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俗諺語珠璣  介紹兩則與東引有關的諺語

0

東引大王嘴頭急

()

 

【本義】

東引大王性格豪邁直爽,來到供桌前,不必等待招呼就立刻吃將起來。

 

【引申義】

形容性急之人,在餐桌上不待全員到齊,就兀自開動。它的關鍵字詞是「嘴頭急」,所以,無論任何階等的人,只要表現出匆忙吃東西的儀態,或者在廚房裡,邊看烹飪邊品嘗菜餚的樣子,皆可適用之。

 

在《漢語修辭學》中有「藏詞」格式。人們在語文表達時,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說話人(或書寫者)會把大家熟悉的語句作某種程度的簡省。它有省略前面字眼的「藏頭」,省略中間文字的「藏腰」以及省略後面文字的「藏尾」。舉例來說,「而立之年」是省去前面的「三十」,這是典型的藏頭格。「…夜郎式的錯覺。」(黃森松〈露從今夜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省略了「自大」的藏尾格。在駢體文寫作時,為了語句對稱,有時須將格言,甚至人名,做割裂拋棄,如,介之推、鍾子期被說成「介推」、「鍾期」等,這是藏腰格的例證之一。本次兩則諺語都能當藏尾格來看待,因為口語一說「東引大王」和「東引黃呱」,人們就知道他要表達「嘴頭急」和「被自己的嘴巴所陷害」的意思。

 

【註解】

諺語中的「嘴頭急」有兩種發音,若慢條斯理、或嚴肅、生氣的說,請聽所附的音檔即可。若在開玩笑或輕鬆的場合時用到它,則語調會明顯的變成ㄘㄨㄧˋㄌㄡˇㄟㄎˊ(tshuiˋlouˇeikˊ),這是圓轉而「流氣」的說法。

 

某個節慶日回岳家吃飯。根據慣例,都是先到先吃,邊吃邊聊邊等。聊得正起勁時,有人對先開動者說:「東引大王嘴頭急」,言畢大家相視而笑。聽者都知到語意所在,但卻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第二天,我打電話請禮民校長就近向耆老詢問,不到20分鐘就有答案了。這個答案令人不禁莞爾。

 

「白馬尊王」是馬祖鄉間非常重要的神明,祂有時被簡稱為「白馬王」或「大王」。在從前,這些分駐各島的「大王」們,每隔一段時間須返回祖廟會香述職。以馬祖列島的分布區域來看,東引島和原鄉祖廟距離最遠,所以,東引的大王必須提前出發。既然提前出發,那想當然爾是提前到達。神明蒞臨凡人豈敢怠慢,只好提前供奉祭拜,換言之,同樣的祭儀須舉行兩次,因此就創造出這一則有趣的俗諺語。這句諺語我聽過多次,但就是不知它的出現背景。經過禮民校長的訪查探問,所得結果令人喜出望外。電話彼端的禮民,應可聽到我的爽朗笑聲。

 

【史鑑】

造成「嘴頭急」的原因有很多。當時正餓、個性急躁、有急事待辦、…等,都會出現外人覺得脫序的行為。從前的馬祖,兩性地位是極不平等的,負責養家活口的男人,在家裡的地位如同廟中「大王」。故事發生於民國38年之前的牛角村。海峽兩岸路未斷時,閩東人士來馬祖,有冒險找機會的、有捕魚的、也有收購漁獲轉賣的。當時大家都沒有手錶,反正餓了就吃,睏了就睡。某日,一位男主人做完生意,手提著大秤回家,肚子有點餓,沒想到爐灶上毫無動靜。站立一旁無所事事的少年兒子,令他火冒三丈。這老兄一氣之下,隨手一桿秤柄橫掃過去,秤鉤正好勾住孩子的膝關節,當場血流如注,造成日後他行動微跛。事後「嘴頭急」的父親深感懊惱,然而父子「情仇」,至死方解。

 

【運用】

有關本諺語的運用情境設計如下,前一句用完整句,後一句用藏詞。( )內的文字是國語的翻譯。

 

1.老張者儂啊,飯頃頃熟就貯來食,東引大王嘴頭急,食都 [勿會] 赴。

  (老張這個人啊,飯剛煮熟就盛來吃,就像「東引大王急著吃東西」一般,匆匆忙忙的吃著。)

 

2.雞未上斤就搦來刣,復伓是東引大王,你急什乇?

(捉還不到一斤重的雞來殺,又不是東引大王,你急什麼?)

 

 ()

【本義】

東引的黃魚,因為口中會發出呱呱的叫聲,所以,害自己現蹤而被捕撈。

 

【引申義】

古人說「禍從口出」,今人說「自己害自己」等,都可以作本句諺語的註腳。言語的功能在表情達意,故辭令優雅妥適的人,其言談會如春風之入襟懷。前人每每以「沉默是金」嘉勉後輩要做詞寡之吉人。然而因自己的聒噪而惹禍上身的慘例,也史不絕書。這是我們要隨時提高警覺的地方。

 

【註解】

從前的馬祖是黃魚的故鄉,東引、亮島附近是它洄游集中之海域。所以每年三月份開始,列島漁民都會蜂擁來此,這對東引民生的繁榮,多多少少有些助益。黃魚可寫成「黃花」、「黃呱」,後者一般人會寫成「黃瓜」。「花」的聲母為ㄏ(h),但是音變之後會讀兀(ng或ŋ)。人類為動物命名時,會根據它的叫聲來取名,如,貓、鴨、鵝…等都是。旁邊的「苗」、「甲」、「我」都是它鳴叫聲的狀聲詞,然後再加上偏旁部首,就成為它的專用字了。

 

任何地方的黃魚都會發出ㄍㄨㄚ、ㄍㄨㄚ的聲音,有經驗的漁夫會根據此撒網圍捕。這是黃魚「自掘墳墓」,但是漁夫卻喜上眉梢。從前漁船上有「 [扌冒] 棬」(ㄇㄡㄎˋㄍㄨㄛㄥ+,moukˋkuong+)的設備,漁夫敲擊它會發出如黃魚的叫聲,藉此來招引魚群的攏聚。因為東引的產量多,所以就冠上「東引」之名。社會俗體字有寫作「黃瓜」與「黃呱」之例,但我會認同用「黃呱」,因為「黃瓜」與植物瓜果類名重疊,容易造成混淆。老祖宗當初若創造了 [魚瓜] 字,那今天的黃魚(ㄨㄛㄥ 兀ㄨㄚ)就可以寫成「黃 [魚瓜]」。遺憾的事是 [魚瓜] 乃「魪」的錯字。

 

【史鑑】

春秋時代的晉國公子重耳,為避國亂而流亡國外。到了齊國,娶公主齊姜為妻。「溫柔鄉是英雄塚」,生活安定後的他想終老於齊國。幕僚們不希望主子消沉喪志,就在後花園商量對策,想辦法讓重耳遠離齊國。無巧不成書,所有計策都被桑樹上的採桑女聽到了。她伺機將消息向公主稟報。沒想到公主反而殺她滅口,然後要求丈夫離開齊國,去成就男兒四方之志。可憐的丫環,自以為立下大功,沒想到搞不清狀況而惹來殺身之禍。所以,想發言時一定得把握「對的時機」,否則被當作「二百五」事小,若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那就後悔莫及了。

 

【運用】

有關本諺語的運用情境設計如下,前一句用完整句,後一句用藏詞。( )內的文字是國語的翻譯

  1. 講話著磁磁略、緩緩略。東引黃呱乞嘴害去,你著記定定啊!

 (發言要小心謹慎,東引的黃魚被自己的嘴巴所害,你要牢記在心啊!)

 

  1. 伊是「話打」角色,總有蜀日會變東引黃呱呵。

(他是強詞好辯的人,總有一天會落得像東引黃魚一樣的下場。)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