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漢字結構,有時不能就單一的形體來看,必須由多面向進行分析。否則會造成「見樹不見林」的結果。所以,分析「派」字形音義,得參考「永」字形構,如此結論方得周全。本文除了分析「永、派」的字形以外,也進一步介紹馬祖「男女髮型」的名稱。
石磨

下層磨

0
語言是社會現象。詞彙是表達情意的信息之一。鄉親把吃虧、上當、倒楣的現象叫做「下層磨」、「盤數」等。這些語彙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我們社會生活的縮影之一。本文先告訴大家「下層磨」的由來及使用之例。
在中國文學領域中,「傳奇」的體裁既是戲劇表演也指故事描述,到了今天,它多指情節離奇的事蹟或行為超越尋常的人物而言。「扁擔」雖是普通之品物,但在40年前,它卻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工具之一,因此也發展出獨特的娛樂與忌諱。人多有感恩戴德的善念,鄉親對它的禮敬,即代表我們的社會風氣是樸實而純良的。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在貧窮年代,「分救濟」和「食救濟」是生活大事之一。「救濟」本是動詞,後來卻轉品為名詞。這是賑災概念的延伸,所以,宗旨是救急而不是救窮。本文內容除了敘述「食救濟」的往事之外,也順便介紹幾個接近失傳的古老生活用語。
俗諺語是族群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前人為了將此經驗傳後,特別用韻語來呈現。押韻的文字不僅方便傳誦與記憶,而且也是趣味所在。所以,在人際溝通時,若適時適地的「出口成章」,一定能令在場的聽眾報以會心一笑。
諺語有時無法用邏輯去衡量它。在正常的行為或反應之間來個「反差」敘述,常能引發會心一笑的效果。這就是俗諺在語意表達時,具有高度「渲染力」、「穿透力」的道理。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地名考證有它的難度存在,稍不注意可能就張冠李戴。除了當地耆老的意見要重視以外,語音的分析也非常重要。馬祖的發展歷史很特殊,有很多事情和軍管有關,地方的命名就是其中之一。「津沙」和「討沰」,這兩個詞彙看起來沒啥關係,而今天會在此相提並論,那就請大家聽我說吧。
人吃五穀雜糧,身上總會帶一些疾病。有病上醫院、找醫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此時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雖然馬祖閩東語屬於瀕危語種,但社會上猶有只能操方言的耆老,他們口中的語料,除了是溝通之鑰以外,卻也是母語保存的吉光片羽…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學者專家把「聽」、「說」、「讀」、「寫」的能力視為語言學習的四大層次。母語課程實施之後,這四大能力的講授和培養終須要面對的。所以,有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此先提出和大家分享。
競選時候,難免有結盟的行為。結盟的基礎有時是靠親屬、同學、鄉誼等關係。但是,也有以彼此共同的利益為紐帶,進而合縱連橫、拉幫結黨。遊說談判時常用的話語有很多,如,國語的「胳膊往內彎」;馬祖話的「倒牆無倒基」。本句諺語的意思與此相近,但很少人會使用它,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它的相關意涵。
我國上古時代,詞彙是以單音節為主流,然後逐漸朝複音節的形式演進。 以頭昏腦脹的「眩暈」來說,上古時代的文獻都寫成「眩」,到後來才和「暈」字構詞成一組複音節的語詞。兩本《福州方言字典》都把這個詞彙寫做「昏眩」,但讀音有一些距離。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