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五)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諺語賞析-5-1
  1. 軍人先生肉配飯,青草先生餌無吮。

【本義】

軍醫平日以肉下飯;抓草藥的民間土醫,生活卻很清苦。

【引申義】

軍醫是受人敬重的,因為生活過得好,下飯的菜餚很高檔;抓草藥的赤腳大夫,連最差的生活條件也無法獲得滿足。

民國38年之前,馬祖沒有西醫,國軍進駐之後,才有簡陋的醫療設施。在父老的觀念中,軍醫的職責是「救人」,和其他「管人」的阿兵哥不同,所以在封閉的時代,軍醫是令人敬重的對象。鄉親們慣稱軍醫為「醫官」,這個名稱一直流傳至今。時到今日,老鄉親交談的話題,只要和醫事人員有關的,或到縣立醫院就診,依舊用醫官稱呼馬祖籍的年輕醫師。根深柢固的詞彙,常令來自台北的支援大夫為之莞爾。

不能怪社會上有「遠來和尚會念經」的偏見,和我年齡相仿的鄉親,一定都曾被「土醫」、「神嬤」整過。有些私塾先生,因為識字,能從傳統醫書獲得理論依據,而一些婆婆媽媽,光憑她經驗法則就敢「動手」,想起那種手法、工具、藥品…等「醫術」和「器材」,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在新、舊交會的時代,兩相比較的結果,其社會地位就分出天壤。因此,同是醫療人員,有人吃香喝辣,有人靠青菜蘿蔔「度小月」,其道理並不難懂。

【註解】

  1. 先生:馬祖人泛稱從事教學、醫療、勘輿、算命工作的人士。
  2. 青草先生:以抓草藥為醫的鄉野人物。
  3. 餌:形容小小的、少少的食物。
  4. 吮:本義為「舔」。謔稱「吃喝」的粗鄙語。

【運用】

伓去台灣牧病,都吶曲馬祖吼依婆做醫官,病罔牧罔騃呵。舊(故)底儂講聲音,軍人先生肉配飯,青草先生餌無吮,正是有道理啊

(不去台灣醫病,都只在馬祖請阿婆用偏方醫療,病越醫越糟。從前人說,軍醫醫術好,被人敬重。靠土藥偏方的赤腳大夫,是沒啥用的。這句話真有道理啊。)

圖2.當年的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圖2.當年的軍醫院,今天的縣立醫院。
  1. 買臣嬤十八敗,肯做都無事。

【本義】

朱買臣的妻子,做任何事都是失敗收場;但是只要肯去做,都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引申義】

俗諺語的價值在於它的「事先經驗」與「處世智慧」,有時候不必追究兩子句間的邏輯性。朱買臣是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之一,《漢書》有他的傳略。他們夫妻相處充滿話題,所以相關事蹟曾被後人編成戲劇,福州有許多民間故事也以他們為主角。歷史稱:朱買臣是漢武帝時代的吳縣人,因破東越立有軍功而升遷主爵都尉。由於和張湯相鬥,最後被漢武帝所殺。他年輕時家道貧困,其妻難耐寒門苦日,不顧情面要求離去。朱買臣幾經奮鬥,後來被派任會稽太守,某日與前妻相遇途中,朱邀故人及新夫婿回官邸同住,或許悔恨之心作祟,不久其妻懸樑自盡。她一敗再敗的事跡,被人擴大引申,所以才變成諺語在口頭流傳。

這句話有兩種用法。一是把前後兩句看成有主從、因果關係,其語意是:當初離婚既然是錯誤的選擇,現在若肯接受事實而留下來,一樣能過著「好日子」。第二種用法是將前後兩句拆開,主詞可以換成任何人,主要是利用超多的失敗(十八敗)經驗,烘托「最後成功」的可貴。

【註解】

  1. 嬤:閩方言以此字做年長的婦女解釋,如祖母、外婆及其他職業婦女等,但此地做妻子解釋。
  2. 十八敗:形容多次的失敗經驗。古人常以「三」的倍數代表多數,故有「九重天」、「十八般武藝」…等說法。

【運用】

有儂講「買臣嬤十八敗,肯做都無事。」有什乇好驚的!

(有一句諺語說,「朱買臣的妻子,常做失敗的事。只要肯動手去做,一切都能安然過關的。」有什麼好擔心的!)

  1. 典哪出世典哪好,豬欄犬宿都是寶。

【本義】

哪裡出生的就說哪裡好,即便是豬圈狗窩,都能當做寶貝來疼惜。

【引申義】

這句話類似「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念舊就是這種情緒的表現。人若失意在外,會希望回到故鄉尋求慰藉。相反的,一旦有了成就,也會想分享給家鄉父老。項羽的棄關中、就江東的戰略思維,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應。後代史學家檢討他垓下自刎的結局時,咸認為感情用事是使英雄殞落的最大原因。

念舊之情是主觀的,是毫無道理可言的。家鄉的過往事情,一旦進入深層的記憶匣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的釋放出來。尤其是被類似的情景觸發,往事點點就一串串的浮現眼前,即便述說難堪的事,卻也能當做如數家珍。

【註解】

  1. 典哪:何處、哪裡、什麼地方…,是表示方位的副詞。馬祖母語課本《福州語》將本詞語寫成「典所」,也有鄉親寫成「底所」。「所」字在此並非本字,而是方言借義的「訓讀字」。個人認為用「典哪」較妥,因為「典哪」與口語的音義同近。
  2. 犬宿:即口語的狗窩。「宿」本義是人在屋內休憩(見下圖)。後來有些方言引申做禽畜窩巢,不僅單指人類的居住宿舍,如東引的「燕宿」,本因燕子結巢而得名,國軍來到之後,以同音的「燕秀」替代,一直用到今天。
圖3. 宿的字形演變。
圖3. 宿的字形演變

【運用】

莫怪我講馬祖好,逢儂都是講:「典哪出世典哪好,豬欄犬宿都是寶。」嚽是野正常的事計。

(別怪我自吹自擂的說馬祖好,任何人都是說:「哪裡出生哪裡好,即便是豬圈狗窩,都能當做寶。」這是很正常的事。)

  1. 蜀處鄉間蜀處例。

【本義】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文化。

【引申義】

「文化」的定義雖然言人人殊,可是其核心內涵不離族群的「生活元素」。初到某地,看到前所未見的風土民情時,往往會心生震懾與驚艷。大家都說「一種米養百種人」,那不同的風土所培育出的人文花朵,絕對是粲然大觀的。因為「少見」,所以「多怪」,這種心理反應雖能理解,但「蜀犬吠日」之譏,可能會如影隨形。唯有在行「萬里路」之後,識見增廣,方可破解因文化差異所產生「唯我獨尊」的霸王心態。

【註解】

  1. 蜀:馬祖話「一」的白讀音,也有鄉親寫成「石」。
  2. 例:在此作「型態」、「方式」解釋。

【運用】

這本書講的世界風俗,我連聽都無聽過,難怪有儂講「蜀處鄉間蜀處例」。

(這本書講的世界風俗,我聽都沒聽過,難怪有人說「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文化」。)

  1. 老罔老,七夕食蠶豆。

【本義】

他雖然老,但是七夕時一樣能咬得動炒蠶豆。

【引申義】

這句俗諺語是用在對某人、某事感到驚訝時。閩東地區習俗,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女性長輩(如阿婆、阿嬤等)會抓取炒花生(帶殼的)、炒的蠶豆分贈左鄰右舍的孩童。據稱,此舉有交友聯誼,減少口角的效果。這個文化意涵是合乎邏輯的。因為七夕的夜空,星光閃爍月不明,大地上的人們正翹首等候牛郎織女渡鵲橋。大家耳聽悽美故事,遙望浪漫天際,手上若缺乏「助興」的零食,那是「虛度良宵」的。手上抓著零食,邊聽、邊聊、邊吃,許多不愉快的事情就會「順勢」化解了。

【註解】

  1. 罔:福州語文的虛字之一。此地做「縱然」、「即便」解釋。
  2. 蠶豆:諺語中的蠶豆一定是炒熟的,絕非水煮的。因為其硬如石,才能吃得久,好消磨時間。

【運用】

1. 依婆老罔老,七夕固會食蠶豆。

  (阿婆即便年紀很大,可是七夕時,還能咬炒蠶豆。)

2. 伊祖塊歲了,[勿會] 做總款事計。

  (他一把年紀了,不會做這種事情的。)

  汝正正透天無內挱,伊老罔老,七夕食蠶豆。

  (你根本有所不知,他老歸老,七夕的時候還能咬蠶豆給你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