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鬼(ㄏㄨㄛㄥˋㄍㄨㄧ+,huongˋkui+)
餓鬼。形容吃相難看、饑不擇食的人。從前的馬祖中學,學生全部住校,學校裡的伙食不太好,假日回家,看見餐桌上的紅燒五花肉,筷子就停不下來了,有時會邊吃邊自我解嘲的說:「野荒啊野荒」。特別說明,它也可以形容「急色鬼」,不過,要看場合與交情。交淺的人用它,說不定會起爭執。 - [日難] 燜(ㄋㄤˇ ㄇㄛㄥ^,nangˇmong^)
這個詞彙描述很傳神。詞彙的意思是「慢慢加溫」、「鬱結悶在心裡」,進而引申為思想糾結,有理說不清的「特異」人士。[日難] 字本做上「日」下「難」形式,但無論上下式或左右式,電腦皆無法打出,所以,只能用組合的方式來呈現。偶而也聽聞鄉親說成「[日難] 燜瓜」。 - 放肆(ㄏㄨㄛㄥˋㄙㄛㄩˇ,huongˋsoyˇ)
這是來自國語的詞彙,它出現於經典文獻甚早。嵇康〈琴賦〉說:「放肆大川,濟乎中洲。」這裡的意思是:「讓船隻任意前行,不加拘束。」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這個詞彙成了責備行為放縱、不受約束的形容詞了。 - 儸豚下界(ㄌㄛˇㄌㄛㄥˋㄚˋㄍㄞˇ,loˇlongˋaˋkaiˇ)
這是長輩責備孩童的話語,可用在親暱或斥責時,要看說話時的情境而定。有鄉親單稱「儸豚」,「下界」是指陰間、地府與陽世相對的地方,「下界爺」就是那個空間的頭頭。「豚」的本義是小豬仔,後來用作形容「物之小者」。如,兒童的馬祖話稱「倪囝豚」,小飯碗稱「碗豚」,短褲頭稱「褲豚」或「褲豚囝」,由此看來,「豚」的字義已經不單指「活跳跳」的小豬了。社會越貧窮,越多奇奇怪怪的傳說。幾十年前的馬祖春天,每逢潮濕日子的夜間或凌晨時,都會聽到戶外有類似雛鴨的叫聲,老鄉親說這是「鴨囝鬼」的叫聲,是「嬰靈」的哭聲。因為是「嬰靈」聲,就稱之為「儸豚」叫。《篇海》對儸的解釋是「健而不德」,構詞後的「儸豚」,其詞義就是「健而不德的兒童」。故稱調皮的孩子為「儸豚」,那是絕妙生動的形容詞。從前外省的阿兵哥,稱本地調皮的孩子為「小鬼」…等,應該都是出於類似的思維。 - 椷囝蒂 (ㄤˇ 兀ㄧㄤ ㄉㄟˇ,angˇngiang teiˇ)
和前述「儸僮下界」的意思一樣,都是長輩責備孩童的話語之一。也可以說成「椷囝」,此地的「蒂」,表示小孩、兒童的意思。「椷」的本義是容器,嬰幼兒夭折、喪亡,屍體裝箱後,多半是草草處理。後來鄉親就把裝嬰尸的小箱子代稱調皮的兒童。記得小學時代,老師稱好動的小男生為「小蘿蔔頭」等,這些都算是《修辭學》的「借代格」之一。閩東地區有夫妻同壙的喪葬禮俗。配偶往生,因某種因素無法妥善殯葬,待另一人也走進歷史後,子女備妥永久墓地,就將「先走的人」遷葬。撿骨師用小棺木裝屍骨,這小棺木馬祖話稱「六囝」(暫時借用字)。 - 魃透(ㄅㄟㄎ ㄊㄠˇ,peik thauˇ)
喝斥人走開!滾開!閃開!也有鄉親說「魃遠」,意同「通遠」。在忙碌時,有人卻不識相的騷擾,或者不想讓某事發生時,當下就會脫口衝出此語,在同鄉群聚時就不難聽到它。可是,對「魃」字的書寫可能比較陌生,所以,我特別將它的形義附錄於後,請大家參考。《神異經》說:「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見《康熙字典.魃》字註解)。文中描述的人,身高僅二、三尺,這是小人國的尺寸,再加上他走路急速如風,感覺前人構詞還蠻精準的。 - 擺架(ㄅㄝˇ ㄍㄚˇ,peˇkaˇ)
意同「端架子」、「擺譜」,是諷刺人自我托大、目空一切、自以為了不起…等的形容詞。 - 刁囝(ㄉㄧㄡˋ ㄧㄤ+,tiouˋiang+)
「問題少年」、「不良少年」、「小混混」、「古惑仔」的方言語詞。有鄉親寫成「吊囝」,音變之後的「吊囝」和「刁囝」讀音相同,只是以「刁囝」形容桀驁不馴的少年,是名符其實的。 - 依仕(ㄧˋㄙㄛㄩ^,iˋsoy^)
反諷愛出鋒頭、耍大牌、打扮入時的男人。馬祖話的「出仕」意指出人頭地、位居要津的人生勝利者。詞頭的「依」等同台語的「阿」,習慣上在名字和親屬名稱前加「依」或「阿」,都是表示親暱。但口語的「依仕」,總是用在調侃的場合。 - 依妤(ㄧˋㄊ廿+,iˋtoe+)
「妤」的字義為「美好的稱謂」。但是方言卻用在負面的語境。從前鄉親常以它責備活潑大方的女生。傳統的馬祖社會,民風極度保守,將女生的活潑大方視為不守規矩。再加上當時有兒童訂親的習俗,女生稍有「引人注目」的行為,左右鄰居會視為影響雙方「門風」的舉動。生在如此氛圍之下的女生,真是有口難言。一般來說,本詞語用在小小女生的身上時,是表示長輩、大人的慈祥與親切,若是稱荳蔻年華的少女,那絕對是不懷好意的,更何況它後面常接著「白面」這個不雅的名詞。(這個方言音韻,國語注音符號無法注出,所以〈馬拼〉特別為它設計一個符號。) - 話[糸奓] (ㄨㄚˋㄉㄚ+,uaˋta+)
形容話多的人。論辯時,有人顧左右而言他,故意將不相干的話題牽扯進來,以擾亂對方的思維,對方不勝其擾時,他就能「偷襲」的掌握議題走向,最後佔了上風。話 [糸奓] 有人寫成「話打」,這是不對的。「[糸奓]」字電腦所無,故只好用組合的。它的字義有二,一為絮相著貌。一為絲棼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將絲絮糾合在一起和散亂的絲線。這兩個字義已經很清楚告訴我們,被稱為「話 [糸奓]」者說話的神情了。幾十年前馬祖漁業的榮景讓人津津樂道,每年夏天的陰涼處,有漁民在「剖篾」、紮稻草,然後將三股竹繩絞成更粗的「竹索」,以備兩個月後打樁之用。絞竹索的過程就叫做「[糸奓] 索」,絕不能寫成「打索」。在馬祖,年節送禮各有不同的應景實物,時代進步,人們忙於工作,收入也比前人豐厚,嫌麻煩不想再去張羅禮品者,就改送「代金」彼此兩便。送代金就是馬祖人說的「使錢打」,這句話也應該寫成「使錢 [糸奓]」才對。 - 絕囝(ㄗㄨㄛㄎˋㄍㄧㄤ+,tsuokˋkiang+)
用在對淘氣、調皮的兒童或青少年的責備語,有時會帶有不捨的情緒在內。當阿嬤、阿婆看到兒孫不慎跌跤時,她會扶起嚎啕大哭的小孩,一邊輕揉痛處,一邊說「絕囝啊絕囝!」這是從前最常見的場景。也曾聽過老人家說「絕儂」,兩者的意思是相同的。 - 絕緒(ㄗㄨㄛㄎˋㄙㄛㄩ^,tsuokˋsoy^)
絕後。這已到達詛咒語的層次了,小時候常聽鄰居老人用它罵惹事的小孩。我懷疑他們是否知道詞義,或許是誤以為這只是普通的罵人話語,所以才會說得如此自然而順暢。 - 絕者(ㄗㄨㄛㄎˋㄐㄧㄚ+,tsuokˋjia+)
負面用語,形容絕配,人間難尋的「活寶」搭檔。 - 絕尋(ㄗㄨㄛㄎ ㄒㄧㄥˋ,tsuok singˋ)
馬祖話另有「無內尋」的話語,也是形容人間難見,天下無雙的人或事。尤其是對某人的行為感到不解或訝異時,就很自然地發出這句埋怨語。它的詞義等同前述的「絕者」,但「絕者」是用在雙人組,而「絕尋」可單用於某一個人。
類似話題就說到這裡吧!這幾年收集的斥責語,總數將近三百,越到後面,詞義越難聽。已發表的兩篇文章內容,應該不至於太離譜。發表它的目的,絕非鼓勵大家使用它,而是希望大家了解之後,要小心的運用。記得在《相約十五暝》音樂劇開排讀劇本時,我不顧形象「鼓起勇氣」,在方言台詞中,加入一些市井小民的罵人口頭禪,當天在場的夥伴,有很多是我在馬高時的學生,他們乍聽之下,從驚訝的沉默,到三秒鐘之後的開懷爆笑,甚至有鼓掌叫好的。可見它具有畫龍點睛之「神功」。由於音樂劇演出成功,接下來必定紅紅火火的跨步向前。戲劇就是戲劇,戲劇是演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態,365行、販夫走卒,各有形象、各有風格,若要求所有人都「孔子曰」、「孟子曰」的,那實在是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