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懸在閩江口外的馬祖列島,長久以來是中國大陸沿海眾多邊陲島嶼之一,從來沒有屬於自己的歷史。然而1949年的大江大海,將馬祖沖上了時代的浪頭,從原本做為大陸面對海洋的東向延伸,轉而成為捍衛台海的防線朝西。以此分界,場所故事分段定義,往前是游移喧囂的邊境,往後是凝斂陽剛的前線。
隨著對峙情勢蔓延,人員遷移到此的目的不再為了靠海維生,其集結的任務是鞏固海防積極備戰。於是在全球冷戰結構下兩岸分治的對抗關係中,島嶼被佈置成戰場,備戰規訓生活,戰爭雖未曾真正發生,卻無所不在……。
在此長達近四十年準備戰爭、等待戰爭的日子裡,島嶼生產出各樣多元的備戰物質與戰地地景,留下各樣以戰爭為目標的國家統治痕跡。馬祖這座歷史劇場,不僅見證全球冷戰歷史,呈顯冷戰結構下壓抑、禁制與對抗的時代鑿痕;而在這個歷史舞台上,馬祖居民、軍人役男、相關工作者以及與之情感相連的異地親友,更是以生命搬演著國仇家恨與悲歡離合。
隨著時間累積與推移,“戰地”不僅是馬祖獨特文化底蘊的一部分,更是作為喚起個人及世代記憶的地方。因時間的洗禮、全球政治及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時代演變,馬祖已不再是前線戰地,而是作為具有普世價值的共同遺產,它是記憶的媒介物,更是保留、繁衍乃至於反省記憶的場所。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長輩的逝去;不斷攪動、覆蓋、抹去的地景變動,及金馬「戰地政務(1956-1992)」的特殊狀態,使遺產關係人的戰地記憶如碎片般散落。而那些未曾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更難以想像等待戰爭的生活景況,因此,唯有透過走讀殘存的地景刻痕及世代對話,拾起自身島嶼的歷史,才能使島嶼不再重複做著他人的昨日之夢。
「戰地引路人培訓」便是透過主題路徑的引導,以背景導讀、實地走訪以及共同討論為工作方法,透過遺產關係人的帶領,讓不同世代的人走讀馬祖地景及生命的刻痕。試圖在趨向於觀光發展歷程中,建構外地人深度認識與瞭解馬祖戰地歷史的窗口。同時,透過戰地遺產的認識與對話,產生馬祖戰地遺產守護的力量。
「戰地引路」主題專欄分為「戰地記憶」、「戰地地景」、「其他戰地主題」三大項目與大家分享。其內容為「戰地引路人培訓」累積的成果,運用不同主題路徑的分享,將戰地遺產守護的力量透過網路得以傳播的更加深遠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