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方言詞彙解析:暈眩

0
說文解字

馬祖方言詞彙解析

暈 眩(ㄨㄛㄥˇ ㄏㄧㄥˋ,uongˇ hingˋ)

 

馬祖人把頭昏腦脹的現象稱「暈眩」,不明就裡的人以為它是同義複詞,其實它是晚出的語彙。從本詞語的出現,可約略知道漢語詞彙發展過程的端倪。

《說文解字》說:「暈,光也。」段玉裁《注》認為應該說「日光氣也。」這個注解告訴我們,把「暈」字說解成「日月周圍的光圈」是更為精確的。

 

「暈」的反切為王問切,濁聲母去聲韻,方言讀陽去調。按音理來推,它在國語中應該讀成ㄩㄣˋ才是,但今天的國語卻讀成ㄩㄣ。福州語讀ㄨㄛㄥ^(uoŋ242),完全符合古今音演變的規則,它和方言的「望」、「旺」等字同音。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日頭有暈,無水煮飯。」(參見陳高志《馬祖俗諺析論》第一冊p.214) 此字若不唸陽去調,那就無法和下句「飯」字押韻了。

 

「眩」的反切有黃絢切、胡涓切。前者是濁聲母去聲韻,它是國語ㄒㄩㄢˋ的依據。後者是濁聲母平聲韻,福州方言讀陽平調,陽平調的調值類似國語的第四聲,所以,它在我們的方言讀ㄏㄧㄥˋ(hiŋˋ),是正確無誤的。

 

老實說,將頭昏腦脹的方言詞寫成「暈眩」並非毫無破綻,問題就出在聲調上。「暈+眩」=「陽去調+陽平調」,變調後卻讀成「陰平調+陽平調」。顯然的,此與實際音讀不符,因為實際語音讀為半陰去,它變化之前,應該是陽平調的字才是。雖然如此,「暈眩」構詞,聲母、韻母、詞義三者皆合,唯有聲調有些距離而已。李如龍等、馮愛珍編的《福州方言字典》都把這個詞彙寫做「昏眩」,這一組詞的結構只有詞義合轍,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我個人認為,用「暈眩」比用「昏眩」更妥當。

 

為幫助大家理解本詞彙的用法,以下就舉簡單的實例作說明,同時也注上各系統的音標給大家作參考。

暈眩例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頭曬暈了。」因為有些特殊符號一般電腦較難顯現,故例句及音標採用手寫,然後再製成圖檔。為方便大陸朋友閱讀或使用,本表特增加〈漢語拼音〉一欄,大家就自己熟悉的標音系統各取所需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