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曾被家住桃園的同學請去吃拜拜。大家在火車站附近選購伴手禮,當時我屬意罐頭禮盒,因為遠距離,上下車不怕撞。禮盒中有一份紅燒牛肉,此時,一位家住南部的同學提醒說:「這份禮物可能不適合,因為台灣農家是不吃牛肉的。」當下我方驚覺,在《現代散文》的課堂上,教授介紹〈台灣文學〉時,常見作品中有老人不吃牛肉的故事。那是農家前輩,為感念牛隻終年辛苦的付出,不忍以牠的肉來祭自己的五臟廟,這是知恩圖報的心念。聽了同學之言,我們只好改買別的。由此看來,為避免失禮,入境問俗是社交應酬必要的程序之一。
就知恩圖報的角度來看,我們馬祖鄉親也不落人之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話題,其中就有類似的題材。「扁擔」國語又稱為「扁挑」,而馬祖老鄉親卻有特殊的稱法,如「扁擔刀」等(權宜注音ㄅㄧㄢˇㄋㄤ ㄋㄛ,piengˇnang no),尤其在鬥毆或責打別人時,如此說法可增加威勢。它雖是普通之物,但在四十幾年前,馬祖鄉親運送貨物幾乎都得用到它,在當時、當地,它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工具之一,而且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為了方便識別,大家都會在上面做些記號或寫上名字(見圖1.)。
任何族群都有自己的傳說與禁忌,這些民俗上的禁忌,多由生活經驗發展而來。簡單的說,人們對某物的功能產生依賴,就會逐漸對它萌生崇敬與忌諱,甚而轉化出獨特的娛樂方式。人多有感恩戴德的善念,鄉親對它的禮敬,是社會風氣樸實純良的反映。我從小到大、到老,曾聽過不少有關它被感念尊崇、軍民互動軼事,甚至搬上檯面做娛樂表演等事,如此多采多姿的文化內涵,卻隨著時間流逝、生活型態改變而漸漸式微。年輕朋友對於它被演繹出來的枝節,也許並不十分了解,所以,今天我就利用此機會,向鄉親說說扁挑在馬祖的傳奇故事。
打開話匣子之前總要先解題。在中國文學領域中,「傳奇」的體裁,既是戲劇表演,也是故事的描述,到了今天,它多指情節離奇的事物,或行為超越尋常的人物而言。無論「傳奇」的古今定義為何,在馬祖的生活圈中,「扁擔」都有與之合轍之內容可說。
戒嚴初期,南竿的「八三么」設在牛角,她們確實帶動了本村的繁榮。因為鶯巢燕窩所在,難免雄鷹猛鴞盤旋在側,故常有爭風吃醋的事端發生。「軍中樂園」北側是修珠姊夫的老家,我舅與友人曾合夥租用此屋開撞球店,這是牛角第一間撞球店。南側是餐館,黃昏與假日經常高朋滿座,有能力在此消費的多是軍方人士。每次發生為情鬥毆時,兩側老闆的慣性動作分別是,收起球桿及圓球,藏扁擔並將菜刀拋入大水池中,因為這些都是既方便又稱手的凶器。扁擔之所以有「扁擔刀」的說法,或許就是因為類似的場景吧。
我是商家子弟,打從有記憶以來,看到家裡的扁擔,都是用它的彎鉤掛在置物櫃的側面,絕不像有些人家把它斜靠在「門後角」(ㄇㄨㄛㄥˇ兀ㄡˋㄛㄩˊ,muongˇngouˋφykˊ),因為此地是放置掃帚的地方。小學《國語》課本中有「騎木馬」的情境介紹,兒童時代的我,也模仿它將扁擔夾在胯下,在大澳老街來回奔跑,因此常被伯祖母(高義的祖母)和姑婆責備。稍長,父母吩咐我挑東西,若逢中心國小籃球場五缺一時,內心總是萬分的不甘與不願,此刻會把扁擔放在地上拖著走,被老爹瞧見,難免又吃一頓排頭。長輩的嚴苛令人大惑不解,後來聽「嫩貳」(凡事戒慎恐懼者。ㄋㄛㄥˋㄋㄟ^,nongˋnei242)的姑婆說:「凡物皆有神,不得對營生之物造次和不敬。」難怪,我曾見過老鄉親把壞的扁擔鋸下,削成小圓鏟狀當做鏟海沙、鏟草灰的工具(此事也曾聽王榕樂先生轉述過)。此舉固然可視為廢物再利用,可我認為,這是鄉親不忍將用到油盡燈枯的扁擔,拋入土灶去充當燒菜煮飯的柴料。
馬祖的山頭綠化,國軍功不可沒,當年我雖是學童,但在植樹方面也盡了「綿薄」之力。「嚴禁砍伐樹木」是彼時重要的政令宣導之一。某次,牛角某鄉親向鄰居借扁擔挑樹枝,半途遇見憲兵,他嚇得魂不附體,拋下扁擔及樹枝拔腿跑回家。副村長拿著有名字的扁挑,輾轉找到違規人,最後以服勞役收場。家父對此事感觸頗深,再三叮囑子女:不要替人做財務擔保,也不得將寫有名字的物品出借給素行不良的人。這兩件警惕之事放在今天仍然很受用。
馬祖的扁擔形狀有三種,最常見的是兩端呈彎鉤狀,第二種是兩端扁平但刻有凹槽,以免擔子滑落。下圖2.兩位婦女挑餿水走過雲台山「八角亭」,其中一位用的扁挑就是此型。第三種是兩端較大如蜻蜓的頭(見下圖3.),承蒙親家滿棟兄告知,這種形狀西莒稱「螞蚨頭扁擔」,馬祖話的「螞蚨」(ㄇㄚˇㄨˋ,maˇuˋ)即蜻蜓也。去年我回牛角講授喜娘「喝采」課程,在場有一位女士說,從前的馬祖,凡因喜事挑紅布袋送禮品時,必須用彎鉤扁擔(參見開版照片),若執行和喪禮有關的事務時,就得用兩端扁平式的扁擔。坦白說,如此講究的規格,我可是第一次聽聞,所以,特記載於此以供鄉親參考。
螞蚨頭扁挑。攝自西莒田澳村
蜻蜓從古到今,扁擔總是和魁儡戲結上不解之緣。幾年前,福建省屏南縣的木偶戲團來台北聯誼演出,他們使用的扁擔外型極為特殊(見下圖5.6.),當時我特別詢問,此造型特殊的扁挑有否相關典故,可惜問不出所以然來。文獻記載,扁擔戲多由一人挑着擔子遊走各地演出。因為集各種角色於一身,故他必須擁有多變的聲腔。余生也晚,未見過早先馬祖「扁擔戲」的丰采,據耆老說,它與「硩(壓)花會」有關。
去年回馬祖參加馬高慶祝60周年校慶活動,老同學、老同事齊聚一堂。翁玉峰老師提及,當年曾聽聞並記錄曹新國組長口述「請扁擔神」遊戲的戲文與過程。回台後老翁將資料轉贈,我如獲至寶。茲將台詞戲文及遊戲方式記載如下:
扁擔放在兩人肩上,一前一後如同抬物狀。請神時,靈媒先念咒語,持「黃錢」(黃色紙錢,ㄨㄛㄥˇㄐㄧㄢˋ,uongˇʒiengˋ)點火繞頭。此時跳者低頭、垂涎不止、且任憑口水直流,不可收涎吞下。反覆請神,至扁擔神附身為止,兩人前後、左右有節奏的舞著,狀如今之「扛乩」。如欲停止,再請靈媒念咒語後,把扁擔拋擲在地,並拍舞者前額,請求扁擔神離身。休息片刻,舞者才漸漸清醒過來,整個過程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
撰寫本文時,為了徵實,特別打電話向王榕樂先生請教。熱心的王爺為我訪問村中的耄齡阿婆,且想方設法的請她回憶、朗誦、錄音。阿婆的唸謠內容與老翁版本差別不大,只是玩的形式不同。後期的玩法不用靈媒,唸謠照唱但扁擔可以抬著一位小小孩,娛樂性質提高不少。我把唸謠附在後面,[]內的文字須視為一個漢字,因電腦所無。( )內的紅色文字是它的國語解釋。請大家仔細聽我的音檔,因為其中有許多文字是音變後的念法。
扁擔伕 (泛稱工作者),扁擔神。
儂(人)講扁擔第一聖(威嚴),
儂講扁擔第一靈。
今晡(今晚)弟子愛好樂,
請你扁擔師傅降來臨。
急急行,急急[走辟],
三步併遘(到、成)兩步行,
兩步併遘蜀(一)步行。
大墿(路)通天府,小墿(路)透(通到)花城。
兩邊擔罌粟,當中插花瓶。
莫拐(拐彎、順便到)茶店食茶薰(香菸),
莫拐酒店伴酒言。
莫聽老儂(老人)講古話,
莫聽秀才讀文章。
老儂古話講[勿會](否定詞,不會)盡,
秀才文章讀[勿會] (否定詞,不會)完。
香花請,香花靈,香花卜(即將)請扁擔神。
外地人曾謔稱馬祖是「鳥不生蛋」的地方,但是,今天卻有絡繹不絕的觀光客來此看鳥。馬祖也曾是貧瘠之區,然而閩東文化的底蘊卻很深厚。一根扁擔能說許多「傳奇」,間接證明馬祖無處「不故事」,只要隨時留意,隨時找耆老閒聊,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