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橫頭(尊位、首席)

0

 

老一輩的馬祖人習慣稱四方桌為「八仙桌」(ㄅㄟˇㄒㄧㄢˋㄋㄛˊ,peikˇsiengˋnokˊ)【註】,以其能安排八個席位之故。圓桌外觀如十五的滿月之形,故稱之為「月桌」(兀ㄨㄛˋㄉㄛˊ,nguokˋtokˊ)。在敬神祭祖時,一定是用四方桌。如此十個小酒杯一字排開,不僅不佔空間,­而且感覺緊湊。

 

上橫頭
(圓桌、方桌座次圖)

 

以四方桌為例,主客所坐的地方稱「上橫頭」(音讀見下表),但它的讀音後來訛變成「上半頭」(ㄙㄨㄛㄥ ㄇㄤ ㄋㄠˋ,suong mang nauˋ)。傳統的馬祖社會是強調「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的,這種觀念必然表現在宴會的座席上(請參考下列座次表)。主客坐在1號位置後,位居其次的2號來賓就坐在1號的右側。從前我家偶有宴請賓客的時候,其中有兩次印象最為深刻,一次是宴請來自莒光的表姊夫,另一次是宴請堂姊翠金伉儷回娘家拜年的「接頓」宴(ㄐㄧㄝ ㄉㄡㄥˇ,tsiek toungˇ)。兩位男主賓都先後坐在1號的位置,夫人坐在他的右側。1、2所在的方位即稱為「上橫頭」;相對的,7、8的地方就稱為「下橫頭」(ㄚ ㄨㄤ ㄋㄠˋ,a uang nauˋ)。雖然如此,但實際就座並非一成不變。主客若屬拘謹、木訥的性格,則主人會安排善於插科打諢、能帶動氣氛的人坐在3號的位置,以便就近關照,讓他賓至如歸。7號是主人的熟識客,因為他的左右是上菜的地方。有時主人不便離席,他必須承主人之意,協助招呼,或幫忙做主人該做的事。

馬祖人說,「圓桌無大小」,實際上並非如此。凡事總有規矩在,否則難成體統。圓桌就坐時,賓、主一樣是呈相對之勢。由圓桌的座位圖來看,感覺上好像主客是坐在正中央,我們若把圓桌當方桌看,1、2並排。3、4相對。5、6相對。7、8相對。9、10並排,其格局如同方桌的延伸。所以地位尊卑、關係親疏,依然能清楚分別。

「八仙桌」繪圖的中間有橫線,它是木板的接縫。祭祀或餐宴時,橫線需如地圖的東西走向,換言之,橫線和「上橫頭」、「下橫頭」要呈平行狀態(如圖2)。小時候,年節祭祖上菜之前,常常和媽媽抬著方桌在室內旋轉,媽媽不勝其煩,就到福澳叔叔店裡剪一塊塑膠桌布鋪在桌面上,從此以後,橫線、直線的界限消除,人神同樂,賓主共歡。不僅不再斤斤計較於形式要求,更重要的事是,避免接縫空隙藏汙納垢。

 

上橫頭
八仙桌

 

以上只是馬祖地區的生活習慣而已,但到了福州又有所改易。以圓桌為例,在大陸,主人是坐在1號的位置,2、3號為當日主客所坐。去年寒假,我們到福建省閩劇院做文化交流,周院長做東請吃飯,我就被安排坐在3號位置。今年5月,閩劇來馬公演,局長設宴款待。席間賓、主相對,我坐在局長右側,局長左邊是另一位局裡同仁。因為此處靠近大門,方便她進出提調。雙方安排皆符合在地禮俗。由此可見,「入其境,先問其俗」是王道也是正道。否則若因此產生誤會,那是大家最不樂見的事。說了半天,我必須舉個實例來做說明。例句的意思是,「舅公要坐尊位(首席)」。

 

上橫頭
上橫頭例句說明

 

【註解】

福州方言有「ㄤ」(ang)無「ㄢ」(an),ㄤ的韻尾是收舌根鼻音,而ㄢ的韻尾是收舌尖鼻音。因為受母語影響,所以馬祖人說國語是ㄢ、ㄤ不分的。到桃園八德聽年長的鄉親說國語或說馬祖話,一聽便知。甚至到馬祖街頭和年輕的鄉親攀談,滿嘴的福州腔聽來格外親切。認為福州話ㄢ、ㄤ並存的,那是受國語的影響有以致之。我將「仙」字讀音注成「ㄒㄧㄢ」那是權宜作法。標準的馬祖話「仙」是讀成「ㄙㄧㄝ兀」或「ㄙㄧㄝㄥ」(sieng)。讀者朋友仔細讀「ㄒㄧㄢ」和「ㄙㄧㄝㄥ」之後,不難發現:說「ㄒㄧㄢ」時,最後舌尖觸碰上齒背。讀「ㄙㄧㄝㄥ」的時候,舌腹(舌頭中段)隆起會輕觸上顎,甚至略碰上面左右兩個大牙的邊緣,最後收音時口形是微張的。兩者略有不同,我在新修《連江縣志‧語言志》中有分析。今天,為遷就習慣於國語注音的拼讀,我採用變通的方式來處理。

前一篇文章說「企」與「徛」(站立)
下一篇文章硩青
陳高志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台灣大學文學博士,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因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的教學與發展,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表揚。目前從事福州方言文字研究、馬祖禮俗闡述,同時以福州方言創作歌詞,介紹家鄉人文風情。作品經公開演出後,深獲兩岸鄉親的熱烈回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