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禮俗淺說:請轉馬

0
轎車-1

 馬祖禮俗淺說:

              請轉馬 (ㄑㄧㄤˇ ㄋㄨㄛㄥˊ ㄇㄚ+,tshianˇnuongˊma33)

 

「請轉馬」是馬祖婚俗中很重要的儀節,它如同習稱的「歸寧宴」和「回門酒」。早期的馬祖,無論家境貧富,男方娶妻都要以三天三大宴、八小餐來招待親友。除此之外,結婚前、結婚後,還有許多名堂,說它繁文冗節,一點都不過分。馬祖雖然是小地方,因為是閩東文化周流浸潤之區,所以居民的生活習俗,有很多能在古文獻中找到源頭,方言說的「請轉馬」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為大家介紹馬祖禮俗意涵,就從「請轉馬」開始吧。

 

婚禮結束後的第三天,娘家會派小舅子兩人(無小舅子者可找新娘的堂兄弟、表兄弟或鄰居)來請新婚夫婦回娘家,這個動作就稱為「請轉馬」。清人陸鳳藻輯的《小知錄》中載有「轉馬」一詞,下注「回門名」。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事部》:

 

今人三日後,女偕婿省父母,謂之回鸞。閩人謂之轉馬。蓋春秋時有回馬

之義也 。

 

文中的「閩人」就是指閩東人、福州人。此制雖起於春秋,但馬祖卻發展出新的意義和形式。當天回娘家時,夫婦不得同行。小舅子之一先帶新娘子出發,半小時後(十分鐘後也可)另一個小舅子陪姑爺啟程。姑爺肩挑內裝禮品的紅布袋,等接近岳家時,陪同的小舅子示意他留步,並將新郎挑的紅布袋接過來,然後自行挑回家,徒手之新郎必須原地駐足等候。不久,會有另一位與新郎年紀相仿的人出現為之嚮導,兩人互相作揖,禮請對方先行,但新郎千萬不可走在前面,因為靠媒妁之言的婚姻,未經過拜天地、揭頭蓋的儀式,「理論上」雙方是不認識的。所以新郎「應該」不知道岳家所在的地點才是,為保持矜持儀態,必須靠他人引導才行。

 

這一天的餐宴新郎是主角,也是被捉弄的對象。陪客都是新娘的平輩和晚輩,宴席上,岳家會適度的縱容晚輩給新郎下馬威,目的是警告他日後要善待妻子。所以,打從進門開始,新郎就得步步為營、處處小心。如,跨進門檻,要留意「門墊」(ㄇㄨㄛㄥˇㄋㄞㄥ^,muongˇnaing242)後面是否有「火管」橫亙著[1],因為它是會滾動的竹管,誤踩其上保證四腳朝天。吃點心時,要注意「甘包」[2](馬祖地瓜餃)中有一顆是以煙絲為餡的,若不小心咬到,勢必滿嘴麻辣。為了避免被「暗算」,有些新郎吃「甘包」是囫圇吞食以對,或只吃一、兩粒以降低風險。中午餐宴時,魚丸湯端將而出,新郎先別急著動手舀食,因為每一顆魚丸可能是以細線串連著,舀一粒,就得吃整碗。客氣的廚師,也許只串連三、五粒意思、意思,目的只是在挑起喜樂的氣氛而已。主人怕「害人害己」,就會在某些食物上略做記號。總之,長相怪異的東西不碰為妙。餐宴進入尾聲,上甜湯的同時,廚師也會上一道「花碟」[3],這是暗示新郎給紅包的。新郎將事先備妥的紅包置於「花碟」上,廚師則稱謝持碟而退。

 

午宴之前,新郎會抽空拜見女方長輩親戚,陪同者手抱紅氈,待長輩坐定後鋪氈在地,供新郎行跪拜之禮,受拜者必須給紅包當見面禮,故當天長輩到處躲藏以免額外支出,若長輩平日小器苛刻待人,就會有鄰居「密告」其行踪,故意使他受禮「破財」。

 

「請轉馬」 必須當天來回,同樣是夫婦不能同行。回程時,新郎先行,片刻後新娘由一群青少年挑紅布袋陪同出發。隊伍中必有一人挑「轎車」(如圖。嬰兒車)和內裝兩顆芋頭、一株蘆薈的竹簍。當新娘隊伍走進村莊時,會遇村童以繩索攔路,要求新娘打躬作揖、開口請求讓路。

 

「請轉馬」之後,隆重的婚禮算是結束了。

[1] 吹火助燃的竹管,是尋常百姓日常用品之一。從前的馬祖人家,大型的爐灶得靠鼓風爐助燃,小型的、簡易的爐灶是吹竹管助燃。此物長約2到3尺,是截斷竹竿,打通竹節而成的。

[2] 本字應寫成「葛粉包」(ㄍㄚˇㄏㄨㄥˇㄇㄡ,kakˇhungˇmou),因快速連讀而產生音變的現象,它味甜可口,故有鄉親寫成「甘包」,馬祖方言說ㄍㄤˇㄇㄡ(kangˇmou)。

[3] 請參照花碟

前一篇文章小雨
下一篇文章8000年前的龍王鯛獵殺事件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台灣大學文學博士,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因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的教學與發展,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表揚。目前從事福州方言文字研究、馬祖禮俗闡述,同時以福州方言創作歌詞,介紹家鄉人文風情。作品經公開演出後,深獲兩岸鄉親的熱烈回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