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定義很難下。簡單的說,就是「民眾的生活內容」。此地雖然曾是窮鄉僻壤,但是閩東文化的流風餘韻,也是令人驚豔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曲的經典之作。今天就利用它的「型式」,以馬祖話介紹馬祖的「四季風情」。這是個人創作的新嘗試。
馬祖梅石演藝廳已於5月11日揭幕啟用,這是馬祖劃時代的大事。當天冠蓋雲集,文化處以傳統入厝儀式「送紅擔」的方式開場。我也應邀以閩東語創作〈「底厝」禮讚〉喝采詩文共襄盛舉。
謝人優老師為2019年福州春晚寫頌詞,鐵畫銀鉤的書法令人讚嘆。馬祖風情的內容,也在鄉親之間引起熱烈迴響。本文續貂,除了以馬祖話朗誦之外,並附以馬祖傳統之唱腔唱出它的旋律。這是我的嘗試,獻醜請大家聽聽看。
原本規劃,這首歌曲要在去年鐵板燒塔節時表演的,因為當時有閩劇演出,主辦單位在時間上無法作從容的安排,致使小朋友雖備妥「武功」卻無法一展身手,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今年五月份的母語歌唱比賽,我極力推薦,由他們登台高歌作觀摩表演。也希望藉此難得的機會,讓升國中之前的小朋友,能留下國小階段的美好回憶。
〈月光光〉是閩東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兒童唸謠。它有固定的句型、句數、字數。但這首唸謠是我童年時學到的,原本並無名稱,為了方便整理,就仿效古書以首句為名之傳統,姑且襲用之。至於標音部分,請以羅馬字拼音符號為準。
「唱歌」與「說話」一樣,都是要表達心中某一個概念。所以,它能「娓娓道來」,也能「激昂狂囂」。有歡樂,也有悲傷,端視所要表達的意象而定。觀賞了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演出之後,對我啟發特多,……
海島春天易起霧,這是普通的常識。「元宵采風」之旅行程受困,海路一票難求,坐票也賣光光,令人頗感意外。幸運的登上船,沒想到,卻因為某些因素,交通船半夜還進不了基隆港。我們「慶幸」走不了,因為當年搭船的經驗實在太可怕了。
《相約十五暝》是馬祖推出的福州語音樂劇。8月14日將移師桃園市平鎮區公演。全劇以馬祖民俗、語言為主要元素,經過台前、幕後的人員通力合作,最後,終於把美麗的「媳婦」呈現在「公婆」面前。本文附兩個音檔,有旋律配音者是主題曲第一小段。
今年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活動,是文化處第二次辦理,共有八個家庭接受走親致意,過程祥和順利。每一位福建新娘,她的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都有一部令人動容的歷史。今年,我打算在第二篇以後用方言〈竹枝詞〉的型式來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報導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既然如此,這首〈轉厝〉歌就當作是個人文章的「前言」吧。
民國38年之前,島上年節喜慶,經常延請原鄉戲班跨海演出,鄰近村落的婦人小孩盛裝出席,有時就歇在親戚家數日半月,只為觀賞福州戲。兩岸分治後,多為閩籍的海保部隊,其中幾位活躍於福州「舊賽樂」戲班的樂師與生旦名角,在島上零星演出過幾齣閩戲。等他們遷居台灣,另組「三山社」閩劇班,除了在小街窄巷,偶而從黑膠唱片傳出沙啞的唱腔,馬祖基本上已經聽不到戲曲之音了。
閩東地區有幾首大家非常耳熟的唸謠,如,〈真鳥囝〉、〈月光光〉、〈搓丸七搓搓〉…等。它的題名不見得與內容有關,且童謠的內容可長可短。因為孫子年齡小,我以簡短的勵志話語,配合韻腳教他朗誦。希望這個觀念能讓小朋友牢記在心。
馬祖列島是燕子南來北往的中繼點,它們隨季節更迭而去來,回舊巢故居如同人回老家一般。老一輩鄉親稱它們為「烏尾鳥」,再年輕一些的人稱它為「燕囝」或「燕鳥」。新世代的朋友受國語影響,則直接稱「燕子」。因為它們和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以用它來做詩歌「起興發語」的用詞。
兒童唸謠有詩的形式,但沒有如詩ㄧ般的嚴格格律。全文的句式能整齊、能一韻到底固然是好,若是語句參差、中途變換了韻腳,閱聽者也不會太有異議。只要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把握住趣味性,能將道理講清楚即可。本文特舉兩首不同風格的文詞為例,請大家參考。
最近,為了精進詞曲寫作能力,到社大選了相關課程。這個寫作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唱自己寫的歌」。所以,每週都有同學上台發表新作。同學的身分背景極為多元,有校長、中小學音樂老師、樂團樂手、資訊工程師……等,彼此切磋,讓我獲益良多。
本首曲詞創作於「馬祖元宵采風」之後。事隔三個月,陸陸續續的寫了三首相關系列的歌詞。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第一單元,由南港傳統製茶業「出發」。接下來迪化街舊社區的場景,也一樣令我印像深刻。因為上一世代的馬祖鄉親,都把圓環、後車站一帶,視為台灣最繁榮的地方……(本文未錄製音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