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牽著的手是久別的思念

2018年跟著福建女兒走親戚 (一)

0
福州話有一句老話說︰「田園日日去,親戚淡淡䟰(走)」,告訴人們日日去田裡辛勤耕作,土地會長出作物回報人們,而親戚之間應該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才能免生是非,把社會人際形容得世態炎涼。但是,血緣、親情是一條割不斷的臍帶,你總是能感受到那遠方的思念和呼喚,尤其出嫁到遠方的女兒,總是期待著飛奔在回娘家的路上,期待著一如兒時的溫馨擁抱和歡聲笑語…。
馬祖最早的西餐廚師:葉依法先生

馬祖最早的西餐廚師:葉依法先生

0
葉依法先生今年八十出頭,高大硬朗,住在桃園八德更寮腳瑞發里,一個住著許多馬祖人的社區。他回憶說,民國47年前後,那時才25歲新婚不久,住在梅石村,種菜捕魚,生活勉強應付。附近一位汽車連的連長叫洪雲山,是大陸老兵,初到馬祖曾經「借」住他家一個多月,日日分食所餘不多的地瓜簽。

最後的那一縷煙圈 /文:陳芸

哪些不得不隨著國軍撤退的榮民伯伯們,在那時代,如同家人般的親密。謝謝陳芸寫了這段,讓我們理解他們生命的惆悵。

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記

今年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活動,是文化處第二次辦理,共有八個家庭接受走親致意,過程祥和順利。每一位福建新娘,她的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都有一部令人動容的歷史。今年,我打算在第二篇以後用方言〈竹枝詞〉的型式來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報導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既然如此,這首〈轉厝〉歌就當作是個人文章的「前言」吧。

我以敬恆為榮—-兼為敬恆校歌釋義

0
去年到西莒,元忠校長就和我預約今年的莒光之行。當時聽他的辦學理念,及對校慶活動的規劃說明,讓我深深的敬佩和感動。因此當下就承諾五十周年的校慶日將作舊地重遊。
梅石村-中正堂,現今為軍人集合宣揚政令之場所,過去則是軍民欣賞電影的所在

戰地引路

戰地是馬祖獨特文化底蘊的一部分,是作為具有普世價值的共同遺產,它是記憶的媒介物,更是保留、繁衍乃至於反省記憶的場所,更是作為喚起個人及世代記憶的地方。「戰地引路」主題專欄其內容為「戰地引路人培訓」累積的成果,透過遺產關係人的帶領,讓不同世代的人走讀馬祖地景及生命的刻痕。試圖在趨向於觀光發展歷程中,建構外地人深度認識與瞭解馬祖戰地歷史的窗口。同時,透過戰地遺產的認識與對話,產生馬祖戰地遺產守護的力量。
訪談高智煌先生

老兵高智煌的馬祖記憶

0
以下是高智煌先生的訪談,為求臨場真實,全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說馬祖元宵的「食福」與「食渾味」-1

說馬祖元宵的「食福」與「食渾味」

「擺暝」是馬祖年節的重要項目之一。熱鬧程度,用現代人的習慣說「瘋擺暝」,絕非是誇張的形容詞。「擺暝」的供品多由信眾出資備辦,次日中午的餐宴馬祖話說「食福」、「食渾味」。其菜餚就是用拜過神用的供品烹煮而成。出席者一戶以一人為代表,在物資貧乏的當年,這也是令人期待的餐會。
擺嬭

說「擺嬭」——以牛角、福澳、西莒村俗為例

馬祖各村境的元宵酬神活動各有酬謝的對象。「擺」的字義為擺設、呈獻供品。「擺嬭」的對象是禮敬臨水夫人陳靖姑,祂是閩東地區的婦幼守護神,故被當地人暱稱為「嬭」。馬祖話的「嬭」是母親的意思,因此當天夜晚的敬神活動就圍繞著養兒育女、安宅護幼的話題上。

馬祖民俗淺介:說西莒「躃火儽」

簡單的說,「躃火儽」就是「孩囝」賽跑,這是西莒特有的年節民俗活動。它選在元宵期間舉行,除了有祛災祈福之意義以外,又可達到競技聯誼、運動強身的效果。若能推廣,不僅讓馬祖「擺暝」文化更加多元,且對行銷西莒觀光當有正面意義。(文章中的字詞標音,請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