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熱吶是水 飲凍會 [黍尼] 缽

0

 

 

 

【本義】

滾燙的水涼了以後仍舊是水,米湯涼了卻能黏著缽子的內壁。

 

【引申義】

血濃於水是團結的基礎。關係不緊密的人,彼此結合可能各有所圖,所以,他們的結盟關係是短暫的。但米湯則不然,即便是溫度涼了,其濃稠的湯汁依舊能黏在缽子裡面。

 

【註解】

1.「飲」並非罕用字。它在馬祖方言中扮演兩個角色,一為動詞的喝,如,「飲水」、「飲酒」等,其方言讀音為ㄧㄥ+(ing33)。一為名詞的飲品,方言讀音為ㄤ+(ang33)。從前的馬祖,一般人家是用土灶煮三餐的,灶檯上多有開一小洞的設計。此洞為用大矣,它可容納一個小陶缽。寒冬時,將清水倒入,飯煮熟時陶缽中的水也熱了,溫水可用來餐後漱口,也可以調冷水洗碗以免凍手。
除此之外,煮飯時遇多餘的湯汁,可將它舀入陶缽保存,供家人當開水喝。
但是,當時的鄉親並不知道,這是營養成分很高的飲品。老鄉親們稱此「飲料」為ㄤ+(ang33)。

 

2.「吶」,在此用做虛字。「吶是」可解釋成:「不過是…而已」、「只是…而已」。在口語表達時,偶而做略帶輕蔑的語氣詞使用。

 

3.「黏」的馬祖話說ㄋㄧ。福州方言俗寫做 [黍尼],因電腦無此字,所以只好用組合的方式來處理。

 

【史鑑】

上古時代的商、周對峙,其實就是東、西對抗的局面。周武王、周公在推翻商政之後,開始思考商敗周興的道理,最後採取「封建」制度改變殷商之政體。也就是分封姬姓子弟、軍功人士及先聖後裔在衝要地區,借蕃國之力來拱衛中央。這些封國在封建之初,彼此之間猶能情義相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形勢維持了好一段時間,封國之間也能良性互動。但傳了幾代之後,親屬關係漸疏,再加上主客觀因素影響,諸侯國之國力強弱就區分出來了。此時,強國不斷的擴展勢力,一旦利益衝突,兄弟鬩牆的事件就搬上檯面。弱國為求自保或生存,唯一的手段就是尋找保護國。所以,一部《春秋》史,戰爭與會盟幾乎成了主體。中原各國結盟離不開甥舅、叔伯子侄關係的外交辭令。到了抵抗外侮時(尤其是對抗楚國),一句「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漢水北邊的周朝子弟,已被楚國消滅殆盡。)力道強勁足以激發同仇敵愾的意志。因為「胳膊往內彎」的呼籲,使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取得最後的勝利,並且一舉定霸。

 

【運用】

這是借日常生活經驗做隱喻,強調「團結」的重要。這當然是檯面話。人是群聚性的動物,生活裡難免會遇到「商量」、「協調」甚至「談判」等情事。善用此語能讓事情的成功率提高。每逢選舉時刻,候選人有針鋒相對,也有君子之爭,但是私底下合縱連橫可能從未少過。在選情白熱化的時候,可用這句話來「攀親」與「結黨」。對尚在搖擺的宗親票源一定有開拓之功。

 

接下來我畫蛇添足的設想一個場景,先用馬祖方言書寫情境,然後再用國語翻譯於後,如此就更能理解它的用法和意義了。

 

「兄弟啊!你揢我做清楚仂繭。舊底儂講聲音:湯熱吶是水,飲凍會 [黍尼] 缽。自家儂都是衛自家儂。總款道理若伓捌,你就是號啦飯桶。」(請用馬祖話說)

 

國語翻譯:「我說兄弟啊!你給我搞清楚一點。從前人說:湯再熱也不過是水,而米湯放涼了,它會黏在缽子裡。自家人都是護著自家人。這種道理若不知,你就是個笨蛋。」)

 

      (本句俗諺語係林元忠校長之尊翁林宜水先生提供。特此敬謝。)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