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尾鳥》(燕子)

0

 

 

《烏尾鳥》(燕子)

烏尾鳥,瓦面。 (小燕子停留在屋頂。)

風颱來,門未釘。 (颱風來了門未釘牢。)

去煮飯,米未浸。 (去煮飯,米尚未浸泡。)

蜀倒,股川變四楞。  (跌一跤,屁股跌成四片。)

 

烏尾鳥,瓦墘。 (小燕子,啄屋簷。)

老大姐,栳圓。 (老大姐,肚子圓又圓。)

做新婦,骹未纏。 (上花轎之前,發現還未裹腳。)

骹長長,骹帶只半尋。 (長長的一雙腳,但裹腳布只有三尺長。)

 

烏尾鳥,來做宿。 (小燕子,來築巢。)

嫩嫩弟,面幼幼。 (小弟弟,白嫩的臉。)

討儂抱,啼叫。 (哭著、鬧著要人抱他。)

樓坪下,燕囝咪咪笑。 (屋簷下的小燕子,正笑咪咪的看著他。)

 

括號內的文字是國語翻譯。因為句子的數量多,注音繁瑣且佔篇幅,既然有附音檔,所以本歌詞暫時省卻標音。詞文中的紅色字體表示「入聲字」,入聲字的特色是尾音收束呈短促狀態,請大家注意聽我的音檔即可查知。特別說明,第三段中的「吼」字,本來不是入聲字,只因為受下面的「叫」的聲母ㄍ的影響而唸成短促音。

第二段中的「尋」字有兩個讀音,當「尋找」解釋時讀ㄒㄧㄥˋ。若表達伸開雙手做測量時,標準的馬祖音讀是ㄑㄧㄝㄥˋ,但習慣國語注音的朋友用ㄑㄧㄢˋ也未嘗不可。國語說得愈標準的人愈容易將此音發成ㄑㄧㄢˋ。因為兩者成音部位只是舌根ㄋ(n)與舌尖兀(ŋ、ng)的差別,若快讀一聽而過,兩者幾乎無差。只有在做方言田調時才會錙銖必較,毫釐必分。相關的話題我曾在〈馬資網〉發表過(貼文日期是2015.9.5)。第三段末尾的「咪咪笑」,福州方言本字應寫做「微微笑」才是,因為音變的結果,在國語中它讀成零聲母了。它的本音和「維」相同,「四維」二字的方言音變之後說ㄒㄧ ㄇㄧˋ。只因為國語讀ㄙˋㄨㄟˊ,結果國軍來馬祖之後,以它做「西尾」的諧音,甚而進一步的更改了「西尾村」的村名。今天選「咪咪笑」而不用「微微笑」,這完全由通俗、易學的角度來考量了。

本歌詞原本只有一段,當初是為了教唸中班的孫子朗讀而創作的。後來,馬祖雅韻合唱團向我邀稿,團員的共識是,詞文應力求簡單,曲風輕快、活潑,以便將來傳唱推廣。我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事,所以欣然答應,就在原創詞之後另加兩段,完成了「鄉音三韻」的詞組。

馬祖有不少的兒童唸謠,但歌謠則相對的稀少。幾年前黃英琴老師有《月光光》的母語歌謠集,可惜後續無人去增補。這次教育處排除萬難,舉辦母語歌曲觀摩表演,據說各校都有主動「請纓」出征的選手,這是「好的開始」。真希望有關單位能精選優良的傳統唸謠,再加上不定期的徵選新創作品,然後委請專人譜曲。假以時日,作品增多,各種風格逐漸成形,小朋友在學習唱母語歌曲時會有更多的選擇。

第二段的內容,「調侃」色彩較濃,故不適合兒童教唱,將來譜曲完成,選唱一、三兩段即可,或者再填一段也無不可。

閩東地區以「鳥」入歌的例子不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真鳥仔」。但是它到底是什麼鳥,至今仍然眾說紛紜。馬祖列島是燕子南來北往的中繼站,它已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春天時候,它滿山飛翔,用它做歌謠的起興發語應該是很親切的。老一輩的鄉親稱它為「烏尾鳥」,再年輕一些的鄉親稱它為「燕囝」或「燕鳥」(權宜注音ㄧㄢˋㄗㄡ+)。新世代的朋友受國語影響,則直接說「燕子」。自古以來它被視為吉祥的候鳥,所以,它在屋子內外築窩巢,如入無人之地。有它存在,住宅周邊的髒亂勢所難免,只因為它象徵祥瑞,因此就享有人類為它們清理排泄物的特權,甚至有人會以木板承托為它築新窩。這些有趣的場景,為單調的馬祖提供了溫馨的畫面。       

 

前一篇文章東犬燈塔的白與黑
下一篇文章海鮮一口酥
陳高志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台灣大學文學博士,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因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的教學與發展,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表揚。目前從事福州方言文字研究、馬祖禮俗闡述,同時以福州方言創作歌詞,介紹家鄉人文風情。作品經公開演出後,深獲兩岸鄉親的熱烈回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