下開了好長一段時間,停在一個風口,他聞到海水鹹氣裡泥土的腥味。當天晚上,他與郭依其分別帶開,士兵遞給他一盤飯菜,他勉強吃了幾口,就被推入一間潮濕陰暗、沒有窗戶,只有一個機槍射口的房間。泥地上鋪了一片木板,陳良福睡在上面,被子的霉味濃厚;黑夜如此漫長,他未曾闔眼,黎明時似乎睡著,卻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

陳良福被帶到一個小房間,室內幽暗,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荷槍的士兵讓他站在桌前,槍口對著他。他們就這樣站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過,陳良福全身冰涼,好像溺在黑暗的水底。過了好一會兒,兩個人一前一後進來,木門砰的關上,前面是戴眼鏡軍官,後面跟著一位白襯衫黑長褲,上衣口袋差一枝鋼筆的中年男子。軍官拉開椅子坐定,緩緩攤開桌上十行紙,開始問話。

「你叫陳良福?」陳良福點點頭。

「去年12月26日你開船去西洋島?」陳良福聽不懂。

一旁白衣黑褲的男子翻成馬祖方言。此人福清口音很重,陳良福聽得吃力,有時只能猜測,勉強應答:「去年有去,已經這麼久,時間都忘記了。」

「你去西洋島做什麼?」

「賣螃蟹!還有蝦皮!」

「在西洋遇到什麼人?」

「我姑丈林光興!」

「你們說了什麼?」

「姑丈說,西洋蝦皮不好賣,叫我載到黃岐。」

「你在黃岐遇到什麼人?」

「就是買蝦皮的東家啊!」

「還有呢?」

「還有一個老林。」

「老林是誰?」

「我也不知道名字,我們以為他是姑丈的朋友。」

「聊什麼?」

「就問一點馬祖的事情。」

「馬祖什麼事情?」

「問我們生活怎麼過呀,打魚收成呀!」

「還有呢?」

「差不多就這些!」

「他有沒有問軍人的事?」

「他有問有沒有看到軍人。」

「你說了什麼?」

「我說有看到啊!我家也住過兵哥。」

「你有告訴他北竿有多少兵哥?」

「我怎麼知道多少,就隨便說幾千人吧!」

「他還跟你打聽什麼?」

「他問我有沒有看到軍船。」

「你怎麼說?」

「我說打魚都會看到船啊!有軍船也有漁船。」

「你還說什麼?」

「我沒有說什麼,那時候快起風了,我要趕快開船回去。」

「你有看到大砲?機關槍?」

「沒有,我只聽說海邊有地雷,老林交待我們出海打魚要小心!」

陳良福心想,就問這些,自己是不是太多慮了?這些事大家都知道啊!似乎放下心來,但看到眼鏡軍官似笑非笑的臉孔,又有一股隱憂,他為何一直問軍隊事情,自己說錯什麼嗎?他回禁閉房途中,看到郭依其被另兩個士兵押入剛剛問話的房間,郭依其回頭看他一眼,臉色慘白。他們會問郭依其同樣的問題?郭依其講的應該更跟自己一樣吧?

此後兩天,眼鏡軍官又在同樣房間,同樣桌子,反覆審問:「老林是誰?軍隊多少人?軍艦幾艘?地雷在哪裡?你還告訴他什麼?」他問的,幾乎和黃岐的老林一樣。他不懂,這些事情每個馬祖人都知道啊!他真的不知道老林名字、軍隊人數是他估計猜測的、他只是聽說卻從未見過真正地雷長什麼樣?他看到的軍艦不知是哪一方的?他們見面也不過半個小時,談的就是這些啊!

關在這個土坡水泥房,已經三天了,除了問話和睡覺,陳良福什麼都沒做,卻覺得無比疲倦,比熬夜捕魚網、弩魚鉤還要疲累。那個講方言的福清人,勸他老老實實,不要隱瞞、不要說謊,只要交代清楚,關個幾天就可回家。可是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說謊呀!

天氣愈來愈熱,南風濕鹹,從機槍射口掩入,牆上、地板漫漶一片反潮的水滴。射口對面,是一座陡峭的山頭,巉巖裸露,可以看見幾個挑水婦人艱難地行走。嫩妹此刻大概也在挑水沃菜、或在番薯田裡澆糞施肥吧!女兒11歲了,無論如何也要讓她上學堂,讀幾年書,不要跟他一樣大字不識。夜間沉寂,他一躺下,就會浮現離家那天,母親哀戚的面容,以及嫩妹悲切的哭聲。

陳良福就在等待與想念中、在不知多少次的問訊與回答中,一天一天過去。他曾經央求那位福清男子,幫他把心中的惶恐、痛苦與希望,轉告眼鏡軍官;他也曾經在眼鏡軍官面前長跪,對天發誓,他沒念過書,實在不懂什麼共產「噹」、國民「噹」;他也沒有洩漏什麼機密。如果放他回去,過年過節他會在村口燃放三尺鞭炮,感謝福青哥、感謝眼鏡軍官,甘願一輩子為他們做牛做馬。

(七)移監(民國41年7月16日)

一天清晨,天剛破曉,兩個荷槍士兵把陳良福推到廣場。陳良福赫然發現,除了郭依其,還有四個男子雙手上銬,在刺刀監視下,蹲在審問室外的牆角。陳良福認識他門,其中一位還是堂弟。他們是隔壁村的漁民,平日撒網下錨總會遇到,每年擺暝食福也會聚在一起,喝酒划拳,大醉一場。

不久卡車來了,刺刀押著他們上車。一個月來,第一次與郭依其這麼靠近,他們互看一眼,郭依其眼眶泛紅,嗚嗚地哭起來。卡車開到不遠處的福澳港,一艘很大的補給船,張開巨口,泊在沙灘上等他們。港口亂哄哄的,沙灘上都是卡車輾過的胎痕。士兵忙碌地搬煤炭、抬米糧,扛水泥,滾汽油桶,趕在退潮前清運軍需;新來的士兵,鋼盔、步槍、背包,全副武裝,一排一排安靜地蹲在沙灘一角。

他們六人魚貫登船,即被攜槍的士兵分別帶開。陳良福床位靠近舷窗,雙手帶著手銬左挪右移,勉強擠入帆布臥床,攜槍士兵就睡在兩旁。陳良福用方言問:「船開去哪裡?船開去哪裡?」有個士兵終於聽懂了,答說:「送去台灣審問啦!」陳良福只聽懂「台灣」兩個字,心頭一下暗下來。

補給船緩緩離岸,他從密閉的舷窗外望,天氣陰沉,海水混濁,此刻應是撈捕白力漁、釣石斑的時機。很少人比他更熟悉這片水域,他懂得各類漁群習性,他知道海螺、殼菜、螃蟹的藏身之地,他了解每艘漁船的來歷,他清楚漁夫的喜好與厭惡,他知曉村莊與居民的秘密;但他不知道,這個島嶼已經與以前不同了。

補給船抵達基隆已是深夜,空氣潮濕燠熱、燈光稀稀疏疏映在海面。換防部隊與休假官兵陸續離船,層層監控下,他們最後一批步下舷梯。罩著帆布蓬的卡車已經等在碼頭,押送人員改成全幅武裝的憲兵。軍車連夜開到台北保安處,一間大廟改成的收容所。核對身分後,六個人分頭擠入陰暗、窄小、悶熱,已經擁擠不堪的囚室。

突然之間,陳良福意識到,自己置身在全然陌生的天空下。這裡的人說話聲調與家鄉不同,這裡沒有人跟他有相同的過去,他無法聆聽,也無法開口。陳良福覺得世界只剩下一半,另一半矇在黑暗中。眼前的一切他從未見過,他不會開關電燈、不會開水龍頭;當別人張口咆哮,他只能從兇狠的眼神猜測惡意,他找不到回嘴的語彙。

接下來幾天,陳良福又被傳訊幾次。問的還是老問題,他在馬祖都回答過。老林是誰?你有沒有參加共產黨?你有沒有講軍隊人數?有沒有講軍艦數目?有沒有講地雷埋在哪裡?你為什麼要去西洋?你為什麼要去黃岐?你還做了什麼?除了郭依其還有誰去過黃岐?把你知道的全部說出來!

審訊室的燈光明亮,問訊的軍官不知哪裡口音。他深怕說錯話,只好沉默以待,或者嗯嗯呀呀含糊帶過,這樣惹的軍官更為生氣,有幾次破口大罵。偵訊後,他就睡在角落的小床,因為夜間會有另一組人繼續問話。起先他們問的都相同,後來漸漸轉移到:你還做了什麼?還有誰去過黃岐?你照實講就會少關幾年!

連續兩天,陳良福幾乎沒有闔眼。他非常疲累,他把記得的和想到的,都告訴審訊官。他甚至因為極度渴望睡眠,到了要說話的時候,預先說服自己,開始逐漸相信自己說過的事情,認定自己在這些事情之中鑄下錯誤,而無可辯解。絕望與疲累指使他,在幾張他一個字也不認識的文件上,捺上血紅的手印。

當黑夜降臨,陳良福蜷縮囚室一角,恐怖像漲潮的海水,自陰影中悄然掩至,瀰漫整個房間;思鄉與死亡的疑懼,佔據他失眠的所有空白。他離開家時,除了妻子的眼淚,他什麼都沒帶,甚至不記得孩子的哭聲;孩子才周歲,安靜地躺在妻的懷抱裡,以至於他想不起孩子的哭聲。他不由自主地坐起來,全身不住顫抖,直到天明。

(八)判決(民國41年10月22日)

時序入秋,台北白天猶悶熱如火籠,夜間已經有些涼意。陳良福羈押保安處已經三個多月。這天,巡查員突然到監房叫喚陳良福,同室獄友都在看他,這位溫和沉默、不會講普通話的馬祖人,這個月以來,他都沒被傳訊,怎麼今天突然被帶走?

陳良福穿好衣服,巡查員帶他到偵訊室。他看見郭依其與四位同鄉已經站在那裏,神情緊張、沮喪、疑懼不安。辦公桌後面坐著一位陌生的上校,兩邊都是憲兵,還有幾位軍官。憲兵交給每人一份油印的紙張,密密麻麻,寫滿看不懂的藍色文字。上校命一旁的年輕軍官,逐字逐句宣讀紙上內容;唸完了,上校再命另一位矮個子、很瘦的軍官,把審判結果翻成福州方言:「陳良福有期徒刑五年!郭依其有期徒刑五年!」其他四位,因為多去黃岐兩次,都被判七年徒刑。

聽到判決,郭依其和其他四位同鄉,頓時陷入歇斯底里的瘋狂,又哭又喊:「我們不是共產黨,不是匪諜呀!」「關這麼久,我們全家都要餓死啊!」他們的哀叫,像鷗鳥嘎嘎的鳴聲,毫無意義的劃過長空。陳良福眼睛通紅、淚水盈眶,但他沒有哭出來。

第二天,他們被送入更窄小的囚室,三十多人擠一間,馬桶屎尿臭氣熏天。晚上睡覺,只有一半的人能躺著,等到下半夜,坐、臥再相互交換,有人甚至睡在洗臉檯上。這些判刑確定的罪犯,每人都有各自的過去,他們時而嘆氣,時而哭泣。陳良福不認識他們,卻不覺得陌生,那些聽不懂的南腔北調,在他腦裡盤旋交織,是他四個月來的心聲,也是他無法理解、無法面對的黑暗。

是誰的謊言誣陷了他們?是誰因為卑鄙的討好逼他們走向死亡的隘口?而這些毒害靈魂的罪行,永遠不會被審判!

(九)情義(民國42年5月5日)

陳良福和郭依其還有其他四人被判刑的消息,立刻傳遍島嶼,也徹底粉碎了陳良福妻子(嫩妹)的殷殷期盼。四個多月來,她求神拜佛、吃素燒香,祈求老天爺開恩,放陳良福回家。除了種幾片番薯田,她實在無力掙得一分一毫,撫養婆婆與兩個幼子。那紙輾轉寄到的判決書,把陳良福阻絕於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也將全家陷入悲傷與絕望的深淵。

村人也覺得震驚與難以置信。被判入監的是他們共處幾代的鄰居,他們一起生活、一起捕魚,前門通後院,這是一個藏不住秘密的村莊。才不過兩、三年前,他們往內地運去大量的蝦皮、黃魚、鯧魚、白帶魚,再買回薯榔紅材,用以浸染漁網;磚石紅瓦,用以砌建新屋;柴米油鹽,用以日常生息;粧奩嫁衣,用以新婚拜堂;乃至於老人家百歲後的壽材壽衣。

而一夕之間,親戚朋友變成對峙的敵人,日常對話變成十惡不赦的叛國語詞,變成了拷問與扁擔擊打背臀留下的瘀青,變成五年、七年的牢獄災難。

嫩妹拿著判決書找村長,冀求最後一絲希望的微光。村長讀過幾年私塾,反覆推敲判決內容,實在無法理解:「北竿駐防部隊多少、如何設置地雷鐵絲網、我軍艦時常來往。」這些人人可見景象,再普通不過的碎講(方言:意指漫無邊際的聊天),會是軍事機密?會成為通敵叛國的證據?

村長想,此事關乎六個家庭的生存活路,他應該插手協助,但又有所顧忌與憂心。現在正是打擊共產餘孽、掃蕩匪諜份子,最為肅殺嚴峻的時刻;漁船出海不能越界,返航限定時間,連船槳都要上鎖;許多住屋石牆,都被水泥塑刻「消滅萬惡共匪」的口號。所有對陳良福表示同情的話語、行動,都會威脅到自身安全,都有可能走向陳良福同樣的命運!

他這樣想的時候,心中又浮起另一種聲音。被判刑的六人,他們幾代居住馬祖,一直都這樣來往內地與外頭山,賣魚獲、購衣食,他們至多只是違反規定,他們不是共產黨,也不是匪諜,他們正值青壯之年,還要養家活口,他們不應該被判處這麼嚴厲的徒刑。

那時一位海保部隊退下的流亡人,曾是內地小學校長,慷慨允諾為他們寫陳情書,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以毛筆工楷委婉地陳述,哀求國防部軍法署:「體恤下情,網開一面,恩予假釋!」 島上所有六個村長,五十位伍長,以及商會、漁會、農會理事長的名字,長長一列印泥痕跡,整整齊齊附在陳情書末端,有如一排跪在地上叩頭喊冤的卑民。

他們挺身為鄉親做保,無懼壓力向權力者喊話,他們以身家性命抵押的呼籲,很快得到回應:「所請假釋陳良福等六名,與法不合,應勿庸議。特復知照。監獄長陸軍上校楊某某。」

(十)返鄉(民國46年7月8日)

民國46年6月10日,陳良福與郭依其刑滿出獄,距離民國41年6月8日拘捕送往南竿,足足五年,一天不少。而同案被告四位同鄉,仍在獄中,他們還有兩年刑期。

民國46年7月8日,陳良福領到到入出境證,從基隆搭船重返闊別五年又一個月的北竿故里。碼頭沒多大改變,水鴨子與漁船各據一角,他希望這裡永遠是抵達之地,而非離別起點。母親已亡故,女兒長成少女模樣,牽著弟弟,怯生生地望向他。親戚、鄰人、警員、村長、指導員,擠滿了小小的廳堂,嫩妹紅著眼眶在灶邊煮麵線。陳良福坐在屋角,頷首示意卻不說話。

他在心裡默念,誠實曾把自己帶入黑暗的牢獄;而他現在明白,「沒有聲音」才能保護自己,才能拋開人際地獄,才能脫離痛苦的日常。

 

今年「小雪」時 (下)

0
今年「小雪」時 (下)

下篇以介紹菜餚為主,故為錄製音檔。

 

老酒、紅糟和蝦油是老一輩鄉親的「基因食品」,為了這一次的演講,特別做了「糟燜豬小排」(圖7.)以及「蝦油醉雞」(圖8.)和大家切磋。烹調「糟燜豬小排」時酒糟不需先炒過,豬小排也不必先汆燙,紅糟的量以能足以抹遍小排為原則。請肉販將小排剁成5公分長度,用菜刀在骨頭肉(較厚的一邊)上畫兩刀(和骨頭成平行),目的是吃的時候方便咬,同時也避免油炸不熟。做法敬請參考:豬小排若干條洗淨備用。酒糟內調入適量的薑片、砂糖、鹽巴,然後放入小排骨醃30分鐘。接下來把地瓜粉加蛋白、清水調成糊狀。以中火燒熱清香油(或豬油),將帶酒糟的排骨沾了麵糊入油鍋,炸熟。另一鍋炒香蒜片,置入排骨略為翻炒,(若先前肉炸不太熟,此時可加一點水給它燜久一些些。)香味一出就調入芝麻油提味,起鍋之前撒下蔥段,略為翻炒後即可盛盤。

圖7. 糟燜豬小排
圖7. 糟燜豬小排

 

我並不鼓勵台灣賓客做「蝦油醉雞」,因為蝦油的腥味會讓人聞之卻步。個人經驗,這道菜的老酒要用馬祖酒廠的產品,因為出於陳年窖藏,氣味較濃。做法:取一乾鍋,先炒香八角、花椒及少許鹽巴,(鹽巴不能太多,因為最後雞腿還要浸泡在加了蝦油的酒中。)將去骨的雞腿洗淨,瀝乾,以炒香的鹽巴抹遍雞肉內外。入電鍋或蒸籠蒸熟(不能太熟)。取酒廠老酒一碗半,調入一湯匙蝦油(可依個人口味調整比例。) 將蒸熟的雞腿放入,每隔30分鐘翻面一次,兩小時後即可取出切薄片、裝盤上桌。特殊的家鄉口味,適合招待年長的馬祖鄉親,保證能讓長輩齒頰留香,「愛」到最高點。

圖8. 蝦油醉雞
圖8. 蝦油醉雞

窮苦的年代,赤貧戶的耗用食油量幾乎是零。家大人說,一般民眾平日炒菜,先用地瓜片沾油抹鍋底,然後再拋下蔬菜翻炒。更窮的人家,炒菜之前只能用筷子沾油後點擊鍋底。所以,吃油炸魚只能在特別的日子時,能吃到糖醋排骨,那更是代表「儀式」性的象徵。有一種油炸鰻魚馬祖話說「打糟鰻」(圖9.),這道菜不好料理,除了費工以外,火候的控制尤須留意。老實說我料理它偶而也會失敗。假若失手了,只好用來煮「白菜羹」。先將鰻魚塊入味,拌上紅糟。麵粉內加一點點小蘇打、蛋白、乾淨的沙拉油,然後調成糊狀。把入過味、拌過糟的魚片,在麵糊中沾一沾(麵糊要裹著魚塊)後,放入油鍋炸熟。過程中須隨時注意油溫,假如溫度太高,則外殼容易焦而裡面尚未熟透。炸過的它,外觀會呈油油亮亮的感覺。因為講究功夫,所以,這道菜不太可能在大型宴會上出現。

圖9. 打糟鰻
圖9. 打糟鰻

 

一般餐會和喜宴上最常見到的是「炸紅糟鰻」(圖10.)。因為需求量大,無法用繁複的工法處理,但是,和打糟鰻相比,相對少油,又沒有其它添加物,吃起來反而健康。我不喜歡吃剛出油鍋的酥魚,反而愛吃隔餐的油炸魚,尤其是被寒風吹過的油炸魚,吃在嘴哩,那種軟綿綿的特殊口感,真的很難用言語描述。許多鄉親和我一樣,都愛此味,我猜這是傳統的生活習慣造成的。在沒電、沒冰箱的年代裡,媽媽們都會將料理好的乾貨放在竹籃、竹篩裡,然後吊掛在通風的樓板底下。既可以防鼠輩,也可以避饞貓(圖11.)。孩子們站上椅子可隨手取食,那種歲月「滋味」,令人無法忘懷。

圖10. 炸紅糟鰻魚。劉梅玉小姐提供。
圖10. 炸紅糟鰻魚。劉梅玉小姐提供。

 

今年「小雪」時 (下)
圖11. 存放食物的竹篩。

 

添加砂糖的食材,入高溫油鍋容易焦黑,色澤並不討喜,有些廚師逆向思考,改在油炸後在成品上撒砂糖(圖12.),部分砂糖遇熱融化,甜滋滋的感覺最受孩童歡迎。退休之前經常用油炸魚、鹹蛋或魚丸帶便當(圖13.),海島型的菜色也曾受同事圍觀。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日常作息很不正常,每當寒冷冬夜,飢餓難當,一碗「白菜鰻魚羹」(圖14.),加一點胡椒粉、「潑」一些烏醋,吃在嘴裡,文思頓時截斷,只想到既然飽足了,那就應趁熱登床而眠。原來馬祖俗諺說:「腹餓暈眩,腹飽睶眠」是有道理的。(語意:餓了感覺頭暈眩,吃飽馬上就疲倦。)

圖12. 撒了砂糖的紅糟鰻魚。
圖12. 撒了砂糖的紅糟鰻魚。

圖13. 鰻魚便當。
圖13. 鰻魚便當。

 

圖14. 白菜鰻魚羹。
圖14. 白菜鰻魚羹。

 

有一道燻魚順便介紹給大家。這道菜用的酒也是馬祖酒廠出的老酒。把草魚切片,用薑片、蒜末,加適量的白胡椒粉、老酒、醬油、砂糖調成汁。將魚片醃20分鐘後夾出沾地瓜粉,入油鍋炸熟。另有一種相反做法,也是我最常用的方式:先炸魚片,熟後撈起瀝乾油,再浸入「五味醬汁」中,5分鐘後夾出備用。取一舊鍋,先舖上鋁箔紙,抓一把甘蔗渣(或米糠或糙米)、兩湯匙白糖、兩湯匙紅茶放在鋁箔紙上,置一不銹鋼架,將魚片鋪上,蓋好鍋蓋,週邊用毛巾把空隙塞住,以免燻煙外洩,文火慢燻20–30分鐘而成(圖15.)。

今年「小雪」時 (下)
圖15.煙薰草魚片。

 

釀酒活動前後費時兩個半天。許多來賓從水井挑水開始,體驗過去馬祖人釀酒的相關事情,過程趣味性十足。文化處也邀請社區媽媽陳長春、李金珠、王春桃、孫梅鈺、王金妹等人仔細地指導步驟。從浸泡紅麴與糯米開始,經充分拌勻後靜置一宿,第二天繼續完成其餘步驟。在「達人」的指導下,人人謹遵古法,一絲不苟的逐步為之。我也釀了一甕,希望元宵節時能開罎聞香品嘗。釀酒活動結束之後,大隊兵馬開往北竿橋仔,參觀魚丸、魚燕包(魚肉皮燕餃)、魚麵、魚骨滑湯的製作。這些事和釀酒無關,故不敢造次多言。隔日清晨由北竿飛回台北,結束了「回味」無窮的美食之旅。

今年「小雪」時 (上)

0
今年「小雪」時 (上)

秋冬之際,馬祖鄉親居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是:曬魚乾和偷偷的釀老酒。從前馬祖的氣候可是四季分明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我國中原文化的產物,但是五十年前的馬祖天氣,除了偶而飄雪以外,雨、露、寒、暑與《農民曆》所載也多有切合。今年文化處別開生面的推廣在地文化,舉行「小雪家釀。寄情馬祖」的活動,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美食家焦志方,以及台灣媒體蒞臨採訪。本人受邀在會中以方言朗誦〈馬祖釀酒歌〉之外,並講述〈老酒的故事〉、〈老酒與庶民生活〉、〈酒、糟與傳統料理〉等話題(圖1.),會後和來賓交談切磋,收穫良多,個人深感榮幸。

圖1.相關話題心得報告。
圖1.相關話題心得報告。

釀造老酒的最佳時刻是在「白露」以後,因為此後的氣溫逐漸轉寒。家母在世時說,咱們「合記酒坊」因為產酒量大,每一年在「白露」之前就得刷洗器具,以備「冬至」前後的釀酒之需。鐵板社區的鄉親選擇「小雪」之日開工,當然是基於天候的考量,但沒想到這一天居然陽光露臉,路上猶有夏衫客,使得廚房指導釀酒的阿嫂、大姐們,個個提高警覺,生怕稍有閃失而影響大局。

 

從老照片看來,數十年前的馬祖也有水田,有水田就會有稻米生產,但是,釀酒用的糯米以及為老酒加溫的穀殼是由對岸進口,這些都需要資金做後盾的。雖然人人都知釀酒利潤高,只是礙於資金的調度,故釀酒業非一般家庭能支撐。馬祖有一句俗諺說:「卜想富,開酒庫。」(想富有,得去開酒莊。)另有一首數手指頭「箕」、「斗」的兒童念謠說:「蜀粒窮,兩粒富,三粒開酒庫、四粒無飯食、五粒做乞食、…。」可見,開「酒莊」、「酒坊」的人家,總是令人特別看待的。

 

馬祖民間的釀酒業隨國軍轉進而改觀。民國45年「戰地政務」開始實施,民間酒權收歸公有。幾年後,又在牛角嶺南側下方整出一塊平地試種高粱,因成效不彰,後來建國宅變成中隴新街(即中隴大榕樹下方)。馬祖酒廠原名「中興酒廠」,早先成立於牛角村內,辦公室租用枝蓮老家,老酒工場就設在我家「酒窩」隔壁。酒權歸公之後徵收器具,這些「吃飯」的工具,就從右側搬到左側,很是「方便」。每逢釀酒之日,糯米飯起鍋待涼(圖2.),半徑500公尺範圍之內人人可聞。中心國校(今縣議會)離此不遠,五、六年級的學童,吃的多,餓得快,此刻正是飢腸轆轆時,個個孩童只能「遠觀而不敢褻玩」。若換成今日,不引起「暴動」才怪。

圖2. 本次活動之一,攤糯米飯使之涼。
圖2. 本次活動之一,攤糯米飯使之涼。

 

從前馬祖酒廠出產的老酒,最被人詬病的是酒質不穩定,容易變酸,這或許和裝瓶的方式有關。老酒最怕炎熱氣候與搖晃擺動,早期的瓶裝老酒,內容僅及瓶頸,因有多餘的空間任其流動,故特別容易變質發酸。鄉親普遍懷疑酒廠是添加石灰來抑酸。但是,家父在世時並不相信此說。父親年輕時在大陸曾聽過用牡蠣殼化解酸味,但是自己並沒有試驗過。由於酒廠釀酒多成「醋」,故民間私酒才有存在的空間。為了杜絕私釀「歪風」,官方將糯米列為違禁品,嚴格管控材料來源。每當年節需要糯米「包粽子」、「搓湯圓」時,各家戶得依人頭比例來配給。家中有產婦坐月子,喜宴做八寶飯,以及有其它正當理由者,可專案處理。當然,走私的行徑也大有人在。

 

有人說:「高手在民間」,馬祖社會釀酒高手比比皆是。牛角陳氏家族,三代經營酒坊,因此累積了許多知識與經驗自然不在話下。父親為人忠厚,平日木訥寡言,但偶而與同輩的朋友閒聊時,也會說說笑話。某次他和修祖墳的師傅說:「『酒』是住在『醋』的隔壁。」此話意思是說,釀老酒稍不留意就會變酸。家父絕活除了釀老酒和糯米醋以外,還會釀白色老酒。物以稀為貴,白色老酒的副產品「白糟」,其特殊味道在心理作用之下會被放大。但事實也是如此,只要加一小撮蝦皮和蔥花,感覺上就是一道精美的湯品。數十年前,白糟被視為珍品,而紅糟是人的食物,也是豬的飼料。豬除了吃紅糟以外,也吃蒸餾高粱酒的「穄米粕」(ㄐㄧㄚˇㄇㄧ ㄆㄛ^,tsaˇmi pho^)。金門用高粱酒的糟粕養牛,連帶使當地牛肉乾的價錢翻升。可惜我們馬祖農政單位,對豬吃高粱糟粕的事缺少宣傳。若政府輔導得宜,以此類豬肉餐點招攬觀光客,或許也是很好的賣點。

 

家母曾經回憶說,第一道榨出來的酒稱為「生紅」(ㄑㄧㄤ 兀ㄛㄩㄣˋtshiang ngoyngˋ)。很多鄉親寫成「青紅」,因為「生」、「青」二字的白讀音相同故有此誤會。此時榨出的酒漿略呈桃紅色,老鄉親都稱它為「紅酒」。剛濾出的酒品是釀酒人用未煮沸的井水製造,所以體質欠佳者喝它過量會腹瀉。「生紅」經隔水蒸煮過才能稱「老酒」,特別說明,此地的「生」與「老」的意義是相對的,陳年老酒的酒汁會變成暗紅色。蒸過的酒能通過炎熱夏天的考驗,父母親稱此現象為「過夏」(ㄍㄨㄛˋㄏㄚ^,kuoˋhua^)。家母又說,當年咱家蒸酒有一道必要程序,就是把裝盛「生紅」的酒埕(ㄉㄧㄥˋ tingˋ)排列地上,以稻穀外殼堆其四周,然後點火薰燒,所以,我家「合記酒坊」出的老酒,當時在閩東地區是屬於熱銷產品。

 

老酒既然是糯米加紅麴發酵後過濾來的,故有「酒汁」必有「糟粕」。此「糟粕」即俗稱的「紅糟」。這是閩東地區民眾料理調味、食材保鮮的重要物品。福州菜若少了它將大為失色。小時候曾看見親戚從福澳「海上酒家」學到「拉糟」(ㄌㄚ ㄗㄡ,la tsou)的技法。先將紅糟攤在砧板上,用菜刀把未完全發酵的米粒剁碎(越碎越好),時代在進步,這工作今天可由果汁機代勞。接著將它入油鍋爆炒,調入醬油和些許砂糖,翻炒到有一絲絲焦味為止,待涼後裝缽備用。炒過的紅糟無以名之,我姑且稱之為「香糟」。餐館為了接待川流不息的顧客,香糟的備料工作必須事先做足。若平日在家自己料理家常菜時,現煮現炒即可,不必大費周章的預備。

圖3.炒酒糟。劉梅玉小姐提供。
圖3.炒酒糟。劉梅玉小姐提供。

 

居家炒糟以中火翻炒為宜,不必擔心它會燒焦,因為稍帶焦味反而有糟香。此時別忘了加一些醬油提味,煮酒糟菜餚添加醬油,頗有畫龍點睛之妙。活動中,我在現場介紹了近十五道和「酒」、「糟」有關的傳統庶民料理,有些曾在〈馬資網〉、〈攀講馬祖〉刊登過了,礙於篇幅,這些就不再贅述了。

 

民國四十幾年的馬祖,「窮苦」兩字,不足以形容鄉親生活之窘境。但社會風氣保守,人情味濃重。遇親友抱著嬰幼兒來訪,多數媽媽會送一粒蛋給這孩子,然後口中不斷的用方言說:「太平、太平…。」禮物輕簡而情義深重,純樸的歲月真令人懷念啊。偶而大人來家裡小坐,主人會以「冰糖水煮蛋」待客。妙的事是,客人吃點心時會故意留一點在碗底,以表示客氣。若來客能飲,主人會加老酒(如圖4.),甜甜酒香,柔綿蛋黃,口味和「老酒煎蛋」有異曲同工之感。

圖4.老酒水煮蛋。
圖4.老酒水煮蛋。

 

老酒是秋冬產物,農家三寶之一的蘿蔔也接著上市了。切片的蘿蔔炒酒糟是庶民日常菜餚,生活條件好轉後,有人加入肉絲,起鍋前再撒下蔥段,紅白綠相襯,使它的視覺和口感更加迷人(圖5.)。

圖5.糟炒蘿蔔。
圖5.糟炒蘿蔔。

數十年前,水母(海蜇皮)、軟骨魚(音ㄌㄤˋㄋㄞㄥ^)、蝦蛄…等,都是上不了檯面的「輕賤」魚種,如今「鹹魚翻生」被視為高價珍饈。「滿清」時代的鄉親,若地下有知,也會為之嘖嘖稱奇。海蜇皮沾蝦油或紅糟可謂馬祖窮人「雙絕」(圖6.)。當天鐵板社區的大姊,為了引起思古情懷,特別準備了蝦皮供賓客沾酒糟,但是,迴響並不大,這是文化差異使然。

圖6.海蜇皮和酒糟、蝦油。
圖6.海蜇皮和酒糟、蝦油。

 

照片中的酒糟可是和豬小腸一起蒸出來的,味道當然濃郁無比。它不是一般人家平常能吃到的。在貧窮年代,媽媽們總是會挖空心思去開闢財源。各村莊常見婦女集資飼養豬隻的事例,合夥養的豬鄉親稱「大嬤豬」(ㄉㄛㄩˇㄇㄚˇㄌㄩ,toyˇmaˇly),歲末殺豬,分肉過年,若分得小腸用來蒸紅糟,闔家吃到最後,我看哪,這隻碗連洗都不必洗了。(未完)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二)

0
老嬤著錢討

一.

老嬤著錢討,子是破腹養。

老嬤著錢討,子是破腹養。

【本義】

妻子必須下聘金將她娶進門;孩子是媽媽經過辛苦分娩後來到人間的。

 

【引申義】

這句話乍聽之下是稀鬆無奇,然而,它的深沉意義卻是充滿人生哲理的。尤其是第二句話,幾乎是直探人的本性而發。兩句話的意思是:有尊嚴的下聘娶妻是最為靠譜;孩子一定要經過「母難」過程才會有親情。

 

【註解】

  1. 老嬤:妻子、太太、老婆。
  2. 著:此地作「需要」、「必須」解釋。這個副詞在閩東方言中使用非常廣泛,確實之詞義,要放在句子中依上下文的語意而定。
  3. 破腹:形容女人歷經千辛萬苦生育得子的過程。「剖腹」與「破腹」二者音變的結果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它們最後是同音的。雖然如此,我選用「破腹」而不用「剖腹」,其理由是:從前社會,醫療條件差,女人生育如同和死神拔河。「破腹」恰可形容生死一線之間的危急感。推想創造此俗諺時代,馬祖應該尚未有「剖腹」的醫院與技術。所以用「破腹」是毫無疑義的。

 

在中國傳統的戲劇、小說裡,有許多令平凡男人感到「自卑」的故事。故事情節常常描述:有才華的窮書生遇上富豪,富豪把嬌嬌女下嫁窮光蛋,不僅不收聘金,而且還有土地、房產陪嫁。看似令人羨慕的婚姻,搞不好卻是窮小子「災難」的開始,因為他得隨時接受嬌嬌女在言語上的「霸凌」。說不定哪一天大小姐心情不爽,冷諷熱嘲的說你是靠岳家致富,那可是要矮她一截的。歷史上的賢妻良母不是沒有,漢朝梁鴻妻的「舉案齊眉」故事被傳為佳話;《世說新語》書中也特立〈賢媛〉風範三十餘則以為表彰。只是凡夫俗子遇富家千金,能以「齊大非偶」為警惕者幾希!

 

我不知外國社會是如何,但華人社會談「螟蛉子」的原生家庭是禁忌之一,因為傳宗接代的關係,養子的身世多半採取保密措施。我深信天倫情感是出於天性,但是身世曝光後,情感能否維持自然的方式互動或運作,那是對人性的考驗啊。

老嬤著錢討
圖2.母揹子。王詩民校長提供。

【運用】

這句話的意思很直白,不像其它諺語有時話中有話。以下就舉兩個場景給大家做參考。

  1. 某贅婿為新家做盡苦差事時,背後有人會說:

「老嬤著錢討」最牢當。

(花錢娶妻是最牢靠、最有尊嚴的事。)

 

  1. 批評某家養子不告而別時可以說:

子是破腹養。

(孩子必須是自己辛苦生養的才靠得住。) 

 

 

.

菩蠅飛出去,蠓囝飛底() 來。

菩蠅飛出去,蠓囝飛底(裡) 來。

 

【本義】

蒼蠅飛出去,換得蚊蚋飛進門。

 

【引申義】

本句諺語的意義,不能直接從字面上去瞭解,讀友們要特別注意。它真正的含意是形容「禮尚往來」。人際互動,有「來」有「往」,有「進」有「出」才是王道。只因為語句中用了兩個不討喜的昆蟲做形容詞,故不能用在當面送禮時。由此看來,它既是「實情」的表述,卻又不能用做送禮時的客套語,人際互動之奧妙在此可見。正確的用法,它是用在受禮者的背後。舉例來說,若有人羨慕你經常收到禮物,你就可以用此句諺語回應他,意思是說:先前有付出才有今天的回禮。

 

【註解】

  1. 菩蠅:蒼蠅。這是極普通的語彙,但是首字很難寫定,因為寫成「蚨蠅」、「菩蠅」都各有文獻上的支持,若用「蚨蠅」表示,必須回到「古無輕脣音」的上古時代,解釋起來要費盡唇舌的。若寫成「菩蠅」,則符合當今口語,既好念又容易懂。
  2. :中國南方方言有很多「文白異讀」的現象。「裡」的文讀音為ㄌ一+(li+)白讀音為ㄉㄧㄝ+(tie+),此地用「底」來書寫,文意反而清楚明白

 

【運用】

造句:

  1. 你這儂有兩下,時不時都有儂送禮給你。

(你這個人是有兩把刷子,三不五時總是有人送禮給你。)

  1. 也有只好事計!菩蠅著先出去,才有蠓囝飛底(裡) 來。

(哪有這麼好的事!蒼蠅要先飛出去,蚊蚋才能飛進來。我都是先送禮,然後才獲得回禮的)

 

 

.

半爿雞伓中分年。

半爿雞伓中分年。

 

【本義】

半隻雞無法用來拜謝天地的。

 

【引申義】

本句諺語使用在諷刺與調侃的場合,凡遇做事虎頭蛇尾、半途而廢,以及能力平庸卻愛出鋒頭的人時,皆可使用之。

 

【註解】

  1. 爿:它的國語念ㄑㄧㄤˊ(漢語拼音為qiangˊ)。「爿」與「片」兩字的字形來源相同,造字理念都是由「剖木」的結果發展出來的。(若干年前我曾在〈馬資網〉發表過相關的文章。)「木」的古文字是象形字,用斧斤、刀鋸從中間剖分成左右兩半,左為「爿」,右為「片」。「爿」馬祖話念ㄅㄟㄥˋ(peingˋ),做「邉側、側邊」解釋。東、南、西、北四方位各加上「爿」後,就是指四個方向的周邊區域或範圍。(語音的變化請聽我的音檔解釋)。
  2. 伓中:不能夠、難以…、無法勝任。
  3. 分年:農曆年底拜謝天地的儀式,這是馬祖居民非常重視的年節禮儀之一。案上最珍貴的供品是尾巴帶羽毛的「雞角」(公雞),半隻公雞是上不了臺面的。(閩東地區不用鴨子做供品,稱鴨蛋為「太平」,未必是因鴨蛋和「制海」的方言同音關係。這應該是和臨水夫人的崇拜有關,礙於篇幅,只好將來再細說了。)

圖5.分年。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5.分年。曹祥官課長提供。

 

【運用】

造句:

事計做半生成,半爿雞伓中分年,工錢掏 [勿會] 著,厝咧生活都有問題。

(做事半途而廢,半隻雞怎能拜謝老天。工程無法交差結案,錢款領不到,家裡的生活都有困難。)

 

 

.

錢現儂妥當,老實三分憨。

錢現儂妥當,老實三分憨。

 

【本義】

大宗買賣,願以現金做交易的顧客,必然是老實可靠的人;老實人總是有點笨。

 

【引申義】

經貿最高方針在追求最大利益,過程中有時難免錙銖計較。因為如此,人們在職業性格分類時,往往用極不友善的形容詞──「無商不奸」稱之。這種主觀、概括性的說法是極不公平的。雖然如此,商場上「買空賣空」愛耍「老千」的人還是常見,所以,創造本諺語的前輩鄉親,一定是在交易時吃了悶虧,所以,才有如此深刻的體會。

 

後半句的說法很令教育工作者洩氣,我們施教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要做一個老實守本分的人嗎?結果,忠厚老實的人反而被當傻子看,近四十年的教書生涯,遇到這種學生和朋友不少,人生至此頗感無奈。但絕大多數的人能泰然處之,我們也只能報以尊敬之心,真誠相待了。

 

這句諺語也可以分開使用。

【運用】

造句:

A.

甲.老闆,我現錢跟你買,你莫掏獃的乇涑我。

(老闆,我用現金跟你買,你不要拿等級差的東西矇騙我。)

乙.你安安心,儂講「錢現儂妥當」,我絕對 [勿會] 去騙你。

(你放心好了。俗話說,用現金交易的人都是正人君子,我絕對不會欺騙你的。)

 

B.

甲.依婆,別儂講妳囝野老實。

(阿婆,別人都說妳的兒子很老實。)

乙.什乇號老實,「老實三分憨」蛤。

(老實,什麼叫老實,老實人傻傻的,都是被人欺負的。)

意猶未盡說「攀講」(下)

0

「馬祖攀講」第三場講座的題目是:〈馬祖母語和方言兒歌〉,由翁玉峰老師和我對談。翁老師和姊妹歌藝均佳,尊翁又是地區極富盛名的琴師,長年濡染,對馬祖傳統戲曲內涵所知甚詳。故安排玉峰老師主談方言兒歌,確實是恰如其份的。本次講座有兩個講述子題,即:「馬祖母語」和「方言兒歌」,一個小時要說兩個大問題,誠屬不易。有關「馬祖母語」事,近幾年討論已多,故再三思考後,此話題只好輕輕帶過,將上一場無法深談的「喜娘喝采」創作經驗,羅列於此,和大家分享,並請參考之。

 

當天,翁老師回顧投入整理和創作馬祖歌謠的往事時,在場的聽眾朋友,無不感覺機緣是如此「傳奇」與「驚艷」。一句玩笑的話,竟然將此領域帶出風潮。他任教於馬祖高中時候,正是馬祖文工隊陣容最堅強的年代。他向隊上譜曲的軍官激將說:「你們打著馬祖文化工作隊名號,表演的內容,居然沒有半點馬祖文化氣息。」這句話讓當時的長官深有同感,所以就彼此合作,譜寫出膾炙馬祖人口的〈馬祖酒歌〉…等歌曲。此外,他也開始收集戰地政務時期的歌曲、馬祖傳統的方言念謠、以及散佚的閩東方言兒歌,並且教導學生傳唱。成果雖然豐碩,只是當時推行國語運動的禁令尚未解除,方言歌曲教唱,偶一為之尚可,若以為恆常,終究感覺突兀(圖1.)。

圖1.翁老師介紹馬祖母語歌曲神情。
圖1.翁老師介紹馬祖母語歌曲神情。

長久以來令我深感困惑的事是,為何我們馬祖有念謠而少歌謠?歌謠的旋律是那樣的欠缺!今天能聽到的曲子和念謠的數量相比,多寡是不成比例的。有旋律的詞曲反而偏重在女人的「哭調」上和道士誦經場合。是否因為如此,促成福州的朋友,目前正風風火火的創作新曲風的福州語歌謠,這是直得深入探討的課題。這次回鄉出席「馬祖攀講」直播,現場咱們即席用方言吟唱數首唐詩和哭嫁曲子,讓聽眾深感馬祖的唱腔確實是別有風味的。第二天中午在私人餐會上,昔日學生克武學棣,一提出創作母語童謠的構想,立即獲得在場人士的認同。迴響之熱烈真令人感動。實際上雲台樂府將在11月3日舉行馬祖母語兒歌發表會,這些都是值得鼓掌喝采的美事。

 

       

翁老師因為收集相關資料,閱讀了許多戲文、曲詞,發現紙本文獻的記錄,有很多是「便宜行事」的,有用已被社會接受的「俗體字」、有用同音錯別字的「假借字」,甚至使用同義不同音的「訓讀字」。因為「權宜」作法,造成閱讀或使用上的困難。所以,對談時深深體會到,譜寫馬組曲風的旋律難度很高,而方言的文字書寫挑戰性也不小。論述雖然觸及方言創作的核心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途徑,那又是千頭萬緒的事。既然說到歌詞創作、談到方言書寫問題,我就以用本字創作「喜娘喝采」詞文的經驗分享大家,希望個人的小小心得,能給大家做創作時的參考。

 

  1. 創作時先弄清楚被祝賀的性質及身分。由於「喝采」的目的是祝福,所以,有些中性的吉利詞彙,可以同時用在不同的場合。雖然如此,還是要注意語彙之間的細微區別,否則,可能會出笑話。
  1. 若賀人生男嬰,可以說:「嘴生闊闊。有食有發。」(嘴巴大大,有得吃,還能發。) 若賀人生女嬰,則可以說:「眉毛彎彎,明旦丈夫會做官。」(眉毛彎彎,將來丈夫會當官。)
  2. 去到別人家裡,不巧嬰兒正在睡,此時可以說:「倪囝去睏,蜀眠大蜀寸。」(小孩正在睡,一眠大一寸。)如果嬰兒怕陌生而哭鬧,此時就可以說:「倪囝驚無 [未頁],妥當讀書會捌字。」(老實的小孩怕生,將來很會讀書。)
  3. 若賀人蓋新屋,可以說:「新厝起懸懸,起厝連買塍。」(新屋蓋高高,蓋了房子再買田地。),
  4. 正月初二端敬老點心時,一進大門立刻喝采說:「點心滇滇,熱熱灴灴;依公食儷,福氣命長。」(點心滿滿,又熱又燙,阿公吃罷,會長命百歲。) 也可以如此說:「點心捧遘厝,喝采喝三句。好啊,是啊、發啊!」(點心端到府上,咱們來說吉祥話,好啊,是啊、發啊!)

 

2.事先創作賀詞時,我的建議:不要用天氣做「起興」(開始),因為天氣是無法掌控的因素。你若說「日頭紅丹丹,依公名譽留鄉間。」(太陽紅艷艷,阿公聲望滿鄉間。),萬一當天是刮風或下雨的天氣,那場面就會很尷尬了。

3.要注意賀詞用字是否有負面的諧音字。漢語是單音節的語言,同音字特別多,有一些同音字正負面的字義都有,若稍不注意,讓別人有操作空間,有可能使賓主傷了和氣,這是划不來的事。今年9月份我在牛角社區講授「送喜喝采」前,主辦方提供送喜對象有新婚者,我指導學員用馬祖話說「鳳凰于飛」(ㄏㄨㄥ 兀ㄨㄛㄥˋㄩ ㄏㄧ,hung nguongˋy hi),學員們將它念成ㄏㄨㄥ ㄇㄨㄛㄥˋ ㄩ ㄏㄧ,若把此音寫成漢字,就是「風蚊于飛」,馬祖人稱吸血的蚊子為「風蚊」,當事人若聽到如此詞語,想必怨在心裡。類似情形開開玩笑無傷大雅,但是正式場合一定要避免。

4.用詞不要受國語語彙影響。不同的方言,其語音、詞彙各有發展系統,用字用詞貼近本土語系,就是接地氣的表現。祝福老鄉親「身體健康」不如用「骹手力健」,但是「骹手力健」年輕人未必聽得懂,那就用「身體好」也不錯。讚美馬祖人購屋「地點好」,不如說「風水好」。因為「健康」、「地點」等都是國語詞彙。

5.不要擔心有些語句無法押韻。因為喝采語的末尾用「啊」做語助詞,現場群眾的吆喝語也是用「好啊!」「是啊!」「利啊!」「發啊!」做結束,故恰好能前後契合。

 

馬祖人說的母語是閩東方言,在台澎金馬地區之中,本縣是唯一不以閩南語為母語的縣份。所以,相對而言,福州話在台灣地區,是屬於弱勢語言之一。民國50年前,馬祖如火如荼的推行國語運動,在學校裡說方言常常被處罰。處罰的形式多樣,如,罰站、罰錢、甚至脖子掛牌,用紅筆圈嘴巴…等。隨著社會變遷,老成凋零,能說母語者日漸稀少。而語言又是位居文化最核心的位階,語言流失,就是文化滅絕的開始。有鑑於此,馬祖教育處,多年來深耕於學校的母語教育,從張秀玲主任開始,到今天的賀廣義老師,無不積極將事。文化部〈國家語言法〉通過之後,文化處就社會各階層的母語推廣也費盡心思。因為各方面的努力,再加上中央大量的資源投入,使馬祖母語的復甦、文化的振興,有了可待之期。

 

學術界公認,福州話是境內困難度很高的語言,它的音變條件非常複雜,所以令學習者視為畏途。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學習語言除了反覆練習以外,利用歌唱、或表演的趣味性,也是引導學習者逐漸進入堂奧的法門之一(圖2、3)。這次能和翁老師就福州戲曲、童謠唱腔的把握等問題進行對談,我個人是收穫良多的啊!

圖2.仁愛國小小朋友演唱馬祖母語歌曲〈鐵板燒塔歌〉的神情。
圖2.仁愛國小小朋友演唱馬祖母語歌曲〈鐵板燒塔歌〉的神情。

圖3.仁愛國小小朋友表演馬祖母語相聲的神情。左為陳博勛,右為張睿恩。
圖3.仁愛國小小朋友表演馬祖母語相聲的神情。左為陳博勛,右為張睿恩。

意猶未盡說「攀講」(上)

0
意猶未盡說「攀講」(上)

 

今年文化處別開生面的開民俗直播「馬祖攀講」節目,這是全新的嘗試。效果如何,未見「回饋」資料,故不得而知,可是從第二天的「街談巷議」的情況來看,推想看的人還不少。由此可見,工具的使用,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推廣,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型態的節目,前後已播出三次,每次我都參與,除了深感榮幸以外,更覺得責任重大。

 

就本質來說,「寫文章」和「直播」都算是在發表意見,但前者可優游自在的論述,後者必須硬碰硬的說理。尤其是面對冷冰冰的鏡頭,以及現場熱情奔放的群眾時,不容許發表者有一點點的迴旋空間。屈指一算,從事教職40年(含兼任),對課前的「備課」工作極為重視。我的習慣:50分鐘一節課,上講台之前都會準備60分鐘量的內容,如此方能從容自在的揮灑。實際上每次上課,學生總會有突如其來的問題提出,所以,日積月累,到最後往往在趕進度。直播節目規畫時,台北愛樂杜老師曾和我做商討,列舉馬祖適合做攀談節目的文化內容,恰好馬祖年度大戲〈馬四〉開排,牛角社區舉行「做出幼」,再加上母語歌謠研習等活動陸續展開,所以,第一集就由〈馬四〉編導淑靖老師、宏文和我三人先登場開講了。

 

第二場安排馬祖金牌喜娘劉美珍老師和我對談,咱們聊到高興處,雙方都收不住話匣子,現場我還請美珍現身說法(圖1.),想當然,一個小時的時間就飛快的過去了。事先準備了許多重要的話題,也因時間不足而無法和大家分享,只好利用〈攀講馬祖〉這個平台為大家做補充。

圖1.美珍老師即席演出。下載自《馬祖日報》。
圖1.美珍老師即席演出。下載自《馬祖日報》。

 

我很幸運,陳氏家族早年營生多元,有做伴房嬤的堂伯母,有做道士的堂兄,也有從事其他行業的堂兄弟們,在寫作遇到瓶頸時都有求援對象。幾年前,為了記錄與伴房嬤有關的故事,特別到桃園請教堂伯母,經過她詳細的解說,讓我獲益良多。(圖2.)

圖2.訪問堂伯母,請教伴房嬤的事。
圖2.訪問堂伯母,請教伴房嬤的事。

 

在閩東地區,傳統的婚禮上有一位特殊身分的女人,她扮演引導新娘進行婚禮儀節的角色。這個角色有一點像今天的「女儐相」或「婚禮秘書」。馬祖話說「伴房嬤」(ㄆㄨㄤˋ ㄇㄨㄥ+  ㄇㄚ+,phuangˋmung+ ma+),在福州,她的新名稱為「喜娘」。她熟知婚俗禮儀,在婚禮過程中,除了指導新娘進退以外,還得隨時吆喝有押韻的吉祥話,把喜慶的氣氛激發到最高點。

 

傳統的馬祖社會有早婚習慣,也有從小訂親的習俗。兩位男女兒童,一旦經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訂婚儀式,兩人就形同陌路,也就是兩人「災難」的開始。因為大家會以他們為取樂或捉弄的對象。尤其是國小階段,課間有跳土風舞的韻律活動。一群乳臭未乾的小傢伙,都在等待交換舞伴時看他們牽手的好戲。民風的保守,讓兩人彼此只敢在老遠觀望。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家在哪裡,然而從無踏入門檻的「適當」機會。新郎家的格局、擺設等,只有在掀起紅頭巾時才「一覽無遺」。我們不仿設身處地想想,被花轎抬走的新嫁娘,絕大部分的年齡是在20歲以內,她一個人要去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內心一定會慌張,這時唯一的依靠就是「伴房嬤」。從走出花轎開始,紅頭巾蓋頭讓她看不見前路,必須由「伴房嬤」攙扶著。「伴房嬤」見多識廣,除了按規矩「喝采」以外,也會隨機應變的護著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互拜,新娘的一跪一起,都是由「伴房嬤」的按壓與拉拔,甚至會以手指在新娘的手臂畫彼此能懂的暗號,以提醒新娘做應變,由此可知,她對新娘來說是功德無量的。

 

由字面來看,「喜娘」和「伴房嬤」意義是不同的。前者含義較廣,可不限於在婚禮場合出現;後者意義較窄,她的任務是單一的。隨著社會進步,傳統婚禮在馬祖已逐漸式微,一般年輕人多選擇新式或西式婚禮,所以,女儐相或婚禮秘書的重要性提升了。被稱為「喜娘」的人,工作性質改變了,工作範圍也擴大了。凡是家有喜慶者,都可以邀請能言善道、會說會演的小姐、女士,到現場說一些切題的祝福話語,賓客們也會隨著她的吉祥話高呼「是啊」、「好啊」、「利啊」、「發啊」,這個動作就是「喝采」。簡單的說,透過喜娘的吉利話語,希望能達到賓主盡歡的目的。

 

但是,也有鄉親稱「喝采」為「喝詩」。「喝詩」是主導者念有押韻的文句,念完之後群眾不必跟者吆喝;「喝采」則不同,主事者每念完一句,後面必有隨聲附和的群眾喊「是啊」、「好啊」的肯定語詞,用此彰顯興高采烈的氣氛。花轎到達男方家附近,男方備有「接轎」香案。禮畢後,再抬到家門口,接著要舉行「請下轎」儀式(此儀式有時是在媒婆或伴房嬤中擇一為之),她輕拍轎門,口中喝采:

手拍轎門,福壽十全,(手拍著花轎門,兩家福壽周全)
連生貴子,連中狀元,(連續生幾個男孩,個個高中狀元)
狀元及第,五子登科。(孩子們都像古代竇禹鈞的兒子一樣優秀)

轎門開啟,會有小男生接過新娘手中的物品,同時將新娘迎至大廳坐定等待「拜堂」。今年我在牛角社區的「喜娘研習」會上講課,有一位學員述說當年出閣往事。她是被安排坐在大門邊,這個地方馬祖話說「門口角」。但是,閩東地區也有讓新娘坐在米缸上的規矩。有一首念謠是如此說的:

 

 紅轎直直掆,(紅花轎抬向前)

    掆遘南竿牛角村。(抬到南竿牛角村)

    請下轎,坐米缸,(請新娘子下紅轎,讓她坐在米缸上)

    底儂姿娘囝?(她是誰家女兒)

    雞角姿娘孫。(她是「公雞伯」的孫女)

    什乇辦?(有什麼嫁妝)

    鏡箱兩桶鐵鐵橂。(是女人不可或缺的化妝箱、馬桶和接生用的腰桶)

 

開始「拜堂」,先拜天地,次拜公婆,最後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過程中,新娘頭遮紅巾,視線不佳,必須由伴房嬤引導。交拜後互換紙合扇,伴房嬤喝采:

男扇換女扇,夫妻日日見。(夫妻互換摺合扇,夫妻永久不分離)

新郎以紙合扇挑起新娘的頭蓋巾置於新床上,鄉親稱「揭蓋」。伴房嬤再喝采:(觀眾配合應聲:好啊!利啊!掀起典禮高潮。)

揭蓋揭得起,家伙熧熧起;(掀起蓋頭巾,家財不斷的增加)
揭蓋揭得懸,起厝連買堘。(頭巾掀得高,蓋了房子再買田地)

婚禮當天中午(也有在黃昏後),夫妻在房內共享「房裡酒」(ㄅㄨㄥˇㄋㄧㄝˊㄐㄧㄨ+,pungˇnieˊjiu+),它也就是國語所說的「合歡酒」。此時夫妻開始講第一句話,當然也有因害羞而默默無語的,場面實在尷尬。在旁的伴房嬤一定會為化解靦腆而「暖場」、「喝詩」。請注意,是「喝詩」而不是「喝采」,因為此刻洞房內閒雜人等進不來,無法配合吆喝。伴房嬤念的詩多半是:

 

    新人食雞頭,閒閒會梳頭,(…,手腳俐落會梳頭)

    新人食雞骹,明旦會框家,(新娘吃雞腳,將來會理家)

    新人食雞翅,做事計會衣食,(…,做任何事都很吉利)

    新人食雞底,明年暝做娘嬭,(新娘喝雞湯湯底,明年當媽媽)

    新人食雞髻,榮華共富貴。(新娘吃雞冠,會為全家帶來榮華富貴)

 

馬祖傳統的伴房嬤,絕大多數未受過教育,她們口中的文句是代代相傳的。雖然如此,內容仍有可做歷史研究的價值。如,第一句的「梳頭」,它的含義不簡單,過去的馬祖,女子婚後梳「大蘿」(本字待考。ㄉㄛㄩ ㄌㄛˋ,toy loˋ)髮型,小時候看家母梳此髮型,非常繁瑣,每次得耗時40分鐘左右。文詞是形容,新娘將來一定會手腳俐落的梳妝。整首念謠句句是好話,且內容簡單,一學就能琅琅上口。創作喝采詩文並不難,關鍵在文句的適當及氣氛的掌握。但是,若參加正式表演和比賽,文詞就要多加琢磨了,換言之,要用精當、靈巧、典雅的詞彙,絕不能太過平淡或粗俗。

 

回想去福州比賽的機緣,美珍和我都是「無心插柳」,但是美珍卻以落落大方、穩健從容的儀態,征服了原鄉的觀眾,讓馬祖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無遺。記得比賽前夕,許多選手並不把馬祖代表放在眼裡,沒想到美珍一登台,以學院派的舞蹈專業,再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立刻把通俗的喜娘(伴房嬤)提升到藝術位階。從美珍獲得熱烈的「喝采」掌聲,印證了西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事實與哲理啊。

圖3.舞藝精湛的金牌喜娘---劉美珍老師。
圖3.舞藝精湛的金牌喜娘—劉美珍老師。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6)

1

  1. 緊身衫:ㄍㄧㄥˇㄌㄧㄥ ㄋㄤ,kingˇling nang

語意為:貼身內衣。這又是一則古老的方言詞彙,一般年輕朋友不見得會使用。現在馬祖冬天好像沒從前冷,五十年代生活水平很差,即便是好動的男生也不可能每週洗一次澡。(說糢糊一點,實在不好意思說出真相。)每隔一段時間,媽媽就拿著內衣—「緊身衫」要我換。因天氣實在太冷了,媽媽只好把內衣先放在她的被窩中「加溫」。黎明時分,雞鳴即起,強迫我脫換。二十四孝有黃香「冬溫夏清」的故事,今天父母和子女間的互動,卻是「倒」行「逆」施。

圖1.寫滿四書五經內容,以備作弊的內衣。

 

提到「緊身衫」,不得不說一則科舉史上有名的物件。上圖是一件內衣,而且是寫滿四書五經內容的內衣,內衣主人以幾近「毫芒」書寫的功夫,把經文抄寫在內衣上,目的是用來當科考夾帶的。中國是考試的民族,制度既經過不斷的演化,防弊的措施一定很周延,但作弊被逮,仍然史不絕書。後人不知內衣主人是誰,也不知他是參加哪一類科考而出此下策。不過,我猜測他是參加「鄉試」考舉人時使用的。因為舉人要考三天,點名入場後就不能外出了。為此,不僅允許考生帶衣服、寢具,也准許帶三天份量的餐點備用。考生若覺得答卷時間充裕,或怕隔餐食物吃壞肚子等諸多因素,也可以在考場內自行炊煮,因為主管科考的衙門,也是同意考生帶簡單的炊具入內的。或許在這個時段才有「下手」的機會。(圖片翻拍自李甲孚《中國文化故事》p.245。李先生不認為這是用來作弊的。)

 

例句:

緊身衫若無稠稠換,身咧包捲會生蝨母。

(如果不常常換內衣,身上一定會生蝨子。)

 

 

  1. 做現世:ㄗㄛˇㄏㄟㄥˋㄒㄧㄝˇ,tsoˇheingˋsieˇ

語意為:做了某事,立刻出現嚴重的後果。或做了某事,而出現遺憾的結局。我在做方言調查時發現,本語彙另有ㄗㄛˇㄏㄧㄢˋㄒㄧㄝˇ的說法。

 

「現世」從字面上來看,是指當下、此刻之意。它是佛教經典「現世現報」的簡化語詞,若不知其來歷,就不知詞語和詞意之間的邏輯關係。「現世現報」也可以說成「現世報」,佛教稱:做了善惡之事,會得報於今生。所以,人們就以此做處事之警戒。只是鄉親們口中的「現世」,詞義已向「痛苦」、「災禍」、「災難」、「倒楣」的意思發展了。

 

例句:

 目睭無覷好,嫁總款丈夫,明旦妳會做現世。

(若識人不明,嫁給了這種人,將來妳會倒大楣的。)

 

  1. 開店門:ㄎㄨㄧˇㄌㄟㄥ ㄇㄨㄛㄥˋ,khuiˇleing muongˋ

字面上的語意為「商店開門營業」,實際上卻是對「風燈不慎燒毀」的隱諱語詞,是面對不吉祥的事情時,內心所產生的自我安為感。小時候聽家父母說,傳統社會的店家開張營業,都會選擇一些商品做折價販賣,目的是招攬趨之若鶩的顧客。時至今日,仍然可見新開張的「便利商店」,用此手法吸引群眾。這是馬祖話中面臨「即將消失」的語彙之一。

 

在華人社會中,每遇不如意的事情時,往往會「轉念」希望內心獲得安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節時不慎打破器皿,在場的人會利用「歲」、「碎」同音關係,說「歲歲平安」以求化解。從前台灣民間習俗,火災發生後,隔一段時間要重新裝潢災後的店家,屋主和裝潢師傅面對「慘狀」,有時會說「愈燒愈旺」。不明就裡的旁人會認為話不得體,可是悲劇已經發生了,坐困愁城又能怎樣!再懊惱也是於事無補的,故只好做如此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經此教訓,日後時時小心火燭,很快的又能從廢墟中站起來。

 

數十年前的馬祖房屋,絕大部分是石牆木板的瓦房。風燈高掛門楣,光源來自裡面的一根小紅蠟燭。隨風飄盪的它,若稍有大意,後果將不堪設想。故左右鄰居若發現風燈「走火」,無不恐懼驚呼。「嫩膩」的阿婆、阿嬤一定是吼叫:「風燈開店門了」!

 

例句:

點電珠的風燈,都伓驚開店門。

(點小燈泡的風燈,都不用擔心它會失火燃燒。)

 

  1. 無尾犬:ㄇㄛˇㄇㄨㄧˊㄎㄟㄥ+,moˇmuiˊkheing+

字面上的語意為:缺了尾巴的狗。但是它引申形容「有缺陷的人」,這是非常傷人自尊的語彙,所以要小心使用。

最常用到的情境是:某甲心儀某小姐,苦追多時卻一無所成。當他獲知單戀的對象即將結婚,他老兄必然「心酸」滿腹,進而酸言酸語的把情敵視為「無尾犬」。下列所造的句子就是依此情境,這句話也是馬祖俗諺語之一。

 

例句:

頭揀尾揀,揀蜀頭無尾犬。

(東挑西選的,最後卻選了一隻缺尾巴的狗。)

(東挑西選的,選的「咖」也不過如此。)

 

  1. 硩扁齋:ㄉㄚㄎˊㄅㄧㄢˇㄗㄝ,takˊpingˇtse

語意為:受重力壓扁的東西。「硩」的方言字義為「壓」,它是閩東地區使用的俗體字。「齋」的字義非常廣泛,它除了做空間、場所解釋以外,還能用作食物之名。前者如「書齋」(學校)等,後者如「吃齋」(吃素)等。馬祖民間有為神明補充財庫的習俗,方言說「補庫」。有一種小包子,是儀式中拜祭下界鬼物必備的祭品,鄉親稱之為「齋囝」。為了讓文字的字形、字義能有所區隔,後來添加偏旁寫成 [米齊] ,福州方言區的人們就以此做祭品的「小包子」專用字了。它是裝在鋁盆或大的容器中供祭,底下難免有幾粒因擠壓而變形的「齋囝」,故閩東地區就出現這個形容詞了。

 

因為時機不對,在台灣找不到「齋囝」,只好到街坊買水煎包替代。

圖2.「扁齋」示意圖。

 

例句:

年兜搭補給船轉去做歲,儂都滇呵,我倒堵裡差仂囝硩扁齋呵。

(年底搭登陸艇回家過年,旅客太多了,我躺在船艙裡幾乎被壓扁了。)

 

  1. 櫃頭企:ㄍㄨㄧˋㄌㄡˇㄎㄧㄝ^,kuiˋlouˇkhie^

語意為:站在店家櫃檯前張望。小孩子好奇心強,逛街時,難免會被商店新奇物影響,進而鵠立櫃檯前呆望。此舉必然影響生意買賣,有時老闆會下逐客令。有時店家生意繁忙,老闆未能立即顧到兒童顧客,甚至差別待遇,有意將之冷落,「膽大」一些的孩童會質問:「我是來買櫃頭企嗎?」

 

「企」的本義是「站立」,甲骨文已見此字。在甲骨文中,「止」是腳趾的象形本字,因此,楷書的字形就成為「企」、「企盼」的企是用其本義,「企業」則是詞義引申用法。

 

例句:

食飽儷去街咧做櫃頭企,我看你是討罵討拍。

(吃飽後無所事事,站在店家櫃檯前凝望,我看你簡直是討罵討打的。)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0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去年和學界幾個老朋友做了一趟馬祖之旅,他們品嘗馬祖風味餐之後,個個讚不絕口,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除了告訴他們吃的方法以外,有故事可說的食材也盡量分享。當下我心裡盤算,何不寫一首和「馬祖美食」有關的歌謠,用以推廣家鄉飲食。想到的事就要去做,做了一定有成果,今天就用方言、國語寫馬祖庶民生活歌詞各一首,和大家分享之。

 

馬祖美食的歌詞分三段進行,有兩個地方用「划拳」的吆喝聲來串連,目地是希望增加聚會的熱鬧氣氛。最後再以政令宣導做結,希望做到「喝酒不開車」的好酒品境界。另外,上週貼出〈馬祖農事歌〉後,朋友之間反映還不錯,所以,再貼一首國語的〈四時農家樂〉,希望大家會喜歡。

 

 

 

〈菜出來了,灴啊!〉

(馬祖方言歌詞)

 

儂客讓蜀讓

(客官,請讓一讓)

倪囝快行走

(孩子們,快走開!)

此刻出菜了

(馬上出菜啦!)

灴呵!

(小心燙啊)

灴啊!

(小心燙啊)

 

 

紅糟炒飯先墊底

(先吃紅糟炒飯,把肚子填飽)

以免酒醉比擺擺

(免得空腹喝酒,醉了走路搖搖晃晃的)

拍生紫菜加糖醋

(加了糖醋的涼拌紫菜)

台灣有錢無內買

(台灣有錢買不到)

白巾魺丁香炒辣椒

(白巾、丁香炒辣椒很好吃)

食魚著食魚嘴 [卑頁]

(吃魚要吃魚的臉頰)

白菜魚麵燜炸魚

(大白菜和魚麵、油炸魚燴煮)

食遘盤盤伓使洗

(把整盤吃得乾乾淨淨的)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1. 辣椒炒小魚乾。

 

 

螃蟹一,腳八個

兩頭尖尖這麼大個

眼一擠、脖一縮

爬呀爬呀過沙河

 

 

番囝蔥番椒炒蒲蠃

(洋蔥、青椒炒笠螺)

糖加老酒燉薑母

(用砂糖、薑片溫老酒很對味)

殼菜是馬祖威而鋼

(淡菜好吃又能壯陽)

老公疼老嬤大腹栳

(保證夫妻恩愛生娃娃)

鮮的花蛤飀飀炒

(新鮮的花蛤要用猛火快炒)

鰻魚乾配酒正正好

(鰻魚乾下酒真是人間美味)

老酒線麵紅糟雞

(酒糟麵線加一些馬祖老酒,風味絕佳)

鹹餅胳蠣馬祖漢

(繼光餅夾牡蠣煎蛋,算是馬祖漢堡)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2. 糟炒花蛤。

 

 

漾啊手  來食酒

(拉拉手,來喝酒)

吹蜀拳  做朋友

(划一拳,交朋友)

哥倆好  一對寶

(國語)

三杯酒下肚

(國語)

看看誰先倒

(國語)

 

 

魚丸做好先煮熟

(魚丸的成品都是已煮熟的)

馬祖燕丸肉包肉

(燕餃的外皮是豬肉捶打成的,故稱為肉包肉)

鼎邊抆扁肉食伓捌飽

(鼎邊糊、餛飩百吃不膩)

葛粉包龜桃使番薯

(地瓜餃、龜桃包都是地瓜做的)

海苔蘿蔔喜相逢

(國語)

佛手下酒有樂趣

(國語)

排骨著輸打糟鰻

(排骨的口味要輸給紅糟鰻魚)

馬祖請儂客亶亶魚

(馬祖人請客,吃的都是海產)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3. 紅糟鰻魚。喜宴上的紅糟鰻魚,有時會灑上白糖。

 

 

馬祖陳高紅不讓

微醺卡啦ok好歡唱

 

慢  慢  慢…

等一下、等一下

我想起來了

還有一道菜還沒上

芹菜螃蟹芙蓉蛋

 

三杯通大道

一醉解千愁

 

喝酒不開車

開車不喝酒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4. 清炒芙蓉蟹。

 

 

 

〈四時農家樂〉

(國語歌詞)

太陽東昇照山頭

露珠晶瑩掛樹梢

鋤頭扛上肩

鐮刀握在手

成雙蝴蝶草上飛

無波海面點沙鷗

晨光無限好

勤耕樂逍遙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5. 春耕。王詩民校長提供。

 

萬里無雲日當午

汗珠如豆滴下土

斗笠搧涼風

清茶能消暑

百花慵懶炎陽下

原野無踪避秋虎

斜靠樹遮蔭

疲憊盡消除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6. 拔熬煮茶湯用的清草。

 

夕陽殘紅落山崗

彩霞滿天晚風涼

荷鋤山徑歸

倦鳥歸巢忙

回望辛勤種植地

蔬果收成換錢糧

把酒且調弦

高歌喜洋洋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7. 歸程。王詩民校長提供。

 

上弦彎月照中天

刺骨寒風塵撲面

四季收成好

勤奮靠心念

拈香謝天又祭祖

光明風燈掛屋簷

臘鼓聲聲催

歡樂慶豐年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8. 高掛風燈。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