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林八音》是研究閩東方言極重要的一本工具書。它有簡單的文字註解,又有成系統的音韻排列,所以它既是一本字書,也是一本韻書,對研究福州語的人來說,這是一部簡單扼要的參考書。本書「欠」部總共收38個字,有些字是常用字,字形結構清楚明白。如,「歡」、「歌」等。有些雖是常用語,但書寫形體卻難以捉摸。如,「舌欠」、「兒欠」…等。不僅識讀困難,甚而連注音打字都有問題,今天就利用本單元,選擇「欠」部中馬祖話常用而難以書寫的文字為大家做個說明。
說「欠」
「欠」是象形文字,象人側邊張口吐氣的樣子(圖1)。《說文解字.欠部》:「欠,張口氣悟也,象氣从人上出之形。」句中的「悟」此地做抒發、抒解、散發解釋。古文字之人形,無論或立、或跪,張口之形態皆相同。小篆在頭上繪三條線,學者皆稱,乃「體內之氣」散發之態。所以,有人認為它是「哈欠」的初文。因為無詞例佐證,難斷是非,故僅列此備參。
說「飲」
「飲」並非罕用字。它在馬祖方言中扮演兩個角色,一為動詞的喝,方言讀音為ㄧㄥ+(ing+)。一為名詞的飲品,方言讀音為ㄤ+(ang+)。兩種概念截然不同,但是,在文獻上都是有依據的。
基本上說,漢字是由表形、表意的文字演變而來的。「飲」的甲骨文形體極為生動,象人以口舌伸入酒器中吸食酒漿之形,在六書的文字分類屬會意字。此字的金文寫成頭、身分離狀,人的身體也變成了「欠」,小篆「飲」的寫法即根源於此。文字在社會通行日久,就會產生同化、分化、簡化、繁化、聲化等作用;字形也會因彼此相似,字義彼此同近而發生合流,這種現象在部首中最為常見。小篆「飲」字左體複雜難認,到了隸楷階段歸併到「食」部,這是必然的結局。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飲》說:水流入口為飲;引申之,可飲之物謂之飲。段氏之言,「水流入口為飲」,這是動詞,字義為喝。「可飲之物謂之飲」,這是名詞,字義為能喝的流體物。馬祖老一輩的人稱開水為ㄤ+(ang33),字的本形,有學者認為就是「飲」字。
在從前,馬祖一般人家是用土灶炊煮食物的,灶檯上有開小洞的設計。此洞為用大矣,它可容納一個小陶缽。寒冬時,將清水倒入,飯煮熟時陶缽中的水也熱了,此溫水不僅可用來餐後漱口,也可以調冷水洗碗以免凍手。除此之外,煮飯時遇多餘的湯汁,可將它舀入陶缽保存(當然,也可以放在另一個器皿中),供家人當開水喝。但是,當時的鄉親並不知道,這是營養成分很高的飲品。老鄉親們稱此「飲料」為ㄤ+(ang+)。它雖然是普通的庶民食物,但卻找不到適當的文字可用。
兩本《福州方言字典》都收了這個語詞,但選用的文字卻截然不同。馮愛珍用「泔」字表示,李如龍等人用「飲」字承載音義。兩者都能言之成理,不過,我比較認同李如龍等人用「飲」字表示米湯的看法。因為「泔」的字義是:1.洗米水。2.以米之醃製食物。兩個字義都不切近,何況「泔」字的聲母是 ㄍ,必須繞許多的路才能證明它有唸零聲母的可能。而「飲」字僅韻母稍遠而已。
說「歠」(啜)
前面說了「飲」字,此刻再為大家介紹和「飲用」有關的「歠」字。字義為「喝、飲用」的「歠」,馬祖話說「ㄘㄨㄛㄏˊ」,這是極其普通的常用字,後來被「品嘗、哭泣」的「啜」字同化,使得「歠」字逐漸地脫離我們的生活圈。
國語的「喝」馬祖話有多種表達方式,「歠」是其中之一。它是入聲字,圖示的拼音符號ㄏ(h),在此是不發音的,它只是扮演剎車的功能,當你在ㄘㄨㄛ的拼音完成時,要立刻把尾音收住,才能產生入聲字「短而促」的語音效果。若不收停尾音,就變成發國語「搓」的音了。所以,在馬祖方言中它和方言的「灼」同音,和方言的「尺」音近。「歠」字甲骨文、鐘鼎文均未見,我暫時懷疑它是春秋以後出現的後起字。
合理的推測,人類是先有語言然後再發明文字的。語言中的具體實物或概念容易用「象形」、「會意」來表達,可是碰到抽象的事物時,只好用「借字音」或「借字義」的方式權宜暫代。借字音的字就是「假借字」,借字義的字就是「訓讀字」。兩者都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產生的。遙想古早、古早以前的老祖宗,他們為了要表示喝水ㄔㄨㄛˋ的意思時,一定想過用「舌頭伸入酒罈汲取吸食」的樣子,但此形已被「飲」字所專有(參見「飲」字解說),故只好另闢蹊徑了。也有一種可能,先民採用「訓讀」的方式,將「飲」的字形表示兩種場景,一是維持「飲用」不變,一是借它的字形當做ㄔㄨㄛˋ來使用。任誰都知道,一字多用之後,必然造成文字形義的混淆,為了溝通,提升表情達意的精確度,最後勢必要改變字形做出區隔才行。
《說文解字》說:「歠,飲也。从飲省,叕聲。」(高志按:「飲」是楷書寫法,《說文》的「飲」字應從小篆寫法,因電腦無此字,所以,權宜用「飲」請參考圖2。)文字加上表聲音的「叕」(ㄔㄨㄛˋ)以後,為了形體的方正美觀,將篆文「飲」字的結構做部分省略,以容納聲符的「叕」。加上聲符以後,此字就可以有邊讀邊了。從此和「飲」(ㄧㄣˇ)字分道揚鑣,漢字的字形數目又多出一個來。只是它的筆劃太繁雜了,最後還是被「啜」字所同化了。
我在馬中擔任國文教師時,曾經講授過《楚辭‧漁父》篇。其中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的句子。《孟子‧滕文公上》引孔子的話說:「君薨,聽於冢宰,歠粥,…。」兩處文獻書證都將歠字用為「喝」。福州方言「歠」的意思正與此相同。但是,隨著社會變遷,字義逐漸引伸,隋唐時代,產生了狂飲、猛喝的字義。而我們的方言依然維持原樣,是中性詞。雖然根據語言情境有時是形容「大喝」的樣子,但更多的場合是單純的做「喝」來解釋。例如,慢慢的喝,我們的方言是說「慢慢歠」。來我家喝一口水,方言是說「來我厝裡開水歠蜀嘴」。方言保留古音古語,這又是一個明證。下面再舉一例:
台灣儂講「呼燋啦」,儂家馬祖儂是講「歠底呵」。
(台灣人說的「呼燋啦」,我們馬祖人是說「喝了吧」。)
說「歕」
吹氣的動作字音為ㄅㄨㄥˋ(pungˋ)。《說文.欠部》說:「吹氣也。」許多人將它寫成「口盆」,這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此字在晚出的《玉篇》才開始收載,《玉篇》說其字義為「吐也。」此說雖無大誤,只是从「口」為部首,取義過於寬廣,不若从「欠」精確。「欠」的古文字造型像人張口貌, FW故凡是以「欠」作部首的漢字,多與口的動作有關。
- 歕火:ㄅㄨㄥ+ ㄏㄨㄧ+,pung+ hui+
吹氣使熄火。
- 歕卵:ㄅㄨㄥˇ ㄌㄡㄥ^,pungˇloung^
盆中魚類一息尚存,猶能吐氣泡的樣子。
說「歇」
「歇」,馬祖話說ㄏㄩㄛㄏˊ(hyohˊ),意思是休息、停頓、終止…等。《說文解字·欠部》:「歇,息也。」段玉裁注說:「息者,鼻息也,息之義引申為休息,故歇之義引申為止歇。」馬祖話「歇」的字義即來自於此。以下幾組詞語請大家參考。其中「歇夏」一詞,隨者老成凋零而變成瀕危語彙。
- 歇夏:ㄏㄩㄛㄏ ㄏㄚ^,hyoh ha^
夏天酷熱,停工避暑。引申為懶惰,做事欠積極的態度。 - 歇旅館:ㄏㄩㄛㄏˇ ㄌㄩˊㄨㄤ+,hyohˇlyˊuang+
投宿旅社。 - 蜀歇:ㄙㄨㄛㄏˇㄏㄩㄛㄏˊ,suohˇhyohˊ
片刻時間。
說「舌欠」
「舌欠」是後起字,先秦文獻未見此字。根據《玉篇》說解,它的音義是「古勿切。音骨。飲聲。」馬祖人形容牛飲、猛喝的誇張動詞說ㄍㄨㄚㄏ(kuah),漢字書寫可用此字。它的文字結構雖然有「舌」,但是此字與「舌頭」無關。它和口部動作產生連結是因為「欠」字。
- 舌欠 蜀喙:ㄍㄨㄚㄏ ㄙㄨㄛˇㄖㄨㄧˇ,kuah suoˇjiuˇ
猛喝一口,喝一大口。 - 舌欠 去:ㄍㄨㄚㄏ ㄍㄛ+,kuah ko+
喝吧!喝下去!
說「兒欠」
擤鼻涕的動詞馬祖話有兩種說法,一是ㄊㄡ+(thou+),另一個是ㄏㄧㄏ(hih),它也是入聲字。《廣韻.錫韻》載它的音義為「許狄切,去涕也。」根據反切可知其國語的讀音為ㄒㄧ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幼兒不慎吸入異物時,大人教他壓住單邊鼻孔,集中氣流由另一邊衝出,藉此將異物排出體外,這個小動作即是ㄏㄧㄏ(hih)。這動作雖然常見,但是漢字卻是罕用字。
鼻 兒欠 澈去:ㄆㄟˇㄏㄧㄏ ㄊㄚˊㄛ,pheiˇhih thaˊo
把鼻涕擤乾淨吧。
說「婁欠」
馬祖話說孩子調皮為ㄌㄡ^(lou^),正確的漢字寫法就是它。它的字形像是「數」,若不小心就會寫錯。文獻說它的字義是「小兒凶惡也」。其字義已見緩和。
無婁欠吧:ㄇㄛˋ ㄌㄡ^ ㄅㄚˇ,moˋlou^ paˇ
別調皮了。
以上所舉之例,都是經常在用的方言字詞。有些概念如今依舊存在,但相對應的文字已不被人所熟知,甚至有「滅絕」之虞。我們將瀕臨「死亡」的語言立法保護,其立意良好無庸置疑,但是保護範圍應擴及文字領域,讓語言和文字的依存度提高,這才是周延的辦法。