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學唱閩劇
民國38年之前,島上年節喜慶,經常延請原鄉戲班跨海演出,鄰近村落的婦人小孩盛裝出席,有時就歇在親戚家數日半月,只為觀賞福州戲。兩岸分治後,多為閩籍的海保部隊,其中幾位活躍於福州「舊賽樂」戲班的樂師與生旦名角,在島上零星演出過幾齣閩戲。等他們遷居台灣,另組「三山社」閩劇班,除了在小街窄巷,偶而從黑膠唱片傳出沙啞的唱腔,馬祖基本上已經聽不到戲曲之音了。
番薯燒
「番薯燒」即是地瓜釀製的燒酒,四季都能產製。由於價廉,昔時農夫上山,漁人出海,喝的多是此物。比起不能過夏的老酒,番薯燒更接地氣,是真正流通民間的飲品。
馬祖俗諺語珠璣:贏儷蜀日食四頓(摶) 輸儷熻舖咧睏
「賭」是人的天性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如學生「賭」老師今天會不會叫他背書…等。我認同「小賭」怡情的道理,尤其是在家庭聚會時。本句諺語調侃的意味較濃,以反差說明「錢來得容易去得也快」的道理。
Advertisment
傳統文化禮俗
109年牛角村送喜說唱詩文
因為疫情關係,小三通無法正常運作,福州喜娘無法來到馬祖。牛角社區鄉親打電話給我,邀我擔任講師,指導「喜娘喝采研習會」課程。我是牛角人,當然要出力協助,所以,趕寫了一首應景的詞曲備用,這首詞曲的旋律很簡單,希望大家會喜歡。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今天介紹的數則諺語,多與親屬交往有關,它早就存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家沒注意到而已。
簡介馬祖傳統婚宴及菜餚
馬祖列島位於閩東海上,原屬漁民短暫棲息之所,但是,因為地緣關係,民情風俗等,均在福州文化廣衍漸潤的範圍內。故部分習俗與與古籍所載多所雷同。以馬祖傳統婚禮喜宴來說,烹調方式雖簡單,但餐宴形式卻很複雜。傳統的馬祖喜宴分三天進行,總共三大宴八小餐。以下就聽我來解釋吧。
意猶未盡說「攀講」(上)
今年文化處開民俗直播「馬祖攀講」節目,這是全新的嘗試。從「街談巷議」的情況來看,推想看的人還不少。由此可見,工具的使用,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推廣,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是當天話題的補充,敬請大家參考。
七月半說應景「楮錢」
「楮錢」,簡單的說就是祭祀用的紙錢。它的型態很多,祭拜不同的對象和場合,要用不同的紙錢。否則鬼神不見得會「心領」。拜神與祭鬼,對象不同,做法不同,使用的紙錢當然也不同。今天我就為大家來做解釋。
中元節說馬祖的「粞」
「粞」,馬祖話有ㄘㄚˇ和ㄑㄧㄚˇ兩種說法,但國語要唸ㄒㄧ,它是馬祖年節重要的應景食材之一,且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現代人很難想像,從前社會節日與食物之間緊密的聯結關係,所以,今天就為這個話題向大家做簡單的報告。
馬祖方言
馬祖閩東語的書寫系統概述
語言是文化的根基,文字則是語言的載體。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的出現與演進,正是為了記錄、傳達與延續語言的生命。馬祖語作為閩東語的一支方言,承載著馬祖居民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記憶。然而,與閩南語已逐漸形成的「白話字」拼音系統不同,馬祖語在書寫上的發展仍多依循漢字「六書」的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作為記錄的方式。當語音無對應字可用時,人們或取同音字以假借,或依語義近似進行訓讀,甚至透過增減筆畫、位置關係或形聲組合來另造新字,以因應表達的需求。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三)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二)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一)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馬祖梅石演藝廳「底厝」禮讚
馬祖梅石演藝廳已於5月11日揭幕啟用,這是馬祖劃時代的大事。當天冠蓋雲集,文化處以傳統入厝儀式「送紅擔」的方式開場。我也應邀以閩東語創作〈「底厝」禮讚〉喝采詩文共襄盛舉。
最新文章
馬祖閩東語的書寫系統概述
語言是文化的根基,文字則是語言的載體。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的出現與演進,正是為了記錄、傳達與延續語言的生命。馬祖語作為閩東語的一支方言,承載著馬祖居民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記憶。然而,與閩南語已逐漸形成的「白話字」拼音系統不同,馬祖語在書寫上的發展仍多依循漢字「六書」的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作為記錄的方式。當語音無對應字可用時,人們或取同音字以假借,或依語義近似進行訓讀,甚至透過增減筆畫、位置關係或形聲組合來另造新字,以因應表達的需求。
拍楸-你的海我的陸
方言的書寫是一門困難的學科。因為它不是共通語言,某些語彙的寫法、用法,會因時間流逝而被人遺忘。馬祖人說的ㄆㄚ ㄖㄧㄨ(pha jiu)1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當地重要的漁業工法之一,後人為了記事,自然會出現音同音近的異形字。由於出於民間之手,故選用的漢字往往簡單而直白。它們在共同方言區裡可以暢通無阻,但離開此區就讓人識讀困難了。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三)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二)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閩東語常用的「疾病」、「症候」名稱及句例(一)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馬祖梅石演藝廳「底厝」禮讚
馬祖梅石演藝廳已於5月11日揭幕啟用,這是馬祖劃時代的大事。當天冠蓋雲集,文化處以傳統入厝儀式「送紅擔」的方式開場。我也應邀以閩東語創作〈「底厝」禮讚〉喝采詩文共襄盛舉。
碎講「鹹肉」
上一輩鄉親說的「肉」,是指「豬肉」而言,而本文所述之「肉」,也包含雞肉在內。對傳統的國人來說,雞肉是珍貴食材,有一種庶民吃法許多人不知,本文就介紹兩種料理方法和大家分享。有些食物今昔滋味不同,原因不只出在「逾淮為枳」,而是少了「光陰佐料」。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只能靠想像來將就了。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八)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說解閩東語中與「女」有關的字群(選)
方言本字考證是很困難的工程,因為它重要,所以不得不做。有時明明已經有了結論,若干時日之後,不同的思考角度,使先前所得,又要滾動修正。經驗所知,分析漢字結構,有時不能就單一的形體來看,必須由多面向進行分析,甚至還需要從同源詞的角度一併來研究。否則「見樹不見林」的結論是禁不起考驗的。
解說閩東語中與「欠」有關的字群(選)
《戚林八音》的「欠」部共收38個字,有些字是常用字,字形結構清楚明白。如,「歡」、「歌」等。有些雖是常用語,但書寫形體卻難以捉摸。如,「舌欠」、「兒欠」…等。不僅識讀困難,甚而連注音打字都有問題,今天就利用本單元,選擇「欠」部中馬祖話常用而難以書寫的文字為大家做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