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縣」與「懸」

0
懸掛、風燈

縣字分析

「縣」的字形,甲骨文未見,今日所見最早的形體是鐘鼎文。兩個字形的吊掛物並不相同,右下是具體的人頭,左上雖然只繪一隻眼睛,但也是代表人的首級。小篆的形體已有改變,左邊的人頭仍在,但長桿不見了,只剩下繫掛人頭的繩索—「糸」。

 

懸掛、風燈

文字初造,各有本義,任何文字的本義都是唯一的、單一的。只是它在社會通行之後,會產生引申義或假借義。由「縣」的形體來看,他的本義是「高掛」(上圖。照片由王詩民校長提供,特此申謝。)造字的背景或許是「梟首示眾」。許慎寫《說文解字》的時候甲骨文尚未出土,「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見該書的〈序〉文),如此說來,鐘鼎文在漢朝時已陸續被人發現了。此時傳統經典「縣」、「懸」有時是並用的,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這兩字都說解為:「繫也。」(下圖)而徐鉉更進一步的註解說:「(縣)本是縣(懸)挂之縣(懸),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別作懸,義無所取。」把「縣(ㄒㄩㄢˊ)」當州縣(ㄒㄧㄢˋ)義使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實例,(見《周禮》),字義被州縣義所專用之後,故人們在其下添加「心」以區別,並且讓字義返原,這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是極為常見的現象。

 

懸掛、香爐

《廣韻》說:「縣,胡涓切,音『懸』。」這個音切若翻成國語注音則為ㄒㄩㄢˊ。《廣韻》又載它的另一個音讀為「黃練切,…音『現』。」這個音切轉變成國語注音則為ㄒㄧㄢˋ。由這兩個反切可知,國語的ㄍ、ㄎ、ㄏ和ㄐ、ㄑ、ㄒ之間,有部分字音在古音裡是可相通相轉的。有了「懸」字之後,「縣」就專用於州里的行政單位名稱。「懸」做懸掛義解釋時,方言讀成ㄏㄧㄝㄥˋ(hiengˋ)。它除了保留「懸掛」的意義以外,又發展出幾個引申義。由經驗法則可知,將某物吊掛在上頭後,立刻就產生了相對的「高度」,馬祖話形容「高個子」說成:

ㄏㄤˋㄇㄚ+ ㄍㄟㄥˋ(hangˋma33  keingˋ),漢字即寫成:漢馬懸。

 

因為站立的位置很高,讓人產生「危險」的恐懼感,這個高地的形容詞,馬祖話是說:

ㄉㄟ^ ㄧㄚˇㄏㄧㄝㄥˋ(tei242  iaˇhieng ˋ),漢字可以寫成:地野懸(地勢非常陡峭)。末字的讀音可權宜注成ㄏㄧㄢˋ(hianˋ)。

 

以上兩個例子就是文字引申的方式與途徑。最後,我再用人人會讀的「縣」字讀音為例,說明它的音變現象做為本文的結束。

 

福州話中的任何一個字,都會因所處的位置不同而改變音調。「縣」的方言本音讀ㄍㄞㄥ^ (kaing242),但是它的聲調有下列三種變化。位於末尾時它讀陽去調,如:

 

1.「金門縣」讀ㄍㄧㄥ ㄇㄨㄛㄥˋㄍㄞㄥ^ (king muongˋkaing242)。

 

  1. 若「縣」的前後都有字,讀「縣」之前先稍稍停頓一下,它可能會讀成陰去調,類似國語的第三聲。如:連讀「連江—縣政府」時,此時的「縣」要讀成ㄍㄟㄥˇ(keingˇ)。

 

3.「縣」在兩字式的詞彙開頭處,它要讀陽平調,類似國語的第四聲。如:「縣長」,此地的「縣」要讀成ㄍㄟㄥˋ(keingˋ),「縣長」要說ㄍㄟㄥˋㄋㄨㄛㄥ+ (keingˋnuong33)。

前一篇文章說「馬祖醬油」—-蝦鮮瀂(滷)
下一篇文章鹹蛋小管
陳高志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台灣大學文學博士,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因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的教學與發展,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表揚。目前從事福州方言文字研究、馬祖禮俗闡述,同時以福州方言創作歌詞,介紹家鄉人文風情。作品經公開演出後,深獲兩岸鄉親的熱烈回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