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地名有關的掌故,應算是該地區文化瑰寶之一。可是隨著老成凋零,這些無形資產就如同飄零的落花。「羊母吊死芭蕉巃」的諺語常在耳邊迴盪,它的來龍去脈人多不知。「大巴掌」的故事,知道的人寥寥可數。「中隴」與山隴、牛角的分合,絕大多數的人更是前所未聞。今天就請聽我說吧!
某地原始地名,不見得能找到命名者。其初的名號,多半是來自族群的共同指稱。或是一地多名,呈現五花八門的狀態。可是,經過流通、刪汰,適者生存,一旦被人群接受了,就得受社會的制約。原始名稱有時沒啥道裡可說,當初或許只是凸顯它的特徵,也因為如此,這些名稱保證是最接地氣的。
地名考證有它的難度存在,稍不注意可能就張冠李戴。除了當地耆老的意見要重視以外,語音的分析也非常重要。馬祖的發展歷史很特殊,有很多事情和軍管有關,地方的命名就是其中之一。「津沙」和「討沰」,這兩個詞彙看起來沒啥關係,而今天會在此相提並論,那就請大家聽我說吧。
石頭和島礁,可以用來做路標,既然可做路標,那必然有專名,如此才方便做指引。為石頭取名,絕大多數是基於形似,有些故事也因此而起。古人把「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當作人生修為的三大境界,這個關照若用來形容人們對山、對石頭的體察,似乎也蠻適切的。(文章中的音讀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前一陣子趣譚了北竿上村俗名「欹髻」之後,引起許多鄉親的興趣。因此,有朋友提供居住村莊有「名字」之山石給我參考,這些都是寶貴的文化資產。社區協會若能將這些「元素」加以整理,對觀光事業的發展必有助益。文章題名用「且說」,當然是希望將來有更多的岩石被述說。(讀音請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北竿鄉志》在介紹上村時說:「上村本地人稱ki—wei。」並在按語中說:「…名稱由來,經多方考證仍無確切說法。」既然如此,本人就不揣譾陋的加以考述,並提出個人的結論,希望對問題的釐清,能提供些許意見。
小文章〈說「坂里」村名及部分農事〉貼出之後,引起許多人的興趣。其中雷翔宇先生提出的高見令我省思,也因此發現文章中的缺失與不足。今天撰寫此文,一者感謝雷先生的高見,同時也對拙文做進一步的敘述與修正。
上半年完成了和〈馬祖漁歌〉風格類似的〈馬祖農事歌〉。歌詞對二、三、九月份農事的介紹是:「…春水土軟好掘町,…。門嘴園坂莫嫌嫩,…。骹踩園畷逐逐日,…。」恰巧有學生來電問「坂里」和「坪里」的關係。這是有趣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應該寫成「坂裡」才對。今天我們就來趣譚一下此村之名,並討論與「坂」字有關的話題吧。
有人說,東引樂華村是因「老鴉」、「鑼鈸」而得名。然而若從語音角度去推究,再到東引實地的觀察一番,就會發現答案可能不是如此。今天藉此機會討論本村之名,讓人深深的瞭解到,語言文字是生活(文化)的核心元素。即便是民間庶務,其中也有大小不一的生活智慧,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資產啊!
某地之所以得某名必有其原因,名稱無論雅俗,都必須加以尊重。漢語是單音節的語文,同音字特多,人們在無法書寫的情況下會用替代字,這是人之常情。研究地名最大的目的並不在於改變舊說,有時只是讓人們瞭解某地之所以誤說、誤寫的道理所在。馬祖有許多地名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番,現在就從國之北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