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梅石演藝廳已於5月11日揭幕啟用,這是馬祖劃時代的大事。當天冠蓋雲集,文化處以傳統入厝儀式「送紅擔」的方式開場。我也應邀以閩東語創作〈「底厝」禮讚〉喝采詩文共襄盛舉。
這是改編傳統唸謠之作。馬祖話的「看親」,類似國語的「相親」。因為小時候聽外婆口誦,某些語彙的意義至今不明,所以我改成簡單易記的語詞,既方便教學,也容易推廣。開版的蠟像照片是拍自閩侯閩都民俗園。本唸謠題名是筆者自訂。
掐米亜店是一個有關馬祖,有關馬祖話的廣播節目。 每週三會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歡迎沒事來逛一逛!
去年和學界朋友去馬祖旅遊,他們吃了馬祖風味餐之後,個個讚不絕口,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下我心裡盤算,何不寫一首「馬祖美食」的歌謠,用以推廣家鄉飲食。另外,上週貼出〈馬祖農事歌〉後,朋友之間反映還不錯,所以,再貼一首國語的〈四時農家樂〉和大家分享。
謝人優老師為2019年福州春晚寫頌詞,鐵畫銀鉤的書法令人讚嘆。馬祖風情的內容,也在鄉親之間引起熱烈迴響。本文續貂,除了以馬祖話朗誦之外,並附以馬祖傳統之唱腔唱出它的旋律。這是我的嘗試,獻醜請大家聽聽看。

搓丸七搓搓

0
〈搓丸歌〉是閩東地區耳熟能詳的兒童唸謠。為了教孫子朗誦,我特地根據舊題目來創作新腔。內容簡短有趣,再加上小朋友的動作活潑,對於宣導母語教與學,或許能收到一些效果。
閩東地區有幾首大家非常耳熟的唸謠,如,〈真鳥囝〉、〈月光光〉、〈搓丸七搓搓〉…等。它的題名不見得與內容有關,且童謠的內容可長可短。因為孫子年齡小,我以簡短的勵志話語,配合韻腳教他朗誦。希望這個觀念能讓小朋友牢記在心。
35年前還在馬祖高中任教時,看到學生的手語表演讓我驚喜。當時我內心盤算,如果能找個主題,以「人多勢眾」的姿態同台演出,心想精彩度必定破表。由於適當題目一直沒碰到,直到念完研究所,突然靈光乍現,動手寫下本文的初稿……
〈月光光〉是閩東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兒童唸謠。它有固定的句型、句數、字數。但這首唸謠是我童年時學到的,原本並無名稱,為了方便整理,就仿效古書以首句為名之傳統,姑且襲用之。至於標音部分,請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海島春天易起霧,這是普通的常識。「元宵采風」之旅行程受困,海路一票難求,坐票也賣光光,令人頗感意外。幸運的登上船,沒想到,卻因為某些因素,交通船半夜還進不了基隆港。我們「慶幸」走不了,因為當年搭船的經驗實在太可怕了。

馬祖農事歌

0
〈馬祖農事歌〉是我最近定稿的創作。前幾年寫了〈馬祖漁歌〉,以輕鬆的筆調,寫馬祖海產及漁家生活瑣事,發表之後,頗得迴響。今天再將〈農事歌〉定稿,希望大家能透過這兩首作品,略知馬祖漁農之家,在生活上的喜樂與辛苦。
「文化」的定義很難下。簡單的說,就是「民眾的生活內容」。此地雖然曾是窮鄉僻壤,但是閩東文化的流風餘韻,也是令人驚豔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曲的經典之作。今天就利用它的「型式」,以馬祖話介紹馬祖的「四季風情」。這是個人創作的新嘗試。
本首曲詞創作於「馬祖元宵采風」之後。事隔三個月,陸陸續續的寫了三首相關系列的歌詞。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第一單元,由南港傳統製茶業「出發」。接下來迪化街舊社區的場景,也一樣令我印像深刻。因為上一世代的馬祖鄉親,都把圓環、後車站一帶,視為台灣最繁榮的地方……(本文未錄製音檔)
兒童唸謠有詩的形式,但沒有如詩ㄧ般的嚴格格律。全文的句式能整齊、能一韻到底固然是好,若是語句參差、中途變換了韻腳,閱聽者也不會太有異議。只要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把握住趣味性,能將道理講清楚即可。本文特舉兩首不同風格的文詞為例,請大家參考。
馬祖列島是燕子南來北往的中繼點,它們隨季節更迭而去來,回舊巢故居如同人回老家一般。老一輩鄉親稱它們為「烏尾鳥」,再年輕一些的人稱它為「燕囝」或「燕鳥」。新世代的朋友受國語影響,則直接稱「燕子」。因為它們和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以用它來做詩歌「起興發語」的用詞。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