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月三,搭門青〉的說明

0
有關〈三月三,搭門青〉的說明

感謝桂香小姐引經據典的指教

 

「薺」當然是「蒺藜」的合音(見下列2.3.圖),只是此「薺」不是彼「薺」。馬祖人以方言說薺菜時,口中是發ㄐㄧˇ ㄧˋ ㄗㄞˇ,(這只是近似音而已,尤其是「菜」的注音,聲母不能用ㄘ,因為它在此已經產生音變了。要想注出標準的音必須借助國際音標,所以,鄉親說的語詞,它的拼音應該是ʨiˇ iˋ ʒaiˇ。)大陸出的《福州方言字典》將漢字寫成「懿旨菜」,實在無法讀出我們熟知的語音來。在寫文章時,我聯想到當年念大學讀《說文解字》、《詩經》的經驗,其中就有「蒺藜」合音為「薺」的例子(見圖1),用「蒺藜菜」三個字念起來,反而接近馬祖人的語音。

 

有關〈三月三,搭門青〉的說明
圖1。許慎《說文解字》對「薺」的解釋。
有關〈三月三,搭門青〉的說明
圖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對「薺」的解釋。

 

有關〈三月三,搭門青〉的說明
圖3。《辭源》對「薺」的解釋。

 

但是問題來了。1.薺菜。2. 蒺藜(合音為「薺」)。3.茨。三組品名本來是各不相同的,第一組的「薺菜」,就是「搭門青」或「掛門青」專用的、可以燒涼茶喝的「薺菜」。第二組,古人用「薺」表示「蒺藜」的合音詞時,可能沒想到「薺」已經有專屬的指稱物了。所以,造成兩種植物的「同名同姓」。第三組,「茨」固然是草的名稱,文獻上經常將它解釋做「茅草蓋的屋頂」。因為它的讀音類似「薺」,所以,古人在書寫時,將「茨」做為「薺」的假借字(見圖4),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錯別字」之一。因為如此,就出現另一個「同名同姓」的例子。很抱歉,一連串的巧合就造成混淆了。

 

有關〈三月三,搭門青〉的說明
圖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對「茨」的解釋。

 

有些朋友或許看木刻版的文獻不太習慣,我翻拍《辭源》對「薺」的說解供大家參考,道理就很明白了。再度感謝桂香小姐的指教與批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