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說故事〈彼岸花之戀〉──兼說馬祖婚嫁瑣事

0


(國語歌詞)
秋陽下,
碧山青。
黃葉地,
晚風起。
牽絲花瓣向藍天,
孤挺逆風草萋萋。

(
副歌1)
波紋映海堤。
彼岸花,
紅在荒野、在峭壁。
海峽路斷千帆急,
眾英雄,來島嶼,
中州花果且飄離。
(副歌2)
東山迎晨曦。
彼岸花,
紅在彼岸人心底。
雲山萬重音訊稀,
同林鳥,羨比翼,
總盼花葉能相倚。
秋陽下,
碧山青。
心不變,
情不移。
憑欄無語對晚霞,
秋水連波盼歸期,
盼歸期。

今年元宵節我們到馬祖做民俗采風,原本規劃的行程是三天兩夜,後來因為春霧籠罩海島,使一行人在馬祖又多住了兩天。過程中,大夥曾雨中漫步於鐵板沙灘、潘府高歌以及旅店「夜譚」。名製作人馗哥戲做〈彼岸花之戀〉圖像,畫面之精美,大家看了樂不可支。(事見宏文大作:〈鐵板燒搖滾老男團〉。《馬資網》2019.2.25)

 

歌曲以「彼岸花」為名,那是因為它是馬祖的縣花,由歌詞字面來看,是寫一位小姐對自己婚姻的憧憬(或怨嘆)。然而文字背後所表達的文化意義,是有必要讓年輕的朋友稍做瞭解的。歌詞中的「彼岸花」不一定真有其人,但泛泛來看,這朵花又好像普遍存在於馬祖社會中。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來此,這是馬祖發展的轉捩點。此時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不同的生活方式相會於此,所發展出的喜事或悲劇實在無法細數。以男女情感來說,你情我願、兩情相悅,這本是一段烽火佳話。只因為身分不同,再加上民風保守的關係,起初都得做某種程度的隱忍。當時兩岸對峙,政府曾在列島佈下重兵。為了鼓舞士氣,有關單位徵調未婚少女,經歌舞訓練後做勞軍表演。這些能歌善舞的妙齡姑娘,當然是年輕、苦悶、壓抑的官士兵追求的對象。有些情感處理不當,最後就以悲劇收場,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國軍剛轉進時,軍民之間的互動是頻繁的,男未婚、女未嫁,發展出戀情是極正常的機會。可偏偏馬祖有童年訂親的習俗,許多紛擾也因此而產生。為了杜絕民怨或避免發生重大風紀事件,軍方下達幾近「恐嚇」的軍令說,「若娶馬祖小姐,必須住馬祖至少18年。」軍令如山,這下可嚇死許多台籍「寶寶」!當時的軍公教人員結婚,須層曾申報,經長官批准後方得成親。所以,有情人未成眷屬之前,交往的美事,能隱則隱,其他的事也只能等退伍後再說了。但世事可料,退伍後常發生「非典型兵變」,看在旁人的眼裡,這也是蠻「正常」的。當然,能修成正果的例子也是有的。

圖1.傳統的花轎。王榕樂先生提供。
圖1.傳統的花轎。王榕樂先生提供。

傳統的馬祖雖是窮鄉僻壤,但禮儀習俗與閩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以紅、白事來說,繁文縟節的程度是令人咋舌的。雙方議婚時最重要的話題是聘金的支付。原則上女生壹歲兩千元或壹兩黃金,兩歲四千元或二兩黃金,隨女生年齡而遞增,但是超過二十歲則每歲以兩千遞減,黃金同之。當時黃金價賤,老鄉親稱它為「死寶」(ㄒㄧˊㄅㄛ+,siˊβo+)。由於聘金是一筆龐大的費用,故也有人家以稻穀之擔數為聘禮,同時也發展出「上半禮」、「下半禮」的規制,這是「分期付款」的準契約行為。能突破習俗窠臼的族群,只有隨政府來此的「流亡儂」了(ㄌㄧㄨˇㄨㄛㄥˋㄋㄛㄩㄣˋ,liuˇuongˋnoyngˋ)。他們絕大部分是公教人員,在本地有一定的社經地位,甚至被視為上流社會的成員。他們是單身漢,結婚後變成夫人的她,可不必侍奉公婆,也不需要處理姑嫂妯娌的問題,有時候娘家的經濟靠此姻緣翻轉。所以在交往階段,就深受鄉里或手帕交的羨慕與祝福。

 

婚期商定後,環境好的家庭,待嫁女兒會擇一適當時間,由媽媽帶領來台辦嫁妝。這個行動馬祖話說「辦含嫁」(ㄅㄟㄥˋㄏㄤˇ兀ㄚˇ,peingˋhangˇngaˇ),這是個古老詞彙,憑我的直覺推測,它是正在逐漸弱化、流失的語彙,因為我問了十位和我年齡相仿的鄉親,居然無人知曉它的意義,我頗懷疑它是「辦行嫁」之音變。來台辦嫁妝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基隆,另一處是北市的後火車站、圓環、萬華一帶,這裡是古老的社區,但也是生命力強韌、傳統行業最集中的地方。我對這裡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為與父叔輩生意往來的中盤商多居住在此。某一年,我陪家母到延平北路催討蝦油帳款。也曾陪家父和叔叔,到迪化街找福州鄉親面議蝦油的批發價格……。欣芸老師「有閒來坐」中的〈富賈與苦力〉和〈艋舺〉兩個單元,正是介紹此地市井小民謀生的活力與榮景。尤其在配樂方面,添加了馬祖人並不陌生的「鼓板」樂,不僅使節目的親切感倍增,同時也體會到,向上蒼祈求安居樂業,是人心同理的願望。

 

學名為紅花石蒜的「彼岸花」,花瓣攏聚如傘,整朵花外觀似龍爪,又像螃蟹之多腳,故馬祖人俗稱它為「螃蟹花」(ㄇㄤˇ 兀ㄝ ㄨㄚ,mangˇnge ua),馬祖的野生品種都是紅色的,花期是在夏天。小時候眼力好,在學校(今縣議會)這頭往東瞧,楊前縣長家的後方,「摩天嶺」石叢下到處可見到它的蹤影。它的花和葉不會同時出現,個別來說,直桿挺立、隨風擺動的樣子,容易有孤特卓絕的感覺。故我創作時,以此特點做「分隔」的抒情和「重聚」的祈使。首段的「牽絲花瓣」本做「千絲花瓣」,因「千絲」只是外觀誇飾形容,略顯刻板,不如「牽絲」既能描述形態,也能表達「牽掛」和「懸念」的愁緒。一得之見,謹供參考。

圖2.彼岸花。
圖2.彼岸花。

本首曲詞創作於「馬祖元宵采風」之後。事隔三個月,期間也陸續的寫了三首歌詞。小作品雖然完成了,但內容仍不時的受外在的「觸發」而做刪修。欣芸老師「有閒來坐」的第一單元,由南港傳統製茶業「出發」。這個內容,很自然的讓我聯想到我家釀酒事。接下來,迪化街舊社區的場景,也一樣引發我回憶過往。因為音樂的演奏,同時結合了影像的呈現,不知覺就遙想當年陪長輩在大稻埕一帶走動,到萬華「天福」老闆家做客,……父母親凡事好奇而且每事問的情景。如今,雙親已離世多年,陳年往事也已行遠,惟大人們的謦欬言談,仍在記憶之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