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俗諺語珠璣 :船比擺,骹只[齒齊]

0
馬祖俗諺語珠璣 :船比擺  骹只 [齒齊]

馬祖俗諺語珠璣 :船比擺  骹只 [齒齊]

 

【本義】

站在顛簸的船上,雙腿須順著搖擺的船隻,做左右或曲或伸的擺動,如此才能站得安穩,不至於跌跤。

 

【引申義】

本則俗諺語極具生活智慧,但是,不能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應從更深一層的處世態度去探討。在現實社會中,看到某人成功就說是老天眷顧,或出於僥倖,這是酸葡萄的心態之一。我們必須近距離的觀察他、瞭解他,看他是否有借力使力的能耐,以及掌握形勢變化的謀略。所以,「因勢而起」雖然是簡單的話,但做得好,做得恰當,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馬祖俗諺語珠璣 :船比擺  骹只 [齒齊]
圖1.水面平穩時,撐篙者穩當的站在竹筏上。
馬祖俗諺語珠璣 :船比擺  骹只 [齒齊]
圖2.竹筏擺動時,撐篙者的雙腿,會配合弧度,順勢作彎曲或伸直的動作
 

【註解】

一.

諺語中的「比」和「只」,在此是做無義的語氣詞使用。它也是福州方言中極為特殊的「嗽語」現象。有學者將此現象視為音變,外地人學講馬祖話(福州語),視音變現象為畏途,這是原因之一。有它存在,閩東方言的語彙在口語表達時,能充分表現出圓轉、流暢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馬祖鄉親,把一個動詞發成雙音節的語音。這個雙音節的動詞語彙,多用來表現「輕蔑」、「快速」、「順暢」、「簡易」、「不在意」等態度。前一個音會隨後面的動詞而變,必須靠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來判定,所以,有學者稱前一個音節為諧音前綴。由於前後音節不同音,故書寫時不能寫成同一字。既然它是類似語氣詞,故有學者用缺空的方法來處理,說明這只是有音無字的現象而已。我個人覺得不宜如此,應採用六書的假借方式,找個簡單的同音字補足之。現在就舉幾個例子幫助說明。(我在新修《連江縣志‧語言志》中有分析說明。請參閱本書p.168。)例子如下,()中的文字是國語的屘義 :

 

1.「事計ㄐㄧ(tsi)做去儂就閒呵了。」(事情做完了人就悠閒自在了。)若把音標的地方補上實字就成了:事計「」做去儂就閒呵了。

 

2.「兩嘴飯奚勢伓ㄅㄧㄎˇ(pikˇ)扒底呵。」(兩口飯為何不快快的吃下去。)若把音標的地方補上實字就成了:兩嘴飯奚勢伓「」扒底呵。

 

3.「揢錢ㄌㄧㄥˊ(lingˊ)領出來。」(把存款領出來算了。) 若把音標的地方補上實字就成了:揢錢「」領出來。

 

4.「揢飯ㄊㄧㄥˇ(thingˇ)吞底呵。」(把飯吞下去。) 若把音標的地方補上實字就成了: 揢飯「」吞底呵。

 

以上4個例子中的紅色字就是「諧音前綴」。從這幾個例句看來不難發現,若動詞是陰聲韻的話,就把該動詞的聲母加上韻母ㄧ(i)之後,再置於該動詞之前,構成複音節的語彙。動詞若為陽聲韻,則前綴語一定是該動詞的聲母加ㄧㄥ(ing)。例子雖然很多,但只有兩個型態。因為它不單用,而且也不存在於詞彙中,只是在說話和造句時會用到它。各位朋友,您可以到菜市場,仔細的聽中年以上的鄉親說話聊天,他們的口語會不時的冒出這些語助詞來。

 

二.

[齒齊]:這是個冷僻字,因為電腦所無,故用組合的方式來拼合。它國語念ㄐㄧˋ,《玉篇》說它的字義為「齧也。」(咬也。)但《戚林八音‧西》韻類中有收此字,並且將字義解釋成「齒不齊。」這個音義和傳統文獻所載完全不符。而且它未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一直到梁朝時的《玉篇》才見其蹤跡。由此看來,它是福州地區所發展出來形容「牙齒不整齊」、「牙齒歪斜」的俗體字。然後再由「牙齒不正」向外引伸,在口語中,凡是要表達「不平、不齊、扭曲;手腳拐到、扭到了」的概念時皆可用它。不僅如此,連這個字的讀音「ㄗㄝ+」,也是靠有邊讀邊得來的。

 

而《戚林八音‧嘉》韻類中另有 [齒虘] 字。亦電腦所無的冷僻字,故也是用組合的方式來拼合。它的國語讀音是:ㄗㄚ、ㄔㄚˊ、ㄐㄩˇ。《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若翻譯成白話就是:「牙齒不整齊的相對」。字義雖然引申有「手腳拐到、扭到」的意思,但字音卻無絲毫線索可循。幾經思考,最後還是維持用「[齒齊]」。因為它畢竟在閩東地區已流行了數百年之久,在兩字都有「不足」的情況之下,只好隨俗了。

 

【史鑑】

前文說過,凡是能「因勢而起」、「順勢而為」的人,他做事的成功率較高,在中國的歷史、傳奇小說上有太多的例子。如,

 

  1. 春秋時代,晉國內亂,皇親公子們,拉幫結黨的逃亡國外避禍。公子重耳一行人路途缺糧,經過衛國時就向當地農民乞討。農民卻不友善的遞給他一塊泥土。公子重耳憤怒至極,想要當場發飆。同行的首席顧問子犯(舅犯)卻極力安撫重耳的情緒說,「這象徵老天賜給我們土地,並且將有百姓歸順我們,這是吉兆。」子犯順勢的往好處想,不願意把時間耗在無意義的紛爭上。唾面自乾,堅苦卓絕的流浪19年,最後讓重耳成功的回到晉國登基。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2. 《虯髯客傳》描寫李世民出現時,翩翩風采,器宇軒昂的樣子令人懾服。在場的道士非等閒之輩,虯髯客也非泛泛武夫,見過李世民之後,道士明白的勸虯髯客別逆「勢」爭霸,換個地方或許能稱雄。這雖然是唐人傳奇小說,但道理卻很淺顯。只有認清局勢,轉個心念,最後三方都能平和,且有尊榮的收場。

 

【運用】

最後,我設計一個場景,讓大家更容易瞭解本俗諺語的用法。(  )中的紅色字是國語翻譯。

 

話說某一位家長,為他的子女經常換工作而擔心。旁人勸他把心放寬,一切順其自然即可。兩人的對話是如此:

 

家長:我囝蜀年工作換三位處,事計都是做啦半生成,我講伊,伊都伓聽。

(我兒子一年要換三個工作,事情都是做一半就離開了,我勸他他都不聽。)

 

旁人:你囝是聰明倪囝,伊有自家想法。「船比擺,骹只 [齒齊]」,你就順伊吧!

(你兒子是聰明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凡事都要順勢而為,你就順他吧!)

 

         本則俗諺語由老同事林滿棟先生提供。特此申謝。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