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幾塊有「名」的岩石

0
且說幾塊有「名」的岩石

 

「且說」的意思是「暫時先說一下」。中國舊時章回小說常用它做開頭語,或用作篇、段轉折的承接語。本文以它為題,當然是希望將來有更多的岩石被述說。一般而言,特殊性高的岩石,才能引發對它取名的興趣。有了名字之後的岩石,除了可做方向定位之外,好事者也可能附會出許多浪漫、淒美、豪邁、堅毅的故事。久而久之,它會成為該地區的文化元素之一。

 

軍管時代的馬祖,「反共抗俄」的標語滿天飛。醒目的私人住宅外牆,有時也會被鑄上政令宣導,如,北竿芹壁民宅的石墻,那路邊的大石頭更不用說了。在馬祖所有大石刻中,最負盛名者非山隴蓮花 [石亶]莫屬了。山隴鄉親都稱這塊大石頭為ㄌㄟㄥˇ兀ㄨㄚ ㄌㄤˋ(leingˇngua langˋ),感謝老同事王榕樂組長的告知。它位於該村西邊山的上方(見下圖1),說蓮花 [石亶] 或「蓮花石」也許名氣不夠響亮,但是若說「勝利之路」,則年齡在50歲以上的鄉親,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從前馬中主計張士斅先生曾說,這是馬祖的摩崖石刻。張主計單身住校,經常找學生陪他下棋,他則偶而提供零食。所以同學們也樂意「協助」他排遣時間。張主計是甘肅人,因地利之便,看過太多的敦煌精品。舊馬中(今介壽國中)時代,今已拆除的東西對望的雙層樓房外緣,曾掛著一副帶有魏碑氣勢的對聯(嚴格來說應該算是標語),「發揚固有道德,復興中華文化」(大意如此),就是出自他的書法。當時他沒解釋摩崖石刻的意涵,同學們也沒進一步向他請教。事隔多年之後方知,它是指刻於懸崖或岩壁的名家書法而言。

山隴蓮花石遠景。翻拍自《典藏馬祖》。
山隴蓮花石遠景。翻拍自《典藏馬祖》。

 

「蓮花 [石亶]」顧名思義,就是它遠觀像一朵蓮花。在地人也把它當作地名或路標來使用。其上之字體有人說是于右任草書體,其實,經過摩寫、刻鑿之後它已經失了真(見下圖2)。旁邊的「莒光邨」是家叔聯輝先生手書。這個牌子應該是為幹訓班而豎立的。叔叔精於書法和棋藝,高山、高樓兄弟承此家風,無論是在馬祖或是在台灣求學,校內的書法、象棋比賽,得獎總是如探囊取物。叔叔在福澳經營批發商行,每天上午是生意尖峰時刻,下午則是他練字、閱讀書報的時間。某日下午,他在報紙上試筆,當時的我年幼讀書不多,不知「邨」是「村」的正體字,有邊讀邊的結果吃了一頓排頭。但從此以後也多認得了一個國字

 

 

勝利之路及莒光邨。王榕樂先生提供。
勝利之路及莒光邨。王榕樂先生提供。

 

我老家住牛角「滿天嶺」下的大澳老街。自從台灣拍了〈血戰摩天嶺〉的電影之後,大家都訛稱「滿天嶺」為「摩天嶺」。小時候對這座山仰之彌高,總覺得它高不可攀。看到山上人家偶而選擇來老街古井挑水,對大人我報以敬佩之心,對同儕則表示「同情」之意。過去的馬祖地景普遍是童山濯濯,我從大澳老街往上瞧,山的稜線處,有一塊似狗頭的岩石向外伸出,有鄉親稱之為「麒麟」,家住其下方的鄉親則稱之為「石獅」,馬祖話說ㄙㄨㄛ ㄌㄟ(suo lei)。如今因為樹木蓊鬱,獅頭被遮掩了。我曾問爾嵐村長,獅頭而今安在。據他說石頭依舊在,只是被樹木雜草遮擋(見下圖3),礙於軍事重地,無法請人登峰清理,所以就任它埋沒於荒煙漫草之中。去年年底我回馬祖,抽空走戰備道,到最接近它的地方觀察它,結果一無所得。當天到達能走到的最高點,往下鳥瞰,村境一覽無遺。當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則久居台北卻把馬祖的高山、房子、街道變矮、變小、變窄了,當然「滿天嶺」也變成虛有其名了。但是,童年的回憶卻不斷的翻騰腦海、湧上心頭。

滿天嶺下。楊前縣長拍攝。
滿天嶺下。楊前縣長拍攝。

 

往下方看是美麗的海洋(見下圖4),但澳口正中央的「香爐礁」(ㄒㄩㄥ ㄋㄨ ㄌㄚ,xiong nu la)不見了,它原先矗立於澳口沙灘的正中央,如同廟口前的香爐(見下圖5),小時候在此留下無數的回憶。牛角海邊禁絕游泳是在民國51年,這一年馬祖中小學提前放暑假,為因應「福建沿海情勢緊張」的局面。由美軍顧問組輔導組成的馬中青少年棒球隊,也因此取消赴台友誼賽的機會。題外話暫時打住。在此之前,每年的夏季,我幾乎每天午後都在海邊渡過,中耳炎、鼻竇炎輪流來患。自己用的草藥自己抓,滿山遍野有一種俗話說ㄇㄧㄝˇㄇㄧㄝ ㄎㄧˋ(mieˇmie khiˋ)專治中耳炎的青草,如今在馬祖好像也絕了種,斷了根。兒童時代泳技太差,父母親再三的叮嚀不能離開「香爐礁」和今天五靈公廟附近的「澳囝裡」(ㄜˇㄧㄤˊㄋㄧㄝ+,ɔˇiangˊnie+)。因為體力不支時有「礁囝」(小岩石。ㄉㄚˋㄧㄤ+,taˋiang+)可攀。我游泳啟蒙的狗爬式就是在這裡「畢業」的。

美麗的牛角海邊。楊前縣長拍攝。
美麗的牛角海邊。楊前縣長拍攝。  
香爐礁。楊前縣長拍攝。
香爐礁。楊前縣長拍攝。

 

有管制就會有偷渡。當年是戒嚴時代,各村落的海邊澳口進出管制極嚴。海泳游不成,小孩子會找活動缺口以排遣無聊的夏日時光。人多好壯膽,也許是戰爭電影看多了,小毛頭們(偶而有大孩子混在其中)也會有模有樣的學著攀附岩石、躲在巨石背後,一步步地向海水靠近。集體的「掩耳盜鈴」我不信哨兵沒看到。因為人數多,很難令人誤會那是摸哨的水鬼,若只是一、兩位在那裡人頭攢動的,可能就會有「災難」發生。當時牛角學童耳語的「海水浴場」有二,一是五靈公廟後方的「大王前」(ㄉㄟ ㄨㄛㄥ ㄋㄟㄥˋ,tei uong neingˋ),一是正對面的「錨纜塢(?)」(ㄇㄚˇㄌㄤ 兀ㄡˇ,maˇlang ngouˇ)。從錨纜塢往北走會經過三個有名字的岩石,為了確定它們的相對位置,我在全圖上標示數字(見下圖6),然後再依特寫鏡頭來指稱。本圖是由刺鳥咖啡往東北方向拍的,它也被牛角漁人視為路標之一,2號以內的區域都可以稱「澳前」(ㄜ ㄌㄟㄥˋ,ɔ leingˋ)。海上作業的漁船從澳口出發,經過1號處,向右轉折就是往捕蝦皮的海域—「開爿」(ㄎㄨㄧ ㄅㄟㄥˋ,khui βeingˋ)了。若不轉彎則可到達北竿的午沙或坂里。

 

牛角東側岩岸
牛角東側岩岸

 

1號名「礌滓」(ㄌㄛㄩˋㄉㄟ+,løyˋtei+)。「礌」的字義為石塊。「滓」的意思是:沉澱物、或形容極小的、微不足道的人、物、官階…等。它是相對附近較大的岸礁—「礌礁」(ㄌㄛㄩ ㄌㄚ,løy la)而言的(見下圖8,左最小的岩石。)。因為音變的關係,也有鄉親說成(ㄌㄛㄩˋㄌㄟ+,løyˋlei+)。說話的速度要快才能夠發出這個音。

 

2號名「銃架」(ㄑㄩㄣˋㄍㄚˇ,tshyngˋkaˇ) (見下圖7)。意思是槍架子。從前馬祖鄉親稱土槍為「銃」。罵不聽話的人,或不專心聽講而產生誤會時,往往被說「耳乞銃拍呵」。

銃架。楊前縣長拍攝。

銃架。楊前縣長拍攝。

3號名「黃雞髻」(ㄨㄛㄥˇ兀ㄧㄝˋㄍㄨㄧˇ,uongˇngieˋkuiˇ)(見下圖8)。也是因為音變的關係,所以有鄉親說成(ㄨㄛㄥˇ兀ㄧㄝˋㄨㄧˇ,uongˇngieˋuiˇ)。快速說的時候才會發這個音。

黃雞髻。楊前縣長拍攝。
黃雞髻。楊前縣長拍攝。

 

馬祖各村莊都有奇岩怪石可供報導,雖然名稱有雅有俗,但都是歷史的片段,文化的內涵之一。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讓名稱還原,同時也讓可貴的、獨一無二的歷史或傳說流傳下去。

 

      (感謝楊前縣長、王榕樂先生提供相關照片,及告知部分岩石的名稱。)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