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5

馬祖農事歌

0

〈馬祖農事歌〉是我最近定稿的創作。前幾年寫了〈馬祖漁歌〉,以輕鬆的筆調,寫馬祖海產及漁家生活瑣事,發表之後,頗得迴響。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還把它收在繪本《我家的冰箱在海邊》書的附錄中,讓我與有榮焉。今天再將〈農事歌〉定稿,希望大家能透過這兩首作品,略知馬祖漁農之家,在生活上的喜樂與辛苦。

 

創作此類作品,必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牛角曾經是馬祖最大的漁村,當初寫〈漁歌〉時,腦海所浮現的畫面,盡是熟悉的景象。另外,牛角的六間排,這是以農耕為主的小聚落,在從前年代,此處有旱地和水田。隨季節更替而出現的植物與昆蟲,常把大地妝點得生氣盎然。這兩首念謠,描寫的雖然都是馬祖庶民,但是,〈農事歌〉的節拍型態稍稍複雜一些,也因為如此,念起來感覺更圓轉,也更流暢。

 

依慣例,( )內的標楷體紅字是國語的翻譯,主文詞彙下有加橫線者,表示要快速的念成一拍。

 

馬祖農事歌

馬祖方言歌詞

 

正月喜神降凡間,

(正月春神下凡來到人間,)

烏尾鳥轉來飛滿山;

(燕子回來滿山飛舞;)

做園家私準備好,

(農作的工具準備好,)

天頂日頭紅丹丹。

(春暖時節紅日正當頭。)

 

二月風絲吹過嶺,

(二月陣陣微風吹過山嶺,)

春水土軟好掘町;

(春季泥土濕軟方便墾田地;)

火烌做料割韮菜,

(灰燼可供韭菜當肥料,)

麥蔥豬油渣胳鹹餅。

(光餅夾野蔥、豬油渣令人垂涎。)

圖1.農耕。王詩民校長提供。
圖1.農耕。王詩民校長提供。

 

三月馬祖雨盪盪,

(三月馬祖春雨綿綿,)

門嘴園坂莫嫌嫩;

(別小看門前那一小塊園地;)

栽菜栽豆栽辣椒,

(它可以種菜、種豆子、種辣椒,)

園壁裡水窟栽芋卵。

(園地內側水池還能種小芋頭。)

 

四月蕹菜栽堘中,

(四月空心菜種在水田中,)

崽囝搦黃蜱養水缸;

(頑皮鬼抓青蛙養在水缸裡;)

依嬤去舀水黃蜱蹠,

(奶奶去舀水青蛙蹦出來,)

面驚褪料罵囝孫。

(嚇得她面無人色的臭罵兒孫。)

圖2.芋頭。
圖2.芋頭。

 

五月洗粽箬學裹粽,

(五月洗粽葉學包粽子,)

捭著雞啄菜鹽蜀甕;

(拔野菜醃漬鹹菜存在甕裡;)

天熱嘴厚飯無力底

(天氣熱食慾欠佳飯吃不下,)

半幅炒米配草軟。

(半塊爆米花配石花凍。)

 

六月日火曝墿灴,

(六月酷熱的太陽把路曬得發燙,)

瓠棚下涼風日長長;

(漫漫長日只能在瓜棚下乘涼;)

半暝擔水沃管瓜,

(半夜起來挑水澆冬瓜,)

管瓜勃大使力扛。

(冬瓜成熟就可用力扛回家。)

圖3.洗粽葉。
圖3.洗粽葉。

 

七月蠶豆收蜀囷,

(七月蠶豆收成收一大堆,)

冇粟養豬養鴨雄;

(空殼的穀粒用來養豬餵鴨;)

依嬭山頂討柴轉,

(媽媽山上農作撿柴火回來。)

頭上斗笠插楚蓉。

(戴在頭上的斗笠插滿了野果。)

 

八月做旱揢水 [目英],

(八月枯水期大家守著水源,)

蜀晡尺蹠無眠睏;

(整夜驚醒睡不安寧;)

馬祖缺水著栽金瓜,

(缺水的馬祖應該種南瓜,)

七蔥八蒜先拍算。

(七月種蔥,八月栽蒜要計畫周詳。)

圖4.蛇莓,又稱「龍吐珠」等。
圖4.蛇莓,又稱「龍吐珠」等。

 

九月芹菜勃直直,

(九月園裡芹菜長得又高又直,)

骹踩園畷逐逐日;

(每一天腳踩園畦在工作著;)

趁錢養厝讀書少,

(為了賺錢養家,以致於少年失學,)

只學啦粗字看黃曆。

(只學會幾個大字,方便看《農民曆》。)

 

十月馬祖天氣涼,

(十月馬祖天氣漸漸涼了,)

做種的菜籽掛蜀牆;

(蔬菜種子掛滿牆壁;)

海咧鰣刺馬鲛鯧,

(海產珍饈是鰣魚、馬鲛魚和鯧魚。)

輸我芋鴨菜頭羊。

(哪能和芋頭鴨、羊肉燒蘿蔔相比呀。)

 

圖5.曬蔬菜種子。
圖5.曬蔬菜種子。

 

十一月骹手生凍疙,

(十一月手腳長滿了凍瘡,)

北風達骨 [石蔡] 番薯米

(在刺骨的北風中刨地瓜籤;)

葛粉菜頭絲做龜桃,

(地瓜粉、蘿蔔絲可用來做「龜桃」)

當碗做面前做歡喜。

(它可以當供品,作禮品使人神皆歡。)

 

十二月依婆頌棉襖,

(十二月阿婆穿著棉襖,)

牆角曝日頭搦虱母;

(坐在牆角曬太陽,同時抓蝨子;)

芥菜煮雞食有補,

(芥菜雞湯是補身聖品,)

紅斗絡歲飯年年好。

(用紅斗裝盛「歲飯」祈求年年平安。)

圖6.絡歲飯紅斗。賀廣義老師提供。
圖6.絡歲飯紅斗。賀廣義老師提供。

 

(開版照片為李寶玉先生提供。桃園八德牛峰境鼓板大隊演奏神情。)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福澳村林宜水先生,長年為家庭生計而奔波。青少年時代,即已入社會拚搏,故人生閱歷極為豐富。閒暇之時,與哲嗣元忠校長攀談,珠璣俗諺往往隨口而出。元忠校長每有所聞,立即來電告知。長年下來,累積語料的數量難以計數,今後將改變以往的敘述方式,把最重要的部分呈現出來,讓鄉親方便瞭解諺語的內涵及用法。

 

一句諺語,流傳途徑不同,故文字容許有些微差異,只要是趣味性不變、且能充分達意,都應該被尊重的。

  1. 蜀儂疼蜀儂,黃蟻疼糞蟲。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人人都有疼愛的對象,螞蟻愛沾黏糞蛆。

 

【引申義】

形容臭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狼狽為奸的做盡壞事。前後兩句話並沒有因果關係,因為第一句話可用在「正面」敘述,也可以用再「負面」場合。但是,當看到下一句時,才恍然大悟,兩句話是意思是平行並列的。所以,這兩句話應重新翻譯成:這些人物以類聚,結夥幹盡壞事,就像螞蟻愛沾黏糞蛆一樣。請注意,「物以類聚」本來也是中性詞,原意為:相同的人或事,會聚集在一起。本身並無價值判斷,但今天多用在形容壞人群聚的現象。

 

【註解】

1.「疼痛」是日常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語彙。.但是《說文解字》有「痛」無「疼」,「疼」是後出的文字。若以福州話的音義條件來說,「ㄊㄥˊ愛」的ㄊㄥˊ用「痛」更為切合。因為「痛」是陰去調的字,馬祖方言讀起來像國語的第3聲。何況,「痛」另有:悲壯、積極、強烈、勇猛…等字義,如,「痛飲黃龍」…等。今天本諺語我用「疼」字,那是遷就社會俗用而已。

 

  1. 黃蟻:螞蟻。這個昆蟲因閩東地域不同而有異稱,只有福州人說「紅蟻」,所以,早年福州學者指導馬祖編的母語教材—-《福州語》,書中稱螞蟻一律用「紅蟻」。其他地方如,長樂、福清、永泰、寧徳…等地,都是說「黃蟻」。(見林寒生,《閩東方言詞匯語法研究》p.47。)

 

【運用】

情境造句:

總款儂無書中講,老儂講:「蜀儂疼蜀儂,黃蟻疼糞蟲。」是好囝絕對 [勿會] 共痞囝調蜀堆。

這種人我實在無言以對,耆老說:「物以類聚,臭味相投。」若是好人,絕不會和痞子混在一起。

 

情境造句中我用「調」字當動詞,它本就有調侃的意味在內。

 

  1. 花看顏色,儂看品德。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看花要看它的顏色,看人要注意他的操守。

 

【引申義】

形容看人或論事,要注意關鍵點。前後兩句話沒有因果關係,前一句話只是供下一句做押韻的韻腳而已。花的顏色是外在的呈現,而品德是內在的修為,然後表現在外的舉止。使用這句俗諺語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別以為創作此諺語的人是在鼓勵人重視外表,若是如此,那就誤會大了。

 

【運用】

情境造句:

敆社會趁食著顧名譽,你總無無聽講,「花看顏色,儂看品德」這句話啊。

在社會上謀生,一定要注意聲譽,你難道沒聽說過,「看花要看它的顏色,看人要注意他的操守。」這句格言的道理嗎!

 

  1. 億億億億,養遘無主意。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單身漢的億億,一人賺錢一人花,居然還養不活自己。

 

【引申義】

本句話是負面用語,完全用於嘲諷。對親人用此語,多半是出於無奈,或愛之深責之切。若是出於旁人之口,多半是不懷好意的風涼話。

 

【註解】

「億億」是人名,所以在其下加私名號。

 

【運用】

情境造句:

這隻單身哥使錢使無快,趁蜀千都著使千二,未遘月底就遞世借錢。悽慘啊!億億億億,養遘無主意。

這個單身漢花錢無度,賺一千都要透支兩百,月底前就到處借貸。可憐哪!自己養自己都養不活。

 

  1. 乞食講評糷,講遘蜀身汗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身無分文的乞丐,說起攤派出資飲宴時,居然也能說得大汗淋漓。

 

【引申義】

形容毫無能力的人,居然也能把道理說得天花亂墜。這是一句非常生動且調侃至極的戲謔語,詞義類似國語的「畫餅充飢」、「自得其樂」、「苦中作樂」…等。字面上是說,一文不名的乞丐,靠想像也能繪聲繪影的描述出觥籌交錯的場面。滿足是滿足了,但是那只是畫餅充飢、自得其樂而已。真的肚子餓了,還是得拿起「打狗棍」繼續出外乞討。

 

【註解】

評糷:分攤資金來聚餐。「評糷」即俗稱的「打平伙」,無論是貧苦歲月,抑或富裕年代,它都是令人興奮且期待的事。因為過苦日子的人,巴望獲得一餐飽足;而生活無虞的人,期待透過聚會的歡樂,讓身心能得到調劑。所以,有「評糷」的機會,當事者一定會樂不可支的。尤其是在物力維艱的社會,日子過得單調,能夠有「聚餐」的能力和場合,那一定會羨煞周邊的所有人。

方言是社會底層的語言,因此,難免會有「有音無字」的現象。很多人會把它寫成「拍濫」。但「拍濫」並非本字,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就是以它的讀音來記錄語言,這是找不到本字所做的權宜之計,這也是方言工作者感到最無可奈何的地方。

 

【運用】

情境造句:

蜀身無蜀片錢,也曲許洋鼓洋號講買厝。正正是「乞食講評糷,講遘蜀身汗。」

一文不名的人,居然高調的說購屋心得。簡直是乞丐討論聚餐,個個說得汗流浹背,自得其樂的。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5)

0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5)

  1. 假三馬:ㄍㄚˇㄌㄤˋㄇㄚ+,kaˇlangˋma+

詞意:造假耍賴、耍詐自肥、用不正當的手段佔人便宜。本詞彙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寫做「加三碼」,馮愛珍《福州方言詞典》也是如此,但馮書在前兩字的下方加圓圈,這表示「無本字,只好用同音字暫代」的權宜做法。

要想理解本詞彙的正確寫法,必須從古代的教育理念說起。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全人格教育是以「六藝」為基礎,其中「射」、「御」是類似現代的國防體育,鍛鍊體魄是主要目的。古人在射箭比賽時,「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篇)這是「射禮」,描述勝負已定,執行賞罰後所表現的謙謙君子風度。但是競爭過程卻是很激烈的。儒家另有「投壺禮」,兩者都是如家「講論才藝之禮」。詳細情形可參閱《禮記‧投壺》,其中有一段記載:「順投為入,…請為勝者立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投壺時,矢完全入壺才算投中,…請為勝利者樹立「馬」作標記,擁有三馬的人即為勝方,輸的要罰酒向「馬」數多的一方表示慶賀。為何要以「立馬」表示勝負記號呢?根據古人的說法:投壺和射箭一樣,都是以習武為目的的,而「馬」又是將帥騎乘座具之一,故為象徵勝利而設計此遊戲規則。

所以利用不誠實的手法,偷偷的豎立「馬」的數量,借以扭轉劣勢的行為,應寫成「假三馬」才是。「馬」後來被廣泛的用在划拳及賭局之中。清朝翟灝《通俗篇‧籌馬》說:今俗猜枚之物謂之「拳馬」,賭博者以物衡錢謂之「馬子」;交易者以銅為法,衡銀輕重,謂之「法馬」,皆屬計數之意。可見今之「籌碼」「法碼」等都是後來的寫法,也都是由古代「立馬」表輸贏的文化演變來的。

例句

秤斤著當行啊,者隻老闆手野飀,蜀無注意就乞伊假三馬去。

(秤重時要注意,這個老闆手法很快,稍不注意就被他佔了便宜。)

 

  1. 變馬法:ㄅㄧㄢˇ ㄇㄚ ㄏㄨㄚㄎˊ,piengˇma huakˊ

詞義為:魔術。有些章回小說稱「戲法」。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甚早,東漢張衡的〈西京賦〉說:「奇幻倏忽,易貌分形…畫地成川…。」馬端臨《文獻通考‧樂二十》說:「藏挾,幻人之術,蓋取物象而懷之,使觀者不能見其機也。」漢、唐稱「幻術」,宋朝稱「藏挾」的魔術,我們馬祖鄉親稱「變馬法」或「變魔術」。從前有許多康樂隊來防區勞軍表演,阿兵哥愛看小姐的歌舞,當時我們年紀小,就偏愛特技與魔術。

 

句例

會變馬法的儂,食香線跟食蔗蜀樣。

(會魔術的人,吃線香好像啃甘蔗一般。)

 

  1. 拍鐵敢:ㄆㄚˇㄌㄧㄝㄎˊㄍㄤ+,phaˇliekˊkang+

泛稱江湖賣藝的人(圖1.)。馮《詞典》寫作「拍鐵鐧」,個人覺得並不妥當,因

為「鐧」的字義為:「車軸鐵」。若以「鐧」字構詞,無法突顯它與這類人的職業

關係。其次,《廣韻.諫韻》:「鐧,車間鐵也。古晏切。」它是去聲字,中古的

全清去聲在閩東方言要讀陰去,其調值高低同方言「信」。而口語中的「拍鐵

ㄤ+」(kang+)是上聲調,調值高低同方言的「想」,由此可見,以「鐧」字來書

寫此音是不恰當的。

 

跑江湖的人不是為表演而表演,他們搏命演出的目的是販賣祖傳密方,治跌打損

傷的膏藥。為了拉攏觀眾,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吼叫、對打、耍大刀、舞長槍、跳

火圈、….等。最後,「不慎」受傷,抹上自製的藥物,使傷勢得以快速穩住。

 

圖1.江湖賣藝。翻拍自《閩都民俗風情畫》P.62。
圖1.江湖賣藝。翻拍自《閩都民俗風情畫》P.62。  

 

為了吸引觀眾推銷藥品,他們什麼動作都敢做。《說文.攴部》:「敢,進取也。」此字金文常見,李孝定老師分析字形說:「(本字)乃从爭,甘聲,爭為爭取,故引申有果敢進取之義。」(見《讀說文記》p.116)故「拍鐵敢」的意思是:「飛舞刀棍的勇敢人」。以神勇來形容他們,多少是帶有一些諷刺意味。

 

句例

拍鐵敢賣膏藥,都是自家講自家好。

(江湖術士賣膏藥,都是自吹自擂的。)

 

  1. 跳猴戲:ㄊㄧㄨˋㄍㄡˇㄧㄝˇ,thiuˋkouˇieˇ

本義為耍猴戲,但此地是形容被責打的孩子,四處逃竄,並且口發淒厲討饒聲的滑稽模樣。「猴戲」也稱「弄猴」、「耍猢猻」,是中國傳統雜戲之一。主人訓練它表演各種動作,取悅觀眾以獲得彩金。在古代戲劇小說裡,常見主人帶著它走江湖的情節。在訓練過程中,難免用鞭子敲打以達到主人的要求(圖2.)。別小看這小猢猻,它若表演傑出,主人能因它而貴。唐朝末年,昭宗為躲避黃巢之亂,就從長安遷都到洛陽。遷都時,隨行的有中央要員、皇親貴戚以外,另有耍猴戲的戲班子。看過表演龍心大悅,就封猴主人為「孫供奉」並且賞賜「緋袍」。「供奉」是任職於皇帝身邊的官員,「緋袍」是官服之一。當時有文人感嘆的說:「…何如買取猢猻弄,一笑君王便著緋。」當時的科考競爭非常激烈,有人屢考不中,難免會發牢騷的說,寒窗苦讀,不如養一隻猢猻,若能逗樂皇上,反而有官服可穿。

 

例句:

鮕鯊啊鮕鯊!伓好好讀書,娘爸爹今晡安你跳猴戲。

(臭小子!不好好念書,老子今晚要你好看。)      

圖2.耍猴戲
圖2.耍猴戲

 

  1. 山裡猴:ㄙㄤˇㄋㄧㄝˇㄍㄠˋ,sangˇnieˇkauˋ

語意:鄉巴老、土包子。調侃來自鄉下、沒見過世面的人。莒光鄉親有將本詞彙省稱作「山猴」者。我有一位姑婆,嫁到「牛角澳陂」(兀ㄨㄛ^ ㄆㄧㄚ+,nguo^phia+)曹家,家就住在「滿天嶺」下方,我們都稱她為「黃官裡姊婆」。她偶而會帶小孫子來大澳老街,和陳家族人串門子。家母特別喜歡那位小男童,每次見到他,總是抓三五顆糖果請他吃,並且摸他的頭稱他為「山裡猴」。當時我們年紀小,雙方都不知道它的語意,因此,有時在路上遇到他也做如是稱,他也歡喜的應答,結果被家母糾正後,方知此為調侃用語。從前馬祖社會,常把「科蹄」(蜑民)和「山裡猴」當做嘲笑對象,許多生活諺語都是以他們的身分做明虧或暗諷,這是非常不友善的作為。

 

例句:

山裡猴底城,都是許覷覷,這覷覷。

(鄉巴老進城,總是東看看,西瞧瞧的。)

七月半說應景「楮錢」

0
七月半說應景「楮錢」

進入主題之前,先對前一篇「粞」字音義略做解釋因為有朋友看了拙文之後說,馬祖話稱湯圓為ㄒㄧˋ(siˋ),為何要寫 [米時] 而不能寫「粞」?國語念第一聲的字(若非入聲字混進來的),馬祖話也是念第一聲。所以,國語念ㄒㄧ的「粞」方言也是念ㄒㄧ或ㄙㄧ。馬祖方言聽起來好像國語第四聲的字,必須到國語的第二聲的字群中尋找(入聲字混進來的不算)。如,「明」馬祖話說ㄇㄧㄥˋ。「平」馬祖話說ㄅㄧㄥˋ…,幾乎沒有例外。「粞」的字義為「碎米」,意思已經很接近了。它的反切讀音之一是「思計切」,《康熙字典》說它的讀音同「細」。「細」的馬祖話說ㄙㄚˇ。聲母ㄙ和ㄘ之間古音有流變的軌跡。如「成」字馬祖話可念ㄙㄧㄥˋ和ㄑㄧㄤˋ。「星」閩南語就是念ㄑㄧㄥ。所以,我的結論是「粞」是可以念ㄑㄧㄚˇ或ㄘㄚˇ的。

 

「元」的本義為「首、腦袋」,其後引伸為「凡是重要的人和事」皆可稱「元」。  道家思想中有「三元節」之稱,指的是「三官大帝」的誕辰,這是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若分別來說,天官生日為上元節,是天官賜福的日子,日期為農曆的元月十五,也就是習稱的元宵節。慎重其事的人會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法會」。地官生日為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即中元節。因為是地官赦罪之日,所以要舉行普渡孤魂之儀式。水官的生日為下元節,日期在十月十五日。這一天也是水官為民解厄之日。故有些地方的習俗,會為時運不佳的人舉行消災法會。類似說法唐代已有,只是流傳各地之後各有偏重。以馬祖為例,除了「元宵」、「中元」以外,似乎沒有為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舉行過任何儀式。

 

馬祖鄉親特別重視「元宵」與「中元」。然而,面對這兩個節日的心情並不相同,簡單的說,是在於「歡樂慶元宵」和「緬懷渡中元」之分。中元節馬祖話說「七月半」(ㄑㄧㄎˇ兀ㄨㄛㄎ ㄅㄨㄤ,tshikˇnguok puang),為何這裡的「半」要讀成陰平調的ㄅㄨㄤ?還是它另有本字?這些疑惑目前是很難解釋的。馬祖的「七月半」祭拜的主要對象是祖先,偶而有人家為求居住平安、幼童「好疼」(安眠能吃。ㄏㄛ ㄌㄧㄤˇ,ho liangˇ),在自家附近象徵性的燒一些紙錢,像台灣沿街路祭「好兄弟」的場景咱們地區少見。馬祖慰祭孤魂野鬼比較隆重的儀式,是附在為神明「補庫」的禮儀中舉行。

 

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鬼囝無情。」話語中的鬼也包含「家鬼」在內。耆老認為,「公婆嬤」(祖先。ㄍㄨㄥˋㄇㄛ+ ㄇㄚ+,kungˋmo+ ma+)固然會庇佑後代,然而,陽世子孫也必須按規矩「馨香」列祖列宗。若是有意無意的讓祖先「斷炊」,一切後果自負。祂會適時的「發爐」示警,或者給於「必要」的警惕。謹小慎微的人會擲筊「搏杯」,甚至到對岸去「觀落陰」。筆者青年時代,正逢馬祖鄉親大遷徙時刻。有人詢問對方何時搬遷,常聽到的回答是:「七月半做儷」(過了中元節以後)。固然考慮到此時海峽風浪平靜,但是,祭祀祖先後求得闔家平安、前途順遂也是原因。

 

華人是慎終追遠的民族,一年中拜祭祖先的機會並不少,可沒有比中元節來得隆重。除了信仰天主、基督的家庭以外,一般民眾都是在前一個月就開始摺紙錢,成串或散裝的各式造型紙錢,堆積如山,讓純樸的漁村,呈現出另一種很難表達的氛圍。中元節燒的紙錢基本款有四種,即,蓮花箔、元寶皏、酒盞銀、金銀條。前三者可以穿線成串,馬祖話說「蜀摜、蜀摜」(一串、一串。ㄙㄨㄛㄎˋㄍㄨㄤ^,suokˋkuang^),其中以蓮花、元寶最為繁瑣。小時候家裡開雜貨店,經常在顧店時被父母吩咐順便摺紙錢。因為性格粗枝大葉,不耐煩做細工,總是偷懶選擇簡單的來做,頂多做到用糨糊黏「元寶皏」而已。

 

小時候看大人做蓮花箔(ㄌㄟㄥˇ兀ㄨㄚ ㄅㄛㄎ,leingˇngua pok)感覺有一些耗工。拿24張或36張紙箔,用做鞋子打洞穿繩的「擂鑽」(ㄌㄛㄩˋㄗㄛㄥˇ,loyˋtsongˇ)在一個角落邊打洞,然後穿針引線將它固定。從前是用中間貼有一片銀色錫的白紙箔,如今不見市售,大家都用「純金」的紙箔來做(圖1.)。利用一正一反、一左一右的摺疊,前後相依相靠自求固定而成。少年時代,梅石電影院曾放映香港電懋公司拍的,林翠、趙雷主演的黑白片《寶蓮燈》,幻想自己是「二郎神」,提著它在大澳老街耍弄,有人向家母告狀,結果又吃了一頓排頭。

圖1.蓮花箔。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1.蓮花箔。王榕樂先生提供

 

「元寶皏」(兀ㄨㄛㄥˇㄇㄛˊㄆㄧㄤ+,nguongˇmoˊphiang+)。取一疊紙箔,先壓出摺痕,然後一張一張的取下,用糨糊固定成兩頭尖尖的抽象元寶形。哎!說得太抽象了。具體的說,就像肯德基炸雞塊阿伯戴的「船型便帽」一般,再黏成2×5如餅狀平面(圖2.)。「皏」的意思是「小片餅狀物」。小時候看到鄰居煎麵粉餅說「烙皏皏」(ㄏㄛㄎˋㄆㄧㄤ+ ㄆㄧㄤ+,hokˋphiang+ phiang+)。因為它如餅狀的平面,所以,也得「皏皏」之名。它個別造型如元寶,因此也有元寶之稱。特別提醒大家,馬祖的元寶實物有二,外型如元寶者固然可稱元寶,這是名實相符的,可另有一種紙箔也稱「元寶」 (如圖3.),這又是「異物同名」之實例。紙箔的元寶只能用在宮廟,是禮敬神明用的,這種通貨只能通行於仙界,祖先及「下界」鬼怪都無福享用。

圖2.元寶皏。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圖2.元寶皏。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圖3.元寶。時代進步,「元寶」的造型也在蛻變之中。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3.元寶。時代進步,「元寶」的造型也在蛻變之中。王榕樂先生提供。

酒盞銀(ㄐㄧㄨˇㄧㄤˇ兀ㄩㄣˋ,tsiuˇiangˇngyngˋ),這個最簡單。取兩張紙箔,重疊交叉成八角,兩手的拇指、食指各捏一邊,右手指朝左手指逆時針繞半圈,底部出現尖狀,右手中指將尖底往上頂,有凹底出現即可(見圖4.)。將它穿線成串,就類似套在脖子上的花環一般。

圖4. 酒盞銀。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4. 酒盞銀。王榕樂先生提供。

 

金銀條(ㄍㄧㄥ 兀ㄩㄣ ㄋㄧㄡˋ,king ngyng niouˋ)。取單張紙箔捲成香菸狀,在縫處兩端一壓即成(見圖5.)。圖中的長條物即是金銀條。

圖5. 金銀條。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圖5. 金銀條。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除了上述4種型態以外,另有「冥衣」、「楮衣」…等。因礙於篇幅,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自從投入馬祖民俗文化的整理工作之後,每遇瓶頸,都得打電話四處詢問。其中山隴王爺榕樂先生是我重要的請教對象之一。閒聊時觸類所及,常常是問一而知三四。今晨為寫「楮錢」往事,向王爺查詢相關事宜,不到一刻鐘就收到實物照片。王爺手藝之靈巧,遠近馳名。本文能有圖片輔助說明,將使文意更加明白。在此謹向王爺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以感念熱心相助也。

中元節說馬祖的「粞」 

0
中元節說馬祖的「粞」

任何民族都會有自己重視的傳統節日以及附屬於節日的食物,「糯米」對馬祖人過年過節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它除了能釀老酒以外,還能蒸油飯米糕、「扭白丸」、包粽子、做湯圓…等。馬祖湯圓統稱為 [米時] (ㄒㄧˋ,siˋ),其實湯圓是 [米時] 的一種,不同的節日或目的要做不同的 [米時] 來配合。今天的超市,一年到頭都有年糕、粽子、湯圓的販賣,它的稀有度降低了,使民眾在生活上少了期盼,日子就變得單調而乏味。因為當時生活上的「不容易」,所以,一般人對年節的期待、對應景食物的嚮往是很熱切的。愉悅心情的延伸與擴散,進而對繁文縟節的儀式也樂於接受了。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熱 [米時] 凍粽,隔暝芋卵,熥熥鼎邊抆。」諺語中舉了四種食物的最佳享用時刻,這必然是鄉親的經驗累積與生活體會,既然提到了 [米時] ,那今天就利用中元節前夕來談一談和 [米時] 有關的事情吧。當然,要介紹 [米時] 就不得不先從「粞」字說起了。

 

」,馬祖話有ㄘㄚˇ(tshaˇ)和ㄑㄧㄚˇ(qiaˇ)兩種說法,但國語要唸ㄒㄧ。它是由糯米磨漿後榨(搾)乾水分而成的(圖1)。搾乾的程度以搓揉時不黏手為原則,如此才方便於壓、搓、扭、捏。此物如同製作包子、饅頭的「劑」(發酵過的麵糰。ㄐㄧㄚ^,tsia^)。但是做湯圓的「粞」是純糯米磨成的。若是做「白丸」(ㄅㄚ ㄨㄛㄥˋpa uongˋ),就不能用純糯米了。大致來說,做「白丸」米的比例是:三分糯米加入七分白米,浸泡2至3小時就可以開工磨漿了。時代進步,碩大笨重的石磨,如今成了古董,果汁機的功能已取代了它。每次磨漿,電源開關一按,食材不旋時而成,只是少了思古幽情。

圖1.將米漿中的水份榨出。
圖1.將米漿中的水份榨出。

先將粞置於手掌搓揉,然後再分成小圓條狀,接著以拇指和食指,擰下大小如襯衫鈕扣般的顆粒,熟練且快速的捏一下,順手拋入竹篩中,曬乾後收藏備用。過去的馬祖,初夏上午,常見陰涼之處有「大姊」、「阿嫂」、「依婆」、「依姆」在「扭白丸」(圖2.)。過程中彼此交換「八卦」訊息,那種恬靜悠閒、步調緩慢的鄉村生活,令我至今不忘。「白丸」是炎炎夏日的絕佳點心,口味可鹹、可甜,若打一粒雞蛋下去,再調入一湯匙的桂花酒釀,那可是「人間哪得幾回聞」的聖品了。

但是,「扭白丸」不難,「煮白丸」是需要功夫的。「煮白丸」、「煮湯圓」的動作馬祖話說「煠」(ㄙㄚㄎ,sak),國語念ㄧㄝˋ或ㄓㄚˊ。念大學時,家母常把「白丸」裝入奶粉罐郵寄來台。為了讓我學會烹煮技巧,趁我暑假回馬祖機會,親自在爐邊指導。媽媽廚藝好,煮的白丸「蜀粒理蜀粒」,(馬祖方言。意思是粒粒分明。)第二鍋換我動手,結果卻煮成稀飯。「種豆得瓜」的原因是火候的掌控失當。煮白丸時,水太冷下鍋,鐵定煮成糊。但是,若水溫太高下鍋,就會變成外熟內不熟。幾次試驗後就能掌握竅門,千萬注意,下鍋時的水溫是微溫,不是熱水,更不是滾水

圖2.扭白丸。王建華處長提供。
圖2.扭白丸。王建華處長提供。

 

「湯圓」顧名思義是「有湯汁的圓子」。早年的馬祖不流行吃鹹味湯圓,所以絕大部分是甜餡的。講究的內餡做法略為繁瑣。取一炒鍋燒熱,下豬油約一湯匙,爆香剁碎的紅蔥頭。熄火後,立刻把事先碾碎的花生米、炒過的芝麻、砂糖下鍋翻炒,就在砂糖似融非融時,依各人口味抖入一點點五香粉,繼續將餡料炒勻,待涼備用。請注意:五香粉只是提味而已,不能多,多了會有苦嗆味。湯圓得滾水下鍋,浮起後略煮片刻即可。它是元宵節、拗九節(正月廿九日)、冬至的應景食品(圖3.)。特別介紹,從前冬至「搓丸」(ㄘㄛ ㄨㄛㄥˋ,tsho uongˋ)時,大人會把多餘的「粞」黏貼在門柱上(圖4.),任其風乾,日後可用炭火烤食。年輕的朋友可別嫌它髒。

圖3湯圓。
圖3湯圓。
圖4. 黏貼在門柱上的粞。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4. 黏貼在門柱上的粞。曹祥官課長提供。

 

有一種不帶湯汁的湯圓馬祖話說「苞當 [米時]」(ㄅㄛˇㄌㄛㄥ ㄋㄧˋ,poˇlong niˋ)(圖5.)。「苞當」有滾動、沾拈、招惹…等意思,是表示狀態的虛詞之一,本身無具體確切的漢字寫法,所以,此地只是取其音而已。在馬祖社會它使用的場合很廣,可用它來表示慶賀與祝福。前者如新屋上樑、喬遷誌喜、造船竣工、花轎入門…等,後者如購妥「壽板」、安葬禮成…等,都可以用它來表示心意。

圖5. 苞當 [米時]。
圖5. 苞當 [米時]。
裹外的糖粉作法很簡單,先炒熟黃豆,用石磨磨碎(或用果汁機打碎),加入適量的砂糖拌勻,講究的人會再加一些花生粉。先將「粞」搓揉成比桌球略小的球體,因為個頭較大,滾水入鍋後,用湯勺稍稍攪拌一下,以免它沾黏鍋底,浮起時先夾取一粒,用筷子將它夾斷,一分為二可查看它熟透程度。最後,用漏勺撈起,瀝乾水分,趁熱倒進黃豆糖粉中,左右搖擺使其滾動,週身就立刻霑裹糖衣。黃豆糖粉中的砂糖遇熱開始融解,黃豆粉適時將糖汁吸住,天衣無縫的配合,使它成為極具代表的馬祖風味甜食。

 

中元節應景的是「潤飯 [米時]」(ㄋㄡㄥˇㄇㄨㄛㄥ ㄋㄧˋ,noungˇmuong niˋ),因外層沾糯米而得名。它以黃槿樹葉為襯底(圖6.),偶見少數鄉親用保鮮膜鋪襯,不妥,不妥,千萬不要。因為用樹葉,所以它被訛稱為「箬飯 [米時]」,雖然聲調的變化條件相同,但是仔細聽老鄉親的發音,首字是帶有鼻音的「潤」而不是帶塞音的「箬」。若是入聲的「箬」,則後面的「飯」字聲母一定是ㄅ(p)而不是ㄇ(m),這是閩東方言的規律之一。

圖6.潤飯 [米時] 。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圖6.潤飯 [米時] 。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湯圓一定要趁熱吃,絕不能配冷水。我有一位堂兄,不幸年少亡逝,因為他母親早逝,父親忙於工作,平時生活少人照顧。某日,吃罷湯圓跑去喝冷水,結果鬧出人命來。當時的鄉親說他死因是「食癪呵」(ㄒㄧㄝㄎˋㄗㄟㄎˊㄍㄜ,siekˋtseikˊko)。後來這個悲劇成了長輩告誡子女的警惕事項之一。

 

(開版照片為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敬謝。推磨者為校長夫人陳鳳英女士。)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4)

0

  1. 倒楣、倒眉,倒霉:ㄉㄛˇㄇㄧˋ,toˇmiˋ。ㄉㄛˇㄇㄨㄧˋ,toˇmuiˋ。前兩個詞彙國語、方言皆同音。

詞意:糟糕了、時運不佳、辦事不順、大禍臨頭了…。這個詞彙可用於調侃或斥責,端看說話時當下的語氣或雙方交情而定。在馬祖人的口語中都是說ㄉㄛˇㄇㄨㄧˋ,這個語音是來自「倒霉」,但實際上「倒霉」是後來才出現的語彙。這三個詞彙國語都同音,但方言可是差別懸殊的。「眉」是眼睛上方的一撮毛髮,文字音義孳乳引申後,門的上方橫桿也稱「楣」。「楣」和「眉」馬祖話都是說ㄇㄧˋ(miˋ),我們從沒聽過鄉親說ㄉㄛˇㄇㄧˋ(toˇmiˋ)的。所以,ㄉㄛˇㄇㄨㄧˋ是翻譯自「倒霉」已不辯自明。

 

中國古代(尤其是重視門緒制度的魏晉以後)對「門楣」的觀念非常重視,它代表「家世」與「門風」。唐朝陳鴻的《長恨(歌)傳》中有說:「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整句話的意思是:「男人雖不能開疆封侯,但家中的女孩替本家增添了許多榮耀。」故門上之「楣」是彰顯榮耀或威勢的地方(見圖1.),此地若垮了,那事情真的是「大條」了。但另有一說:明朝晚年,科舉競爭激烈,上榜者,就在門首豎立一根旗桿。不中則撤去,謂之倒楣。…或謂江浙一帶的人,處事不順時會蹙起眉頭,表示愁眉苦臉的樣子。楣、眉音同,倒楣當作倒眉。今通作倒霉。(《文史辭源》p.125)

圖1.門楣示意圖
圖1.門楣示意圖

 

為了遷就馬祖話的說法,我就以「倒霉」為大家造個句子,請大家參考之。

 

例句:

你者下倒霉了,揢薪餉都輸澈澈略,轉去會乞你老嬤頭咒癩去。

(你這下子完蛋了,賭博把薪水都輸光光的,回家會被你老婆罵個臭頭。)

 

  1. 倒灶:ㄉㄛ ㄧㄠˇ,to iauˇ

本義是倒塌、毀壞的土灶(見圖2.),但卻有一個惡毒的言外之意。在馬祖社會,它是形容「會為夫家帶來不幸、帶來衰運的女人」。「爐灶」的功能是煮三餐,它是居家日常生活極為重要的用具。若倒塌失修,則表示親族流離、家人失散。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安土重遷」是主流思想,所以,田園荒蕪,家人飄零,心中必有難言之隱。

 

宗法社會,長幼有序。長子成家之後,有時獨立門戶。陪伴父母身邊的多半是老么,馬祖有一句諺語說:「公嬤疼長孫,爸嬭疼尾囝。」這句話或多或少可反映出老么陪父母終老的實況。因為如此,么兒就被稱做「守灶之人」,意思是說:老么是守家業、顧家門的人。最近我為馬祖音樂劇寫歌詞,其中有一首〈叮嚀〉,就用到這個語彙。不過,該劇的劇情發展,最後守灶之人是大哥,而不是勇闖黑水溝的小弟了。

 

女人是一家之「煮」,「灶前」(廚房。ㄗㄡ ㄌㄟㄥˋ,tsou leingˋ)是她的生活領域。今天,家境萬一中衰,刻薄的婆婆,絕不會自我檢討真正原因,反而一股腦的怪罪媳婦,以「倒灶」形容嫁過來的女兒,認為是她帶著霉運進門,這是身為傳統婦女的悲哀。

圖2.毀壞的土灶。
圖2.毀壞的土灶。

 

例句

妳者隻姿儂囝(諸娘囝)死無叫,典儂討妳典儂倒灶。

(妳這個女孩子真不像話,誰娶你誰倒楣。)

 

  1. 能隑:ㄋㄟㄥ 兀ㄞˋ,neing ngaiˋ

詞意:能夠、可以、勝任;健康,引申為沒病沒痛的。這是稀鬆平常的詞彙,但是大家並不知道它詞形的漢字寫法。《廣韻‧咍》:「隑,企立也,五來切。」從反切的音韻來推,此字和馬祖話的「壞」是同音的。所以,「能隑」的意思是「能夠站立」,詞義再引申為做得來、辦得到…等。在口語表達時,詞彙前面必須加上肯定副詞的「有」(ㄡ^,ou^)或否定副詞的「無」(ㄇㄛˋ,moˋ)才行。「能隑」這兩字有時會連音成一個音節,也就是說前字「能」保留聲母ㄋ(n),後一字「隑」會保留韻母和聲調ㄞˋ(aiˋ),這就是中國古代反切的原理。合音成一個音節之後,一般人會把它寫成「」。只有在表達嚴肅、嚴重或生病的語意時(見圖3.),才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為了讓大家能理解它的用法,我就根據不同的情境,造不同的句子給大家做參考。

圖3.無能隑。
圖3.無能隑。

 

例句:

(1) 我明旦有耐食葷了。

(我明天可以吃葷了。)

 

(2) 妳無能隑總款做。

(妳不可以這樣做。)

 

(3) 我今旦無能隑,著請假蜀工。

  (我今天生病了,要請一天假。)

 

  1. 孺帶:ㄩˋㄌㄞˇ,yˋlaiˇ

詞意:臍帶。這個詞彙李如龍等編的《福州方言詞典》未收,而馮愛珍用「衣帶」表示。我認為用「衣帶」是不對的(從前我也犯了同樣的錯)。今天打電話問了台、馬五個老太太,她們都是說ㄩˋㄌㄞˇ。故我定本詞彙的漢字為「孺帶」。「孺」《廣韻》為去聲「而遇切」。無論是陰去或是陽去,跟陰去調結合後的詞彙都是念「陽平」+「陰去」。它的字義《說文》說是「乳子也」。段玉裁註解引《爾雅》說「屬也」,他並且進一步的說「屬,聯也」,由此可見,嬰兒連著母體,其字義是非常貼切的。中古「日母」的字馬祖話唸ㄩ也是有的,例如,「不如」說ㄅㄨˇㄩˋ。「如果」說ㄩ+ ㄍㄨㄛ+。其它的字如,儒、濡、蠕、乳、蓐等都是要讀ㄩ的音(聲調暫時不管)。

 

關於「孺帶」馬祖有一個奇怪的說法,當嬰兒出生時,若臍帶繞著脖子,表示這孩子是很「輕貴」(ㄎㄧㄥˋ兀ㄨㄧˇ,khingˋnguiˇ)的。「輕貴」在此表示孩子會很難帶,可能會體弱多病。這是老媽媽由經驗法則得知,不知婦產科醫生能否證實此民俗看法。

 

例句

著使澈潔的鉸刀剪孺帶。

(要使用乾淨的剪刀剪臍帶。)

 

17.濫拌:ㄌㄤˋㄅㄨㄤ^,langˋpuang^

濫:濕漉漉的樣子。拌:攪拌、摔棄。詞彙的本義是,利用擺動的力量去除水珠。甩的過程可能將自己或週邊弄得髒兮兮的,所以,詞彙引申為邋遢、不修邊幅的樣子。

 

各位朋友,您看過一身濕的狗,左右甩動、抖落身上水珠的樣子嗎?創造這個詞彙的人,真是觀察透澈、了不起的「社會賢達」。要描述某人邋遢、不修邊幅的樣子,那得耗多少的唇舌,而且還不見得能完全達意,首創者能用兩字精準的道盡內涵,這不能不佩服他過人的心思和眼力。

圖4.狗甩水。下載自網路。
圖4.狗甩水。下載自網路。

 

例句

者儂野濫拌,骹無拭焦就爬鋪咧睏。

(這人非常邋遢,腳沒擦乾就上床睡覺。)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3)

0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3)

 

  1. 盤數:ㄅㄨㄤˇㄋㄡˇ,puangˇnouˇ

詞義為:傻瓜、呆子、倒楣鬼、吃虧者。本詞彙運用的場合很廣,有時謔稱被消遣、取笑的對象,甚至也可形容大智若愚、扮豬吃老虎的人。

 

「盤」是日常使用的圓形物,故在古漢語中「盤」就引申為旋轉之意,再由此發展出反覆,轉抄的概念。學生寫〈遊記〉時會形容:「車子沿著山勢『盤旋』而上。」但卻不知此字本義和引申義的關係。在我年幼時,每聽長輩互相以俚語、兒歌吟誦,他們稱此舉為「盤詩」(ㄅㄨㄤ ㄒㄧ,puang si),抄寫課文叫「盤書」(ㄅㄨㄤ ㄐㄩ,puang tsy)。兩人互嗆稱為「盤嘴(喙)」(ㄅㄨㄤˇㄗㄨㄧˇ,puangˇtsuiˇ)。轉船、換車說「盤船」(ㄅㄨㄤˇ ㄋㄨㄥˋ,puang nungˋ)、「盤車」(ㄅㄨㄤ ㄐㄧㄚ,puang jia)。「數」的語音本應注成ㄙㄡˇ(souˇ),因受前一字的影響而變音為ㄋㄡˇ(nouˇ)。「盤數」之詞起於民間,數的意思就是賬目,抄寫帳目的人只是過路財神,謄寫者的身分多屬老闆的掌櫃或師爺,他們日見斗金,日抄百萬千億,自己卻無實質利益,故人們就將本詞語比喻「吃力不討好」的人與事。

 

但是,馬祖社會另有一句有趣的諺語,「盤數、盤數,罔(越、愈。ㄇㄨㄥ,mung)做罔富(ㄅㄡˇ,pouˇ)。」語義可勉強翻譯成:「傻蛋、傻蛋,財富蒸蒸日上。」(ㄢ、ㄤ不分的寬式旪韻。)所以,別以為這種人是「阿呆阿達」,他可能是扮豬吃老虎的厲害角色。

 

例句

(1) 伊食酒有食有醉,固予講稠稠做盤數。

(他喝酒有喝必醉,所以常常被佔便宜。)

 

(2) 伊看起呵是盤數面,若是講全做合適的事計。

(他看起來像是傻傻笨笨的,然而都是做占便宜的事。)

 

  1. 掛門搭:ㄍㄨㄚˋㄇㄨㄛㄥˇㄋㄚㄎˊ,kuaˋmuongˇnakˊ

詞義為:強迫推銷。常見於販賣生鮮食材時。

 

不同的時代,自然會發展出不同的交易模式。昔日經濟條件佳,市場機能不太活絡,小本經營的攤販,每於過午前後,將魚肉等易腐敗酸餿之物,切塊後強迫推銷,若屋主不在家,就把推銷物掛在門柱子上。「門搭」泛指門柱上能吊掛的凸出點(圖1.)。彼時的馬祖沒電沒冰箱,到了夏天或吹南風的日子,魚、肉等食材須在午前處理完畢,否則就得用鹽巴醃漬了。當時的生活步調緩慢,攤販活動的範圍是固定的,各家戶的經濟情況也彼此瞭解,被當「冤大頭」的人和老闆多少有一些交情。為了順利推銷,老闆「阿沙里」的讓一些折扣,雙方也算是互惠。所以,偶爾被「掛」一兩次,也無傷大雅,頂多在結帳時笑罵他兩句。常見的場景是,一邊給錢說「下不為例」,一邊則陪著笑臉的收下貨款。

門搭
門搭       

 

例句

掛門搭的肉都是賣剩底的。

(強迫推銷的肉,都是賣不掉的剩餘物。)

 

  1. 牙儂:兀ㄚˇㄋㄛㄩㄣˋ,ngaˇnoyngˋ

詞義為:仲介、買賣雙方的中間人。

 

這個詞語無法以國語來注音,因為「牙」的聲母屬「疑」母,疑母字今天多變成零聲母了。牙人的身分及功能類似今天的買賣仲介。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內地人來此從事各項買賣,須透過牙人的牽線介紹,牙人就靠此收取酬金。在當時,各地方的長輩會用「牙行用官秤,秤錘天平針,作牙須公道,買賣不相爭。」的道理來教育子弟。(《五言雜字》,上海萬國出版社,1948年)由於身分特殊,為使交易能順利進行,他們必須具備記帳、算數、文書等知能,因此,在數十年前的馬祖,牙人可稱得上知書有識之士。據筆者瞭解,「牙人」是古老的辭彙。在古文字中,「牙」字像上下交錯互倚的樣子(見圖2.),故此字後來引申出有歡迎、相會之意的「迓」,《說文》對「枒」字解釋是:「車輛會也」,順此方向去理解,則語意思過半矣。閩東方言屬福州語系,今天的福州語彙有許多在唐代詩文中可找到源頭,牙人就是其中之一。在唐代文獻中,牙人的意義和牙郎、牙儈是相同的,他們都曾經出現於新、舊《唐書》。牙錢、牙稅是他們應得的佣金與應納的稅。因此,章回小說中將媒婆與人口販子叫做「牙嫂」,就不會令人感到奇怪了。

「牙」字形構。
「牙」字形構。    

 

例句

奸狡利的牙儂乞儂嫌。

(奸巧滑頭、小器刻薄的仲介會惹人嫌。)

 

  1. 手鑑:ㄑㄧㄨ ㄤˇ,tshiu angˇ

詞義為:有買方簽名(或按手印)的買賣帳冊。

 

經營百業最重要的工具是帳冊。帳冊的馬祖話說「數簿」(ㄙㄨˋㄅㄨㄛ^,suˋ puo^),這是人盡皆知的統稱,若去細分,還有「流水」(ㄌㄡ+ ㄗㄨㄧ+,lou+ tsui+)和「手鑑」兩種。除了「流水帳」以外,年輕的鄉親對「手鑑」的名稱和功能,應是前所未聞的。「流水」是一種簡易的、暫時性的帳冊,我曾經見過開餐飲店的親戚記帳,除了詳載消費時間、金額以外,還得附記共餐者大名。將來若有惡客「忘了」曾經消費的事,老闆得細數相關人證以勾起他的回憶。而「手鑑」的運用更是慎重,賣方記錄貨物名稱、交易金額後,要求買方在上面簽名(或按手印),以避免將來發生無謂的爭議。有時買賣雙方各執一本,那就萬無一失了。

 

例句

手鑑著囥好啊,千萬伓通逿去!

(帳冊要收藏好,千萬別搞丟了。)

 

  1. 百眾:ㄅㄚˋㄗㄛㄩㄣˇ,paˋtsoyngˇ

詞義為:大家合夥,多指聯合出資購買貴重物品而言。

 

例句

(1) 兩隻兄弟哥百眾去福州買厝。

(兄弟倆合夥到福州買房。)

 

(2) 儂家百眾做蜀名會。

   (我們合夥搭一份互助會。)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2)

0

  1. 汋被:ㄘㄨㄛㄎˋㄆㄨㄧ^,tsuokˋphui^

這是很古老的生活用語,中年以下的鄉親,知道它語義及用法的人可能不多。它的詞義為:自認倒楣、運氣壞透了。請注意,它是用在自怨自艾的情境。鄉親使用時都是說ㄘㄨㄛㄎˋㄆㄨㄧ^ 而不是說ㄘㄛˋㄆㄨㄧ^,所以不能將它寫成「搓被」。

 

「汋」這個動作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進行著。早晨起床刷牙洗臉,結束後會把毛巾放在臉盆中,或水龍頭下左右搓洗(圖1.),這動作就是「汋」,它是入聲字,因此,說的時候必須把尾音做快速的收束。它國語念ㄔㄨㄛˊ,字義為「水流相激的聲音。」我們的方言把它當動詞使用,這是《修辭學》上的「轉品」,大陸來的學生則稱之為「詞性活用」或「詞類活用」。雖然它只是普通動作,可是會寫的人並不多。因為它的福州語和方言「尺」同音,故閩東文化區的俗文學文獻,都是將它寫成「尺」。

「汋」的動作。
「汋」的動作。

 

「汋」雖然是洗滌的動作之一,但本詞彙的構詞概念卻和洗滌無關。幾年前,家母安寧返鄉後暫時住進縣立醫院。接下來,在台子女們就輪流的來回於台馬之間。某日,大姊在機場以沉重的語氣提醒我,這一兩天要注意媽媽的病況。因為大姊連續兩個晚上看見媽媽兩手捏著被子在搓揉。老鄉親的經驗所知,這是病危的徵兆。鄉親不見得有豐富的醫學知識,但卻能從許多實例中歸納出經驗或原則。我個人的看法是,人生到了綿惙之際,意識已不清,口已不能言,而身體極度難受仍然存在,此時會有不自覺的本能反應。若身上蓋的是大衣,病人必然揉大衣,蓋的是被子,那就揉被子了。果不其然,三天後病危辦理出院手續。當天下午我仍在世新大學上課,接到留守的大嫂電話,就委請班長代為收拾講桌,立刻飛奔機場去補位。

 

病危時會搓揉被子,一定是普遍的現象,所以,在我們的生活圈中就發展出這個詞彙來,並且以它表示「事態嚴重」的情景。接著再引申為「糟糕」、「倒楣」…等意思。

 

例句

會汋被啊,共總款儂做厝邊。

(我倒了八輩子的楣,和這種人做鄰居。)

 

  1. 爆膠:ㄅㄡㄎˇㄍㄚ,poukˇka

詞義為:東窗事發、事情曝光、陰謀露餡、紙包不住火…等。

 

「膠」不是現代產品,中國早在上古時代就有人將它用在日常生活中。它是用動物的皮、角熬煮成的。《周禮‧考工記‧弓人》:「魚膠餌。」孫詒讓《周禮正義》說:「魚膠用膘。」《說文解字‧肉部》:「膠,昵也,作之以皮。」由許慎、孫詒讓的論點可知,閩東方言可追溯古早的。講到這裡,我順便說一個故事。西周昭王帶兵討伐楚國時,當地民眾呈獻以膠脂黏合的船隻給昭王使用。昭王使用它渡河,航行中流,船隻因膠質溶解而散脫,造成周昭王葬身江漢水域。此事曾被後來的管仲用做欲加之罪的伐楚理由

 

馬祖鄉親把「魚膘」稱「魚膠」(兀ㄩ ㄍㄚ,ngy ka )。「爆膠」這個詞彙很有地域性。幼年時代常見人們將它黏在石牆上曬乾備用,曬乾後的它就是俗稱的「花膠」,這是高蛋白的補品(圖2.)。國語說的「黏」馬祖話說ㄋㄧ(ni),漢字應該寫成「昵」。詞彙的「膠」代表「隱藏」,它一旦爆開,讓人知其陰謀,會令當事者無地自容。國語有「紙包不住火」的諺語,但終究不如我們方言來的傳神。

 

將「魚膘」黏在牆上使它曬乾或風乾。
將「魚膘」黏在牆上使它曬乾或風乾。

例句

作賊若「爆膠」呵,會乞搦去關監。

(做小偷的若東窗事發,會被抓去坐牢。)

 

  1. 捌晉:ㄅㄟㄎ ㄗㄟㄥˇ,peik tseingˇ

詞義為:明白事理、通情達理…,也可以用來形容能以大局為重的人。

 

數目字的「八」是假借字,它的本義是「象分別相背之形。」馬祖話說「知道」為 ㄝˋㄅㄞㄎˊ(ɛˋpaikˊ),正確的漢字寫法是「會八」。一個人能分別好壞事情、區別對錯道理,就表示他是明白、知道、理解世事的智者。「八」、「別」、「捌」是同源關係,換言之,它們是由「八」發展而來的。所以,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把本詞彙寫成「別症」。用「別」是可以接受的,但用「症」須慎重考慮(說詳後)。而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卻寫成「仈症」。用「仈」不妥,因為「仈」另有字義,它的字義是姓氏名稱。

 

漢語、漢字是獨體單音節的語文,因此同音字特別多。既然「八」、「別」、「捌」是同源關係,那它們的音義必然是相關的,為了不彼此相互干擾,須靠不同的字形來作區隔。「八」已被數目字所專有,故不動為宜。「別」雖然有分別、區別之義,但另有配戴之義。故馬祖話的「知道」、「曉得」之 ㄅㄞㄎˊ(peikˊ ),只能用「捌」來表示了。形、音、義做如此的分配應屬合理。

 

兩本詞典都把詞彙的下字寫成「症」,我個人期期以為不可。應該寫成「晉」才是。「晉」的甲骨文作兩支箭矢飛向箭靶目標狀,箭靶的象形後來的隸楷書變成「日」,而兩支箭的形狀至此完全走樣了。射中目標的意義有二,其一為箭矢「飛快的前進」,故九十一歲生日也可以雅稱「九秩晉一華誕」。此地的「進」和「晉」是同義的。其二是表示「技藝高超」。傳統的社會將禮、樂、射、御、書、數視為六藝的項目,它是成年人健全人格修養的表現。故「捌晉」是才華過人的形容詞是合理的。鄉親把萬事通的人形容為「百二晉」,這是反諷用法。這些詞彙若把「晉」換成「症」,實在是難以表情達意的。

 

例句

會捌晉的儂才有能隑做大粒。

(能識大體的人才能當領導者。)

 

  1. 迂波:ㄧ ㄆㄛ,i pho 。ㄩ ㄆㄛ,y pho

詞義為浪費

 

我曾經訪問過地區耆老,發現本詞彙有兩種說法,因為語音不定,故字形不敢驟下定論,同時也附上兩種不同讀音的音標,供大家參考之。本詞彙會用的人可能不多,一般人只會用「浪費」,能說出ㄌㄛㄥˋㄏㄧㄝˇ已屬不易,年輕朋友只能直接說令人發噱的ㄌㄤˋ ㄏㄨㄛ^ 了。

 

例句

迂波過日子,家賄會敗澈澈略。

(浪費度日,會耗盡家產的。)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1)

0

先從一則童年往事說起:

我老家住牛角村大澳老街,當地人稱西邊山學校上方(今議會上方)為「老鷂翅」(老鷹翅膀。ㄌㄡˇ ㄩㄛ ㄌㄧㄎ,louˇyo lik)。附近有一塊大石頭,當時有人在此放羊、採「雞屎藤」做勞作、拔野蔥(麥蔥)或撿拾「苔脯」(一種菌類。ㄊㄧ+ ㄅㄨㄛ+,thi+ puo+)。小時候能玩的項目不多,活動的空間也不大,因在學校附近,所以,在此留下許多甜美的回憶。如今因為開闢戰備道而把它炸了,連帶將村民的回憶也給剷平了。

 

某日,我拔了一堆「麥蔥」回家,結果未得家人讚賞,反而被左鄰右舍嘲笑。媽媽說我採的都是ㄍㄧㄥˇㄐㄧㄤˇ兀ㄧㄥ ㄌㄛㄩˋ(kingˇjiangˇnging  loyˋ)。這到底是啥東西!當時年幼,只能如「鸚鵡」般跟著大人學著說。年齡稍大一點才曉得,它就是大家熟知的「水仙花」(圖1.)。它的漢字寫法一直到年過半百才知,那就是古人說的「雅蒜」,又名「金盞銀台」。早在宋朝的趙彥衛《雲麓慢鈔》的書中就已見此稱謂。只是我們馬祖鄉親將「銀台」的音訛成為「金蕾」而已。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水仙花。馬祖鄉親口語中的「金盞銀蕾」
水仙花。馬祖鄉親口語中的「金盞銀蕾」

故事雖說完,但還有一些事情要交代。大家看了前述圖文之後,一定會心生疑惑,天底下哪有這麼笨的人,「麥蔥」和水仙花居然無法區分!實不相瞞,一者當時年紀小不懂事,再者馬祖氣候四季分明,植物生長的時節極為清楚,野生水仙花的花期約在過年前後,到了野蔥盛產期,水仙只剩綠葉而不見花瓣了。兩者混雜山野,讓兒童混淆辨識錯誤,那是極為正常的事。野生水仙的根頭較小,野蔥的精華部位就在蔥頭,大夥一見水仙就誤以為是野蔥,如獲至寶的拼命拔取,準備回家領賞。

 

去年開始,結束大學的兼任課務,接下來就全心投入馬祖閩東文化的整理和研究。面對念大學以來所收集的龐大資料,粗估再寫十五年也寫不完。兩年前有福州之行,與學界朋友茶敘,有朋友建議出版「閩東方言難字考述」,但也有人建議先推「閩東方言詞彙考述」。老實說,這兩大領域的「考述」,就是我近幾年來最關心的項目,期間也陸續發表了一些心得刊在〈攀講馬祖〉或〈馬資網〉等社群平台,我個人覺得,兩種「考述」同時進行並不衝突,所以,今天再闢專題,以介紹方言罕用或有趣的詞彙為主,希望能在方言詞形、詞音、詞義的論述上,貢獻一些小小的心力。(本文曾刊於《馬祖鄉訊》第24期,並據此略做刪修。)

 

  1. 題捐:ㄉㄝˇㄩㄥˋ(teˇyngˋ)。

向人勸募,請捐款者寫出捐款的金額。也有鄉親寫成「題洋」,如此寫法可能由「發洋財」的詞語遷移過來的,但這是出於誤解。 「題」的本義為「額頭」,後來引申為「標記」、「書寫」,到了今天本義反而消失了,這是漢語在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說文解字》對「捐」的解釋是「棄也。」所謂「樂捐」,就是要你將有價值的東西「拋棄出來」。「捐」的讀音有陰平、陽平兩種,福州方言陽平調字的讀音,類似國語的第四聲。

 

例句:

起廟了,大家儂來這「題捐」。

(要蓋廟宇了,大家來這裡寫下捐款的金額吧。)

 

  1. 漏瓷:ㄌㄡ ㄐㄩˋ(lou jyˋ)或(lou tsyˋ)

詞義是:糟糕了、完蛋了、死定了。

瓷器是高檔的器皿,可是一旦裂損滴漏就成廢物了,除非是無價的古董,否則只有拋棄一途。瓷的讀音為「疾資切」,此切語依音韻的變化,轉換成閩東方言就是讀ㄐㄩˋ。順便一說,鄉親在口語表達時,把小心謹慎、不可莽撞的形容詞說ㄏㄨㄤˋ ㄏㄨㄤ^ ㄌㄛㄎ(huangˋhuang^ lok)、ㄐㄩˇ ㄐㄩˋㄌㄛㄎ(tsy ˇtsyˋ lok),前者的漢字寫成「緩緩略」,後者就是「磁磁略」。磁石、磁鐵、磁吸、磁性、磁力…等詞義,都有吸引附著、摩擦密合的意思,所以,用在形容人的行為時,有緩慢、溫吞、不滑溜、不冒失的語意存在。「磁」和「瓷」不僅國語同音,福州話的發音也是相同。由此看來,我們的方言也是典雅而有趣味的。

 

例句:

拍牌乞指導員搦著,這下漏瓷呵了(去了)

(打牌被副村長逮到,這下子完蛋了。)

 

  1. 雨漏:ㄏㄨㄛˋㄌㄠ^ (huoˋlau^)

詞義特指下雨天屋內漏水的現象而言。「雨」字在閩東方言中有「文白異讀」的現象。馬祖話說「雨衣」為ㄩˇㄧ (yˇi),這是「文讀音」。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六月雨 [勿會] 過墿。」意思是說:「六月份的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句中的「雨」為了押韻而念ㄏㄨㄛ^ (hui^) 這是「白讀音」。白讀音也同樣的保留在閩南語之中。

 

例句:

臭徒弟起厝,粲粲新有雨漏。

(學藝不精的笨徒弟蓋房子,光鮮亮麗的房子,下雨天居然會漏水。)

 

  1. 床荐:ㄘㄛㄥˇㄗㄞㄥˇ(tshongˇ tsaingˇ)

馬祖鄉親特指,寒冬時以稻草編的禦寒床墊。因為它由稻草編成,所以,有鄉親將此物寫成「草荐」,錯!這只是詞義接近,而語音完全不符音變條件。「荐」也可以寫成「薦」,《說文解字》說:「荐,薦席也。」「薦,獸之所食草。」由此可見,原本兩字並不相同,後來卻混為一談,這也是古漢語常見的現象之一。但《爾雅》說:「薦,黍蓬也。」《爾雅‧疏》說:「蒿也。」在古文獻中它們也有混淆之例。再如,《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杜預《注》:「荐,草也。古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以天為帷幕,以草地為坐臥之具。這和吾鄉以稻草編製床墊的道理相通。馬祖並非稻米之鄉,只因為漁民需要以稻草紮竹篾絞成竹索供做捕魚工具,因此,稻草在馬祖算是常見之物,這些稻草都是由台灣進口的。數十年前馬祖,經濟條件太差,父母親不可能給嬰幼兒包紙尿布,故冬日早晨,常見主婦曝曬被稚齡孩子尿過床的床荐。等到春天來時,這些稻草就功成身退,鄉親廢物利用,將它當煮菜燒飯的柴火使用。

 

例句:

冬天去睏若無床荐舒,半暝會寒半生死呵(去)

(冬天睡覺時,若沒鋪稻草墊,半夜會凍得半死。)

 

                                          (未完)

馬祖俗諺語珠璣  蜀錘拍兩堛

0

【本義】

一個鈍器打下去,卻同時打到兩糰泥塊。

 

【引申義】

這句諺語的本意是形容「某人辦事能力很強,手腕很靈活。」可是,語言使用日久,它的語意有時會向負面意義引申,反之亦然。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今天,它在馬祖多被用於描述負面的情境,所以,它的嘲諷意味變得越來越濃了。本句諺語的重要意涵是在凸顯「順便」、「順勢」的概念。當某人以便宜的手法做事,居然能同時達成兩個目標時,人們就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之。

 

但是,這句諺語流傳很廣,因為使用的人眾多,故造成語音訛變的機會必然也大,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從前我都以為後面兩字是「兩橛」(ㄌㄤ ㄎㄨㄛㄎ,lang khuok),不僅如此,《福州方言熟語歌謠》(陳澤平編著)也是做如是讀寫。後來聽林宜水先生說「兩堛」(ㄌㄤ ㄆㄨㄛㄎ,lang phuok)之後,我反而心有疑慮。向岳母查證,岳母再三的交代說,是「兩堛」而不是「兩橛」。又趁同鄉聚會之便,將疑慮提出就教耆老,進一步發現使用這句話有「代溝」,因為長輩用「兩堛」,而年輕人都是用「兩橛」,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對於方言語料的選定,我會以多數耆老的意見為準,可是答案確定為「兩堛」之後,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因為「堛」的字義為「土塊、泥塊」,那前面的鈍器名稱能用「錘」嗎?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福州方言熟語歌謠》對語句的解釋是:「處事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見該書p.123)顯然這是對某人做事態度、手腕肯定的讚語。因此,我主觀認為此鈍器應該是「鋤頭」。若是如此,整句話是讚美開墾田地的農夫,「一鋤頭下去能挖起一些泥塊,然後俐落的敲碎它們」。「蜀鋤」與「蜀錘」因為音變而混淆。小小意見謹供參考。(圖1.)

農民墾地。《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農民墾地。《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註解】

1.「鋤」與「錘」的國語讀音不同,但是,在馬祖話中它們的聲母都是ㄊ(th)。

提供俗諺語料的人「三行兩交代」(再三的交代說)的說,最後一個字的讀音是ㄆㄨㄛㄎ(phuok)而不是ㄎㄨㄛㄎ(khuok)。在古漢語之中,因聲母同、近關係而產生同音假借的現象並不少見,所以,對動作和工具的選擇我才做如此推斷。(圖2.)

錘

最後一個字的讀音既然是ㄆㄨㄛㄎ(phuok)而不是ㄎㄨㄛㄎ(khuok),其字形為何實令人費疑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翻查各類字典、韻書,終於找到「堛」,因為無論是字音、字形或字義,都能順應本諺語的情境,這個字在此是唯一能用的漢字。此字國語讀ㄅㄧˋ,是古入聲字之一。它的字義據《說文解字》說:「凷也。」(塊狀泥土)。

 

相較於當代漢語,古漢語的語意使用是很精確的。木柴一截,長度約一尺左右的單位稱「橛」(圖3.),所附之圖偏長了一些。再長一點的木棍單位方言稱「條」。比較粗壯的稱「軀」(ㄎㄨ,khu)(圖4.)

橛
軀
    

【史鑑】

高中國文課本有一篇〈燭之武退秦師〉的課文。這是弱國外交,縱橫捭闔的典範。當初秦晉聯盟伐鄭,鄭國大老燭之武,看準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就見縫插針、遇洞灌水,亟盡挑撥之能事,最後說動了秦國廢盟而去,讓鄭國躲過一場兵災之禍。燭之武的外交手腕,談判技巧,讓自己的國家,站穩了有利的戰略地位。燭之

武「蜀錘拍兩堛」,一者讓本國免於兵燹,同時又瓦解了對方的聯盟。

 

有了「燭之武退秦師」之後才有「秦晉肴山之戰」。以當時天下局勢來說,秦國向東拓展是必然的。魯僖公32年,秦穆公派三位大將「浩浩蕩蕩」的偷襲鄭國。沒想到半路遇見鄭國商人弦高,使偷襲的策略無法執行,大軍只好狼狽的班師回國。為免軍隊空手而歸,就在回程路上,「順便」把滑國給消滅了。拿下滑國是遲早的事,這次若偷襲成功,又佔據滑國,對秦穆公來說,「蜀錘拍兩堛」是「一箭雙鵰」的得意事。但是對「苦主」滑國來說,「蜀錘拍兩堛」卻是罵他「貪得無厭」的負面用語了。

 

【運用】

情境設計。

 

甲:昨暝貽順哥請食飯,我歡喜無際呵。遘伊厝咧才會捌,主客伓啻我蜀隻。

(昨天貽順哥請我吃飯,我非常高興。到他家時才知道,主客不止我一人。)

 

乙:你自家劬!伊蜀錘拍兩堛,奸巧利的儂請客只是代嘴。你固邯吶是真的。

(你自己笨!他工於算計,小氣鬼請客,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你還當真哪!)

 

 

(本則諺語為林元忠校長尊翁林宜水先生提供。開版照片為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敬謝。)

[馬祖方言歌詞] 馬祖勸世歌

0

35年前還在馬祖高中任教時,看到老同事子明兄的二千金玉珊同學的手語表演,舞蹈身段俐落,肢體語言流暢,讓我驚喜萬分。當時內心盤算,如果能找個主題,以「人多勢眾」的姿態,讓學生們同台演出,心想精彩度必定破表。由於適當題目一直沒找到,當時只完成國語版的〈馬祖好〉數來寶(彼時還不鼓勵說方言),由陳德智、鄭祥欽兩位同學在當年「馬祖文藝季」活動中表演,也獲得許多掌聲。直到念完研究所,突然靈光乍現,心想:何不將從前鄉里勸人為善的話語編成唸謠,並搭配手語動作演出,若能因此達到勸善之本意,也算是好事一樁。因此回憶過往,陸陸續續的寫下本文的初稿。

早期馬中同學參加新年遊藝表演
早期馬中同學參加新年遊藝表演

 

大陸女生的手語表演
大陸女生的手語表演
哭嫁
哭嫁

各地方、各教派都有類似「勸世歌」或「勸世文」的文獻,它的目地在「與人為善」。「與人為善」的核心意義是「助人為善」,所以,相關內容適合各階層群眾來信守踐履。年少輕狂曾經是我過去的歲月,所以,無論居家或是上學,總是有聽不完的訓斥或「勉勵」之語。這些金玉「涼」言,有的出自本地俗諺,有些出於長輩當時的暴怒之口。無論語出何典,在當時聽了不過如馬耳東風,但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忝為人師之後,回思過往,一切感念卻盡在不言之中。

 

我是國文教師,有唸過、教過一些長、短詩詞的經驗。個人體會,表達意在言外或空靈境界,絕句體裁是最為擅場;表達沉鬱頓挫之情感,非律詩難以為功。鋪陳事理,唯樂府歌行才能呈現「苦口婆心」的情意。為了遷就整齊的七言句式,和歌謠的押韻特點,內文中某些出自俗諺的語句,必須做些微的改變。因為要疏通句意,致使譯文內容顯得冗長,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敬請讀友諒解。

學唱閩劇

0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今年元宵節,隨幾位音樂人到馬祖采風,觀看近年來風靡島內外的家鄉民俗-坂里白馬尊王「擺暝」與「燒馬糧」祭典。

當夜鑼鼓喧天,鞭炮震瓦,寒風中乩轎靈動狂舞,提燈的隊伍移迤邐蜿蜒,空氣中瀰漫濃厚的煙硝味道;而不遠處即是相對寧靜,沉陷在黑暗中的大海。一邊聲光交錯、瑰麗迷眩,另一邊深沉廣闊、暗黑而神秘。我跟隨繞境隊伍,感覺神明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尋,內心十分震撼。

旅居桃園的馬祖同鄉會,組織閩劇團來馬公演。在馬祖造成萬人空巷,人人爭睹。
旅居桃園的馬祖同鄉會,組織閩劇團來馬公演。在馬祖造成萬人空巷,人人爭睹。

過後,一位音樂人問我,馬祖除了年節祭典敲擊的鼓板樂,是否有傳統絲竹之聲,是否有古老的旋律現今仍在島嶼綿延傳唱?

我一時語塞。

民國38年之前,島上年節喜慶,經常延請原鄉戲班跨海演出,鄰近村落的婦人小孩盛裝出席,有時就歇在親戚家數日半月,只為觀賞福州戲。兩岸分治後,多為閩籍的海保部隊,其中幾位活躍於福州「舊賽樂」戲班的樂師與生旦名角,在島上零星演出過幾齣閩戲。等他們遷居台灣,另組「三山社」閩劇班,除了在小街窄巷,偶而從黑膠唱片傳出沙啞的唱腔,馬祖基本上已經聽不到戲曲之音了。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一直到解嚴前的民國72年,旅居桃園的馬祖同鄉會,曾組織一支閩劇團來馬公演。這支仍以海保部隊樂師指導的業餘劇團,在馬祖造成萬人空巷,扶老偕幼,爭睹閩劇演出的盛況。在山隴演出那場,甚至恭請白馬尊往聖駕親臨,坐鎮戲台正前方。當年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說,每場謝幕,熱情的鄉親從隨古俗,紛紛往戲台扔擲鈔票,五元、十元,他們裝了好幾個麻袋。

近年每次往大陸旅遊,途經泉州、福清、福州、長樂等大小城市,傍晚無事,便會往公園、廟口逛去,總是會見到一群男女老者,或奏南管、或唱閩劇,鑼鼓絲竹樂於其中,非常陶醉,我也非常敬佩家鄉「雲台樂府」諸位先輩,多少年來孜孜矻矻,收集古譜、苦練公演,為尋找島嶼的聲音努力不懈。

70年代初,桃園縣馬祖同鄉會。
70年代初,桃園縣馬祖同鄉會。

前陣子,在網路聽到一曲閩劇「江湖疊」唱腔改編的視頻〈母親〉,唱者是大陸福清「好運來」閩劇團鄭兆開團長。他的唱腔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沉蒼涼,聽著喜歡,就跟著哼唱,這是我第一次學唱閩劇,雖然只是一曲經過簡化、為普及庶民大眾而譜寫的曲段。

今年母親節,適巧在北京旅遊,晚餐多喝了兩杯,趁著酒意,我唱給幾位同行的學生聽。不知是客氣,還是老師的餘威猶存,他們都說母語的唱詞好聽感人。幾句「扁肉」、「油餅」,惹得淚點低的女生們,眼眶泛紅。

閩劇有四大唱腔,我特別喜歡江湖調的疊排。「疊」有疊拍之意,意指演唱的速度。這曲〈竇娥冤〉源自元代關漢卿的名作,故事情節大家都耳熟能詳。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此劇張力十足、扣人心弦,足以擠身世界偉大悲劇之列。包括京劇在內的許多地方戲劇,都將之改編成各自的方言演出。

閩劇《六月雪》其實就是竇娥蒙冤的故事。原視頻的唱者是50年代知名老生洪深,他的唱腔深沈而優美,一板三演,悠遠舒緩,非常感人。

我跟著洪深唱段,依樣畫葫蘆,東施效顰,內行人會說簡直不倫不類。只是年紀大了,很容易被血液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吸引(也可能只是愛現)。我總是嚮往一拉一唱,其樂融融的氛圍。或許能從文字以外的聲音,一唱三嘆,體會先民生活的世界吧!

獻醜了!

唱歌說故事:〈眩 船〉──搭船憶往

0
唱歌說故事:〈眩 船〉──搭船憶往

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把這句話用在形容台馬交通上,似乎也蠻貼切的。即使今天交通船的設備已大幅改善,舒適度的提升,也已昔非今比。但是,肯捨飛機而就輪船的人,應該是少數中的少數。

海島春天易起霧,這是馬祖人的經驗之一。「元宵采風」之旅,連續幾天受困,海路一票難求,這是可預期的事,只是連坐票也賣光光,真的令人感到意外。幸運的登上船,沒想到,卻因為某些因素,交通船半夜還進不了基隆港。因為這次航行延誤,讓我想起當年搭船的痛苦經驗,所以,就在鐵板旅店寫了「搭船」、「暈船」的大綱。一邊寫一邊回憶,許多「往日情懷」又不斷的飛到眼前。

我當學生時代,是馬祖執行「戒嚴令」最嚴格、最徹底的年代。平日安分守己的人,絕對感受不到相關律令的存在。只有在往返台馬搭船時,才體會到它對鄉親的生活帶來不便與困擾。本來台馬交通一個月有4個航班,後來減為3航次。住在大台北地區的鄉親,搭船前須持「出入境證」,前往大龍峒的「外島服務處」辦理登記手續。然後士官長會告訴你一個可能開船的日期。其實事情久了,憑經驗也會推估出開航的日子。雖然如此,接下來幾天,仍然要三不五時的打電話問。問的時候不能直接了當的說:「今天會開船嗎?」否則,不是吃「排頭」就是電話被掛斷。因為怕敵人竊聽而洩漏軍機,所以,都得迂迴的說:「*月*日火車開不開?」「明天要不要會?」…等。年輕的朋友聽來會覺得很滑稽,可彼時氛圍大家都覺得「理當如此」。馬祖有不少姓名帶「官」的人,當時有一則笑話,某位長「官」鄉親,當他報出姓名問船期時,故意把前兩字說含糊一點,把「官」字說嘹喨一些,結果騙到老芋仔一聲:「長官好!」

如此欺敵方法,總覺得有些拙劣。開航時日雖然保密,但整個基隆市民無人不知。因為補給艦停靠在碼頭,運補的軍車、大卡車及勤務人員進進出出的,碼頭腹地也極為繁忙,這些「天機」早就洩漏殆盡。所以,當天計程車隊、水果攤商,都是不請自來的。我曾經估算過,搭船這一天,上午大約八點從台北出發,到達基隆金馬賓館排隊領船票。……街頭晃蕩閒逛……。下午三點往碼頭集中,通過五道「聯檢」關卡,包括一次以金屬探測器的感應,若受檢的行李發出嗡嗡聲響,則須打開接受憲兵仔細「搜索」。進船艙時做最後一次的「驗明正身」。登陸艇海上航程至少16小時,前後相加,大概得耗上一整天。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民國60年以後,有了「5」開頭的AP艦加入疏運之後,搭乘的舒適度是提升了不少,但是在海上搖晃總是不舒服的。

AP艦。拍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AP艦。拍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同是天涯淪落人」,搭上船就不避諱男女了,大家就乖乖的,和船身成平行狀態躺著。老實說,有得躺已屬萬幸,其他事只好將就將就了。冬天搭船最怕中途起來上廁所,尤其在海峽浪湧的時候,一切的痛苦經驗都如歌詞所寫。補給艦的旅客「專用」廁所是設在船頭兩側。男生可「隨遇而安」,女生則比較麻煩,大家都是能忍則忍,能憋就憋,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起來冒險攀爬「就定位」,因為人一離開,後面的人就會「自動補位」,所以,「臥鋪」只好請旁邊的人代為看著。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船頭是顛簸搖擺最猛烈的地方,蹲在簡陋的糞坑上,手要抓緊拉桿,否則劇烈俯仰,會有頭下腳上、倒栽蔥的可能。吐到最後,只剩淒厲的乾嘔聲,全身虛脫、頭冒冷汗、……,即使高級蘋果滾到腳邊也沒力氣去撿,……彼此感覺大家都是會說話的「豬」。暈到最高點,「再也不回鄉」的毒誓就脫口而出,不過,這是失信最多次的海誓山盟。

接駁情景。翻拍自《時空寄情》。
接駁情景。翻拍自《時空寄情》。

在搭船的過程中,最辛苦的莫過於東莒鄉親。家住南竿的人早已回到家了,而往來莒光、南竿之間的接駁船「安勝輪」,或許還沒出發。東莒人自我解嘲說:「大船換小船,小船換馬達,馬達換舢舨,最後走跳板。」因為莒光鄉親要轉搭安勝輪到青蕃(青帆)港,東莒旅客得再換乘「莒光號」馬達到猛澳,莒光號「搶灘」時,船舷右側靠著小舢舨,小舢舨的尾端架著厚木板連接沙灘,旅客走在上面,得由港指部弟兄攙扶著踏上陸地。

俗話說:「回憶是甜蜜的。」這句話未必全然能被接受,因為搭船的「過去事」令我餘悸猶存。歌詞寫來輕鬆逗趣,但是,對馬祖老鄉親來說,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既然內容是輕鬆逗趣,將來以〈蓮花落〉、〈數來寶〉或福州特有的〈評話〉腔來呈現,敝帚自珍的認為:「應該還不錯。」

唱歌說故事〈彼岸花之戀〉──兼說馬祖婚嫁瑣事

0


(國語歌詞)
秋陽下,
碧山青。
黃葉地,
晚風起。
牽絲花瓣向藍天,
孤挺逆風草萋萋。

(
副歌1)
波紋映海堤。
彼岸花,
紅在荒野、在峭壁。
海峽路斷千帆急,
眾英雄,來島嶼,
中州花果且飄離。
(副歌2)
東山迎晨曦。
彼岸花,
紅在彼岸人心底。
雲山萬重音訊稀,
同林鳥,羨比翼,
總盼花葉能相倚。
秋陽下,
碧山青。
心不變,
情不移。
憑欄無語對晚霞,
秋水連波盼歸期,
盼歸期。

今年元宵節我們到馬祖做民俗采風,原本規劃的行程是三天兩夜,後來因為春霧籠罩海島,使一行人在馬祖又多住了兩天。過程中,大夥曾雨中漫步於鐵板沙灘、潘府高歌以及旅店「夜譚」。名製作人馗哥戲做〈彼岸花之戀〉圖像,畫面之精美,大家看了樂不可支。(事見宏文大作:〈鐵板燒搖滾老男團〉。《馬資網》2019.2.25)

 

歌曲以「彼岸花」為名,那是因為它是馬祖的縣花,由歌詞字面來看,是寫一位小姐對自己婚姻的憧憬(或怨嘆)。然而文字背後所表達的文化意義,是有必要讓年輕的朋友稍做瞭解的。歌詞中的「彼岸花」不一定真有其人,但泛泛來看,這朵花又好像普遍存在於馬祖社會中。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來此,這是馬祖發展的轉捩點。此時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不同的生活方式相會於此,所發展出的喜事或悲劇實在無法細數。以男女情感來說,你情我願、兩情相悅,這本是一段烽火佳話。只因為身分不同,再加上民風保守的關係,起初都得做某種程度的隱忍。當時兩岸對峙,政府曾在列島佈下重兵。為了鼓舞士氣,有關單位徵調未婚少女,經歌舞訓練後做勞軍表演。這些能歌善舞的妙齡姑娘,當然是年輕、苦悶、壓抑的官士兵追求的對象。有些情感處理不當,最後就以悲劇收場,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國軍剛轉進時,軍民之間的互動是頻繁的,男未婚、女未嫁,發展出戀情是極正常的機會。可偏偏馬祖有童年訂親的習俗,許多紛擾也因此而產生。為了杜絕民怨或避免發生重大風紀事件,軍方下達幾近「恐嚇」的軍令說,「若娶馬祖小姐,必須住馬祖至少18年。」軍令如山,這下可嚇死許多台籍「寶寶」!當時的軍公教人員結婚,須層曾申報,經長官批准後方得成親。所以,有情人未成眷屬之前,交往的美事,能隱則隱,其他的事也只能等退伍後再說了。但世事可料,退伍後常發生「非典型兵變」,看在旁人的眼裡,這也是蠻「正常」的。當然,能修成正果的例子也是有的。

圖1.傳統的花轎。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1.傳統的花轎。王榕樂先生提供。

傳統的馬祖雖是窮鄉僻壤,但禮儀習俗與閩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以紅、白事來說,繁文縟節的程度是令人咋舌的。雙方議婚時最重要的話題是聘金的支付。原則上女生壹歲兩千元或壹兩黃金,兩歲四千元或二兩黃金,隨女生年齡而遞增,但是超過二十歲則每歲以兩千遞減,黃金同之。當時黃金價賤,老鄉親稱它為「死寶」(ㄒㄧˊㄅㄛ+,siˊβo+)。由於聘金是一筆龐大的費用,故也有人家以稻穀之擔數為聘禮,同時也發展出「上半禮」、「下半禮」的規制,這是「分期付款」的準契約行為。能突破習俗窠臼的族群,只有隨政府來此的「流亡儂」了(ㄌㄧㄨˇㄨㄛㄥˋㄋㄛㄩㄣˋ,liuˇuongˋnoyngˋ)。他們絕大部分是公教人員,在本地有一定的社經地位,甚至被視為上流社會的成員。他們是單身漢,結婚後變成夫人的她,可不必侍奉公婆,也不需要處理姑嫂妯娌的問題,有時候娘家的經濟靠此姻緣翻轉。所以在交往階段,就深受鄉里或手帕交的羨慕與祝福。

 

婚期商定後,環境好的家庭,待嫁女兒會擇一適當時間,由媽媽帶領來台辦嫁妝。這個行動馬祖話說「辦含嫁」(ㄅㄟㄥˋㄏㄤˇ兀ㄚˇ,peingˋhangˇngaˇ),這是個古老詞彙,憑我的直覺推測,它是正在逐漸弱化、流失的語彙,因為我問了十位和我年齡相仿的鄉親,居然無人知曉它的意義,我頗懷疑它是「辦行嫁」之音變。來台辦嫁妝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基隆,另一處是北市的後火車站、圓環、萬華一帶,這裡是古老的社區,但也是生命力強韌、傳統行業最集中的地方。我對這裡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為與父叔輩生意往來的中盤商多居住在此。某一年,我陪家母到延平北路催討蝦油帳款。也曾陪家父和叔叔,到迪化街找福州鄉親面議蝦油的批發價格……。欣芸老師「有閒來坐」中的〈富賈與苦力〉和〈艋舺〉兩個單元,正是介紹此地市井小民謀生的活力與榮景。尤其在配樂方面,添加了馬祖人並不陌生的「鼓板」樂,不僅使節目的親切感倍增,同時也體會到,向上蒼祈求安居樂業,是人心同理的願望。

 

學名為紅花石蒜的「彼岸花」,花瓣攏聚如傘,整朵花外觀似龍爪,又像螃蟹之多腳,故馬祖人俗稱它為「螃蟹花」(ㄇㄤˇ 兀ㄝ ㄨㄚ,mangˇnge ua),馬祖的野生品種都是紅色的,花期是在夏天。小時候眼力好,在學校(今縣議會)這頭往東瞧,楊前縣長家的後方,「摩天嶺」石叢下到處可見到它的蹤影。它的花和葉不會同時出現,個別來說,直桿挺立、隨風擺動的樣子,容易有孤特卓絕的感覺。故我創作時,以此特點做「分隔」的抒情和「重聚」的祈使。首段的「牽絲花瓣」本做「千絲花瓣」,因「千絲」只是外觀誇飾形容,略顯刻板,不如「牽絲」既能描述形態,也能表達「牽掛」和「懸念」的愁緒。一得之見,謹供參考。

圖2.彼岸花。
圖2.彼岸花。

本首曲詞創作於「馬祖元宵采風」之後。事隔三個月,期間也陸續的寫了三首歌詞。小作品雖然完成了,但內容仍不時的受外在的「觸發」而做刪修。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第一單元,由南港傳統製茶業「出發」。這個內容,很自然的讓我聯想到我家釀酒事。接下來,迪化街舊社區的場景,也一樣引發我回憶過往。因為音樂的演奏,同時結合了影像的呈現,不知覺就遙想當年陪長輩在大稻埕一帶走動,到萬華「天福」老闆家做客,……父母親凡事好奇而且每事問的情景。如今,雙親已離世多年,陳年往事也已行遠,惟大人們的謦欬言談,仍在記憶之中。

說說唱唱:〈馬祖釀酒歌〉

0

 

「唱歌」與「說話」一樣,都是要表達心中某一個概念。所以,「歌中有事」,而故事中也一樣有歌。它能「娓娓道來」如曉風楊柳,必要時也能「激昂悲壯」如易水荊軻。有歡樂、有悲傷、能有激情、也會有憤慨,端視所要表達的意象而定。觀賞了李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演出之後,我的啟發特多。〈有閒來坐〉,是以十把不同的椅子,說不同的庶民故事。並且用彩色照片、影片和黑白相片做今昔對比,讓觀眾的思維,能快速的進出時光隧道,做回憶、做緬懷。台北,掐頭去尾我也住了三十多年,沒想到,許多塵封已久的往事,卻因為一場音樂會被成串的牽出。

 

高中畢業時,全班有一半的同學搭乘「雲台輪」來台灣。辦妥進住「台北學苑」的手續之後,當天晚上,由識途老馬帶領著大夥,以朝聖的心情到圓環夜市和中華商場添購行頭,第二天所有人都把制服給扔了,但即使換上新裝,仍然感覺「土」,因為我們只接馬祖「地氣」。購物時,都是用馬祖話商量對策以免被「宰」。有一位鞋店老闆對我們說:「這麼年輕,福州話居然說得這麼好。」……同學初到台灣,感受到水果的價廉物美,有四位同學在台視附近夜市合購一顆西瓜,然後各取四分之一,邊走邊吃,老遠看去,如同戴著瓜皮面具。……年輕人飯量大,為了填飽肚子,我們租到台大、師大附近,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方便前往學生宿舍餐廳吃平價的飯菜。……鄭州路的牛肉麵居然比龍泉街「俗擱大碗」。……這些往事我還能如數家珍。

 

我很幸運,出生於民國38(1949)年之後,沒經歷過大撤退的慘況,但卻看過因民生凋敝、引發鄉親離鄉背井的無奈。「管教養衛」的氣氛,讓我們的生活處境是緊張而嚴肅的。在如此時空背景裡,發生在週遭的悲歡離合故事是難以細數的。我曾經想過,若彙聚這些故事,那它不就是馬祖的《一千零一夜》!把所有鄉親用韻文寫的家鄉事收集成冊,那就是馬祖的荷馬《史詩》了。這些經歷是咱們馬祖人所獨有的,我們不應該將它遺忘。

 

成長在戰地政務年代的我,看多了勞軍團的藝文演出,那些大型的歌舞表演,引領著滿堂歡騰的場面,總令我念念不忘。從前杜甫很自豪的說:「詩是吾家事。」 因為他也是文臣儒將之後。馬祖實施戰地政務之前,家父兄弟是釀酒的,後來酒權雖被強徵公營,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不時聽到父母談到釀酒事。這只是我所知道的眾多雜事之一。古人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先後,則近道矣。」今天我就把最熟悉的「我家事」做「說故事」的開端。

 

〈馬祖釀酒歌〉的音樂設計,是採「說說唱唱」的方式演出(尚未譜曲)。「合唱」部分因為有旋律做輔助,所以歌詞押韻採用較寬的「四聲通押」,至於「道白」部分,盡可能每一段一韻到底,讓聽覺感到和諧順暢。文字下方加橫線者,表示節奏一拍說完。由於詞文頗長,所以未加羅馬拼音,好在有附音檔,近似音的辨讀還不致於太困難。內容除了有一些小故事之外,更有釀製方法,可供大家做參考。

 

首段為總論。馬祖家庭私釀老酒,都是選擇初秋時節進行,這是基本常識。第四句寫「偷做」心情,相信這是鄉親特殊的記憶。

圖1.糯米飯待涼。
圖1.糯米飯待涼。

 

圖2.將糯米飯糰鬆開。
圖2.將糯米飯糰鬆開。

 

第二段說水和糯米的比例。水越少,成品酒精度越高,大致來說,10斤糯米對12斤的水量最為理想。至於為何要加「白麴」,爸沒說,媽沒講,我只是照實記錄而已。我猜想,家大人或許也不知其所以然,因為這是代代相傳的事。

圖3.紅麴調水。
圖3.紅麴調水。
圖4.調上紅麴的糯米飯。
圖4.調上紅麴的糯米飯。       

第四段說明軍管時期的糧食政策。戒嚴時代,為了消耗戰備米糧,軍方就管制台灣白米進口。為了保障酒廠的老酒銷路穩定,所以嚴禁民間私釀老酒。嚴禁私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糯米的流通。因此,從前的馬祖,只有在民俗節日時,才按各家戶的人口數來配給。諸多不合理的措施,在當時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

 

釀造老酒須先蒸熟糯米。馬祖房子冬冷夏涼,被譽為會「呼吸」的屋子。各家蒸糯米時,糯米飯的香味早已「透牆」而出,甚而四野瀰漫。鄰居聞香皆心照不宣,可是若有人去檢舉,那公部門就不得不辦了。

 

「生紅」和「老酒」是相對的名稱。釀酒用的水是井水,沒有煮過。第一道濾出的酒顏色非常鮮豔,這叫做「生紅」。因為沒有沸騰過,所以,體質不好的人喝它可能會腹瀉,而且它無法通過炎夏的考驗,容易變酸。將「生紅」裝盛酒罈中,週邊圍繞穀殼,點火燒烤,經過這個程序方能稱「老酒」。「老酒」才可以「過夏」(ㄍㄨㄛˋ ㄏㄚ^,kuoˋha^)。請注意,燒烤時溫度不能太高,否則麴菌會凋亡。兩岸路斷之後,稻殼毫無來源,老爹偶而私釀一點自用,我看都是在爐灶上隔水炊蒸。

 

馬祖傳統習慣,大小宴席各家只能一人出席,夫妻同行的,那是「新人類」時髦的作風。有一些潛規則是順應時代背景發展出來的。餐會上一人一份的食品可以帶走。在物資貧乏的年代,塑膠袋被視為珍品,大家都是用四角打結的手帕提菜回家。所以,詞文中我用「手巾囝包」,就是當時的實況白描。

 

有人住的地方就會有故事。在大千世界裡,人來人往之際,有時和陌生人四目相對,內心會突然產生剎那悸動。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有時會感覺似曾相識。眼前新出現的某件事,卻感到是某次夢中情節……。這些奇特的經驗,也許就是「緣份」,把它寫(或記錄)下來吧!「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說不定將來有一天,它真的有用。共勉之。

(開版照片為賀廣義老師拍攝,內文釀酒照片為曹祥官課長提供,特此致謝。)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