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俗諺語珠璣  蜀錘拍兩堛

0

【本義】

一個鈍器打下去,卻同時打到兩糰泥塊。

 

【引申義】

這句諺語的本意是形容「某人辦事能力很強,手腕很靈活。」可是,語言使用日久,它的語意有時會向負面意義引申,反之亦然。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今天,它在馬祖多被用於描述負面的情境,所以,它的嘲諷意味變得越來越濃了。本句諺語的重要意涵是在凸顯「順便」、「順勢」的概念。當某人以便宜的手法做事,居然能同時達成兩個目標時,人們就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之。

 

但是,這句諺語流傳很廣,因為使用的人眾多,故造成語音訛變的機會必然也大,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從前我都以為後面兩字是「兩橛」(ㄌㄤ ㄎㄨㄛㄎ,lang khuok),不僅如此,《福州方言熟語歌謠》(陳澤平編著)也是做如是讀寫。後來聽林宜水先生說「兩堛」(ㄌㄤ ㄆㄨㄛㄎ,lang phuok)之後,我反而心有疑慮。向岳母查證,岳母再三的交代說,是「兩堛」而不是「兩橛」。又趁同鄉聚會之便,將疑慮提出就教耆老,進一步發現使用這句話有「代溝」,因為長輩用「兩堛」,而年輕人都是用「兩橛」,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對於方言語料的選定,我會以多數耆老的意見為準,可是答案確定為「兩堛」之後,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因為「堛」的字義為「土塊、泥塊」,那前面的鈍器名稱能用「錘」嗎?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福州方言熟語歌謠》對語句的解釋是:「處事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見該書p.123)顯然這是對某人做事態度、手腕肯定的讚語。因此,我主觀認為此鈍器應該是「鋤頭」。若是如此,整句話是讚美開墾田地的農夫,「一鋤頭下去能挖起一些泥塊,然後俐落的敲碎它們」。「蜀鋤」與「蜀錘」因為音變而混淆。小小意見謹供參考。(圖1.)

農民墾地。《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農民墾地。《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註解】

1.「鋤」與「錘」的國語讀音不同,但是,在馬祖話中它們的聲母都是ㄊ(th)。

提供俗諺語料的人「三行兩交代」(再三的交代說)的說,最後一個字的讀音是ㄆㄨㄛㄎ(phuok)而不是ㄎㄨㄛㄎ(khuok)。在古漢語之中,因聲母同、近關係而產生同音假借的現象並不少見,所以,對動作和工具的選擇我才做如此推斷。(圖2.)

錘

最後一個字的讀音既然是ㄆㄨㄛㄎ(phuok)而不是ㄎㄨㄛㄎ(khuok),其字形為何實令人費疑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翻查各類字典、韻書,終於找到「堛」,因為無論是字音、字形或字義,都能順應本諺語的情境,這個字在此是唯一能用的漢字。此字國語讀ㄅㄧˋ,是古入聲字之一。它的字義據《說文解字》說:「凷也。」(塊狀泥土)。

 

相較於當代漢語,古漢語的語意使用是很精確的。木柴一截,長度約一尺左右的單位稱「橛」(圖3.),所附之圖偏長了一些。再長一點的木棍單位方言稱「條」。比較粗壯的稱「軀」(ㄎㄨ,khu)(圖4.)

橛
軀
    

【史鑑】

高中國文課本有一篇〈燭之武退秦師〉的課文。這是弱國外交,縱橫捭闔的典範。當初秦晉聯盟伐鄭,鄭國大老燭之武,看準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就見縫插針、遇洞灌水,亟盡挑撥之能事,最後說動了秦國廢盟而去,讓鄭國躲過一場兵災之禍。燭之武的外交手腕,談判技巧,讓自己的國家,站穩了有利的戰略地位。燭之

武「蜀錘拍兩堛」,一者讓本國免於兵燹,同時又瓦解了對方的聯盟。

 

有了「燭之武退秦師」之後才有「秦晉肴山之戰」。以當時天下局勢來說,秦國向東拓展是必然的。魯僖公32年,秦穆公派三位大將「浩浩蕩蕩」的偷襲鄭國。沒想到半路遇見鄭國商人弦高,使偷襲的策略無法執行,大軍只好狼狽的班師回國。為免軍隊空手而歸,就在回程路上,「順便」把滑國給消滅了。拿下滑國是遲早的事,這次若偷襲成功,又佔據滑國,對秦穆公來說,「蜀錘拍兩堛」是「一箭雙鵰」的得意事。但是對「苦主」滑國來說,「蜀錘拍兩堛」卻是罵他「貪得無厭」的負面用語了。

 

【運用】

情境設計。

 

甲:昨暝貽順哥請食飯,我歡喜無際呵。遘伊厝咧才會捌,主客伓啻我蜀隻。

(昨天貽順哥請我吃飯,我非常高興。到他家時才知道,主客不止我一人。)

 

乙:你自家劬!伊蜀錘拍兩堛,奸巧利的儂請客只是代嘴。你固邯吶是真的。

(你自己笨!他工於算計,小氣鬼請客,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你還當真哪!)

 

 

(本則諺語為林元忠校長尊翁林宜水先生提供。開版照片為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敬謝。)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