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19

馬祖漁歌

0
閩東海景

馬祖漁歌

(括號內的文字是國語翻譯 )
方言饒舌歌詞:陳高志

閩東海景
閩東海景

馬祖漁歌 1-3月

正月一來正頭
(正月是一年裡的吉日良辰 )
艚未開假就開頭 就開頭
(漁船在年假 裡仍要出海作業 )
春鱸冬鮸有載書
(文獻記載 :春天鱸魚、 冬天鮸魚品質佳)
想食炸魚搵鹹漤會流
(想吃油炸魚霑蝦油,就會流下口水 )
二月馬祖春水遘
(二月的馬祖天氣溫暖又潮濕 )
雞叫出早無暝晝
(拂曉出海努力去工作 )
鐺著鰻魚拍丸
(捕得鰻魚打丸 )
手摔魚丸漿連䁐灶
(手不斷的攪拌魚漿 ,還要顧火候 )
三月的蟹味白䭕
(三月的螃蟹淡而無味 )
墨棗囝當飯熻蜀鼎
(小墨魚煮一鍋吃到飽 )
者出白鰳小鰣刺
(這個時節白鰳魚肉質鮮美)
白鰳拍鱗是憨囝
(白鰳魚去鱗是傻瓜行為)

 

黃魚
黃魚

馬祖漁歌 4-6月

四月山頂青草
(四月份滿山青草綠)
馬達開頭去橫山
(漁船出發到亮島海域 )
東引黃花金豔
(東引的黃魚外表亮晶)
擔遘乏力儂彎
(魚貨太多, 都挑到直不起腰來)
五月食烏板去盤窟
(五月想吃黑毛魚,去退潮石窟裡抓 )
倪囝江兜墘釣石
(小孩子在岸邊釣石狗公 )
馬鮫鯧魚等咧討
(海中馬鮫、 鯧魚抓不勝抓)
定蟲老公做街躒
(老公卻在岸上遊手好閒的)
六月馬祖海水青
(六月的馬祖海水湛藍)
鯷囝釣鱖紅丹
(鯷魚是釣鱖的絕佳餌)
鱖魚輕貴肉野猛
(鱖魚很珍貴,肉質不易保鮮)
南風發暴心就驚
(天氣轉南風我就滿心擔憂)

 

鯷囝乾
鯷囝乾

馬祖漁歌 7-9月

七月䱵鯷真像梭
(䱵的外型如梭,是七月份特產)
厝養鴨母食鮮臊
(鴨子最愛吃下雜小魚)
鯷囝乾白食食無力㪐
(鯷魚乾當零食,越嚼有味)
鹹䱵燉肥肉配飯會歌嘞
(鹽漬䱵蒸肥肉,好吃得不了)
八月食鮀復鯩
(八月的海蜇和鯰魚品質佳)
圓鮀白使明礬塕
(圓的海蜇必須加明礬 )
小腸燉糟搵鮀
(紅糟蒸豬小腸,肉汁做海蜇沾料)
鯩乾配酒做保長公
(鯰魚乾好下酒,會讓人飲過量)
九月蜀山開黃菊
(九月的馬祖滿山開著黃菊花)
媳婦囝轉晝鴨未筑
(童養媳婦回家來不及餵鴨子)
橫聽大家出伊死式
(蠻橫的婆出個餿主意)
吼伊丁香剔骨煮鹹粥
(叫她取下丁香魚的肉來煮鹹粥)

 

花枝乾
花枝乾

 

馬祖漁歌 10-12月

十月帶魚灴白菜
(十月份用帶魚燒白菜 )
蟹膏好食當㦅
(蟹黃美味令人無法抗拒 )
無錢買 (魚田) 煮粉乾
(缺錢買烏魚煮米粉 )
甘願賒數欠儂債
(愛吃, 寧可賒帳來日還錢 )
十一月落霜北風起
(十一月颳北風又下霜)
依公婆礤蕃薯米
(阿公、嬤在擦刨番薯籤 )
鮸乾鰻鯗掛風簷下
(鮸魚乾、鰻魚乾掛在屋簷下 )
計咧做歲歡喜
(希望能過個豐足的幸福年)
十二月天凊骹手痀
(十二月寒冬凍得手腳僵硬 )
炥的墨魚鯗廮鋪頭
(烤的墨魚乾放在床頭隨時取食 )
手捈鹹滷盝蝦蛄
(伸手到冰冷的鹽滷水中撈取蝦蛄)
嘴咧罔㩽濞罔流
(忙著吸食蝦蛄,而鼻涕也不停的流)

下層磨

0
石磨

語言是社會現象。詞彙是表達情意的信息之一。人們在口語表達時會創造出許多有意義的名詞,這些名詞經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運作後,就會留存在社會當中。前人將吃虧、上當、倒楣的現象叫做「下層磨」、「盤數」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它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濃縮我們熟悉的生活經驗,並且進一步化做活潑潑且精彩的語彙。只要說話人尊口一開,聽在其他人的耳裡,概念中就會快速地出現有趣的畫面。既能有會心的一笑,也能滿足表情達意的功能。

 

石磨
石磨

對馬祖人來說,「石磨」是重要的設備之一(圖1)。因為磨米漿做「白丸」、做湯圓,磨黃豆榨豆漿、做豆腐、炸蠣餅等都需要靠它。它不像爐灶那樣,是任何家庭每天必用的設施。所以,整個村莊只有靠此營生以及大家族才備有此物,有需要時借來一用即可。

 

下層磨
下層磨

童年時代,每逢年節要磨米漿時,有此設備的人家門口,總是大排長龍,大家依次排隊使用,這時候也是散播八卦消息的最佳時刻。有時候磨的量少,或磨炒熟的黃豆做「裹粉」時,大部分的人會將小石磨借搬回家。石磨的結構有兩層,為了穩重,以免一推一拉時產生挪移,所以,下層磨的重量相對地的比較重(圖2。這是大石磨的下層)。搬小石磨至少要動用兩個人。機靈的人會避重就輕,先搶先贏,快快的把較輕的「上層磨」搬走,將重的「下層磨」留給忠厚老實的人去處理。忠厚老實人的最大特色就是「笨」、「反應慢」,當他想到的時候,事情往往已成定局了。兩人的關係若是手足兄弟,哥哥搬大的,弟弟搬輕的,任務分配毫無問題,父母親也會讚美有加。兩人若只是同儕關係,而且年紀相近,身材相仿,搬「下層磨」的人,看在旁人眼裡,少不了一番嘲笑,認為是做傻子、幹傻事。

 

以下就舉實例做說明,讓大家理解本語彙的正確用法。

 

下層磨例句
下層磨例句

 

例句中的「掇」是入聲字,唸的時候是收短促的音。它的字義等同國語的「端」或「搬」。整句話的原意是:「下層磨都是你在搬。」象徵的意義是:「吃虧、倒楣的事都是你在做。」

那一年我們吃烤肉

0
牛角老家

 

前幾天,常璧弟寫了思念父親的大作刊載在《馬資網》,我們看了深受感動。本來想就常璧的鴻文做回應,以表示對家鄉先賢的尊敬。然而適逢《攀講馬祖》約稿,我只好思索前事,補強內容,搜尋照片,以應《攀講》之稿約了。

 

小時候,家裡開雜貨鋪,門前有三層階梯(圖1。感謝曹爾嵐村長的拍攝。),此地有太多的往事如今變成甜蜜的回憶。夏天的傍晚,有鄰居在此整理蔬菜、閒聊、吃飯;無風無雨的夜晚在此打地舖,白天偶有鄉親寄賣蔥、蒜。常璧的尊翁也曾在此擺設臨時肉攤,販賣山隴「退市」(ㄊㄛㄩˋㄑㄧㄟ^,thøyˋʒei242)回來的剩餘肉品。家父為人木訥忠厚,來此擺攤一律歡迎。爸爸告訴我,這也是「伴市」之一。所謂「伴市」(ㄆㄨㄤˋㄑㄧㄟ^,puangˋtshiei242),性質類似「促銷」,顧客買了甲物可能會連帶買乙物。也就是說,顧客買了豬肉,有可能會順便買我家的米粉等。這是有「水幫魚、魚幫水」的效果。

牛角老家

我家隔壁曾開過撞球店,對面是爾湘父叔開的糕餅店,並且兼賣餛飩湯。賣餛飩的店家一定有「清湯鍋」的設備(圖2),它是用來煮餛飩以及熬大骨湯的工具。因為地利之便,小時候常常看見有人來球店「敲桿」。既然是比賽,就得分出輸贏,賭資常常是一根豬尾巴。坐在門前階梯聊天的人,只要見到好賭又不服輸的同伴出現眼前,大夥就吆喝的說,「這條豬尾有希望了」。常璧尊翁徵得兩人同意後,就立刻著手刮垢除毛,然後丟進糕餅店的「清湯鍋」熬煮,等分出勝負之後再向苦主收錢。「清湯鍋」的爐火是整天不斷的,老闆也不吝於讓人借煮,因為一根豬尾巴下去,能增加高湯的鮮美味,所以,這又是「水幫魚、魚幫水」一舉兩得的事。

清湯鍋
清湯鍋

 

當時沒電,家家戶戶當然都沒冰箱,接近中午時,一定得把肉品推銷出去。若實在賣不完,只好將肉埋入鹽巴堆中,讓它變成馬祖鹹豬肉。因為沒有其他佐料襯托,我覺得口感並不好。糕餅店的右側是通往水井、「依嬷的店」的階梯,那一面牆是煙囪通過的地方。夏天整日熱烘烘的,來往大澳老街的鄉親不敢駐足,多半會疾行而過。但是,冬天的場景卻完全改觀。許多缺少保暖衣物的兒童,會倚靠在此作推擠的遊戲,想借推擠的活動獲取暖身的快感。

 

我老家室內有一間防空避難所,裡面有小水井。肉攤收攤時,曹先生偶而會來此提水擦拭販肉木板(多半是到附近大水井提水),有時候會留下些許賣不完的肉片、肉碎的。同儕見此如獲至寶,往往上前「拿」了一些。大家也很識相,品相好的肉片不敢拿,拿的都是畸零的。東西短少,主人當然是心知肚明,他也不在乎。等老闆離開,「大」同學就慫恿我回自家的「灶前」(廚房ㄐㄧㄠ ㄌㄟㄥˋ,tsiau eingˋ)拿調味料略醃。那時候生活真是苦,一般人家一包味精都買不起,商家都是分裝成小包在零售(一包一塊錢)。這種小東西我家隨處可得,不僅如此,偶而還會切兩片生薑、拍一顆蒜頭下去。大夥拿到醃過的碎肉,小心翼翼的將它貼在糕餅店的煙囪牆上(如果有生火的話),不多久,白煙竄起,小肉片吱吱作響。即便每人只分得「鼻屎」大的肉末,但也吃得津津有味。父母親嚴禁我參與,認為這是「荒鬼」(餓鬼ㄏㄨㄛㄥˋㄍㄨㄟ+,huongˋkui33)行為。但是,兩位大人從不知道肉是我醃的。今天看來,這件事情很有意義,因為我們是馬祖人吃烤肉的先驅,也算是馬祖飲食文化的「先行者」。

 

 

糟香蚌蛤

0
糟香蚌蛤

     在馬祖,家家戶戶幾乎都會釀老酒,所以,釀酒的剩餘物資—-酒糟,是極為普通的庶民食材。近幾年大家視紅麴為健康食品,故凡是以酒糟烹調的料理,受歡迎的程度也跟著水漲船高。

 

傳統的閩東沿海居民,鹹味的主要來源是鹽巴,或以下雜魚種醃製的「鹹」(ㄍㄟㄥˋ,keingˋ),尤其是四面環海的馬祖更是如此。此物國語說「蝦油」,類似中南半島的「魚露」。外地人對它的感覺是「臭」不可聞,可是上一代的馬祖鄉親卻食之如珍饈。現在年輕人用的醬油,在我童年時代那是奢侈品。好友、老同事王爺曾說一個故事,民國四十幾年,地區情治單位攔截到一批走私醬油,案子偵結之後,贓物必須做妥適的處理。所謂妥適處理,就是派人將醬油瓶蓋一瓶、一瓶的打開,然後從山隴澳口往海裡傾倒,岸上擠滿看熱鬧的民眾,個個心在淌血、捶胸頓足。扼腕不捨的情緒全寫在臉上。戒嚴時代,風聲鶴唳,善良的百姓誰敢輕舉妄動!只有眼睜睜地看著「稀世珍品」倒進海洋去餵魚。

 

那個年代,醬油的使用是以「滴」為單位。出海「拍緧」(打樁)的漁家,夥伴們大清早就得吃「炊飯」(木蒸籠蒸飯),家中的孩子能用幾滴醬油來拌飯,到了學校這可是值得炫耀的話題。媽媽們海邊撿海螺回來,無論是「筆架」(佛手、龜足貝),或是挑出的螺肉,用醬油代替鹽巴,起鍋之前撒一小匙白糖,庶民食物搖身一變,成了宴席中的拼盤小碟。

 

民國60年代,馬祖人口大量外移。受環境影響,鄉親對香菜、九層塔濃嗆的味道漸漸能接受,在炒蚌蛤、海瓜子時,拋入大把的九層塔變成標準動作。殊不知道地的馬祖風味是用紅糟翻炒,奢侈一點的輔以醬油、白糖提味。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這一到極為尋常、簡單的馬祖傳統料理。

 

使用酒糟有一個訣竅,必須先用油鍋炒香它。其實所有醬類都是如此,除非是用它醃漬生的魚或肉。否則,不僅要炒,還要炒到香中帶微焦的程度。蚌蛤在吐沙的過程已吸足了鹽水,在烹煮時一定要留意它的鹹淡。先熱油鍋、下薑米蒜末,待香味飄出,舀入紅糟,中火翻炒,然後下蚌蛤,再快速翻炒。蚌蛤生命力強,有些「頑劣」份子久煮就是不開口(有時裡面是一坨泥沙),所以,必須在翻炒片刻後加入些許清水,蓋上炒鍋,八分熟時依鹹淡調入醬油,九分熟時加適量的白糖。鍋中的湯汁若太多,可勾薄芡,勾芡的另一個作用是讓湯汁與蚌肉緊密結合,最後再撒蔥花,起鍋裝盤。從前在家裡招待朋友,我不太喜歡加蔥花,因為勾芡的食物黏糊糊的,蔥花被裹住了,在視覺上並不討好。特別叮嚀,湯汁別倒掉,用來拌飯、拌麵又是絕佳的搭配。

馬祖禮俗淺說:刀鹽

0
壓青(牛角)

馬祖禮俗淺說

刀鹽(ㄉㄛ ㄌㄧㄢˋ,to  lianˋ)

馬祖人的性格是敬天法祖的,既崇祀祖先,也禮敬山川天地神祇。面對不同身分的受祭者,使用的供品及儀式規格也各有不同。

 

四十幾年前,因為謀生因素使馬祖人口大量外移。來到陌生的環境後,為了融入新的社會,日常生活習慣難免要做調整,但是在宗教信仰,敬天地,禮神明的場合,又保有非常保守的儀節,故原汁原味的原鄉風貌,往往又在他鄉呈現,「刀鹽」(如圖)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當地人對馬祖禮俗很感興趣的項目。

 

依馬祖習俗,拜天地、酬神明時,使用的牲禮,必須是未煮過,或煮半熟的肉類。為了讓神明能方便享受美味的牲品,所以,在供品中半熟的肉品上,橫放著菜刀,並且在刀面上灑一小撮鹽巴,這設想不可謂不週到啊!

 

附圖中的「刀鹽」,刀非切菜之菜刀,而是切水果的小刀。從豪邁的菜刀到袖珍的水果刀,也可以看出,馬祖人生活步調正在逐漸改變之中。

 

這個詞語的讀音本來是ㄉㄛ ㄒㄧㄝ兀ˋ(to xiengˋ),「鹽」的聲母馬祖人說ㄒ(x),但福州人說ㄙ(s)。ㄒ(x)和ㄙ(s)只是一線之隔而已。ㄒ(x)是舌面清擦音,ㄙ(s)是舌尖清擦音。所以,〈漢語拼音〉訂國語的ㄒ為x,台灣〈通用拼音〉則訂之為si。下字聲母凡屬ㄉ、ㄊ、ㄙ者,會受上字陰聲韻尾的影響而變讀成ㄌ,這是福州方言的鐵律之一。其次,福州方言的韻尾有舌根鼻音兀(ŋ、ng)卻沒有舌尖鼻音ㄋ(n),簡單的說就是說有ㄤ(ang)而無ㄢ(an)。故標題所記的音只是權宜的讀音而已。

馬祖方言《說字解文》:說「飲」

0
土灶

馬祖方言《說字解文》

說「飲」

飲字演化

基本上說,漢字是由表形、表意的文字演變而來的。「飲」的甲骨文形體極為生動,象人以口舌伸入酒器中吸食酒漿之形,在六書的文字分類屬會意字。此字的金文寫成頭、身分離狀,人的身體也變成了「欠」,小篆「飲」的寫法即根源於此。文字在社會通行日久,就會產生同化、分化、簡化、繁化、聲化等作用;字形也會因彼此相似,字義彼此同近而發生合流,這種現象在部首中最為常見。小篆「飲」字左體複雜難認,到了隸楷階段歸併到「食」部,這是必然的結局。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飲》說:水流入口為飲;引申之,可飲之物謂之飲。段氏之言,「水流入口為飲」,這是動詞,字義為喝。「可飲之物謂之飲」,這是名詞,字義為能喝的流體物。馬祖老一輩的人稱開水為ㄤ+(ang33),字的本形,有學者認為就是「飲」字。

 

在從前,馬祖一般人家是用土灶炊煮食物的(見下圖),灶檯上有開小洞的設計。此洞為用大矣,它可容納一個小陶缽。寒冬時,將清水倒入,飯煮熟時陶缽中的水也熱了,此溫水不僅可用來餐後漱口,也可以調冷水洗碗以免凍手。除此之外,煮飯時遇多餘的湯汁,可將它舀入陶缽保存(當然,也可以放在另一個器皿中),供家人當開水喝。但是,當時的鄉親並不知道,這是營養成分很高的飲品。老鄉親們稱此「飲料」為ㄤ+(ang33)。它雖然是普通的庶民食物,但卻找不到適當的文字可用。

 

土灶

 

兩本《福州方言字典》都收了這個語詞,但選用的文字卻截然不同。馮愛珍用「泔」字表示,李如龍等人用「飲」字承載音義。兩者都能言之成理,不過,我比較認同李如龍等人用「飲」字表示米湯的看法。因為「泔」的字義是:1.洗米水。2.以米之醃製食物。兩個字義都不切近,何況「泔」字的聲母是 ㄍ,必須繞許多的路才能證明它有唸零聲母的可能。而「飲」字僅韻母稍遠而已。

 

馬祖禮俗淺說-送粽

0
馬祖粽

馬祖禮俗淺說

送粽(ㄙㄛㄩ兀ˋㄗㄛㄩ兀ˇ,søyngˋtsøyngˇ)

我相信四十歲以上的鄉親朋友,不必看音標就能輕易地唸出「送粽」的音讀,但是,對需要靠注音來輔助學習的人來說,還真有點為難。正確的讀音請以羅馬字音標為準【註1】。

 

依傳統的馬祖習俗,端午節各家各戶都是要包粽子的,女孩子未出嫁之前,須先學會十八般武藝,包粽子是其中之一。所以,從前農家女子在山上農忙時,會利用休息時間學唱喪禮哭調以及包粽子的技巧,她們使用的葉子多半是月桃花或粗蘆茅(ㄘㄨˋㄌㄨ+ ㄇㄛ+),包在裡面的餡則是取之不盡的泥土。雖然如此,還是有人拙於手藝,最後只得請鄰居高手捉刀幫忙了。家裡有長輩過世的第一年端午節是可以不包粽子的,因為這一年的粽子是由娘家(岳家)親戚送來,這個禮俗即稱為「送粽」。禮俗的意義在於慰問與關懷。娘家(岳家)親戚方言說「外家頭」或「外家親」。他們送粽子來的時候,被慰問者不能拒收。有時候因為喪禮上的禮數未週到,致使雙方芥蒂在心,此時得靠鄰居勸解「做和頭」(ㄗㄨㄛˇ ㄏㄨㄛ ㄌㄠˋ),若還是閉門拒絕,即表示「斷墿(路)」(ㄉㄛㄥˋㄋㄨㄛ^)雙方斷絕往來。正常情況是收下粽子時,不能用粽子做回禮,回禮必須是紅色紙花、一束全新的紅筷子以及鹼麵(ㄑㄧㄢˋㄇㄧㄢ^)【註2】若干。「鹼麵」今天市面上已不再製賣了。從前我家有賣,它是一坨一坨、餅狀的黃色乾麵,烹調時可甜可鹹。因為它價廉、方便久藏,所以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常常被用做「送粽」的回禮。市面上既然買不到「鹼麵」,一般人只好改用冬粉或細米粉了。大陸長樂縣則用「方便麵」(泡麵)代替之。

 

「送粽」只能送一年,從五月初一到初五都能送,過此則不宜。送的時候要送整串的(如圖),圖中才綁三顆,還要繼續往上增加。從前沒冰箱,大量的粽子一時湧至,為了不使它變酸變餿,所以會分送鄰居品嘗,此時必須剪斷繩子後再送出門。送粽子時一定要避免送給「嫩細」阿婆,以免觸她霉頭、犯她的忌。從前人的生活總是有許多忌諱,請人吃粽子要避免用「送粽」造句,你可以說「請你吃粽子」,「拿幾顆粽子給你吃」,但絕不能說「送粽子請你吃」。因為「送粽」已經有專屬的使用場合及對象。(一顆接一顆的累增縛綁,馬祖話說「坐」。阿婆綁粽子最在意的事是,大小如一,直線不彎。所以,有句相關的俗語說,「坐會正,縛 勿會 歪」,就是針對綁粽子而言的。本文照片是祥官提供,「坐」的掌故也是祥官提供的,在此致謝。)

 

任何禮儀或風俗都會隨社會進化而改變。從前的社會經濟條件差,但親戚網絡緊密,所有的風俗習慣,都是代代相傳,行禮如儀。如今,式微之禮何止「送粽」一項。再過若干年,說不定帶轉代金的權宜做法,會被郵局劃撥或銀行轉帳給取代,我們冷眼旁觀吧。

 

【註1】:

這個音節是福州方言較難標注的音節之一。所幸馬祖母語教材《福州語》6下p.41有此二字的標音,大家可以多加參考利用。

 

【註2】:

馬祖人說國語常常ㄢ、ㄤ不分。那是因為福州方言有ㄤ無ㄢ所造成的結果,這是全世界方言學界公認的結論。「鹼麵」權宜音讀可以為ㄑㄧㄢˋㄇㄧㄢ^(qianˋmian242),但標準的讀音應該是ㄘㄧㄝ兀ˋㄇㄧㄝ兀^(tshiengˋmieng242)。它的韻尾是舌根鼻音兀(ŋ、ng),而不是舌尖鼻音ㄋ(n)。有關論述請參閱陳高志:《連江縣縣志‧語言志》p.196。

馬祖俗諺語珠璣:柴山再大,都無灶門大

1
說文解字

馬祖俗諺語珠璣

柴     山  再     大,  都  無    灶     門       大

ㄘㄚ  ㄌㄤ ㄗㄟˋㄉㄨㄞ^ㄉㄨㄇㄛˋㄗㄧㄠ ㄇㄨㄛ兀 ㄉㄨㄞ^

ㄘㄚ  ㄌㄤ ㄗㄟˋㄉㄨㄞ^ㄉㄨㄇㄛˋㄗㄧㄠ ㄇㄨㄛㄥ ㄉㄨㄞ^

Tsha  lang  tseiˋ tuai242  tu  moˋ tsiau    muoŋˋ   tuai242

【本義】

再大的柴山都禁不起土灶的消耗。

 

【引申義】

萬貫家財,若坐吃山空,後果必定悲慘。唯有量入為出,積極任事,才能永保安康。

 

【註解】

  1. 正宗的福州語是沒有ㄐ、ㄑ、ㄒ等聲母,所以,大陸學者為馬祖編的母語教材《福州語》,其中就不見這三個聲母。隨手取第11冊課本來看。「情」讀ㄗㄧㄥ53;「請」讀ㄘㄧㄤ33;「酒」讀ㄗㄧㄡ31,(p.10)都是以ㄗ、ㄘ代替ㄐ、ㄑ。馬祖話之所以和原鄉的福州語不同,這是兩岸經過幾十年的阻絕後,馬祖人受推行國語運動的影響,語言產生同化、變遷的必然結果。所以,若把「柴」的音注成ㄑㄧㄚˋ,「灶」的音注成ㄐㄧㄠˇ,反而和實際的馬祖音更為切近。ㄐ、ㄑ、ㄒ和ㄗ、ㄘ、ㄙ發音部位很接近,前者的發音部位和方法為舌面塞擦和擦音,發音時舌面的前方頂住前硬顎。後者為舌尖前塞擦和擦音,發音時舌尖接觸上門牙的齒背。它們的距離僅一線之隔,所以容易受到遷移。60歲以下的鄉親應該都學過國語注音。國語的ㄗ、ㄘ、ㄙ不和ㄧ、ㄩ拚切,但是閩東方言則否,它後面可以帶ㄧ、ㄩ的。一旦ㄗ、ㄘ、ㄙ配ㄧ、ㄩ時,馬祖鄉親會受到學習國語的經驗影響,會自動把ㄗ、ㄘ、ㄙ的聲母調節成ㄐ、ㄑ、ㄒ。同語系的音韻差異必須有道理可說,若因此把ㄗ、ㄘ、ㄙ配齊齒呼、撮口呼的批評為錯誤的拼音,那實在是太沉重了。這個問題牽涉到尖團音、顎化音的理論,我在新的縣志《語言志》中有分析說明。
  2. 「山」的馬祖話說ㄙㄤ,不是說ㄕㄢ。正宗福州語真的是沒有ㄢ的音,到目前為止我仍然堅持此說。只有在發ㄧㄝㄥ(ieng)的音節時才和ㄧㄢ(ian)接近。前些日子,我在馬資網張貼〈班字考述〉小文,文中即採用此見解,結果有鄉親為此作情緒性的批評,並且擴大申論,一竿子打翻十幾年來馬祖所有母語老師所付出的辛勞;也否定了大陸學者長年研究的成果。但事實絕非如此。馬祖人說「飛機」的國語為ㄏㄨㄟ ㄐㄧ。說「麻煩」的國語為ㄇㄚ ㄏㄨㄤˊ(請注意首字的聲調),原因是福州話有ㄏ無ㄈ。稍有歲數且幼年失學的馬祖鄉親說國語時,聽不出他話語中有ㄓ、ㄔ、ㄕ的聲母存在,ㄦ也說得不標準,那是因為我們母語缺乏捲舌音之故。因為母語而影響到新語言的學習,這是語言的慣性所致。「馬祖人說國語ㄢ、ㄤ不分」既然是事實,那就表示兩者之間已產生混同了,而且是ㄢ向ㄤ靠攏(若有必要,我將另文再作詳析),兩者混同之後使同音字大量增加。ㄢ的韻尾是舌尖鼻音,發音部位偏前。ㄤ的韻尾是舌根鼻音,發音部位偏後。以響度來說,發音部位越靠口腔後面,其音強度越大。馬祖人說話特色之一是,又急又快音量又大,即便是在聊天,外地人也常誤以為是吵架,其原因在此。堅持馬祖話ㄢ、ㄤ並存的人,我只能說,他的國語太標準了,標準得令人羨慕。我有一位嫁入豪門的學妹。某日,夫妻倆招待日本商社朋友參觀鄧麗君墓園。我看到她手中的紀念品時就問她:「妳去了ㄐㄧㄥ ㄕㄤ?」其實,我心裡想表達的是「金山」,但口中說的是ㄐㄧㄥ ㄕㄤ,學妹很自然地理解成「經商」。因為句子文法不對,害她愣了半晌。打電腦時,這些細微的問題難不了我,但是,一開口說話就出糗。
  3. 福州人說「柴」為ㄘㄚˋ。說「灶」為ㄗㄠˇ,它是陰去調,我們用「ˇ」標示是不得不然的權宜作法。馬祖方言陰去調的調值為21,國語的第三聲若是全上,調值為315,若是半上則尾音不會往上揚。由此看來福州語的21比國語半上調更為低沉。雖然如此,畢竟兩者是接近的,只是如此一來,「灶」的方言音調卻和國語的早、棗、澡、蚤等字相同了,唸起來不夠到位是不爭的事實。
  4. 短短的一句俗諺語卻用了「夸飾」、「對比」、「象徵」三種修辭法,所以,這句話的意涵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1. 從前的馬祖生活條件極差,以電力、瓦斯當燃料是後來的事。有些鄉親會在自家貧瘠的土地上任雜草生長,日後再以這些枯的雜草當柴火。雜草叢生的土地馬祖話說「柴埕」(ㄘㄚˇㄌㄧㄤˋ)。馬祖是小地方,國軍來了以後,許多土地又被圈為軍事管制區,即俗稱的「禁區」,所以不可能有用「山」為單位的實景。本諺語說「柴山」,那是「夸飾」、「誇張」的修辭手法。
  2. 灶門:柴火進出之處,燒柴表示生活開銷,是借代用法。

 

【史鑑】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昏、暴、愚、痴的總和可謂人山人海,但穩坐「首席」的,非南北朝時北齊末代之君高緯莫屬。由於他不思進取,不圖國政,日日彈琵琶演奏〈無愁曲〉為樂,故臣民稱之為「無愁天子」。史書稱他:自卑「無志度」,口拙木訥,性懦不堪,故不喜接見朝士。但是玩起來可是箇中好手。他曾經在宮廷內建造貧民窟及菜市場,把自己打扮成乞丐、販夫或顧客,藉乞討和買賣交易來取樂。更誇張的事是,他命令本國的士兵,穿上黑衣打扮成羌人,自己卻站在高處用弓箭射他們。後宮佳麗三千,他獨愛淑妃。即使國家面臨外患侵擾,他仍不忘和佳人出遊圍獵。等到敵人兵臨城下,他把帝位禪讓給年僅八歲的兒子高恆,自稱太上皇躲到他處。但最後還是被北周武帝擄獲處死。

 

當時的天下形勢可謂北齊、北周、南朝陳國三強鼎立。北齊是佔盡優勢,他位於關東的富庶地區,人丁之數是其他兩國的總和。人口眾多按理說徵調兵源作戰應非難事,只因為民心已背,再加上虛耗度日,最後落得國滅人亡,被天下人所訕笑的結局。

 

【運用】

這是一句深富哲理的諺語,創作的人一定是看盡人間冷暖後所產生的體會。能打江山的人不一定能守成,窮與富都不過三代,若果真應驗了這句話還算好,因為有人一代尚未傳承,事業已走到盡頭,樓起樓塌全看在自已眼裡。所以,任何人都要想到,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的道理,一定要避免讓自己走到山窮水盡的境地。現在的社會崇尚虛華,勤奮工作,節儉度日的人不少,但奢靡揮霍,寅吃卯糧的人也所在多有。在生活周遭中若逢鋪張情事,適時以

此諺語作善意的規勸,無論對方接受與否,都算是功德一樁。

馬祖方言詞彙解析:暈眩

0
說文解字

馬祖方言詞彙解析

暈 眩(ㄨㄛㄥˇ ㄏㄧㄥˋ,uongˇ hingˋ)

 

馬祖人把頭昏腦脹的現象稱「暈眩」,不明就裡的人以為它是同義複詞,其實它是晚出的語彙。從本詞語的出現,可約略知道漢語詞彙發展過程的端倪。

《說文解字》說:「暈,光也。」段玉裁《注》認為應該說「日光氣也。」這個注解告訴我們,把「暈」字說解成「日月周圍的光圈」是更為精確的。

 

「暈」的反切為王問切,濁聲母去聲韻,方言讀陽去調。按音理來推,它在國語中應該讀成ㄩㄣˋ才是,但今天的國語卻讀成ㄩㄣ。福州語讀ㄨㄛㄥ^(uoŋ242),完全符合古今音演變的規則,它和方言的「望」、「旺」等字同音。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日頭有暈,無水煮飯。」(參見陳高志《馬祖俗諺析論》第一冊p.214) 此字若不唸陽去調,那就無法和下句「飯」字押韻了。

 

「眩」的反切有黃絢切、胡涓切。前者是濁聲母去聲韻,它是國語ㄒㄩㄢˋ的依據。後者是濁聲母平聲韻,福州方言讀陽平調,陽平調的調值類似國語的第四聲,所以,它在我們的方言讀ㄏㄧㄥˋ(hiŋˋ),是正確無誤的。

 

老實說,將頭昏腦脹的方言詞寫成「暈眩」並非毫無破綻,問題就出在聲調上。「暈+眩」=「陽去調+陽平調」,變調後卻讀成「陰平調+陽平調」。顯然的,此與實際音讀不符,因為實際語音讀為半陰去,它變化之前,應該是陽平調的字才是。雖然如此,「暈眩」構詞,聲母、韻母、詞義三者皆合,唯有聲調有些距離而已。李如龍等、馮愛珍編的《福州方言字典》都把這個詞彙寫做「昏眩」,這一組詞的結構只有詞義合轍,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我個人認為,用「暈眩」比用「昏眩」更妥當。

 

為幫助大家理解本詞彙的用法,以下就舉簡單的實例作說明,同時也注上各系統的音標給大家作參考。

暈眩例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頭曬暈了。」因為有些特殊符號一般電腦較難顯現,故例句及音標採用手寫,然後再製成圖檔。為方便大陸朋友閱讀或使用,本表特增加〈漢語拼音〉一欄,大家就自己熟悉的標音系統各取所需了。

馬祖(閩東、福州)方言《說字解文‧序》

0
說文解字

語言是人類溝通情意的工具之一,在記錄語言工具不足的時代,唯一能將古人思想加以傳承的,就只有靠文字了。人類的語言會隨時空條件而改變,用來紀錄語言的文字也會改變,只是速度的快慢而已。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或拼音)文字,但是,發展到後來,形聲字卻佔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因此,若說漢字與表音無關,似乎也是不近情理的。

 

大家在接觸漢字時,一定會發現有些字可以「有邊讀邊」、有的字偏旁卻讀不出正確的音來,這些字反而與某些方言語音相近,如:「奎、桂、街、蛙、卦」、「地、池、施」……等,這種現象說明了:文字初造時是配合語言而存在的,一旦文字造妥,字形固定了,也利用這些文字來刻印書籍,可是語言卻仍然在變化著,由原先差之毫厘拉大到千里之遠,形音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音特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被稱為福州話的閩東方言,原本就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這八大方言都是由一個主幹所發展出來的分枝,它們彼此間不一定有很高的近似點,但是都有不少的特質是相關的。上古時代,它們既然是同出一源,在當時必然有文字來紀錄這些語言,這就是方言本字考證有可能成功的原因,只是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難免會加進一些其它因素,造成語言上的分化,這就使本字考證的困難度增加了不少,考證的結果甚至會有各說各話的情形發生。

 

閩北地區並非閩東方言的原生地,學者的研究也認為它不是單一來源。它不僅可上溯中州,也可旁及屈原等辭賦之鄉。在歷史長河中,典籍浩繁豈只一句汗牛充棟能形容!因此,若要想上友古人,明白前人之智慧,多瞭解一種方言,就等於手中多一把進入殿堂的鑰匙。因此,考證方言本字雖然困難重重,卻是極為重要的文化重建工程。是有關單位要以嚴肅的態度去面對的,也是研究語言的學者們責無旁貸的任務。

 

時代不停的進步,歷史不斷的翻新,消失的古語、古文一定也很多。後代的人看不懂古書,這說明了古今之間有嚴重的隔閡。造成障礙的原因有很多,就語文層面來說,就是古今的語彙、文法、語音、文字、用語習慣等,產生了很大的落差。但是,令人難以想像的,這些失落的古語卻能在方言中找到蛛絲馬跡。幾年前,陳國春先生在〈連江水〉月刊上發表鴻文大作,陳先生由《戚林八音》入手,為閩東方言尋找源頭,發現許多陌生的書面文字,卻活生生的存在我們口語中。有心人若熟讀相關文獻加以理解,必然對自己的語文引發榮耀之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歸屬感,進而對自己的鄉土激起認同的情懷。

 

研究方言本字除了有以上的作用以外,在學習其他方言時也有遷移類化的功能。雖然說「海內存知己」、「四海之內皆兄弟」,但是中國輻員廣大,難免有語言標準化無法達到的地方。閩東方言是境內主要方言之一,就利用自己的母語,和境內不同的族群作溝通,只要稍加說明,有時也能心領神會。舉簡單的例子來說:國語的「睡覺」,我們叫做「睏」(ㄎㄠㄥˇ,khaungˇ),台語也是如此;吃飯用的「筷子」,我們稱「箸」(ㄉㄛㄩ^,tφy242),台語也不例外。不僅如此,其中還反應了上古音的痕跡,即清朝學者所說的:「古無舌上音」的現象。脫衣服我們叫做「褪」(ㄊㄠㄥˇ,thaungˇ),台語、潮州話也與此相同。「褪」在此地不能有邊讀邊了,國語的注音為「ㄊㄨㄣˋ」,這是古音「陰陽對轉」的事實。把食物「沾」醬油,我們叫「搵」(ㄛㄨㄥˇ,oung33),肚子餓叫腹肚「枵」(ㄅㄨㄎˊㄌㄛ+ ㄧㄡ,puk4ˊlo33 iou)這些都是有根有源的古語。而今天叫「今旦」,跨過水溝叫「ㄆㄨㄚㄎ,phuak」,此字應寫成「發」,這有《說文解字》作證明;草木生長叫「ㄅㄨㄛㄎˊ,puokˊ」,漢字要寫做「孛」,後來孳乳成「浡」、「勃」等,因為有生長、成長、壯大的意思,因此引申出許多詞彙,如:蓬勃、勃發、浡然、浡興:::等。後面幾個例子是我們母語所獨有的,因此,說它是閩東文化的資產也不為過。任何人面對我們的母語都要感到謙卑,當然,我們接觸其他語言時態度也是相同的。

 

筆者在高中時代有一位英文老師—陳麗利老師,她為了鼓勵同學破除對英文的恐懼感,特別以福州語為例說:「你們把最困難的方言說得這麼流利,世上沒有任何語言可以難得倒你們了。」陳老師是不太會說福州話的福州人,因此,她感受特別深刻。筆者年事稍長,再加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語言文字有關,對老師之語也感觸良多。

 

由方言進行本字考證是很困難的,而且考證閩東方言本字更是困難重重,這是因為有內、外在的因素同時在影響著它。在台、澎、金、馬地區只有馬祖列島上的居民用此語言,相對於其他的方言,這是弱勢語言,弱勢語言若任其花果飄零,必然加速它的流失。我們花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去充實硬體設施,卻在精神文化層面任其失衝,這的確值得決策單位好好思考的問題。

 

和筆者年齡相仿的朋友,都曾經歷過如火如荼的國語推行運動。國語推行運動有他的正面意義,相對的他對方言的生存產生了排擠作用。比如說:人們在實際表達概念時,會很自然的把國語中的同義詞拿來義譯方言中的某一個字詞,因為國語是他們熟知的,而方言反而變成次級的溝通工具。如:車子到了,「到」字寫做「遘」才符合方言語音。餵雞餵鴨方言說「ㄊㄛˇㄍㄧㄝ ㄊㄛ ㄚㄎˊ」。「ㄊㄛ+,tho33」的本字有人以為是「討」非也!此字寫「陶」才對。

 

問題不僅於止。國語只有四個聲調,他不同於中古的平上去入。中古的四聲調因聲母發音的清濁,在方言中變成七個或八個聲調。閩東方言聲調有七個,其中濁上和濁去相混;中古時的入聲字都帶有p、t、k的韻尾,但是到了我們的方言,都變成喉塞音了;由上古到中古漢語的陽聲韻尾有三個,即:m、n、ng,而我們的方言卻簡化為ng,m與n都消失不見了;在老一輩的鄉親口中,絕無f(ㄈ)的音,它都和h(ㄏ)混淆了。筆者當年在台大唸書時,總因為說:「坐床(船)回馬祖」而引發同學哄堂大笑。更要命的是自己居然不知那裡出錯,唉!麻「黃」(煩)可大了。

 

拜兩岸情勢稍緩之賜,方言的研究,無論是歷史文獻、或共時材料,都比以往方便取得。尤其小三通的實施,類似的研究有了更便捷的途徑。目前有關閩東方言的詞典有兩本,一本是由李如龍、梁玉璋、鄒光椿、陳澤平諸先生合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另一本由馮愛珍編纂的『福州方言詞典』,除此以外,尚有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研究室主編的『漢語方言詞匯』,學者們所付出的心血很多,作出的貢獻非常大,但是仍然有仁智互見的地方,尤其是有音無字的「假借字」,有些是可以考證出來的,將這些漢字的形體考證確定,是筆者多年來的心願。

 

東漢的許慎曾撰著曠世巨著《說文解字》。隨者甲骨文的發現,此書有許多地方被修正了。但是,它在中國經學史上的訓詁地位是不容懷疑的。同時它更是進入古文字學堂奧的入門之書。本專欄之所以取名《說字解文》,其實就是以學習許慎為職志,為自己的母語文字盡一份心力。

亮島人如何捕捉蘇眉魚?

1
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4)

亮島人如何捕捉蘇眉魚?

馬祖地區早年曾是蘇眉魚的盛產地,但文獻資料中並沒有記載,若非考古證據及魚民的口傳,連世界著名的漁業研究報告都未將福建沿岸列入產區。馬祖漁民稱蘇眉魚或龍王鯛為「蠣頭」,也把前額特別禿出的人取外號叫「蠣頭硺」,「牡蠣」的蠣與「蚵」的福州語音意一樣。

由亮島考古出土帶倒鈎的骨製魚叉及蘇眉魚的生態習性觀之,不論是八千多年前的亮島人或六千多年前居住在東莒以及距離東莒25海哩外的殼丘頭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他們都懂得如何捕捉蘇眉魚〈北京大學教授張弛論文中的隆頭魚指的應也是蘇眉魚〉。因為遺址中沒有網墬,也沒有魚鉤,所以使用網來圍捕或垂釣捕獲的機會都欠缺證據。亮島人極可能將有倒鉤的魚叉插在握桿前端凹槽內,以繩索連接魚叉後端的淺溝槽及握桿做成脫鏃標組〈見示意圖;取材自清華大學邱鴻霖亮島島尾遺址報告封面〉。

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4)

握桿的材料可能是竹子,因為在8000多年前的石器時代,要將其它的材質挖成中空在石器時代是有困難的,用石器將含中洞的竹子切割成可以托住魚叉的握桿則相對容易。〈清華大學邱鴻霖在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綜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143稱為脫鏃標〉亮島人以具有倒鉤的脫鏃標潛入水中近距離刺殺蘇眉魚依出土證物的猜測應是合乎邏輯的。

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2)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綜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26.27〉亮島遺址出土中有許多魚叉後端的殘隻係因為被刺殺的蘇眉魚瞬間掙脫,或大隻蘇眉魚過厚的鱗片導致魚叉穿刺失敗並瞬間折斷,殘端因為有繩索與握竿連接得以保存,尖銳端應是留在脫逃的魚體內或掉落海中,故殘隻只有柄沒有銛部。筆者曾試著用力以鐵鎚敲打疑似製作魚叉的材料-鹿角,發現鹿角具韌性,不易被敲斷,由此可想像能將魚叉折斷的魚體之大或鱗片之厚。當然由出土的魚骨大小可以推算魚體大小,只是我所能查詢的文獻資料並無這些紀錄。

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3)

從之前一些潛水人所拍攝的影片中,我們發現蘇眉魚在水中並不怎麼怕人,這種習性讓近距離獵殺變成相對容易。以筆者的有限浮潛經驗,在水中接近魚並不困難,東引的資深職業潛水人劉金灼先生也證實這一點,這讓8000多年前的亮島人帶著魚叉潛水獵魚變成容易,亮島人1號外耳道的贅生骨是亮島人經常在水裡活動的最好證明。

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0
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1)

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這幾日,綠島民宿陳姓業者捕殺被列入保育類龍王鯛事件的新聞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韃伐,兩年前發生在屏東同樣的捕殺事件則未引發這麼大的迴響,根據 2014年7月2日中時電子報報導:「全台野生蘇眉魚剩不到30尾,其中墾丁不超過6尾,農委會為此修法公告今年7月起列入保育並禁捕,沒想到還是阻擋不了悲劇發生。竟有恆春漁民趕在保育令生效前,下海捕捉一尾長約1公尺蘇眉魚,30尾又少1尾」。事隔兩年,同樣的事件在綠島上演,台灣蘇眉魚的數量再減一尾,所不同的是;引發媒體的重視程度,是兩年來社會的保育觀念大幅提昇了嗎?

「蘇眉魚」為隆頭魚科,唇魚屬,種名為「曲紋唇魚」,頭部隆起像拿破崙的招牌帽子,固也有人稱其為「拿破崙魚」或「隆頭魚」又有「龍王鯛」、「海哥龍王」及「大片仔」等別名。嘴唇肥厚,臉部有兩條曲紋,一條在眼睛後方,像極了眉毛,另一條在眼睛下方連結到嘴角處,有如長了鬍鬚,所以在半世紀前,香港餐飲界早就把該魚命名為「鬚眉」,意謂有鬍鬚,有眉毛的魚,後來廣東菜流傳到台灣,「鬚眉」改用國語發音就變成了「蘇眉」或「蘇美 」(整理自網路資料)。是最大的珊瑚礁魚種之一,根據歷史紀錄,最長的身長達229公分,重量達190.5公斤。

蘇眉魚屬於雙性魚,要長至五-七歲才可繁殖,至少可活三十年。幼魚呈黑白色,年輕時橄欖色,成熟後則變為藍綠色。蘇眉魚遲熟、生理周期長,居所固定,活動區域小,因經濟誘因大而造成過度捕撈。目前蘇眉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類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已列保護魚類。

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在馬祖民俗文物館一樓的「亮島人」與「熾坪隴」考古出土展文物中,皆出現蘇眉魚的咽喉骨遺留,因形狀奇特,引發我的好奇。經由不斷的上網搜尋與比對資料,終於認出那是蘇眉魚的咽喉骨。另外在民俗文物館未展出的亮島考古出土中,也發現大小蘇眉魚的咽喉骨數量逾百,可以說是亮島人魚獲的大宗。

綜合網路上一些潛水人的觀察及文獻資料顯示,蘇眉魚活動於珊瑚礁區,食物非常多元包括珊瑚礁區的一些有殼的生物諸如蝦蟹,也包含珊瑚。蘇眉魚夜間藏身在岩洞中或岩石裂縫裡,棲息環境很固定,這成為容易被獵殺的重要原因。當遇到緊急狀況,會以魚身衝撞入侵者,曾有潛水人胸部被撞至死的傳聞。令我好奇的是;8320年前亮島及6000年前熾坪隴以及殼丘頭考古遺跡中都出現蘇眉魚的咽喉骨遺留。

史前時代的先人是如何獵捕這號珊瑚礁區的龐然大物?伴隨亮島人出土的骨製魚叉提供了8000多年前亮島人獵殺龍王鯛的直接證據。

馬祖禮俗淺說:請轉馬

0
轎車-1

 馬祖禮俗淺說:

              請轉馬 (ㄑㄧㄤˇ ㄋㄨㄛㄥˊ ㄇㄚ+,tshianˇnuongˊma33)

 

「請轉馬」是馬祖婚俗中很重要的儀節,它如同習稱的「歸寧宴」和「回門酒」。早期的馬祖,無論家境貧富,男方娶妻都要以三天三大宴、八小餐來招待親友。除此之外,結婚前、結婚後,還有許多名堂,說它繁文冗節,一點都不過分。馬祖雖然是小地方,因為是閩東文化周流浸潤之區,所以居民的生活習俗,有很多能在古文獻中找到源頭,方言說的「請轉馬」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為大家介紹馬祖禮俗意涵,就從「請轉馬」開始吧。

 

婚禮結束後的第三天,娘家會派小舅子兩人(無小舅子者可找新娘的堂兄弟、表兄弟或鄰居)來請新婚夫婦回娘家,這個動作就稱為「請轉馬」。清人陸鳳藻輯的《小知錄》中載有「轉馬」一詞,下注「回門名」。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事部》:

 

今人三日後,女偕婿省父母,謂之回鸞。閩人謂之轉馬。蓋春秋時有回馬

之義也 。

 

文中的「閩人」就是指閩東人、福州人。此制雖起於春秋,但馬祖卻發展出新的意義和形式。當天回娘家時,夫婦不得同行。小舅子之一先帶新娘子出發,半小時後(十分鐘後也可)另一個小舅子陪姑爺啟程。姑爺肩挑內裝禮品的紅布袋,等接近岳家時,陪同的小舅子示意他留步,並將新郎挑的紅布袋接過來,然後自行挑回家,徒手之新郎必須原地駐足等候。不久,會有另一位與新郎年紀相仿的人出現為之嚮導,兩人互相作揖,禮請對方先行,但新郎千萬不可走在前面,因為靠媒妁之言的婚姻,未經過拜天地、揭頭蓋的儀式,「理論上」雙方是不認識的。所以新郎「應該」不知道岳家所在的地點才是,為保持矜持儀態,必須靠他人引導才行。

 

這一天的餐宴新郎是主角,也是被捉弄的對象。陪客都是新娘的平輩和晚輩,宴席上,岳家會適度的縱容晚輩給新郎下馬威,目的是警告他日後要善待妻子。所以,打從進門開始,新郎就得步步為營、處處小心。如,跨進門檻,要留意「門墊」(ㄇㄨㄛㄥˇㄋㄞㄥ^,muongˇnaing242)後面是否有「火管」橫亙著[1],因為它是會滾動的竹管,誤踩其上保證四腳朝天。吃點心時,要注意「甘包」[2](馬祖地瓜餃)中有一顆是以煙絲為餡的,若不小心咬到,勢必滿嘴麻辣。為了避免被「暗算」,有些新郎吃「甘包」是囫圇吞食以對,或只吃一、兩粒以降低風險。中午餐宴時,魚丸湯端將而出,新郎先別急著動手舀食,因為每一顆魚丸可能是以細線串連著,舀一粒,就得吃整碗。客氣的廚師,也許只串連三、五粒意思、意思,目的只是在挑起喜樂的氣氛而已。主人怕「害人害己」,就會在某些食物上略做記號。總之,長相怪異的東西不碰為妙。餐宴進入尾聲,上甜湯的同時,廚師也會上一道「花碟」[3],這是暗示新郎給紅包的。新郎將事先備妥的紅包置於「花碟」上,廚師則稱謝持碟而退。

 

午宴之前,新郎會抽空拜見女方長輩親戚,陪同者手抱紅氈,待長輩坐定後鋪氈在地,供新郎行跪拜之禮,受拜者必須給紅包當見面禮,故當天長輩到處躲藏以免額外支出,若長輩平日小器苛刻待人,就會有鄰居「密告」其行踪,故意使他受禮「破財」。

 

「請轉馬」 必須當天來回,同樣是夫婦不能同行。回程時,新郎先行,片刻後新娘由一群青少年挑紅布袋陪同出發。隊伍中必有一人挑「轎車」(如圖。嬰兒車)和內裝兩顆芋頭、一株蘆薈的竹簍。當新娘隊伍走進村莊時,會遇村童以繩索攔路,要求新娘打躬作揖、開口請求讓路。

 

「請轉馬」之後,隆重的婚禮算是結束了。

[1] 吹火助燃的竹管,是尋常百姓日常用品之一。從前的馬祖人家,大型的爐灶得靠鼓風爐助燃,小型的、簡易的爐灶是吹竹管助燃。此物長約2到3尺,是截斷竹竿,打通竹節而成的。

[2] 本字應寫成「葛粉包」(ㄍㄚˇㄏㄨㄥˇㄇㄡ,kakˇhungˇmou),因快速連讀而產生音變的現象,它味甜可口,故有鄉親寫成「甘包」,馬祖方言說ㄍㄤˇㄇㄡ(kangˇmou)。

[3] 請參照花碟

小雨

0
小雨

小雨

作者:柯佩辰                               連江塘岐國小一年級

一陣小雨下了起來
接著變大了
變小了
感覺停了
又變大了
雨有時變大
變小
雨的聲音有時大
有時小
歡樂小雨
歡樂小雨
真好玩
真好玩

馬祖禮俗淺說:送棍

7
送棍

馬祖禮俗淺說

送棍(ㄙㄛㄩ兀ˋ ㄍㄡㄥˇ,søyngˋ koungˇ)

 

最近,「藍眼淚」的旋風,為馬祖觀光事業掀起前所未有的熱潮。在諸多的新聞報導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有人趁此機會來馬祖拍婚紗。長年注意家鄉動態的我,不免突發奇想地認為,觀光局、文化局等相關單位,應該打鐵趁熱,推出馬祖婚俗古禮「套餐」,以吸引外來客到此做人生大事的新體驗。若宣傳得宜,深具閩東文化特性的馬祖婚俗,必定是絕佳的賣點。

 

高中時代,班上有一位同學結婚,有人情味的馬中特給予一週的婚假。在民風保守的時空背景下,我們不敢表現出羨慕的神態,只會共襄盛舉的在言語上調侃他。傳統的馬祖婚宴,都是在自家門前或附近搭帳蓬外燴三天。第一天叫做「食飯囝」(ㄒㄧㄝˇㄅㄨㄛㄥˋ兀ㄧㄤ+,sieˇpuongˋngiang33),是招待同村莊的親戚和幫忙做事的鄰居全家大小。下飯的是普通菜餚,沒有大魚大肉,主要是享受那種喜悅的氣氛。但是,以木質蒸籠炊煮的白米飯,可令人吃得不知飽足。

 

第一天上午有一個重要儀式,那就是「送棍」。新郎同學在婚禮的前幾天,通知班上人高馬大的同學準備出任務。所謂「送棍」,就是由男方選派十人送禮物到女方家。禮品要湊足十樣(十色),其中必須包含兩大腿的豬肉,豬皮貼上紅紙,黃魚四尾(女方會退回兩尾),公雞、母雞一對(女方退回母雞,宰殺烹煮做「房底酒」供新婚夫妻享用。)壽桃包、麵線、…等。除了魚、肉、雞以外,其他的分裝在紅布袋之中(如附圖)。吉時一到,在媒婆帶領之下,大夥挑著禮品、紅布袋,就浩浩蕩蕩的出發。

 

早年的馬祖盛行兒童訂親,當他們到了適婚年齡時,或許媒婆已駕返瑤池,或遷徙外地。所以領隊的人,有時未必是真正的媒婆,只是臨時找一個福態的人撐場面而已。因為這是喜事,沿途會有看熱鬧的人抱以熱烈的祝福。挑夫們在女方家用過豐盛的午餐後,就挑著回禮循原路回男方家。

 

附圖是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申謝。本詞彙國語注音符號無法精確標音,請以羅馬字拼音為準。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