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記

0

〈轉 厝〉(回家)

〈轉 厝〉(一)

馬祖話 國語翻譯
明旦黃道好日子 明天是黃道吉日
想遘轉外家 想到回娘家
心咧就歡喜 內心就歡喜
睏 勿會 落 睡不著
等天光 巴望著天亮
最好此刻飛(去)鄉里 希望馬上飛回故鄉

 

〈轉 厝〉(二)

馬祖話 國語翻譯
車船開流螺棬起 船要開航,汽笛聲聲催
想遘舊底事 回想過往
心酸無儂知 心酸不知向誰訴
做新婦 出嫁時
無紅轎 不是坐大紅花轎
苦惻目滓流不止 想起傷心往事不禁淚眼汪汪

 

〈轉 厝〉(三)

馬祖話 國語翻譯
手摜面前拖行李 手提禮物拖著行李
燕鳥飛轉(來)喜又悲 回娘家像燕子回巢,既歡喜又傷悲的
厝邊頭尾看鬧熱 鄰居都來看熱鬧
齊看馬祖儂客來 看著來自馬祖大陣仗的走親團
外家氣味無改變 家中一切如故
親手做(的)風燈(固)掛門楣 出嫁前我做的風燈還掛在門楣上

 

〈轉 厝〉(四)

 馬祖話  國語翻譯
依嬭揢我抱 回到家,媽媽抱著我
依爹擒我衣 爸爸為我拉拉衣服
姿娘(囝)轉厝遲 女兒回來晚了
無敢覷 我不敢看
爸嬭面 爸媽的臉孔
驚覷(著)白白(略)頭髮絲 怕看到雙親大人的滿頭白髮
海面做墿難相依 以海為道路無法常相依
扶門栨覷日日 手扶門柱,天天在盼望相見時期
海面做墿難相依 以海為道路無法常相依
手扶門栨覷日日 手扶門柱,天天在盼望相見時期

 

今年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活動,是文化處第二次辦理,共有八個家庭接受走親致意,過程祥和順利。記得三月份時,佑霖來電詢問前往意願,以去年收穫滿滿經驗,我欣然答應。今年走親的親家,最遠的是來自閩西永定的笑華家。這裡是客家庄,文化風情和閩東沿海完全不同。由於行前規劃妥當,吳處長領軍,蕭欽國經理的「後勤總管」,藍文佶伉儷等人的影像紀錄,…,任務分工清楚,人人各司其職。所以,過程、運作都能順利的進行著。每一位福建新娘,她的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都有一部令人動容的歷史。今年,我打算在第二篇以後用方言〈竹枝詞〉的型式來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報導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既然如此,就把這首〈轉厝〉走親歌當作我文章的〈前言〉吧。

 

因為蕭經理為我們張羅吃住,管控行程節奏,故兩年活動,咱們都稱他為「依舅」。回台北後細想,既然是回大陸娘家走親,「依舅、阿姨」應是娘家的人。「婆家」在馬祖,從馬祖出發的親戚應稱「伯、叔、姑媽」方是合理。(當然,這只是約略稱呼,華人的倫常輩分、親屬區別,那可是「盤根錯節」非常綿密的。)故以後若還有機會,我的建議:吳處長應以「依姑」自稱,蕭經理應稱「親家伯」或「親家叔」(ㄑㄧㄥˇ兀ㄚˋㄗㄛㄩㄎˊ,tshingˇngaˋtsøykˊ)。好在「依舅」在閩東一帶被當作暱稱,本身並無不敬的詞意

 

這首〈轉厝〉走親歌是以AABA的段落來擬作的,這四段內容是符合作文「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我想表達的是一種矛盾的情緒,當初勇敢的跨海成親,目前是否仍本初衷,不要說外來新娘,即使是本地女孩,嫁到新環境,要組織家庭,經營婚姻,都會有漫長的適應期,何況是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兩岸人。首段寫以雀躍的心情表達回娘家的渴望,這固然是所有人共同的心聲。但次段語意轉折,改用抽象的概念,訴說孤單的調適新環境曾碰到的艱辛。兩岸通婚已「多歷年所」,但過程頗為曲折,有人走港澳之路完成姻緣,有人依小三通路線成就終身大事。無論是大三通或是小三通,等待身分確認、領到身分證的過程都是一種折磨。許多事情無法一一表述,只好用籠統的方法一筆帶過。第三段是呈現近鄉情「不」怯的興奮感,用燕子飛回舊巢比喻回娘家。每一位「新娘」對出嫁前的生活仍記憶猶新。農莊的青草味,漁村的撲鼻「腥香」,也是我們所熟悉的。把風燈意象化,表示對老家的念念不忘。第四段是總結,我刻意在此將情緒再做昇華。華人社會,爸爸的性格是內斂的,但是在小動作中會自然的流露真情。這次訪談,有堅強的母親眼角含著淚光,卻面帶微笑的說自己沒哭。慈愛親情何止動容!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感動不已。

 

在大陸短短四、五天,卻完成了許多事。有一天和幾位音樂人閒聊,彼此交換意見。我認為曲風要展現地方性,大陸的朋友則認為,靠歌詞的表訴即能達到目標。意見略有參差,但是,內容要「接地氣」、要有「蝦油味」卻是大家的共識。這是我今後創作時首要注意的地方。記得40幾年前念大學時,系上還有許多來自大陸的飽學之士,老教授們念經典詩文時都是用吟唱的,我們也跟著學。在敬恆任教的第一堂課,忘我的高聲吟唱岳飛的〈滿江紅〉,結果嚇壞了一堆國中生。這種唱腔非我馬祖固有。馬祖不是沒有樂曲,我們也有〈補缸調〉、〈賣蟟囝〉…等,但是大家並不熟悉。此時我想起做道士的堂兄他念經文的唱腔。又想起小時候住隔壁製餅的四伯父,他揉麵團時,經常會以固定的曲調唱福州戲文自得其樂,曲調簡單但也能聲淚俱下。記得當時,許多婆婆、媽媽、大姊、阿姨的情緒都會隨著他的唱腔而起伏。今天,我試著揉合此三種吟唱法,來呈現自己的作品。

 

去年美珍老師到福州參加喜娘大賽,因為是現場朗誦,所以,句尾的押韻要非常嚴密,即便是平聲,也要把陰平、陽平分別清楚,如此才順耳。然而這首〈轉厝〉歌若是用唱的,聲調的要求就不會太嚴,所以,我用元曲「四聲通押」的規則來處理(元曲無入聲)。本歌詞除了末句「日」是方言入聲韻以外,基本上整首是押馬祖方言「ㄧ」(i)的韻,()內的文字也一如元曲的「泛聲」。好在中國曲調的「散板」,有時能稍作自由發揮。音檔中我略帶「吟哦」的腔調,實際上就是馬祖老人的「唱曲」(ㄘㄨㄛㄥˋ兀ㄨㄛㄎˊ,tshuongˋnguokˊ),它不同於女人的「哭腔悼詞」,因為哭調會在喉頭部位拉長音。所以,請大家仔細區別,也希望朋友們會喜歡它。

 

          (感謝蕭經理、宏文、文佶提供的照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