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文化處吳處長及游桂香女士來電,希望我能參與「跟著福建女兒走親戚」計畫,走一趟閩東沿海,並協助做文字紀錄。我看了計畫書,深覺極有意義,一方面體現政府對大陸婚配家屬的關懷;另一方面也藉此機會,對移居者個人與集體生命經驗,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遂拋下例行工作,跟著嫁來馬祖的福建女兒回娘家走親戚。以下是此行雜感,期望透過文字與圖像,讓同樣在島嶼生活的你我,相互關心,彼此包容,一起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2月2日(馬祖→黃岐→福安)
今天極冷,氣溫大約10度。同行團員陸續來到福澳碼頭,都裹著厚厚風衣。潘建國館長、高志兄、游桂香女士及楊前縣長夫人是舊識。其餘團員包括細珠、惠雲、林丹、秀燕、嫻婷還有她們家人,攝影師陳學興以及2位工作人員隨行,都是初次見面。另外秋鶯、碧容搭下午船班,林秀趕到福州會面。
吳處長冒著寒風前來送行,叮嚀鼓勵,為寒凍天氣增添幾許暖意。一行搭上9點往北竿白沙港航班,轉乘10點航向黃岐的閩珠八號。
北竿到黃岐航路隔絕四十年之後,前年重新開通。四十年來,除了巡航軍艦、補給船,以及在中界線遊走,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漁船之外;溝通兩岸的就只有肅殺陰狠,在海域上空淒厲呼嘯的砲彈,給兩岸許多家庭帶來絕望與悲傷。
而更早之前,在我父輩年輕時代,這個航路可是漁歌號子、千帆雲集,錨纜將島上魚獲運往梅花、曉澳,載回米糧布匹與石塊木材。那個時節,出海不必檢查,當然也不會聽到:「各位旅客,回程嚴禁攜帶動、植物產品,肉鬆、福州魚丸…」的廣播提醒。
大陸的連江縣是海產重要產區,黃岐又是箇中翹楚,港灣停泊數十艘百噸級拖網漁船。每回搭立榮航班接近馬祖海域,從空中俯瞰,那些成雙成對、來回梭巡的漁船,大概就是這批鐵殼船在作業。日夜撈捕、滾輪雙拖,馬祖十多噸的機動帆船,40年前就已敗走臺灣了。
從黃岐到福安細珠家有150公里,車程2個半小時。導遊蕭先生安排我們在黃岐午餐。果然都是海味,魚丸、海垢、魚湯、煎帶魚,料理與馬組別無二致。就連後街巷弄內老屋,也是馬祖昔日型樣,二落水屋瓦,三面石牆,正面木構,一方可供拆卸的窗板,門前還坐著一位梳髻老太太。
車過福安不久,細珠就移到駕駛座前,引導車子在穆陽縣道奔馳,神情既興奮又緊張。公路沿穆陽江而行,來往車子不多,偶而還有馬達三輪車噗噗地駛過。這條路兩側都是畬族村子,細珠從小不知走過幾回,她在這裡度過沒有媽媽的童年,也是從這條路走向外面的世界。
細珠是畬族人,小時住山上,刀耕火種,生活極艱難。她五歲喪母,上有二位姐姐一位哥哥,還有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弟弟。父親無暇照顧,自幼便在阿姨與姑姑家生活。成年後到福州打工,在那裏遇到從台灣宜蘭來馬祖工作的陳建偉。他們戀愛結婚,建偉繼續在馬祖做工程、蓋房子,她則協助家務。
細珠回憶,初婚時僅能居留三個月,期滿再申延三個月。如此八年,出入大陸、馬祖不計其數,為永久居住長期忍受半年的夫妻別離。前幾年終於領到身分證,成為會說畬族話、也能講馬祖話的馬祖人。
阿姨房子新蓋不久,鋼筋水泥的樓房格局方位延續畬族傳統。中間廳堂,左右廂房,廳堂兩旁留兩個小門,左門頂上設畬族神位,右門頂上設祖宗牌位,後庭放置日用雜物。阿姨為了我們到訪特地換上傳統服飾,高高的髮髻繫一條紅帶子,衣襟飾花也是紅色,腰際紮彩帶,鳳頭鳳尾,非常好看。
阿姨很親切,見到從小跟在身邊的細珠,更是笑容滿面。阿姨不知道馬祖在哪裡,在細珠深情擁抱,與佇立一旁建偉的微笑中,看得出來阿姨很放心,很欣慰。這個從小沒有媽媽的孩子,終於有了美滿歸宿。我們在一旁分享喜悅,來自台灣、馬祖、福安的大人小孩,擠在小小的廳堂,眼眶有一些濕潤;人生真奇妙,世間真美好。
阿姨不大會講普通話,唱起山歌高卻亢嘹亮、中氣十足,大家一下子圍上去。原始、質樸如洪荒初闢的歌聲,讓人想到崇山峻嶺與深谷幽林。不久,從縣城回來的表姊也加入吟唱,兩人對口、節節盤升,大家聽得入神。表姊說,小時候住山上,夜間無事,媽媽就教她們唱山歌,以歌代言、以歌論事、甚至以歌傳知。後來我們問細珠都唱些什麼?細珠說,大意是:「海水漲來出滿滿,我們載米去台灣,台灣地方好賺食,算盤滴答錢拿來!」
阿姨和表哥、表姊準備了迎賓茶與豐盛點心,極富畬族特色。加了冰糖、紅棗的迎賓茶就像主人的心一樣,溫熱又甜蜜。最特殊的是烏米飯,將一種叫「烏枝」的嫩葉,搗碎榨出黑汁,加熱後浸糯米,煮熟即是烏黑髮亮烏米飯,據說吃了不怕蟲咬。楊媽媽率先嘗了一口,我也跟進;微甜,好吃,以後不怕小黑蚊了。
回程在「廉村」古村落停留,看了泥牆黑瓦的畬族傳統民居、進士第、古渡頭,以及碎石子鋪成的官道。巷弄裡有村民賣自製鹹菜,切得碎碎的盛在玻璃罐裡。也有攤位賣蠣餅,內餡是真正牡蠣;馬祖蠣餅為迎合觀光客口味,內餡已改成瘦豬肉了。
夜宿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