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5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0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去年和學界幾個老朋友做了一趟馬祖之旅,他們品嘗馬祖風味餐之後,個個讚不絕口,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除了告訴他們吃的方法以外,有故事可說的食材也盡量分享。當下我心裡盤算,何不寫一首和「馬祖美食」有關的歌謠,用以推廣家鄉飲食。想到的事就要去做,做了一定有成果,今天就用方言、國語寫馬祖庶民生活歌詞各一首,和大家分享之。

 

馬祖美食的歌詞分三段進行,有兩個地方用「划拳」的吆喝聲來串連,目地是希望增加聚會的熱鬧氣氛。最後再以政令宣導做結,希望做到「喝酒不開車」的好酒品境界。另外,上週貼出〈馬祖農事歌〉後,朋友之間反映還不錯,所以,再貼一首國語的〈四時農家樂〉,希望大家會喜歡。

 

 

 

〈菜出來了,灴啊!〉

(馬祖方言歌詞)

 

儂客讓蜀讓

(客官,請讓一讓)

倪囝快行走

(孩子們,快走開!)

此刻出菜了

(馬上出菜啦!)

灴呵!

(小心燙啊)

灴啊!

(小心燙啊)

 

 

紅糟炒飯先墊底

(先吃紅糟炒飯,把肚子填飽)

以免酒醉比擺擺

(免得空腹喝酒,醉了走路搖搖晃晃的)

拍生紫菜加糖醋

(加了糖醋的涼拌紫菜)

台灣有錢無內買

(台灣有錢買不到)

白巾魺丁香炒辣椒

(白巾、丁香炒辣椒很好吃)

食魚著食魚嘴 [卑頁]

(吃魚要吃魚的臉頰)

白菜魚麵燜炸魚

(大白菜和魚麵、油炸魚燴煮)

食遘盤盤伓使洗

(把整盤吃得乾乾淨淨的)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1. 辣椒炒小魚乾。

 

 

螃蟹一,腳八個

兩頭尖尖這麼大個

眼一擠、脖一縮

爬呀爬呀過沙河

 

 

番囝蔥番椒炒蒲蠃

(洋蔥、青椒炒笠螺)

糖加老酒燉薑母

(用砂糖、薑片溫老酒很對味)

殼菜是馬祖威而鋼

(淡菜好吃又能壯陽)

老公疼老嬤大腹栳

(保證夫妻恩愛生娃娃)

鮮的花蛤飀飀炒

(新鮮的花蛤要用猛火快炒)

鰻魚乾配酒正正好

(鰻魚乾下酒真是人間美味)

老酒線麵紅糟雞

(酒糟麵線加一些馬祖老酒,風味絕佳)

鹹餅胳蠣馬祖漢

(繼光餅夾牡蠣煎蛋,算是馬祖漢堡)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2. 糟炒花蛤。

 

 

漾啊手  來食酒

(拉拉手,來喝酒)

吹蜀拳  做朋友

(划一拳,交朋友)

哥倆好  一對寶

(國語)

三杯酒下肚

(國語)

看看誰先倒

(國語)

 

 

魚丸做好先煮熟

(魚丸的成品都是已煮熟的)

馬祖燕丸肉包肉

(燕餃的外皮是豬肉捶打成的,故稱為肉包肉)

鼎邊抆扁肉食伓捌飽

(鼎邊糊、餛飩百吃不膩)

葛粉包龜桃使番薯

(地瓜餃、龜桃包都是地瓜做的)

海苔蘿蔔喜相逢

(國語)

佛手下酒有樂趣

(國語)

排骨著輸打糟鰻

(排骨的口味要輸給紅糟鰻魚)

馬祖請儂客亶亶魚

(馬祖人請客,吃的都是海產)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3. 紅糟鰻魚。喜宴上的紅糟鰻魚,有時會灑上白糖。

 

 

馬祖陳高紅不讓

微醺卡啦ok好歡唱

 

慢  慢  慢…

等一下、等一下

我想起來了

還有一道菜還沒上

芹菜螃蟹芙蓉蛋

 

三杯通大道

一醉解千愁

 

喝酒不開車

開車不喝酒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4. 清炒芙蓉蟹。

 

 

 

〈四時農家樂〉

(國語歌詞)

太陽東昇照山頭

露珠晶瑩掛樹梢

鋤頭扛上肩

鐮刀握在手

成雙蝴蝶草上飛

無波海面點沙鷗

晨光無限好

勤耕樂逍遙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5. 春耕。王詩民校長提供。

 

萬里無雲日當午

汗珠如豆滴下土

斗笠搧涼風

清茶能消暑

百花慵懶炎陽下

原野無踪避秋虎

斜靠樹遮蔭

疲憊盡消除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6. 拔熬煮茶湯用的清草。

 

夕陽殘紅落山崗

彩霞滿天晚風涼

荷鋤山徑歸

倦鳥歸巢忙

回望辛勤種植地

蔬果收成換錢糧

把酒且調弦

高歌喜洋洋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7. 歸程。王詩民校長提供。

 

上弦彎月照中天

刺骨寒風塵撲面

四季收成好

勤奮靠心念

拈香謝天又祭祖

光明風燈掛屋簷

臘鼓聲聲催

歡樂慶豐年

 

分享馬祖庶民生活唸謠兩首
圖8. 高掛風燈。

馬祖農事歌

0

〈馬祖農事歌〉是我最近定稿的創作。前幾年寫了〈馬祖漁歌〉,以輕鬆的筆調,寫馬祖海產及漁家生活瑣事,發表之後,頗得迴響。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還把它收在繪本《我家的冰箱在海邊》書的附錄中,讓我與有榮焉。今天再將〈農事歌〉定稿,希望大家能透過這兩首作品,略知馬祖漁農之家,在生活上的喜樂與辛苦。

 

創作此類作品,必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牛角曾經是馬祖最大的漁村,當初寫〈漁歌〉時,腦海所浮現的畫面,盡是熟悉的景象。另外,牛角的六間排,這是以農耕為主的小聚落,在從前年代,此處有旱地和水田。隨季節更替而出現的植物與昆蟲,常把大地妝點得生氣盎然。這兩首念謠,描寫的雖然都是馬祖庶民,但是,〈農事歌〉的節拍型態稍稍複雜一些,也因為如此,念起來感覺更圓轉,也更流暢。

 

依慣例,( )內的標楷體紅字是國語的翻譯,主文詞彙下有加橫線者,表示要快速的念成一拍。

 

馬祖農事歌

馬祖方言歌詞

 

正月喜神降凡間,

(正月春神下凡來到人間,)

烏尾鳥轉來飛滿山;

(燕子回來滿山飛舞;)

做園家私準備好,

(農作的工具準備好,)

天頂日頭紅丹丹。

(春暖時節紅日正當頭。)

 

二月風絲吹過嶺,

(二月陣陣微風吹過山嶺,)

春水土軟好掘町;

(春季泥土濕軟方便墾田地;)

火烌做料割韮菜,

(灰燼可供韭菜當肥料,)

麥蔥豬油渣胳鹹餅。

(光餅夾野蔥、豬油渣令人垂涎。)

圖1.農耕。王詩民校長提供。
圖1.農耕。王詩民校長提供。

 

三月馬祖雨盪盪,

(三月馬祖春雨綿綿,)

門嘴園坂莫嫌嫩;

(別小看門前那一小塊園地;)

栽菜栽豆栽辣椒,

(它可以種菜、種豆子、種辣椒,)

園壁裡水窟栽芋卵。

(園地內側水池還能種小芋頭。)

 

四月蕹菜栽堘中,

(四月空心菜種在水田中,)

崽囝搦黃蜱養水缸;

(頑皮鬼抓青蛙養在水缸裡;)

依嬤去舀水黃蜱蹠,

(奶奶去舀水青蛙蹦出來,)

面驚褪料罵囝孫。

(嚇得她面無人色的臭罵兒孫。)

圖2.芋頭。
圖2.芋頭。

 

五月洗粽箬學裹粽,

(五月洗粽葉學包粽子,)

捭著雞啄菜鹽蜀甕;

(拔野菜醃漬鹹菜存在甕裡;)

天熱嘴厚飯無力底

(天氣熱食慾欠佳飯吃不下,)

半幅炒米配草軟。

(半塊爆米花配石花凍。)

 

六月日火曝墿灴,

(六月酷熱的太陽把路曬得發燙,)

瓠棚下涼風日長長;

(漫漫長日只能在瓜棚下乘涼;)

半暝擔水沃管瓜,

(半夜起來挑水澆冬瓜,)

管瓜勃大使力扛。

(冬瓜成熟就可用力扛回家。)

圖3.洗粽葉。
圖3.洗粽葉。

 

七月蠶豆收蜀囷,

(七月蠶豆收成收一大堆,)

冇粟養豬養鴨雄;

(空殼的穀粒用來養豬餵鴨;)

依嬭山頂討柴轉,

(媽媽山上農作撿柴火回來。)

頭上斗笠插楚蓉。

(戴在頭上的斗笠插滿了野果。)

 

八月做旱揢水 [目英],

(八月枯水期大家守著水源,)

蜀晡尺蹠無眠睏;

(整夜驚醒睡不安寧;)

馬祖缺水著栽金瓜,

(缺水的馬祖應該種南瓜,)

七蔥八蒜先拍算。

(七月種蔥,八月栽蒜要計畫周詳。)

圖4.蛇莓,又稱「龍吐珠」等。
圖4.蛇莓,又稱「龍吐珠」等。

 

九月芹菜勃直直,

(九月園裡芹菜長得又高又直,)

骹踩園畷逐逐日;

(每一天腳踩園畦在工作著;)

趁錢養厝讀書少,

(為了賺錢養家,以致於少年失學,)

只學啦粗字看黃曆。

(只學會幾個大字,方便看《農民曆》。)

 

十月馬祖天氣涼,

(十月馬祖天氣漸漸涼了,)

做種的菜籽掛蜀牆;

(蔬菜種子掛滿牆壁;)

海咧鰣刺馬鲛鯧,

(海產珍饈是鰣魚、馬鲛魚和鯧魚。)

輸我芋鴨菜頭羊。

(哪能和芋頭鴨、羊肉燒蘿蔔相比呀。)

 

圖5.曬蔬菜種子。
圖5.曬蔬菜種子。

 

十一月骹手生凍疙,

(十一月手腳長滿了凍瘡,)

北風達骨 [石蔡] 番薯米

(在刺骨的北風中刨地瓜籤;)

葛粉菜頭絲做龜桃,

(地瓜粉、蘿蔔絲可用來做「龜桃」)

當碗做面前做歡喜。

(它可以當供品,作禮品使人神皆歡。)

 

十二月依婆頌棉襖,

(十二月阿婆穿著棉襖,)

牆角曝日頭搦虱母;

(坐在牆角曬太陽,同時抓蝨子;)

芥菜煮雞食有補,

(芥菜雞湯是補身聖品,)

紅斗絡歲飯年年好。

(用紅斗裝盛「歲飯」祈求年年平安。)

圖6.絡歲飯紅斗。賀廣義老師提供。
圖6.絡歲飯紅斗。賀廣義老師提供。

 

(開版照片為李寶玉先生提供。桃園八德牛峰境鼓板大隊演奏神情。)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0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福澳村林宜水先生,長年為家庭生計而奔波。青少年時代,即已入社會拚搏,故人生閱歷極為豐富。閒暇之時,與哲嗣元忠校長攀談,珠璣俗諺往往隨口而出。元忠校長每有所聞,立即來電告知。長年下來,累積語料的數量難以計數,今後將改變以往的敘述方式,把最重要的部分呈現出來,讓鄉親方便瞭解諺語的內涵及用法。

 

一句諺語,流傳途徑不同,故文字容許有些微差異,只要是趣味性不變、且能充分達意,都應該被尊重的。

  1. 蜀儂疼蜀儂,黃蟻疼糞蟲。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人人都有疼愛的對象,螞蟻愛沾黏糞蛆。

 

【引申義】

形容臭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狼狽為奸的做盡壞事。前後兩句話並沒有因果關係,因為第一句話可用在「正面」敘述,也可以用再「負面」場合。但是,當看到下一句時,才恍然大悟,兩句話是意思是平行並列的。所以,這兩句話應重新翻譯成:這些人物以類聚,結夥幹盡壞事,就像螞蟻愛沾黏糞蛆一樣。請注意,「物以類聚」本來也是中性詞,原意為:相同的人或事,會聚集在一起。本身並無價值判斷,但今天多用在形容壞人群聚的現象。

 

【註解】

1.「疼痛」是日常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語彙。.但是《說文解字》有「痛」無「疼」,「疼」是後出的文字。若以福州話的音義條件來說,「ㄊㄥˊ愛」的ㄊㄥˊ用「痛」更為切合。因為「痛」是陰去調的字,馬祖方言讀起來像國語的第3聲。何況,「痛」另有:悲壯、積極、強烈、勇猛…等字義,如,「痛飲黃龍」…等。今天本諺語我用「疼」字,那是遷就社會俗用而已。

 

  1. 黃蟻:螞蟻。這個昆蟲因閩東地域不同而有異稱,只有福州人說「紅蟻」,所以,早年福州學者指導馬祖編的母語教材—-《福州語》,書中稱螞蟻一律用「紅蟻」。其他地方如,長樂、福清、永泰、寧徳…等地,都是說「黃蟻」。(見林寒生,《閩東方言詞匯語法研究》p.47。)

 

【運用】

情境造句:

總款儂無書中講,老儂講:「蜀儂疼蜀儂,黃蟻疼糞蟲。」是好囝絕對 [勿會] 共痞囝調蜀堆。

這種人我實在無言以對,耆老說:「物以類聚,臭味相投。」若是好人,絕不會和痞子混在一起。

 

情境造句中我用「調」字當動詞,它本就有調侃的意味在內。

 

  1. 花看顏色,儂看品德。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看花要看它的顏色,看人要注意他的操守。

 

【引申義】

形容看人或論事,要注意關鍵點。前後兩句話沒有因果關係,前一句話只是供下一句做押韻的韻腳而已。花的顏色是外在的呈現,而品德是內在的修為,然後表現在外的舉止。使用這句俗諺語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別以為創作此諺語的人是在鼓勵人重視外表,若是如此,那就誤會大了。

 

【運用】

情境造句:

敆社會趁食著顧名譽,你總無無聽講,「花看顏色,儂看品德」這句話啊。

在社會上謀生,一定要注意聲譽,你難道沒聽說過,「看花要看它的顏色,看人要注意他的操守。」這句格言的道理嗎!

 

  1. 億億億億,養遘無主意。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單身漢的億億,一人賺錢一人花,居然還養不活自己。

 

【引申義】

本句話是負面用語,完全用於嘲諷。對親人用此語,多半是出於無奈,或愛之深責之切。若是出於旁人之口,多半是不懷好意的風涼話。

 

【註解】

「億億」是人名,所以在其下加私名號。

 

【運用】

情境造句:

這隻單身哥使錢使無快,趁蜀千都著使千二,未遘月底就遞世借錢。悽慘啊!億億億億,養遘無主意。

這個單身漢花錢無度,賺一千都要透支兩百,月底前就到處借貸。可憐哪!自己養自己都養不活。

 

  1. 乞食講評糷,講遘蜀身汗

林宜水先生提供的四則諺語淺析

 

【本義】

身無分文的乞丐,說起攤派出資飲宴時,居然也能說得大汗淋漓。

 

【引申義】

形容毫無能力的人,居然也能把道理說得天花亂墜。這是一句非常生動且調侃至極的戲謔語,詞義類似國語的「畫餅充飢」、「自得其樂」、「苦中作樂」…等。字面上是說,一文不名的乞丐,靠想像也能繪聲繪影的描述出觥籌交錯的場面。滿足是滿足了,但是那只是畫餅充飢、自得其樂而已。真的肚子餓了,還是得拿起「打狗棍」繼續出外乞討。

 

【註解】

評糷:分攤資金來聚餐。「評糷」即俗稱的「打平伙」,無論是貧苦歲月,抑或富裕年代,它都是令人興奮且期待的事。因為過苦日子的人,巴望獲得一餐飽足;而生活無虞的人,期待透過聚會的歡樂,讓身心能得到調劑。所以,有「評糷」的機會,當事者一定會樂不可支的。尤其是在物力維艱的社會,日子過得單調,能夠有「聚餐」的能力和場合,那一定會羨煞周邊的所有人。

方言是社會底層的語言,因此,難免會有「有音無字」的現象。很多人會把它寫成「拍濫」。但「拍濫」並非本字,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就是以它的讀音來記錄語言,這是找不到本字所做的權宜之計,這也是方言工作者感到最無可奈何的地方。

 

【運用】

情境造句:

蜀身無蜀片錢,也曲許洋鼓洋號講買厝。正正是「乞食講評糷,講遘蜀身汗。」

一文不名的人,居然高調的說購屋心得。簡直是乞丐討論聚餐,個個說得汗流浹背,自得其樂的。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5)

0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5)

  1. 假三馬:ㄍㄚˇㄌㄤˋㄇㄚ+,kaˇlangˋma+

詞意:造假耍賴、耍詐自肥、用不正當的手段佔人便宜。本詞彙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寫做「加三碼」,馮愛珍《福州方言詞典》也是如此,但馮書在前兩字的下方加圓圈,這表示「無本字,只好用同音字暫代」的權宜做法。

要想理解本詞彙的正確寫法,必須從古代的教育理念說起。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全人格教育是以「六藝」為基礎,其中「射」、「御」是類似現代的國防體育,鍛鍊體魄是主要目的。古人在射箭比賽時,「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篇)這是「射禮」,描述勝負已定,執行賞罰後所表現的謙謙君子風度。但是競爭過程卻是很激烈的。儒家另有「投壺禮」,兩者都是如家「講論才藝之禮」。詳細情形可參閱《禮記‧投壺》,其中有一段記載:「順投為入,…請為勝者立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投壺時,矢完全入壺才算投中,…請為勝利者樹立「馬」作標記,擁有三馬的人即為勝方,輸的要罰酒向「馬」數多的一方表示慶賀。為何要以「立馬」表示勝負記號呢?根據古人的說法:投壺和射箭一樣,都是以習武為目的的,而「馬」又是將帥騎乘座具之一,故為象徵勝利而設計此遊戲規則。

所以利用不誠實的手法,偷偷的豎立「馬」的數量,借以扭轉劣勢的行為,應寫成「假三馬」才是。「馬」後來被廣泛的用在划拳及賭局之中。清朝翟灝《通俗篇‧籌馬》說:今俗猜枚之物謂之「拳馬」,賭博者以物衡錢謂之「馬子」;交易者以銅為法,衡銀輕重,謂之「法馬」,皆屬計數之意。可見今之「籌碼」「法碼」等都是後來的寫法,也都是由古代「立馬」表輸贏的文化演變來的。

例句

秤斤著當行啊,者隻老闆手野飀,蜀無注意就乞伊假三馬去。

(秤重時要注意,這個老闆手法很快,稍不注意就被他佔了便宜。)

 

  1. 變馬法:ㄅㄧㄢˇ ㄇㄚ ㄏㄨㄚㄎˊ,piengˇma huakˊ

詞義為:魔術。有些章回小說稱「戲法」。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甚早,東漢張衡的〈西京賦〉說:「奇幻倏忽,易貌分形…畫地成川…。」馬端臨《文獻通考‧樂二十》說:「藏挾,幻人之術,蓋取物象而懷之,使觀者不能見其機也。」漢、唐稱「幻術」,宋朝稱「藏挾」的魔術,我們馬祖鄉親稱「變馬法」或「變魔術」。從前有許多康樂隊來防區勞軍表演,阿兵哥愛看小姐的歌舞,當時我們年紀小,就偏愛特技與魔術。

 

句例

會變馬法的儂,食香線跟食蔗蜀樣。

(會魔術的人,吃線香好像啃甘蔗一般。)

 

  1. 拍鐵敢:ㄆㄚˇㄌㄧㄝㄎˊㄍㄤ+,phaˇliekˊkang+

泛稱江湖賣藝的人(圖1.)。馮《詞典》寫作「拍鐵鐧」,個人覺得並不妥當,因

為「鐧」的字義為:「車軸鐵」。若以「鐧」字構詞,無法突顯它與這類人的職業

關係。其次,《廣韻.諫韻》:「鐧,車間鐵也。古晏切。」它是去聲字,中古的

全清去聲在閩東方言要讀陰去,其調值高低同方言「信」。而口語中的「拍鐵

ㄤ+」(kang+)是上聲調,調值高低同方言的「想」,由此可見,以「鐧」字來書

寫此音是不恰當的。

 

跑江湖的人不是為表演而表演,他們搏命演出的目的是販賣祖傳密方,治跌打損

傷的膏藥。為了拉攏觀眾,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吼叫、對打、耍大刀、舞長槍、跳

火圈、….等。最後,「不慎」受傷,抹上自製的藥物,使傷勢得以快速穩住。

 

圖1.江湖賣藝。翻拍自《閩都民俗風情畫》P.62。
圖1.江湖賣藝。翻拍自《閩都民俗風情畫》P.62。  

 

為了吸引觀眾推銷藥品,他們什麼動作都敢做。《說文.攴部》:「敢,進取也。」此字金文常見,李孝定老師分析字形說:「(本字)乃从爭,甘聲,爭為爭取,故引申有果敢進取之義。」(見《讀說文記》p.116)故「拍鐵敢」的意思是:「飛舞刀棍的勇敢人」。以神勇來形容他們,多少是帶有一些諷刺意味。

 

句例

拍鐵敢賣膏藥,都是自家講自家好。

(江湖術士賣膏藥,都是自吹自擂的。)

 

  1. 跳猴戲:ㄊㄧㄨˋㄍㄡˇㄧㄝˇ,thiuˋkouˇieˇ

本義為耍猴戲,但此地是形容被責打的孩子,四處逃竄,並且口發淒厲討饒聲的滑稽模樣。「猴戲」也稱「弄猴」、「耍猢猻」,是中國傳統雜戲之一。主人訓練它表演各種動作,取悅觀眾以獲得彩金。在古代戲劇小說裡,常見主人帶著它走江湖的情節。在訓練過程中,難免用鞭子敲打以達到主人的要求(圖2.)。別小看這小猢猻,它若表演傑出,主人能因它而貴。唐朝末年,昭宗為躲避黃巢之亂,就從長安遷都到洛陽。遷都時,隨行的有中央要員、皇親貴戚以外,另有耍猴戲的戲班子。看過表演龍心大悅,就封猴主人為「孫供奉」並且賞賜「緋袍」。「供奉」是任職於皇帝身邊的官員,「緋袍」是官服之一。當時有文人感嘆的說:「…何如買取猢猻弄,一笑君王便著緋。」當時的科考競爭非常激烈,有人屢考不中,難免會發牢騷的說,寒窗苦讀,不如養一隻猢猻,若能逗樂皇上,反而有官服可穿。

 

例句:

鮕鯊啊鮕鯊!伓好好讀書,娘爸爹今晡安你跳猴戲。

(臭小子!不好好念書,老子今晚要你好看。)      

圖2.耍猴戲
圖2.耍猴戲

 

  1. 山裡猴:ㄙㄤˇㄋㄧㄝˇㄍㄠˋ,sangˇnieˇkauˋ

語意:鄉巴老、土包子。調侃來自鄉下、沒見過世面的人。莒光鄉親有將本詞彙省稱作「山猴」者。我有一位姑婆,嫁到「牛角澳陂」(兀ㄨㄛ^ ㄆㄧㄚ+,nguo^phia+)曹家,家就住在「滿天嶺」下方,我們都稱她為「黃官裡姊婆」。她偶而會帶小孫子來大澳老街,和陳家族人串門子。家母特別喜歡那位小男童,每次見到他,總是抓三五顆糖果請他吃,並且摸他的頭稱他為「山裡猴」。當時我們年紀小,雙方都不知道它的語意,因此,有時在路上遇到他也做如是稱,他也歡喜的應答,結果被家母糾正後,方知此為調侃用語。從前馬祖社會,常把「科蹄」(蜑民)和「山裡猴」當做嘲笑對象,許多生活諺語都是以他們的身分做明虧或暗諷,這是非常不友善的作為。

 

例句:

山裡猴底城,都是許覷覷,這覷覷。

(鄉巴老進城,總是東看看,西瞧瞧的。)

七月半說應景「楮錢」

0
七月半說應景「楮錢」

進入主題之前,先對前一篇「粞」字音義略做解釋因為有朋友看了拙文之後說,馬祖話稱湯圓為ㄒㄧˋ(siˋ),為何要寫 [米時] 而不能寫「粞」?國語念第一聲的字(若非入聲字混進來的),馬祖話也是念第一聲。所以,國語念ㄒㄧ的「粞」方言也是念ㄒㄧ或ㄙㄧ。馬祖方言聽起來好像國語第四聲的字,必須到國語的第二聲的字群中尋找(入聲字混進來的不算)。如,「明」馬祖話說ㄇㄧㄥˋ。「平」馬祖話說ㄅㄧㄥˋ…,幾乎沒有例外。「粞」的字義為「碎米」,意思已經很接近了。它的反切讀音之一是「思計切」,《康熙字典》說它的讀音同「細」。「細」的馬祖話說ㄙㄚˇ。聲母ㄙ和ㄘ之間古音有流變的軌跡。如「成」字馬祖話可念ㄙㄧㄥˋ和ㄑㄧㄤˋ。「星」閩南語就是念ㄑㄧㄥ。所以,我的結論是「粞」是可以念ㄑㄧㄚˇ或ㄘㄚˇ的。

 

「元」的本義為「首、腦袋」,其後引伸為「凡是重要的人和事」皆可稱「元」。  道家思想中有「三元節」之稱,指的是「三官大帝」的誕辰,這是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若分別來說,天官生日為上元節,是天官賜福的日子,日期為農曆的元月十五,也就是習稱的元宵節。慎重其事的人會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法會」。地官生日為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即中元節。因為是地官赦罪之日,所以要舉行普渡孤魂之儀式。水官的生日為下元節,日期在十月十五日。這一天也是水官為民解厄之日。故有些地方的習俗,會為時運不佳的人舉行消災法會。類似說法唐代已有,只是流傳各地之後各有偏重。以馬祖為例,除了「元宵」、「中元」以外,似乎沒有為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舉行過任何儀式。

 

馬祖鄉親特別重視「元宵」與「中元」。然而,面對這兩個節日的心情並不相同,簡單的說,是在於「歡樂慶元宵」和「緬懷渡中元」之分。中元節馬祖話說「七月半」(ㄑㄧㄎˇ兀ㄨㄛㄎ ㄅㄨㄤ,tshikˇnguok puang),為何這裡的「半」要讀成陰平調的ㄅㄨㄤ?還是它另有本字?這些疑惑目前是很難解釋的。馬祖的「七月半」祭拜的主要對象是祖先,偶而有人家為求居住平安、幼童「好疼」(安眠能吃。ㄏㄛ ㄌㄧㄤˇ,ho liangˇ),在自家附近象徵性的燒一些紙錢,像台灣沿街路祭「好兄弟」的場景咱們地區少見。馬祖慰祭孤魂野鬼比較隆重的儀式,是附在為神明「補庫」的禮儀中舉行。

 

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鬼囝無情。」話語中的鬼也包含「家鬼」在內。耆老認為,「公婆嬤」(祖先。ㄍㄨㄥˋㄇㄛ+ ㄇㄚ+,kungˋmo+ ma+)固然會庇佑後代,然而,陽世子孫也必須按規矩「馨香」列祖列宗。若是有意無意的讓祖先「斷炊」,一切後果自負。祂會適時的「發爐」示警,或者給於「必要」的警惕。謹小慎微的人會擲筊「搏杯」,甚至到對岸去「觀落陰」。筆者青年時代,正逢馬祖鄉親大遷徙時刻。有人詢問對方何時搬遷,常聽到的回答是:「七月半做儷」(過了中元節以後)。固然考慮到此時海峽風浪平靜,但是,祭祀祖先後求得闔家平安、前途順遂也是原因。

 

華人是慎終追遠的民族,一年中拜祭祖先的機會並不少,可沒有比中元節來得隆重。除了信仰天主、基督的家庭以外,一般民眾都是在前一個月就開始摺紙錢,成串或散裝的各式造型紙錢,堆積如山,讓純樸的漁村,呈現出另一種很難表達的氛圍。中元節燒的紙錢基本款有四種,即,蓮花箔、元寶皏、酒盞銀、金銀條。前三者可以穿線成串,馬祖話說「蜀摜、蜀摜」(一串、一串。ㄙㄨㄛㄎˋㄍㄨㄤ^,suokˋkuang^),其中以蓮花、元寶最為繁瑣。小時候家裡開雜貨店,經常在顧店時被父母吩咐順便摺紙錢。因為性格粗枝大葉,不耐煩做細工,總是偷懶選擇簡單的來做,頂多做到用糨糊黏「元寶皏」而已。

 

小時候看大人做蓮花箔(ㄌㄟㄥˇ兀ㄨㄚ ㄅㄛㄎ,leingˇngua pok)感覺有一些耗工。拿24張或36張紙箔,用做鞋子打洞穿繩的「擂鑽」(ㄌㄛㄩˋㄗㄛㄥˇ,loyˋtsongˇ)在一個角落邊打洞,然後穿針引線將它固定。從前是用中間貼有一片銀色錫的白紙箔,如今不見市售,大家都用「純金」的紙箔來做(圖1.)。利用一正一反、一左一右的摺疊,前後相依相靠自求固定而成。少年時代,梅石電影院曾放映香港電懋公司拍的,林翠、趙雷主演的黑白片《寶蓮燈》,幻想自己是「二郎神」,提著它在大澳老街耍弄,有人向家母告狀,結果又吃了一頓排頭。

圖1.蓮花箔。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1.蓮花箔。王榕樂先生提供

 

「元寶皏」(兀ㄨㄛㄥˇㄇㄛˊㄆㄧㄤ+,nguongˇmoˊphiang+)。取一疊紙箔,先壓出摺痕,然後一張一張的取下,用糨糊固定成兩頭尖尖的抽象元寶形。哎!說得太抽象了。具體的說,就像肯德基炸雞塊阿伯戴的「船型便帽」一般,再黏成2×5如餅狀平面(圖2.)。「皏」的意思是「小片餅狀物」。小時候看到鄰居煎麵粉餅說「烙皏皏」(ㄏㄛㄎˋㄆㄧㄤ+ ㄆㄧㄤ+,hokˋphiang+ phiang+)。因為它如餅狀的平面,所以,也得「皏皏」之名。它個別造型如元寶,因此也有元寶之稱。特別提醒大家,馬祖的元寶實物有二,外型如元寶者固然可稱元寶,這是名實相符的,可另有一種紙箔也稱「元寶」 (如圖3.),這又是「異物同名」之實例。紙箔的元寶只能用在宮廟,是禮敬神明用的,這種通貨只能通行於仙界,祖先及「下界」鬼怪都無福享用。

圖2.元寶皏。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圖2.元寶皏。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圖3.元寶。時代進步,「元寶」的造型也在蛻變之中。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3.元寶。時代進步,「元寶」的造型也在蛻變之中。王榕樂先生提供。

酒盞銀(ㄐㄧㄨˇㄧㄤˇ兀ㄩㄣˋ,tsiuˇiangˇngyngˋ),這個最簡單。取兩張紙箔,重疊交叉成八角,兩手的拇指、食指各捏一邊,右手指朝左手指逆時針繞半圈,底部出現尖狀,右手中指將尖底往上頂,有凹底出現即可(見圖4.)。將它穿線成串,就類似套在脖子上的花環一般。

圖4. 酒盞銀。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4. 酒盞銀。王榕樂先生提供。

 

金銀條(ㄍㄧㄥ 兀ㄩㄣ ㄋㄧㄡˋ,king ngyng niouˋ)。取單張紙箔捲成香菸狀,在縫處兩端一壓即成(見圖5.)。圖中的長條物即是金銀條。

圖5. 金銀條。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圖5. 金銀條。大姊瑞芳女士提供。

 

除了上述4種型態以外,另有「冥衣」、「楮衣」…等。因礙於篇幅,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自從投入馬祖民俗文化的整理工作之後,每遇瓶頸,都得打電話四處詢問。其中山隴王爺榕樂先生是我重要的請教對象之一。閒聊時觸類所及,常常是問一而知三四。今晨為寫「楮錢」往事,向王爺查詢相關事宜,不到一刻鐘就收到實物照片。王爺手藝之靈巧,遠近馳名。本文能有圖片輔助說明,將使文意更加明白。在此謹向王爺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以感念熱心相助也。

中元節說馬祖的「粞」 

1
中元節說馬祖的「粞」

任何民族都會有自己重視的傳統節日以及附屬於節日的食物,「糯米」對馬祖人過年過節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它除了能釀老酒以外,還能蒸油飯米糕、「扭白丸」、包粽子、做湯圓…等。馬祖湯圓統稱為 [米時] (ㄒㄧˋ,siˋ),其實湯圓是 [米時] 的一種,不同的節日或目的要做不同的 [米時] 來配合。今天的超市,一年到頭都有年糕、粽子、湯圓的販賣,它的稀有度降低了,使民眾在生活上少了期盼,日子就變得單調而乏味。因為當時生活上的「不容易」,所以,一般人對年節的期待、對應景食物的嚮往是很熱切的。愉悅心情的延伸與擴散,進而對繁文縟節的儀式也樂於接受了。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熱 [米時] 凍粽,隔暝芋卵,熥熥鼎邊抆。」諺語中舉了四種食物的最佳享用時刻,這必然是鄉親的經驗累積與生活體會,既然提到了 [米時] ,那今天就利用中元節前夕來談一談和 [米時] 有關的事情吧。當然,要介紹 [米時] 就不得不先從「粞」字說起了。

 

」,馬祖話有ㄘㄚˇ(tshaˇ)和ㄑㄧㄚˇ(qiaˇ)兩種說法,但國語要唸ㄒㄧ。它是由糯米磨漿後榨(搾)乾水分而成的(圖1)。搾乾的程度以搓揉時不黏手為原則,如此才方便於壓、搓、扭、捏。此物如同製作包子、饅頭的「劑」(發酵過的麵糰。ㄐㄧㄚ^,tsia^)。但是做湯圓的「粞」是純糯米磨成的。若是做「白丸」(ㄅㄚ ㄨㄛㄥˋpa uongˋ),就不能用純糯米了。大致來說,做「白丸」米的比例是:三分糯米加入七分白米,浸泡2至3小時就可以開工磨漿了。時代進步,碩大笨重的石磨,如今成了古董,果汁機的功能已取代了它。每次磨漿,電源開關一按,食材不旋時而成,只是少了思古幽情。

圖1.將米漿中的水份榨出。
圖1.將米漿中的水份榨出。

先將粞置於手掌搓揉,然後再分成小圓條狀,接著以拇指和食指,擰下大小如襯衫鈕扣般的顆粒,熟練且快速的捏一下,順手拋入竹篩中,曬乾後收藏備用。過去的馬祖,初夏上午,常見陰涼之處有「大姊」、「阿嫂」、「依婆」、「依姆」在「扭白丸」(圖2.)。過程中彼此交換「八卦」訊息,那種恬靜悠閒、步調緩慢的鄉村生活,令我至今不忘。「白丸」是炎炎夏日的絕佳點心,口味可鹹、可甜,若打一粒雞蛋下去,再調入一湯匙的桂花酒釀,那可是「人間哪得幾回聞」的聖品了。

但是,「扭白丸」不難,「煮白丸」是需要功夫的。「煮白丸」、「煮湯圓」的動作馬祖話說「煠」(ㄙㄚㄎ,sak),國語念ㄧㄝˋ或ㄓㄚˊ。念大學時,家母常把「白丸」裝入奶粉罐郵寄來台。為了讓我學會烹煮技巧,趁我暑假回馬祖機會,親自在爐邊指導。媽媽廚藝好,煮的白丸「蜀粒理蜀粒」,(馬祖方言。意思是粒粒分明。)第二鍋換我動手,結果卻煮成稀飯。「種豆得瓜」的原因是火候的掌控失當。煮白丸時,水太冷下鍋,鐵定煮成糊。但是,若水溫太高下鍋,就會變成外熟內不熟。幾次試驗後就能掌握竅門,千萬注意,下鍋時的水溫是微溫,不是熱水,更不是滾水

圖2.扭白丸。王建華處長提供。
圖2.扭白丸。王建華處長提供。

 

「湯圓」顧名思義是「有湯汁的圓子」。早年的馬祖不流行吃鹹味湯圓,所以絕大部分是甜餡的。講究的內餡做法略為繁瑣。取一炒鍋燒熱,下豬油約一湯匙,爆香剁碎的紅蔥頭。熄火後,立刻把事先碾碎的花生米、炒過的芝麻、砂糖下鍋翻炒,就在砂糖似融非融時,依各人口味抖入一點點五香粉,繼續將餡料炒勻,待涼備用。請注意:五香粉只是提味而已,不能多,多了會有苦嗆味。湯圓得滾水下鍋,浮起後略煮片刻即可。它是元宵節、拗九節(正月廿九日)、冬至的應景食品(圖3.)。特別介紹,從前冬至「搓丸」(ㄘㄛ ㄨㄛㄥˋ,tsho uongˋ)時,大人會把多餘的「粞」黏貼在門柱上(圖4.),任其風乾,日後可用炭火烤食。年輕的朋友可別嫌它髒。

圖3湯圓。
圖3湯圓。
圖4. 黏貼在門柱上的粞。曹祥官課長提供。
圖4. 黏貼在門柱上的粞。曹祥官課長提供。

 

有一種不帶湯汁的湯圓馬祖話說「苞當 [米時]」(ㄅㄛˇㄌㄛㄥ ㄋㄧˋ,poˇlong niˋ)(圖5.)。「苞當」有滾動、沾拈、招惹…等意思,是表示狀態的虛詞之一,本身無具體確切的漢字寫法,所以,此地只是取其音而已。在馬祖社會它使用的場合很廣,可用它來表示慶賀與祝福。前者如新屋上樑、喬遷誌喜、造船竣工、花轎入門…等,後者如購妥「壽板」、安葬禮成…等,都可以用它來表示心意。

圖5. 苞當 [米時]。
圖5. 苞當 [米時]。
裹外的糖粉作法很簡單,先炒熟黃豆,用石磨磨碎(或用果汁機打碎),加入適量的砂糖拌勻,講究的人會再加一些花生粉。先將「粞」搓揉成比桌球略小的球體,因為個頭較大,滾水入鍋後,用湯勺稍稍攪拌一下,以免它沾黏鍋底,浮起時先夾取一粒,用筷子將它夾斷,一分為二可查看它熟透程度。最後,用漏勺撈起,瀝乾水分,趁熱倒進黃豆糖粉中,左右搖擺使其滾動,週身就立刻霑裹糖衣。黃豆糖粉中的砂糖遇熱開始融解,黃豆粉適時將糖汁吸住,天衣無縫的配合,使它成為極具代表的馬祖風味甜食。

 

中元節應景的是「潤飯 [米時]」(ㄋㄡㄥˇㄇㄨㄛㄥ ㄋㄧˋ,noungˇmuong niˋ),因外層沾糯米而得名。它以黃槿樹葉為襯底(圖6.),偶見少數鄉親用保鮮膜鋪襯,不妥,不妥,千萬不要。因為用樹葉,所以它被訛稱為「箬飯 [米時]」,雖然聲調的變化條件相同,但是仔細聽老鄉親的發音,首字是帶有鼻音的「潤」而不是帶塞音的「箬」。若是入聲的「箬」,則後面的「飯」字聲母一定是ㄅ(p)而不是ㄇ(m),這是閩東方言的規律之一。

圖6.潤飯 [米時] 。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圖6.潤飯 [米時] 。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湯圓一定要趁熱吃,絕不能配冷水。我有一位堂兄,不幸年少亡逝,因為他母親早逝,父親忙於工作,平時生活少人照顧。某日,吃罷湯圓跑去喝冷水,結果鬧出人命來。當時的鄉親說他死因是「食癪呵」(ㄒㄧㄝㄎˋㄗㄟㄎˊㄍㄜ,siekˋtseikˊko)。後來這個悲劇成了長輩告誡子女的警惕事項之一。

 

(開版照片為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敬謝。推磨者為校長夫人陳鳳英女士。)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4)

0

  1. 倒楣、倒眉,倒霉:ㄉㄛˇㄇㄧˋ,toˇmiˋ。ㄉㄛˇㄇㄨㄧˋ,toˇmuiˋ。前兩個詞彙國語、方言皆同音。

詞意:糟糕了、時運不佳、辦事不順、大禍臨頭了…。這個詞彙可用於調侃或斥責,端看說話時當下的語氣或雙方交情而定。在馬祖人的口語中都是說ㄉㄛˇㄇㄨㄧˋ,這個語音是來自「倒霉」,但實際上「倒霉」是後來才出現的語彙。這三個詞彙國語都同音,但方言可是差別懸殊的。「眉」是眼睛上方的一撮毛髮,文字音義孳乳引申後,門的上方橫桿也稱「楣」。「楣」和「眉」馬祖話都是說ㄇㄧˋ(miˋ),我們從沒聽過鄉親說ㄉㄛˇㄇㄧˋ(toˇmiˋ)的。所以,ㄉㄛˇㄇㄨㄧˋ是翻譯自「倒霉」已不辯自明。

 

中國古代(尤其是重視門緒制度的魏晉以後)對「門楣」的觀念非常重視,它代表「家世」與「門風」。唐朝陳鴻的《長恨(歌)傳》中有說:「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整句話的意思是:「男人雖不能開疆封侯,但家中的女孩替本家增添了許多榮耀。」故門上之「楣」是彰顯榮耀或威勢的地方(見圖1.),此地若垮了,那事情真的是「大條」了。但另有一說:明朝晚年,科舉競爭激烈,上榜者,就在門首豎立一根旗桿。不中則撤去,謂之倒楣。…或謂江浙一帶的人,處事不順時會蹙起眉頭,表示愁眉苦臉的樣子。楣、眉音同,倒楣當作倒眉。今通作倒霉。(《文史辭源》p.125)

圖1.門楣示意圖
圖1.門楣示意圖

 

為了遷就馬祖話的說法,我就以「倒霉」為大家造個句子,請大家參考之。

 

例句:

你者下倒霉了,揢薪餉都輸澈澈略,轉去會乞你老嬤頭咒癩去。

(你這下子完蛋了,賭博把薪水都輸光光的,回家會被你老婆罵個臭頭。)

 

  1. 倒灶:ㄉㄛ ㄧㄠˇ,to iauˇ

本義是倒塌、毀壞的土灶(見圖2.),但卻有一個惡毒的言外之意。在馬祖社會,它是形容「會為夫家帶來不幸、帶來衰運的女人」。「爐灶」的功能是煮三餐,它是居家日常生活極為重要的用具。若倒塌失修,則表示親族流離、家人失散。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安土重遷」是主流思想,所以,田園荒蕪,家人飄零,心中必有難言之隱。

 

宗法社會,長幼有序。長子成家之後,有時獨立門戶。陪伴父母身邊的多半是老么,馬祖有一句諺語說:「公嬤疼長孫,爸嬭疼尾囝。」這句話或多或少可反映出老么陪父母終老的實況。因為如此,么兒就被稱做「守灶之人」,意思是說:老么是守家業、顧家門的人。最近我為馬祖音樂劇寫歌詞,其中有一首〈叮嚀〉,就用到這個語彙。不過,該劇的劇情發展,最後守灶之人是大哥,而不是勇闖黑水溝的小弟了。

 

女人是一家之「煮」,「灶前」(廚房。ㄗㄡ ㄌㄟㄥˋ,tsou leingˋ)是她的生活領域。今天,家境萬一中衰,刻薄的婆婆,絕不會自我檢討真正原因,反而一股腦的怪罪媳婦,以「倒灶」形容嫁過來的女兒,認為是她帶著霉運進門,這是身為傳統婦女的悲哀。

圖2.毀壞的土灶。
圖2.毀壞的土灶。

 

例句

妳者隻姿儂囝(諸娘囝)死無叫,典儂討妳典儂倒灶。

(妳這個女孩子真不像話,誰娶你誰倒楣。)

 

  1. 能隑:ㄋㄟㄥ 兀ㄞˋ,neing ngaiˋ

詞意:能夠、可以、勝任;健康,引申為沒病沒痛的。這是稀鬆平常的詞彙,但是大家並不知道它詞形的漢字寫法。《廣韻‧咍》:「隑,企立也,五來切。」從反切的音韻來推,此字和馬祖話的「壞」是同音的。所以,「能隑」的意思是「能夠站立」,詞義再引申為做得來、辦得到…等。在口語表達時,詞彙前面必須加上肯定副詞的「有」(ㄡ^,ou^)或否定副詞的「無」(ㄇㄛˋ,moˋ)才行。「能隑」這兩字有時會連音成一個音節,也就是說前字「能」保留聲母ㄋ(n),後一字「隑」會保留韻母和聲調ㄞˋ(aiˋ),這就是中國古代反切的原理。合音成一個音節之後,一般人會把它寫成「」。只有在表達嚴肅、嚴重或生病的語意時(見圖3.),才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為了讓大家能理解它的用法,我就根據不同的情境,造不同的句子給大家做參考。

圖3.無能隑。
圖3.無能隑。

 

例句:

(1) 我明旦有耐食葷了。

(我明天可以吃葷了。)

 

(2) 妳無能隑總款做。

(妳不可以這樣做。)

 

(3) 我今旦無能隑,著請假蜀工。

  (我今天生病了,要請一天假。)

 

  1. 孺帶:ㄩˋㄌㄞˇ,yˋlaiˇ

詞意:臍帶。這個詞彙李如龍等編的《福州方言詞典》未收,而馮愛珍用「衣帶」表示。我認為用「衣帶」是不對的(從前我也犯了同樣的錯)。今天打電話問了台、馬五個老太太,她們都是說ㄩˋㄌㄞˇ。故我定本詞彙的漢字為「孺帶」。「孺」《廣韻》為去聲「而遇切」。無論是陰去或是陽去,跟陰去調結合後的詞彙都是念「陽平」+「陰去」。它的字義《說文》說是「乳子也」。段玉裁註解引《爾雅》說「屬也」,他並且進一步的說「屬,聯也」,由此可見,嬰兒連著母體,其字義是非常貼切的。中古「日母」的字馬祖話唸ㄩ也是有的,例如,「不如」說ㄅㄨˇㄩˋ。「如果」說ㄩ+ ㄍㄨㄛ+。其它的字如,儒、濡、蠕、乳、蓐等都是要讀ㄩ的音(聲調暫時不管)。

 

關於「孺帶」馬祖有一個奇怪的說法,當嬰兒出生時,若臍帶繞著脖子,表示這孩子是很「輕貴」(ㄎㄧㄥˋ兀ㄨㄧˇ,khingˋnguiˇ)的。「輕貴」在此表示孩子會很難帶,可能會體弱多病。這是老媽媽由經驗法則得知,不知婦產科醫生能否證實此民俗看法。

 

例句

著使澈潔的鉸刀剪孺帶。

(要使用乾淨的剪刀剪臍帶。)

 

17.濫拌:ㄌㄤˋㄅㄨㄤ^,langˋpuang^

濫:濕漉漉的樣子。拌:攪拌、摔棄。詞彙的本義是,利用擺動的力量去除水珠。甩的過程可能將自己或週邊弄得髒兮兮的,所以,詞彙引申為邋遢、不修邊幅的樣子。

 

各位朋友,您看過一身濕的狗,左右甩動、抖落身上水珠的樣子嗎?創造這個詞彙的人,真是觀察透澈、了不起的「社會賢達」。要描述某人邋遢、不修邊幅的樣子,那得耗多少的唇舌,而且還不見得能完全達意,首創者能用兩字精準的道盡內涵,這不能不佩服他過人的心思和眼力。

圖4.狗甩水。下載自網路。
圖4.狗甩水。下載自網路。

 

例句

者儂野濫拌,骹無拭焦就爬鋪咧睏。

(這人非常邋遢,腳沒擦乾就上床睡覺。)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3)

0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3)

 

  1. 盤數:ㄅㄨㄤˇㄋㄡˇ,puangˇnouˇ

詞義為:傻瓜、呆子、倒楣鬼、吃虧者。本詞彙運用的場合很廣,有時謔稱被消遣、取笑的對象,甚至也可形容大智若愚、扮豬吃老虎的人。

 

「盤」是日常使用的圓形物,故在古漢語中「盤」就引申為旋轉之意,再由此發展出反覆,轉抄的概念。學生寫〈遊記〉時會形容:「車子沿著山勢『盤旋』而上。」但卻不知此字本義和引申義的關係。在我年幼時,每聽長輩互相以俚語、兒歌吟誦,他們稱此舉為「盤詩」(ㄅㄨㄤ ㄒㄧ,puang si),抄寫課文叫「盤書」(ㄅㄨㄤ ㄐㄩ,puang tsy)。兩人互嗆稱為「盤嘴(喙)」(ㄅㄨㄤˇㄗㄨㄧˇ,puangˇtsuiˇ)。轉船、換車說「盤船」(ㄅㄨㄤˇ ㄋㄨㄥˋ,puang nungˋ)、「盤車」(ㄅㄨㄤ ㄐㄧㄚ,puang jia)。「數」的語音本應注成ㄙㄡˇ(souˇ),因受前一字的影響而變音為ㄋㄡˇ(nouˇ)。「盤數」之詞起於民間,數的意思就是賬目,抄寫帳目的人只是過路財神,謄寫者的身分多屬老闆的掌櫃或師爺,他們日見斗金,日抄百萬千億,自己卻無實質利益,故人們就將本詞語比喻「吃力不討好」的人與事。

 

但是,馬祖社會另有一句有趣的諺語,「盤數、盤數,罔(越、愈。ㄇㄨㄥ,mung)做罔富(ㄅㄡˇ,pouˇ)。」語義可勉強翻譯成:「傻蛋、傻蛋,財富蒸蒸日上。」(ㄢ、ㄤ不分的寬式旪韻。)所以,別以為這種人是「阿呆阿達」,他可能是扮豬吃老虎的厲害角色。

 

例句

(1) 伊食酒有食有醉,固予講稠稠做盤數。

(他喝酒有喝必醉,所以常常被佔便宜。)

 

(2) 伊看起呵是盤數面,若是講全做合適的事計。

(他看起來像是傻傻笨笨的,然而都是做占便宜的事。)

 

  1. 掛門搭:ㄍㄨㄚˋㄇㄨㄛㄥˇㄋㄚㄎˊ,kuaˋmuongˇnakˊ

詞義為:強迫推銷。常見於販賣生鮮食材時。

 

不同的時代,自然會發展出不同的交易模式。昔日經濟條件佳,市場機能不太活絡,小本經營的攤販,每於過午前後,將魚肉等易腐敗酸餿之物,切塊後強迫推銷,若屋主不在家,就把推銷物掛在門柱子上。「門搭」泛指門柱上能吊掛的凸出點(圖1.)。彼時的馬祖沒電沒冰箱,到了夏天或吹南風的日子,魚、肉等食材須在午前處理完畢,否則就得用鹽巴醃漬了。當時的生活步調緩慢,攤販活動的範圍是固定的,各家戶的經濟情況也彼此瞭解,被當「冤大頭」的人和老闆多少有一些交情。為了順利推銷,老闆「阿沙里」的讓一些折扣,雙方也算是互惠。所以,偶爾被「掛」一兩次,也無傷大雅,頂多在結帳時笑罵他兩句。常見的場景是,一邊給錢說「下不為例」,一邊則陪著笑臉的收下貨款。

門搭
門搭       

 

例句

掛門搭的肉都是賣剩底的。

(強迫推銷的肉,都是賣不掉的剩餘物。)

 

  1. 牙儂:兀ㄚˇㄋㄛㄩㄣˋ,ngaˇnoyngˋ

詞義為:仲介、買賣雙方的中間人。

 

這個詞語無法以國語來注音,因為「牙」的聲母屬「疑」母,疑母字今天多變成零聲母了。牙人的身分及功能類似今天的買賣仲介。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內地人來此從事各項買賣,須透過牙人的牽線介紹,牙人就靠此收取酬金。在當時,各地方的長輩會用「牙行用官秤,秤錘天平針,作牙須公道,買賣不相爭。」的道理來教育子弟。(《五言雜字》,上海萬國出版社,1948年)由於身分特殊,為使交易能順利進行,他們必須具備記帳、算數、文書等知能,因此,在數十年前的馬祖,牙人可稱得上知書有識之士。據筆者瞭解,「牙人」是古老的辭彙。在古文字中,「牙」字像上下交錯互倚的樣子(見圖2.),故此字後來引申出有歡迎、相會之意的「迓」,《說文》對「枒」字解釋是:「車輛會也」,順此方向去理解,則語意思過半矣。閩東方言屬福州語系,今天的福州語彙有許多在唐代詩文中可找到源頭,牙人就是其中之一。在唐代文獻中,牙人的意義和牙郎、牙儈是相同的,他們都曾經出現於新、舊《唐書》。牙錢、牙稅是他們應得的佣金與應納的稅。因此,章回小說中將媒婆與人口販子叫做「牙嫂」,就不會令人感到奇怪了。

「牙」字形構。
「牙」字形構。    

 

例句

奸狡利的牙儂乞儂嫌。

(奸巧滑頭、小器刻薄的仲介會惹人嫌。)

 

  1. 手鑑:ㄑㄧㄨ ㄤˇ,tshiu angˇ

詞義為:有買方簽名(或按手印)的買賣帳冊。

 

經營百業最重要的工具是帳冊。帳冊的馬祖話說「數簿」(ㄙㄨˋㄅㄨㄛ^,suˋ puo^),這是人盡皆知的統稱,若去細分,還有「流水」(ㄌㄡ+ ㄗㄨㄧ+,lou+ tsui+)和「手鑑」兩種。除了「流水帳」以外,年輕的鄉親對「手鑑」的名稱和功能,應是前所未聞的。「流水」是一種簡易的、暫時性的帳冊,我曾經見過開餐飲店的親戚記帳,除了詳載消費時間、金額以外,還得附記共餐者大名。將來若有惡客「忘了」曾經消費的事,老闆得細數相關人證以勾起他的回憶。而「手鑑」的運用更是慎重,賣方記錄貨物名稱、交易金額後,要求買方在上面簽名(或按手印),以避免將來發生無謂的爭議。有時買賣雙方各執一本,那就萬無一失了。

 

例句

手鑑著囥好啊,千萬伓通逿去!

(帳冊要收藏好,千萬別搞丟了。)

 

  1. 百眾:ㄅㄚˋㄗㄛㄩㄣˇ,paˋtsoyngˇ

詞義為:大家合夥,多指聯合出資購買貴重物品而言。

 

例句

(1) 兩隻兄弟哥百眾去福州買厝。

(兄弟倆合夥到福州買房。)

 

(2) 儂家百眾做蜀名會。

   (我們合夥搭一份互助會。)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2)

0

  1. 汋被:ㄘㄨㄛㄎˋㄆㄨㄧ^,tsuokˋphui^

這是很古老的生活用語,中年以下的鄉親,知道它語義及用法的人可能不多。它的詞義為:自認倒楣、運氣壞透了。請注意,它是用在自怨自艾的情境。鄉親使用時都是說ㄘㄨㄛㄎˋㄆㄨㄧ^ 而不是說ㄘㄛˋㄆㄨㄧ^,所以不能將它寫成「搓被」。

 

「汋」這個動作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進行著。早晨起床刷牙洗臉,結束後會把毛巾放在臉盆中,或水龍頭下左右搓洗(圖1.),這動作就是「汋」,它是入聲字,因此,說的時候必須把尾音做快速的收束。它國語念ㄔㄨㄛˊ,字義為「水流相激的聲音。」我們的方言把它當動詞使用,這是《修辭學》上的「轉品」,大陸來的學生則稱之為「詞性活用」或「詞類活用」。雖然它只是普通動作,可是會寫的人並不多。因為它的福州語和方言「尺」同音,故閩東文化區的俗文學文獻,都是將它寫成「尺」。

「汋」的動作。
「汋」的動作。

 

「汋」雖然是洗滌的動作之一,但本詞彙的構詞概念卻和洗滌無關。幾年前,家母安寧返鄉後暫時住進縣立醫院。接下來,在台子女們就輪流的來回於台馬之間。某日,大姊在機場以沉重的語氣提醒我,這一兩天要注意媽媽的病況。因為大姊連續兩個晚上看見媽媽兩手捏著被子在搓揉。老鄉親的經驗所知,這是病危的徵兆。鄉親不見得有豐富的醫學知識,但卻能從許多實例中歸納出經驗或原則。我個人的看法是,人生到了綿惙之際,意識已不清,口已不能言,而身體極度難受仍然存在,此時會有不自覺的本能反應。若身上蓋的是大衣,病人必然揉大衣,蓋的是被子,那就揉被子了。果不其然,三天後病危辦理出院手續。當天下午我仍在世新大學上課,接到留守的大嫂電話,就委請班長代為收拾講桌,立刻飛奔機場去補位。

 

病危時會搓揉被子,一定是普遍的現象,所以,在我們的生活圈中就發展出這個詞彙來,並且以它表示「事態嚴重」的情景。接著再引申為「糟糕」、「倒楣」…等意思。

 

例句

會汋被啊,共總款儂做厝邊。

(我倒了八輩子的楣,和這種人做鄰居。)

 

  1. 爆膠:ㄅㄡㄎˇㄍㄚ,poukˇka

詞義為:東窗事發、事情曝光、陰謀露餡、紙包不住火…等。

 

「膠」不是現代產品,中國早在上古時代就有人將它用在日常生活中。它是用動物的皮、角熬煮成的。《周禮‧考工記‧弓人》:「魚膠餌。」孫詒讓《周禮正義》說:「魚膠用膘。」《說文解字‧肉部》:「膠,昵也,作之以皮。」由許慎、孫詒讓的論點可知,閩東方言可追溯古早的。講到這裡,我順便說一個故事。西周昭王帶兵討伐楚國時,當地民眾呈獻以膠脂黏合的船隻給昭王使用。昭王使用它渡河,航行中流,船隻因膠質溶解而散脫,造成周昭王葬身江漢水域。此事曾被後來的管仲用做欲加之罪的伐楚理由

 

馬祖鄉親把「魚膘」稱「魚膠」(兀ㄩ ㄍㄚ,ngy ka )。「爆膠」這個詞彙很有地域性。幼年時代常見人們將它黏在石牆上曬乾備用,曬乾後的它就是俗稱的「花膠」,這是高蛋白的補品(圖2.)。國語說的「黏」馬祖話說ㄋㄧ(ni),漢字應該寫成「昵」。詞彙的「膠」代表「隱藏」,它一旦爆開,讓人知其陰謀,會令當事者無地自容。國語有「紙包不住火」的諺語,但終究不如我們方言來的傳神。

 

將「魚膘」黏在牆上使它曬乾或風乾。
將「魚膘」黏在牆上使它曬乾或風乾。

例句

作賊若「爆膠」呵,會乞搦去關監。

(做小偷的若東窗事發,會被抓去坐牢。)

 

  1. 捌晉:ㄅㄟㄎ ㄗㄟㄥˇ,peik tseingˇ

詞義為:明白事理、通情達理…,也可以用來形容能以大局為重的人。

 

數目字的「八」是假借字,它的本義是「象分別相背之形。」馬祖話說「知道」為 ㄝˋㄅㄞㄎˊ(ɛˋpaikˊ),正確的漢字寫法是「會八」。一個人能分別好壞事情、區別對錯道理,就表示他是明白、知道、理解世事的智者。「八」、「別」、「捌」是同源關係,換言之,它們是由「八」發展而來的。所以,李如龍等人編的《福州方言詞典》把本詞彙寫成「別症」。用「別」是可以接受的,但用「症」須慎重考慮(說詳後)。而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卻寫成「仈症」。用「仈」不妥,因為「仈」另有字義,它的字義是姓氏名稱。

 

漢語、漢字是獨體單音節的語文,因此同音字特別多。既然「八」、「別」、「捌」是同源關係,那它們的音義必然是相關的,為了不彼此相互干擾,須靠不同的字形來作區隔。「八」已被數目字所專有,故不動為宜。「別」雖然有分別、區別之義,但另有配戴之義。故馬祖話的「知道」、「曉得」之 ㄅㄞㄎˊ(peikˊ ),只能用「捌」來表示了。形、音、義做如此的分配應屬合理。

 

兩本詞典都把詞彙的下字寫成「症」,我個人期期以為不可。應該寫成「晉」才是。「晉」的甲骨文作兩支箭矢飛向箭靶目標狀,箭靶的象形後來的隸楷書變成「日」,而兩支箭的形狀至此完全走樣了。射中目標的意義有二,其一為箭矢「飛快的前進」,故九十一歲生日也可以雅稱「九秩晉一華誕」。此地的「進」和「晉」是同義的。其二是表示「技藝高超」。傳統的社會將禮、樂、射、御、書、數視為六藝的項目,它是成年人健全人格修養的表現。故「捌晉」是才華過人的形容詞是合理的。鄉親把萬事通的人形容為「百二晉」,這是反諷用法。這些詞彙若把「晉」換成「症」,實在是難以表情達意的。

 

例句

會捌晉的儂才有能隑做大粒。

(能識大體的人才能當領導者。)

 

  1. 迂波:ㄧ ㄆㄛ,i pho 。ㄩ ㄆㄛ,y pho

詞義為浪費

 

我曾經訪問過地區耆老,發現本詞彙有兩種說法,因為語音不定,故字形不敢驟下定論,同時也附上兩種不同讀音的音標,供大家參考之。本詞彙會用的人可能不多,一般人只會用「浪費」,能說出ㄌㄛㄥˋㄏㄧㄝˇ已屬不易,年輕朋友只能直接說令人發噱的ㄌㄤˋ ㄏㄨㄛ^ 了。

 

例句

迂波過日子,家賄會敗澈澈略。

(浪費度日,會耗盡家產的。)

馬祖方言罕用詞彙趣談  (1)

0

先從一則童年往事說起:

我老家住牛角村大澳老街,當地人稱西邊山學校上方(今議會上方)為「老鷂翅」(老鷹翅膀。ㄌㄡˇ ㄩㄛ ㄌㄧㄎ,louˇyo lik)。附近有一塊大石頭,當時有人在此放羊、採「雞屎藤」做勞作、拔野蔥(麥蔥)或撿拾「苔脯」(一種菌類。ㄊㄧ+ ㄅㄨㄛ+,thi+ puo+)。小時候能玩的項目不多,活動的空間也不大,因在學校附近,所以,在此留下許多甜美的回憶。如今因為開闢戰備道而把它炸了,連帶將村民的回憶也給剷平了。

 

某日,我拔了一堆「麥蔥」回家,結果未得家人讚賞,反而被左鄰右舍嘲笑。媽媽說我採的都是ㄍㄧㄥˇㄐㄧㄤˇ兀ㄧㄥ ㄌㄛㄩˋ(kingˇjiangˇnging  loyˋ)。這到底是啥東西!當時年幼,只能如「鸚鵡」般跟著大人學著說。年齡稍大一點才曉得,它就是大家熟知的「水仙花」(圖1.)。它的漢字寫法一直到年過半百才知,那就是古人說的「雅蒜」,又名「金盞銀台」。早在宋朝的趙彥衛《雲麓慢鈔》的書中就已見此稱謂。只是我們馬祖鄉親將「銀台」的音訛成為「金蕾」而已。馬祖話是閩東方言一支,這是源遠流長的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鄉親在日常生活中閒談時,偶爾會摻雜唐宋古語而不自知。但經過考述後方知,這是彌足珍貴的吉光片羽,研究保存這些古漢語應是當務之急啊!

水仙花。馬祖鄉親口語中的「金盞銀蕾」
水仙花。馬祖鄉親口語中的「金盞銀蕾」

故事雖說完,但還有一些事情要交代。大家看了前述圖文之後,一定會心生疑惑,天底下哪有這麼笨的人,「麥蔥」和水仙花居然無法區分!實不相瞞,一者當時年紀小不懂事,再者馬祖氣候四季分明,植物生長的時節極為清楚,野生水仙花的花期約在過年前後,到了野蔥盛產期,水仙只剩綠葉而不見花瓣了。兩者混雜山野,讓兒童混淆辨識錯誤,那是極為正常的事。野生水仙的根頭較小,野蔥的精華部位就在蔥頭,大夥一見水仙就誤以為是野蔥,如獲至寶的拼命拔取,準備回家領賞。

 

去年開始,結束大學的兼任課務,接下來就全心投入馬祖閩東文化的整理和研究。面對念大學以來所收集的龐大資料,粗估再寫十五年也寫不完。兩年前有福州之行,與學界朋友茶敘,有朋友建議出版「閩東方言難字考述」,但也有人建議先推「閩東方言詞彙考述」。老實說,這兩大領域的「考述」,就是我近幾年來最關心的項目,期間也陸續發表了一些心得刊在〈攀講馬祖〉或〈馬資網〉等社群平台,我個人覺得,兩種「考述」同時進行並不衝突,所以,今天再闢專題,以介紹方言罕用或有趣的詞彙為主,希望能在方言詞形、詞音、詞義的論述上,貢獻一些小小的心力。(本文曾刊於《馬祖鄉訊》第24期,並據此略做刪修。)

 

  1. 題捐:ㄉㄝˇㄩㄥˋ(teˇyngˋ)。

向人勸募,請捐款者寫出捐款的金額。也有鄉親寫成「題洋」,如此寫法可能由「發洋財」的詞語遷移過來的,但這是出於誤解。 「題」的本義為「額頭」,後來引申為「標記」、「書寫」,到了今天本義反而消失了,這是漢語在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說文解字》對「捐」的解釋是「棄也。」所謂「樂捐」,就是要你將有價值的東西「拋棄出來」。「捐」的讀音有陰平、陽平兩種,福州方言陽平調字的讀音,類似國語的第四聲。

 

例句:

起廟了,大家儂來這「題捐」。

(要蓋廟宇了,大家來這裡寫下捐款的金額吧。)

 

  1. 漏瓷:ㄌㄡ ㄐㄩˋ(lou jyˋ)或(lou tsyˋ)

詞義是:糟糕了、完蛋了、死定了。

瓷器是高檔的器皿,可是一旦裂損滴漏就成廢物了,除非是無價的古董,否則只有拋棄一途。瓷的讀音為「疾資切」,此切語依音韻的變化,轉換成閩東方言就是讀ㄐㄩˋ。順便一說,鄉親在口語表達時,把小心謹慎、不可莽撞的形容詞說ㄏㄨㄤˋ ㄏㄨㄤ^ ㄌㄛㄎ(huangˋhuang^ lok)、ㄐㄩˇ ㄐㄩˋㄌㄛㄎ(tsy ˇtsyˋ lok),前者的漢字寫成「緩緩略」,後者就是「磁磁略」。磁石、磁鐵、磁吸、磁性、磁力…等詞義,都有吸引附著、摩擦密合的意思,所以,用在形容人的行為時,有緩慢、溫吞、不滑溜、不冒失的語意存在。「磁」和「瓷」不僅國語同音,福州話的發音也是相同。由此看來,我們的方言也是典雅而有趣味的。

 

例句:

拍牌乞指導員搦著,這下漏瓷呵了(去了)

(打牌被副村長逮到,這下子完蛋了。)

 

  1. 雨漏:ㄏㄨㄛˋㄌㄠ^ (huoˋlau^)

詞義特指下雨天屋內漏水的現象而言。「雨」字在閩東方言中有「文白異讀」的現象。馬祖話說「雨衣」為ㄩˇㄧ (yˇi),這是「文讀音」。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六月雨 [勿會] 過墿。」意思是說:「六月份的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句中的「雨」為了押韻而念ㄏㄨㄛ^ (hui^) 這是「白讀音」。白讀音也同樣的保留在閩南語之中。

 

例句:

臭徒弟起厝,粲粲新有雨漏。

(學藝不精的笨徒弟蓋房子,光鮮亮麗的房子,下雨天居然會漏水。)

 

  1. 床荐:ㄘㄛㄥˇㄗㄞㄥˇ(tshongˇ tsaingˇ)

馬祖鄉親特指,寒冬時以稻草編的禦寒床墊。因為它由稻草編成,所以,有鄉親將此物寫成「草荐」,錯!這只是詞義接近,而語音完全不符音變條件。「荐」也可以寫成「薦」,《說文解字》說:「荐,薦席也。」「薦,獸之所食草。」由此可見,原本兩字並不相同,後來卻混為一談,這也是古漢語常見的現象之一。但《爾雅》說:「薦,黍蓬也。」《爾雅‧疏》說:「蒿也。」在古文獻中它們也有混淆之例。再如,《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杜預《注》:「荐,草也。古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以天為帷幕,以草地為坐臥之具。這和吾鄉以稻草編製床墊的道理相通。馬祖並非稻米之鄉,只因為漁民需要以稻草紮竹篾絞成竹索供做捕魚工具,因此,稻草在馬祖算是常見之物,這些稻草都是由台灣進口的。數十年前馬祖,經濟條件太差,父母親不可能給嬰幼兒包紙尿布,故冬日早晨,常見主婦曝曬被稚齡孩子尿過床的床荐。等到春天來時,這些稻草就功成身退,鄉親廢物利用,將它當煮菜燒飯的柴火使用。

 

例句:

冬天去睏若無床荐舒,半暝會寒半生死呵(去)

(冬天睡覺時,若沒鋪稻草墊,半夜會凍得半死。)

 

                                          (未完)

馬祖俗諺語珠璣  蜀錘拍兩堛

0

【本義】

一個鈍器打下去,卻同時打到兩糰泥塊。

 

【引申義】

這句諺語的本意是形容「某人辦事能力很強,手腕很靈活。」可是,語言使用日久,它的語意有時會向負面意義引申,反之亦然。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今天,它在馬祖多被用於描述負面的情境,所以,它的嘲諷意味變得越來越濃了。本句諺語的重要意涵是在凸顯「順便」、「順勢」的概念。當某人以便宜的手法做事,居然能同時達成兩個目標時,人們就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之。

 

但是,這句諺語流傳很廣,因為使用的人眾多,故造成語音訛變的機會必然也大,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從前我都以為後面兩字是「兩橛」(ㄌㄤ ㄎㄨㄛㄎ,lang khuok),不僅如此,《福州方言熟語歌謠》(陳澤平編著)也是做如是讀寫。後來聽林宜水先生說「兩堛」(ㄌㄤ ㄆㄨㄛㄎ,lang phuok)之後,我反而心有疑慮。向岳母查證,岳母再三的交代說,是「兩堛」而不是「兩橛」。又趁同鄉聚會之便,將疑慮提出就教耆老,進一步發現使用這句話有「代溝」,因為長輩用「兩堛」,而年輕人都是用「兩橛」,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對於方言語料的選定,我會以多數耆老的意見為準,可是答案確定為「兩堛」之後,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因為「堛」的字義為「土塊、泥塊」,那前面的鈍器名稱能用「錘」嗎?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福州方言熟語歌謠》對語句的解釋是:「處事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見該書p.123)顯然這是對某人做事態度、手腕肯定的讚語。因此,我主觀認為此鈍器應該是「鋤頭」。若是如此,整句話是讚美開墾田地的農夫,「一鋤頭下去能挖起一些泥塊,然後俐落的敲碎它們」。「蜀鋤」與「蜀錘」因為音變而混淆。小小意見謹供參考。(圖1.)

農民墾地。《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農民墾地。《馬報》記者陳鵬雄提供。  

 

【註解】

1.「鋤」與「錘」的國語讀音不同,但是,在馬祖話中它們的聲母都是ㄊ(th)。

提供俗諺語料的人「三行兩交代」(再三的交代說)的說,最後一個字的讀音是ㄆㄨㄛㄎ(phuok)而不是ㄎㄨㄛㄎ(khuok)。在古漢語之中,因聲母同、近關係而產生同音假借的現象並不少見,所以,對動作和工具的選擇我才做如此推斷。(圖2.)

錘

最後一個字的讀音既然是ㄆㄨㄛㄎ(phuok)而不是ㄎㄨㄛㄎ(khuok),其字形為何實令人費疑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翻查各類字典、韻書,終於找到「堛」,因為無論是字音、字形或字義,都能順應本諺語的情境,這個字在此是唯一能用的漢字。此字國語讀ㄅㄧˋ,是古入聲字之一。它的字義據《說文解字》說:「凷也。」(塊狀泥土)。

 

相較於當代漢語,古漢語的語意使用是很精確的。木柴一截,長度約一尺左右的單位稱「橛」(圖3.),所附之圖偏長了一些。再長一點的木棍單位方言稱「條」。比較粗壯的稱「軀」(ㄎㄨ,khu)(圖4.)

橛
軀
    

【史鑑】

高中國文課本有一篇〈燭之武退秦師〉的課文。這是弱國外交,縱橫捭闔的典範。當初秦晉聯盟伐鄭,鄭國大老燭之武,看準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就見縫插針、遇洞灌水,亟盡挑撥之能事,最後說動了秦國廢盟而去,讓鄭國躲過一場兵災之禍。燭之武的外交手腕,談判技巧,讓自己的國家,站穩了有利的戰略地位。燭之

武「蜀錘拍兩堛」,一者讓本國免於兵燹,同時又瓦解了對方的聯盟。

 

有了「燭之武退秦師」之後才有「秦晉肴山之戰」。以當時天下局勢來說,秦國向東拓展是必然的。魯僖公32年,秦穆公派三位大將「浩浩蕩蕩」的偷襲鄭國。沒想到半路遇見鄭國商人弦高,使偷襲的策略無法執行,大軍只好狼狽的班師回國。為免軍隊空手而歸,就在回程路上,「順便」把滑國給消滅了。拿下滑國是遲早的事,這次若偷襲成功,又佔據滑國,對秦穆公來說,「蜀錘拍兩堛」是「一箭雙鵰」的得意事。但是對「苦主」滑國來說,「蜀錘拍兩堛」卻是罵他「貪得無厭」的負面用語了。

 

【運用】

情境設計。

 

甲:昨暝貽順哥請食飯,我歡喜無際呵。遘伊厝咧才會捌,主客伓啻我蜀隻。

(昨天貽順哥請我吃飯,我非常高興。到他家時才知道,主客不止我一人。)

 

乙:你自家劬!伊蜀錘拍兩堛,奸巧利的儂請客只是代嘴。你固邯吶是真的。

(你自己笨!他工於算計,小氣鬼請客,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你還當真哪!)

 

 

(本則諺語為林元忠校長尊翁林宜水先生提供。開版照片為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敬謝。)

[馬祖方言歌詞] 馬祖勸世歌

0

35年前還在馬祖高中任教時,看到老同事子明兄的二千金玉珊同學的手語表演,舞蹈身段俐落,肢體語言流暢,讓我驚喜萬分。當時內心盤算,如果能找個主題,以「人多勢眾」的姿態,讓學生們同台演出,心想精彩度必定破表。由於適當題目一直沒找到,當時只完成國語版的〈馬祖好〉數來寶(彼時還不鼓勵說方言),由陳德智、鄭祥欽兩位同學在當年「馬祖文藝季」活動中表演,也獲得許多掌聲。直到念完研究所,突然靈光乍現,心想:何不將從前鄉里勸人為善的話語編成唸謠,並搭配手語動作演出,若能因此達到勸善之本意,也算是好事一樁。因此回憶過往,陸陸續續的寫下本文的初稿。

早期馬中同學參加新年遊藝表演
早期馬中同學參加新年遊藝表演

 

大陸女生的手語表演
大陸女生的手語表演
哭嫁
哭嫁

各地方、各教派都有類似「勸世歌」或「勸世文」的文獻,它的目地在「與人為善」。「與人為善」的核心意義是「助人為善」,所以,相關內容適合各階層群眾來信守踐履。年少輕狂曾經是我過去的歲月,所以,無論居家或是上學,總是有聽不完的訓斥或「勉勵」之語。這些金玉「涼」言,有的出自本地俗諺,有些出於長輩當時的暴怒之口。無論語出何典,在當時聽了不過如馬耳東風,但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忝為人師之後,回思過往,一切感念卻盡在不言之中。

 

我是國文教師,有唸過、教過一些長、短詩詞的經驗。個人體會,表達意在言外或空靈境界,絕句體裁是最為擅場;表達沉鬱頓挫之情感,非律詩難以為功。鋪陳事理,唯樂府歌行才能呈現「苦口婆心」的情意。為了遷就整齊的七言句式,和歌謠的押韻特點,內文中某些出自俗諺的語句,必須做些微的改變。因為要疏通句意,致使譯文內容顯得冗長,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敬請讀友諒解。

學唱閩劇

0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今年元宵節,隨幾位音樂人到馬祖采風,觀看近年來風靡島內外的家鄉民俗-坂里白馬尊王「擺暝」與「燒馬糧」祭典。

當夜鑼鼓喧天,鞭炮震瓦,寒風中乩轎靈動狂舞,提燈的隊伍移迤邐蜿蜒,空氣中瀰漫濃厚的煙硝味道;而不遠處即是相對寧靜,沉陷在黑暗中的大海。一邊聲光交錯、瑰麗迷眩,另一邊深沉廣闊、暗黑而神秘。我跟隨繞境隊伍,感覺神明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尋,內心十分震撼。

旅居桃園的馬祖同鄉會,組織閩劇團來馬公演。在馬祖造成萬人空巷,人人爭睹。
旅居桃園的馬祖同鄉會,組織閩劇團來馬公演。在馬祖造成萬人空巷,人人爭睹。

過後,一位音樂人問我,馬祖除了年節祭典敲擊的鼓板樂,是否有傳統絲竹之聲,是否有古老的旋律現今仍在島嶼綿延傳唱?

我一時語塞。

民國38年之前,島上年節喜慶,經常延請原鄉戲班跨海演出,鄰近村落的婦人小孩盛裝出席,有時就歇在親戚家數日半月,只為觀賞福州戲。兩岸分治後,多為閩籍的海保部隊,其中幾位活躍於福州「舊賽樂」戲班的樂師與生旦名角,在島上零星演出過幾齣閩戲。等他們遷居台灣,另組「三山社」閩劇班,除了在小街窄巷,偶而從黑膠唱片傳出沙啞的唱腔,馬祖基本上已經聽不到戲曲之音了。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率領閩劇團來碼演出

一直到解嚴前的民國72年,旅居桃園的馬祖同鄉會,曾組織一支閩劇團來馬公演。這支仍以海保部隊樂師指導的業餘劇團,在馬祖造成萬人空巷,扶老偕幼,爭睹閩劇演出的盛況。在山隴演出那場,甚至恭請白馬尊往聖駕親臨,坐鎮戲台正前方。當年同鄉會長吳木雄先生說,每場謝幕,熱情的鄉親從隨古俗,紛紛往戲台扔擲鈔票,五元、十元,他們裝了好幾個麻袋。

近年每次往大陸旅遊,途經泉州、福清、福州、長樂等大小城市,傍晚無事,便會往公園、廟口逛去,總是會見到一群男女老者,或奏南管、或唱閩劇,鑼鼓絲竹樂於其中,非常陶醉,我也非常敬佩家鄉「雲台樂府」諸位先輩,多少年來孜孜矻矻,收集古譜、苦練公演,為尋找島嶼的聲音努力不懈。

70年代初,桃園縣馬祖同鄉會。
70年代初,桃園縣馬祖同鄉會。

前陣子,在網路聽到一曲閩劇「江湖疊」唱腔改編的視頻〈母親〉,唱者是大陸福清「好運來」閩劇團鄭兆開團長。他的唱腔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沉蒼涼,聽著喜歡,就跟著哼唱,這是我第一次學唱閩劇,雖然只是一曲經過簡化、為普及庶民大眾而譜寫的曲段。

今年母親節,適巧在北京旅遊,晚餐多喝了兩杯,趁著酒意,我唱給幾位同行的學生聽。不知是客氣,還是老師的餘威猶存,他們都說母語的唱詞好聽感人。幾句「扁肉」、「油餅」,惹得淚點低的女生們,眼眶泛紅。

閩劇有四大唱腔,我特別喜歡江湖調的疊排。「疊」有疊拍之意,意指演唱的速度。這曲〈竇娥冤〉源自元代關漢卿的名作,故事情節大家都耳熟能詳。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此劇張力十足、扣人心弦,足以擠身世界偉大悲劇之列。包括京劇在內的許多地方戲劇,都將之改編成各自的方言演出。

閩劇《六月雪》其實就是竇娥蒙冤的故事。原視頻的唱者是50年代知名老生洪深,他的唱腔深沈而優美,一板三演,悠遠舒緩,非常感人。

我跟著洪深唱段,依樣畫葫蘆,東施效顰,內行人會說簡直不倫不類。只是年紀大了,很容易被血液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吸引(也可能只是愛現)。我總是嚮往一拉一唱,其樂融融的氛圍。或許能從文字以外的聲音,一唱三嘆,體會先民生活的世界吧!

獻醜了!

唱歌說故事:〈眩 船〉──搭船憶往

0
唱歌說故事:〈眩 船〉──搭船憶往

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把這句話用在形容台馬交通上,似乎也蠻貼切的。即使今天交通船的設備已大幅改善,舒適度的提升,也已昔非今比。但是,肯捨飛機而就輪船的人,應該是少數中的少數。

海島春天易起霧,這是馬祖人的經驗之一。「元宵采風」之旅,連續幾天受困,海路一票難求,這是可預期的事,只是連坐票也賣光光,真的令人感到意外。幸運的登上船,沒想到,卻因為某些因素,交通船半夜還進不了基隆港。因為這次航行延誤,讓我想起當年搭船的痛苦經驗,所以,就在鐵板旅店寫了「搭船」、「暈船」的大綱。一邊寫一邊回憶,許多「往日情懷」又不斷的飛到眼前。

我當學生時代,是馬祖執行「戒嚴令」最嚴格、最徹底的年代。平日安分守己的人,絕對感受不到相關律令的存在。只有在往返台馬搭船時,才體會到它對鄉親的生活帶來不便與困擾。本來台馬交通一個月有4個航班,後來減為3航次。住在大台北地區的鄉親,搭船前須持「出入境證」,前往大龍峒的「外島服務處」辦理登記手續。然後士官長會告訴你一個可能開船的日期。其實事情久了,憑經驗也會推估出開航的日子。雖然如此,接下來幾天,仍然要三不五時的打電話問。問的時候不能直接了當的說:「今天會開船嗎?」否則,不是吃「排頭」就是電話被掛斷。因為怕敵人竊聽而洩漏軍機,所以,都得迂迴的說:「*月*日火車開不開?」「明天要不要會?」…等。年輕的朋友聽來會覺得很滑稽,可彼時氛圍大家都覺得「理當如此」。馬祖有不少姓名帶「官」的人,當時有一則笑話,某位長「官」鄉親,當他報出姓名問船期時,故意把前兩字說含糊一點,把「官」字說嘹喨一些,結果騙到老芋仔一聲:「長官好!」

如此欺敵方法,總覺得有些拙劣。開航時日雖然保密,但整個基隆市民無人不知。因為補給艦停靠在碼頭,運補的軍車、大卡車及勤務人員進進出出的,碼頭腹地也極為繁忙,這些「天機」早就洩漏殆盡。所以,當天計程車隊、水果攤商,都是不請自來的。我曾經估算過,搭船這一天,上午大約八點從台北出發,到達基隆金馬賓館排隊領船票。……街頭晃蕩閒逛……。下午三點往碼頭集中,通過五道「聯檢」關卡,包括一次以金屬探測器的感應,若受檢的行李發出嗡嗡聲響,則須打開接受憲兵仔細「搜索」。進船艙時做最後一次的「驗明正身」。登陸艇海上航程至少16小時,前後相加,大概得耗上一整天。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民國60年以後,有了「5」開頭的AP艦加入疏運之後,搭乘的舒適度是提升了不少,但是在海上搖晃總是不舒服的。

AP艦。拍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AP艦。拍攝於馬祖民俗文物館。

「同是天涯淪落人」,搭上船就不避諱男女了,大家就乖乖的,和船身成平行狀態躺著。老實說,有得躺已屬萬幸,其他事只好將就將就了。冬天搭船最怕中途起來上廁所,尤其在海峽浪湧的時候,一切的痛苦經驗都如歌詞所寫。補給艦的旅客「專用」廁所是設在船頭兩側。男生可「隨遇而安」,女生則比較麻煩,大家都是能忍則忍,能憋就憋,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起來冒險攀爬「就定位」,因為人一離開,後面的人就會「自動補位」,所以,「臥鋪」只好請旁邊的人代為看著。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船頭是顛簸搖擺最猛烈的地方,蹲在簡陋的糞坑上,手要抓緊拉桿,否則劇烈俯仰,會有頭下腳上、倒栽蔥的可能。吐到最後,只剩淒厲的乾嘔聲,全身虛脫、頭冒冷汗、……,即使高級蘋果滾到腳邊也沒力氣去撿,……彼此感覺大家都是會說話的「豬」。暈到最高點,「再也不回鄉」的毒誓就脫口而出,不過,這是失信最多次的海誓山盟。

接駁情景。翻拍自《時空寄情》。
接駁情景。翻拍自《時空寄情》。

在搭船的過程中,最辛苦的莫過於東莒鄉親。家住南竿的人早已回到家了,而往來莒光、南竿之間的接駁船「安勝輪」,或許還沒出發。東莒人自我解嘲說:「大船換小船,小船換馬達,馬達換舢舨,最後走跳板。」因為莒光鄉親要轉搭安勝輪到青蕃(青帆)港,東莒旅客得再換乘「莒光號」馬達到猛澳,莒光號「搶灘」時,船舷右側靠著小舢舨,小舢舨的尾端架著厚木板連接沙灘,旅客走在上面,得由港指部弟兄攙扶著踏上陸地。

俗話說:「回憶是甜蜜的。」這句話未必全然能被接受,因為搭船的「過去事」令我餘悸猶存。歌詞寫來輕鬆逗趣,但是,對馬祖老鄉親來說,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既然內容是輕鬆逗趣,將來以〈蓮花落〉、〈數來寶〉或福州特有的〈評話〉腔來呈現,敝帚自珍的認為:「應該還不錯。」

唱歌說故事〈彼岸花之戀〉──兼說馬祖婚嫁瑣事

0


(國語歌詞)
秋陽下,
碧山青。
黃葉地,
晚風起。
牽絲花瓣向藍天,
孤挺逆風草萋萋。

(
副歌1)
波紋映海堤。
彼岸花,
紅在荒野、在峭壁。
海峽路斷千帆急,
眾英雄,來島嶼,
中州花果且飄離。
(副歌2)
東山迎晨曦。
彼岸花,
紅在彼岸人心底。
雲山萬重音訊稀,
同林鳥,羨比翼,
總盼花葉能相倚。
秋陽下,
碧山青。
心不變,
情不移。
憑欄無語對晚霞,
秋水連波盼歸期,
盼歸期。

今年元宵節我們到馬祖做民俗采風,原本規劃的行程是三天兩夜,後來因為春霧籠罩海島,使一行人在馬祖又多住了兩天。過程中,大夥曾雨中漫步於鐵板沙灘、潘府高歌以及旅店「夜譚」。名製作人馗哥戲做〈彼岸花之戀〉圖像,畫面之精美,大家看了樂不可支。(事見宏文大作:〈鐵板燒搖滾老男團〉。《馬資網》2019.2.25)

 

歌曲以「彼岸花」為名,那是因為它是馬祖的縣花,由歌詞字面來看,是寫一位小姐對自己婚姻的憧憬(或怨嘆)。然而文字背後所表達的文化意義,是有必要讓年輕的朋友稍做瞭解的。歌詞中的「彼岸花」不一定真有其人,但泛泛來看,這朵花又好像普遍存在於馬祖社會中。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來此,這是馬祖發展的轉捩點。此時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不同的生活方式相會於此,所發展出的喜事或悲劇實在無法細數。以男女情感來說,你情我願、兩情相悅,這本是一段烽火佳話。只因為身分不同,再加上民風保守的關係,起初都得做某種程度的隱忍。當時兩岸對峙,政府曾在列島佈下重兵。為了鼓舞士氣,有關單位徵調未婚少女,經歌舞訓練後做勞軍表演。這些能歌善舞的妙齡姑娘,當然是年輕、苦悶、壓抑的官士兵追求的對象。有些情感處理不當,最後就以悲劇收場,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國軍剛轉進時,軍民之間的互動是頻繁的,男未婚、女未嫁,發展出戀情是極正常的機會。可偏偏馬祖有童年訂親的習俗,許多紛擾也因此而產生。為了杜絕民怨或避免發生重大風紀事件,軍方下達幾近「恐嚇」的軍令說,「若娶馬祖小姐,必須住馬祖至少18年。」軍令如山,這下可嚇死許多台籍「寶寶」!當時的軍公教人員結婚,須層曾申報,經長官批准後方得成親。所以,有情人未成眷屬之前,交往的美事,能隱則隱,其他的事也只能等退伍後再說了。但世事可料,退伍後常發生「非典型兵變」,看在旁人的眼裡,這也是蠻「正常」的。當然,能修成正果的例子也是有的。

圖1.傳統的花轎。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1.傳統的花轎。王榕樂先生提供。

傳統的馬祖雖是窮鄉僻壤,但禮儀習俗與閩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以紅、白事來說,繁文縟節的程度是令人咋舌的。雙方議婚時最重要的話題是聘金的支付。原則上女生壹歲兩千元或壹兩黃金,兩歲四千元或二兩黃金,隨女生年齡而遞增,但是超過二十歲則每歲以兩千遞減,黃金同之。當時黃金價賤,老鄉親稱它為「死寶」(ㄒㄧˊㄅㄛ+,siˊβo+)。由於聘金是一筆龐大的費用,故也有人家以稻穀之擔數為聘禮,同時也發展出「上半禮」、「下半禮」的規制,這是「分期付款」的準契約行為。能突破習俗窠臼的族群,只有隨政府來此的「流亡儂」了(ㄌㄧㄨˇㄨㄛㄥˋㄋㄛㄩㄣˋ,liuˇuongˋnoyngˋ)。他們絕大部分是公教人員,在本地有一定的社經地位,甚至被視為上流社會的成員。他們是單身漢,結婚後變成夫人的她,可不必侍奉公婆,也不需要處理姑嫂妯娌的問題,有時候娘家的經濟靠此姻緣翻轉。所以在交往階段,就深受鄉里或手帕交的羨慕與祝福。

 

婚期商定後,環境好的家庭,待嫁女兒會擇一適當時間,由媽媽帶領來台辦嫁妝。這個行動馬祖話說「辦含嫁」(ㄅㄟㄥˋㄏㄤˇ兀ㄚˇ,peingˋhangˇngaˇ),這是個古老詞彙,憑我的直覺推測,它是正在逐漸弱化、流失的語彙,因為我問了十位和我年齡相仿的鄉親,居然無人知曉它的意義,我頗懷疑它是「辦行嫁」之音變。來台辦嫁妝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基隆,另一處是北市的後火車站、圓環、萬華一帶,這裡是古老的社區,但也是生命力強韌、傳統行業最集中的地方。我對這裡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為與父叔輩生意往來的中盤商多居住在此。某一年,我陪家母到延平北路催討蝦油帳款。也曾陪家父和叔叔,到迪化街找福州鄉親面議蝦油的批發價格……。欣芸老師「有閒來坐」中的〈富賈與苦力〉和〈艋舺〉兩個單元,正是介紹此地市井小民謀生的活力與榮景。尤其在配樂方面,添加了馬祖人並不陌生的「鼓板」樂,不僅使節目的親切感倍增,同時也體會到,向上蒼祈求安居樂業,是人心同理的願望。

 

學名為紅花石蒜的「彼岸花」,花瓣攏聚如傘,整朵花外觀似龍爪,又像螃蟹之多腳,故馬祖人俗稱它為「螃蟹花」(ㄇㄤˇ 兀ㄝ ㄨㄚ,mangˇnge ua),馬祖的野生品種都是紅色的,花期是在夏天。小時候眼力好,在學校(今縣議會)這頭往東瞧,楊前縣長家的後方,「摩天嶺」石叢下到處可見到它的蹤影。它的花和葉不會同時出現,個別來說,直桿挺立、隨風擺動的樣子,容易有孤特卓絕的感覺。故我創作時,以此特點做「分隔」的抒情和「重聚」的祈使。首段的「牽絲花瓣」本做「千絲花瓣」,因「千絲」只是外觀誇飾形容,略顯刻板,不如「牽絲」既能描述形態,也能表達「牽掛」和「懸念」的愁緒。一得之見,謹供參考。

圖2.彼岸花。
圖2.彼岸花。

本首曲詞創作於「馬祖元宵采風」之後。事隔三個月,期間也陸續的寫了三首歌詞。小作品雖然完成了,但內容仍不時的受外在的「觸發」而做刪修。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第一單元,由南港傳統製茶業「出發」。這個內容,很自然的讓我聯想到我家釀酒事。接下來,迪化街舊社區的場景,也一樣引發我回憶過往。因為音樂的演奏,同時結合了影像的呈現,不知覺就遙想當年陪長輩在大稻埕一帶走動,到萬華「天福」老闆家做客,……父母親凡事好奇而且每事問的情景。如今,雙親已離世多年,陳年往事也已行遠,惟大人們的謦欬言談,仍在記憶之中。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