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禮俗淺說-送粽

0
馬祖粽

馬祖禮俗淺說

送粽(ㄙㄛㄩ兀ˋㄗㄛㄩ兀ˇ,søyngˋtsøyngˇ)

我相信四十歲以上的鄉親朋友,不必看音標就能輕易地唸出「送粽」的音讀,但是,對需要靠注音來輔助學習的人來說,還真有點為難。正確的讀音請以羅馬字音標為準【註1】。

 

依傳統的馬祖習俗,端午節各家各戶都是要包粽子的,女孩子未出嫁之前,須先學會十八般武藝,包粽子是其中之一。所以,從前農家女子在山上農忙時,會利用休息時間學唱喪禮哭調以及包粽子的技巧,她們使用的葉子多半是月桃花或粗蘆茅(ㄘㄨˋㄌㄨ+ ㄇㄛ+),包在裡面的餡則是取之不盡的泥土。雖然如此,還是有人拙於手藝,最後只得請鄰居高手捉刀幫忙了。家裡有長輩過世的第一年端午節是可以不包粽子的,因為這一年的粽子是由娘家(岳家)親戚送來,這個禮俗即稱為「送粽」。禮俗的意義在於慰問與關懷。娘家(岳家)親戚方言說「外家頭」或「外家親」。他們送粽子來的時候,被慰問者不能拒收。有時候因為喪禮上的禮數未週到,致使雙方芥蒂在心,此時得靠鄰居勸解「做和頭」(ㄗㄨㄛˇ ㄏㄨㄛ ㄌㄠˋ),若還是閉門拒絕,即表示「斷墿(路)」(ㄉㄛㄥˋㄋㄨㄛ^)雙方斷絕往來。正常情況是收下粽子時,不能用粽子做回禮,回禮必須是紅色紙花、一束全新的紅筷子以及鹼麵(ㄑㄧㄢˋㄇㄧㄢ^)【註2】若干。「鹼麵」今天市面上已不再製賣了。從前我家有賣,它是一坨一坨、餅狀的黃色乾麵,烹調時可甜可鹹。因為它價廉、方便久藏,所以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常常被用做「送粽」的回禮。市面上既然買不到「鹼麵」,一般人只好改用冬粉或細米粉了。大陸長樂縣則用「方便麵」(泡麵)代替之。

 

「送粽」只能送一年,從五月初一到初五都能送,過此則不宜。送的時候要送整串的(如圖),圖中才綁三顆,還要繼續往上增加。從前沒冰箱,大量的粽子一時湧至,為了不使它變酸變餿,所以會分送鄰居品嘗,此時必須剪斷繩子後再送出門。送粽子時一定要避免送給「嫩細」阿婆,以免觸她霉頭、犯她的忌。從前人的生活總是有許多忌諱,請人吃粽子要避免用「送粽」造句,你可以說「請你吃粽子」,「拿幾顆粽子給你吃」,但絕不能說「送粽子請你吃」。因為「送粽」已經有專屬的使用場合及對象。(一顆接一顆的累增縛綁,馬祖話說「坐」。阿婆綁粽子最在意的事是,大小如一,直線不彎。所以,有句相關的俗語說,「坐會正,縛 勿會 歪」,就是針對綁粽子而言的。本文照片是祥官提供,「坐」的掌故也是祥官提供的,在此致謝。)

 

任何禮儀或風俗都會隨社會進化而改變。從前的社會經濟條件差,但親戚網絡緊密,所有的風俗習慣,都是代代相傳,行禮如儀。如今,式微之禮何止「送粽」一項。再過若干年,說不定帶轉代金的權宜做法,會被郵局劃撥或銀行轉帳給取代,我們冷眼旁觀吧。

 

【註1】:

這個音節是福州方言較難標注的音節之一。所幸馬祖母語教材《福州語》6下p.41有此二字的標音,大家可以多加參考利用。

 

【註2】:

馬祖人說國語常常ㄢ、ㄤ不分。那是因為福州方言有ㄤ無ㄢ所造成的結果,這是全世界方言學界公認的結論。「鹼麵」權宜音讀可以為ㄑㄧㄢˋㄇㄧㄢ^(qianˋmian242),但標準的讀音應該是ㄘㄧㄝ兀ˋㄇㄧㄝ兀^(tshiengˋmieng242)。它的韻尾是舌根鼻音兀(ŋ、ng),而不是舌尖鼻音ㄋ(n)。有關論述請參閱陳高志:《連江縣縣志‧語言志》p.196。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