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名趣譚—-說東引「燕秀」

1

      某地之所以得某名必有其原因,名稱無論雅俗,都是社會進化史的元素之一,後人必須加以尊重。地名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文字的因素和功能要佔一半以上。漢語是單音節的語文,同音字特多,人們在無法書寫的情境下會用同音假借、同義訓讀的手法進行暫時借用,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之事。我們研究地名的來龍去脈,最大的目的,並不在於用自認為「正確」的名稱去更改積習已久的舊名,因為其中有太多的情感因素在內,簡單的說,族群中的共同記憶是無法取代的。故地名研究的結果,有時只是讓人們瞭解某地之所以誤說、誤寫的道理,若要據此鼓吹更改,可能難逃冬烘學究,刻舟求劍的批評。因此,要不要改舊名是一回事,不必更改而知其錯誤的原因所在,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馬祖地名的改變和國軍轉進來此有很大的關係。以東引的「燕秀」為例,這絕對是後來的寫法。根據當地的耆老說,燕秀是因「燕子的窩巢」而得名。既然如此,此地應寫成「燕宿」,不能口中說「ㄧㄢˋㄋㄧㄡˇ」(權宜注音),而手寫成「燕巢」,更不能寫成「燕窩」。宿、巢、窩、……固然有部分意義相通,但讀音完全不同。好比說,福州人把房子失火(火災)說成「火燒厝」,絕不能說此三字之音而手寫「火燒家」、「火燒宅」、「火燒房」、「火燒室」、「火燒屋」、…雖然意思相同或相近。

 

古文字字形演變圖
古文字字形演變圖

 

「宿」的甲骨文寫法有二,與隸楷的形體最為接近的是第一種寫法(見上圖),它的文字結構象「人在屋內蓆上休息狀」。所以,詞義引申之後產生了窩巢、居住、夜晚、星象等概念。鄉親們形容紊亂的房間為「狗窩」、「豬窩」,方言說「犬ㄒㄧㄨˇ」、「豬ㄌㄧㄨˇ」,注音的漢字就是「宿」。(ㄧㄨ的音節是中國南方方言特有的,若用ㄧㄡ也行。)國語的「宿」有三個讀音,即:ㄙㄨˋ、ㄒㄧㄡˋ、ㄒㄧㄡˇ。而馬祖方言它只有兩個讀音,一讀為ㄒㄧㄨˇ(siuˇ),另一讀音為ㄙㄛㄩㄎˊ(sφykˊ。此為入聲字音。)所以,東引的「燕秀」若以音義切合的標準來看,它應該要寫成「燕宿」才是。

有朋友認為本詞彙應該寫成「燕巢」,但「巢」的方言說ㄗㄠˋ,它和「造」、「灶」、「燥」的國語同音,因為語音搭不上關係,所以,我們不必去考慮它。也有東引的老鄉親認為,燕秀本應該寫做「燕岫」。這個說法雖然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確。因為詞意可通,卻通不過語音天秤的衡量。「秀」與「岫」國語同音,而馬祖話卻不同音。兩字的國語雖然都是讀去聲(第四聲),但它們的古音卻各有來源,換言之,「岫」是陽去調,它和方言的「受」、「壽」同音,聲調符號是「^」,調值是「242(Re Fa Re)」,唸的時候聲調上揚然後再轉下來,學界有人稱它為曲折調。「秀」是陰去調,它和方言的「繡」、窩巢的「宿」同音,方言的聲調類似國語的第三聲。「岫」的字義為「山洞」、「峰巒」。「燕岫」的詞義可以解釋為「燕子出入於山脈的涵洞中」,但該詞彙的語音完全不符合東引鄉親的口語。因為「燕岫」構詞完成後,第二字的音變會讀成與方言的「尿」同音。若果真如此,這個地名方言要說成「燕尿」而不是說成「燕扭」了。可見「燕秀」的寫法是來自「燕宿」的音義,它不太可能是來自「燕岫」和「燕巢」。

話說到此,鄉親一定會問,那「燕秀」要不要改成「燕宿」?我認為不必,因為改名換字茲事體大。某地之名若已約定俗成,而且已被官方認證過的,我們可「放過」它,只要將研考所得登載於類似鄉志、縣志等文書中,讓人瞭解發生錯誤之緣由即可。它的情況和「澳」、「沃」不同,在馬祖社會上「澳」、「沃」目前是互見並用的,但「澳」、「沃」的音、義都不相同,為了不使語意混淆、誤用,我覺得必須用正確的「澳」更改錯誤的「沃」。而「燕秀」並無此困擾。

本文的燕秀景觀照片為禮民校長提供,王校長同時和碧雲校長、翠玲主任等接受訪談。讓我知道了許多與東引有關的趣事,真心地謝謝大家的協助。

1條評論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